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5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ndom walk dispersion model for missile contrail particles in cross-airspace environments
1
作者 Chenshuo Li Debin Fu Tianyu We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7期307-320,共14页
Missiles provide long-range precision strike capabilities and have become a cornerstone of modern warfare.The contrail clouds formed by missile during their active flight phase present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high-... Missiles provide long-range precision strike capabilities and have become a cornerstone of modern warfare.The contrail clouds formed by missile during their active flight phase present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high-altitude environmental observation and target detection and tracking.Existing studies primarily focus on specific airspace regions,leaving critical gaps in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long dispersion times,wide altitude ranges,and vari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on missile contrail clouds.To address these gaps,this article develops a numerical method based on the Lagrangian random walk model,which incorporates various velocity variation terms,including particle velocity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wind field,by the thermal motion of local gas molecules and by random collisions between contrail cloud particles to capture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wind fields,atmospheric conditions,and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on the motion of contrail cloud particles.A general coordinate system aligned with the missile's flight trajectory is employed to represent particl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The proposed method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onducted experiments as well as with the available numerical simulation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effectively simulates the dispersion state of contrail clouds,accurately reflecting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wind field variations and altitude changes with high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Additionally,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creased distance between gas molecules in rarefied environments facilitates enhanced particle dispersion,while larger particles exhibit a faster dispersion rate due to their greater m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sile contrail dispersion process Random walk mode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Cross-air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loud model target damage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algorithm based on spatio-temporal sequence finite multilayer fragments dispersion
2
作者 Hanshan Li Xiaoqian Zhang Junchai G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48-64,共17页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arget damage assessment when fragments attack target under uncertain projectile and target intersection in an air defense intercept,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arget damage 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arget damage assessment when fragments attack target under uncertain projectile and target intersection in an air defense intercept,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arget damage probability leveraging spatio-temporal finite multilayer fragments distribution and the target damage assessment algorithm based on cloud model theory.Drawing on the spatial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gments of projectile proximity explosion,we divide into a finite number of fragments distribution planes 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in space,set up a fragment layer dispersion model grounded in the time series and intersection criterion for determining the effective penetration of each layer of fragments into the target.Building on the precondition that the multilayer fragments of the time series effectively assail the target,we also establish the damage criterion of the perforation and penetration damage and deduce the damage probability calculation model.Taking the damage probability of the fragment layer in the spatio-temporal sequence to the target as the input state variable,we introduce cloud model theory to research the target damage assessment method.Combining the equivalent simulation experiment,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natur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ere validated through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get damage Cloud model Fragments dispersion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Spatio-temporal sequ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Dispersion Character of Rock Electric Parameters on Archie's Formulas and Waxman-Smits Model
3
作者 Xiao Zhan-shan Zhu Shi-he Ma Jing Wang Dong Wang Zhi-qiang Min Zhi-qiang Sang Jiu-bo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114-117,共4页
关键词 阿尔奇公式 ts模型 分散性 SMI 岩石 参数特征 电阻率测井 特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cosity model of high-viscosity dispersing system
4
作者 魏先福 王娜 +1 位作者 黄蓓青 孙承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63-166,共4页
High-viscosity dispersing system is formed by dispersing the solid particles in the high-viscosity continuous medium.It is very easy to form the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for solid particles in the system an... High-viscosity dispersing system is formed by dispersing the solid particles in the high-viscosity continuous medium.It is very easy to form the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for solid particles in the system and the rheology behavior becomes complicated.The apparent viscosity of this dispersing system always has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volume ratio and the shear rate.In order to discuss the rheology behavior and put up the viscosity model,the suspension of silicon dioxide and silicon oil were prepared.Through testing the viscosity,the solid concentration and the shear rate,the effects of the ratio and the shear rate on viscosity was analyzed,the model of the high-viscosity dispersing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the model with the printing ink were validated.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is applicable to the high-viscosity dispersing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ersING system NETWORK STRUCTURE VISCOSITY model RHE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w Frequency Dispersion Mechanism of Dielectric Response for Oil-paper Insulation Diagnosis 被引量:14
5
作者 ZHOU Lijun LI Xianlang WU Guangning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73-1880,共8页
Both the real part and imaginary part of complex permittivity approximately have a log-linear frequency dependency at low fre- quencies, especially at ultra-low frequencies under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moisture conce... Both the real part and imaginary part of complex permittivity approximately have a log-linear frequency dependency at low fre- quencies, especially at ultra-low frequencies under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moisture concentrations and temperatures, which is recognized as the low frequency dispersion (LFD). In order to explain this dispersion, a new mechanism of dielectric response of LFD of oil-paper insula- tion is proposed. A simplified one-dimension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carrier caused by slow migration is developed and solved, which indicates that ion mobi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ize of gap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ellulose molecu- lar chains to ions. A stochastic statistical model of the carrier mobility induced LFD is also developed. Moreover, actual tests under 50 °C and 2% moisture content were put forward, as well as simulations with according current waveform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gree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 that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of carriers caused by slow migration is the probable cause of low frequency dispersion of dielectric response for oil-paper insulation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介质 油纸绝缘 绝缘诊断 低频率 机制 离子迁移率 一维数学模型 载流子迁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在煤矿采空区充填矸石中运移规律及其随达西流速变化特征
6
作者 赵丽 贾祥腾 +6 位作者 张庆 许峰 朱开鹏 孔伟芳 邢明飞 金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矸石的大量堆积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影响,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化利用问题。目的将煤矸石充填采空区作为矿井水净化的储水空间,既能实现煤矸石资源化利用,又有助于去除矿井水中的氟化物,是一种经济且环保的... 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矸石的大量堆积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影响,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化利用问题。目的将煤矸石充填采空区作为矿井水净化的储水空间,既能实现煤矸石资源化利用,又有助于去除矿井水中的氟化物,是一种经济且环保的可行方案。方法本研究以矿井水中F^(-)为研究对象,以保德矿采空区煤矸石为充填介质,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在25℃、达西流速6.24,3.12,1.56 cm/h下开展室内柱模拟实验。利用CDE模型和双点位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不同流速下F^(-)运移特征。结果结果表明:Cl-作为非反应性示踪剂,其穿透时间与流速负相关,CDE模型可以较好表征其运移规律,弥散作用随着达西流速增加而增大;相较于CDE模型,双点位模型能更好地表征F^(-)运移过程,充填矸石对F^(-)吸附阻滞现象显著,且阻滞系数R和吸附量均随流速减小而增大。F^(-)在煤矸石上的平衡吸附点位占总吸附点位的比值(f值)和分配系数β值随流速减小而增加,而一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α随流速减小而降低,这表明溶质运移过程中平衡吸附作用随着流速减小逐渐增强。此外,随着淋滤液持续注入,矸石表面的OH^(-)不断被注入的F^(-)通过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置换到淋出液中,导致淋出液pH升高,且流速越低,pH升高越明显。结论研究结果为高氟矿井水净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提升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途径,具有显著的环境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氟化物 溶质运移 弥散系数 阻滞系数 双点位吸附溶质运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带的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分析
7
作者 裴广平 沈天晶 +2 位作者 彭更新 姜泽磊 陈飞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7,共12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前带地区的地表、地下构造模式复杂,构造岩性多变,属典型的“地表地下双复杂”区域,地震波场复杂,处理与成像难度大,精度低。为厘清该地区的地震波场传播规律,为后续资料处理提供理论基础,以实际地震资料、测井数据以... 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前带地区的地表、地下构造模式复杂,构造岩性多变,属典型的“地表地下双复杂”区域,地震波场复杂,处理与成像难度大,精度低。为厘清该地区的地震波场传播规律,为后续资料处理提供理论基础,以实际地震资料、测井数据以及近地表露头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代表该地区地质特征的双复杂速度模型,并进行地震波场模拟分析。首先,利用近地表层析数据与高程建立了近地表速度模型;其次,以地震解释数据为基础,对复杂构造模型进行模式化调整;最后,将近地表速度模型与构造模型进行融合完成速度结构建模。为更好地建立符合目标工区实际Q值分布,总结了一套基于稀疏井数据的Q模型建立方法。通过对上述方法建立的速度模型与Q模型进行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分析了地表高程起伏、近地表速度分布等因素对地下地震波场的影响。上述研究可为研究区的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参数优化、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建立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起伏地表 数值模拟 数值频散 黏声波正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EMDAN和IMSA的混合模型在水质预测中的应用
8
作者 郭利进 吴昊天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70,86,共12页
水质预测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水质序列呈现出较强的随机性、不平稳性等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地表水质预测的精度,提出一种新型水质预测混合模型。首先采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将原始水质序列分解,然后利用... 水质预测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水质序列呈现出较强的随机性、不平稳性等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地表水质预测的精度,提出一种新型水质预测混合模型。首先采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将原始水质序列分解,然后利用模糊散布熵(FuzzDE)将分量划分为高、中、低3种复杂度成分,其次分别利用改进螳螂算法(IMSA)优化后的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LSSVR)、极限学习机(ELM)对高、中、低3种复杂度成分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组合重构,最后建立BiLSTM误差校正模型对误差进行修正,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利用沅江支流酉水两个断面的溶解氧浓度及湘江流域一个断面的pH值进行仿真验证,R 2可达90%以上,结果表明混合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优于其他对比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预测 CEEMDAN分解 模糊散布熵 螳螂算法 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稀散金属Cd、Tl的矿化富集规律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靖坤 薛传东 +4 位作者 王维 薛力鹏 李国 张佳慧 潘东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2-656,共15页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共(伴)生丰富的稀散元素Cd和Tl,其资源量分别为176.2kt、8.2kt,占全国总量(Cd 351kt,Tl 11.8kt)的50.2%、69.5%,但其富集规律及与主成矿元素(Pb、Zn和Fe)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制约了找矿勘查和资源评价进程。本文尝试...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共(伴)生丰富的稀散元素Cd和Tl,其资源量分别为176.2kt、8.2kt,占全国总量(Cd 351kt,Tl 11.8kt)的50.2%、69.5%,但其富集规律及与主成矿元素(Pb、Zn和Fe)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制约了找矿勘查和资源评价进程。本文尝试运用三维地质建模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Cd、Tl和主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模型,揭示北厂和架崖山两个主矿段中Cd、Tl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并阐明其与主成矿元素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Cd与Zn、Tl与Fe分别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2)砂岩型和灰岩型矿体均富集Cd、Tl,但后者(单位体积金属量均值Cd 0.341t,Tl 0.022t)富集强度高于前者(Cd 0.141t,Tl 0.002t),且均集中分布于逆断层上盘围岩的张性空间中,并表现出多个富集中心,可能是多幕次富集成矿的产物;究其原因,前者是选择性富集的结果,受控于矿物组合及稀散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后者则是差异性富集的产物,受控于赋矿围岩岩性及控矿构造。(3)矿床中Cd、Tl与主成矿元素属同一成因,均表现出盆地卤水与油气流体混合成矿的特点。经重新估算,北厂和架崖山矿段的Cd、Tl资源量分别为159.2kt和7.1kt。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显示青藏高原北东-东南缘的西南三江成矿带上同类矿床均不同程度地富集Cd、Tl,具有重要的稀散金属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散金属 三维地质建模 空间分析 富集规律 金顶超大型Pb-Zn矿床 三江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中放射性核素电迁移实验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
10
作者 李小杰 谭凯旋 +4 位作者 刘龙成 李咏梅 李春光 邹智 柳琪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5,共9页
花岗岩是高放射性废物处置库的首选介质屏障,获取花岗岩中核素迁移参数是处置库安全评价的基础。本工作旨在以电迁移实验获取的完整花岗岩中核素迁移的数据为基础,并以此建立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以拉普拉斯变换求... 花岗岩是高放射性废物处置库的首选介质屏障,获取花岗岩中核素迁移参数是处置库安全评价的基础。本工作旨在以电迁移实验获取的完整花岗岩中核素迁移的数据为基础,并以此建立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以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得到核素在完整花岗岩多孔隙介质当中标准化浓度的解析解,并应用MATLAB中的最小二乘法汇编数据拟合程序,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本模型相比其他模型更具普适性,不论是中强吸附核素还是弱吸附核素,都能更好地解释核素离子在完整花岗岩岩芯中的迁移机理。应用该模型分析I−和Sr^(2+)的电迁移实验数据,得到I−在无电场条件下的D_(m)^(e)值为(2.25±0.35)×10^(−14) m^(2)/s,Sr^(2+)在无电场条件下的D_(m)^(e)值为(4.80±0.31)×10^(−13) m^(2)/s。此外,该模型还可以估算一级吸附速率系数β,进而解释核素离子在完整花岗岩中的吸附阻滞机制。同时,通过分析突破曲线的斜率和弯曲度,能够深入理解非线性吸附的迁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模型 非线性吸附 阻滞 数学模型 放射性核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SPLIT模型的海南岛橡胶树白粉菌孢子气流传播路径与时空动态
11
作者 周绍尧 朱家正 +3 位作者 张宇 杨叶 梁晓宇 王萌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4-1732,共9页
橡胶树是海南的“三棵树”之一,全岛多个市(县)均有种植。橡胶树白粉病是典型气传性真菌病害,每年均有发生,严重影响橡胶产量和树体健康。本研究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保亭县”)为孢子扩散起点,分析2021年2月1日至2023年3... 橡胶树是海南的“三棵树”之一,全岛多个市(县)均有种植。橡胶树白粉病是典型气传性真菌病害,每年均有发生,严重影响橡胶产量和树体健康。本研究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保亭县”)为孢子扩散起点,分析2021年2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间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quercicola)孢子可能随气流的传播路径。通过拉格朗日混合型单粒子轨迹(HYSPLIT)模型模拟不同高度下的气流轨迹,并结合TrajStat软件和MeteoInfoMap平台进行轨迹聚类分析,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气团传输路径。结果表明:保亭县是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最早发生的地区,该地区气流主要向西南和西北方向传播,轨迹覆盖三亚、乐东、五指山等周边地区,白粉菌孢子可能会通过气流传播加速这些地区的病情发展。此外,研究发现橡胶树白粉菌孢子的扩散动态主要集中于每年的1—4月,该时期与海南岛春季的温湿度条件和橡胶树的物候期密切相关。保亭县橡胶树的平均古铜期和白粉病发病起始时间均早于其他地区,进一步凸显了该地区作为橡胶树白粉病早期监测预警关键区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模拟和分析保亭县白粉病菌孢子可能的气流传播路径,揭示了白粉病菌孢子在海南岛的区域时空传输规律。研究结果为制定区域性橡胶树白粉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从而有效遏制病害扩散,保障海南省橡胶产业的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白粉病 孢子传播 HYSPLIT模型 气流传输路径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恒定泄漏速率气体扩散模型实验和数值研究
12
作者 肖丰浦 熊涛 +4 位作者 刘鲁坦 李亚楠 董海 杨冬冬 陈国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115,共7页
为解决非恒定泄漏速率下气体扩散特性研究的难题,搭建泄漏速率可调的气体泄漏扩散实验系统,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构建精细化数值仿真模型,结合模型误差评价指标厘清数值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以数值仿真模型为基础探究泄漏气体的时... 为解决非恒定泄漏速率下气体扩散特性研究的难题,搭建泄漏速率可调的气体泄漏扩散实验系统,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构建精细化数值仿真模型,结合模型误差评价指标厘清数值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以数值仿真模型为基础探究泄漏气体的时空扩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对非恒定泄漏速率下气体扩散行为预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并且考虑泄漏速率的变化能够更准确地预测不同时刻危险气体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可为科学预测油气开发过程异常泄漏事故后果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恒定泄漏速率 泄漏扩散 模型实验 数值模拟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大气扩散模型在核电厂址小尺度扩散建模中的对比
13
作者 王朝阳 董信文 +4 位作者 杨力 徐宇涵 方晟 李新鹏 陈义学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67-3680,共14页
对Micro-SWIFT SPRAY(MSS)模型与GPU加速的QES模型(GPU-QES)在复杂核电厂址环境中的小尺度大气扩散性能进行了对比.基于三门核电风洞实验数据,使用两种模型模拟了两种典型风向扩散场景,对比了风场和浓度场预测结果,包括地面水平风场与... 对Micro-SWIFT SPRAY(MSS)模型与GPU加速的QES模型(GPU-QES)在复杂核电厂址环境中的小尺度大气扩散性能进行了对比.基于三门核电风洞实验数据,使用两种模型模拟了两种典型风向扩散场景,对比了风场和浓度场预测结果,包括地面水平风场与浓度场以及垂直风速剖面和浓度剖面.结果表明,GPU-QES在风速预测方面优于MSS,特别是在建筑中间区域,风速低估幅度减少了约53%.此外,GPU-QES生成三维风场的速度是MSS的450倍,能够在4s内生成覆盖9km^(2)区域,包含3500万个网格点的风场数据.在羽流扩散预测中,两种模型均能有效再现高浓度区域,而在低浓度区域,GPU-QES模型的模拟值与真实值的一致性更高.统计分析显示,两种模型均满足了国际可接受模型指标,但GPU-QES在大多数指标上表现出更高的模拟精度,特别是在建筑地面区域,其模拟值在测量值2倍线以内的比例(FAC2)比MSS高出4.5%.此外,由于MSS与GPU-QES在建筑后方扩散行为的差异,将两模型结果取平均后,模拟精度得到了提高(FAC2达到71.8%).另一方面,由于浓度计算方式不同,GPU-QES生成羽流速度比MSS快约48倍.因此,在需要快速且精准预测的核应急响应场景中,GPU-QES相较于MSS显示出更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S模型 GPU-QES模型 拉格朗日粒子扩散 风洞实验 3D风场和浓度场预测 小尺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安全建模研究进展
14
作者 程崇律 单聪慧 +2 位作者 张孟凡 WEN X Jennifer 徐宝鹏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5-1297,共13页
氢能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由于氢气独特的性质,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泄漏,从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这成为制约氢能源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了更好地应对氢能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挑战,开展风险研究至关重... 氢能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由于氢气独特的性质,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泄漏,从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这成为制约氢能源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了更好地应对氢能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挑战,开展风险研究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氢气的基本理化特性,讨论了氢气和液氢泄漏、扩散、射流火焰以及爆炸的建模方法,总结了氢气和液氢在泄漏、扩散、射流燃烧和爆炸等过程中的演化规律以及内在机理,深入分析了影响上述过程的多种关键因素,如气体种类、储存条件、泄漏条件、环境条件和通风条件等,重点关注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在当前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对于促进氢能安全研究、完善事故预防和应急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 扩散 燃烧 爆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各向异性裂缝型岩石中波的频散和衰减
15
作者 陈一纬 董平川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34-1942,共9页
地震波在饱和流体的多孔岩石中传播时,会表现出强烈的衰减和速度频散。造成这种能量耗散的主要原因是孔隙中的流体流动,即喷射流。针对岩石中广泛存在的不同纵横比的微裂缝与微裂缝之间的喷射流,建立了简单而准确的双裂缝分析模型。利... 地震波在饱和流体的多孔岩石中传播时,会表现出强烈的衰减和速度频散。造成这种能量耗散的主要原因是孔隙中的流体流动,即喷射流。针对岩石中广泛存在的不同纵横比的微裂缝与微裂缝之间的喷射流,建立了简单而准确的双裂缝分析模型。利用微观力学方法构建干燥双裂缝模型的有效柔度矩阵。通过对双裂缝中流体压力分布的研究,使用一维流体压力扩散方程计算湿骨架双裂缝模型的裂缝刚度松弛性,并改用软裂缝的直径作为双裂缝模型的喷射特征长度。对比了双裂缝模型和环形硬孔模型的与频率相关的刚度分量的衰减和频散特征,并通过三维模拟验证了双裂缝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参数分析发现,当硬裂缝体积增加,双裂缝模型的刚度分量的衰减增加。介绍了双裂缝模型在速度预测方面的应用方法,并通过与试验数据和环形硬孔模型预测值的对比,验证了双裂缝喷射流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流模型 双裂缝模型 刚度松弛 衰减与频散 孔隙结构 速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α-葡萄糖苷酶Aga432分子改造及酶学性质分析
16
作者 路涵 方婷 +2 位作者 牛晓旭 翁晓敏 严芬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85-193,共9页
本研究旨在从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中克隆新型α-葡萄糖苷酶Aga432基因并通过定点突变提高α-葡萄糖苷酶Aga432的活性。从Paenibacillus sp.全基因组中获得表达α-葡萄糖苷酶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通过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 本研究旨在从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中克隆新型α-葡萄糖苷酶Aga432基因并通过定点突变提高α-葡萄糖苷酶Aga432的活性。从Paenibacillus sp.全基因组中获得表达α-葡萄糖苷酶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通过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并构建基因工程菌获得8株正向突变菌株,对重组Aga432和相对活性最高的正向突变体AT-2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并探究重组α-葡萄糖苷酶Aga432、AT-2对生物膜的分散作用,评价其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Aga432比活力为45.05 U/mg,突变体AT-2比活力为84.09 U/mg。与Aga432相比,AT-2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反应pH改变并不明显,热稳定性有较大的提高,并且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突变体AT-2的K_(m)为Aga432的2.18倍,V_(max)值为Aga432的3.19倍,K_(cat)值为Aga432的2.33倍,K_(cat)/K_(m)值为Aga432的1.07倍。体外细胞实验表明,15.0~30.0μg/mL的Aga432、AT-2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生物膜分散作用结果表明,10.0~50.0μg/mL浓度的两种重组α-葡萄糖苷酶对细菌生物膜具有显著的分散作用(P<0.0001)。本研究通过分子改造提升α-葡萄糖苷酶Aga432的热稳定性,为开发新型α-葡萄糖苷酶以及后续定向改造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苷酶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酶学性质 生物膜分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测和反演的炼焦苯并[a]芘排放强度研究
17
作者 谢卧龙 秦凯 +2 位作者 Cohen Jason 肖翻 罗锦洪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8-205,共8页
文章选择不同炼焦工艺、不同焦炉高度的8家焦化企业,对装煤、推焦烟尘处理设施出口、焦炉烟囱、冷鼓库区焦油贮槽洗净塔排口进行了苯并[a]芘排放监测,并对周围无同类源干扰、焦炉高度有代表性的2家焦化企业周边环境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 文章选择不同炼焦工艺、不同焦炉高度的8家焦化企业,对装煤、推焦烟尘处理设施出口、焦炉烟囱、冷鼓库区焦油贮槽洗净塔排口进行了苯并[a]芘排放监测,并对周围无同类源干扰、焦炉高度有代表性的2家焦化企业周边环境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进行了监测,结合反演方法,估算了炼焦过程的苯并[a]芘排放强度。结果显示,炼焦过程中有组织苯并[a]芘排放主要来源于装煤、推焦烟气治理设施出口,平均排放因子0.5391 mg/t,其中,装煤出口占比38.2%,推焦出口占比58.6%,洗净塔排口占比3.2%,焦炉烟囱中基本无苯并[a]芘排放;炭化室高度4.3 m焦炉的无组织排放因子为(5.25±2.18)mg/t,炭化室高度6 m焦炉的无组织排放因子为(2.54±0.67)mg/t。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因子均小于过往的研究成果,这是由于近年来焦化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不断升级。无组织源对环境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的贡献超过95%,焦化企业苯并[a]芘污染评估时应重点关注无组织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因子 无组织排放 焦炉 扩散模型反演 苯并[A]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米兹交换法的时空域差分系数优化方法
18
作者 娄璐烽 黄建平 彭炜颋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7-1510,共24页
在有限差分正演模拟过程中,优化有限差分系数是压制数值频散的有效策略之一.在空间域内优化的差分系数空间频散小,但是无法处理时间频散问题,而在时空域中用泰勒展开法求取的差分系数时间频散小,但是空间频散严重.针对两种频散难以同时... 在有限差分正演模拟过程中,优化有限差分系数是压制数值频散的有效策略之一.在空间域内优化的差分系数空间频散小,但是无法处理时间频散问题,而在时空域中用泰勒展开法求取的差分系数时间频散小,但是空间频散严重.针对两种频散难以同时压制的现象,以时空域频散关系的相对误差为目标函数,构建了无穷范数形式的优化问题,采用改进的雷米兹交换法求解以提高复杂函数的计算效率,达到在时空域内优化差分系数的目的.通过频散曲线分析、稳定性分析、地震波场模拟对比发现:(1)相较在空间域求取的差分系数,新方法求取的优化差分系数时间频散误差小,在大CFL(Courant-Friedrichs-Lewy)数正演模拟时压制时间频散效果明显,相较用时空域泰勒展开法求取的差分系数,新方法求取的优化差分系数有效频带宽度更大,空间频散误差更小;(2)新方法的有限差分格式稳定性高于空间域差分系数求取方法,能在大CFL数正演模拟下保持波场稳定传播;(3)均匀模型正演模拟验证了新方法能在明显压制时间频散的同时降低空间频散,层状模型测试了新方法在高速地层中的频散压制效果,新方法能在高速模型中获得高精度波场,Marmousi模型证明新方法适用于复杂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演模拟 数值频散 差分系数优化 时空域 雷米兹交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钙和有机质基体效应对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镉含量的影响
19
作者 蒋奡松 吴龙华 +3 位作者 周通 李柱 王晶晶 黄玉娟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7-459,共13页
镉(Cd)是一种有毒有害重金属,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检测污染土壤中Cd含量。然而,土壤中的共存元素和有机质等基体组分可能通过X射线的吸收增强、谱线重叠或散射效应干扰Cd检测结果,当前土壤不同组分对检测结果... 镉(Cd)是一种有毒有害重金属,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检测污染土壤中Cd含量。然而,土壤中的共存元素和有机质等基体组分可能通过X射线的吸收增强、谱线重叠或散射效应干扰Cd检测结果,当前土壤不同组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对仪器的检测精度和准确性构成挑战。本文以硅藻土为基质,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铁(Fe)、钙(Ca)和腐植酸,评估这些成分对Cd荧光信号的干扰情况,并探讨仪器本身的重叠干扰扣除和校正方法在不同元素含量条件下对Cd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质中Fe、Ca的大量存在(>5%)会通过元素间吸收效应导致Cd的EDXRF测定值被低估,而腐植酸的大量存在(>10%)则会抬高光谱图中的低能散射背景,增加了低浓度Cd的测定误差。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引入Fe、Ca及腐植酸作为校正因子,建立了一种多元线性回归的校正模型,通过该模型显著提高了EDXRF测定土壤样品Cd含量的精度,Cd含量测定值与标准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在未校正情况下的20.67%降至校正后的7.64%。本研究通过合理的校正措施能够显著提升EDXRF技术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应用潜力,为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准确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共存元素 有机质 基体效应 校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背景下倾斜裂缝储层的地震波频散和衰减特征
20
作者 李林鑫 漆乔木 +1 位作者 李小斌 孟继昆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727,共10页
地下岩石普遍存在多尺度的裂缝,当地震波通过这类岩石时造成流体相对于固体流动,从而使得地震波产生频散和衰减。然而,目前大多数岩石物理模型假设背景介质为各向同性且仅考虑水平或定向排列裂缝,对不同频段下的不同方位、不同倾角裂缝... 地下岩石普遍存在多尺度的裂缝,当地震波通过这类岩石时造成流体相对于固体流动,从而使得地震波产生频散和衰减。然而,目前大多数岩石物理模型假设背景介质为各向同性且仅考虑水平或定向排列裂缝,对不同频段下的不同方位、不同倾角裂缝岩石的弹性性质考虑较少,并且对裂缝引起的地震波衰减分析不足。为此,在横向各向同性(TI)背景下构建了空间任意倾斜方向的裂缝岩石物理模型。基于线性滑移裂缝模型,文中重构了模型在低频极限和高频极限下的裂缝岩石柔度矩阵表达形式,构建了依赖频率的裂缝岩石的柔度矩阵,并通过Gassmann方程添加流体,得到了在TI背景下的倾斜裂缝岩石物理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含流体裂缝岩石速度、衰减随频率、裂缝倾角及方位角的变化规律,定量评价了背景各向异性对于裂缝介质弹性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倾角、方位角会显著影响速度和衰减的变化,背景各向异性对裂缝岩石速度、衰减均有影响,且在不同频率下,背景各向异性对速度和衰减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建模 裂缝 各向异性 频散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