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生态安全格局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腾雯 程俊豪 +2 位作者 熊航 刘允瑄 谢苗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0-1225,共16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生态安全格局是整合生态要素和优化空间配置的有效工具。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皇甫川入黄小流域为研究区,提出了NbS指导下的“风险-格局-路径”生态修复框架。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诊断流域“社会-生态”系统问题,构建源地-廊道-节点式生态安全格局,依据NbS八大准则设计“修复措施-生态效益-人类福祉”的NbS生态修复路径。建立“要素-问题-准则-策略”逻辑关系,实现NbS修复路径的全要素空间落位。结果表明:(1)皇甫川入黄小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干流周围及流域南部风险高,高与较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与较低风险区分别占全区面积的21.43%、25.56%、53.01%。(2)流域内共识别18个生态源地、153条生态廊道和86个生态节点,生态源地与廊道分布较均匀,生态节点在流域西北部分布较少。(3)设计流域“川道改造+坡沟共治+矿山重塑”三位一体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策略,布局3大类10小类共计80个修复工程。(4)修复策略NbS自评估总分值86.04%,与NbS准则高度匹配。在NbS理念指导下,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水林田坝草要素生态过程耦合、空间布局协同,为流域维护生态安全、治理系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S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
2
作者 畅利毛 郑和祥 侯洪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89,共10页
为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协调发展,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亟需构建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体系。以黄河鄂尔多斯段为研究对象,基于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结合加权平均方法,选取气候干旱程度... 为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协调发展,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亟需构建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体系。以黄河鄂尔多斯段为研究对象,基于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结合加权平均方法,选取气候干旱程度、沙尘暴发生频率、淤地坝拦沙效果、水土保持率、土地盐碱化程度和水沙协调度等24个指标因子,构建涵盖库布齐沙漠、十大孔兑、黄河南岸林田湖草和黄河干流4个准则层的黄河水安全综合影响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黄河南岸林田湖草系统的防风固沙效能显著,黄河干流水质状况总体健康。此外,沙漠植被覆盖度、水土保持率、凌汛水生态治理效果及防洪体系标准满足程度指标综合评价较好,其余指标因子则表现较差。该评价体系为黄河水安全恢复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鄂尔多斯段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安全 综合影响评估体系 山水林田湖草沙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胡春宏 张晓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1-447,共7页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梳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的发展过程,阐明其内涵、目标与实践准则。[结果]水土流失长期治理实践总结提升形成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最朴素的实践体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系统性主要体现为治理对象的系统协调,总体布局的系统统筹,治理措施的系统考量,治理成效的多效益兼顾,实施和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多主体参与的共治共享6个方面。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实践需要遵循的基于系统治理理念的具体举措包括:利用系统思维理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精准诊断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短板及其控制性要素,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防控体系,构筑完备的水土保持管理与技术保障体系。[结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完整准确理解并全面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探索整体提升水土保持学术研究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同时应结合区域或流域实际,对农田、水利、牧业、林业及生产建设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规划和治理,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治理 生命共同体 水土保持 理论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及其方法论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勇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共1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基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界作为有机系统整体的精准认识,赓续与拓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真实图景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基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界作为有机系统整体的精准认识,赓续与拓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真实图景的系统辩证思想,形成和确立了丰富完备、逻辑严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这一整体系统观锚定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系统层级观,坚持共同体构架的国内外合作治理的系统联动机制,对其内核“是什么”的问题作了精要而又深邃的回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层层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之道,彰显了其整体系统思维在回答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性问题上的强大方法论功能;以系统工程方式“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全面系统展开,立体呈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鲜明的方法论特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恢宏壮丽的生态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整体系统观 生态困局 环境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曲县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才让贡保 《绿色科技》 2024年第6期42-45,49,共5页
以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至贡北湿地、尼玛镇忠克隧道至县城湿地和欧拉秀玛乡湿地3个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为例,分析了不同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下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结... 以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至贡北湿地、尼玛镇忠克隧道至县城湿地和欧拉秀玛乡湿地3个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为例,分析了不同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下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结果表明:湿地水域面积萎缩、鼠害、河道内切和草场退化是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受自然和人为2部分因素的影响。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鼠害防治、植被恢复、退牧还湿、围栏建设和标识牌建设5部分,根据不同区域的湿地退化程度采取将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湿地修复,以期为玛曲县及类似地区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湿地 生态修复 玛曲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湿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
作者 格根塔娜 王建和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4期9-14,共6页
以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大杨树镇大兴安岭南麓地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和退耕还湿地为研究样地,对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湿工程3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耕地、次生林地对照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以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大杨树镇大兴安岭南麓地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和退耕还湿地为研究样地,对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湿工程3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耕地、次生林地对照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草地和退耕还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都在0~20 cm深土层最大,在40~60 cm深土层最小;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表现为:还林地>农耕地>次生林>还草地>还湿地;(2)退耕还林地中土壤全磷、全氮、全碳含量均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地与农耕地相比,在0~40 cm深土层土壤的全碳含量均高于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湿地;(3)退耕还草地土壤化学性质整体比退耕还林、还湿地稳定且更好。退耕还草、还湿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20~40 cm深土层最小,0~20 cm深土层碱解氮含量最大,退耕还草地土壤碱解氮含量远远大于其他退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还草与还湿 土壤化学性质 内蒙古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皮桦细根与扁穗牛鞭草草根分解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优势类群 被引量:16
7
作者 荣丽 李贤伟 +3 位作者 朱天辉 张健 袁渭阳 王巧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7-124,共8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向土壤添加单一光皮桦直径为0~1mm细根(处理1)、1~2mm细根(处理2)、扁穗牛鞭草草根(处理3)、0~2mm细根与扁穗牛鞭草草根混合物(处理4)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优势类群的变化。结果表明,120...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向土壤添加单一光皮桦直径为0~1mm细根(处理1)、1~2mm细根(处理2)、扁穗牛鞭草草根(处理3)、0~2mm细根与扁穗牛鞭草草根混合物(处理4)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优势类群的变化。结果表明,120d后,与未加植物根系的对照相比各处理都显著的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其中细根、草根混合处理的微生物总数大于添加单一细根和草根的处理(P〈0.05)。真菌在分解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放线菌,最后是细菌。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出参与细根、草根分解初期的主要优势类群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木霉菌属(Trichoderma)、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在培养后期(120d后)起主要作用的优势类群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8种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数量在分解过程中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但分解120d后,各处理优势类群的数量显著大于对照(P〈0.05)。由此可见,细根、草根的不同处理对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有较大影响,不同的分解阶段发育着不同的土壤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草根 分解 土壤微生物 退耕还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与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被引量:131
8
作者 邹长新 王燕 +3 位作者 王文林 徐德琳 林乃峰 李文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61-967,共7页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内涵出发,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初步探讨,并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内涵出发,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初步探讨,并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保护修复的战略需求,总结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状况调查与评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巩固、退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优化、生态移民与产业升级的有序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典型示范以及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7个方面。同时,对目前我国在陕西、河北、甘肃、江西、青海等省开展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区情况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 生态保护修复 原理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NDVI的陕北地区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44
9
作者 宋富强 邢开雄 +2 位作者 刘阳 刘志超 康慕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363,共10页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被变化监测的MOD IS/NDVI数据,利用均值变化及趋势分析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不同坡度植被指数动态变化两方面分析退耕还林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结论如下:(1)陕北地区平均NDVI从2000—2008年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坡耕地和草地NDVI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陕北绝大部分地区植被恢复良好,植被指数呈明显改善的面积占整个地区面积的64.96%,中度改善占18.58%,其中又以坡耕地、草地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陕北地区明显改善面积的45.43%和17.10%,坡耕地对陕北地区植被明显改善面积贡献最大;(3)7-15°、15-25°及25-3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总改善面积的39.91%、25.81%、2.28%,其中7-2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总面积的65.72%;(4)基于陕北地区近年气候呈暖干化发展趋势,同期降雨并未呈现显著变化,说明非气候因子中退耕还林等人为因素是引起NDVI增长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对于陕北地区植被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NDVI 陕北地区 退耕还林 植被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区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养分动态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丁丁 罗承德 +1 位作者 宫渊波 梁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01-105,共5页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soil nutrient and the dynamics of available nutrient in soil solution of the forest and grass composite pattern and the farmlands on sit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soi...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soil nutrient and the dynamics of available nutrient in soil solution of the forest and grass composite pattern and the farmlands on sit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soil total N,hydrolysable N,organic matter in forest and grass composite pattern was higher than in farmland.The content of total P,available P,total K and slowly K was lower than that in farmland.The seasonal change of NH-4+-N,NO-3--N,PO-4 3-and K+ was influenced by the growing of plant,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林草复合模式 平衡土壤溶液 养分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生态补偿的博弈论 被引量:42
11
作者 李镜 张丹丹 +1 位作者 陈秀兰 曾维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792-2798,共7页
为了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更为科学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补偿为例,运用博弈论模型考察了岷江上游现有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在补偿政策实践过程中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之间的决策和行为过程。结果表明:(1)长期来看,生态... 为了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更为科学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补偿为例,运用博弈论模型考察了岷江上游现有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在补偿政策实践过程中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之间的决策和行为过程。结果表明:(1)长期来看,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完全在于补偿金额的大小,仅仅依靠提高对生态建设者(保护者)的补偿标准来保护环境是不明智的;(2)生态补偿年限对岷江上游地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时应该将补偿年限纳入政策制定范畴中,并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3)岷江上游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及生态建设者(保护者)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的效果;(4)对生态补偿的重要策略是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增加农民务工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退耕还林 博弈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户参与的退耕还林(草)动态研究——以安塞县大南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21
12
作者 温仲明 杨勤科 +1 位作者 焦峰 张晓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0-94,共5页
采用参与性理论与方法对大南沟流域的退耕还林 (草 )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不同退耕方案对农户经济、水土流失等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南沟流域退耕还林 (草 )的基本动态过程。认为参与性理论与方法能将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农户经验很... 采用参与性理论与方法对大南沟流域的退耕还林 (草 )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不同退耕方案对农户经济、水土流失等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南沟流域退耕还林 (草 )的基本动态过程。认为参与性理论与方法能将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农户经验很好地结合 ,在我国目前退耕还林 (草 )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性 农村评估 退耕还林 农户 陕西 安塞县 动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师阳阳 陈云明 +1 位作者 张光辉 王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40,44,共6页
退耕还林(草)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生态建设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耕地(0a)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年限(3~5,10,18,28,37a)对撂荒地植... 退耕还林(草)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生态建设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耕地(0a)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年限(3~5,10,18,28,37a)对撂荒地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延长,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相同土层根长密度都表现为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为37a>28a>18a>3~5a>10a>0a;撂荒地植被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相同层根系生物量表现为28a>37a>18a>3~5a>10a>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撂荒地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根长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C动态及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25
14
作者 荣丽 李守剑 +2 位作者 李贤伟 张健 王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7-144,共8页
由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以在土壤全碳变化之前反映土壤因管理措施和环境引起的微小的变化,又直接参与土壤微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对土壤碳平衡和土壤化学、土壤肥力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用原状土芯(intact core)法,探讨了4种退耕还林模... 由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以在土壤全碳变化之前反映土壤因管理措施和环境引起的微小的变化,又直接参与土壤微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对土壤碳平衡和土壤化学、土壤肥力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用原状土芯(intact core)法,探讨了4种退耕还林模式———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复合模式、扁穗牛鞭草草地、柳杉(Cryptameriafortunei)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的C动态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中的C表现为净释放,其质量残留率符合单指数模型(P<0.01)。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易氧化碳(ROC)、总有机碳(TOC)都大于其他3种模式。4种模式下的SMBC对土壤TOC的贡献分别是1.2%—3.3%、0.7%—1.5%、0.8%—2.2%、0.5%—0.8%;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的ROC/TOC大于其他3种模式模式;各模式土壤ROC含量与土壤T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以上结果显示,与其他人工林相比,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土壤有机碳活性大、易转化,土壤总有机碳的高低决定了易氧化碳的丰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细根(草根) C动态 土壤活性有机碳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河流域退耕前后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 被引量:35
15
作者 汪邦稳 杨勤科 +1 位作者 刘志红 孟庆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4期27-33,共7页
根据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ArcGIS软件平台下,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为例,在合理选用和计算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各因子参数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延河流域退耕前后土壤侵蚀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分布。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退耕后... 根据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ArcGIS软件平台下,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为例,在合理选用和计算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各因子参数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延河流域退耕前后土壤侵蚀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分布。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退耕后,土壤侵蚀明显减少,与1986—1997年相比,退耕后至2000年土壤侵蚀量平均减少34%;2)坡耕地对土壤侵蚀影响明显,尤其是陡坡耕地退耕至关重要;3)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各因子中,短期内影响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的主控因子是植被覆盖管理因子,所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减少土壤侵蚀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修正土壤流失方程 ARCGIS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动态 被引量:7
16
作者 范冰 李贤伟 +2 位作者 张健 董慧霞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6,共6页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细根和草根的分解过程,拟合程度较好(R2>0.9,P<0.01),分解5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10、252、243和185d。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含量下降,N、Ca的含量增加。草根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的含量都呈现出不规则的波动变化,整体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在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养分释放率与其干质量损失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分解前期增加较快,随后上升趋于平缓,而N、Ca的养分释放率增加整体比较平缓,元素分解速率均以P最快,其次是K、Mg,而N、Ca最慢;而草根分解过程中N、P、K、Ca、Mg的养分释放率初期增加都比较快,随后趋于平缓,并且元素分解速率呈现不规则变化,其中Ca分解率最慢,其他元素的分解率相近。由于细根和草根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整个生态系统中,土壤上下层地下凋落物的主要种类也有所不同,因而有利于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复合模式 细根 草根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评价 被引量:44
17
作者 侯军岐 张社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9-31,共3页
黄土高原地区历来以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这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因,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方针为立足点,对黄土高原地区退... 黄土高原地区历来以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这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因,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方针为立足点,对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重点从投入产出角度,以常规树种为例比较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经济效果。从而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 被引量:21
18
作者 万雪琴 胡庭兴 +2 位作者 张健 李贤伟 宫渊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1-194,共4页
Public welfare fore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l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in Sichuan Province. It can well represent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vegetation re... Public welfare fore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l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in Sichuan Province. It can well represent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hillside fields. Therefore an Alnus cremastogyne forest community developed via converting hillside fields to forest, was investigated by contrast with a weed community on abandoned hillside fiel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In Sichuan Basin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of it, vegetations restored so rapid that the average DB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tree height of A.cremastogyne tree crown density, ground vegetation coverage respectively reached 5.2 cm, 6.1 m, 0.7 and 100 percent for 3 years and after converting hillside fields to forest. 2) With vegetation restoring, community gradually developed mosaic spatial pattern and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simultaneously distribution of plant population changed from regular to clumped,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community increased. 3) Community biodiversity remarkably increased in the proces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hillside fields. During the period, species richness of both commnuities changed from 20 to 39,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was 4.205 and 5.021 respectively, while Pielou equitability index dropped little. 4) Plant species frequently and dramatically altered, which mainly showed that therophytes declined rapidly from 16 to 10, while perennial one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from 2 to 26, and 8 of them are phanerophytes. 5) The pathwa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pproximately was from annual herbs to shrubs + perennial herbs to trees + shrubs and herbs + perennial herbs, finally to natural mixed forests, such driving force was mainly from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53
19
作者 刘志红 郭伟玲 +3 位作者 杨勤科 郭艳芬 朱小祥 李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1期16-23,共8页
植被覆盖是控制或加速水土流失最敏感的因子。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5年NOAA/AVHRR植被指数(NDVI)月最大值合成的7月份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DVI值与同期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析降雨量对... 植被覆盖是控制或加速水土流失最敏感的因子。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5年NOAA/AVHRR植被指数(NDVI)月最大值合成的7月份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DVI值与同期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析降雨量对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的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典型区县退耕还林政策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低,NDVI多年平均值为0.29,平原区、石质山地、黄土低山、黄土塬及其周围地区NDVI值在0.30~0.40之间,梁、卯、片沙黄土丘陵区NDVI值在0.18~0.22之间,其余地貌类型区均低于0.15;2)1998年之后8年NDVI的平均值比前10年的NDVI平均值略有增加,整体增加幅度为4.5%,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呈东北西南走向,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中的黄土塬、黄土破碎塬、梁状黄土丘陵均增加10%以上,峁状黄土丘陵、风蚀沙化丘陵略有减少,减少的区域没有增加的区域大;3)除石质山地、黄土低山和平原地区外,其他地貌类型区7月最大NDVI值与5—7月累计降雨量存在很好的相关性,R2在0.60以上;4)地处梁状黄土丘陵区的吴旗县,1998年后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以县为边界的NDVI值增长区,增幅达40%,远远高于该地貌类型区的平均增长值14%。初步结论:除平原地区外,降雨量决定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1998年前后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决定因素是降雨量;吴旗县的实例证明,只要水土保持资金到位、林草建设因地制宜、管理保护措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将会对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地貌类型区 降雨量 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影响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卫忠 吴付英 +2 位作者 吴宗凯 雷明军 刘广亮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1-164,共4页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通过对1 619户农户的全面调查,了解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系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行为方式、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不仅使当地农民受惠,而且促...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通过对1 619户农户的全面调查,了解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系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行为方式、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不仅使当地农民受惠,而且促进了该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村经济 吴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