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生态安全格局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腾雯 程俊豪 +2 位作者 熊航 刘允瑄 谢苗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0-1225,共16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生态安全格局是整合生态要素和优化空间配置的有效工具。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皇甫川入黄小流域为研究区,提出了NbS指导下的“风险-格局-路径”生态修复框架。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诊断流域“社会-生态”系统问题,构建源地-廊道-节点式生态安全格局,依据NbS八大准则设计“修复措施-生态效益-人类福祉”的NbS生态修复路径。建立“要素-问题-准则-策略”逻辑关系,实现NbS修复路径的全要素空间落位。结果表明:(1)皇甫川入黄小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干流周围及流域南部风险高,高与较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与较低风险区分别占全区面积的21.43%、25.56%、53.01%。(2)流域内共识别18个生态源地、153条生态廊道和86个生态节点,生态源地与廊道分布较均匀,生态节点在流域西北部分布较少。(3)设计流域“川道改造+坡沟共治+矿山重塑”三位一体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策略,布局3大类10小类共计80个修复工程。(4)修复策略NbS自评估总分值86.04%,与NbS准则高度匹配。在NbS理念指导下,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水林田坝草要素生态过程耦合、空间布局协同,为流域维护生态安全、治理系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S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
2
作者 畅利毛 郑和祥 侯洪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89,共10页
为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协调发展,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亟需构建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体系。以黄河鄂尔多斯段为研究对象,基于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结合加权平均方法,选取气候干旱程度... 为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协调发展,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亟需构建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体系。以黄河鄂尔多斯段为研究对象,基于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结合加权平均方法,选取气候干旱程度、沙尘暴发生频率、淤地坝拦沙效果、水土保持率、土地盐碱化程度和水沙协调度等24个指标因子,构建涵盖库布齐沙漠、十大孔兑、黄河南岸林田湖草和黄河干流4个准则层的黄河水安全综合影响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黄河南岸林田湖草系统的防风固沙效能显著,黄河干流水质状况总体健康。此外,沙漠植被覆盖度、水土保持率、凌汛水生态治理效果及防洪体系标准满足程度指标综合评价较好,其余指标因子则表现较差。该评价体系为黄河水安全恢复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鄂尔多斯段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安全 综合影响评估体系 山水林田湖草沙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及其方法论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勇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共1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基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界作为有机系统整体的精准认识,赓续与拓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真实图景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基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界作为有机系统整体的精准认识,赓续与拓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真实图景的系统辩证思想,形成和确立了丰富完备、逻辑严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这一整体系统观锚定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系统层级观,坚持共同体构架的国内外合作治理的系统联动机制,对其内核“是什么”的问题作了精要而又深邃的回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层层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之道,彰显了其整体系统思维在回答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性问题上的强大方法论功能;以系统工程方式“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全面系统展开,立体呈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鲜明的方法论特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恢宏壮丽的生态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整体系统观 生态困局 环境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胡春宏 张晓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1-447,共7页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梳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的发展过程,阐明其内涵、目标与实践准则。[结果]水土流失长期治理实践总结提升形成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最朴素的实践体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系统性主要体现为治理对象的系统协调,总体布局的系统统筹,治理措施的系统考量,治理成效的多效益兼顾,实施和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多主体参与的共治共享6个方面。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实践需要遵循的基于系统治理理念的具体举措包括:利用系统思维理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精准诊断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短板及其控制性要素,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防控体系,构筑完备的水土保持管理与技术保障体系。[结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完整准确理解并全面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探索整体提升水土保持学术研究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同时应结合区域或流域实际,对农田、水利、牧业、林业及生产建设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规划和治理,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治理 生命共同体 水土保持 理论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曲县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才让贡保 《绿色科技》 2024年第6期42-45,49,共5页
以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至贡北湿地、尼玛镇忠克隧道至县城湿地和欧拉秀玛乡湿地3个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为例,分析了不同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下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结... 以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至贡北湿地、尼玛镇忠克隧道至县城湿地和欧拉秀玛乡湿地3个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为例,分析了不同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下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结果表明:湿地水域面积萎缩、鼠害、河道内切和草场退化是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受自然和人为2部分因素的影响。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鼠害防治、植被恢复、退牧还湿、围栏建设和标识牌建设5部分,根据不同区域的湿地退化程度采取将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湿地修复,以期为玛曲县及类似地区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湿地 生态修复 玛曲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湿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
作者 格根塔娜 王建和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4期9-14,共6页
以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大杨树镇大兴安岭南麓地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和退耕还湿地为研究样地,对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湿工程3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耕地、次生林地对照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以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大杨树镇大兴安岭南麓地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和退耕还湿地为研究样地,对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湿工程3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耕地、次生林地对照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草地和退耕还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都在0~20 cm深土层最大,在40~60 cm深土层最小;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表现为:还林地>农耕地>次生林>还草地>还湿地;(2)退耕还林地中土壤全磷、全氮、全碳含量均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地与农耕地相比,在0~40 cm深土层土壤的全碳含量均高于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湿地;(3)退耕还草地土壤化学性质整体比退耕还林、还湿地稳定且更好。退耕还草、还湿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20~40 cm深土层最小,0~20 cm深土层碱解氮含量最大,退耕还草地土壤碱解氮含量远远大于其他退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还草与还湿 土壤化学性质 内蒙古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与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被引量:133
7
作者 邹长新 王燕 +3 位作者 王文林 徐德琳 林乃峰 李文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61-967,共7页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内涵出发,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初步探讨,并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内涵出发,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初步探讨,并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保护修复的战略需求,总结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状况调查与评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巩固、退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优化、生态移民与产业升级的有序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典型示范以及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7个方面。同时,对目前我国在陕西、河北、甘肃、江西、青海等省开展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区情况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 生态保护修复 原理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动态 被引量:7
8
作者 范冰 李贤伟 +2 位作者 张健 董慧霞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6,共6页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细根和草根的分解过程,拟合程度较好(R2>0.9,P<0.01),分解5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10、252、243和185d。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含量下降,N、Ca的含量增加。草根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的含量都呈现出不规则的波动变化,整体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在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养分释放率与其干质量损失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分解前期增加较快,随后上升趋于平缓,而N、Ca的养分释放率增加整体比较平缓,元素分解速率均以P最快,其次是K、Mg,而N、Ca最慢;而草根分解过程中N、P、K、Ca、Mg的养分释放率初期增加都比较快,随后趋于平缓,并且元素分解速率呈现不规则变化,其中Ca分解率最慢,其他元素的分解率相近。由于细根和草根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整个生态系统中,土壤上下层地下凋落物的主要种类也有所不同,因而有利于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复合模式 细根 草根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监测及效果评价——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芳 魏怀东 +2 位作者 丁峰 周兰萍 胡小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3,共4页
植被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估算安定区2001年和2004年植被盖度变化。通过分析得出:2001-2004年安定区整体植被盖度有所增加,尤... 植被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估算安定区2001年和2004年植被盖度变化。通过分析得出:2001-2004年安定区整体植被盖度有所增加,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区城,低盖度植被类型面积大大减少,植被盖度〈60%的类型面积共减小了967.5hm^2,而高植被盖度面积增加。通过坡度与植被指数空间叠加分析发现,坡度对植被盖度较高区域的影响较小,对于植被盖度较低的区域影响较大。对于低植被盖度区域来说,坡度小则植被恢复快,坡度大则恢复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退耕还林还草 效果评价 坡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区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养分动态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丁丁 罗承德 +1 位作者 宫渊波 梁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01-105,共5页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soil nutrient and the dynamics of available nutrient in soil solution of the forest and grass composite pattern and the farmlands on sit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soi...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soil nutrient and the dynamics of available nutrient in soil solution of the forest and grass composite pattern and the farmlands on sit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soil total N,hydrolysable N,organic matter in forest and grass composite pattern was higher than in farmland.The content of total P,available P,total K and slowly K was lower than that in farmland.The seasonal change of NH-4+-N,NO-3--N,PO-4 3-and K+ was influenced by the growing of plant,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林草复合模式 平衡土壤溶液 养分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刺槐林与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动态 被引量:41
11
作者 王风芹 田丽青 +3 位作者 宋安东 桑玉强 张劲松 高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4,共9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FL)为对照,研究华北土石山区10年生刺槐林、43年生刺槐林、自然恢复植被(NRV)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四季动态变化,并对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其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分别为251.94,290.68,150.66,197.34 mg·kg^-1和30.95,46.46,36.55,45.27 mg·kg^-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最高,其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是农田、10和43年生刺槐林的1.15,1.93和1.47倍,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是它们的1.50,1.27和1.03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刺槐树龄增大而升高,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10年生刺槐林的1.31和1.24倍。各植被样地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季节差异明显,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年和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碳氮比四季均值分别为8.64,6.26,4.12和4.36;10,43年生刺槐林碳氮比分别是农田的0.48和0.50倍,是自然恢复植被的0.66和0.70倍。在0-20 cm土层中,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88%,2.00%,1.54%和1.24%,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21%,5.44%,3.55%和2.26%。【结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它们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相关;除此之外,土壤微生物量碳还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随着树龄的增加刺槐林土壤微生物量尤其是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因而土壤的生物肥力也显著提高;由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可知,自然恢复植被更利于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的恢复和生物活性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退耕还林 刺槐 自然恢复植被 微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地在植被恢复初期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1 位作者 邓玉林 杨万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0-133,共4页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川西最主要的两种退耕还林植被(苦竹林和桦木林)在恢复初期生态系统碳储量、碳素密度以及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苦竹不同器官碳素密度为0.348 5~0.518 6 gC/g,桦木不同器官碳素密度为0.451 9~0.513 7 gC/g;(2...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川西最主要的两种退耕还林植被(苦竹林和桦木林)在恢复初期生态系统碳储量、碳素密度以及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苦竹不同器官碳素密度为0.348 5~0.518 6 gC/g,桦木不同器官碳素密度为0.451 9~0.513 7 gC/g;(2)苦竹林林下枯落物的碳素密度为0.341 7 gC/g,桦木林林下枯落物的碳素密度为0.395 3 gC/g;(3)不同植物器官的碳储量分配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显著相关.苦竹林分中竹秆生物量占48.87%,其碳储量占53.06%;桦木林树干生物量占57.25%,其碳储量占57.27%;(4)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以土壤碳储量最大,占64.19%~82.59%,其次是乔木层,占21.93%~33.90%,最小是桔落物层,占0.27%~1.91%;(5)在退耕还林初期,植被恢复后土壤各层碳素密度小于对照的各层土壤碳素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6)退耕地转变为森林后,成为大气CO2的一个重要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碳素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及N动态 被引量:4
13
作者 荣丽 李贤伟 +1 位作者 张健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1-26,共6页
采用原状土芯法对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HN)、光皮桦人工林(H)、扁穗牛鞭草(NC)、柳杉人工林(LS)4种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影响分解的质量指标及N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速率符合Olson单指数分解模型,年... 采用原状土芯法对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HN)、光皮桦人工林(H)、扁穗牛鞭草(NC)、柳杉人工林(LS)4种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影响分解的质量指标及N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速率符合Olson单指数分解模型,年分解常数(k)分别为1.06,0.93,1.32,0.86,分解1年后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65.49%,60.55%,73.32%,57.51%。在1年研究期内,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的C/N与细根分解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含量无关,其中光皮桦细根分解速率还与C含量有关。分解90天后,各模式细根(草根)木质素含量与分解速率关系分别为,H,LS呈显著负相关(P≤0.05),HN呈较弱负相关(P=0.087),NC不相关(P=0.279)。分解1年后N初始含量最高的HN具有最高的N释放率,N初始含量最低的LS具最低的N释放速率,4种模式N释放速率大小顺序为HN(70.12%)>H(56.49%)>NC(46.67%)>LS(21.76%),N初始含量高是导致此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模式 细根 草根 分解 N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丹丹 吴普特 赵西宁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其综合效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退耕还林(草)效益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综合效益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师阳阳 陈云明 +1 位作者 张光辉 王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40,44,共6页
退耕还林(草)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生态建设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耕地(0a)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年限(3~5,10,18,28,37a)对撂荒地植... 退耕还林(草)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生态建设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耕地(0a)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年限(3~5,10,18,28,37a)对撂荒地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延长,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相同土层根长密度都表现为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为37a>28a>18a>3~5a>10a>0a;撂荒地植被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相同层根系生物量表现为28a>37a>18a>3~5a>10a>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撂荒地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根长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蓄水性能——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6
16
作者 梁伟 白翠霞 +1 位作者 孙保平 齐举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40,共3页
对退耕还林还草区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山杏和刺槐)、灌木、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范围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1%。0—40cm土层土壤蓄... 对退耕还林还草区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山杏和刺槐)、灌木、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范围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1%。0—40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为228.30~251.07t/hm^2,林地比农田增加约8%。刺槐林地的蓄水性能好于山杏。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改良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壤水分有效性 土壤蓄水量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退耕实践及其对我国退耕工程实施的启示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蓬涛 杨艳昭 封志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退耕具有多种目的,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粮食过剩、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重建、减缓温室效应等。分析国外退耕实践可知,经济实力是退耕实施的基础,粮食赢余是退耕实施的保障;劳动力的转移为退耕提供了条件。此外,退...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退耕具有多种目的,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粮食过剩、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重建、减缓温室效应等。分析国外退耕实践可知,经济实力是退耕实施的基础,粮食赢余是退耕实施的保障;劳动力的转移为退耕提供了条件。此外,退耕还林的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政策的改变。为使我国生态退耕得以顺利实施,必须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和粮食生产,为退耕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真正使退耕农户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并通过推行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妥善安排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农户 中国 国外 粮食生产 税收政策 劳动力 地上 退耕还林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陕北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晓 高海清 +1 位作者 郭东敏 卜耀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7-151,共5页
试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的评价中。选取了适宜的20个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子,对影响退耕还林(草)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人口和政策管理系统的4个一级指标,20项因子进行... 试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的评价中。选取了适宜的20个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子,对影响退耕还林(草)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人口和政策管理系统的4个一级指标,20项因子进行指标权重确定。结果表明,生态效益影响因素所占的比重最大,接近50%;经济发展指标次之,接近30%,说明生态效益是影响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为经济效益因素。这与陕北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正好相符,从而为陕北后退耕时期规划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法 退耕还林 可持续发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退耕地不同植被经营模式坡面径流和产沙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学权 胡庭兴 +1 位作者 李伟 宫渊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7-29,33,共4页
利用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对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几种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定点观测。结果表明:(1)该区域产生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最更本的原因是土地的耕作与否,3年未被直接扰动土壤的退耕地土壤侵蚀量仅是耕地的13.3%~37.9%;(2)林+... 利用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对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几种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定点观测。结果表明:(1)该区域产生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最更本的原因是土地的耕作与否,3年未被直接扰动土壤的退耕地土壤侵蚀量仅是耕地的13.3%~37.9%;(2)林+草、竹+草种植模式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特征既不同于农耕地,又与未被扰动的生态林植被相差较大。表现为随植被经营利用而出现阶段性的变化,牛鞭草的刈割对退耕地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影响较大。进一步研究、完善林+草、竹+草生态经营技术体系,提高该类退耕种植植被恢复模式的调蓄降雨能力,对指导退耕还林及植被经营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区 退耕地 植被经营模式 坡面径流 产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脂县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取向 被引量:21
20
作者 雷敏 曹明明 郗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1-156,共6页
基于1998—2003年的统计数据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人口资源变化中农业劳动力和外出劳... 基于1998—2003年的统计数据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人口资源变化中农业劳动力和外出劳务人口变化显著。(2)耕地面积大幅减少,13个乡镇中,耕地减少幅度大于25.37%的有9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69%,并集中分布于米脂县东部。(3)退耕还林对米脂县国民生产总值、林业产品产值、牧业产值的增长有一定贡献,且随着退耕年数越长,贡献越大。(4)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幅度最大,其中,林业收入年平均增加53.75%。可见退耕还林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5)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大。全县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状况有了明显改善。(6)提出了加强米脂县退耕还林的总体规划,建立退耕还林长期利益保障机制,改进退耕还林操作方式等后续政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脂县 退耕还林 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