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权衡协同关系时空演变的影响——以赣州市为例
1
作者 潘丹 陈佳 孔凡斌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758-4773,共16页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是国家为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然而,山水工程的实施能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一直缺乏应有的系统证据。以全国首批山水工...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是国家为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然而,山水工程的实施能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一直缺乏应有的系统证据。以全国首批山水工程试点地区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基于2010—2022年的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当量因子、相关系数及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山水工程实施前后赣州市ESV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对ESV时空演化影响的差异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山水工程的实施能有效扭转赣州市ESV下降的趋势。13年间赣州市ESV共下降了47.72亿元,但是ESV在工程实施后比实施前少下降了4.8亿元。下降减缓主要源于山水工程减少了林地和草地流失面积,但是耕地、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与水域遭到破坏仍然阻碍了赣州市ESV的提升。(2)山水工程的实施对赣州市不同区域ESV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受山水工程的影响,工程实施前的ESV低值区域赣东和赣南地区的ESV扭降为升,但是工程实施前的ESV中值区域赣西和赣中地区的ESV出现了小幅下降态势。(3)协同关系是赣州市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主要关系,山水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赣州市大部分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尤其是水文调节、原料生产与其他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增益明显,但是由于山水工程对水域保护不足而降低了水资源供给与其他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研究从ESV的角度量化了山水工程的实施绩效,为国家优化山水工程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山水工程后续工作的科学性和空间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权衡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政策问题与建议——陕西省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调查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飞 李锐 +1 位作者 温仲明 周民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60-65,共6页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对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退耕还林 (草 )是国家和政府治理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为此 ,国家和地方开展退耕试点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对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退耕还林 (草 )是国家和政府治理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为此 ,国家和地方开展退耕试点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关系到退耕工程的开展及其生态、社会效益的发挥。在对陕西省安塞县退耕还林 (草 )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比国家、陕西省和安塞县相关政策 ,就其适宜性作以探讨 ,并对若干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政策 黄土高原 陕西 安塞县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固碳效益评价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淑娟 张伟 +1 位作者 王克林 苏以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528-5536,共9页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该区域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益。就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将剖面碳密度与深度做对数拟合得到的参数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的...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该区域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益。就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将剖面碳密度与深度做对数拟合得到的参数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的方法能较准确估算研究区碳密度,R2为0.723;2)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耕地(19.3 g/kg)转变为牧草(23.5 g/kg,退耕近10a)和草地(34.6 g/kg,退耕30a)的SOC含量均有增加,转变为人工林(17.8 g/kg,退耕8a)的SOC含量略有下降;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研究区土壤碳储量提高了23.43%,退耕后单位面积土壤碳储量为2938 t C/km^2;4)种植牧草兼顾固碳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种较好的退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退耕还林还草 固碳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丘区退耕地植被与土壤水分养分的互动效应 被引量:54
4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1 位作者 焦菊英 赫晓慧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79-84,共6页
对典型黄土丘陵区的延安、安塞和吴旗不同退耕年份植被特征、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调查和测定,研究了退耕地植被与土壤水分和养分随时间变异及其互动效应规律。结果表明,退耕初期土壤有较高的水分和养分,在较高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支持下,植被... 对典型黄土丘陵区的延安、安塞和吴旗不同退耕年份植被特征、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调查和测定,研究了退耕地植被与土壤水分和养分随时间变异及其互动效应规律。结果表明,退耕初期土壤有较高的水分和养分,在较高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支持下,植被指数呈增长趋势,随着耕作施肥活动的停止和植被恢复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使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降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异幅度也较大;从变化趋势看,植被指数和土壤贮水量变化呈相反趋势,植被指数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比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表明土壤水分对植被恢复和植被群落演替的作用更加显著;在退耕初期,土壤水分和养分对植被恢复和群落演替的作用要大于植被恢复和群落演替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随着植被群落演替的进行,植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不断改变,这种相互作用使植被群落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土壤水分和养分,并使自己逐步达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地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互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 被引量:42
5
作者 王继军 谢永生 +1 位作者 卢宗凡 权松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4-137,共4页
在分析生态农业研究成果和退耕还林还草下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丘陵区应构建以"草、林-牧-农"型系统循环链网为中心,以"菜、果-农"型系统循环链网为重要补充,进而发展为"草、林、农-牧-工-... 在分析生态农业研究成果和退耕还林还草下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丘陵区应构建以"草、林-牧-农"型系统循环链网为中心,以"菜、果-农"型系统循环链网为重要补充,进而发展为"草、林、农-牧-工-商"型系统循环链网或"菜、果-工-商"型系统循环链网的商品型生态农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生态农业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关系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 被引量:21
6
作者 蔺鹏飞 张晓萍 +2 位作者 刘二佳 张亭亭 张建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近50a来,流域水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对比1963-1979年,1980-2002年间平均径流量和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了22.80%,45.63%,2003-2011年间减少幅度更大,分别达到53.03%,89.33%。三阶段5%,50%概率时的丰水、平水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输沙量的减少幅度更大,而枯水期的基流量为逐阶段增加趋势,输沙量则在2003-2011年间完全消失。三阶段的年尺度水沙关系,在2003-2011年间发生了统计上的显著变化。与1963-1979年间比,单位径流的产沙能力,1980-2002年间降低了12.80%,流域泥沙赋存量减少了17.27%,而2003-2011年间则分别减少了约1/4和1/3。月尺度含沙量-流量关系表现为"8"字环形,环的延展度逐阶段下降,尤其在2003-2011年间降低幅度最大。50a来,在不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推动下,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径流和输沙情势、年/月水沙关系均表现为逐阶段减少、降低或动力削弱状态。表明,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发挥了良好的蓄水保土、增加基流、削弱侵蚀、减少泥沙输移的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水沙关系 响应规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林地水文效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潘磊 唐万鹏 +3 位作者 肖文发 史玉虎 曾立雄 黄志霖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106,112,共5页
在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内选定3种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基于2007—2009年连续3a的观测,对退耕还林林地水文效应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与坡耕地比较,退耕还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2%~11.5%,非毛管孔隙度增加了69.1%~162.6%,平均可... 在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内选定3种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基于2007—2009年连续3a的观测,对退耕还林林地水文效应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与坡耕地比较,退耕还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2%~11.5%,非毛管孔隙度增加了69.1%~162.6%,平均可增加饱和蓄水量42.5%,非毛管蓄水量221.4%;(2)各退耕还林模式A层土壤的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分别在2.73~4.74mm/min和1.30~2.96mm/min,与对照相比A层土壤渗透性能差异不大,B层土壤初渗及稳渗速率分别较对照提高0.85~5.21倍和3.33~6.83倍,在0.14~0.87mm/min和0.06~0.47mm/min间变动;(3)各退耕还林模式年均径流深为13.21~22.38mm,较农耕地减少74.7%~57.3%,各退耕模式土壤侵蚀模数在137.1~331.1t/(km2.a),较对照减少92.4%~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退耕还林 林地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草本层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董慧霞 李贤伟 +2 位作者 张健 范冰 陈文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0-74,79,共6页
以未退耕的陡坡耕地作对比,对退耕还林4年后三倍体毛白杨林地两种不同草本层模式进行的土壤抗蚀性研究,以及它们和林地细根和草根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地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上、中、下层和未退耕地在总量上差别不大,但林地上层和中... 以未退耕的陡坡耕地作对比,对退耕还林4年后三倍体毛白杨林地两种不同草本层模式进行的土壤抗蚀性研究,以及它们和林地细根和草根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地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上、中、下层和未退耕地在总量上差别不大,但林地上层和中层大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未退耕地,林地又以自然草林地高于人工草林地;自然草林地有机质比人工草林地略高,但不明显,未退耕地则由于人为增施农家肥而高于林地;以微团聚体含量为基础的各项抗蚀指标,虽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林地的抗蚀性高于未退耕地,但不如以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各抗蚀指标与林内细根和草根的相关性表明,就提高大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总量来说,0~2mm细根总体上作用是很显著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 906和0 798;而≤1mm根系起主要的作用,这其中草根的作用不可忽视,无论细根分级如何,总而言之,凡和有机质相关系数显著的径级,同时也和团聚体呈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地 林草模式 土壤抗蚀性 细根 草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退耕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蕊 曹静娟 +2 位作者 郭瑞英 龙瑞军 尚占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8-944,共7页
土壤有机碳、氮素和磷素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将会引起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区域内三种利用方式(自由放牧天然草地、开垦20年的燕麦(Avena nuda)耕地、退耕8年的还林草... 土壤有机碳、氮素和磷素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将会引起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区域内三种利用方式(自由放牧天然草地、开垦20年的燕麦(Avena nuda)耕地、退耕8年的还林草混合植被)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30 cm的土壤,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再将其转换为土壤碳、氮、磷储量,分析三种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差异以及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因子,旨在探讨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该地区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样地的土壤碳、氮、磷储量差异显著(P〈0.05),天然草地的有机碳、全氮储量(72.17、6.80 t·hm-2)显著高于退耕还林草地的(66.75、4.96 t·hm-2)和燕麦耕地的(36.61、3.61 t·hm-2)。这是因为,其一,比较而言天然草地受干扰小。其二,对于退耕还林草地和燕麦耕地来说,由于刈割获取地上部分,可能使得从土壤中获取的有机碳和氮素大于归还的。全磷储量则表现为燕麦耕地的(2.51 t·hm-2)显著高于天然草地的(2.17 t·hm-2)和退耕还林草地的(1.96 t·hm-2)。这是因为燕麦耕地中化肥的施用使得磷元素富集起来,所以其储量较高。与天然草地相比,耕种20年的燕麦地0-30 cm的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别低了35.56、3.19 t·hm-2,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为1.78、0.16 t·hm-2·a-1。与燕麦耕地相比,退耕8年的还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显著升高了30.14、1.35 t·hm-2,年平均增加速率分别为3.77、0.17 t·hm-2·a-1。退耕8年的还林草地轻组有机碳比例(10.93%)显著高于天然草地(9.72%)和燕麦耕地(8.61%)。土壤含水量、容重和微生物量碳氮是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重要因子。总结认为,退耕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库具有重要的恢复和改善作用,但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天然草地水平。因此,为了改善和恢复退化的土壤生态系统,应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并保证退耕还林草地具有较长的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北坡 退耕还林草地 天然草地 燕麦耕地 土壤碳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措施研究——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丽 米文宝 杨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0-193,197,共5页
以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市原州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在对以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经验的总结与借鉴的基础上,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必须要遵循“生态优先”和“科学性”的原则,要从工程措施和保障措施两方面入... 以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市原州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在对以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经验的总结与借鉴的基础上,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必须要遵循“生态优先”和“科学性”的原则,要从工程措施和保障措施两方面入手。首先确定了原州区三个重点退耕区六盘山外围退耕区、原州区东北部干旱带退耕区、固原市区外围“五山两河”绿化区,然后根据区域不同的立地条件,科学的选择适宜本地的树种、草种,制定了林草配置比例和模式以及相应地技术措施。只有将工程措施与保障措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使得区域生态环境与人民脱贫致富达到“双赢”,保证本区域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原州区 工程措施 保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被引量:34
11
作者 李世东 吴转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4-159,共6页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 西部大开发 植被恢复 中西部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米文宝 刘小鹏 王亚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4,共4页
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维持退耕成果,加快发展民族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文章以宁夏南部山区为研究区域,首先详细阐述了退耕还林还草绩效及其存在的主要问... 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维持退耕成果,加快发展民族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文章以宁夏南部山区为研究区域,首先详细阐述了退耕还林还草绩效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指出,退耕区后续产业发展不足或缺位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群众生活质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的根本原因。据此,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空间布局。最后,提出了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后续产业 发展 宁夏南部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北县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志东 黄选瑞 +2 位作者 张玉珍 聂犇 胡玉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5,共6页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 ,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县各乡镇进...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 ,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县各乡镇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控机制 ,以确保退耕还林 (草 )工程持续、稳定、健康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县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模式与对策——以陕北吴旗县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贾海娟 马俊杰 +2 位作者 王俊 王伯铎 胥彦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41,47,共5页
在分析吴旗县农业生态环境概况和退耕还林还草下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吴旗应根据其区位特征,构建4种类型的系统循环链网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恢复和... 在分析吴旗县农业生态环境概况和退耕还林还草下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吴旗应根据其区位特征,构建4种类型的系统循环链网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旗县 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与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市退耕还林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危锋 常庆瑞 郑顺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17,共5页
根据汉中市水土流失情况,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确定了四个重点退耕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汉中市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汉中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退... 根据汉中市水土流失情况,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确定了四个重点退耕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汉中市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汉中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退耕还林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总产值增长。通过退耕还林,汉中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市 退耕还林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宁夏原州区的调查看退耕还林政策的不足 被引量:10
16
作者 宋乃平 陶燕格 +2 位作者 王磊 刘艳华 马忠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2-114,共3页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5年来成效明显,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放缓退耕还林进度,检讨政策不足十分必要。依据在宁夏原州区各相关部门和73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4个方面的问题和初步改进建议。即补助标准总体较高,长期大面积补...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5年来成效明显,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放缓退耕还林进度,检讨政策不足十分必要。依据在宁夏原州区各相关部门和73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4个方面的问题和初步改进建议。即补助标准总体较高,长期大面积补偿,国力难以支撑,还会扭曲退耕还林还草的目标;退耕补助期限过短,在补助到期之后与退耕地见效之前的过渡期太长,不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粮食补贴政策的变化不利于稳定退耕农户的生计;退耕还林地产权安排仍显僵硬,农民受益没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政策 粮食补贴 宁夏原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丹丹 吴普特 赵西宁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其综合效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退耕还林(草)效益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综合效益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坊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阶段及驱动力初探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郭满才 王继军 +1 位作者 彭珂珊 权松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5-246,255,共3页
退耕还林(草)是恢复和重建生态经济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生态经济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调整产业结构的初期,土地的合理调整是突破口;稳定发展时期,提高工副业收入、增加单产是其主要驱动力;加速发展时期,以合理安... 退耕还林(草)是恢复和重建生态经济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生态经济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调整产业结构的初期,土地的合理调整是突破口;稳定发展时期,提高工副业收入、增加单产是其主要驱动力;加速发展时期,以合理安排从土地上解放的劳动力,增加工副业收入为主要发展途径。草地收入水平太低是建立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系统 退耕还林(草)工程 驱动力 纸坊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农户调查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路径选择问题 被引量:10
19
作者 宋乃平 刘艳华 +2 位作者 杨洋 陶燕格 王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37,56,共5页
为了校正退耕还林草工程操作方面的偏差,用正确的路径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对案例地区———宁夏原州区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等2个层面的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 为了校正退耕还林草工程操作方面的偏差,用正确的路径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对案例地区———宁夏原州区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等2个层面的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结果表明,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路径上尚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尊重农民意愿不够;(2)对工程完成后农民的生计考虑不够;(3)工程操作中的乔灌草搭配与自然地理环境不相符;(4)退耕还林工程没有科学规划,操作上的随意性较大。为此提出3条基本建议:(1)加强对退耕还林科学问题的研究,增强政策的科学性;(2)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地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3)创造公正的政策环境,让农民做出正确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路径 宁夏原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贾俊姝 李文忠 +3 位作者 高国雄 李得庆 李永良 周心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共6页
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均匀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序,在浅山区为模式C(青杨+枸杞)>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A(川赤芍)>... 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均匀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序,在浅山区为模式C(青杨+枸杞)>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A(川赤芍)>模式E(柠条),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309 1、5.089 4、4.657 3、4.081 6、3.410 5;在高山区为模式H(白桦+青海云杉)>模式J(青杨+中国沙棘)>模式G(华北落叶松)>模式F(青海云杉)>模式K(青海云杉+中国沙棘),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228 9、5.071 7、4.699 2、2.780 9、2.646 2,群落乔、灌、草3层结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在优势度方面,草本层在森林中的作用远不及乔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配置模式 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 均匀度 优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