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Referential Role of Western Urbanization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1
作者 li qin huang qiuyue(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3-268,共6页
Western urbanization theory has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course of China' s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Social economy and the scientific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re the key of the layout of urban and rural co... Western urbanization theory has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course of China' s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Social economy and the scientific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re the key of the layout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an important factor in facilita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of social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life is the focus of China' s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As western urbanization theory just probes into this specific issue,it offers referential value in urging us to take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城市化 西方 借鉴 中国 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规划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乡融合发展——对由城乡二元结构困扰向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转变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郑有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在经历城乡兼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期实践后,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态势,为了避免城乡对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在经历城乡兼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期实践后,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态势,为了避免城乡对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而做出的选择。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创新意义在于能够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困扰向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转变。中国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以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目标,基于系统观念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拓展城乡相互赋能路径,把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和农村支撑城镇能力统一起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要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在促进要素在城乡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的结构问题,增强县域融合发展能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集体经济以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实现方式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颂吉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4,共8页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乡村优质师资配置不足、乡村医疗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乡村优质师资配置不足、乡村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短板、乡村养老服务亟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依托县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提高乡村医疗服务质量,优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提高乡村养老保障水平,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评价及协调特征研究
4
作者 陈星 叶佳慧 +2 位作者 许钦 张其成 宋兰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3,共8页
城市化进程与水安全、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市圈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引擎。以南京都市圈为实例,深入分析1990-2020年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演变规律,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三者协调发... 城市化进程与水安全、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市圈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引擎。以南京都市圈为实例,深入分析1990-2020年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演变规律,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三者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水安全等级和城市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而粮食安全等级先下降后回升。整体上,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状况均表现良好,到2020年各城市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等级均已达到较安全水平,南京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其城市发展指数远高于其他城市。(2)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从1990年的失调状态逐步进入中级协调或良好协调阶段。各城市水安全发展尤为突出,处于优先地位。其中,扬州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而宣城、芜湖、马鞍山水安全和粮食安全远优于城市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潜力大。(3)建设用地面积扩张、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增加是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粮食价格、第三产业占比以及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等因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为统筹水、粮食、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 耦合协调发展 南京都市圈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能否推动城乡绿色协调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5
作者 巩前胜 张海瑶 赵松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6-144,共9页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绿色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相关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的赋能作用,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乡...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绿色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相关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的赋能作用,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并对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绿色发展均有积极驱动作用;第二,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数字经济对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异质性,在东、中部地区以及高经济发展和高城镇化地区,其驱动作用更明显;第三,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就业质量间接推动城乡绿色协调发展,产业集聚能够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对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的驱动作用。据此,从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完善乡村数字建设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提出数字经济驱动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发展 绿色协调 就业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理解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内涵
6
作者 姜长云 姜惠宸 芦千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科学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过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特征,... 科学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过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特征,特别是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增加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注意将强化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同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作用结合起来,注重从城乡连续体、城乡问题的跨界求解、城乡问题的网络求解三重维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并将县域作为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
7
作者 杜家廷 陈姝洁 顾谦农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4,共15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义。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以《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为政策变量,运用广义DID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义。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以《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为政策变量,运用广义DID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政策对农业发展韧性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这种影响存在异质性。从数字普惠金融构成维度来看,数字化深度对农业发展韧性的提升效应最大;从农业细分行业和地理区域来看,该政策对小农业、东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金融排斥高水平区农业发展韧性的提升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主要通过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路径来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数字鸿沟对该政策提升农业发展韧性功能的发挥具有抑制效应,传统金融竞争则具有促进效应。为此,应在大力夯实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积极缓解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基础上,不断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可达性、针对性、畅通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韧性的提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发展韧性 数字鸿沟 城乡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成片开发土地征收协同的法律机制
8
作者 罗瑞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共11页
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成片开发土地征收之间的协同机制,实现两种方式在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方面的有机统一,对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入市与成片开发共同承载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空间治... 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成片开发土地征收之间的协同机制,实现两种方式在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方面的有机统一,对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入市与成片开发共同承载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空间治理效能的目标,但在具体功能定位上各有侧重。制度目标的一致性和制度功能的互补性是协同的理论基础。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制度体系所蕴含的“规划权—征收权/所有权—开发权”运行框架,构成协同的制度逻辑。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协同实施的前提。“五级三类”规划体系、规划技术指标要求及规划中的民主协商机制从不同层面引导两者在资源配置、空间利用等方面实现科学对接与高效配合。统一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是协同实施的保障。共同遵循市场初次分配与政府再分配相结合的分配逻辑、完善成片开发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明确政府通过增值税参与分配是统一土地收益分配的关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成片开发土地征收 城乡融合 协同机制 统一国土空间规划 统一土地收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的时空分异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5
9
作者 高杨 杨洋 吴振磊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8,F0003,共16页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揭示联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联动水平时空分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联动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距优质协调还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联动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联动水平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组间差异;各地区联动水平逐渐呈现出稳定的“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发展、交通通达性、人口规模、人力资本、市场一体化、互联网普及率、教育投入、政府公共支出对联动水平空间差异的作用力依次降低,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出增强关系,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本文的研究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 联动水平 时空分异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时空分异与收敛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汉辉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1,共6页
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演变特征,对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科学界定城乡融合发展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根据2006—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多边形面积法对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 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演变特征,对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科学界定城乡融合发展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根据2006—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多边形面积法对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和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快速上升,年均增长率为6.5%;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格局。(2)核密度估计结果进一步表明,全国层面和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指数不断上升,但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3)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表明,区域间差异是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整体区域内差异逐步下降,其动力来源于区域间差异逐步下降,而三大地区的区域内差异不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4)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具有σ收敛性和β收敛性,但收敛速度非常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时空分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论体系、实践样态与时代路向
11
作者 付苏豪 李玉顺 +1 位作者 蒋芮 马凡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2,共8页
城乡教育均衡是国家实施教育带动乡村振兴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战略命题,数字教育资源稀缺与优秀教师队伍匮乏深度刻画城乡教育不平等,然而传统东西部结对帮扶与资源跨区域输送实践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持续性与适切性的发展需要。面向乡村数字... 城乡教育均衡是国家实施教育带动乡村振兴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战略命题,数字教育资源稀缺与优秀教师队伍匮乏深度刻画城乡教育不平等,然而传统东西部结对帮扶与资源跨区域输送实践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持续性与适切性的发展需要。面向乡村数字教育生态、城乡持续适切帮扶、理论吸纳转化实践的三重现实阻遏,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实现城乡数字教育资源、教师现代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区域教育文化优质均衡的四重理想寻绎提供新的机遇。为此,探索建构以数字生态赋能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供给、教育共同体群智协同共建共享、“异步教研+同步教研+示范课堂”重构乡村教师研修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系,并以涵盖全国14省市20县域的教师教研提升项目为例进行真实样态的立体评估,发现其能协同培育教师专业能力与学生学业素养,带动县域教育水平提升与乡村教育现代化跃迁。为促进理论体系迭代优化与城乡教育优质均衡深化发展,必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平台精准功能服务;打通东西部城乡供需链,形成双边共建共享机制;创新项目管理评价制度,促生教师发展内生动力;联动县域师训部门协力,扩大项目造血辐射规模;重视师生数字素养培育,释放教育数字生态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 教育公平 乡村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仇相芹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6-10,17,共6页
智慧农业是“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农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智慧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人才储备和资金支持相对不足、技术装备研发和落地不够... 智慧农业是“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农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智慧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人才储备和资金支持相对不足、技术装备研发和落地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第一,需要筑牢智慧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推进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加大资金支持和人才储备力度;第三,推进智慧农业核心技术的研发;第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完善服务体系;第五,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智慧农业 农业信息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赋能共同富裕: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13
作者 王贝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29-134,共6页
文章基于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结果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直接赋能共同富裕。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 文章基于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结果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直接赋能共同富裕。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推进产业链现代化间接赋能共同富裕。其中,城乡协调发展的中介效应最强,随后依次为营商环境和产业链现代化。相较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明显。因此,应持续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及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为推进共同富裕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共同富裕 城乡协调发展 营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视域下生态利益的协调机制优化研究
14
作者 俞思雨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2期47-52,共6页
新时代推动城乡生态利益的协调联动不仅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人民福祉的切入点。生态利益作为城乡生态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生态利益的均衡分配,将会促进城乡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共建、共治、共享”融入到... 新时代推动城乡生态利益的协调联动不仅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人民福祉的切入点。生态利益作为城乡生态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生态利益的均衡分配,将会促进城乡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共建、共治、共享”融入到城乡生态利益均衡协调过程中,其应然体现主要为利用生态空间共建实现生态利益的整合;通过生态补偿共治优化生态利益分配格局;通过优势互补促进生态要素共享。而在城乡发展过程中,生态利益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是共建生态资源配置不均、生态利益保护共治失衡以及城乡居民生态利益共享存在落差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促进城乡生态利益的均衡协调,需要共建,推进生态利益整合机制;共治,优化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共享,落实生态利益共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融合 生态 利益 协调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
15
作者 黄燕琴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34-38,共5页
本文首先利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统计年鉴搜集各指标数据,了解广东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其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广东省各地区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 本文首先利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统计年鉴搜集各指标数据,了解广东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其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广东省各地区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再次,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最后,以实际数据和实证结果为支撑,针对广东省的城乡绿色协调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可行策略和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城乡融合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
16
作者 李瑞 李佳宁 高国庆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城乡关系及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相关论述,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城乡融合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路径选择。在理论上廓清了城乡融合为什么能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 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城乡关系及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相关论述,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城乡融合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路径选择。在理论上廓清了城乡融合为什么能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现实层面上从历史发展、现实发展、目标实现3个方面分析城乡融合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分析当前以城乡融合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以城带乡、筑牢物质文明之基,城乡协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交融、推动要素资源融合等建议,以城乡合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与思考——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17
作者 殷婕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3期94-98,共5页
对标浙江“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还存在都市现代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高品质乡村消费场景发展滞后、村庄发展的基本面貌较为落后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从基层党组织建设、人居环... 对标浙江“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还存在都市现代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高品质乡村消费场景发展滞后、村庄发展的基本面貌较为落后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从基层党组织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和乡村善治等方面入手,打造生态“宜居”、生产“宜业”、生活“和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人居环境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目标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晶 李天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3,共14页
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党和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将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党和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将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受限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收入、消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维度依然存在显著差异。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较大差距,逐渐成为当前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针对这些问题,应将高质量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为紧要的位置,并着力构建区域共同发展、区域共生发展、区域共建发展和区域共享发展的新格局。依循这一思路,本文进一步从激发农村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推进农村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建农村经济绿色发展模式、协同农村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未来一段时期高质量推进我国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 高质量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 乡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核心任务、突出问题与关键举措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莹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2,共8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首先,梳理中国城乡关系的走向以及“三农”工作总抓手的转变,总结归纳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其次,针对在城乡融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首先,梳理中国城乡关系的走向以及“三农”工作总抓手的转变,总结归纳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其次,针对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完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大核心任务。再次,研究发现:中国正面临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短板挑战较大、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畅、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程度不高、城乡收入失衡局面尚待扭转以及县域经济综合承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最后,从加速农业现代化转型、加强乡村治理、打破城乡制度性约束、加大农村公共资源投入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协调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基于2011-202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敏 郭广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11,共11页
【目的】研究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交互关系,旨在探索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区域协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方法】从“人口–社会–经济–空间”和“规模–压力–治理–效率”8个维度构建城镇... 【目的】研究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交互关系,旨在探索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区域协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方法】从“人口–社会–经济–空间”和“规模–压力–治理–效率”8个维度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其涵盖的9个城市及上海市16个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城市和上海市辖区两个层面,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量揭示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1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基本协调”向“优化协调”演进的积极态势,但各地区发展水平和步调不均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差异性。(2)城市层面,以上海中心城区、苏州–无锡–南通以及舟山3个片区为中心辐射同步发展,呈现多片区发展的空间格局。(3)上海市辖区层面,上海市中心城区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优于上海市郊区,呈两极分化格局。【结论】201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各地区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面对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错位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的差异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协同发展策略,为都市圈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协同发展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