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te Law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Over CuO
1
作者 Bo-Yuan Gao Wen-HuaLeng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7,共11页
Photocatalytic splitting of water over p-type semiconductors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production of hydrogen.However,the determination of rate law is rarely reported.To this purpose,copper oxide(CuO)is selected as ... Photocatalytic splitting of water over p-type semiconductors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production of hydrogen.However,the determination of rate law is rarely reported.To this purpose,copper oxide(CuO)is selected as a model photocathode in this study,and the photogenerated surface charge density,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rate constant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water reduction rate(in terms of photocurrent)were investigated by a combination of(photo)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rge transfer rate constant is exponential-dependent on the surface charge density,and that the photocurrent equals to the product of the charge transfer rate constant and surface charge density.The reaction is first-order in terms of surface charge density.Such an unconventional rate law contrasts with the reports in literature.The charge density-dependent rate constant results from the Fermi level pinning(i.e.,Galvani potential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reaction)due to accumulation of charge in the surface states and/or Frumkin behavior(i.e.,chemical potential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This study,therefore,may be helpful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the mechanism of hydrogen evolution over a CuO photocathode and for designing more efficient CuO-based photo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Rate law Kinetics of photogenerated carri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劈拉损伤破坏的声光联合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徐东 冯子鸣 +3 位作者 王宁宁 吴文文 石丹丹 栾金津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7,共9页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劈拉破坏特征,采用3种不同的加载速率(0.1、0.01、0.001 mm/s)进行劈拉加载,在加载过程中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非接触观测裂缝演化,同时结合声发射(AE)技术对UHPC的破坏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基于DIC...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劈拉破坏特征,采用3种不同的加载速率(0.1、0.01、0.001 mm/s)进行劈拉加载,在加载过程中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非接触观测裂缝演化,同时结合声发射(AE)技术对UHPC的破坏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基于DIC应变云图、AE参量分析试件的破坏特征。结果表明,钢纤维的掺入改善了混凝土的脆性,UHPC峰后荷载-位移曲线下降更平缓,没有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加载速率越高,UHPC测出劈拉强度越高,符合混凝土速率效应规律,加载速率由0.001 mm/s提升到0.01 mm/s和由0.01 mm/s提升到0.1 mm/s,劈拉峰值荷载分别提高了27.9%和28.5%。采用DIC法进行UHPC劈拉试验的变形测量可获得连续的变形数据,能完整地捕捉裂缝的开展过程,证明DIC能很好地反映试件表面裂缝开展演化过程。基于RA-AF值分析可以快捷、有效地判断混凝土中裂缝的开展类型。根据分析结果,UHPC劈拉试验的裂缝类型绝大多数为拉伸裂缝,且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拉伸裂缝占总裂缝的比例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劈拉 声发射 数字图像相关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特征增强与交互融合的遥感小目标检测
3
作者 李云红 魏小双 +5 位作者 苏雪平 李丽敏 田谷丰 郝特吉 冯准若 李仕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5,共9页
针对遥感图像小目标检测任务中,存在目标细节纹理信息模糊导致特征提取与融合不佳、小目标漏检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增强与交互融合的遥感小目标检测算法。首先,采用跨层多分支连接结构的多尺度特征增强(multiscale feature ... 针对遥感图像小目标检测任务中,存在目标细节纹理信息模糊导致特征提取与融合不佳、小目标漏检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增强与交互融合的遥感小目标检测算法。首先,采用跨层多分支连接结构的多尺度特征增强(multiscale feature enhancement,MFE)模块,利用Split分流操作丰富和增强不同梯度获取的纹理特征信息,同时引入轻量级特征幻影模块Ghost进行通道线性变换,生成更多有效的特征细节信息流,以增强对图像中局部细节特征信息的关注;其次,构建特征交互融合(feature interaction fusion,FIF)模块,引入多分支串并行的卷积块与自适应机制的池化块,交互输入特征的通道语义信息和空间特征变换,捕获全局上下文信息,精确小目标的关键位置信息,加强特征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实现细粒度特征的多维度交互融合。使用公开的光学遥感数据集DIOR验证所提算法,改进后的网络模型平均精度值为87.6%,与NPMMR-Det、YOLOv7、YOLOv5等其他7种优秀算法相比均有提高,改进后的遥感图像小目标检测算法取得了更好的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小目标检测 多尺度特征增强 split分流 自适应机制 细节特征交互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石灰岩动态力学响应特征与损伤演化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雷小磊 汪海波 +2 位作者 段继超 王梦想 吕闹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40,57,共12页
为了探究循环荷载作用下石灰岩力学性能以及损伤演化机理,开展了一系列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首先,对石灰岩实施了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单次与等幅循环冲击试验,并结合Weibull损伤理论构建... 为了探究循环荷载作用下石灰岩力学性能以及损伤演化机理,开展了一系列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首先,对石灰岩实施了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单次与等幅循环冲击试验,并结合Weibull损伤理论构建动载损伤演化模型,并利用ANSYS/LSDYNA软件对石灰岩开展循环爆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单次冲击作用下,冲击气压升高导致石灰岩峰值应力增大、屈服应变增加;循环冲击作用下,随着冲击气压从0.15 MPa升至0.30 MPa,试件破裂所需冲击次数逐渐减少,由13次减至3次;随着冲击次数增加,试件屈服应变增大,弹性模量、峰值应力降低,累积损伤近1时发生破坏;爆破次数增加,模型炮孔周边的粉碎区域扩大,主裂纹持续扩展,损伤不断累积。本研究定义的损伤变量实现了对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累积损伤演化全过程完整统一的描述,建立的爆破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表达式有效揭示了单次爆破过程中岩石损伤分布特性,符合工程爆破理论体系,能够为工程爆破作业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 循环冲击 数值模拟 循环爆破 累积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的多尺度残差U-Net的海洋中尺度涡检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丽娜 孙阳 +2 位作者 张红春 王旭东 董昌明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6,共13页
海洋中尺度涡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现象,其特征是海洋中的螺旋运动,伴随着海水温度、营养物质以及能量的输送,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起着重要影响。因此,海洋涡旋的智能识别成为海洋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海洋中尺度涡数量众多且... 海洋中尺度涡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现象,其特征是海洋中的螺旋运动,伴随着海水温度、营养物质以及能量的输送,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起着重要影响。因此,海洋涡旋的智能识别成为海洋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海洋中尺度涡数量众多且大小不同,存在检测精度不高问题。为了提高海洋中尺度涡的检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的多尺度残差U-Net的海洋涡旋检测模型(dual cross-attention-pyramid spilt attention-Res U-Net, DCA-PRUNet)。该模型采用基于注意力的编解码器结构。编解码结构中,引入金字塔分割注意力(pyramid spilt attention,PSA)以提取多尺度特征,并捕获不同涡旋的特征信息;此外,为了解决网络过深导致模型无法训练的问题,引入残差学习模块。同时,为了使解码器更好地恢复涡旋细节信息,引入双交叉注意力模块(dual cross-attention, DCA)捕获编码器各个阶段的特征依赖。选取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与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进行建模,实验结果表明DCA-PRUNet涡旋检测的准确率达到95.12%,F1分数达到91.21%,显著优于现有的模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涡旋 深度学习 金字塔分割注意力 残差学习 双交叉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中静脉劈分-重建技术在低龄儿童来源供肝劈离式肝移植的应用
6
作者 唐晖 傅斌生 +5 位作者 杨卿 姚嘉 曾凯宁 冯啸 易述红 杨扬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3-459,共7页
目的探讨肝中静脉劈分-重建技术在低龄儿童来源供肝劈离式肝移植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实施的2例低龄儿童来源供肝行肝中静脉劈分-重建后为4例儿童受者行劈离式肝... 目的探讨肝中静脉劈分-重建技术在低龄儿童来源供肝劈离式肝移植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实施的2例低龄儿童来源供肝行肝中静脉劈分-重建后为4例儿童受者行劈离式肝移植的病例资料,总结分析手术情况和术后情况。结果供者1为6岁4个月女童,体质量为21 kg,获取供肝质量为496 g,劈离后左、右半肝质量为201 g和280 g,分别移植给9月龄6.5 kg男童和9月龄7.5 kg男童,移植物与受者质量比(GRWR)分别为3.09%和3.73%。供者2为5岁8个月男童,体质量为19 kg,供肝质量为673 g,劈离后左、右半肝质量为230 g和400 g,分别移植给13月龄9.5 kg女童、15月龄12 kg男童,GRWR分别为2.42%和3.33%。两例供肝均采用离体劈离方式,肝中静脉正中完全劈分,并利用异体髂静脉和髂动脉血管补片重建,根据GRWR 4例移植肝均无减体积。4例受者中1例因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移植肝无功能死亡,3例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早期和晚期并发症,规律随访至2023年7月31日,肝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对供肝进行细致评估及术中精细操作、匹配合适儿童受者的前提下,可选择合适的低龄儿童供肝进行劈离。采用肝中静脉正中完全劈分-重建的方式,可有效保证左右半肝的静脉充分回流,保证了足够功能性肝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中静脉劈分-重建 低龄儿童来源供肝 劈离式肝移植 移植物与受者质量比 体质量指数 肝功能 国际标准化比值 冷缺血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振动对光电催化分解水气泡动力学的影响
7
作者 徐强 聂腾飞 +4 位作者 叶星淼 佘永璐 罗欣怡 王孟莎 郭烈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2,共10页
为解决光电催化分解水反应器中气泡长时间附着于光电极表面,从而导致有效活化面积减少和产气效率下降的问题,构建耦合振动系统的光电分解水制氢气泡动力学可视化实验平台,提出通过给电极施加不同振幅和频率振动以加速气泡脱离光电极表... 为解决光电催化分解水反应器中气泡长时间附着于光电极表面,从而导致有效活化面积减少和产气效率下降的问题,构建耦合振动系统的光电分解水制氢气泡动力学可视化实验平台,提出通过给电极施加不同振幅和频率振动以加速气泡脱离光电极表面的方法。首先,记录静止电极表面单个气泡演化过程中的电信号和几何参数;然后,对比不同频率及振幅下气泡生长过程中电流和电势的变化情况;最后,分析振动对气泡几何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增加能够提高反应过程中的光电流,降低电势,使得反应阻力下降;增加振动频率和振幅均能显著减小气泡脱离尺寸,从而加速气泡的脱离;当振动频率为70 Hz时,施加振动后气泡的脱离直径比无振动时最大减小了321μm,减小幅度约为48%;施加振动后,气泡直径为生长时间的幂函数,且气泡生长依次受惯性和化学反应控制。该研究可为光电催化分解水反应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脱离 振动频率 光电催化分解水 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噪声混合干扰系统的非线性滤波
8
作者 冯肖亮 郭亚光 闫晶晶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7-1183,共7页
针对一类受高斯噪声和非高斯噪声混合干扰的非线性系统的滤波问题,若将混合噪声作为一类非高斯噪声进行处理,则滤波精度会因为忽略高斯噪声特性而受到影响。为此,基于“系统拆分+算法融合”的思想,设计了一种新的非高斯非线性滤波算法... 针对一类受高斯噪声和非高斯噪声混合干扰的非线性系统的滤波问题,若将混合噪声作为一类非高斯噪声进行处理,则滤波精度会因为忽略高斯噪声特性而受到影响。为此,基于“系统拆分+算法融合”的思想,设计了一种新的非高斯非线性滤波算法。首先,引入系统拆分权重,将多噪声混合干扰下的非线性系统拆分为若干个受单类噪声影响的子系统;然后,依据各个子系统的噪声特性设计对应的子滤波算法;最后,对各子滤波算法的滤波结果进行融合。此外,介绍了平分和动态更新2种权重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将多类噪声视为一类高斯噪声或非高斯噪声的非线性滤波算法,所提算法在滤波精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噪声 非线性滤波 系统拆分 算法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载速率对煤岩组合体巴西劈裂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陈岩 王嘉豪 +3 位作者 邓良涛 洪紫杰 荣腾龙 侯志强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目的为了研究煤岩组合体在采掘过程中的抗拉特性,方法以煤岩组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RMT-150B实验机对其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巴西劈裂试验,分析加载速率对煤岩组合体劈裂破坏的强度特征、破坏形态、能量特征和裂纹演化的影响。结果结果表... 目的为了研究煤岩组合体在采掘过程中的抗拉特性,方法以煤岩组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RMT-150B实验机对其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巴西劈裂试验,分析加载速率对煤岩组合体劈裂破坏的强度特征、破坏形态、能量特征和裂纹演化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煤岩组合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大致经历了压密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破坏阶段,其破坏模式与加载速率无关,均沿着圆盘交界面裂成两半;煤岩组合体的抗拉强度与加载速率呈正相关,加载速率较小时,试样的抗拉强度随加载速率变化十分显著;当加载速率增大时,试样的抗拉强度增幅减小;不同加载速率下,煤岩组合体试样的能量集中在0.33~0.42 J,且试样抗拉强度越大,损伤所需的能量也越大;应力-裂纹应变峰前曲线经历裂纹闭合阶段、弹性阶段、裂纹扩展阶段,轴向裂纹损伤应力与抗拉强度值接近,裂纹参数具有明显的加载速率效应。结论研究结果对于揭示煤岩组合结构拉伸破坏机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体 巴西劈裂 强度特征 能量特征 裂纹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流分割和能耗感知的异构服务器系统任务调度
10
作者 杨晨 肖晶 王密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1-298,共8页
异构服务器平台为大型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但也带来了系统复杂性和能耗管理方面的挑战。针对异构服务器系统中的依赖任务,深入探讨了基于数据流分割的能耗感知调度问题。首先,对系统环境、依赖任务及数据流传输模式进行了建模,并... 异构服务器平台为大型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但也带来了系统复杂性和能耗管理方面的挑战。针对异构服务器系统中的依赖任务,深入探讨了基于数据流分割的能耗感知调度问题。首先,对系统环境、依赖任务及数据流传输模式进行了建模,并将能耗感知调度问题表述为一个约束优化问题,以最小化任务的调度完成时间。随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流分割和任务优先级策略的能耗感知调度算法DSEA。该算法通过优化数据流分割策略、任务优先级和基于权重的能耗分配,为每个任务寻找近似最优的启动时间和服务器分配方案。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从阿里巴巴集群数据集中随机选取了1000个不同长度范围的作业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DSEA算法在不同应用场景下较3种现有算法表现出显著的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服务器 能耗感知 数据流分割 依赖任务调度 任务优先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生成粗糙度的岩石-混凝土界面破坏特性研究
11
作者 曹勇 余飞 +3 位作者 黄康 戴张俊 陈善雄 张志才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5-326,共12页
岩石-混凝土界面是工程结构的薄弱环节,对结构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为反映岩-混界面天然粗糙状态,基于内聚力模型(cohesive zone model,简称CZM),建立了具有随机生成粗糙界面的岩石-混凝土复合巴西圆盘试件数值模型,通过不同... 岩石-混凝土界面是工程结构的薄弱环节,对结构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为反映岩-混界面天然粗糙状态,基于内聚力模型(cohesive zone model,简称CZM),建立了具有随机生成粗糙界面的岩石-混凝土复合巴西圆盘试件数值模型,通过不同加载角度下的巴西劈裂物理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探究了界面粗糙度、加载角度对试件峰值荷载和破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载角度下,试件存在3种典型破坏模式:界面黏结破坏、复合破坏、双材料拉伸开裂破坏;加载角度对试件力学行为的影响以70°为界,加载角度小于70°时影响显著,大于70°后影响不显著;界面粗糙度的影响随加载角度的不同有较大差异,当加载角度在15°~65°范围内,提高界面粗糙度可显著提高试件峰值荷载,增强岩-混结构的承载能力;界面处应力状态的差异决定了试件破坏模式的不同,但粗糙的界面可以增强混凝土与岩石之间的黏结和互锁效应,对试件破坏模式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将加深对岩石-混凝土界面破坏机制的认识,对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粗糙度 节理粗糙系数 巴西劈裂 数字图像相关 内聚力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开口谐振环结构S频段宽带极化不敏感能量选择表面设计
12
作者 程用志 王东 +4 位作者 李南 赵京城 罗辉 陈浮 李享成 《微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9,32,共8页
面对复杂的高功率电磁环境,现有的大多数能量选择表面(ESS)不能同时对TE极化波、TM极化波进行防护。文中设计了一种用于屏蔽高功率微波的S频段极化不敏感ESS。该ESS基本单元由外围四个方形开口谐振环(SRR)与四个PIN二极管连接的十字形(... 面对复杂的高功率电磁环境,现有的大多数能量选择表面(ESS)不能同时对TE极化波、TM极化波进行防护。文中设计了一种用于屏蔽高功率微波的S频段极化不敏感ESS。该ESS基本单元由外围四个方形开口谐振环(SRR)与四个PIN二极管连接的十字形(CS)复合结构和FR-4介质层组成,基于全波电磁分析法和等效电路模型对复合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并分析其传输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工作频段内,该ESS的插入损耗小于1 dB,屏蔽效能超过20 dB。通过表面电场、电流分布和模拟空间电场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其工作机制。通过电磁仿真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和不同极化模式斜入射角度对传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E极化波和TM极化波入射下,ESS具有良好的极化不敏感性和宽角度稳定性。此外,制备的样品采用波导法进行了测试,测量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文中设计的双极化ESS结构在高功率微波和天线罩保护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选择表面 极化不敏感 高功率微波 开口谐振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水边坡预裂爆破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13
作者 钟冬望 陶好好 +5 位作者 李琳娜 李腾飞 何理 司剑峰 万佳伟 高晗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3,128,共14页
边坡预裂爆破在河道边坡一次成型开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有效减小边坡面保留岩体损伤,降低爆破振动强度,研究涉水边坡预裂爆破的合理参数对河道涉水爆破开挖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相似原理中的几何相似、物理相似与动力学相似设计了... 边坡预裂爆破在河道边坡一次成型开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有效减小边坡面保留岩体损伤,降低爆破振动强度,研究涉水边坡预裂爆破的合理参数对河道涉水爆破开挖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相似原理中的几何相似、物理相似与动力学相似设计了涉水边坡预裂爆破的试验模型,决定采用混凝土替代红砂岩、采用雷管替代乳化炸药进行试验;并对不同工况下的预裂缝成缝质量、边坡坡面成型质量、保留岩体损伤进行监测,结果发现孔径由0.8 cm增加至1.2 cm,预裂缝的成缝质量以及边坡成型质量有明显提升,保留岩体的损伤降低24.86%;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涉水边坡预裂爆破工程实践中,当地质条件为中硬岩石时,采用115 mm的预裂孔孔径以及80 cm的预裂孔孔距,可取得较好的爆破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项目的预裂孔参数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水边坡 预裂爆破 预裂孔参数优化 岩体损伤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载荷下饱水红砂岩力学响应与破碎特征
14
作者 解北京 蔺淑蓉 +3 位作者 汪泉 石嘉煜 李晓旭 李恒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82-2592,共11页
施工采掘扰动导致岩体失稳破坏易诱发工程灾害,为研究饱水红砂岩动力学响应行为,借助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BP)开展单轴及三轴冲击加载试验,探究红砂岩在脉冲宽度及冲击速度双重影响下的力学特征,同时结... 施工采掘扰动导致岩体失稳破坏易诱发工程灾害,为研究饱水红砂岩动力学响应行为,借助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BP)开展单轴及三轴冲击加载试验,探究红砂岩在脉冲宽度及冲击速度双重影响下的力学特征,同时结合分形维数,深入解析单轴加载下饱水红砂岩破坏特征。结果表明:单轴/三轴冲击下,干燥红砂岩可获得更高的应变率和抗压强度;三轴冲击试验中,较短脉冲宽度作用下,饱水红砂岩应变响应速度更快;单轴作用下,脉冲宽度及冲击速度均较大时,应变率-时程曲线产生双峰现象,三轴冲击无此现象;脉冲宽度的增加会延长红砂岩破坏时间,L=200 mm时为基础,每增加100 mm,应变率时程延长约50μs;脉冲宽度及冲击速度越大,试样轴向破坏越剧烈,呈粉碎性破坏;冲击强度影响红砂岩裂纹数量,脉冲宽度影响裂纹发育长度和深度。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应力波作用下红砂岩失稳破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力学特性 破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ResNeSt及频域格拉姆角场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15
作者 王海涛 郭一帆 史丽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2-1286,共15页
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中,滚动轴承通常在强噪声、变负载的条件下工作,针对传统深度学习模型在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领域中面临着抗噪性、模型泛化性、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残差分散自校准卷积网络(SC-ResNeSt)和频域格拉姆角场(GAF... 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中,滚动轴承通常在强噪声、变负载的条件下工作,针对传统深度学习模型在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领域中面临着抗噪性、模型泛化性、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残差分散自校准卷积网络(SC-ResNeSt)和频域格拉姆角场(GAF)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新方法。首先,利用GAF编码将振动信号转换为二维图像,并进行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2D-DFT)将该图像从空间域转换到频域;其次,因为传统的卷积层缺少动态变化的感受野来提取更具代表性的特征,所以在分散注意力网络(ResNeSt)的基础上引入了自校准卷积模块(SC),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模型,即SC-ResNeSt;最后,以频域空间中的GAF作为SC-ResNeSt的输入,故障特征提取完成后,由Softmax分类器完成对故障特征的分类。为验证模型性能,采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WRU)轴承数据集和德国帕博德恩大学(PU)轴承数据集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两种数据集中都取得了较高的故障识别准确率,从而证明了其良好的抗噪性、泛化性以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校准卷积 分散注意力机制 格拉姆角场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碳微合金非调质钢46MnVS5连杆胀断缺陷分析
16
作者 刘运娜 董帅君 +2 位作者 郝彦英 刘献达 张朝磊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142,146,共5页
通过对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定量分析以及断口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对中碳微合金非调质钢46MnVS5连杆胀断后变形大、断口不齐两种缺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支连杆抗拉强度达到1120.8~1140.2 MPa,接近标准上限;1^(#)连杆断面收缩率超过标... 通过对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定量分析以及断口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对中碳微合金非调质钢46MnVS5连杆胀断后变形大、断口不齐两种缺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支连杆抗拉强度达到1120.8~1140.2 MPa,接近标准上限;1^(#)连杆断面收缩率超过标准要求,达到47.2%~47.7%;2^(#)连杆塑性符合标准,断面收缩率接近标准上限,达到43.2%~44.7%,二者的强塑积达到18052.9~19743.9 MPa·%。性能上断面收缩率超过标准,强塑积过高是产生胀断缺陷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控锻控冷技术精确控制组织和性能是解决这些缺陷的关键。该研究为提升连杆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调质钢 胀断加工 控锻控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失稳动态演化过程的同调网络重构策略
17
作者 翁汉琍 江毅 +2 位作者 林湘宁 魏繁荣 李振兴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5-162,170,共9页
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的不确定性、非线性等特征影响了传统电力系统的失稳特性,导致现有失步解列策略难以精确实施。在明晰新能源功率变化对振荡中心迁移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同调区间重构策略。以解列后子系统的源荷平衡率及负荷损失... 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的不确定性、非线性等特征影响了传统电力系统的失稳特性,导致现有失步解列策略难以精确实施。在明晰新能源功率变化对振荡中心迁移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同调区间重构策略。以解列后子系统的源荷平衡率及负荷损失比例为优化目标,利用潮流控制器的无功调节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失步振荡中心的位置。重构后的解列断面减小了失稳状态下新能源设备脱网的可能性,同时兼顾了分割失步振荡中心所带来的良好同调性。PSCAD的仿真对比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失步解列 同调区间重构 失步振荡中心 负荷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深浅孔分根交替灌溉对番茄根系特征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8
作者 郑健 王有斌 +1 位作者 撒青林 王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9,89,共10页
为探索沼液深浅孔分根交替灌溉对番茄根系形态和品质的影响,设置3个沼液配比(B_(1):1∶2,B_(2):1∶4,B_(3):1∶6;沼液∶水,体积比)和4种灌溉方式(I_(0):地表灌溉,I_(1):5 cm孔深分根交替灌溉,I_(2):10 cm孔深分根交替灌溉,I_(3):5 cm和1... 为探索沼液深浅孔分根交替灌溉对番茄根系形态和品质的影响,设置3个沼液配比(B_(1):1∶2,B_(2):1∶4,B_(3):1∶6;沼液∶水,体积比)和4种灌溉方式(I_(0):地表灌溉,I_(1):5 cm孔深分根交替灌溉,I_(2):10 cm孔深分根交替灌溉,I_(3):5 cm和10 cm孔深分根交替灌溉),采用盆栽试验探求沼液配比和灌溉方式对番茄根系形态、干物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同时应用TOPSIS法、对称交互熵多属性排序法、VIKOR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独立评价方法对番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并采用均值法、模糊Borda法和Copeland法对独立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进而提出最优处理。结果表明:B_(2)I_(3)处理干物质量最大,较B_(2)I_(0)、B_(2)I_(2)、B_(2)I_(1)处理分别增加30.35%、17.92%、5.94%;各处理番茄根系直径主要集中在0~2 mm, B_(2)I_(3)处理的根长、根体积、表面积、根尖数和根系活力均为最高值;B_(2)I_(0)处理产量最高(2.34 kg·株^(-1)),B_(2)I_(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98.43±0.29 kg·m^(-3));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_(2)I_(3)处理为最优处理。研究可为改进沼液穴灌技术、促进该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根交替灌溉 沼液 根系特征 产量品质 组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后动态劈裂抗拉性能
19
作者 陈猛 冯珺 张通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6,共9页
为了研究高温和应变率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温度(20、105、200、300、400℃)作用后UHPC的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静态和动态(应变率为1.8~6.8 s^(-1))劈裂抗拉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以2~10℃/... 为了研究高温和应变率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温度(20、105、200、300、400℃)作用后UHPC的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静态和动态(应变率为1.8~6.8 s^(-1))劈裂抗拉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以2~10℃/min的加热速率升温至400℃后,所有试件均在保温期间发生爆裂性剥落;U H P C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静态劈裂抗拉强度均随温度增大而提高,300℃作用后比常温时分别提高了13.2%、19.1%和17.3%;动态劈裂抗拉强度和耗散能均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当应变率从1.8~2.2 s^(-1)增加到6.3~6.8 s^(-1)时,20~300℃作用后的UHPC动态劈裂抗拉强度和耗散能分别提高了69.1%~74.1%和146.7%~177.6%;高温作用后UHPC中C-S-H表面的吸附水、孔隙内自由水和凝胶结合水先后分解,增大了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基体内高温和高压环境促进了水泥水化反应和硅灰火山灰反应,提升了UHPC的致密程度,增强了钢纤维的桥连作用;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基体开裂速度的加快和由钢纤维拔出所致基体摩擦效应的增强导致耗散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高温 动态劈裂抗拉 力学性能 爆裂性剥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太赫兹智能反射面波束色散和分裂的快速感知方法
20
作者 郝万明 杨兰 +1 位作者 朱政宇 李兴旺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8-686,共9页
针对太赫兹智能反射面(RIS)系统中基于波束扫描感知耗时较长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太赫兹RIS波束色散和分裂的快速感知方法。通过在每个RIS元件处部署实时延(TTD)以动态调整波束色散程度,设置大阵列RIS单元间距以形成波束分裂效应,进而... 针对太赫兹智能反射面(RIS)系统中基于波束扫描感知耗时较长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太赫兹RIS波束色散和分裂的快速感知方法。通过在每个RIS元件处部署实时延(TTD)以动态调整波束色散程度,设置大阵列RIS单元间距以形成波束分裂效应,进而联合波束色散和分裂实现目标区域快速感知。具体地,将感知区域分为多个子区域,并基于RIS波束色散优化TTD和RIS反射元件相移,以覆盖单一子区域。同时,利用波束分裂无缝覆盖多个子区域,相比使用单一波束扫描感知显著降低了时间开销。而后,为减少回波信号路径损耗,在RIS处配置主动感知元件,用于直接接收并分析回波信号。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感知目标角度估计值及其均方根误差(RMSE)。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快速感知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智能反射面 波束色散 波束分裂 快速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