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池式钠冷快堆堆内自然循环余热排出设计研究
1
作者 周志伟 薛秀丽 +3 位作者 林超 余新太 杨勇 杨红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17-1824,I0001,共9页
基于装量功率比约为1 t/MW的较典型池式钠冷大功率快堆的堆内自然循环设计,采用ERAC程序,对两组4种不同事故余热排出系统(DHRS)输入条件下,反应堆在紧急停堆后堆内的自然循环余热排出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DHRS启用到其对堆芯产生... 基于装量功率比约为1 t/MW的较典型池式钠冷大功率快堆的堆内自然循环设计,采用ERAC程序,对两组4种不同事故余热排出系统(DHRS)输入条件下,反应堆在紧急停堆后堆内的自然循环余热排出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DHRS启用到其对堆芯产生显著冷却效应,需要较长时间,在千秒量级。在该段时间内,堆芯余热的排出依靠反应堆固有的热工流体安全特性。随后,在堆内关键温度上升到限值之前启用DHRS带出池内热量,使堆内关键温度处于下降趋势即可满足安全要求;相比将独立热交换器(DHX)布置在冷池,将其布置在热池时,热池温度及主容器壁温相对要低,这有利于主容器的温度控制,其效果要优于布置于冷池。另外,不同布置会对堆芯盒内、盒间流流量产生影响,但总体上对堆芯的冷却效应影响不大;池式钠冷快堆余热排出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固有热工流体安全特性,降低对DHRS的时效性要求。可以考虑将全部的DHX都布置在热池,并缩小设备体积、降低散热功率设计值,或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选用其他更经济便捷的有效方式等,以此大幅降低余热排出设备投入成本,降低反应堆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后续的商用快堆、一体化快堆等池式液态金属堆的堆内自然循环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快堆 钠冷快堆 自然循环 余热排出 固有安全 热工流体安全特性 盒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空冷系统变工况性能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卜永东 杨立军 +1 位作者 杜小泽 杨勇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66-73,共8页
无论直接还是间接空冷系统,其热力性能都受到环境气象条件的显著影响。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机组热负荷和操作条件下机组背压的变化规律,对于电站空冷系统变工况优化运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建立了电站空冷系统变工况运行性能的计... 无论直接还是间接空冷系统,其热力性能都受到环境气象条件的显著影响。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机组热负荷和操作条件下机组背压的变化规律,对于电站空冷系统变工况优化运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建立了电站空冷系统变工况运行性能的计算模型和数值方法,分别以典型直冷和间冷系统为例,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不同环境气象条件下,直冷系统空冷凝汽器空气流量和进口空气温度,以及间冷系统空冷散热器空气流量和进口空气温度。以变工况数值计算为基础,分析了直接和间接空冷机组背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直接空冷系统热力性能随风速和风向发生显著变化,并随风速增加而降低,导致机组背压随风速增加而升高。对于间接空冷系统,其热力性能先随风速增加而降低,随后又增加,使机组背压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电站空冷系统变工况性能的数值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空冷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空冷系统 空冷凝汽器 空冷散热器 流动传热性能 背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热网建模及系统运行优化 被引量:165
3
作者 顾伟 陆帅 +3 位作者 王珺 尹香 张成龙 王志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05-1315,共11页
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是未来能源消费方式的重要发展方向,实现多区域IES的协同规划与调度对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至关重要,为此首要的问题是区域冷、热网的建模。文中基于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区域... 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是未来能源消费方式的重要发展方向,实现多区域IES的协同规划与调度对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至关重要,为此首要的问题是区域冷、热网的建模。文中基于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区域热网能量传输通用模型,推导出热网热损方程,对其线性化得到热网能量流模型,同时推导了用于求解热网潮流(热媒流量、温度)的网络流量–温度基本方程。在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优化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含有热网的多区域IES优化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电联供 多区域综合能源系统 热网能量流模型 运行优化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冷平台外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4
4
作者 周兰欣 白中华 +1 位作者 张淑侠 王统彬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6-389,共4页
采用SIMPLE算法和k-ε模型,以我国某600MW直接空冷电厂为例,对其空冷平台外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风速对直接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的影响,阐述了热风回流现象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环境风速的提高,空冷凝汽器的换热效率先升... 采用SIMPLE算法和k-ε模型,以我国某600MW直接空冷电厂为例,对其空冷平台外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风速对直接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的影响,阐述了热风回流现象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环境风速的提高,空冷凝汽器的换热效率先升后降,理论上存在换热效率最佳的风速值;热风回流使冷空气吸入量减少,并降低了换热偏差,因而影响了换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 火力发电厂 直接空冷 数值模拟 换热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杂交粒子群算法的农村微能网多能流优化调度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新 张漫 +2 位作者 王维洲 杨建华 井天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7-164,共8页
西部农村地区电网薄弱,光伏和风电扶贫投资未考虑配套输配电设施,用以处理生物质废弃物的沼气受季节性温度变化影响运行经济性不佳,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利用沼气作为气源含可再生能源的冷-热-电-气多能流农村微能网供能架构,建立相... 西部农村地区电网薄弱,光伏和风电扶贫投资未考虑配套输配电设施,用以处理生物质废弃物的沼气受季节性温度变化影响运行经济性不佳,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利用沼气作为气源含可再生能源的冷-热-电-气多能流农村微能网供能架构,建立相应的多能流微能网调度模型,针对粒子群算法早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采用动态调整惯性权重的杂交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通过对系统内各设备的调度,有效降低系统日运行成本,在冬季,采用改进型杂交粒子群算法所得日运行费用相比采用基本型粒子群算法降低7.6%,其相比系统未优化所得日运行费用降低79.1%;在夏季,相比基本型粒子群算法与未优化分别降低17.0%、71.2%,实现微能网的经济运行,证明了本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算法 农村微能网 能源互联网 杂交粒子群算法 冷热电气多能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电联供微网能量流的解耦计算方法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智斌 林舜江 +2 位作者 王雅平 卢苑 刘明波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76-3883,共8页
针对目前冷热电联供微网能量流计算中对多能量输出端的能源站描述不够详细、冷/热网与电网之间的耦合关系简单以及采用统一计算方法导致模型复杂度高、计算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冷热电联供微网能量流的解耦计算方法。对能源站内部... 针对目前冷热电联供微网能量流计算中对多能量输出端的能源站描述不够详细、冷/热网与电网之间的耦合关系简单以及采用统一计算方法导致模型复杂度高、计算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冷热电联供微网能量流的解耦计算方法。对能源站内部进行了较详细的建模,并考虑燃气发电机与制冷制热设备间的能量耦合关系,以及供冷供热网中循环水泵的耗电特性。根据冷热电联供微网仅在能源站和负荷存在着耦合环节而中间的供冷网、供热网和供电网相互独立的特点,将其解耦成供冷网能量流计算、供热网能量流计算、供电网潮流计算和能源站内部能量流计算四部分,并根据供冷/热网的放射性结构特点采用前推回代法进行计算,以降低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并提高计算速度。以某个园区冷热电联供微网作为算例,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电联供 微网 能量流计算 解耦计算 前推回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结构的热管式散热冷板性能的数值模拟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姚寿广 马哲树 陈如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1-45,共5页
针对高热流密度负荷下大功率行波管的散热冷却,该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种具有并联热管组结构的新型平板式热管散热冷板的内部运行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预测了加热冷却条件对该平板式热管运行性能的影响,为该新型平板式热管散... 针对高热流密度负荷下大功率行波管的散热冷却,该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种具有并联热管组结构的新型平板式热管散热冷板的内部运行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预测了加热冷却条件对该平板式热管运行性能的影响,为该新型平板式热管散热冷板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式散热冷板 平板式热管 数值模拟 试验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方法的整车冷却系统匹配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侯献军 马将森 +1 位作者 杜松泽 李增科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14,38,共5页
为探索水泵流量对整车冷却系统的影响,建立发动机GT-POWER模型和整车冷却系统GT-COOL模型,同时利用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求取发动机热边界条件和散热器换热特性参数。建立散热器三维几何模型,利用CFD方法求取散热器的流动特性参数,... 为探索水泵流量对整车冷却系统的影响,建立发动机GT-POWER模型和整车冷却系统GT-COOL模型,同时利用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求取发动机热边界条件和散热器换热特性参数。建立散热器三维几何模型,利用CFD方法求取散热器的流动特性参数,将发动机模型和散热器模型在STAR-CCM+中耦合成一个系统,模拟整车冷却系统的工作过程。以某农用车的冷却系统为例,通过仿真求得其水泵流量在0.8 kg/s时散热器散热功率达到最大值10.489 k W,且发动机燃烧室壁面温度为523 K,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系统 水泵流量 散热功率 散热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大功率电机转子通风孔散热效率优化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熊万里 徐光帅 +1 位作者 吕浪 蒋旭光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5-740,共6页
采用将转子与冷却气体流场实行分离的传统分析方法难以反映转子与冷却气流的热耦合作用,难以实现转子散热效率优化。提出基于流固耦合的高速大功率电机转子系统动态传热特性的分析方法,建立转子系统的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 采用将转子与冷却气体流场实行分离的传统分析方法难以反映转子与冷却气流的热耦合作用,难以实现转子散热效率优化。提出基于流固耦合的高速大功率电机转子系统动态传热特性的分析方法,建立转子系统的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研究转速、冷却气流入口压力和速度,以及转子冷却孔分布、孔径和轴心距对转子温度场和散热效率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优化散热效率的具体途径。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和优化散热效率的具体措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大功率电机 温度场 流固耦合 优化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氙混合比例对堆内通道流动换热特性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笛 李仲春 +3 位作者 余霖 何晓强 赵富龙 谭思超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5-750,共6页
为了研究氦氙混合比例对不同堆内通道的流动换热特性影响,本文通过对堆芯冷却剂通道进行几何、物理建模,利用STAR-CCM+对氦氙混合气体作冷却剂时的流动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不同比例下的氦氙混合气体与燃料棒间流动换热的对流换热... 为了研究氦氙混合比例对不同堆内通道的流动换热特性影响,本文通过对堆芯冷却剂通道进行几何、物理建模,利用STAR-CCM+对氦氙混合气体作冷却剂时的流动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不同比例下的氦氙混合气体与燃料棒间流动换热的对流换热系数。结果表明:氦氙混合气体的物性会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趋势,在氦氙混合气体摩尔质量为15~20 g/mol时换热性能最好;在相同的流通面积下,冷却剂通道当量直径越大,对流换热系数越小。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空间堆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核动力 气冷反应堆 堆内通道 冷却剂 流动换热 氦氙混合气体 对流换热系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储能电池容量衰减的共享储能配置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谢雨龙 李黎 杨凯 《广东电力》 2022年第5期16-24,共9页
针对电池容量衰减对共享储能电站经济效益的影响,提出计及电池健康状态变化的共享储能容量功率配置方案。分析现有共享储能服务冷热电联供(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微网系统的商业模式盈利方式,并以寿命周期内的储能... 针对电池容量衰减对共享储能电站经济效益的影响,提出计及电池健康状态变化的共享储能容量功率配置方案。分析现有共享储能服务冷热电联供(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微网系统的商业模式盈利方式,并以寿命周期内的储能电站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构建考虑电池寿命的双层规划模型;通过雨流法计算复杂充放电过程储能电池放电深度,并建立储能电池健康容量衰减模型;利用外层模型求解考虑电池容量衰减的共享储能配置问题,利用内层模求解共享储能参与下的CCHP系统设备运行优化问题,通过内层模型Karush-Kuhn-Tucher(KKT)条件对模型进行转化并迭代求解。算例分析验证了配置方案的可行性,证明所提共享储能配置方案较未考虑电池容量衰减的配置方案更具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储能 冷热电联供系统 雨流法 双层优化 KKT法 综合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换热器的流量分配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光江 刘辰 +1 位作者 王畅 郝锐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8-34,40,共8页
[目的]核动力破冰船具有续航时间长、破冰能力强等优点,可以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提供保障。针对未来我国核动力破冰船的发展方向,开展船用反应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CS)换热器特性研究。[方法]利用Fluent软件对关键设备的换热器... [目的]核动力破冰船具有续航时间长、破冰能力强等优点,可以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提供保障。针对未来我国核动力破冰船的发展方向,开展船用反应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CS)换热器特性研究。[方法]利用Fluent软件对关键设备的换热器进行建模,研究不同方案下的流量分布情况。[结果]模拟结果显示:增大传热管束中心管间距可提高流量分配的均匀性;分配联箱与汇流联箱的截面积比取为0.7时,流量分配较均匀。[结论]所做研究可为我国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反应堆的方案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动力破冰船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换热器 流量分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微波管收集极的散热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国良 梁玉钦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50,共4页
利用欧拉两相流模型和沸腾换热模型计算了高功率微波管收集极的散热问题。在给出电子束能量沉积规律的基础上,得到了热源项在收集极及冷却水中的分布形式。利用CFD软件计算了脉宽为45ns、重频为5OHz、平均功率为27kW电子束作用下的收... 利用欧拉两相流模型和沸腾换热模型计算了高功率微波管收集极的散热问题。在给出电子束能量沉积规律的基础上,得到了热源项在收集极及冷却水中的分布形式。利用CFD软件计算了脉宽为45ns、重频为5OHz、平均功率为27kW电子束作用下的收集极温度分布,重点研究了冷却水流速对散热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冷却水流速为1.5m/s时,内壁面稳态峰值温度超过了收集极材料的熔点,会导致一定时间后收集极损坏;散热峰值处对流换热大约占总换热量的71.7%,激冷换热大约占28.1%,相变换热占0.2%。冷却水流速小于5m/s时,收集极最高温度随流速增加快速下降;5~10m/s时,温度下降缓慢;超过10m/s后,温度下降速度增大。针对该电子束条件,收集极安全工作要求冷却水流速不得低于5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管收集极 散热 沸腾 冷却水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蛇形变结构流道冷却板的散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继龙 陈江英 李翔晟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0-194,共5页
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由冷却板冷却流道的面积、位置和液流流向决定。以冷却板最高板温、平均板温、温度标准差为评价指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流道面积、流道位置、液流流向对多蛇形变结构流道冷却板模型散热性能的影响。结... 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由冷却板冷却流道的面积、位置和液流流向决定。以冷却板最高板温、平均板温、温度标准差为评价指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流道面积、流道位置、液流流向对多蛇形变结构流道冷却板模型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流道面积可降低流体压降和冷却板平均板温,但以牺牲冷却板温度均匀性为一定代价;对流道尺寸固定不变的多蛇形流道冷却板,当流道截面长宽比不大于3时,设置逆流流道能降低冷却板温度标准差;冷却板的散热性能因冷却流道在冷却板上的位置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流道最佳布置位置沿冷却板水平中心线向流道空间分布更均匀一侧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电池 多蛇形流道 变结构 冷却板 散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角加边模型和最优乘子法的冷热电联供园区微网能量流计算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煜铨 林舜江 +1 位作者 杨悦荣 唐智强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71-2280,共10页
由于冷热电联供(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园区微网中各个能源网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大大增加了微网能量流计算问题的规模和复杂度。提出了基于对角加边模型(blockbordered-diagonalform,BBDF)和最优乘子法的CCHP园... 由于冷热电联供(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园区微网中各个能源网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大大增加了微网能量流计算问题的规模和复杂度。提出了基于对角加边模型(blockbordered-diagonalform,BBDF)和最优乘子法的CCHP园区微网能量流算法。首先对CCHP园区微网进行了详细建模,并针对能源站的不同运行模式建立了相应的输出功率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及多种能源网交替耦合的能量流计算模型。通过对统一迭代法的修正方程组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了基于BBDF的CCHP园区微网能量流解耦计算方法。在每次迭代中,求出耦合变量的修正量后,再独立求出供冷/热/电网相关变量的修正量。并且应用最优乘子法计算每次迭代的最优修正步长,以减少计算迭代次数,提高收敛性。算例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可明显提高运算效率,改善收敛性,相较于传统的统一迭代算法能减少约60%的计算耗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电联供园区微网 能量流计算 解耦计算 对角加边模型 最优乘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气热能延迟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内能流自分配策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段可 王维 +2 位作者 曹伟杰 季振亚 李娜 《电气工程学报》 CSCD 2022年第3期76-84,共9页
针对沿海工业园区及靠岸船舶供电负荷惯性薄弱、需求量波动大、响应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气热能延迟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日前-日内调度策略,实现多能流的解耦与分配。在工业负荷出现波动时,日内调度... 针对沿海工业园区及靠岸船舶供电负荷惯性薄弱、需求量波动大、响应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气热能延迟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日前-日内调度策略,实现多能流的解耦与分配。在工业负荷出现波动时,日内调度根据每个时刻预测负荷和日前预测负荷的差值,考虑能流多种转化途径,以优先保持电负荷平衡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冷热负荷平衡为调度原则,建立能流分配的判断指标,对日前计划进行修正。策略中计及了气热能转换设备出力的延迟特性,在延迟时间内补充了能量损失。通过算例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复合调度策略能够利用各类能流的耦合互补关系,平抑冷热电负荷波动,减小调度误差,提高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调度策略 能流控制与分配 延迟特性 冷热电负荷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计算机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7
作者 滕明生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1999年第1期61-64,共4页
本文论述了为建立“低(热)阻高效”热传递系统,必须对现代计算机冷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过程。
关键词 计算机 冷却系统 冷却介质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摇摆条件下棒束通道内超临界水流动传热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鑫 谢公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3-634,共12页
针对核动力舰艇航行时可能发生的摇摆运动情况,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海洋摇摆运动条件下超临界水冷堆(Supercritical-water-cooled reactor,SCWR)堆芯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水湍流流动与传热特性,揭示海洋摇摆运动对通道内瞬时及时均换... 针对核动力舰艇航行时可能发生的摇摆运动情况,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海洋摇摆运动条件下超临界水冷堆(Supercritical-water-cooled reactor,SCWR)堆芯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水湍流流动与传热特性,揭示海洋摇摆运动对通道内瞬时及时均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摇摆条件下通道内超临界水横流强度大幅增强,流体质量流量、压降损失、瞬时换热系数、燃料棒外壁面最高温度等均出现周期性波动现象,在流体温度接近拟临界温度时摇摆运动对通道内对流传热过程的影响最显著。并且,上述参数波动幅度与摇摆幅度和摇摆周期之比正相关。随通道摇摆幅度增大或摇摆周期减小,瞬时换热系数与瞬时压降波动幅度增大。总体而言,与竖直静止情形相比,在摇摆条件下通道内时均压降损失与时均换热系数均有一定程度增大,但增长幅度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动力舰船 超临界水冷堆 堆芯冷却 摇摆运动 湍流流动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