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0篇文章
< 1 2 1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_(core)-Pt_(shell)/C核壳型纳米催化剂电催化还原氧的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世斌 员娟宁 +3 位作者 张忠林 段东红 李一兵 郝晓刚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71-1176,共6页
应用两步化学还原法合成不同壳层厚度的Fecore-Ptshell纳米粒子,并用SEM、TEM、EDS和XRD手段对其进行物理表征,应用动电位、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法进行氧还原电催化活性及抗甲醇性测试。结果表明,样品Fecore-Ptshell纳米颗粒粒径分布集中... 应用两步化学还原法合成不同壳层厚度的Fecore-Ptshell纳米粒子,并用SEM、TEM、EDS和XRD手段对其进行物理表征,应用动电位、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法进行氧还原电催化活性及抗甲醇性测试。结果表明,样品Fecore-Ptshell纳米颗粒粒径分布集中,其中Fecore,1-Ptshell,0.5平均值为50nm,核芯直径约34nm,壳层厚度约8nm;与Pt/C相比,Fecore-Ptshell/C对氧还原的催化活性和抗甲醇性明显提高,Fe与Pt原子比为1:0.5的Fecore-Ptshell/C在0.5mol·L-1H2SO4中氧还原的最大峰电流密度可达到184.7mA·mg-1,是相同反应条件下Pt/C电流密度的1.45倍,抗甲醇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ore-Ptshell/C 核壳型纳米粒子 氧电还原 抗甲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二氢杨梅素的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分析
2
作者 常大伟 曹佳怡 +4 位作者 任娜 王虎玄 孙玉姣 沈文 SARA Sendi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0-40,共11页
本研究将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作为核心来构建纳米粒子,并借助纳米粒子对DMY予以包封,旨在解决其水溶性差以及稳定性欠佳的难题,从而提高其利用率与生物活性。采用反溶剂沉淀法,以DMY为芯材,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载体,构... 本研究将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作为核心来构建纳米粒子,并借助纳米粒子对DMY予以包封,旨在解决其水溶性差以及稳定性欠佳的难题,从而提高其利用率与生物活性。采用反溶剂沉淀法,以DMY为芯材,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载体,构建Zein-阿拉伯胶(GA)纳米营养递送体系,以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为指标优化了Zein/GA-DMY纳米粒子的制备条件。同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探讨了Zein、GA和DMY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该体系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当Zein与阿拉伯胶的质量比为1:2,Zein与DMY质量比为10:1时,制备的纳米粒子粒径较小(191.04 nm),PDI为0.164,zeta电位为-17.70 mV,包封率为76.17%。氢键、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是使该纳米粒子形成的主要驱动力,DMY以非晶体状态成功包埋在Zein/GA-DMY纳米粒子中,复合物呈球形,且分布均匀。GA的包覆使纳米粒子在一定条件下具备pH、加热、盐离子及储藏稳定性,扩展了其应用范围;体外抗氧化和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表明经复合纳米粒子包封后DMY仍具备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呈现缓释特性。因此,本研究可为DMY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玉米醇溶蛋白 阿拉伯胶 纳米粒子 稳定性 生物利用度 -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亚甲基蓝降解效能的研究与优化
3
作者 孟庆男 梁香灵 +2 位作者 田娜 汤玉斐 赵康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7,共8页
围绕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设计了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优化综合实验。实验融合了溶剂热反应、溶胶凝胶反应和模板法,制备出具有“核壳”及“摇铃”结构的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FTIR、N_(2)吸附... 围绕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设计了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优化综合实验。实验融合了溶剂热反应、溶胶凝胶反应和模板法,制备出具有“核壳”及“摇铃”结构的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FTIR、N_(2)吸附-解吸附测试等表征手段剖析了材料的结构特性。研究了材料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亚甲基蓝(MB)的性能;建立了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联系,并基于最优材料,提出了其催化机制。该实验训练了学生对化学及材料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Co_(3)O_(4) 核壳及摇铃结构 亚甲基蓝 PMS活化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钨/聚(3,4-乙烯二氧噻吩)核壳纳米线阵列薄膜的制备与电致变色性能
4
作者 陈传胜 李熙瑞 张青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1-409,共9页
本文采用溶剂热和电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三氧化钨/聚(3,4-乙烯二氧噻吩)(WO_(3)/PEDOT)核壳纳米线阵列薄膜,对实验样品进行表面结构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和电致变色性能测试。测试显示WO_(3)/PEDOT纳米线阵列直径约为15-55 nm。透射... 本文采用溶剂热和电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三氧化钨/聚(3,4-乙烯二氧噻吩)(WO_(3)/PEDOT)核壳纳米线阵列薄膜,对实验样品进行表面结构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和电致变色性能测试。测试显示WO_(3)/PEDOT纳米线阵列直径约为15-55 nm。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证实WO_(3)/PEDOT纳米线阵列薄膜为核壳结构,X射线衍射花样和拉曼光谱证明核壳结构为六方相的WO_(3)核与非晶PEDOT薄壳层所组成。循环伏安曲线显示WO_(3)/PEDOT纳米线的电化学反应为扩散控制过程。WO_(3)/PEDOT纳米线在波长为633 nm处获得了对比度为78.2%、着色时间为4.6 s、褪色时间为2.0 s以及着色效率为78.6 cm^(2)/C的优异特性,由于核与壳层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复合结构的变色响应速度和循环稳定性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在智能显示、节能窗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钨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 核壳纳米结构 溶剂热 电致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电解质的制备及半导体离子燃料电池性能研究
5
作者 刘彦贝 王若名 +7 位作者 刘娟 Taimoor Raza 陆玉正 Rizwan Raza 朱斌 李松波 安胜利 云斯宁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3-1362,共10页
开发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对于提升半导体离子燃料电池(SIFC)在中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至关重要。为此,采用溶剂热法制备核-壳结构CeO_(2)@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CeO_(2)@LSCF)复合电解质材料,通过对其物相信息、微... 开发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对于提升半导体离子燃料电池(SIFC)在中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至关重要。为此,采用溶剂热法制备核-壳结构CeO_(2)@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CeO_(2)@LSCF)复合电解质材料,通过对其物相信息、微观形貌及价态演变进行分析,进一步将其作为SIFC电解质测试其电化学性能和燃料电池性能,研究核-壳结构异质界面电荷传输及内建电场作用机理。结果表明:550℃时,CeO_(2)@LSCF作为燃料电池的电解质,在1.08 V开路电压下,获得942.2 mW·cm^(-2)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作为混合离子和电子导体的SIFC电解质材料,核-壳结构CeO_(2)@LSCF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燃料电池 电解质 -壳结构 内建电场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微孔聚合物-碳纳米管混合基质膜的可控成核生长与PM/CO_(2)同步捕集机理
6
作者 徐明伟 杨尚学 +8 位作者 刘冠林 汪少振 王存民 李佳琪 李湘 张一帆 张明明 何新建 徐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2,共10页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支撑CMPs膜,该膜以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CNTs为柔性基底,以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和丰富杂原子吸附位点的CMPs为吸附活性层,旨在解决制备过程中多孔聚合物自成膜难的问题.所制备的CMP-CNTs膜保留了CNTs的三维网络结构和CMPs的分级多孔结构,在高效吸附颗粒物(PM)和分离二氧化碳/氮气(CO_(2)/N_(2))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渗透阻力.在酸碱环境中,CMP-CNTs对PM3.0的拦截效率超过99.9%.孔隙性质测试结果表明,CMP-CNTs具有与气体分子动力学直径相似的尺寸特征和由氮和氧杂原子引起的极性诱导环境,因此具有优异的CO_(2)/N_(2)分离能力.CMP-CNTs对CO_(2)/N_(2)混合组分的选择性高达119[273 K,1.0 bar(1 bar=0.1 MPa)].本文将CMPs同轴共价接枝在CNTs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的混合基质膜,这种将多孔聚合物和柔性基底优势互补的加工方法表现出设计灵活性和工艺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同轴共价接枝 核壳结构 酸碱耐受性 颗粒物/CO_(2)同步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核壳结构高电化学性能PEDOT/PAN-b-PSS的研究
7
作者 唐火强 武晶晶 +4 位作者 胡来文 郭德超 董维福 姚文强 杜显锋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9-276,共8页
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4-乙烯基苯磺酸(PEDOT/PSS)水分散体因具有众多优点被公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商业导电聚合物之一,但由于绝缘的PSS会包裹在其颗粒表面使电荷传递能垒变高,影响导电性。合成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丙烯腈-b-聚4-乙烯... 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4-乙烯基苯磺酸(PEDOT/PSS)水分散体因具有众多优点被公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商业导电聚合物之一,但由于绝缘的PSS会包裹在其颗粒表面使电荷传递能垒变高,影响导电性。合成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丙烯腈-b-聚4-乙烯基苯磺酸(PEDOT/PAN-b-PSS)在水中能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胶束,这种核壳结构以PAN为核,PSS为壳,导电聚合物PEDOT堆积在壳上,增加了颗粒之间PEDOT的接触,可以有效降低电荷传递能垒,提高电导率(8.1S/cm→59.2S/cm),改善电化学性能,并有良好的成膜性(均方根粗糙度≤1.53nm)。将PEDOT/PAN-b-PSS应用于固态电容器中,相对于传统的PEDOT/PSS,能有效降低等效串联电阻(16.1mΩ→6.9mΩ),提高容量引出率(88.3%→95.0%)。为生产企业合成高品质PEDOT水分散体和下游企业选择更合适的PEDOT水分散体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 嵌段共聚物 核壳结构 电化学性能 固态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核壳颗粒与G-POSS协同增韧环氧树脂
8
作者 黄淑晴 徐洪耀 光善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2,共10页
针对高韧性环氧树脂基体的应用需求,采用以柔性聚丙烯酸丁酯(PBA)为核、刚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的核壳纳米颗粒与环氧基笼型聚倍半硅氧烷(G-POSS)协同增韧环氧树脂。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黏度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增韧剂... 针对高韧性环氧树脂基体的应用需求,采用以柔性聚丙烯酸丁酯(PBA)为核、刚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的核壳纳米颗粒与环氧基笼型聚倍半硅氧烷(G-POSS)协同增韧环氧树脂。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黏度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增韧剂对树脂的固化过程及性能的影响以及环氧树脂基体与核壳纳米颗粒、G-POSS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试样断面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同时添加2 phr G-POSS与6 phr核壳颗粒作为增韧剂时,对环氧树脂的固化行为几乎没有影响,树脂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升高,改性树脂的增韧效果较佳。POSS的引入补足了在环氧树脂中添加核壳颗粒造成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的大幅度降低,同时其改性树脂固化物的冲击强度与断裂韧性得到大幅提升,与纯环氧树脂相比分别提高了367%和362%。SEM分析表明其增韧机理主要是纳米颗粒诱导应力集中,形成塑性空洞和变形,POSS同时提供立方体结构及Si—O—Si柔性链,分散、吸收外力带来的能量,阻碍裂纹的延伸,从而提高材料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核壳颗粒 增韧改性 笼型聚倍半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9
作者 尚靖昊 靳钊 +1 位作者 邵华锋 孔令毅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2,共10页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核-壳微球,为制备新型单分散核酸提取试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对制备的复合微球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分别以丙烯酸、丙烯酸2-羟乙酯作为功能单体和苯乙烯共聚,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了单分散的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通过调控体系内电解质浓度可以实现微球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可控化制备。进而以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通过TG表征可知,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52.97%;以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48.10%。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亚微米级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微球时,二氧化硅壳层更加致密,相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结构 复合微球 无皂乳液聚合 聚苯乙烯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段晶化法合成核壳型亲水ZSM-5分子筛
10
作者 刘田菊 张丹丹 +3 位作者 杨华 宋玉全 潘梦 李兴扬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87-1490,共4页
采用传统分子筛合成的原材料,通过分段晶化合成出了核壳型ZSM-5分子筛。研究表明,随着低温段晶化时间的延长,在板块状ZSM-5分子筛表面会逐渐形成由纳米多晶分子筛共生而成的粗糙壳层。粗糙壳层的形成并没有对ZSM-5分子筛的结晶度、硅铝... 采用传统分子筛合成的原材料,通过分段晶化合成出了核壳型ZSM-5分子筛。研究表明,随着低温段晶化时间的延长,在板块状ZSM-5分子筛表面会逐渐形成由纳米多晶分子筛共生而成的粗糙壳层。粗糙壳层的形成并没有对ZSM-5分子筛的结晶度、硅铝比和孔结构特征产生显著影响,但是明显加强了其表面亲水性。在甲醇脱水制烃(MTH)的催化反应中,表面亲水性的加强促进了反应产物从催化剂内部向表面的传质,从而使核壳型亲水ZSM-5分子筛表现出了比传统ZSM-5分子筛更好的催化稳定性和更高的低碳烯烃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晶化 核壳结构 ZSM-5 分子筛 亲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堇青石/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光催化性能研究
11
作者 陈佩 吴尔豪 刘晓文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1-4179,共9页
利用水热-焙烧法制备TiO_(2)纳米片,采用水热-煅烧法制备α-堇青石,并以α-堇青石和钛酸四丁酯(TBOT)为前驱体,通过水热-焙烧法合成α-堇青石/TiO_(2)复合材料。利用XRD、SEM、BET、FT-IR、XPS、UV-Vi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对亚甲基... 利用水热-焙烧法制备TiO_(2)纳米片,采用水热-煅烧法制备α-堇青石,并以α-堇青石和钛酸四丁酯(TBOT)为前驱体,通过水热-焙烧法合成α-堇青石/TiO_(2)复合材料。利用XRD、SEM、BET、FT-IR、XPS、UV-Vi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对亚甲基蓝(MB)溶液的吸附与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TiO_(2)为锐钛矿相,α-堇青石的引入未改变TiO_(2)晶体结构,但显著提高了比表面积(由59.1 m^(2)/g增至255.8 m^(2)/g),改善了TiO_(2)的团聚现象,增加了表面羟基、氧空位和介孔。α-堇青石使TiO_(2)吸收带蓝移,禁带宽度由3.27 eV降至3.19 eV。复合材料在120 min黑暗条件下对10 mg/L MB的吸附率达92.3%,分别是纯TiO_(2)和α-堇青石的61倍和8.2倍;在30 W紫外灯下照射60 min,其对MB的光降解率达100%,是纯TiO_(2)的2.5倍。经过5次循环使用,降解率仍达95.2%,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羟基自由基(·OH)是光降解的主要活性物种。本研究为废水中染料的去除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堇青石/TiO_(2) -壳结构 吸附 光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ible-light-induced NiCo_(2)O_(4)@Co_(3)O_(4) core/shell 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s for efficient removal of organic dyes 被引量:2
12
作者 WANG Huan-wei FANG Xin +3 位作者 WAN Yu-chi ZHAN Jing WANG Zhi-jian LIU Hu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3040-3049,共10页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i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technology for the removal of organic dyes from wastewater.The development of photocatalysts with high stability and strong catalytic activity is the mos...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i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technology for the removal of organic dyes from wastewater.The development of photocatalysts with high stability and strong catalytic activ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application.Visible-light-induced NiCo_(2)O_(4)@Co_(3)O_(4) core/shell heterojunctions were synthesized via a sol-gel method in this paper.Compared to bare NiCo_(2)O_(4) and Co_(3)O_(4),NiCo_(2)O_(4)@Co_(3)O_(4) showed a remarkably enhanced removal rate towards congo red(CR)degradation with 98.4%of the removal rate to CR at 120 min under irradiation.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NiCo_(2)O_(4)@Co_(3)O_(4) benefits from the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holes by forming a heterojunction,and the rapid transfer efficiency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 carriers results from the core/shell architectures.A mechanism that NiCo_(2)O_(4)@Co_(3)O_(4) degrades CR to harmless inorganic substances by h^(+),•O-2 and•OH during the photocatalytic process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ible-light-inducment NiCo_(2)O_(4)@Co_(3)O_(4) HETEROJUNCTION core/shell architectu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8@亚胺核壳材料构建及其高效分离沼气中CO_(2)性能研究
13
作者 何苗 孙德贇 +3 位作者 徐洪雪 易群 马倩 史利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03-1211,共9页
构建高性能吸附剂分离沼气中的CO_(2)是提升沼气利用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吸附法中胺固载多孔材料存在的气体分离选择性较低、脱附能耗高的问题,本工作通过动态亚胺组装将对苯二甲醛和三乙烯四胺组装形成大尺寸超分子亚胺聚合物... 构建高性能吸附剂分离沼气中的CO_(2)是提升沼气利用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吸附法中胺固载多孔材料存在的气体分离选择性较低、脱附能耗高的问题,本工作通过动态亚胺组装将对苯二甲醛和三乙烯四胺组装形成大尺寸超分子亚胺聚合物,进而负载于一种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外表面,构建了ZIF-8@TP-X核壳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研究发现,TP在ZIF-8外表面形成了厚度为10 nm的完整包覆层,且未堵塞ZIF-8孔道。亚胺壳层提供大量的CO_(2)氢键吸附位点,耦合ZIF-8良好的孔隙率和大比表面积,使得CO_(2)吸附容量达29.3 cm^(3)/g,明显高于ZIF-8的15.3 cm^(3)/g;CO_(2)/CH_(4)分离选择性达到130,约为ZIF-8的45倍。TP中亚胺键上N原子相较于有机胺基中N原子的电子云密度更低,使得该材料具有较低的CO_(2)吸附热(36.5 kJ/mol)。该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8 亚胺 -壳结构 CO_(2)吸附 CO_(2)/CH_(4)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HCF/MnO_2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Supercapacitor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14
作者 WANG Yu ZHONG Hao +2 位作者 YAN Nan HU Haibo CHEN Qianwang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04-104,共1页
A nanocomposite of manganese dioxide coated manganese hexacyanoferrate was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tested as ac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an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 A way called &q... A nanocomposite of manganese dioxide coated manganese hexacyanoferrate was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tested as ac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an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 A way called "Deep electro-oxidation" was used to generate manganese dioxide coated layer for stabilizing the electrode material. The structure and ingredient of the resulting MnHCF/MnO2 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trochemical testing showed a capacitance of 225.6 F/g at a sweep rate of 5 mV/s within a voltage range of 1.3 V, and high energy density of 37.2 Wh/kg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0.5 A/g in 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cycl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wo different components, manganese hexacyanoferrate core and manganese dioxide shell, lead to an integrate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and an enhanced capacitor. The electrochemical testing and corresponding XPS analys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manganese coordinated by cyanide groups via nitrogen atoms in MnHCF did not get involved in the charge storage process during potential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APACITORS deep electro-oxidation manganese HEXACYANOFERRATE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IM-CMG紧凑模型的不同沟道外壳厚度n型核/壳NSFET的SPICE建模
15
作者 王悦杨 马英杰 +4 位作者 白永林 吴佳颖 廉浩哲 唐敏 刘伟景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9-344,共6页
对一种新型的Si/Ge-核/壳纳米片场效应晶体管(NSFET)进行了SPICE建模。使用TCAD仿真获得器件特性数据,结合伯克利短沟道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公共多栅(BSIM-CMG)紧凑模型,完成不同沟道外壳厚度的n型Si/Ge-核/壳NSFET的直流特性建模。通过... 对一种新型的Si/Ge-核/壳纳米片场效应晶体管(NSFET)进行了SPICE建模。使用TCAD仿真获得器件特性数据,结合伯克利短沟道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公共多栅(BSIM-CMG)紧凑模型,完成不同沟道外壳厚度的n型Si/Ge-核/壳NSFET的直流特性建模。通过分析核壳结构沟道的材料与结构设计特点及其导通原理,确立并修正了部分相关的物理参数,准确地描述了沟道外壳厚度改变引起的器件特性变化,完成核/壳NSFET的SPICE模型构建及验证。结果表明,单器件的直流特性参数的平均提取误差小于3%,验证误差小于5%。所建模型可以准确描述不同沟道外壳厚度的n型核/壳NSFET的器件特性,为核/壳NSFET的研发及仿真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纳米片场效应晶体管(NSFET) TCAD 伯克利短沟道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公共多栅(BSIM-CMG)紧凑模型 SPICE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brightness and Monodisperse Quaternary CuInZnS@ZnS Quantum Dots with Tunable and Long-lived Emission
16
作者 CHEN Zi ZHANG Aidi +5 位作者 GONG Ke LIU Haihua YU Gang SHAN Qingsong LIU Yong ZENG Haibo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3-439,I0017-I0021,共12页
As an essential candidate for environment-friendly luminescent quantum dots(QDs),CuInS-based QDs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However,several drawbacks still hamper thei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such ... As an essential candidate for environment-friendly luminescent quantum dots(QDs),CuInS-based QDs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However,several drawbacks still hamper thei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such as lower 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PLQY),complex synthetic pathways,uncontrollable emission spectra,and insufficient photostability.In this study,CuInZnS@ZnS core/shell QDs was prepared via a one-pot/three-step synthetic scheme with accurate and tunable control of PL spectra.Then their ensemble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during nucleation formation,alloying,and ZnS shell growth processes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PL peaks of these QDs can be precisely manipulated from 530 to 850 nm by controlling the stoichiometric ratio of Cu/In,Zn^(2+)doping and ZnS shell growth.In particular,CuInZnS@ZnS QDs possess a significantly long emission lifetime(up to 750 ns),high PLQY(up to 85%),and excellent crystallinity.Their spectroscopic evolution is well validated by Cu-deficient related intragap emission model.By controlling the stoichiometric ratio of Cu/In,two distinct Cu-deficient related emission pathways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differing oxidation states of Cu defects.Therefore,this work provides deeper insights for fabricating high luminescent ternary or quaternary-alloyed Q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um dot CuInS ALLOYING core/shell ensemble spectroscopic Cu-deficient related emi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_(core)Co_(shell)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鲍芳 崔颜 +2 位作者 姚建林 任斌 顾仁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7-629,共3页
AucoreCoshell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hell thicknesse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cyclic voltammetry(CV). The results reveal t... AucoreCoshell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hell thicknesse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cyclic voltammetry(CV).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prepared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ere covered by Co shell and exhibited the similar electrochemistry property with the Co nanoparticles surface.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 activities of these nanoparticles were studied by using pyridine as a probe molecule. It was found that the SERS intensity depended on the Co shell thickness of the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nd was weakened with the increasing shell thickness. The SERS intensity of these AucoreCoshell nanoparticles is found to be about twenty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on an electrochemically roughened cobalt electr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 core CO shell纳米粒子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循环伏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介中心性及K-shell的脑网络核心节点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小俊 王彬 +3 位作者 夏一丹 鹿丽鹏 刘辉 熊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4-49,共6页
在对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重构得到的人脑结构网络的研究中,核心节点的识别是对全脑网络特性展开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给出了一种基于K-shell和介中心性的核心节点评价方法,首先使用以节点局部重要性为标准的度中心性、邻近中心性... 在对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重构得到的人脑结构网络的研究中,核心节点的识别是对全脑网络特性展开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给出了一种基于K-shell和介中心性的核心节点评价方法,首先使用以节点局部重要性为标准的度中心性、邻近中心性和介中心性三个中心性评价方法分别对人脑结构网络中的节点重要性展开评估和分析;接着利用以节点全局地位为标准的K-shell分解法对人脑结构网络的核心节点展开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由于同时兼顾了脑网络节点的整体特性和局部特性,该方法能够更全面和准确地识别核心脑区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节点 人脑结构网络 点介中心性 K-shell分解法 度中心性 邻近中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核-壳结构的电化学-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9
作者 苟蕾 杨哲祺 +3 位作者 余金花 樊小勇 李东林 李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21,共10页
利用有限元模拟技术构建了电化学-力学耦合的三维多物理场锂离子电池模型,进而获得了核-壳正极在放电过程中Li+浓度、应变和应力的分布与演变情况,并研究了放电结束时不同放电倍率、壳厚度和核粒径对应变和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中... 利用有限元模拟技术构建了电化学-力学耦合的三维多物理场锂离子电池模型,进而获得了核-壳正极在放电过程中Li+浓度、应变和应力的分布与演变情况,并研究了放电结束时不同放电倍率、壳厚度和核粒径对应变和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中心及核-壳界面处的应力在放电初期迅速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Li+扩散过程的进行,应力逐渐减小.另外,黏结剂和相邻颗粒对电极应力分布有显著影响.减小放电速率和核粒径以及增加壳厚度能够降低电极中的应力.研究结果可为核-壳正极结构的设计与优化以及锂离子电池放电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壳结构 有限元 电化学 扩散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TiO_(2)核-壳纳米结构的低温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丽华 王贺 +1 位作者 王航 黄金亮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7-1222,共6页
ZnO因其自身的高电荷复合、化学性质活泼,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通过表面修饰进行复合可实现电子-空穴的分离并提高其化学稳定性。以二水合醋酸锌、六水合硝酸锌、六氟钛酸铵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水热和液相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在低温条... ZnO因其自身的高电荷复合、化学性质活泼,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通过表面修饰进行复合可实现电子-空穴的分离并提高其化学稳定性。以二水合醋酸锌、六水合硝酸锌、六氟钛酸铵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水热和液相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在低温条件下制备出ZnO/TiO_(2)单异质结。采用XRD、SEM、EDS、TEM、PL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并对其光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沉积时间为20 min时,ZnO/TiO_(2)核-壳结构形貌最规整,其中ZnO直径约115 nm,TiO_(2)薄膜厚度约7.6 nm;TiO_(2)的负载,降低了电极中光生电荷的复合,提高了ZnO对光子的收集能力,光电流密度提升大约10倍,达到0.21μA/cm^(2),表现出优异的光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TiO_(2) -壳结构 异质结 光电极材料 液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