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6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igger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of fuze-recoil simulation system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launcher 被引量:1
1
作者 Wenhao Wang Shihua Bi +2 位作者 Hongjun Xiang Chao Zhan Xichao Yua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7年第3期563-571,共9页
Fuze is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control unit of the ammunition, so the quality of the fuze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ammunition detection. Since using recoil force is a common method to the a... Fuze is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control unit of the ammunition, so the quality of the fuze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ammunition detection. Since using recoil force is a common method to the arm fuze, its dynamic simulation test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fuze test research. A new fuze recoil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lectromagnetic launcher. Then the trigger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ze recoil simulation system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rigger position on the recoil force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although the pulse width of the armature force curve can be changed by adjusting the trigger position, due to the limit of the range, there also exists the contradiction that the electromagnetic pulse width gets narrow with the increase of electromagnetic force peak. Thus, it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uze launch recoil simula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recoil force close to the actual environment, the multi-stage trigger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rigger position on recoil environmental force characteristics is studied. Then a fuze launch recoil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platform is established and continuous electromagnetic force is achieved by using the trigger strategy. Finally, the experiment is performed to simulate the fuze launch recoil environment and show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major research work of this paper includes studying the composition and basic principle of the simul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a launch model to analyze the single-stage and multi-stage coil fuze launch recoil characteristics, designing the test device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and validity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s that the feasibility of the fuze launch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electromagnetic launcher is verified, the trigger posi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force peak continuity, the problems of low maximum overload peak and short peak duration in the multi-stage coil fuze launch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 through adjusting the trigger position, the system has creative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gger control fuze-recoil simulation electromagnetic launch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s and nonlinear control of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2
作者 Yuanwen Zhang Leping Yang +1 位作者 Yanwei Zhu Huan Hu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3年第3期454-462,共9页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technology, free of propellant and plume contamination, offers continuous, reversible and synchronous controllability, which is widely applied in the future routine on-orbit servicing mis...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technology, free of propellant and plume contamination, offers continuous, reversible and synchronous controllability, which is widely applied in the future routine on-orbit servicing missions. Due to the inherent nonlinearities, couplings and uncertainties of an electromagnetic force model, the dynamics and control problems of them are difficult. A new modeling approach for relative motion dynamics with intersatellite force is proposed. To resolve these control problems better, a novel nonlinear control method for soft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is proposed, which combines merits of artificial potential function method, Lyapunov theory and extended state observer. In addition, the angular momentum management problem of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and approaches of handling it by exploiting the Earth's magnetic torque are investigated. Finally, nonlinear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ynamic model and the novel nonlinear control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dynamic model soft docking control angular momentum management inter-satellite electromagnetic force on-orbit servic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of Nonlinear Decoupling Controller for Double-electromagnet Suspension System 被引量:9
3
作者 LIU De-Sheng LI Jie ZHANG Kun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28,共8页
Aiming at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electro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odule of the maglev train, a nonlinear decoupling controller is designed. The module is modeled as a double-electromagnet... Aiming at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electro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odule of the maglev train, a nonlinear decoupling controller is designed. The module is modeled as a double-electromagnet system, and based on some reasonable assumptions its nonlinear mathematical model, a MIMO coupling system, is derived. To realize the linearization and decoupling from the input to the output, the model is linearized exactly by means of feedback linearization, and an equivalent linear decoupling model is obtained. Based on the linear model, a nonlinear suspension controller is designed using state feedback.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controller can effectually solve the coupling problem in double-electromagnet suspens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倍电磁体 解耦 悬浮控制器 反馈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噪综述 被引量:3
4
作者 毛彦欣 赵文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67-3684,I0033,共19页
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PMSM)因其优越的电磁性能被广泛应用,电机的振动噪声特性作为评价其综合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而备受关注。该文对径向磁通PMSM电磁振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工作进行概述,对电磁力、结构... 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PMSM)因其优越的电磁性能被广泛应用,电机的振动噪声特性作为评价其综合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而备受关注。该文对径向磁通PMSM电磁振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工作进行概述,对电磁力、结构模态、电磁振噪分析及抑制方面的现有研究进行系统归纳。对于电机电磁振噪的抑制,主要介绍结构优化方法和控制策略改进方法。最后,阐述现有PMSM电磁振噪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振动和噪声 电磁力 结构模态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六面体-四面体混合有限元法的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正演模拟
5
作者 刘强 殷长春 +3 位作者 王立宝 柯智渊 李俊 梁昊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82-2893,共12页
正演模拟的计算效率和精度是制约电磁勘探数据反演的两个关键因素.为开发出高效、精确三维正演模拟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六面体-四面体单元耦合的混合网格有限元算法,并将其应用于频率域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正演模拟中,旨在通过这种... 正演模拟的计算效率和精度是制约电磁勘探数据反演的两个关键因素.为开发出高效、精确三维正演模拟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六面体-四面体单元耦合的混合网格有限元算法,并将其应用于频率域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正演模拟中,旨在通过这种混合网格策略,实现对目标区进行精细剖分,非目标区采用粗网格剖分,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快速地求解大规模海洋电磁三维数值模拟问题.该算法首先采用四面体单元将需要精细剖分的计算区域进行网格离散,然后在狄利克雷边界条件所要求的大面积扩边区域采用六面体单元离散,在两种单元的交界面上采用金字塔单元进行耦合.由于六面体单元受纵横比限制较小,且能够在任意方向进行拉伸同时具有较高的单元质量,因此能够避免海洋电磁浅水区或含有薄层模型时,由于大范围扩边而产生大量的冗余单元.本文首先通过海底均匀半空间模型对该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然后通过与传统四面体网格对经典高阻模型和带地形复杂异常体的正演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算法的高效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 混合网格 正演模拟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反馈的高速开关阀变电压驱动控制方法研究
6
作者 田祖织 凡镕瑞 +2 位作者 郭阳阳 徐纯洁 谢方伟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73,共13页
良好的动态特性是高速开关阀流量精确控制的关键,然而现有的高速开关阀驱动控制策略忽略了变电压激励产生的温升对高速开关阀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为了改善高速开关阀的动态响应特性并提高其工作可靠性,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反馈的高... 良好的动态特性是高速开关阀流量精确控制的关键,然而现有的高速开关阀驱动控制策略忽略了变电压激励产生的温升对高速开关阀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为了改善高速开关阀的动态响应特性并提高其工作可靠性,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反馈的高速开关阀变电压驱动控制方法。首先,基于Maxwell和Thermal建立了高速开关阀电磁热耦合仿真模型,分析了线圈匝数、驱动电压和环境温度对线圈温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驱动电压会引起线圈温升加剧;其次,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变化对高速开关阀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开启滞后时间增加,关闭滞后时间减小,基于此提出了一种考虑温度反馈的变电压驱动控制策略,并在Simplorer中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搭建了高速开关阀性能测试台,对比分析了单电压控制和变电压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变电压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单电压控制,基于温度反馈的变电压控制策略下,高速开关阀的关闭滞后时间缩短了5.55 ms,线圈的稳态温度降低了24.5℃,有效改善了高速开关阀的动态响应特性,并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开关阀 电磁热耦合 温度反馈 变电压驱动控制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
7
作者 杨清海 廖成龙 +5 位作者 贾德利 祝英俊 于川 孔令维 于洋 杜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6,共13页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实现管柱间电能与信号的近距离无线传输,为井下多个智能配产器供电,并实现双向通讯。研制了适应井下复杂工况的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智能配产器、地面控制器等核心工具,以及大通径丢手锚定器、油井过电缆封隔器等配套工具,实现了技术定型。在大庆油田完成10口井现场试验,两管柱井下对接快捷、可靠,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工作稳定,实现了井下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分层产液量调控,提高了储层认识程度,取得了增油、降含水的生产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电磁耦合 电能无线传输 信号无线传输 井下实时监测 注采协同调控 降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扰动观测器的电磁直线驱动器改进滑模控制
8
作者 高仁璟 王赓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5,共12页
针对因参数摄动和外部扰动等因素直接作用导致电磁直线驱动器控制性能恶化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扰动观测器与改进的超螺旋全局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为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避免控制律使用高增益反馈,设计自适应滑模... 针对因参数摄动和外部扰动等因素直接作用导致电磁直线驱动器控制性能恶化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扰动观测器与改进的超螺旋全局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为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避免控制律使用高增益反馈,设计自适应滑模扰动观测器对系统扰动等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观测与自适应前馈补偿。为保证系统的有限时间收敛性,基于改进的全局快速终端滑模面设计等效控制部分,并引入改进的快速超螺旋算法作为趋近阶段的切换控制律,以进一步提升收敛速度并削弱抖振的影响。利用Lyapunov定理证明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并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具有增强系统鲁棒性、避免参数增益选择保守性的优势,能够实现对非线性时变扰动的自适应观测补偿,保证误差在有限时间内更快收敛的同时有效抑制抖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直线驱动器 自适应滑模扰动观测器 全局快速终端滑模 快速超螺旋算法 运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力控制流体边界层的电磁分析
9
作者 常雪宇 彭爱武 赵凌志 《电工电能新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8,共8页
电磁力控制流体边界层是目前流体控制的研究热点,电磁激活板是进行电磁力流体边界层控制的主要方式。为精确计算分析电磁力流体边界层控制的输入能量和控制效率,通过采用基于COMSOL的电磁场仿真模拟方法,结合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对海水... 电磁力控制流体边界层是目前流体控制的研究热点,电磁激活板是进行电磁力流体边界层控制的主要方式。为精确计算分析电磁力流体边界层控制的输入能量和控制效率,通过采用基于COMSOL的电磁场仿真模拟方法,结合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对海水中平面电磁激活板的电磁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电磁激活板及周围海水中电磁场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电磁激活板输入电流和电功率的精确计算方法,分析并获得了电磁激活板的主要结构参数——磁极间距和磁极厚度对平均磁通密度、电磁场穿透深度、电磁力、输入电流以及输入电功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从而为电磁激活板的能量转换效率分析和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扩展到水下航行器和超高音速飞行器的减阻、增升、电磁表面推进和矢量控制,将促进其性能提升和相关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流动控制 电磁力 边界层 电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率域电磁法电场梯度视电阻率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志亮 汤井田 +1 位作者 周聪 肖晓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52,共10页
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相比大地电磁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观测场值强度大等优势,在矿产资源、工程勘查等领域应用广泛。定义适当的视电阻率公式能更直观地反映地下介质的综合电性变化,视... 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相比大地电磁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观测场值强度大等优势,在矿产资源、工程勘查等领域应用广泛。定义适当的视电阻率公式能更直观地反映地下介质的综合电性变化,视电阻率定义的研究一直是电磁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文中基于水平电偶极子在均匀大地表面产生的电场的解析式,推导了水平电场分量Ex的频率梯度和空间梯度解析式,用其计算均匀大地地表场值梯度响应;同时,基于加权外推法计算一维电磁响应,并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计算场值的差分。将电场梯度解析值与电场差分值进行对比,验证了频率梯度和空间梯度解析式的正确性。基于均匀半空间场值梯度等效层状介质场值梯度,采用数值迭代的二分法求解非线性方程得到电场梯度视电阻率。计算结果表明,文中所定义的视电阻率计算公式可以反映地电结构变化,用差分值代替场值梯度进行视电阻率计算能够达到精度要求;水平电场的空间梯度视电阻率可以像广域视电阻率一样在近区和远区分别收敛于一个接近模型底层和顶层电阻率的值,符合理论预期,但是频率梯度视电阻率测深曲线不收敛,无法正确反映地下介质的电性变化,不具备测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源电磁法 场值梯度 广域视电阻率 频率梯度视电阻率 空间梯度视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非线性动态电磁网络模型研究
11
作者 王田戈 田铭兴 +1 位作者 尹路 田文君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004-4016,共13页
针对电力设备状态动态实时变化的物理实体,构建高效数学模型,是实现电力系统系统级仿真和大型电磁设备一体化分析设计的重要环节。该文以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MSCR)为分析对象,提出一种兼顾计算准确度和计算速度的电磁参数计算新方法—... 针对电力设备状态动态实时变化的物理实体,构建高效数学模型,是实现电力系统系统级仿真和大型电磁设备一体化分析设计的重要环节。该文以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MSCR)为分析对象,提出一种兼顾计算准确度和计算速度的电磁参数计算新方法——非线性动态电磁网络模型。首先,基于网络图论和区域离散化思想,考虑铁心非线性与磁阀漏磁,建立MSCR二维磁网络模型。其次,根据MSCR的电磁耦合关系,采用受控源的方式建立其电磁耦合等效电路,并生成MSCR非线性动态电磁网络模型。基于此,对MSCR不同磁饱和度下的绕组电流与铁心磁通进行计算。最后,将计算结果与三维有限元模型和实验测量结果比较,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与三维有限元模型相比,MSCR的非线性动态电磁网络模型的计算速度为其50~240倍,存储空间仅为其1/10000~1/7000,在满足计算精度的要求下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效率,在可控电抗器的初期设计以及电力系统的系统级仿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 电磁网络模型 电磁参数计算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缩量控制的放电能量对铜粉电磁压实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董东营 张珈宁 +3 位作者 蔡肇洲 张旭 李光耀 崔俊佳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6-128,共13页
基于压缩量控制采用数值模拟、微观观测与硬度测试的方法研究了放电能量对铜粉压实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放电能量的增加,相对致密度分布的均匀性逐渐变差,并且上边缘位置的相对致密度逐渐增大,达到88.33%;粉末颗粒的变形越来越... 基于压缩量控制采用数值模拟、微观观测与硬度测试的方法研究了放电能量对铜粉压实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放电能量的增加,相对致密度分布的均匀性逐渐变差,并且上边缘位置的相对致密度逐渐增大,达到88.33%;粉末颗粒的变形越来越大,6 kJ时粉末颗粒有向中心呈45°方向流动的趋势,7与8 kJ时粉末颗粒的致密方向发生了明显转折,沿转折角的平分方向产生阻滞积压的现象;压坯整体的微观硬度值逐渐增大,上边缘位置的硬度值最大为110.54 HV,6~8 kJ压坯的轴向硬度分布呈下降趋势,7与8 kJ时硬度值在靠近上端面位置平稳波动,验证了粉末颗粒致密转折与阻滞积压会提升压坯的局部硬度;通过断口形貌分析发现粉末颗粒结合越来越紧密,形成高强度的致密块体,断口表面的裂纹逐渐集中,最终压坯在相同体积下趋向在断口表面形成明显的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压实 铜粉 压缩量控制 压实特性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电磁信息智能控制的生成对抗网络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兰 张彪 +1 位作者 梁天一 朱辉杰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0-744,共15页
电磁信息智能控制是现代战争中管理和利用电磁环境的关键技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bserve-orient-decide-act,OODA)循环提供了这一过程的理论指导。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及其衍生模型,凭借其出色的数据生成... 电磁信息智能控制是现代战争中管理和利用电磁环境的关键技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bserve-orient-decide-act,OODA)循环提供了这一过程的理论指导。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及其衍生模型,凭借其出色的数据生成和适应能力,极大增强了在电磁环境信息观察和分析方面的能力,为电磁频谱战中OODA循环的智能化提供了新动力。本文深入探讨GAN及其衍生模型在电磁频谱战OODA循环中的应用,特别是其如何在信号检测识别、辐射源识别、策略优化等关键环节中提高认知效能。同时,对于GAN在此领域应用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如数据质量和模型泛化能力,旨在推动该技术在电磁信息智能控制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进而促进技术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信息智能控制 生成对抗网络 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循环 信号识别 策略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光栅加速度计电磁力闭环反馈系统设计
14
作者 高世杰 赵锐 +3 位作者 石云波 由成欣 田力 闫晓朋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8-72,77,共6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电磁力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解决了微光栅加速度计线性度差和量程有限的问题,满足微光栅加速度计在惯性导航中的需求。通过仿真验证加速度计在±1g_n(g_n=9.8 m/s^(2))范围内的性能,以评估其在深海潜航器惯性导航中的... 设计了一种基于电磁力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解决了微光栅加速度计线性度差和量程有限的问题,满足微光栅加速度计在惯性导航中的需求。通过仿真验证加速度计在±1g_n(g_n=9.8 m/s^(2))范围内的性能,以评估其在深海潜航器惯性导航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建立了电磁驱动器模型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电磁驱动器在输入电流为40.63 mA时产生2.61 mN的电磁力,这与1g_(n)加速度作用于质量块时产生的惯性力相当,使质量块能够在±1g_(n)加速度范围内保持最佳工作位置。仿真验证了闭环系统的输出在±1g_(n)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7,灵敏度为29.15 V/g_(n)。本文设计的电磁力闭环控制系统将加速度计的量程扩展至±1g_(n),相较传统开环系统提升533.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计 电磁力反馈 闭环控制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磁悬浮列车搭接悬浮结构解耦自抗扰算法
15
作者 李自康 王志强 +1 位作者 杨洋 龙志强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7,共10页
高速磁悬浮采用搭接结构作为基本悬浮单元,同一搭接结构的两个控制点之间呈强耦合特性;此外,磁悬浮列车在高速运行时受到的外部激扰会大幅增加,导致悬浮性能下降,加剧车体振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解耦自抗扰悬浮控制算法。通过融... 高速磁悬浮采用搭接结构作为基本悬浮单元,同一搭接结构的两个控制点之间呈强耦合特性;此外,磁悬浮列车在高速运行时受到的外部激扰会大幅增加,导致悬浮性能下降,加剧车体振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解耦自抗扰悬浮控制算法。通过融合一系/二系悬挂动力学特性构建高精度悬浮搭接结构耦合模型;在利用矩阵对角化方法对模型已知部分进行解耦的基础上,引入扩张状态观测器对参数不匹配造成的耦合误差进行估计,实现搭接结构左右两侧电磁铁之间完全解耦;为克服气动载荷、不确定参数等各类扰动,采用自抗扰控制实时估计并补偿解耦后的系统总扰动。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搭接结构耦合造成的间隙波动,对各类扰动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悬浮 电磁悬浮 搭接结构 解耦控制 扰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站间传递函数的人工源电磁法有效信号提取
16
作者 李帝铨 刘子杰 +2 位作者 胡艳芳 朱云起 佟铁钢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6-758,共13页
强干扰区多类噪声时空叠加,对电磁勘探的影响严重且复杂.以往的人工源电磁(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信号处理方法大多针对单道数据进行处理,并未考虑各道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产生非必要的误差.为此,在同步观测的... 强干扰区多类噪声时空叠加,对电磁勘探的影响严重且复杂.以往的人工源电磁(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信号处理方法大多针对单道数据进行处理,并未考虑各道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产生非必要的误差.为此,在同步观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站间传递函数的CSEM有效信号提取方法.首先,从多域对同步观测的CSEM数据进行质量评价,优选出高信噪比的参考站;其次,基于参考站与测站之间的时域信号方差比(Ratio of variance,ROV)实现测站强干扰噪声的快速识别与定位,采用密度聚类方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筛选出测站高信噪比数据段,并构建频率域站间传递函数;最后,考虑各道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参考站信号与站间传递函数对受强干扰时间段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强干扰环境下CSEM有效信号的高精度提取.通过对仿真信号与广域电磁法(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WFEM)实测数据的处理,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站间传递函数的CSEM信噪分离方法不仅考虑了多道同步观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还能在不增加野外工作量的基础上实现对有效信号的高精度提取,方法具有普适性,为CSEM同步阵列数据处理提供了一种快速、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源电磁法 同步观测 传递函数 方差比 密度聚类 有效信号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流梯度的桥式半控电励磁双凸极发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17
作者 周兴伟 郭耀武 +2 位作者 杨泽锋 周波 张犁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84-1795,共12页
可控整流发电是提高电励磁双凸极发电机(DSEG)输出功率的有效途径。针对桥式半控正弦化DSEG系统,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梯度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基于桥式半控DSEG工作模态,发现负向换相区间这一特殊位置区域正弦化DSEG感应电动势... 可控整流发电是提高电励磁双凸极发电机(DSEG)输出功率的有效途径。针对桥式半控正弦化DSEG系统,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梯度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基于桥式半控DSEG工作模态,发现负向换相区间这一特殊位置区域正弦化DSEG感应电动势与电流梯度的特别对应关系,并提出据此进行转子位置估计;在此基础上,为抑制实际DSEG系统脉冲宽度调制(PWM)斩波导致电流梯度难以计算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脉冲触发的电流梯度获取方法以实现负向换相区间这一特殊区间内的绕组感应电动势信息提取;进一步地,为避免续流电流反向增大易造成误触发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导通相判定的触发信息约束方法;最后,基于脉冲触发估计获得的三个基准位置,对DSEG转速估计进而获得全周期转子位置估计角,实现DSEG桥式半控整流发电的无位置传感器运行。所提方法无需额外增加硬件电路,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弦化电励磁双凸极发电机 桥式半控整流发电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电流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减振器内置阀电磁力特性测试研究
18
作者 谢培伟 孙晓帮 陆俊达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6-160,共5页
为了研究电控减振器内置阀的电磁力特性,结合其结构原理,对内置阀芯进行力学分析,得到以电磁力为中间量的阀芯位移与电流的关系特性。根据电磁力测试的需求,提出电磁力测试系统方案,利用SolidWorks设计了电磁力检测台的机械系统。通过... 为了研究电控减振器内置阀的电磁力特性,结合其结构原理,对内置阀芯进行力学分析,得到以电磁力为中间量的阀芯位移与电流的关系特性。根据电磁力测试的需求,提出电磁力测试系统方案,利用SolidWorks设计了电磁力检测台的机械系统。通过使用欧姆龙PLC和NI采集卡,完成了数据采集和动作控制电气硬件搭建。利用LabVIEW编写软件,实现了电磁力测试与数据存储。最后,利用电磁力检测台对5种电流进行电磁力试验,并结合减振器内置阀内部弹簧的弹性曲线,得到内置阀阀芯位移与控制电流的换算关系。结果表明:该检测台可以有效开展电磁力检测,通过分析计算可得到阀芯位移与控制电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控减振器内置阀 电磁力特性 电磁力测试 LABVIE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 Hz大容量低压双分裂中频变压器电磁设计及磁热性能仿真研究
19
作者 田凤奇 杜振斌 +2 位作者 汪友华 王建民 石建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50,共11页
频率和容量的升高会使中频变压器的电气性能和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磁热问题较为突出。为了保证中频变压器安全稳定地运行,该文以一台百兆瓦级400 Hz中频变压器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参数扫描法进行了中频变压器的电磁设计,并与工频变... 频率和容量的升高会使中频变压器的电气性能和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磁热问题较为突出。为了保证中频变压器安全稳定地运行,该文以一台百兆瓦级400 Hz中频变压器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参数扫描法进行了中频变压器的电磁设计,并与工频变压器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中频变压器空载损耗较大;其次,为了验证设计结果的准确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中频变压器的磁场分布、短路阻抗及温度场分布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再次,通过对变压器绕组进行二维精细化建模与仿真分析,得到了铁心和绕组的热点位置,并根据磁热分布结果得到了铁心空载损耗较大会导致局部过热风险的结论;最后,为了降低铁心损耗和防止局部过热,增设铁心油道数量进行局部过热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双油道设计方案时,铁心的磁、热性能均满足产品设计要求。该研究可为今后对中频变压器的磁热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频变压器 电磁设计 电磁场 温度场 空载损耗 局部过热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化学习的变参数PID的惯量飞轮有功控制策略
20
作者 萨仁高娃 邬超慧 +3 位作者 倪泽龙 张悦 姜新建 田建宇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1990,共9页
本工作对基于电磁耦合器的惯量飞轮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惯量飞轮系统的拓扑结构、原理,并说明了采用电磁耦合器的优势,然后对惯量飞轮系统进行数学建模。由于传统的定参数PID控制方式在系统有功指令突变的时候,输出功率会发生较... 本工作对基于电磁耦合器的惯量飞轮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惯量飞轮系统的拓扑结构、原理,并说明了采用电磁耦合器的优势,然后对惯量飞轮系统进行数学建模。由于传统的定参数PID控制方式在系统有功指令突变的时候,输出功率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因此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变参数PID有功控制策略。在该控制策略中,PID参数是通过无模型参考的强化学习算法训练的神经网络RLAgent得到的,神经网络的输入量是有功功率的偏差、有功功率的微分、转速、转速的微分,输出量是P、I、D三个参数,当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PID参数也会随之改变。为了验证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控制性能的优势,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对该控制策略进行了与传统的定参数PID控制方式的对比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变参数PID控制策略中的P、I参数在系统收到有功功率调节指令时都有明显的变化,导致输出转矩的参考值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系统功率输出的超调量和波动更小,动态响应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轮储能 电磁耦合器 强化学习 矢量控制 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