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先秦文献中时间概念的多重隐喻
1
作者 钱建成 李梦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5,共7页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善于从生活中的事物入手,用具体普遍的事物来表达不可言说的抽象概念。在认知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中国早期先民借助空间方位、客观实体实现了对抽象时间概念的具体化表达,并逐渐内化为人们对时间的自觉认知,这一实现过程...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善于从生活中的事物入手,用具体普遍的事物来表达不可言说的抽象概念。在认知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中国早期先民借助空间方位、客观实体实现了对抽象时间概念的具体化表达,并逐渐内化为人们对时间的自觉认知,这一实现过程正是隐喻作为思维方式的结果。先秦文献中对时间的隐喻主要包含对动态时间推移的表达,以及对静态历法、时令、四季节气的描述,形成“时间是空间”与“时间是客观实体”两个根本性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空间方位 客观实体 隐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SUR/上面”的意象图式与隐喻投射 被引量:5
2
作者 戴聪腾 张聪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34,146,共5页
隐喻是目前学术界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当代的隐喻研究中,它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术,也是一种必要的认知策略。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出... 隐喻是目前学术界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当代的隐喻研究中,它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术,也是一种必要的认知策略。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出的方位隐喻词语“ON/SUR/上面”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中、西不同文化对该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方位隐喻 意象图式 “ON/SUR/上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隐喻的理解与表达——兼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少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99,共5页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作为连接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概念隐喻理论为认识人类的思维过程、行为经验以及外...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作为连接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概念隐喻理论为认识人类的思维过程、行为经验以及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网络符合认知规律,有益于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瓶颈,培养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和语言构建能力。本文探讨的就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概念隐喻形成和理解的过程以及它派生的词汇网络系统在真实情景下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空间隐喻 实体隐喻 结构隐喻 词汇网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江静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3期13-18,共6页
作者采用了George Lakoff的理论架构,分别对汉英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语料分析,作者发现汉英结构隐喻总体上差异较大,而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体系较为相似,这表明了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英... 作者采用了George Lakoff的理论架构,分别对汉英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语料分析,作者发现汉英结构隐喻总体上差异较大,而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体系较为相似,这表明了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可归因于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语义拓展的认知理据 被引量:8
5
作者 黄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7-22,共6页
IN这类多义词意义复杂灵活,传统研究未能解释其多个义项联系的依据。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描写和解释语言的相关理论,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射体—界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将IN看作一个具有原型的范畴,将... IN这类多义词意义复杂灵活,传统研究未能解释其多个义项联系的依据。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描写和解释语言的相关理论,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射体—界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将IN看作一个具有原型的范畴,将其空间意义和非空间意义进行分类,研究了方位词IN核心语义形成、拓展及其认知理据,将IN的多个义项连接为一个规则的语义网络,形成对其各个意义及意义之间关系的系统认识。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论证了方位词IN语义的体验性、理据性和系统性,由此诠释了人类的身体体验、认知系统和语言表达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空间隐喻 意象图式 容器隐喻 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拷贝构式的象似性机制——兼述容器/方位概念隐喻与象似性原则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天翼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78,共4页
汉语拷贝构式是指谓语动词在同一句中被重复使用的句式,既表示动作(及对象),也表示动作结果。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分别从结构、分类、功能、语义和语用等角度对其做出了论述,但未见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中对其做出分析。本文尝试... 汉语拷贝构式是指谓语动词在同一句中被重复使用的句式,既表示动作(及对象),也表示动作结果。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分别从结构、分类、功能、语义和语用等角度对其做出了论述,但未见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中对其做出分析。本文尝试运用象似性原则解释拷贝构式的形成机制,并以自建的1195条拷贝构式语料库为基础,佐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我们还发现,象似性原则主要是建立在容器/方位概念隐喻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象似性 容器/方位概念隐喻 汉语拷贝构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加工深度影响道德概念水平方位隐喻联结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丛兴 马建平 +2 位作者 邓珏 杨众望 叶一舵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6-439,共14页
通过6个实验探究了不同概念加工深度下道德概念与水平方位的隐喻联结。实验1采用迫选任务范式,实验2、实验3和实验4均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实验5和实验6均采用启动范式。结果发现:(1)在思维迫选中存在道德与左、不道德与右的隐喻联结;(2... 通过6个实验探究了不同概念加工深度下道德概念与水平方位的隐喻联结。实验1采用迫选任务范式,实验2、实验3和实验4均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实验5和实验6均采用启动范式。结果发现:(1)在思维迫选中存在道德与左、不道德与右的隐喻联结;(2)在较深、中等概念加工深度下发现了隐喻一致性效应,在较浅概念加工深度下未发现这种效应;(3)在较浅概念加工深度下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均不存在,即未在启动范式中发现隐喻联结。结果表明:道德概念与水平方位存在隐喻联结,这种隐喻联结中左表征道德、右表征不道德,并同时受到始源域和目标域加工深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隐喻 水平方位 映射 概念加工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