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掺杂生物质炭耦合氧化铜材料用于电催化还原CO_(2)
1
作者 郭天宇 张佳宁 +3 位作者 白德豪 张金男 祁彧 王红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共8页
【目的】电催化技术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学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开发具有性能优异的电催化剂仍具有巨大的挑战性。【方法】采用麦麸皮为生物质炭前驱体,利用热解法制备氮掺杂生物质炭材料(NC),进一步通过水热法与CuO... 【目的】电催化技术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学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开发具有性能优异的电催化剂仍具有巨大的挑战性。【方法】采用麦麸皮为生物质炭前驱体,利用热解法制备氮掺杂生物质炭材料(NC),进一步通过水热法与CuO进行耦合,构筑了一系列的CuO@NC复合材料。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其晶相、微观形貌和结构及元素价态进行分析,并通过电催化还原CO_(2)反应来探讨其电催化性能。【结果】结果表明,在160℃合成温度下获得的复合催化剂(CuO@NC-160)对乙烯有较高的选择性,在-1.18 V(vs.RHE)时,法拉第效率为26.85%。研究为制备廉价、高效的CuO基电催化剂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 生物质炭 二氧化碳 电催化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Cu_(4)O_(3)@C复合材料在电催化还原CO_(2)中的性能研究
2
作者 张金男 郭天宇 +1 位作者 祁彧 王红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目的】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CO_(2)RR)为高价值的化学品目前广受关注。为了提高电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制备具有优异CO_(2)RR性能的催化剂十分必要。【方法】选用麦麸为原料制成生物质炭(C),进一步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生物质炭耦合铜... 【目的】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CO_(2)RR)为高价值的化学品目前广受关注。为了提高电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制备具有优异CO_(2)RR性能的催化剂十分必要。【方法】选用麦麸为原料制成生物质炭(C),进一步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生物质炭耦合铜氧化物复合电催化剂,并对其进行物化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结果显示,在-1.08 V(vs.RHE)的电压下,样品CuO/Cu_(4)O_(3)@C-2在饱和CO_(2)的0.5 mol/L KHCO_(3)溶液中,C_(2)H_(4)的法拉第效率最大(46.32%)。另外在-1.08 V(vs.RHE)时进行了11.5 h的CO_(2)RR稳定性测试,该样品同样展现了优异的稳定性。【结论】研究结果为合成CO_(2)RR成本低廉、高电化学性能的催化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氧化物 生物质炭 电催化还原 二氧化碳 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陷铜铋复合氧化物高效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备甲酸
3
作者 王镪 魏呵呵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1-351,共11页
为提高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为甲酸的效率,并有效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用盐模板法制备了一系列含不同铜铋比例的复合材料。通过引入氯化钠,促进了氧缺陷的形成,从而增强了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特别是Cu_(1)Bi_(18.2)O_(x)催化剂,在-1... 为提高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为甲酸的效率,并有效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用盐模板法制备了一系列含不同铜铋比例的复合材料。通过引入氯化钠,促进了氧缺陷的形成,从而增强了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特别是Cu_(1)Bi_(18.2)O_(x)催化剂,在-1.0 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即vs.RHE)的电位下,展现出了高达99.4%的甲酸法拉第效率。此外,Cu_(1)Bi_(18.2)O_(x)催化剂还表现出较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和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且在34 h连续运行后,甲酸的法拉第效率仍然能维持在95%以上。研究结果不仅为盐模板法在电催化剂制备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甲酸 盐模板法 氧化铜 铋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亲气泡沫铜纳米线电极电化学还原CO_(2)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凯 叶丁丁 +3 位作者 朱恂 杨扬 陈蓉 廖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2-1240,共9页
利用可再生电能进行电化学还原CO_(2)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储能和减排技术,但在阴极发生析氢副反应,将降低电化学还原CO_(2)的性能。采用泡沫铜为基底制备铜纳米线电极扩展电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然后通过十七氟癸基三甲基硅烷对电极进... 利用可再生电能进行电化学还原CO_(2)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储能和减排技术,但在阴极发生析氢副反应,将降低电化学还原CO_(2)的性能。采用泡沫铜为基底制备铜纳米线电极扩展电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然后通过十七氟癸基三甲基硅烷对电极进行亲气处理,使电极表面从疏气状态变为超亲气状态,从而强化气相反应物CO_(2)传质,增加反应三相接触线,提高电极的电化学还原CO_(2)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未亲气处理的泡沫铜纳米线电极相比,所制备的超亲气泡沫铜纳米线电极虽然具有较小的电化学活性面积,但其超亲气的特性更有利于CO_(2)的传质,抑制了电解液中氢离子的传输,有效削弱了析氢副反应的发生。在电解电位为-1.5V(vs.Ag/AgCl)时,H_(2)法拉第效率降低了17.7%,电化学还原CO_(2)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还原 二氧化碳 铜纳米线 超亲气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制甲醇铜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丽君 杨海艳 高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59-1773,共15页
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增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减少和降低大气中CO_(2)的浓度迫在眉睫。其中,借助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获得的绿色低成本氢气,将CO_(2)加氢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甲醇,将有助于减... 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增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减少和降低大气中CO_(2)的浓度迫在眉睫。其中,借助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获得的绿色低成本氢气,将CO_(2)加氢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甲醇,将有助于减少CO_(2)排放,助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铜基催化剂因其具有良好的活性和甲醇选择性,一直是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领域的研究重点。本工作综述了近年来CO_(2)加氢制甲醇铜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首先对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进行了热力学与反应机理分析;其次,探讨了助剂、载体以及制备方法对铜基催化剂物化性质及催化性能的影响;随后,讨论了CO_(2)加氢制甲醇的工业化进展;最后,对当前铜基催化剂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的挑战以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甲醇合成 铜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Ga_(2)电催化CO_(2)还原制合成气
6
作者 张军峰 魏书洲 +4 位作者 王畅 曲同鑫 熊卓 张军营 赵永椿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7-103,共7页
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合成气作为现代化工生产的重要基础原料,其传统的制备方法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利用可再生电力驱动的电催化CO_(2)还原制合成气技术作为一种环保且可... 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合成气作为现代化工生产的重要基础原料,其传统的制备方法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利用可再生电力驱动的电催化CO_(2)还原制合成气技术作为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替代方案,近年来受到广泛的研究与关注。虽然已有研究探讨了不同催化剂对电催化CO_(2)还原制合成气的V(H_(2))/V(CO)的影响,但对于在单一催化剂上实现对合成气产物中H_(2)和CO选择性的有效调控仍具有挑战性。为了实现在单一催化剂上对合成气产物中V(H_(2))/V(CO)的选择性调控,本研究采用高温固相合成工艺合成了CuGa_(2)金属间化合物,用以作为电催化剂来实现高选择性、可调性电催化CO_(2)还原制合成气,并通过SEM、EDS、XRD和XPS等一系列表征分析手段,研究了CuGa_(2)金属间化合物的理化特性与电化学性能,并探究了CuGa_(2)金属间化合物在电催化CO_(2)还原过程中的相关催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作为CuGa_(2)和少量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能够通过改变电解液浓度、调控pH值的手段,显著调控其对于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eCO_(2)RR)和析氢反应(HER)的选择性,从而调控合成气产物中的V(H_(2))/V(CO)。此外,不同电位对V(H_(2))/V(CO)的影响测试结果显示,通过控制施加电位,可以调节CuGa_(2)催化剂活性位点的利用率,进而改变eCO_(2)RR和HER的选择性,实现合成气产物中V(H_(2))/V(CO)在0.3~4内可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二氧化碳 合成气 铜镓合金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工艺条件对Cu基催化剂电化学还原CO_(2)的产物分布影响
7
作者 高娜 庞佩琦 +5 位作者 李智 牟国栋 崔天成 杜贤龙 李涛 肖国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5,共5页
工业化发展实现生产力飞跃的同时,化石能源的消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含量升高,电化学还原CO_(2)(CO_(2)RR)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不仅能解决温室气体带来的问题,还能够缓解能源危机。铜基催化剂是目前用于CO_(2)RR的有效催化剂之... 工业化发展实现生产力飞跃的同时,化石能源的消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含量升高,电化学还原CO_(2)(CO_(2)RR)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不仅能解决温室气体带来的问题,还能够缓解能源危机。铜基催化剂是目前用于CO_(2)RR的有效催化剂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铜片表面水热处理制备氧化亚铜,将CO_(2)电化学还原为甲酸和一氧化碳,并系统性考察了电解液浓度、CO_(2)压力以及电解液温度对电化学还原产物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电解液浓度降低、CO_(2)压力增加可以抑制析氢反应,电解液温度升高有利于CO的生成。当电解液浓度1 mol/L、温度30℃,CO_(2)的压力为55 atm时,在-0.7~-1.2 V(vs.RHE)测试电压范围内,甲酸法拉第效率达70%以上,最高达可到83.6%。当电解液温度由30℃升至80℃,电压为-0.9 V(vs.RHE)时,甲酸法拉第效率由80%降低到49.7%,CO法拉第效率由4.4%增加到39.2%,表明随着电解液温度升高,甲酸法拉第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还原 二氧化碳 铜基催化剂 甲酸 一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用铜基催化剂设计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郑逸群 李敦 +2 位作者 闵媛媛 李雨窈 黄宏文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7,共17页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不断攀升,进而推动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可避免导致CO_(2)排放量的持续上升。为有效应对这一环境挑战,电催化CO_(2)还原(CO_(2)RR)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该技术不仅可将CO_(2)转换为燃料和化学...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不断攀升,进而推动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可避免导致CO_(2)排放量的持续上升。为有效应对这一环境挑战,电催化CO_(2)还原(CO_(2)RR)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该技术不仅可将CO_(2)转换为燃料和化学品,而且有助于实现可再生能源储存。在众多催化剂中,铜基催化剂因其能高效将CO_(2)直接转化为高价值多碳化学品(如乙烯和乙醇)而受到关注。近年来,铜基CO_(2)RR催化剂优化设计进展显著,主要集中在提高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电催化CO_(2)RR用铜基催化剂的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进展。从调控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以及稳定性2方面,分别讨论了晶面工程、合金化处理、铜氧化态调节、催化剂表面功能化和缺陷工程等代表性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电催化剂的核心参数(组成、微观结构、形貌、尺寸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协同效应。最后对未来电催化CO_(2)RR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 电催化剂 铜基催化剂 纳米晶体合成 改性 高值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改进CeO_(2)纳米棒表面氧空位和羟基官能团:催化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迪 孙铭 +2 位作者 丁靖 万辉 管国锋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3-624,共12页
为了高效催化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采用水热法和沉积沉淀法相结合制备了Cu/CeO_(2)纳米棒催化剂。通过X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X线电子能谱(... 为了高效催化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采用水热法和沉积沉淀法相结合制备了Cu/CeO_(2)纳米棒催化剂。通过X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X线电子能谱(XPS)和热重分析(TGA)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分析,研究了Cu的负载量和Cu/CeO_(2)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催化CO_(2)与甲醇直接合成DMC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的负载量(质量分数)为0.05%时,经过400℃焙烧后所得的Cu/CeO_(2)具有良好的催化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DMC效果。在反应温度150℃、CO_(2)压力为5 MPa和m(甲醇)/m(催化剂)为237.5时,DMC转化频率(TOF)达到9.0 mmol/(g·h),比纯CeO_(2)的DMC转化频率提升了38.6%。通过XPS、TG表征对催化剂表面氧空位和羟基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表面氧空位和羟基的协同作用增强了CO_(2)和甲醇的活化和共转化,进而提高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碳酸二甲酯 CeO_(2) CU 焙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ffective catalyst carrier SiO_(2):Enhancing catalytic and combustion properties of CuFe_(2)O_(4)on energetic components
10
作者 Li Ding Chong Wan +2 位作者 Suhang Chen Zhao Qin Kangzhen X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83-392,共10页
To enhanc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copper ferrite(CuFe_(2)O_(4))nanoparticle and promote its application as combustion catalyst,a low-cost silicon dioxide(SiO_(2))carrier was employed to construct a novel CuFe_(2)O_... To enhanc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copper ferrite(CuFe_(2)O_(4))nanoparticle and promote its application as combustion catalyst,a low-cost silicon dioxide(SiO_(2))carrier was employed to construct a novel CuFe_(2)O_(4)/SiO_(2)binary composites via solvothermal method.The phase structure,morphology and catalytic activity of CuFe_(2)O_(4)/SiO_(2)composites were studied firstly,and thermal decomposition,combustion and safety performance of ammonium perchlorate(AP)and 1,3,5-trinitroperhydro-1,3,5-triazine(RDX)with it affecting were then systematical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CuFe_(2)O_(4)/SiO_(2)composite can remarkably either advance the decomposition peak temperature of AP and RDX,or reduce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at their main decomposition zone.Moreover,the flame propagation rate of RDX was promoted by about 2.73 times with SiO_(2)content of 3 wt%,and safety property of energetic component was also improved greatly,in which depressing the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sensitivity of pure RDX by about 1.89 times.In addition,the effective range of SiO_(2)carrier content in the binary catalyst is found to be 3 to 5 wt%.Therefore,SiO_(2)opens a new insight on the design of combustion catalyst carrier and will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CuFe_(2)O_(4)catalyst in solid propel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ferrite Silicon dioxide Combustion catalyst Thermal decomposition Laser ign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催化剂电催化还原CO_(2)制乙醇最新研究进展
11
作者 佟振伟 闾菲 +2 位作者 马子然 李歌 彭胜攀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35-6749,共15页
CO_(2)电催化还原技术在能源转换和温室气体减排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如何获得高电流密度、高选择性的目标产物,尤其是多碳产物,成为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文综述了铜基催化剂在电催化还原CO_(2)制乙醇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CO_(2)... CO_(2)电催化还原技术在能源转换和温室气体减排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如何获得高电流密度、高选择性的目标产物,尤其是多碳产物,成为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文综述了铜基催化剂在电催化还原CO_(2)制乙醇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CO_(2)电催化制乙醇的最高性能水平、催化剂材料的改性策略、电解工艺创新、电极稳定性调控、反应机理等。特别关注了那些能够达到工业应用电流密度且乙醇选择性较高的铜基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和应用。讨论了影响铜基催化剂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催化剂的价态、催化剂性能衰减以及电极稳定性等。最后,展望了铜基催化剂在CO_(2)电催化还原制乙醇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提高催化效率、稳定性和工艺放大研究。本文旨在为电催化CO_(2)还原制乙醇高效催化体系的研发和工业化可行性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还原 二氧化碳 乙醇 稳定性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基两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
12
作者 赵文潇 裴刘军 +1 位作者 贾伟科 王际平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60-6768,共9页
TiO_(2)作为一种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的金属氧化物,加工改性后提高其催化活性,可广泛应用于电催化领域。本文制备了一种亲水性锐钛矿型TiO_(2)多级花状结构,在其表面负载PdCu NPs,所得PdCu NPs@TiO_(2)两相复合纳米材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 TiO_(2)作为一种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的金属氧化物,加工改性后提高其催化活性,可广泛应用于电催化领域。本文制备了一种亲水性锐钛矿型TiO_(2)多级花状结构,在其表面负载PdCu NPs,所得PdCu NPs@TiO_(2)两相复合纳米材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BET分析等手段对PbCu NPs质量分数为5%、10%和20%的PdCu NPs@TiO_(2)样品进行表征,并利用电化学测试观察其催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d_(2)Cu NPs@TiO_(2)-10(Pd与Cu之比为2∶1)两相复合纳米材料作为析氢反应(HER)电催化剂性能最优,具有较低的水吸附/解离能垒和H中间体脱附能垒。在酸性条件下电流密度达到10mA/cm^(2)时具有35.8mV的低过电位,46.3mV/dec的低Tafel斜率,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钯铜合金颗粒 催化剂 制氢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在铜电极上的电还原行为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丽 罗仪文 +2 位作者 钮东方 肖丽平 陆嘉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60-1662,共3页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on copper electrode was investigated in acetonitrile(MeCN),dimethyl formamide(DMF)and dimethyl sulfoxide(DMSO)containing 0.1 mol/L tetraethylammonium bromioe(TEABr)by cyclic voltam...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on copper electrode was investigated in acetonitrile(MeCN),dimethyl formamide(DMF)and dimethyl sulfoxide(DMSO)containing 0.1 mol/L tetraethylammonium bromioe(TEABr)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chronocoulometry at 298 K and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There were obviously irreversible one-electron reduction peaks after saturated with CO2 on copper electrode in three solvents,which generated anion radical of CO2.The influence of scan rate was also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CO2 in MeCN,DMF and DMSO were 8.981×10-6,1.019×10-6 and 1.032×10-6 cm2/s and the transfer coefficients were 0.064,0.042 and 0.059,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reduction of CO2 was an irreversible diffusion controlled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铜电极 循环伏安法 计时电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硼酸铜颗粒的制备及其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59
14
作者 胡泽善 王立光 +4 位作者 黄令 赖容 陈志莉 陈国需 董浚修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2-295,共4页
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了粒径为 1 0~ 2 0 nm的硼酸铜颗粒 ,并测定了其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结果表明 :纳米硼酸铜使 50 0 SN基础油润滑下的摩擦系数略有增大 ,并使其抗磨及承载能力提高 ;其最佳添加量为 0 .70 %~... 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了粒径为 1 0~ 2 0 nm的硼酸铜颗粒 ,并测定了其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结果表明 :纳米硼酸铜使 50 0 SN基础油润滑下的摩擦系数略有增大 ,并使其抗磨及承载能力提高 ;其最佳添加量为 0 .70 %~ 1 .1 0 % ;纳米硼酸铜颗粒在摩擦表面发生了摩擦化学反应 ,生成了由 B2 O3及 Fe B等组成的表面保护膜 .润滑油抗磨性能的提高是纳米硼酸铜颗粒在摩擦表面的沉积及其摩擦化学产物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硼酸铜 摩擦学性能 润滑油添加剂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铜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XPS研究(英文) 被引量:15
15
作者 吴树新 马智 +3 位作者 秦永宁 何菲 贾立山 张彦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67-969,共3页
利用浸渍法制备了铜掺杂的二氧化钛,以乙酸为模型物研究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利用XPS结果对改性后的催化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催化剂表面吸附氧的提高和Cu+/Cu2+的共存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界面电子转移,因而改善了催化... 利用浸渍法制备了铜掺杂的二氧化钛,以乙酸为模型物研究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利用XPS结果对改性后的催化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催化剂表面吸附氧的提高和Cu+/Cu2+的共存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界面电子转移,因而改善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铜 二氧化钛 光催化剂 XPS 浸渍法 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二甲酯加氢合成乙二醇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张启云 黄维捷 +1 位作者 文峰 肖文德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0-344,共5页
在微型管式反应器中,采用Cu/SiO2催化剂,在温度190~210℃、压力1~3MPa、草酸二甲酯(DMO)与氢气的摩尔比(氢酯比)40~120、DMO空速6.0~25.0mmol/(g.h)的条件下,对DMO加氢制乙二醇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高温、高压、高氢酯... 在微型管式反应器中,采用Cu/SiO2催化剂,在温度190~210℃、压力1~3MPa、草酸二甲酯(DMO)与氢气的摩尔比(氢酯比)40~120、DMO空速6.0~25.0mmol/(g.h)的条件下,对DMO加氢制乙二醇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高温、高压、高氢酯比和低DMO空速都能提高DMO的转化率和乙二醇的收率,但同时也增加了副产物的选择性。较适合的反应条件为:压力2MPa,温度205~210℃,氢酯比80~100,DMO空速10.0mmol/(g.h)。动力学研究表明,DMO加氢反应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吸附反应动力学模型,表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氢气不解离吸附,由此得到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及参数。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DMO加氢反应高度适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二甲酯 乙二醇 加氢 铜/二氧化硅催化剂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ZrO_2催化剂的结构及其CO_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反应性能 被引量:30
17
作者 庄会栋 白绍芬 +1 位作者 刘欣梅 阎子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2-467,共6页
采用低温氮气吸脱附、XRD、TPR、In-situ IR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分步沉淀法、浸渍沉淀法和固态反应法制备的CuO/ZrO2催化剂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了其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制备方法对CuO/ZrO2的物理结构和还原性能影响很大,其... 采用低温氮气吸脱附、XRD、TPR、In-situ IR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分步沉淀法、浸渍沉淀法和固态反应法制备的CuO/ZrO2催化剂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了其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制备方法对CuO/ZrO2的物理结构和还原性能影响很大,其中浸渍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Cu与ZrO2相互作用最强,并显示了较高的CO2转化率和甲醇收率。Cu与ZrO相互作用的强弱直接影响CO加氢合成甲醇反应性能的优劣,而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不是影响反应性能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 二氧化锆 甲醇合成 二氧化碳加氢 浸渍沉淀法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氧化法除藻的试验 被引量:22
18
作者 赵玉华 薛飞 +1 位作者 傅金祥 刘畅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6年第5期829-832,共4页
目的为了从臭氧、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硫酸铜以及次氯酸钠这5种除藻剂中,筛选出一种适宜的灭藻剂,并确定5种灭藻剂最佳投加量.方法以叶绿素a法作为检测方法,选取一种除藻剂,通过烧杯试验,确定除藻剂浓度对藻类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臭氧最... 目的为了从臭氧、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硫酸铜以及次氯酸钠这5种除藻剂中,筛选出一种适宜的灭藻剂,并确定5种灭藻剂最佳投加量.方法以叶绿素a法作为检测方法,选取一种除藻剂,通过烧杯试验,确定除藻剂浓度对藻类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臭氧最佳投加量为4 mg/L,二氧化氯最佳投加量为2 mg/L,高锰酸钾最佳投加量为0.8 mg/L,硫酸铜最佳投加量为1.5 mg/L,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3 mg/L.结论通过除藻效果的比较,得出5种除藻剂的优劣程度从优到劣顺序为:次氯酸钠>臭氧>二氧化氯>硫酸铜>高锰酸钾.次氯酸钠除藻效果显著,可达7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藻 臭氧 二氧化氯 高锰酸钾 硫酸铜 次氯酸钠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还原法从含碲硫酸铜母液中回收碲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郑雅杰 孙召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09-2114,共6页
采用催化还原法对含碲硫酸铜母液中的碲进行回收。研究结果表明:加入NaCl,NaBr和KI中任意一种物质后,SO2对硫酸铜母液中Te(Ⅳ)的还原速度显著加快;当反应温度为85℃,NaCl浓度为1 mol/L,SO2流量为40 L/h,反应时间为2 h时,Te(Ⅳ)的质量浓... 采用催化还原法对含碲硫酸铜母液中的碲进行回收。研究结果表明:加入NaCl,NaBr和KI中任意一种物质后,SO2对硫酸铜母液中Te(Ⅳ)的还原速度显著加快;当反应温度为85℃,NaCl浓度为1 mol/L,SO2流量为40 L/h,反应时间为2 h时,Te(Ⅳ)的质量浓度从6.72 g/L下降到0.10 g/L,Cu2+的质量浓度从7.78 g/L下降为1.10 g/L,Te(Ⅳ)还原率为98.50%,Cu2+还原率为85.86%;在干燥还原产物中碲、铜和氯所占质量分数分别为52.60%、28.54%和15.24%;NaCl作催化剂时,还原产物中的碲以单质形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阳极泥 硫酸铜 二氧化硫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氧预硫化掺杂Cu-LaCoO_3催化剂上CO还原SO_2催化反应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广建 秦永宁 +2 位作者 马智 齐晓周 丁彤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1-576,共6页
The LaCoO3 and 1%,10%,20%,30% doped Cu-LaCoO3 were prepared and studied. Two pretreated process were studi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etreating process of the catalysts on the reduction of SO2 by CO. One was usi... The LaCoO3 and 1%,10%,20%,30% doped Cu-LaCoO3 were prepared and studied. Two pretreated process were studi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etreating process of the catalysts on the reduction of SO2 by CO. One was using the mixture of SO2 and CO for catalysts sulfurized and poisoned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and the other was using SO2 and CO pre-reduced in the absence of oxygen. The evaluations were based on the SO2 conversion as well as sulfur selectivity and COS produced in a gradientless, quartz tubular packed-bed reactor. It was found that the catalysts sulfurized and poisoned under the mixture of SO2 and CO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could sustain its activity better than the pre-reduced catalysts. The activity decrease of the sulfurized and poisoned catalysts was very small after 4 h reaction. But for the two pre-reduced catalysts, SO2 conversion was only 17% over one 10% doped Cu-LaCoO3 and the other was deactivated after 140 min reactio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all the doped Cu catalysts, sulfurized and poisoned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presented higher oxygen resistance than the pre-reduced catalysts after reaction. The SO2 conversion of all the doped Cu catalysts decreased a little over 40 h reaction, while the activity of un-doped LaCoO3 was lowered to only 0.2 times of the initial activity. The other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S formation was minimized in the doped Cu catalysts. From the results,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10% Cu-LaCoO3 was the most effective of the catalysts for removing sulfur with little COS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钴酸镧 铜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