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综合影响力分析
1
作者 陈娟 张志转 +2 位作者 李杨 朱安 朱永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8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从引证指标、网络传播情况以及作者构成等方面阐述《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改革后的综合影响力。
关键词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引证指标 网络传播 作者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ed Technology of E-Business and Its Practice
2
作者 LIN Qing-yang, ZHOU Sun, JI Guo-li, ZHANG Xiao-bo, SU Qin (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93-294,共2页
With the evolution of application system, there are t wo different system architectures. One is the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system suc h as MIS and Business Software. Along with its extension, the traditional applic a... With the evolution of application system, there are t wo different system architectures. One is the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system suc h as MIS and Business Software. Along with its extension, the traditional applic ation system transforms from file-based structure to C/S and then CSS model. At the same time, following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Intranet, Web application s ystem based on browser comes into being. In early time, Web application only pro vided functions of looking over or querying static data on browser.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Intranet widely, it’s expected that more and more trad itional applications can be performed on browser, or even E-Business trades and other complicated application systems such as MIS, ERP and CRM and so on. In or der to satisfy both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and Web application, reduce the cost of developing system repeatedly, increase the repeated use of application syste m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functions of OOA/OOD sufficiently, a new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structure (system solution based on repeated components) comes for th. In this article, this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structure will be discuss ed in detail. Firstly,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system and Web application sys tem will be talked over, especiall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w o architectures. Secondly, the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system solution based o n repeated components) will be described particular. Several prevalent technolog y of component, such as COM+, CORBA and EJB, will also be illustrate d in this part. Thirdly, the practice of the technology of repeated component wi ll be discussed by analysing and design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ce & Te chnology Articles. Lastly, the latest distributed techonlogy of E-business(Web service based on xml/soap)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end, Based on summing-up o f the distributed technology of E-Business, the future distributed tenchnology of E-Business will be exp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 architecture structure distributed techno logy of component science & technology articles management Web serv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兼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构建
3
作者 张新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4,共10页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文本基础、历史基础、现实基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创新及其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规律性升华,并在实践中加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把握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的大趋势,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部署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彰显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世界价值、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技创新 人类科技文明新形态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综合集成方法论 被引量:61
4
作者 于景元 《中国工程科学》 2001年第11期10-18,共9页
文章介绍了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综合集成方法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横向上由 11个科学技术部门、纵向上由三个层次 ,即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和应用技术所构成的矩阵式结构 ;综合集成方法论是由“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 文章介绍了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综合集成方法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横向上由 11个科学技术部门、纵向上由三个层次 ,即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和应用技术所构成的矩阵式结构 ;综合集成方法论是由“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所构成。文章还讨论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基础理论 综合集成方法 应用技术 社会主义建设 技术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科技风险感知与行为反应矛盾性实证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壮珍 宋伟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2-116,129,共6页
当前国内有关科技风险的公共争论频发,每年因此引发的群体事件不在少数,在科学和技术风险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特征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科技风险的感知水平与其科学素养的水平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传... 当前国内有关科技风险的公共争论频发,每年因此引发的群体事件不在少数,在科学和技术风险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特征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科技风险的感知水平与其科学素养的水平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证调查,解读其对科技风险的感知及行为反应中存在的矛盾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促进未来科技风险沟通模式的转变,有助于社会良好参与氛围的形成,促进未来科技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科技风险感知 行为反应 矛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综合集成方法论——祝贺钱学森院士九十华诞 被引量:7
6
作者 于景元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1年第4期267-275,共9页
介绍了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综合集成方法论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由横向 1 1个科学技术部门和纵向三个层次所构成的矩阵式结构 ;综合集成方法论是由“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所构成 .
关键词 钱学森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综合集成方法论 体系结构 社会主义建设体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时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及其超越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雪敏 王艳华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2期84-92,共9页
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和样式,成为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手段。然而,科技的异化却使人类日益丧失本真的自我,沉陷于"存在的遗忘"和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境遇之中,... 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和样式,成为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手段。然而,科技的异化却使人类日益丧失本真的自我,沉陷于"存在的遗忘"和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境遇之中,遭遇虚无成为科技异化时代不可避免的消极历史效应。破解科技异化难题,促进科技向"属人"和"为人"本性的回归,找到人类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现代人的真切渴望与追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西方现当代哲学仅仅在意识层面寻求解答的理论局限,深入社会制度及生活实践的根本领域,对科技异化展开彻底批判,为人们正确理解和有效解决科技异化,扬弃与超越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阈和思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异化 虚无 西方现当代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扬弃与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科技传播的任务分层 被引量:9
8
作者 翟杰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39-145,共7页
在考察科技传播发展历史、分析当代经济社会提出的科技传播需求的基础上,讨论当代科技传播的任务目标分层。认为:当代科技传播面对的是广阔而宏大的领域,拥有多样而分层的目标;其任务包括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增进公众理解科学,促进公众参... 在考察科技传播发展历史、分析当代经济社会提出的科技传播需求的基础上,讨论当代科技传播的任务目标分层。认为:当代科技传播面对的是广阔而宏大的领域,拥有多样而分层的目标;其任务包括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增进公众理解科学,促进公众参与科学,服务科学技术创新等四个基本方面,四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分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传播 科学传播 当代传播需求 任务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刷文化与出版文化的历史价值暨当代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勇安 张艺瑜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4,共9页
基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理论,综合考量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发展,深入思考印刷文化和出版文化的建构基础和历史价值,探寻两种文化的当代意义。研究发现,印刷文化是印刷复制技术与社会文化千年互动... 基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理论,综合考量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发展,深入思考印刷文化和出版文化的建构基础和历史价值,探寻两种文化的当代意义。研究发现,印刷文化是印刷复制技术与社会文化千年互动的结晶,是出版诞生的思想基础;出版文化是人类知识生产及文化传承的基础和核心,引领出版嵌入知识生产,深刻影响人类知识活动。两种文化赋予出版系统存储、规范生产和稳定传播知识的天然禀赋,并将人工智能时代出版锚定于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文化 印刷文化 当代意义 科学技术与社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观及其时代价值 被引量:8
10
作者 谭文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30,共7页
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观十分丰富,其要点主要有:推进科技自主创新要具有"超前谋划、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要... 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观十分丰富,其要点主要有:推进科技自主创新要具有"超前谋划、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要采取"非对称"赶超的战略战术,要坚持开放合作的创新方式,要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有力抓手,要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等。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自主创新理论,增强了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创新共识和创新自信,指明了当前及今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自主创新 时代价值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与当代科学技术哲学观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志永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1,共7页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科技进步、科技革命导致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全球化趋势 ,要求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迫使我们对科学技术的主体人、客体外部世界、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世界的一切区别和对立是否具有绝对意义、科学...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科技进步、科技革命导致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全球化趋势 ,要求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迫使我们对科学技术的主体人、客体外部世界、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世界的一切区别和对立是否具有绝对意义、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灵魂、科学技术的价值、科学技术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当代 科学技术哲学观 科技哲学 科技进步 科技革命 本质 科学技术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当代科技辩护—一兼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观
12
作者 毛勒堂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61-63,共3页
本文针对现当代一些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学者和社会学家把当代科技运用过程中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归罪于科技本身,将科学技术当作是当代“世界危机”的“罪恶之源”的思潮进行分析和评述,并认为“科技无罪”,倡导确立用正义之念、善... 本文针对现当代一些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学者和社会学家把当代科技运用过程中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归罪于科技本身,将科学技术当作是当代“世界危机”的“罪恶之源”的思潮进行分析和评述,并认为“科技无罪”,倡导确立用正义之念、善良之心、感激之情去把握科技之剑的科技理念,从而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科技 负面效应 公正态度 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关于全球性问题的哲理反思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胜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293-298,共6页
当代人类面临种种全球性问题 ,科技社会效应的两重性空前突出。当代西方思想界出现了一场科技悲观论与科技乐观论的激烈论争。对这场极具哲理性的争论应当给予分析和全面加以总结 ,这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论和生态哲学观的深化... 当代人类面临种种全球性问题 ,科技社会效应的两重性空前突出。当代西方思想界出现了一场科技悲观论与科技乐观论的激烈论争。对这场极具哲理性的争论应当给予分析和全面加以总结 ,这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论和生态哲学观的深化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性问题 科技悲观论 科技乐观论 科技价值论 生态哲学观 西方国家 科技 社会效应 卡思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哲学创新和当代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凡 程海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43,共8页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以自然和自然科学为反思对象的哲学著作,其目的是要将辩证法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泥沼里拯救出来,以恢复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因而,《自然辩证法》不仅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也具备坚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以自然和自然科学为反思对象的哲学著作,其目的是要将辩证法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泥沼里拯救出来,以恢复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因而,《自然辩证法》不仅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也具备坚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基础,由此阐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蕴含了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和辩证科技思想。因此,《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文本,是克服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武器,是指导新时代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当代价值 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世危言》农业科技思想内容和特点探析
15
作者 田成英 宋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229-232,282,共5页
《盛世危言》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科技思想,内容包括勤于农事、提高农技、参仿西法、兴农劝功、预防农灾5个方面。主要特点包括《盛世危言》中心思想是“救国”“富强”,借鉴西方经验发展农业技术;注重农事发展的综合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发... 《盛世危言》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科技思想,内容包括勤于农事、提高农技、参仿西法、兴农劝功、预防农灾5个方面。主要特点包括《盛世危言》中心思想是“救国”“富强”,借鉴西方经验发展农业技术;注重农事发展的综合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地引进农业科技,注重科普。郑观应能够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打破传统,凸显了他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创新性地汲取其中对“三农”事业、乡村振兴的有益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世危言》 农业科技思想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