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approach for recycling arsenic and tin from low-grade tin middlings using a self-sulfurization roasting
1
作者 LI Lei XU Zhi-peng +4 位作者 HE Jun-li XIAO Yang SUN Yi-xuan LEI Yun ZHOU J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050-3067,共18页
Massive amounts of low-grade tin middlings have been produced from tin tailings,in which arsenic and tin are worthy to be recycled.Owing to high sulfur content in these tin middlings,a novel self-sulfurization roastin... Massive amounts of low-grade tin middlings have been produced from tin tailings,in which arsenic and tin are worthy to be recycled.Owing to high sulfur content in these tin middlings,a novel self-sulfurization roasting was proposed to transform,separate and recover arsenic and tin in this research.There was no extra curing agent to be added,which decreased the formation of pollutant S-containing gas.The self-sulfurization process involved a two-stage roasting of reduction followed by sulfurization.First in reduction roasting,FeAsS decomposed to FeS and As and the As then transformed to As_(4)(g)and As_(4)S_(4)(g),via which the arsenic was separated and recovered.The arsenic content in the first residue could be decreased to 0.72 wt.%.Accompanied with it,the FeS was firstly oxidized to Fe_(1−x)S and then to SO_(2)(g)by the coexisted Fe_(2)O_(3),and finally reduc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independent Fe_(2)O_(3)to form Fe_(1−x)S.In the followed sulfurization roasting,the Fe_(1−x)S sulfurized SnO_(2)to SnS(g),due to which tin could be recovered and its content in the second residue decreased to 0.01 wt.%.This study provided an efficient method to separate and recover arsenic and tin from low-grade tin midd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grade tin middlings continuous sulfur transformation self-sulfurization separation of arsenic and tin recyc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回收再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彦 马恩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7-1353,共17页
锂离子电池是新能源汽车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量与日俱增。大规模生产和批量报废的锂离子电池对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循环利用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对锂离子电池进行资源化回收,可以极大地缓解有价金属资源的短缺,也有利于环保。制约锂离子... 锂离子电池是新能源汽车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量与日俱增。大规模生产和批量报废的锂离子电池对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循环利用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对锂离子电池进行资源化回收,可以极大地缓解有价金属资源的短缺,也有利于环保。制约锂离子电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落后的回收技术,开发环保和经济性并存的绿色回收方法尤为重要。总结了报废锂离子电池回收再生研究的最新进展,对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成分进行介绍;综述了报废锂离子电池预处理过程中各组分的资源化回收方法,以及有价金属的典型火法、湿法回收,正极和负极的直接再生,回收负极制备新型碳素材料等技术,并对比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分析了退役锂离子电池回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预处理 元素提取 直接再生 资源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再生回收老化沥青的性能恢复效果研究
3
作者 刘富强 郭平 +4 位作者 赵桂娟 马庆伟 弓锐 孙巧红 白雪晴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945,共5页
为研究不同再生回收老化沥青的性能恢复效果,通过系列室内试验对新沥青和再生剂再生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回收老化沥青的针入度和15℃延度较新沥青显著降低,60℃动力黏度则明显增大。新沥青可改善回收旧老化沥青的高... 为研究不同再生回收老化沥青的性能恢复效果,通过系列室内试验对新沥青和再生剂再生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回收老化沥青的针入度和15℃延度较新沥青显著降低,60℃动力黏度则明显增大。新沥青可改善回收旧老化沥青的高低温性能,针入度和15℃延度随回收旧沥青掺量的增大逐渐减小,软化点的变化规律与其相反。从动力黏度角度可知,新旧沥青的掺配将有利于沥青更好的发挥其高、低温性能。两种再生剂均可再生老化沥青,恢复部分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再生剂A对老化沥青的再生能力优于再生剂B,再生剂A再生混凝土路面的低温服役范围低于再生剂B。研究成果对回收老化沥青的资源化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沥青 恢复效果 新沥青 再生剂 回收旧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
4
作者 詹殷权 张志军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4-1336,共13页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数量日益增多,大规模废旧电池退役潮即将到来,其回收问题备受关注,从电池废料对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稀缺角度来说,发展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技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总结了现...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数量日益增多,大规模废旧电池退役潮即将到来,其回收问题备受关注,从电池废料对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稀缺角度来说,发展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技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总结了现有的关于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磷酸铁锂材料和负极石墨材料的回收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对回收前的预处理技术,包括放电预处理、拆解分离、电极材料分离技术做了详细介绍,对比了正极磷酸铁锂材料生物回收技术、湿法回收技术、干法回收技术与修复再生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并介绍了负极石墨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技术,提出了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前景,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对未来电池回收技术的低能耗、高效与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 预处理 正极材料 湿法回收 修复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沥青胶浆低温蠕变特性研究
5
作者 张高放 来平 +2 位作者 李萍 陈隆建 李宁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5,共8页
为研究路面回收沥青再生后的沥青胶浆低温蠕变特性,通过弯曲梁流变仪(BBR)试验分析在特定的低温环境下原始回收沥青胶浆及再生剂改性沥青胶浆的性能.结果表明,回收沥青胶浆和再生回收沥青胶浆的劲度模量均随着加载时间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为研究路面回收沥青再生后的沥青胶浆低温蠕变特性,通过弯曲梁流变仪(BBR)试验分析在特定的低温环境下原始回收沥青胶浆及再生剂改性沥青胶浆的性能.结果表明,回收沥青胶浆和再生回收沥青胶浆的劲度模量均随着加载时间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蠕变速率均随着加载时间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再生剂的掺量和再生沥青胶浆的劲度模量成反比和其蠕变速率成反比例关系;随着再生剂掺量的增加,再生回收沥青胶浆的抗低温开裂性能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沥青胶浆 再生剂 BBR 低温蠕变特性 劲度模量 蠕变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尼龙6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石双友 施永明 +4 位作者 朱金唐 胡志宇 崔宁 史贤宁 吴鹏飞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7-222,共6页
以废旧纺织品回收尼龙6(PA6)为原料,通过熔融纺丝法以3000m/min的纺丝速率制备了再生PA6纤维。通过元素分析、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手段对回收PA6中含有的杂质离子及其结构进行表征,并且通过热重分析(TG)... 以废旧纺织品回收尼龙6(PA6)为原料,通过熔融纺丝法以3000m/min的纺丝速率制备了再生PA6纤维。通过元素分析、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手段对回收PA6中含有的杂质离子及其结构进行表征,并且通过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广角X射线衍射(WAXD)等手段研究了再生PA6纤维的稳定性、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纯PA6纤维相比,再生PA6纤维同样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回收PA6中残余过多的Ca^(2+)会与PA6纤维发生络合反应,破坏分子间的氢键,导致再生PA6纤维的热稳定性变差、熔点和结晶温度降低;纤维经过拉伸定型后,纤维内部晶型无法由γ晶向α晶转变;此外,回收PA6中染料的存在会降低纤维的断裂强度。可为废旧纺织品中PA6原料的回收再循环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纺织品 回收尼龙6 再生纤维 结晶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再利用聚酯的再生工艺、行业应用与鉴别特征
7
作者 李泽杨 刘曙 +3 位作者 严承琳 孙杰 唐磊 魏孟媛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83,共11页
综述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废弃物的回收方法,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类再生工艺,总结了循环再利用PET(rPET)在纺织、食品包装等领域的应用,展示了其在市场上的多层次适应性和潜力。概述了国内外PET和rPET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异,并... 综述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废弃物的回收方法,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类再生工艺,总结了循环再利用PET(rPET)在纺织、食品包装等领域的应用,展示了其在市场上的多层次适应性和潜力。概述了国内外PET和rPET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异,并概述了结合各种化学计量学手段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鉴别的方法。未来研究应关注降低化学法再生成本、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建立快速可靠的鉴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再利用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光谱 再生工艺 鉴别方法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涂料废弃物的化学降解及其资源化利用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国华 方学镇 +2 位作者 沈祝 张欣宇 王静娴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5,共7页
以一缩二乙二醇作为醇解剂对聚氨酯涂料废弃物进行醇解,回收低分子量的多元醇,并将再生多元醇与商用多元醇混合作为原料制备再生聚氨酯泡沫。采用FTIR、GPC、TG及SEM等对再生多元醇及再生聚氨酯泡沫进行了分析测试表征,对再生多元醇及... 以一缩二乙二醇作为醇解剂对聚氨酯涂料废弃物进行醇解,回收低分子量的多元醇,并将再生多元醇与商用多元醇混合作为原料制备再生聚氨酯泡沫。采用FTIR、GPC、TG及SEM等对再生多元醇及再生聚氨酯泡沫进行了分析测试表征,对再生多元醇及再生聚氨酯泡沫进行表征分析。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最优工艺参数,并进一步将再生多元醇与商用多元醇混合,验证其性能。结果表明,再生多元醇与聚醚多元醇在分子结构上具有一致性,且符合制备聚氨酯泡沫的性能要求;正交试验获得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反应试剂比1∶2,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2 h,催化剂添加量1.3%,在此条件下,醇解产物的提取率为36.8%,羟值为384.6 mgKOH/g,黏度为476 mPa·s;当再生多元醇在总多元醇中的比例为33%时,所制备聚氨酯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及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涂料 醇解 多元醇 回收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复合凝胶球对染料吸附与回收
9
作者 魏婕 魏静新 张佳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共9页
为实现染料废水的高效处理与回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该文以孔雀石绿(MG)和碱性品红(BF)作为待处理染料废水的有效成分,采用包埋凝胶法制备用于去除染料的壳聚糖复合凝胶球(CS/PAAS),并对吸附前后的材料进行SEM、FTIR、XPS、BET表征,确... 为实现染料废水的高效处理与回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该文以孔雀石绿(MG)和碱性品红(BF)作为待处理染料废水的有效成分,采用包埋凝胶法制备用于去除染料的壳聚糖复合凝胶球(CS/PAAS),并对吸附前后的材料进行SEM、FTIR、XPS、BET表征,确定其去除及回收MG、BF条件,建立动力学和等温线模型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凝胶球含有-NH2、-OH、-COO等基团,表面粗糙且存在大量楔形介孔,比表面积高达75.44 m^(2)/g。当pH为8时,凝胶球对MG和BF吸附量分别为92.92 mg/g和90.93 mg/g。当乙酸∶甲醇(体积比)为1∶9时,MG、BF回收率分别为87.13%、90.24%,经过5次再生循环后,CS/PAAS对染料废水仍有较好的吸附性能,成功实现染料回收与凝胶球再生双循环。CS/PAAS吸附染料遵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机理包括孔隙填充、氢键作用、络合作用、静电作用、π-π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吸附 染料回收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利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玥 郑晓洪 +4 位作者 阮丁山 郑诗礼 曹宏斌 李长东 孙峙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4-247,共14页
磷酸铁锂(LiFePO_(4))电池因其良好的循环性、高安全性、低成本在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市场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引发了对废旧LiFePO_(4)电池循环利用的更多重视;然而LiFePO_(4)自身的价值属性不突出、综合回收技术壁垒偏高,导... 磷酸铁锂(LiFePO_(4))电池因其良好的循环性、高安全性、低成本在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市场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引发了对废旧LiFePO_(4)电池循环利用的更多重视;然而LiFePO_(4)自身的价值属性不突出、综合回收技术壁垒偏高,导致废旧LiFePO_(4)电池的高值回收仍是LiFePO_(4)电池循环利用的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LiFePO_(4)电池的退役路径和再生利用路径,从预处理、资源再生两方面梳理了LiFePO_(4)正极废料再生利用的研究进展,得出了直接再生更具应用潜能但仍处于技术初步研究阶段、间接再生适合原料复杂性较高或需要高价值资源储备情况的基本判断。着眼LiFePO_(4)正极废料再生利用产业化发展,识别出发展前提、发展关键、发展保障3个方面的产业化重要因素,展示了LiFePO_(4)全组分短程再生利用技术及其万吨级生产线应用案例。进一步阐述了退役电池残能检测、智能化拆解预处理、正极废料直接再生等LiFePO_(4)电池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原料来源及使用状况复杂、多种金属杂质精深脱除、正极材料更新换代等LiFePO_(4)电池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挑战,提出了规范管理并顺畅回收渠道、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转化、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以提高市场接受度等发展建议,以畅通LiFePO_(4)电池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路径,促进LiFePO_(4)电池循环利用及关联产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回收 预处理 循环再生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直接再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红彦 谢书涵 +5 位作者 张燕如 王永净 王永好 吕源财 林春香 李小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07-5216,共10页
随着锂离子电池(LIBs)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必将产生大量废旧LIBs,如若处置不当,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废旧LIBs的正极材料中含有大量稀缺有价金属,对这些金属进行回收会产生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效益。相较于传统的正极材料中金属组分的... 随着锂离子电池(LIBs)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必将产生大量废旧LIBs,如若处置不当,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废旧LIBs的正极材料中含有大量稀缺有价金属,对这些金属进行回收会产生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效益。相较于传统的正极材料中金属组分的分离纯化回收技术,正极材料直接再生的策略因其具有工艺简单、能耗低、回收周期短、产品附加值高等优势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固相烧结法、水热法、离子热/熔盐法和电化学修复法6种废旧LIBs正极材料直接再生技术及其优缺点。其中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因其相对复杂的步骤、较高的设备要求和试剂成本,在工业化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固相烧结法、水热法、离子热/熔盐法和电化学修复法因其便捷性和经济性,具有巨大的发展机会。同时展望了废旧LIBs正极材料直接再利用的前景和发展趋势,旨在为废旧LIBs回收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LIBs) 正极材料 直接再生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资源化回收利用:从基础到实践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佳峰 田磊 +2 位作者 刘贵清 张卫清 肖雷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7-478,466,共13页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带动了动力锂离子电池数量的指数级增长,从而致使大量电池废弃物产生,浪费资源的同时对环境产生潜在风险。因此,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主要的退役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及...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带动了动力锂离子电池数量的指数级增长,从而致使大量电池废弃物产生,浪费资源的同时对环境产生潜在风险。因此,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主要的退役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及其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分类及特征,讨论了其回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其次,总结了锂离子电池预处理及分离方法,包括机械粉碎、磁选、筛分、化学溶解、热处理等,着重分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传统回收利用技术,包括火法冶金、湿法浸出、材料再生等。最后,剖析了高效利用退役锂离子电池的新技术,包括生物浸出技术、机械化学处理方法、电化学方法、超临界流体技术以及微波/超声波技术等。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和展望了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和利用发展方向,为相关科研工作者和生产工作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回收利用 火法冶金 湿法浸出 生物浸出 材料再生 超临界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基生物再生沥青的路用性能及再生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余乐 何兆益 +3 位作者 李晓民 魏定邦 赵静卓 由诗园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1-796,共6页
采用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红外光谱仪分析了植物基生物再生剂(WL-2H)的热稳定性和再生机理,基于动态剪切流变实验、测力延度实验和弯曲梁流变实验,探究了原样沥青、老化沥青和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与疲劳特性。结果表明,随着WL-2... 采用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红外光谱仪分析了植物基生物再生剂(WL-2H)的热稳定性和再生机理,基于动态剪切流变实验、测力延度实验和弯曲梁流变实验,探究了原样沥青、老化沥青和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与疲劳特性。结果表明,随着WL-2H掺量的增加,植物基生物再生沥青的车辙因子、蠕变恢复率、低温劲度模量和疲劳因子逐渐减小,不可恢复柔量、延度和劲度模量变化率逐渐增大,N_(f50)先增大后减小;当WL-2H掺量为7%左右时,植物基生物再生沥青的的路用性能可基本恢复至原样沥青水平;WL-2H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主要通过物理作用对老化沥青性能进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再生沥青 流变性能 疲劳性能 再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再生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葛建华 谢敏燕 +1 位作者 欧阳全胜 邵姣婧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9-87,共9页
近十年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根据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估算,将有一大批动力电池达到报废标准。对废旧电池回收再生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降低电池原料成本。常见的回收再生工艺包括湿法回收、火法回收、直接再生等。湿法回收率高、操... 近十年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根据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估算,将有一大批动力电池达到报废标准。对废旧电池回收再生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降低电池原料成本。常见的回收再生工艺包括湿法回收、火法回收、直接再生等。湿法回收率高、操作温度低,是国内普遍采用的回收方法;火法回收可以省去预处理工序,但是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且能耗较高。近年来,直接再生技术迅速发展,该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正极材料原结构的情况下进行修复,是很有前景的回收再生技术。然而,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回收率、降低回收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上述回收方法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总结了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再生的工艺和近年来的新技术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动力电池 正极材料 湿法回收 火法回收 直接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回收料改性再生透水混凝土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乔运昌 郑荣荣 +3 位作者 程汝超 刘宝威 曲淼 李继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84-387,393,共5页
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回收料制备再生透水路面材料。通过在透水混凝土中添加不同掺量PET回收料制备了再生透水混凝土并研究其性能。结果表明:掺入不同掺量PET再生骨料的再生透水混凝土表现出了较高的孔隙率与较低的密度;掺入... 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回收料制备再生透水路面材料。通过在透水混凝土中添加不同掺量PET回收料制备了再生透水混凝土并研究其性能。结果表明:掺入不同掺量PET再生骨料的再生透水混凝土表现出了较高的孔隙率与较低的密度;掺入不同掺量PET再生骨料的再生透水混凝土满足力学性能标准值,并且在PET(G)-10达到最高,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4.03MPa和25.1MPa;掺入不同掺量PET再生骨料的再生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均高于标准值,拥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在保证力学性能满足标准的同时,PET(S)-30和PET(G)-50的透水系数分别为8.5mm/s和8.4mm/s。因此,掺入不同掺量PET再生骨料的再生透水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可以满足建筑行业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透水混凝土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回收料 透水系数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锂离子电池回收工艺与再生技术现状 被引量:1
16
作者 庞志博 何亚群 +1 位作者 韦能 苏鹏鑫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8-412,共5页
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妥善处理问题。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化利用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有价金属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整理近年来针对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及循环再生等方面的... 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妥善处理问题。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化利用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有价金属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整理近年来针对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及循环再生等方面的技术进展,总结各大企业正在投产的主要工艺,国内主要相关企业有格林美、邦普循环、华友钴业等,国外相关企业主要有欧洲Umicore、法国Recupyl等。国内外大多数企业倾向于使用机械破碎后火法湿法联合回收工艺进行工业生产,国外少数企业使用人工拆解、冷冻破碎或其特有的专利技术对黑粉进行回收利用的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锂离子电池 回收利用 预处理 金属分离 湿法冶金 循环再生 工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再生循环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小杰 戴泽龙 陈湘萍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9-493,466,共16页
随着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大量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随着使用寿命终结而形成新兴的“城市矿产”。因此,在“双碳”背景下,如何高效、环保、低碳地实现锂离子电池资源循环成为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综述了正负极材料... 随着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大量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随着使用寿命终结而形成新兴的“城市矿产”。因此,在“双碳”背景下,如何高效、环保、低碳地实现锂离子电池资源循环成为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综述了正负极材料的再生方法和再生用途,目前,正负极材料的再生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再生(固相法、水热法、熔盐焙烧法)和间接再生(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并分别概述它们在工业生产应用中的优缺点;负极材料被修复再生后可应用于正负极材料、催化剂、吸附剂、石墨衍生物和石墨聚合物材料的构建,充分展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最后,分析废旧锂离子电池再生利用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对废旧锂离子电池再生利用的工业实践进行展望,为实现锂离子电池资源循环提供可行的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再生 资源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绿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淼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8-192,共5页
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性能可设计等特点,是航空装备轻量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结构材料。由于其主要采用热压罐成型技术制备,成型过程能耗高,热固性树脂回收利用难、成本高,难以满足低碳绿色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展可回... 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性能可设计等特点,是航空装备轻量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结构材料。由于其主要采用热压罐成型技术制备,成型过程能耗高,热固性树脂回收利用难、成本高,难以满足低碳绿色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展可回收绿色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低能耗制造以及回收再利用等复合材料绿色化技术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笔者介绍了目前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绿色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绿色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热塑性复合材料 绿色化技术 绿色复合材料 低能耗制造技术 回收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CO_(2)气氛下催化裂化烟气循环再生系统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世源 王龙延 +1 位作者 闫鸿飞 杨鑫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6-1452,共7页
富氧燃烧和烟气循环再生技术可实现催化裂化(FCC)再生烟气中CO_(2)的富集。根据采用烟气循环再生的FCC单段再生、并列式两段再生和重叠式两段再生系统型式,基于烧焦动力学模型和充分烧焦设定,分别建立了再生系统模型,并对3种再生系统进... 富氧燃烧和烟气循环再生技术可实现催化裂化(FCC)再生烟气中CO_(2)的富集。根据采用烟气循环再生的FCC单段再生、并列式两段再生和重叠式两段再生系统型式,基于烧焦动力学模型和充分烧焦设定,分别建立了再生系统模型,并对3种再生系统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通过优化O_(2)流量、烟气循环流量等操作条件,单段再生系统烟气、重叠式两段再生系统烟气和并列式两段再生系统第二再生器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可富集至95%以上,但并列式两段再生系统第一再生器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难以富集至95%以上。通过再生系统模型可优化再生器操作,在达到较好再生效果的同时,实现CO_(2)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FCC) O_(2)/CO_(2)气氛 烟气循环再生 CO_(2)捕集 建模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烟气循环再生技术对再生器的影响分析
20
作者 闫鸿飞 王慧 +3 位作者 孙世源 杨鑫 王龙延 孟凡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66-368,共3页
催化裂化(FCC)烟气循环再生技术以部分循环再生烟气和纯氧作为再生器助燃介质,可将再生烟气中的CO_(2)浓度提高至95 v%以上,有利于CO_(2)的捕集和利用。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烟气循环再生技术对再生器热平衡、旋风分离器和再生效率等方... 催化裂化(FCC)烟气循环再生技术以部分循环再生烟气和纯氧作为再生器助燃介质,可将再生烟气中的CO_(2)浓度提高至95 v%以上,有利于CO_(2)的捕集和利用。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烟气循环再生技术对再生器热平衡、旋风分离器和再生效率等方面的影响,提出应考虑的影响因素,为烟气循环再生技术的工业示范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 烟气循环 再生 再生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