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Ⅱ)-家蚕丝素蛋白质配合物的配位结构和高次结构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文兴 沈之荃 +1 位作者 刘冠峰 白井汪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06-310,共5页
家蚕丝素蛋白质在不同 p H条件下经均相和不均相配位反应制备了 Cu( ) -丝素配合物 ,用可见光谱、电子自旋共振波谱 ( ESR)、 X射线衍射 ( XRD)研究了其配位结构和高次结构 .在碱性条件下 ( p H=1 0 .60 ) ,丝素肽链主链的 4个氮原子螯... 家蚕丝素蛋白质在不同 p H条件下经均相和不均相配位反应制备了 Cu( ) -丝素配合物 ,用可见光谱、电子自旋共振波谱 ( ESR)、 X射线衍射 ( XRD)研究了其配位结构和高次结构 .在碱性条件下 ( p H=1 0 .60 ) ,丝素肽链主链的 4个氮原子螯合 Cu( )生成具有近似平面四方 Cu( N) 4结构的配合物 ;而在酸性条件下 ( p H=4 .3 0 ,5.88) ,主要是丝素肽链的侧 (端 )基羧酸根键合 Cu( )生成 Cu( ) (—COO— ) ( H2 O) 3和 Cu( ) (— COO— ) 2 型配合物 .讨论和描述了不同条件下生成的 Cu(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质 配位结构 高次结构 铜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多胺配体Cu(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和酸分解动力学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延河 高东昭 +3 位作者 林海 林华宽 盖庆春 朱守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合成了酰胺多胺配体 ( L) ,测定了 5,10 ,15和 2 5℃时其 Cu(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用标准摩尔焓变ΔH 0_m 和标准摩尔熵变ΔS0_m 解释了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并利用停流技术 ( Stopped- flow)研究了 Cu L配合物在 0 .0 4~ 2 .3m ol/L(... 合成了酰胺多胺配体 ( L) ,测定了 5,10 ,15和 2 5℃时其 Cu(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用标准摩尔焓变ΔH 0_m 和标准摩尔熵变ΔS0_m 解释了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并利用停流技术 ( Stopped- flow)研究了 Cu L配合物在 0 .0 4~ 2 .3m ol/L( I=2 .34 mol/L Na Cl)盐酸溶液中的酸分解动力学 .提出了反应机理 ,并求得了速控步骤的活化能 Ea,标准摩尔活化熵 Δ≠ S0_m 和标准摩尔活化焓 Δ≠ H0_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多胺配体 Cu()配合物 稳定性 酸分解 分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位化合物分子内配体间的疏水缔合作用(Ⅱ)——镉(Ⅱ)、钴(Ⅱ)-邻二氮菲-氨基酸体系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恩君 朱宁 刘祁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55-759,共5页
pH电位法研究了镉(Ⅱ)、钴(Ⅱ)与邻二氮菲和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等配体在37℃、离子强度I=0.02(NaCl)条件下形成12组混配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gK_(MAB)~M、△lgK和lgX值表明,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混... pH电位法研究了镉(Ⅱ)、钴(Ⅱ)与邻二氮菲和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等配体在37℃、离子强度I=0.02(NaCl)条件下形成12组混配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gK_(MAB)~M、△lgK和lgX值表明,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混配配合物具有额外稳定性,并从配体间疏水缔合作用方面对该稳定性进行了重点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化合物 氨基酸 疏水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Ni(Ⅱ)-2-巯基吡啶-N-氧化物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4
4
作者 陈颂仪 曹凤歧 刘永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2-64,共3页
为开发过渡金属配合物药物,研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合成了Cu(Ⅱ)、Ni(Ⅱ)-2-巯基吡啶-N-氧化物两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得到配合物的组成;利用红外光谱确证了配体和中心原子之间的键合方式;摩尔电导表明在... 为开发过渡金属配合物药物,研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合成了Cu(Ⅱ)、Ni(Ⅱ)-2-巯基吡啶-N-氧化物两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得到配合物的组成;利用红外光谱确证了配体和中心原子之间的键合方式;摩尔电导表明在有机溶剂DMSO中,配体与中心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为非离子型,配合物以非电解质形式存在;紫外光谱表明中心原子对配体的共轭体系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氧吡啶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二肽配合物的配位形式、结构和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古琴 乐学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21,共9页
本文概述了近几十年来铜(Ⅱ)—二肽配合物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铜(Ⅱ)—二肽体系几种常见的配位方式,以及溶液和晶体中的二肽铜配合物的结构。对配合物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着重介绍了二肽的光学异构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 铜()—二肽体系 配位形式 结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12,17-四(甲硫基)-3,8,13,18-四(苯甲酰硫基)四氮杂卟啉及其Mg(Ⅱ)、Cu(Ⅱ)、Ni(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汤跃群 彭正合 秦子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2-23,共2页
硫杂酞菁、含硫取代基的四氮杂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由于具有优异的光、电及催化性能而日益受到重视.据此,我们以自制的1-甲硫基-2-苯甲酰硫基马来二腈(MBM)为原料,合成了2,7,12,17-四(甲硫基)-3,8,13,18-四(苯甲酸硫基)四氮杂卟啉H_2T(mb... 硫杂酞菁、含硫取代基的四氮杂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由于具有优异的光、电及催化性能而日益受到重视.据此,我们以自制的1-甲硫基-2-苯甲酰硫基马来二腈(MBM)为原料,合成了2,7,12,17-四(甲硫基)-3,8,13,18-四(苯甲酸硫基)四氮杂卟啉H_2T(mbm)TAP及其Mg(Ⅱ)、Cu(Ⅱ)、Ni(Ⅱ)配合物MT(mbm)TAP,经IR、UV-Vis和DTA等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物 卟啉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位化合物分子内配体间的疏水缔合作用——Ⅲ.镉(Ⅱ)/ATP/氨基酸体系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恩君 刘祁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65-68,共4页
应用 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水溶液中 Cd(ATP)(Aa)^(3-)(ATP^(4-)为腺苷三磷酸根,Aa^-分别为丙氨酸 ala^-、蛋氮酸 met^-、苯丙氨酸 phe^-和色氨酸 trp^-)型混合配体配合物及相应的单配体配合物在离子强度为 KNO_30.10 mol/L,温度为37℃... 应用 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水溶液中 Cd(ATP)(Aa)^(3-)(ATP^(4-)为腺苷三磷酸根,Aa^-分别为丙氨酸 ala^-、蛋氮酸 met^-、苯丙氨酸 phe^-和色氨酸 trp^-)型混合配体配合物及相应的单配体配合物在离子强度为 KNO_30.10 mol/L,温度为37℃时的稳定常数.混配配合物的稳定性与氨基酸配体的关系为 trp^->met^->phe^->ala^-.从分子内配体间的弱相互作用角度对促成上述序列规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化合物 疏水缔合作用 稳定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溴代苯并-15-冠-5)配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董文魁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89-91,共3页
苯并冠醚对碱金属、碱土金属及稀土金属离子具有特殊的配位能力,但它们与溶剂化能量较大的“软酸”过渡金属离子配位较难。通过在冠醚苯环上引入吸电子取代基团减弱冠醚的碱性,是这类过渡金属大环配合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模拟金属... 苯并冠醚对碱金属、碱土金属及稀土金属离子具有特殊的配位能力,但它们与溶剂化能量较大的“软酸”过渡金属离子配位较难。通过在冠醚苯环上引入吸电子取代基团减弱冠醚的碱性,是这类过渡金属大环配合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模拟金属蛋白中铜(Ⅱ)离子的位置看,铜(Ⅱ)离子冠醚配合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合成了高氯酸铜与4′-溴苯并-15-冠-5(L_A)及4′,5′-二溴苯并-15-冠-5(L_R)两种新配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有关物理、化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氯酸铜 冠醚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铬(Ⅵ)复合均匀胶体粒子的制备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明林 张玉亭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877-880,共4页
报导在尿素存在下通过均相沉淀法由硝酸铜和重铬酸铵制备复合均匀胶体粒子的结果.研究了一些实验参数对其组成、形态和粒子大小的影响.确定了胶体粒子的制备条件.结果观测到,由硝酸铜和重铬酸铵溶液形成了球形的多刺的粒子,它的组... 报导在尿素存在下通过均相沉淀法由硝酸铜和重铬酸铵制备复合均匀胶体粒子的结果.研究了一些实验参数对其组成、形态和粒子大小的影响.确定了胶体粒子的制备条件.结果观测到,由硝酸铜和重铬酸铵溶液形成了球形的多刺的粒子,它的组成为水含铅酸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多刺粒子 水合铬酸铜 脱氢 催化剂 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大环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10
作者 周勇强 周家茵 +1 位作者 周世光 綦尤训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2-116,共5页
以邻苯二甲醛和邻苯二胺为原料,三水合硝酸铜为模板剂,用模板反应在无水乙醇中制备了一种新的固体配合物[CuL](NO_3)_2·6H_2O。通过元素分析、磁化率及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分析、热重-差热分析等,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 以邻苯二甲醛和邻苯二胺为原料,三水合硝酸铜为模板剂,用模板反应在无水乙醇中制备了一种新的固体配合物[CuL](NO_3)_2·6H_2O。通过元素分析、磁化率及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分析、热重-差热分析等,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立体结构与对称性,并对其电致变色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环西佛石 络合物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Ⅱ)配合物的碱性磷酸酯酶活性
11
作者 郭德威 樊春梅 刘剑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3年第3期76-78,共3页
本文模拟的对象为碱性磷酸酯酶(EC3.1,3.1,AP)。它是一种以Zn(Ⅱ)为辅基的金属酶。Zn(Ⅱ)通过同3个组氨酸残基的咪唑氮配位而与酶蛋白相联,并以此构成AP的活性中心。AP广泛分布于动物和某些微生物中,它对生物体磷酸单酯和核苷酸的代谢... 本文模拟的对象为碱性磷酸酯酶(EC3.1,3.1,AP)。它是一种以Zn(Ⅱ)为辅基的金属酶。Zn(Ⅱ)通过同3个组氨酸残基的咪唑氮配位而与酶蛋白相联,并以此构成AP的活性中心。AP广泛分布于动物和某些微生物中,它对生物体磷酸单酯和核苷酸的代谢、磷酸和能量的利用都有重要作用。 5种作为天然AP的模型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均见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酯酶 酶转换率 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酸桥联镍(Ⅱ)四氮杂环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磁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嵇从民 张冰 +1 位作者 崔爱莉 寇会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7-1080,共4页
以对苯二甲酸根为桥联基团合成了一个新的镍(Ⅱ)四氮杂环羧酸桥联配合物[Ni(L)tp]∞(L=5-苯甲基-4,6-二甲基-1,3,7,10-四氮杂环十四烷).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显示,Ni(Ⅱ)离子呈扭曲的八面体构型.每个对苯二甲酸阴离子tp2-按照反式单齿桥联... 以对苯二甲酸根为桥联基团合成了一个新的镍(Ⅱ)四氮杂环羧酸桥联配合物[Ni(L)tp]∞(L=5-苯甲基-4,6-二甲基-1,3,7,10-四氮杂环十四烷).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显示,Ni(Ⅱ)离子呈扭曲的八面体构型.每个对苯二甲酸阴离子tp2-按照反式单齿桥联的模式连接两个Ni(Ⅱ)离子,每个Ni(Ⅱ)离子反式桥连两个tp2-配体,tp2-和Ni(Ⅱ)离子交替排列形成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磁性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χmT在低温时略有减小,根据结构分析将其归因于链内tp2-传递的弱反铁磁耦合和八面体Ni(Ⅱ)的零场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羧酸桥联 磁性 四氮杂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Ⅱ)、铜(Ⅱ)四氮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表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奕 寇会忠 +3 位作者 周北川 王如骥 李亚栋 王宏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017-2020,共4页
使用大环缩合方法合成了 2个新的配合物 [Ni L]I· 0 .5 H2 O[L- =乙酰丙酮缩 N,N′-二 ( 2 -氨乙基 ) -1 ,3-丙二胺阴离子 ]和 [Cu( 2 ,3,2 -tet) I2 ][2 ,3,2 -tet=N ,N′-二 ( 2 -氨乙基 ) -1 ,3丙二胺 ],并解析了其单晶结构 .在... 使用大环缩合方法合成了 2个新的配合物 [Ni L]I· 0 .5 H2 O[L- =乙酰丙酮缩 N,N′-二 ( 2 -氨乙基 ) -1 ,3-丙二胺阴离子 ]和 [Cu( 2 ,3,2 -tet) I2 ][2 ,3,2 -tet=N ,N′-二 ( 2 -氨乙基 ) -1 ,3丙二胺 ],并解析了其单晶结构 .在 [Ni L]+配离子中 1个六元环上的 1个碳原子带有 1个单位的负电荷并与相邻的 2个 C N双键形成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的存在使该配合物呈配位反应惰性 .在配合物 [Cu( 2 ,3,2 -tet) I2 ]中 ,铜离子配位环境为碘离子配位的 4 + 2拉长八面体构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 铜() 合成 晶体结构 表征 四氮大环 配合物 大环缩合法 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配合物荧光探针用于NO检测
14
作者 赵波 陈江宁 张峻峰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0-494,共5页
一氧化氮(NO)是体内普遍存在的信号分子,参与了众多复杂的生理过程,在神经传导、能量代谢、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检测NO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检测NO的常规技术并不能用于体内实时、直观地检测N... 一氧化氮(NO)是体内普遍存在的信号分子,参与了众多复杂的生理过程,在神经传导、能量代谢、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检测NO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检测NO的常规技术并不能用于体内实时、直观地检测NO水平,应用受到限制。本文综述了Cu(Ⅱ)配合物类NO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可用于细胞和动物体内NO水平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 荧光探针 Cu()配合物 N-亚硝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双(4-吡啶基)-9,9-二甲基芴的锌配位聚合物合成及其对2,4,6-三硝基苯酚的荧光传感研究
15
作者 王高峰 孙述文 +1 位作者 杨海英 王叶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8-654,共7页
在溶热条件下,利用锌离子、2,7-双(4-吡啶基)-9,9-二甲基芴和5-叔丁基间苯二甲酸,合成了一种锌配位聚合物{[Zn(tbip)(mfdp)]·2H_(2)O}_(n)(CP-1)(mfdp=2,7-双(4-吡啶基)-9,9-二甲基芴,H_(2)tbip=5-叔丁基间苯二甲酸)。X-射线单晶... 在溶热条件下,利用锌离子、2,7-双(4-吡啶基)-9,9-二甲基芴和5-叔丁基间苯二甲酸,合成了一种锌配位聚合物{[Zn(tbip)(mfdp)]·2H_(2)O}_(n)(CP-1)(mfdp=2,7-双(4-吡啶基)-9,9-二甲基芴,H_(2)tbip=5-叔丁基间苯二甲酸)。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结果表明,CP-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a=1.01384(5)nm,b=1.16486(6)nm,c=1.66569(7)nm,α=85.768(4)°,β=85.353(4)°,γ=73.544(4)°,V=1.87771(16)nm^(3),R_(1)=0.0523,wR_(2)=0.1634(I>2σ(I));CP-1是具有晶格水占据孔洞的二维网络结构。实验显示,CP-1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呈现出强烈的荧光,利用这一现象建立了检测2,4,6-三硝基苯酚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K_(SV)和检出限分别为6.27×10^(4) L·mol^(-1)和0.108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锌() 荧光传感 芳香硝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氨配离子结构与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16
作者 王旭洋 张嘉沛 +3 位作者 赵立睿 徐晓文 邹桂征 张斌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384-389,共6页
铜(Ⅱ)氨配离子是分析化学教学中配位平衡及配合物的分布特征部分较为经典的配离子之一。现行教材大多只给出了部分铜氨配离子的稳定常数,也并未解释铜氨配离子配位数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首先通过结构优化给出了... 铜(Ⅱ)氨配离子是分析化学教学中配位平衡及配合物的分布特征部分较为经典的配离子之一。现行教材大多只给出了部分铜氨配离子的稳定常数,也并未解释铜氨配离子配位数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首先通过结构优化给出了铜氨配离子稳定性与配位数和结构的关系,而后进一步通过分析分子内部结构给出了一种回归结构本质的定性解释,既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同时将理论计算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也可增加学生对理论计算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化合物 铜氨配离子 稳定常数 配位场理论 计算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丁合钴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康敬万 苏碧泉 +2 位作者 李志峰 吴海霞 卢小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0-364,共5页
合成了芦丁合钴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CP、IR1、H NMR和TG-DTA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确定其分子式为[Co3(R t)2(H2O)12](CH3COO)2;运用电化学、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 DNA)的作用机理,并计算了键合常数... 合成了芦丁合钴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CP、IR1、H NMR和TG-DTA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确定其分子式为[Co3(R t)2(H2O)12](CH3COO)2;运用电化学、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 DNA)的作用机理,并计算了键合常数为2.15×104L.mol-1,实验结果表明芦丁合钴与CT DNA以嵌入模式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配合物 芦丁 DNA结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杂大环双核铜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溶液中配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实 鲁统部 +3 位作者 冯小龙 李炎武 毛宗万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04-1006,共3页
The macrocyclic ligand(L) and its dinuclear copper(Ⅱ) and zinc(Ⅱ) complex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u 2L(Him) 2](ClO 4) 4·2H 2O has been determined by single crystal X ray diffraction.... The macrocyclic ligand(L) and its dinuclear copper(Ⅱ) and zinc(Ⅱ) complex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u 2L(Him) 2](ClO 4) 4·2H 2O has been determined by single crystal X 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a monoclinic system, the space group P2 1/c , a =0.951 2(2) nm, b =2.010 4(4) nm, c =1.202 5(2) nm, β =98.89(3)°, V =2.271 9(8) nm 3, Z=2, D c=1.599 Mg/m 3 , F (000) = 876 , R =0.059 1, wR =0.173 3, GOF(F)=1.009. The copper(Ⅱ) atom is five coordinated with four nitrogen atoms of the macrocyclic ligand and one nitrogen atom of imidazole. The stepwise stability constants of the 1∶1 and 2∶1 molar ratios of Cu to L and Zn to L complexes were determined by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in KCl supporting electrolyte(0.100 mol/L) at 25 ℃.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zinc(Ⅱ) ion can form hydroxide bridged dinuclear complex [Zn 2(OH)L] 3+ , while the copper(Ⅱ) ion can only form dinuclear complex 3+ with macrocyclic lig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杂大环双核铜锌金属配合物 合成 结构 溶液 配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氰根桥联的一维链状大环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 被引量:8
19
作者 鲁统部 向华 +4 位作者 李晓燕 苏成勇 毛宗万 计亮年 郁开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7-189,共3页
One-dimensional cyanide-bridged bimetallic coordination polymer [CuL(H 2O) 2] n [(CuL)·(μ-CN) 2Fe(CN) 4] 2n ·(H 2O) 2n was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 crystallizes i... One-dimensional cyanide-bridged bimetallic coordination polymer [CuL(H 2O) 2] n [(CuL)·(μ-CN) 2Fe(CN) 4] 2n ·(H 2O) 2n was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 crystallizes in a monoclinic system of the space group C2/c with a=2.983 1(5) nm, b=1.527 4(3) nm, c= 1.725 3(4) nm, β=107.68(2)°, V=7.490(3) nm3, Z=8, D c=1.382 g/cm3, F(000)=3 260, R=0.059 3, wR 2=0.132 3, S=0.885. The one-dimensional zigzag chain extents through Cu—CN—Fe—CN—Cu linkages. The adjacent two polymer chains are linked by the O—H……NC hydrogen bonding between [CuL(H 2O) 2] 2+ and [Fe(CN) 6] 3- ions to form hydrophilic channels in which water molecules are inclu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环配位聚合物 铁氰根 一维链状结构 合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配位聚合物[Cu(ox)(4,4′-bpy)]_n的水热合成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任红 徐家宁 +4 位作者 于连香 叶俊伟 毕明辉 张萍 宋天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4-1017,共4页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出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Cu(ox)(4,4′-bpy)]n(ox=草酸根离子,4,4′-bpy=4,4′-联吡啶),并通过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以及红外光谱测定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m空间群,晶胞参数a=1...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出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Cu(ox)(4,4′-bpy)]n(ox=草酸根离子,4,4′-bpy=4,4′-联吡啶),并通过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以及红外光谱测定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m空间群,晶胞参数a=1·1921(7)nm,b=1·153(7)nm,c=0·5155(4)nm,β=113·38(3)°,V=0·6291(7)nm3,Z=2.该化合物是一个由{Cu(ox)}n链通过桥联配体4,4′-bpy垂直相连并具有矩形格子结构的二维层状配位聚合物,层与层之间交错排列,通过C4,4′-bpy—H…Oox层间氢键作用,进一步扩展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cu()配位聚合物 混合配体 层状结构 超分子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