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分析框架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勇 曹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8,87,共8页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历史、现实双重维度解读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揭示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育使命...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历史、现实双重维度解读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揭示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育使命和践行体育教育理念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职业信仰重塑、专业能力提升、师德境界升华的三维建构,解析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破解机制,进而构建“教育家型教师”转型理论框架:价值导向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信仰与追求;专业能力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本领与根基;师德师风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品德与操守。据此,提出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实践路向:筑牢信仰之魂,锚定体育教师价值导向的实践路径;锻造才智之魂,夯实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行动策略;磨砺凝心之魂,涵养体育教师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职业发展 教育家精神 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素养 师德师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人类学思维范式
2
作者 孙彩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1,共12页
中国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首先解决研究范式这一元理论问题,人类学思维范式是其适切选择。人类学思维范式是对哲学和人类学两个语境中的人类学思维的综合,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德育理论知识生产的思考起点、方法的整体理论框架。哲... 中国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首先解决研究范式这一元理论问题,人类学思维范式是其适切选择。人类学思维范式是对哲学和人类学两个语境中的人类学思维的综合,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德育理论知识生产的思考起点、方法的整体理论框架。哲学语境中的人类学思维强调理论源于人类生活与实践,是将人类生活本身作为理论的最终依据,为人类学思维范式提供了基本的理性立场;人类学语境中的人类学思维关注人类具体的生活与文化实践形态,重视深入现实生活和文化内部发展机制的扎根研究,为人类学思维范式提供了文化立场和方法路径。这种思维范式在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都有所体现,只是成熟程度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德育研究中的人类学思维呈现出寻求本土文化特殊性的朴素形态、关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发展形态和构建生活德育论的彰显形态。在人类学思维范式下,中国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三个方向的努力,首先要运用反思性平衡策略处理好中国德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其次是深化传统德育概念的本源性诠释,彰显中国伦理文化的人类学立场,最后要深入中国德育实践现场,提高当代德育中国问题的整体性把握,积极探索解决德育问题的中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思维范式 中国德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理性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德育共同体建构:内涵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进路
3
作者 陈霞娜 许可 +1 位作者 唐爱民 周宏强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19,共8页
基于“三全”育人视域的高校德育共同体建构,是推动高校德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建构高校德育共同体是指向德育认同感的生命有机体的活动,其建构逻辑为:在“育人”指向的价值基础上,以“全员”交互为关系前提,以“全过程”协同为实... 基于“三全”育人视域的高校德育共同体建构,是推动高校德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建构高校德育共同体是指向德育认同感的生命有机体的活动,其建构逻辑为:在“育人”指向的价值基础上,以“全员”交互为关系前提,以“全过程”协同为实践保障,以“全方位”耦合为环境依托。面对价值理念不清、主体合力不足、过程统筹不佳、机制保障不健全等现实问题,从价值引领、关系重构、实践协同、环境优化四个维度探索高校德育共同体建构的实践进路,对把握高校德育共同体建构的育人话语、形成高校德育共同体建构的全员合力、加强高校德育共同体建构的全程协同、融通高校德育共同体建构的全息空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德育共同体 建构逻辑 现实问题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草地保护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4
作者 徐玉芳 唐伟 +3 位作者 陶奇波 杨超 苗福泓 孙娟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252-255,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常被当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且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在深入阐述中华优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常被当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且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在深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草地保护学课程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依托5个教学案例探索了其融合途径,以期为草地保护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草地保护 课程思政建设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可教及其限度:精神哲学的视角
5
作者 薛晨鹏 徐洁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4-50,共7页
“道德是否可教”是进行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前提性问题。历史地看,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基于环境、遗传与主观能动性的视域认为“道德不可教”;另一类依据道德的本质以及教育的人文意蕴认为“道德可教... “道德是否可教”是进行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前提性问题。历史地看,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基于环境、遗传与主观能动性的视域认为“道德不可教”;另一类依据道德的本质以及教育的人文意蕴认为“道德可教”,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什么是道德”、作为“教”之对象的人是否具有受教的可能性以及以何种方式接受道德教育。根据黑格尔所提出的精神哲学理论,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关乎人如何处理与自我关系、与他者关系的客观精神。依循人的精神建构,道德可教的合法性来源主要有四类,即基于人性的禀赋优化、基于素养提升的教育学解析、基于图式生成的生理学阐释以及基于符号建构的语言学论证,但是作为客观精神的道德可教并不是无条件的,它依然存在边界与限度,具体体现为道德教育在促进个体走向意志自律过程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且基于内在精神的道德建构是一项超越学校教育系统之外的,以培养个体公共空间意识为目标的整体性社会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可教 精神哲学 意志自律 道德建构 个体公共空间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性视域下师德内涵厘定、现实审视与超越路径
6
作者 颜玉如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师德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师德失范现象的显现,探索新的理论视角为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提供了新的可能。列维纳斯的他者性理论强调他者的“非同一性”,个体需超越自我,真正走向他者。借由他者性视域可以诠释师... 师德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师德失范现象的显现,探索新的理论视角为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提供了新的可能。列维纳斯的他者性理论强调他者的“非同一性”,个体需超越自我,真正走向他者。借由他者性视域可以诠释师德内涵,明晰教师作为确立他者的伦理主体,与学生之间具有非对称的伦理关系,在与他者“相遇”的精神互动中,承担主体责任的伦理诉求。对照现实,“唯我论”的主体发展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道德取向产生意志“同一化”、人格“虚幻化”、责任“被动化”与行为“功利化”的失范危机。在此意义上,重新找寻教师自我与学生他者之间的道德平衡点,再构师德素养的多重维度,铸就一种新的更具“为他性”的教师道德。教师需遵循他者性伦理准则,以言说回应他者需求,以行动为他者负责,不断接纳、亲近、关爱、协调他者,践行对学生的爱与道德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性理论 师德素养 师德师风建设 自我主体 他者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支撑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魏长领 刘思远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124,共8页
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治所持有的共同价值观念、追求、思维方式、信仰等,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实践活动、物质成果的总和。法治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包括物质层面的要素,还包括实践层面的要素。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实现依法治... 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治所持有的共同价值观念、追求、思维方式、信仰等,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实践活动、物质成果的总和。法治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包括物质层面的要素,还包括实践层面的要素。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略之一。道德对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道德支撑法治文化建设至少包括五个方面:道德对科学立法的支撑;道德对严格执法的支撑;道德对公正司法的支撑;道德对全民守法的支撑;提升“关键少数”道德素质助推法治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化建设 道德支撑 基本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科学建构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莹 白永生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50,共12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课程。推进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科学建构是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成效、增强社会认同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把握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科学建构的相关概念、内在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课程。推进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科学建构是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成效、增强社会认同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把握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科学建构的相关概念、内在遵循和策略分类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科学建构策略研究的基础。将经济学理论中“内生性”“外生性”相关理论和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之中,有利于充分把握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科学建构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为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科学建构提供有益思路。内生性因素对系统的建构具有直接影响,从内生性策略角度来看,必须围绕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的核心构成,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完善以及教学教法设计等方面对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科学建构进行针对性分析。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众形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教育内容、传播方式、目标受众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外生性因素。因此,要将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构建视为一个系统整体,并从外部因素如政策落实、传播媒介、社会环境、主体接收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来看,可以从推进相关有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信息传播机制与规律的综合把握以及社会舆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对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科学建构进行外生性策略分析。从而通过“自身发展—外部保障”实现内外并举,提升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政课 公众形象 形象建构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红朝 刘彩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263-265,269,共4页
课程思政是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新理念。新农科背景下,推进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必然要求涉农高校找准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出知农重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完善高校课程思政体制并建立长效运行机... 课程思政是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新理念。新农科背景下,推进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必然要求涉农高校找准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出知农重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完善高校课程思政体制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研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方法4个方面对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提出建议,以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建设路径 农业硕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德育要素体系探索
10
作者 席冬梅 种玉晴 +3 位作者 吴东旺 马向丽 赵志丽 岳丹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9期163-165,共3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形成同向同行的高校教育模式,开展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思政”的教改探索。《草食动物饲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利于科学论证和实验探究,适合德育的融入。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融入德育元素,在课...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形成同向同行的高校教育模式,开展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思政”的教改探索。《草食动物饲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利于科学论证和实验探究,适合德育的融入。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融入德育元素,在课堂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价值引领,使专业教学与育人教育的协同促进。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到课程中,使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还具有育人的功能,能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食动物饲养学 德育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前提、价值和践行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言胜 康秀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4,共8页
规则立德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旨在打通规则与道德之间的转换关系,实现师德内在自律性与规则外在他律性的有机结合,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有助于守护教师从“圣者... 规则立德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旨在打通规则与道德之间的转换关系,实现师德内在自律性与规则外在他律性的有机结合,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有助于守护教师从“圣者化”到“职业化”的顺利转变,适应教师不同于“一般社会角色”的“特性角色”,保障教师实现“自由”与“规范”的辩证统一。提升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之规则立德的实效性,应当着力优化师德规则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规则立德的系统建构,彰显规则立德的实践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师德师风建设 规则立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德评价体系理论重构与实践路径的时代转向 被引量:5
12
作者 傅维利 刘磊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3,共12页
师德评价是联结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教师师德操守行为的重要纽带和方向标,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师德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了三种鲜明的趋势性发展特征:推进师德评价的制度化建设愈益成为新时代师德师风... 师德评价是联结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教师师德操守行为的重要纽带和方向标,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师德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了三种鲜明的趋势性发展特征:推进师德评价的制度化建设愈益成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分类考核的格局基本形成;用负面清单为师德评价构筑了明确清晰的底线标准。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道德、纪律和法律问题的边界仍然模糊;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存在碎片化特征;师德自律在师德评价和师德师风建设中缺少应有的地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积极推进师德评价体系理论重构与实践路径的时代转向。在理论上,应进一步明确道德、纪律和法律问题的边界,合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价值;要走出“二维”评价体系的误区,构建完整的“三维”师德评价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要完成从碎片化到系统化,从模糊到精准,从以评定罚到自评自改,从专注管理到提供友善支持的时代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师德师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政课建设需把握的几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学习与思考 被引量:6
13
作者 石国亮 张敬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3,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思政课建设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应着重把握好思政课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思政课建设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应着重把握好思政课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向、思政课的本质与思政课“术”“学”“道”的关系及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效果与评价等几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凝聚共识,推动思政课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建设 立德树人 建设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宇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7,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伟大思想转化为成功的实践,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和重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道德实践的过程,有利于推动人的道德自我的发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伦理构建为... 中国式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伟大思想转化为成功的实践,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和重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道德实践的过程,有利于推动人的道德自我的发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伦理构建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厚土壤。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从“自主的人”的价值原点出发,推动“现实的人”在新公共空间的成长,落实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发展主体自为的自律性、自觉的能动性、自由的超越性,增加人民共同体的社会资本,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和观念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伦理支持,注入道德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公民道德建设 马克思主义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裁量基准: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技术构造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奇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8,共15页
高校出台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是师德规训法治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结果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根源之一是处理裁量基准不完善,包括裁量基准本身性质模糊,内容、程序及结果... 高校出台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是师德规训法治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结果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根源之一是处理裁量基准不完善,包括裁量基准本身性质模糊,内容、程序及结果面向的制度规定阙如等。基于师德失范的伦理性质与专业自治要求,高校呼唤处理裁量基准的完善。在价值定位上,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裁量基准是一套多层次的行政自制规范体系,也是自治与他治的博弈体,需要增补程序规制标准。实践中,裁量基准也有其适用局限性,主要是师德概念无法完全法律化及技术化。在技术构造上,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裁量基准的核心内容是“事实—情节—效果”的格化。在法治实践层面,需要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的多层次裁量判断基准,重点完善以“事实—情节—效果”为梯度的格化基准,具体需要对侮辱、伤害学生以及猥亵、性骚扰等不正当关系行为,学术不端等相关行为,发表不当言论、损害国家公共利益及违背公序良俗等行为,违反教学纪律、从业纪律以及廉洁纪律等行为4类高风险行为基准进行重点细化,同时还需要重视程序性裁量基准的建构,实现裁量基准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全覆盖。通过依托高校,平衡自主与监督的双重效果,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量基准 高校教师 师德失范 技术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五个共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艳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48,共6页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抓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抓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聚焦大思政机制、主渠道教学、社会大课堂、大资源平台、大师资体系“五个共建”,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要素、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归结而言,就是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实践标准,回答如何以“共同体”的意识、“集成化”的思路、“一体化”的方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努力在抓实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纵深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五个共建 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粮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17
作者 李璐 王丽玲 叶林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6期134-136,共3页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背景,结合食品专业课程特色,将“立德树人”元素融入“粮油加工工艺学”课程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更好地为食品行业培养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复合...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背景,结合食品专业课程特色,将“立德树人”元素融入“粮油加工工艺学”课程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更好地为食品行业培养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油加工工艺学 课程建设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课程“立德树人”实践的关键环节分析——以贵州大学《高级兽医药理学》课程为例
18
作者 杨剑 卢青 +4 位作者 吕世明 王立琦 郑寅 欧德渊 宋旭琴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10期160-163,共4页
研究生课程德育体系建设是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贵州大学兽医学硕士点以《高级兽医药理学》为载体的课程实践表明,研究生课程德育建设要根据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特点,围绕“立德树人”的使命,着重抓住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 研究生课程德育体系建设是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贵州大学兽医学硕士点以《高级兽医药理学》为载体的课程实践表明,研究生课程德育建设要根据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特点,围绕“立德树人”的使命,着重抓住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课程资源的挖掘、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选择等关键环节,在更深层次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兽医药理学 德育体系建设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育理论的情感建构:表现、理路与方法论启示
19
作者 王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1,共11页
道德教育研究应立足人的道德成长现实和需求,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文化回应性的理论创建。其中,“情感”作为贯通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独特因子,在重建国人伦理道德、应对道德教育现实问题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尤其值得挖掘。基... 道德教育研究应立足人的道德成长现实和需求,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文化回应性的理论创建。其中,“情感”作为贯通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独特因子,在重建国人伦理道德、应对道德教育现实问题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尤其值得挖掘。基于情感的德育理论建构表现为将“道德情感”作为整全人培养的生命基础,并围绕“情感”展开系统的道德教育育人图景。这一建构并非是简单的情感视角,而是在生命现实中追问“何以为人”的情感的道德意义、探问如何在德以成人中彰显生命的整全、显现在德育中育人的情感价值方向等维度和逻辑层面上,建构了以“情感”为逻辑根基的本土化德育理论。经由探问意义—追问本原—寻找立场,通过在“情感”“道德”“生命”之间架起一座精神发育的桥梁,“情感性道德教育”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立场出发,将“情感”放置在具体历史文化和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加以检视,形成既尊重社会传统而体现现实关怀,又兼收并蓄而彰显文明对话的方法论特征。在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历史时期,其理论努力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光芒和文化自觉,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情感性道德教育 情感教育 德育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乡村居民生态道德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20
作者 孙维国 赵苗苗 李爱琴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5期136-140,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和国家对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追寻和目标界定。在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需要道德观念上引导和支撑。乡村居民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主体,其生态道德素养影响着乡村生态环境的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和国家对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追寻和目标界定。在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需要道德观念上引导和支撑。乡村居民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主体,其生态道德素养影响着乡村生态环境的面貌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而部分乡村面临着乡村居民生态道德素质较低,培育主体权责不清晰,培育方式碎片化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措施,即通过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培育制度,创新生态道德培育内容,优化生态道德培育环境等,以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生态道德观念,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有利的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居民 生态道德培育 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