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费与社会责任:一个关于利益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困境及其出路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金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3,共10页
现代消费领域中出现的关于利益与道德之间的二元对立困境,反映了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经济主义偏见。消费是涉及商品化和去商品化过程的复杂社会活动,始终是利益与道德的结合体。企业、消费者和国家作为消费道德性的三... 现代消费领域中出现的关于利益与道德之间的二元对立困境,反映了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经济主义偏见。消费是涉及商品化和去商品化过程的复杂社会活动,始终是利益与道德的结合体。企业、消费者和国家作为消费道德性的三大来源,在社会责任消费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相应的作用。西方社会中基于市场原理驱动并聚焦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互动响应的社会责任消费发展模式,因其内含自相矛盾的一面而容易被“商业主义”收编而事与愿违。基于此,关注国家在推动社会责任消费中的作用,对于具有“强国家”传统的我国而言,不失为值得期待的另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责任消费 消费社会 利益 道德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标签的消费者维度思考 被引量:5
2
作者 易福金 陈志颖 宣亚南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4-57,共4页
本文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了现行转基因标签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成本转移、道德风险等等被忽视的问题,并以我国包装大豆色拉油市场为例,利用垂直差别化模型对加贴转基因标签前后消费者经济福利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转基因标签 消费者 转基因食品 消费者 知情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交易风险语境下消费者的道德决策研究——以道德强度、道德哲学与匿名性的影响为据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进 焦泉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3,共4页
研究以网络交易风险与消费者道德决策理论为铺垫,从道德议题本身(道德强度)、个人特性(道德哲学)与网络交易环境(匿名性)三个面向探讨其影响因素。通过设定网络交易的道德情境剧本与相关假设,收集450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检测分析发现:道... 研究以网络交易风险与消费者道德决策理论为铺垫,从道德议题本身(道德强度)、个人特性(道德哲学)与网络交易环境(匿名性)三个面向探讨其影响因素。通过设定网络交易的道德情境剧本与相关假设,收集450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检测分析发现:道德强度可简化为"潜在损害"与"社会压力";道德哲学对于道德知觉、道德判断及道德意图皆产生显著影响;网络匿名性越高,则消费者的道德意图愈低。解构消费者道德决策样态及其管理意涵,以期为网络交易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路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交易风险 消费者道德决策 道德强度 道德哲学 匿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家微博写什么 被引量:4
4
作者 黄静 朱丽娅 熊小明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7,共9页
文章探究企业家微博的信息如何影响消费者对其形象的感知。结合本土文化,将企业家微博内容分为:展示其"做人"的信息和"做事"的信息。两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做人"或"做事"的信息都能积极影响... 文章探究企业家微博的信息如何影响消费者对其形象的感知。结合本土文化,将企业家微博内容分为:展示其"做人"的信息和"做事"的信息。两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做人"或"做事"的信息都能积极影响消费者对企业家形象的评价;相对于展示"做事"的信息,道德身份自我重要性高的消费者对展示"做人"信息的企业家形象评价更高;相对于展示"做人"的信息,道德身份自我重要性低的消费者对展示"做事"信息的企业家形象评价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企业家形象 消费者道德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消费者保护:信息不对称、双重道德风险的防范 被引量:7
5
作者 崔金珍 邓露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6-160,共5页
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最根本原因是金融交易中的金融机构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损害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通常容易被忽视的是当金融消费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及过度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而引发的道... 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最根本原因是金融交易中的金融机构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损害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通常容易被忽视的是当金融消费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及过度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通过运用经济学当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对金融交易中产生的双重道德风险进行分析,更好地防范双重道德风险的产生,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消费者 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社会责任感知情境下消费者道德伪善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韩娜 李健 刘建梅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5年第1期92-104,共13页
本研究将心理学领域的道德伪善与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将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响应中企业特征、产品特征以及消费者特征三个层次的调节变量引入概念模型,利用结构方程和多元回归方法,从经济理性和感性角度探讨了消费者道德伪善的形成机理... 本研究将心理学领域的道德伪善与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将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响应中企业特征、产品特征以及消费者特征三个层次的调节变量引入概念模型,利用结构方程和多元回归方法,从经济理性和感性角度探讨了消费者道德伪善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刺激下,消费者态度和购买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性,表现出道德伪善性。企业能力和产品感知质量在消费者态度向购买行为转化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消费者表现出很强的经济特征;但是,面子意识在消费者态度向购买行为转化过程中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CSR) 消费者态度 购买意向 道德伪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因营销的捐赠水平与消费者态度: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检验 被引量:16
7
作者 江若尘 郑玲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2-698,共7页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善因营销的捐赠水平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尤其是考察了道德提升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产品-公益事业拟合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善因营销的捐赠水平对消费者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道德提升感在捐赠水平与消费者态度之...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善因营销的捐赠水平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尤其是考察了道德提升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产品-公益事业拟合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善因营销的捐赠水平对消费者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道德提升感在捐赠水平与消费者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与此同时,产品-公益事业拟合度显著地调节了捐赠水平与道德提升感的关系,且该调节关系通过道德提升感的中介作用来进一步影响消费者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因营销 捐赠水平 道德提升感 消费者态度 产品-公益事业拟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许可的国际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6
8
作者 戴鑫 周颖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44-1253,共10页
道德许可源于美国社会歧视研究,最初用于解释人们在表达非歧视态度后却又发生歧视行为的"前后道德不一致"现象。后被拓展到亲社会行为和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以2001~2015年间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54篇直接相关文献为对象,梳理... 道德许可源于美国社会歧视研究,最初用于解释人们在表达非歧视态度后却又发生歧视行为的"前后道德不一致"现象。后被拓展到亲社会行为和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以2001~2015年间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54篇直接相关文献为对象,梳理了道德许可在上述3个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归纳其共同作用机制,讨论该理论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许可 社会歧视 亲社会行为 消费者行为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恶情绪与消费者行为 被引量:8
9
作者 杜伟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29-1938,共10页
厌恶与其他消极情绪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厌恶也不完全相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诱发消费者的不同类型的厌恶。产品与服务、宣传、组织行为等均可能导致消费者产生不同类型的厌恶。不同类型的厌恶又会影响消费者行为,如产品评价、购买... 厌恶与其他消极情绪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厌恶也不完全相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诱发消费者的不同类型的厌恶。产品与服务、宣传、组织行为等均可能导致消费者产生不同类型的厌恶。不同类型的厌恶又会影响消费者行为,如产品评价、购买意向、支付意愿、延迟决策、口碑、产品消费等。未来可以对厌恶与其他消极情绪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厌恶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差异、厌恶的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厌恶 病菌厌恶 道德厌恶 消费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伦理的现实性质疑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广文 夏莹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52,共4页
本文通过对伦理与道德的词源学考察提出了“消费”与“伦理”的结合所可能存在的词语矛盾。尽管现代消费社会通过对消费的重新阐释消解了消费伦理的矛盾性,并从道德的正当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两个方面设定了消费伦理存在的可能性,但在实践... 本文通过对伦理与道德的词源学考察提出了“消费”与“伦理”的结合所可能存在的词语矛盾。尽管现代消费社会通过对消费的重新阐释消解了消费伦理的矛盾性,并从道德的正当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两个方面设定了消费伦理存在的可能性,但在实践中消费伦理却并没有获得充分的现实性。本文通过对消费伦理存在的现实性的三种质疑,试图以否定的方式来完善消费伦理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 消费社会 经济合理性 道德正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消费金融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基于信号传递和重复博弈的视角 被引量:7
11
作者 钟肖英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9-63,共5页
采用博弈论的方法——信号传递模型和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中由于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自身特点,引入信用共享机制,分析得出了不同参数变化对博弈均衡... 采用博弈论的方法——信号传递模型和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中由于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自身特点,引入信用共享机制,分析得出了不同参数变化对博弈均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次贷款的利率越低,单次信贷额度越低,低收入消费者的伪装成本越高和对消费者违约的信用惩罚越重时,可以有效地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使信用贷款流入高收入群体;而随着信息共享程度越深,消费金融服务的频次越高,由消费者主观意愿导致的道德风险就会越低,互联网消费金融活动开展就越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消费金融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信号传递 重复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与耽溺:从后现代伦理学到消费社会的审美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0,共5页
后现代伦理学批判现代伦理学的普遍理性主义规制与束缚,强调通达个体自由之途中道德自我的觉醒与责任担当,并因其道德人格诉求与审美人格的关联性而呈现出审美化倾向。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境界已成为伦理生活的内在尺度与价值... 后现代伦理学批判现代伦理学的普遍理性主义规制与束缚,强调通达个体自由之途中道德自我的觉醒与责任担当,并因其道德人格诉求与审美人格的关联性而呈现出审美化倾向。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境界已成为伦理生活的内在尺度与价值追求,审美实践也因其与道德实践的同一性而彰显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意涵。问题在于,这种审美实践在消费文化的内在功用主义规制下背离了道德实践与责任自我,并最终使其自身从后现代伦理学的原初价值构想中沉溺与陷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伦理学 个体自由 审美实践 道德实践 消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当前我国高校的消费道德教育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悦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年第3期39-42,67,共5页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道德现象。目前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消费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必须以传统节俭消费伦理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注重理论教育...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道德现象。目前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消费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必须以传统节俭消费伦理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注重理论教育,提高认知能力;注重实践教育,强化情感体验;充分发挥社会与家庭教育及引导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道德 消费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款金额选择与还款激励——来自随机试验的证据
14
作者 王正位 刘宇璠 廖理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40,共21页
一直以来,消费信贷市场上的选择行为和激励行为都难以在实证上被检验.本文与某家线上信贷公司合作,通过随机提升借款者信用额度的实验,检验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否存在于我国的线上信贷市场.研究发现:1)与逆向选择相一致的是,违约率... 一直以来,消费信贷市场上的选择行为和激励行为都难以在实证上被检验.本文与某家线上信贷公司合作,通过随机提升借款者信用额度的实验,检验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否存在于我国的线上信贷市场.研究发现:1)与逆向选择相一致的是,违约率高的借款者会选择更大的借款金额,选择多借100元的借款人,违约风险相应高12%;2)与道德风险相反的是,借款者面对大额借款的违约率反而更小,借款金额每增加100元,还款概率上升3.3%.机制检验发现,借款者的正向激励行为同时受到实现成本(催收效应)和机会成本(未来流动性)两方面的作用.本文的结果对信用评级等贷前审查环节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对消费信贷的激励机制设计等贷后监督措施有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正向激励 消费信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型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的社会关怀——兼论当代德育对消费文化的应对
15
作者 李早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45-48,共4页
消费型社会的来临预示着学校德育必将受到消费文化的冲击,促使学校德育从"公德"和"公共生活"倾斜向关注"私德"和"社会生活"实现教育转变,以达成德育对学生社会生活的道德引导,实现学校德育的... 消费型社会的来临预示着学校德育必将受到消费文化的冲击,促使学校德育从"公德"和"公共生活"倾斜向关注"私德"和"社会生活"实现教育转变,以达成德育对学生社会生活的道德引导,实现学校德育的社会关怀目标。一要促使德育目标与人的生活意义相互统一,对消费主义和消费正义重新定位,以实现德育对学生社会生活的关怀;二要补充消费道德和休闲道德的内容,形成对学生"私德"的关怀,从道德层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要在德育策略上从社会生活适应视角体现对学生的人性关怀,从关注"价值正误"转向揭示"价值差异"来促成学生消费反思,以实现对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审美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关怀 人性关怀 消费正义 消费主义 消费行为 消费审美 私德关怀 消费道德 休闲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