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量生物炭表面酸性官能团质量摩尔浓度定量分析方法
1
作者 李崯雪 崔邴晗 +3 位作者 尚宏儒 曹永娜 程泽斌 于艳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2,共8页
表面官能团是生物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与数量对生物炭的性质、性能和应用有很大影响。现有碳材料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主要方法为Boehm滴定法,该方法耗炭量大、操作步骤多、耗时长。为此,通过构建质子消耗模型、编写Python程序、进行... 表面官能团是生物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与数量对生物炭的性质、性能和应用有很大影响。现有碳材料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主要方法为Boehm滴定法,该方法耗炭量大、操作步骤多、耗时长。为此,通过构建质子消耗模型、编写Python程序、进行酸碱滴定实验、调试模型参数,建立一种微量生物炭表面官能团质量摩尔质量摩尔浓度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快速测量微量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质量摩尔浓度与对应的酸解离常数p K_(a)。通过调整参数、训练模型,分析此方法适用的生物炭质量范围,发现测试样品质量为50 mg时模型的均方误差E_(MS)<0.002,迭代次数设置为20000时模型的E_(MS)<0.001,表明测量结果准确度较高。该方法测定的生物炭表面官能团总量与Boehm滴定法的相对误差在2%以内,且生物炭用量缩减95%、测量时间缩短10 h以上、实验操作步骤大幅简化,满足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微量、快速的技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表面官能团 酸碱滴定 定量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肉桂子总有机酸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梦 刘宏炳 +2 位作者 杨珍 王彦顺 燕雪花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2-139,共8页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肉桂子中总有机酸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根据Box-Behnken Design设计原理,分别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长对肉桂子总有机酸得率的影响。以肉桂子总有机酸得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法确定肉...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肉桂子中总有机酸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根据Box-Behnken Design设计原理,分别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长对肉桂子总有机酸得率的影响。以肉桂子总有机酸得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法确定肉桂子总有机酸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DPPH法、铁离子还原能力评价肉桂子总有机酸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单因素影响顺序依次为料液比>乙醇浓度>超声时长。肉桂子中总有机酸的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9%、料液比1:60(g/mL)、超声功率350 W,超声时长49 min,得到的总有机酸的平均得率9.77%。VC及S-1肉桂子的IC50分别为0.01119、0.01437 mg/mL。说明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靠;肉桂子具有一定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子 响应曲面法 总有机酸 含量测定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场耦合效应对小麦储藏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棕鑫 崔素芬 +2 位作者 李思洁 曹静怡 鲁玉杰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多场耦合理论是近年来粮食储藏领域的热点,研究多场耦合效应对粮食品质的影响,为粮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生物场和物理场为耦合基础进行研究,以含有不同虫口密度米象(Sitophilus oryzae)的小麦作为生物场,通过粮堆... 多场耦合理论是近年来粮食储藏领域的热点,研究多场耦合效应对粮食品质的影响,为粮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生物场和物理场为耦合基础进行研究,以含有不同虫口密度米象(Sitophilus oryzae)的小麦作为生物场,通过粮堆的温度分布云图,运用响应面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比较了在不同环境(储藏温度15℃/相对湿度75%、25℃/70%、35℃/65%)中小麦的储藏品质变化,构建了小麦粮堆品质变化的多场耦合模型,分析了影响模型拟合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小麦品质模型的适用性范围,研究发现干面筋含量、降落值模型在耦合效应下具有较强的拟合度(R^(2)>0.9),而脂肪酸值模型在15℃时拟合效果并不理想,丙二醛含量模型的拟合效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小麦储藏过程中,米象等生物场与其它场强的耦合效应对小麦储藏品质有显著影响,此时粮堆上层小麦的品质相比下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合理选择参数调整场强大小有利于小麦储藏品质模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场耦合 小麦储藏 脂肪酸值 丙二醛含量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酒精醋发酵用营养盐配方
4
作者 宋来生 杨雅静 +2 位作者 陈阳 洪厚胜 郭会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2-229,共8页
为提高酒精醋的酸度及发酵效率,该研究以总酸含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酒精醋发酵用营养盐配方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无水硫酸镁、无水氯化钙、天冬氨酸(Asp)、脯氨酸(Pro)是影响酒精醋总酸含量的主要因素。... 为提高酒精醋的酸度及发酵效率,该研究以总酸含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酒精醋发酵用营养盐配方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无水硫酸镁、无水氯化钙、天冬氨酸(Asp)、脯氨酸(Pro)是影响酒精醋总酸含量的主要因素。酒精醋发酵用营养盐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50 g/L、丙氨酸(Ala)0.15 g/L、Asp 0.44 g/L、Pro 0.18 g/L、柠檬酸铵0.15 g/L、无水氯化钙0.09 g/L、无水硫酸镁0.09 g/L、泛酸0.12 g/L。在此优化条件下,酒精醋的总酸含量为(53.85±0.22)g/L,相较优化前提升了1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醋 总酸含量 响应面法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黑的pH值与氧含量、表面酸性含氧基团含量的规律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道宏 张继炎 +1 位作者 王日杰 李增喜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4,共5页
炭黑的表面性质对其应用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炭黑的元素组成、pH值、表面酸性含氧基团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炭黑的pH值取决于其氧含量,两者存在指数关系.详细讨论了测定条件对炭黑表面酸性含氧基团测定结果的影响... 炭黑的表面性质对其应用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炭黑的元素组成、pH值、表面酸性含氧基团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炭黑的pH值取决于其氧含量,两者存在指数关系.详细讨论了测定条件对炭黑表面酸性含氧基团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和反应时间为90min、碱溶液浓度为0.05mol/L时,实验的重复性较好.同时测定了炭黑表面羧基、酚羟基、内酯基等酸性含氧基团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炭黑的pH值与其表面酸性基团含量存在指数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PH值 氧含量 表面酸性含氧基团 元素组成 黑色颜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SBA-15的表面酸性对燃料油吸附脱硫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7
6
作者 邵新超 段林海 +6 位作者 武玉叶 秦玉才 于文广 王源 李怀雷 孙兆林 宋丽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67-1473,共7页
固相研磨法是将不同量的活性组分掺入到介孔材料上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采用该法以焙烧脱模前后的SBA-15为载体分别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CuO-SBA-15吸附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等方法表征了吸附剂的物... 固相研磨法是将不同量的活性组分掺入到介孔材料上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采用该法以焙烧脱模前后的SBA-15为载体分别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CuO-SBA-15吸附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等方法表征了吸附剂的物理性质.通过原位红外技术考察了改性前后介孔材料表面羟基的变化.借助吡啶-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py-FTIR)技术考察了吸附剂表面的酸类型及相对酸量.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评价了吸附剂对催化裂化(FCC)燃料油的吸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CuO是与SBA-15表面的Si―OH结合形成[Si-O-Cu-O-Si]交联从而达到分散的目的;以SBA-15介孔材料(APS)为载体能够有效抑制在焙烧过程中介孔材料表面羟基的缩合,且CuO负载量达到3mmo·lg-1时仍能够均匀分散在载体SBA-15上,而采用焙烧脱模的SBA-15(CS)为载体制备的CuO-SBA-15吸附剂却出现了活性组分团聚现象;吸附剂的酸性与脱硫性能均随着CuO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CuO负载量达到3mmo·lg-1时吸附剂具有最高的Lewis酸(L酸)酸量及最佳的脱硫性能;吸附剂的L酸酸量与其脱硫性能成正相关关系;另外吸附剂的L酸的形成是由于改性后Cu周围的电荷密度降低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15介孔材料 表面酸性 羟基 吸附脱硫 LEWIS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的工艺优化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王欢 李杨 +5 位作者 江连洲 王妍 王中江 冯红霞 冯丹 刘海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7-32,共6页
以去皮火麻籽为原料,采用多种酶(Protex 6L、Protex 7L、Alcalase 2.4L、Viscozyme L、八宝威2X)对火麻仁原料进行水解,提取游离油,油得率分别是3.62%、36.88%、17.05%、50.98%、33.33%。以分别得到的乳状液、水解液、沉淀中油含量作为... 以去皮火麻籽为原料,采用多种酶(Protex 6L、Protex 7L、Alcalase 2.4L、Viscozyme L、八宝威2X)对火麻仁原料进行水解,提取游离油,油得率分别是3.62%、36.88%、17.05%、50.98%、33.33%。以分别得到的乳状液、水解液、沉淀中油含量作为分析依据,选出Viscozyme L酶为最优使用酶。以游离油得率为指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确定最优水酶法提取火麻仁游离油工艺条件为加酶量7000U/g、酶解温度60℃、pH5、料液比1:6、酶解时间3h。通过气相色谱法共分析出1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花生酸、硬脂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为主,其中亚油酸含量最多,相对含量约为4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麻籽 水酶法 油得率 响应面分析 脂肪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表层沉积物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分布特性 被引量:22
8
作者 林素梅 王圣瑞 +1 位作者 金相灿 何星存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3-630,共8页
选择鄱阳湖、洞庭湖等6个湖泊的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用1mol/LKCl溶液提取沉积物中的可溶性有机氮(SON),并研究了SON的含量、分布状况及特性.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沉积物SON含量变异较大,在17.18-292.31mg/kg之间波动,平均为134.45mg/kg,占... 选择鄱阳湖、洞庭湖等6个湖泊的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用1mol/LKCl溶液提取沉积物中的可溶性有机氮(SON),并研究了SON的含量、分布状况及特性.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沉积物SON含量变异较大,在17.18-292.31mg/kg之间波动,平均为134.45mg/kg,占可溶性总氮(TSN)的51.86%,沉积物总氮的7.14%.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中SON含量均较污染程度轻的高,且SON含量与TN、TSN含量呈正相关,即与沉积物氮污染程度呈正相关.分布状况则与湖泊污染程度、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等紧密相关.所研究表层湖泊沉积物中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处于4.69-42.04mg/kg间,平均为23.27mg/kg,占SON的18.80%,TN的1.24%.FAA与SO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及在SON中的比例均较土壤中高,说明湖泊沉积物SON有较大的易分解组分.SON与沉积物可溶性无机氮、有机质、CEC等显著相关.因此,SON是湖泊沉积物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污染严重的沉积物而言,更应重视其SON在湖泊氮循环及富营养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表层沉积物 可溶性有机氮 含量 游离氨基酸 鄱阳湖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试验优化黄豆酱工艺条件及其色泽质构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高雅文 刘学军 +1 位作者 修琳 李鸿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2,共7页
以黄豆、小麦面粉为原料,采用混合菌种发酵制备黄豆酱,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工艺条件,并对黄豆酱的色泽与质构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121 ℃蒸煮黄豆16 min,湿黄豆与面粉质量比10∶3,发酵温度36 ℃。... 以黄豆、小麦面粉为原料,采用混合菌种发酵制备黄豆酱,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工艺条件,并对黄豆酱的色泽与质构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121 ℃蒸煮黄豆16 min,湿黄豆与面粉质量比10∶3,发酵温度36 ℃。在此优化条件下,黄豆酱还原糖、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10.96%、0.76 g/100 g。在121 ℃条件下,随黄豆蒸煮时间在5~14 min、湿黄豆与蒸熟的面粉质量比在10∶1~10∶5及发酵温度在25~45 ℃范围变化,黄豆酱L*值及b*值逐渐下降,a*值逐渐上升,其色泽均匀,有光泽,逐渐加深最终为红棕色;黄豆酱的硬度与咀嚼性减弱,黏着性增强,其组织状态良好,质地细腻,黏稠适度,软硬适当,具有很好的咀嚼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豆酱 工艺优化 响应面试验 还原糖含量 氨基酸态氮含量 色泽 质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蓟马锉吸胁迫对垂叶榕叶片表面超微结构及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余德亿 胡进锋 +3 位作者 黄鹏 姚锦爱 蓝炎阳 方大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8,共9页
为明确蓟马锉吸胁迫对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inn.叶片的表面超微结构及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蓟马危害垂叶榕不同等级叶片为对象,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表面超微结构变化,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检测了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结果... 为明确蓟马锉吸胁迫对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inn.叶片的表面超微结构及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蓟马危害垂叶榕不同等级叶片为对象,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表面超微结构变化,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检测了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垂叶榕叶片受蓟马锉吸为害后,表面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蜡质层破裂,表皮细胞损伤,气孔功能渐失,影响叶片功能与整体观感。蓟马锉吸胁迫因子对垂叶榕叶片蛋白质含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各危害等级处理叶片两两间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性不同。与0级叶片相比,锉吸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级叶片中下降最快,随后蛋白质含量下降明显变缓,甚至在危害最重的4级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出现了小幅提高。氨基酸中有蓟马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9种和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NEAA)8种。在同一危害等级叶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可划分为3个层级,但它们含量排序相对稳定;在不同危害等级叶片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随叶片危害等级的提高而变化,两者紧密关联。TAA(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s),EAA和NEAA含量均随蓟马危害等级的提高而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2级和3级叶片中的降幅明显;17种氨基酸的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大部分随危害叶片等级的提高而下降,2级叶片中降幅最大,Arg,Lys和Met3种EAA与Asp,Cys,Ser和Tyr4种NEAA则不同,在某些等级叶片中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本研究可为定量描述蓟马对垂叶榕叶片功能效益损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马 垂叶榕 锉吸胁迫 叶片表面结构 蛋白质含量 氨基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解液电化学改性PAN基碳纤维的表面性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波 郑帼 +2 位作者 孙玉 崔莹 吴炳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2-57,共6页
分别采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铵盐3种有机电解液对PAN基碳纤维进行电化学氧化改性,通过化学滴定法、单纤维断裂强度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考察改性前后碳纤维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力学性能及表面... 分别采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铵盐3种有机电解液对PAN基碳纤维进行电化学氧化改性,通过化学滴定法、单纤维断裂强度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考察改性前后碳纤维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力学性能及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得到电化学改性的最佳条件:浓度5%(质量分数)的O_3PNH_4乳液为电解液,电流密度为2A/g,恒温50℃电化学氧化2min。针对改性处理后的碳纤维的表面性能,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单纤维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以O_3PNH_4为电解液对碳纤维电化学改性,可以在不影响碳纤维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增加碳纤维表面的酸性官能团,提高碳纤维的表面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基碳纤维 有机电解液 电化学改性 表面性能 酸性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肤中齐墩果酸质量分数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玉焕 王秋莉 +2 位作者 张德辉 郭娜 朱美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1-135,共5页
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准确地测定地肤中齐墩果酸质量分数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V(甲醇)∶V(水)=9∶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 nm,柱温为室温,流速1 mL/min,进样量10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齐墩果酸保留时间为11.55 min,精密度及稳定性相对... 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准确地测定地肤中齐墩果酸质量分数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V(甲醇)∶V(水)=9∶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 nm,柱温为室温,流速1 mL/min,进样量10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齐墩果酸保留时间为11.55 min,精密度及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4%和2.28%,回收率为92.89%。应用响应面法优化齐墩果酸提取条件,其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30 min,m(地肤种子)∶V(甲醇)=1 g∶20mL,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地肤不同部位中的齐墩果酸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地肤种子中齐墩果酸质量分数最高,达到(41.18±2.02)mg/g,其次是根,为(30.21±1.22)mg/g,叶、茎中质量分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地肤 齐墩果酸 响应面法 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表面性质对染料废水生化出水深度净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冯玥 王密灵 +1 位作者 柳欢欢 陈泉源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79,共5页
不同种类活性炭对实际废水的吸附效果差异很大,由此对某大型染料生产厂的染料废水生化出水进行了活性炭吸附实验研究,对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活性炭的吸附效果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染料废水生化出水吸附效果与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吸附指标、... 不同种类活性炭对实际废水的吸附效果差异很大,由此对某大型染料生产厂的染料废水生化出水进行了活性炭吸附实验研究,对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活性炭的吸附效果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染料废水生化出水吸附效果与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吸附指标、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不仅与活性炭比表面积有关,还与孔结构有密切关系;染料废水生化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与活性炭表面碱基团可通过氢键、静电作用在活性炭表面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吸附容量 比表面积 酸性基团 碱性基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沉降用新型高分子絮凝剂的结构表征及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卢红梅 钟宏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38,共4页
通过FeCl3 显色反应、残余羟胺分析、紫外光谱及红外光谱分析 ,证明实验合成的新型高分子絮凝剂中含有氧肟酸基团。用电位滴定法、试差法及螯合滴定法求出产品中氧肟酸基团的含量为 2 7%~ 2 8%。
关键词 赤泥沉降 高分子絮凝剂 结构表征 氧肟酸基团 选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与硅酸、硅胶表面硅羟基的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瑞延 王金晞 +1 位作者 郭腊梅 陈荣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用铜电极法研究 Cu2 +和硅酸、硅胶表面硅羟基的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结果是 :Cu2 ++H3 Si O4-Cu H3 Si O+4      K1 =5.0× 1 0 3Cu2 ++2 H3 Si O4-Cu(H3 Si O4) 2    β2 =6.1× 1 0 8Cu2 ++Sis- OH Sis- OCu++H+  K... 本文用铜电极法研究 Cu2 +和硅酸、硅胶表面硅羟基的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结果是 :Cu2 ++H3 Si O4-Cu H3 Si O+4      K1 =5.0× 1 0 3Cu2 ++2 H3 Si O4-Cu(H3 Si O4) 2    β2 =6.1× 1 0 8Cu2 ++Sis- OH Sis- OCu++H+  Ks1 =2 .0× 1 0 -6Cu2 ++2 Sis- OH ((Sis- O) 2 Cu+2 H+ βs2 =2 .5× 1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硅酸 硅胶 硅羟基 平衡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解氧化对双醛淀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文杰 左迎峰 +3 位作者 吴义强 肖俊华 朱颖 赵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1-45,共5页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盐酸为酸解剂,高碘酸钠为氧化剂,采用一步酸解氧化法合成双醛淀粉,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证明成功制得了双醛淀粉。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盐酸浓度和淀粉乳浓度对双醛淀粉醛基含量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盐酸为酸解剂,高碘酸钠为氧化剂,采用一步酸解氧化法合成双醛淀粉,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证明成功制得了双醛淀粉。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盐酸浓度和淀粉乳浓度对双醛淀粉醛基含量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热重分析仪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双醛淀粉的醛基含量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55℃和4h后,酸解氧化趋于稳定。盐酸浓度和淀粉乳浓度过高会导致双醛淀粉的醛基含量下降,分别以0.6mol/L和8%为宜。X射线衍射仪分析表明,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双醛淀粉的结晶度升高;热重分析仪分析表明,结晶度高的双醛淀粉热分解残余量也更多,而热分解初始温度随着盐酸浓度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酸解氧化 双醛淀粉 醛基含量 结晶结构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碳燃料电池竹质活性炭的制备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居兵 仲兆平 +1 位作者 郭厚焜 金保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08-113,共6页
以K2CO3为活化剂,竹片为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取直接碳燃料电池(direct carbon fuel cell,DCFC)用活性炭,考察碱炭比、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容积、体积电阻率和灰分的影响,然后使用HNO3浸渍来实现活性炭表面改性和除... 以K2CO3为活化剂,竹片为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取直接碳燃料电池(direct carbon fuel cell,DCFC)用活性炭,考察碱炭比、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容积、体积电阻率和灰分的影响,然后使用HNO3浸渍来实现活性炭表面改性和除灰,最后通过半电池实验分析了自制活性炭的性能。结果表明:活化温度为900℃、碱炭比为1、活化时间为2h时可制备比表面积为1264.38m2/g、孔容积为0.625m3/g、体积电阻率为1568.7μΩ·m、灰分为7.14%的活性炭;HNO3浸渍可以增加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种类和含量,也大大降低活性炭的灰分,最佳HNO3浸渍为2mol/L;自制活性炭在半电池中的极化性能优于其他2种炭燃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碳燃料电池 活性炭 比表面积 体积电阻率 灰分 含氧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光电子能谱法研究色素炭黑的表面化学性质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道宏 王日杰 +1 位作者 张继炎 何菲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34-638,共5页
色素炭黑是炭黑工业中的高性能、高附加值品种,深入认识色素炭黑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开发利用新品种色素炭黑很重要.通过X光电子能谱法测试表征了用不同方法生产的多种典型色素炭黑的表面元素组成与化学性质,阐明了导致接触法炭黑和... 色素炭黑是炭黑工业中的高性能、高附加值品种,深入认识色素炭黑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开发利用新品种色素炭黑很重要.通过X光电子能谱法测试表征了用不同方法生产的多种典型色素炭黑的表面元素组成与化学性质,阐明了导致接触法炭黑和炉法炭黑表面性质上差异的主要原因,以及炉法炭黑在臭氧化处理过程中表面化学结构发生的主要变化.研究结果指出,接触法炭黑与氧化炉法炭黑的表面在碳 氧键合结构形式及含量上有很大的差异;炉法炭黑的pH值高于接触法炭黑的主要原因是炉法炭黑表面碳 氧双键结构含量较低;炉法炭黑表面臭氧化过程中主要生成的是表面碳 氧单键结构,进一步氧化为双键的程度很低.此外,实验分析了接触法炭黑表面氮元素的组成,结果表明主要是以氨基和硝基的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素炭黑 X光电子能谱 表面酸性含氧基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脂肪酸的组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天田 梁丽松 +2 位作者 林顺顺 张柏林 王贵禧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6-102,共7页
以不同板栗产区的3个主要中国板栗品种群的25个品种为试材,研究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比例并分析在不同品种群之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其中前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 以不同板栗产区的3个主要中国板栗品种群的25个品种为试材,研究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比例并分析在不同品种群之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其中前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30%~50%和60%~70%2个区域,后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30%~40%和50%~70%2个区域,并与品种密切相关;南方品种群板栗普遍具有较低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但品种群之间差异不显著。2)板栗淀粉结合脂中的脂肪酸主要以C16和C182种脂肪酸为主,前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15%~30%之间,并以饱和态的C16:0为主,后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30%~70%之间,并以不饱和态的C18:1,C18:2脂肪酸为主。3)南方品种群板栗淀粉结合脂中具有较高的C16:0,C18:0,C18:1脂肪酸和较低的C16:1,C18:2,C18:3脂肪酸,但品种群间差异不显著;南方品种群普遍具有较高的C16脂肪酸水平和较低的C18脂肪酸水平。4)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及比例与品种密切相关,在品种群之间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淀粉 淀粉表面结合脂 脂肪酸 品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聚糖T20作为白芨多糖含量测定标准品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匡扶 朱照静 +1 位作者 马俐丽 程安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70-574,共5页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CCD-RSM),考察蒽酮-硫酸法测量白芨多糖含量的可行性和适用条件。方法:以葡聚糖T20为标准品,以多糖溶液与蒽酮试剂比例、水解显色时间、室温冷却时...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CCD-RSM),考察蒽酮-硫酸法测量白芨多糖含量的可行性和适用条件。方法:以葡聚糖T20为标准品,以多糖溶液与蒽酮试剂比例、水解显色时间、室温冷却时间为自变量,621.0nm处的吸光度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考察因变量和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效应面法优化蒽酮-硫酸法测量白芨多糖含量的适用条件。结果:当多糖溶液与蒽酮试剂比例为1:2,水解显色时间8.00min,室温冷却放置15.00min时,测定葡聚糖T20和白芨多糖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以用于评估以葡聚糖T20为标准品、蒽酮-硫酸法测量白芨多糖含量的可行性,并优化测量含量的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T20 白芨多糖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蒽酮-硫酸法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