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me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lanetary gear system considering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and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1
作者 LIU Ning MA Hui +4 位作者 GUAN Hong ZHOU Sai-nan ZHAO Tian-yu CAO Peng WU Yu-p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7期2511-2534,共24页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ugh tooth surface during the meshing proces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lubrication state.The coupling effect of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and lubrication on meshing character...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ugh tooth surface during the meshing proces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lubrication state.The coupling effect of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and lubrication on me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lanetary gear is studied.An improved three-dimensional(3 D)anisotropic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fractal model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Considering asperity contact and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EHL),the contact load and flexibility deformation of the tooth surface are derived,and the 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equation of the 3 D loaded tooth contact analysis(3 D-LTCA)method is improved.The asperity of the tooth surface changes the system from EHL to mixed lubrication and reduces the stiffness of the oil film.Compared with the sun planet gear,the asperity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me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ng-planet gear.Compared with the proposed method,the comprehensive stiffness obt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calcul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the lubrication effect is smaller,especially for the ring-planet gear.Compared with roughness,speed and viscosity,the me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lanetary gears are most sensitive to tor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etary gear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three-dimensional loaded tooth contact analysis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meshing stiff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s of friction and flash temperature in marine gears based on a 3D line contact mixed lubrication model considering measured surface roughness 被引量:6
2
作者 SHI Xiu-jiang LU Xi-qun +5 位作者 HE Tao SUN Wen TONG Qing-shun MA Xuan ZHAO Bin ZHU D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570-1583,共14页
Wear and scuffing failures often occur in marine transmission gears due to high friction and flash temperature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meshing-teeth.In this paper,a numerical solution procedure was developed for ... Wear and scuffing failures often occur in marine transmission gears due to high friction and flash temperature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meshing-teeth.In this paper,a numerical solution procedure was developed for the predictions of transient friction and flash temperature in the marine timing gears during one meshing circle based on the 3D line contact mixed lubrication simulation,which had been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flash temperature with those from Blok’s theory.The effect of machined surface roughness on the mixed lubrication characteristics is studied.The obtained results for several typical gear pairs indicate that gear pair 4-6 exhibits the largest friction and the highest interfacial temperature increase due to severe rough surface asperity contacts,while the polished gear surfaces yield the smallest friction and the lowest interfacial temperature.In addition,the influences of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the gear design parameters on the friction-temperature behaviors are discussed.It is observed that the conditions of heavy load and low rotational velocity usually lea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iction and temperature.In the meantime,by optimizing the gear design parameters,such as the modulus and the pressure angle,the performance of interfacial friction and temperature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ARS 3D line contact mixed lubrication surface roughness FRICTION flash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ociated rules between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parameters and contac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wo cylinders 被引量:4
3
作者 周炜 唐进元 +1 位作者 何艳飞 廖东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4228-4234,共7页
The contact strength calculation of two curved rough surfaces is a forefront issue of Hertz contact theory and method. Associated rules between rough 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parameters(correlation length, and root me... The contact strength calculation of two curved rough surfaces is a forefront issue of Hertz contact theory and method. Associated rules between rough 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parameters(correlation length, and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 and contac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contact area, maximum contact pressure, contact number, and contact width) of two rough cylinders are mainly studied. The contact model of rough cylinders is deduced based on GW model. As there is no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equation, an approximate iterative solution method for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is adopted. Furthermore,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rrelation length, the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 the asperity radius of curvature and the asperity density are also obtained based on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 maximum contact pressure and the contact number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orrelation length, while the contact width and the contact area are on the contrary. The contact width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 while the maximum contact pressure, the contact area and the contact number decr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ugh surface CYLINDER contact CORRELATION LENG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矩形面积法的激光表面织构润湿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耀 郑凯雯 +2 位作者 徐松松 冯绪琛 李岩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200,共10页
目的获取减摩性能优异的织构化表面,研究织构参数对润湿性的影响。方法基于Wenzel模型提出了矩形面积法,设计了菱形、圆形和方形3种微坑织构。以菱形的对角线、圆形的直径和方形的边长为微坑尺寸,利用光纤激光器在316L不锈钢表面加工出... 目的获取减摩性能优异的织构化表面,研究织构参数对润湿性的影响。方法基于Wenzel模型提出了矩形面积法,设计了菱形、圆形和方形3种微坑织构。以菱形的对角线、圆形的直径和方形的边长为微坑尺寸,利用光纤激光器在316L不锈钢表面加工出微坑尺寸为0.1、0.2、0.4 mm,间距为0.1、0.2、0.4 mm的菱形、圆形、方形微坑织构,即3(尺寸)×3(间距)×3(形状),共27组。采用悬滴法,使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了光滑平面以及微坑织构表面的接触角。通过Wenzel模型计算得到其表面粗糙度因子。通过矩形面积法对不同微坑织构表面粗糙因子建立了不同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织构形貌、尺寸和间距对表面粗糙因子的影响。对水滴接触角测试结果与矩形面积法模型预测值进行了定量分析,在矩形面积法理论中引入了修正因子K,建立了相关的回归方程(R^(2)=0.9975),从而完善了粗糙度因子预测模型。结果接触角测试所得织构化表面润湿性的变化趋势与矩形面积法分析的规律一致。当尺寸和形貌不变时,随着间距增大,润湿性随之减弱;在粗糙度系数相等的情况下,矩形包含的织构面积越大,润湿性越强;当尺寸与间距相同时,润湿性最强。在实验范围内,尺寸为0.1 mm、间距为0.4 mm的方形微坑织构的润湿性最强,其水滴接触角为30.6°。结论矩形面积法对于预测织构化表面润湿性具有可行性,该方法可以减少测试量,用理论来优化织构化表面润湿性,为加工具备优异润湿性的织构化表面提供了参考依据和优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激光技术 微织构 亲水性 表面粗糙因子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接触压力二阶导数连续性的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
5
作者 周炜 李鑫 +2 位作者 肖罡 杨国庆 唐进元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7,共7页
针对现有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只考虑微凸体平均接触压力在屈服临界点零至一阶导数的连续性,且高阶导数不连续性的影响尚不明晰的问题,对微凸体弹塑性变形阶段平均接触压力与法向压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计入接触压力二... 针对现有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只考虑微凸体平均接触压力在屈服临界点零至一阶导数的连续性,且高阶导数不连续性的影响尚不明晰的问题,对微凸体弹塑性变形阶段平均接触压力与法向压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计入接触压力二阶导数连续性的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并与现有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模型所得微凸体接触压力曲线单调和连续性较好,且在屈服临界点一、二阶导数计算值与理论值更加相符;忽略二阶导数连续性导致接触求解存在一定偏差,该偏差随塑性指数的增大和表面间隙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接触 弹塑性 微凸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涂层粗糙表面接触刚度统计建模研究
6
作者 廖山钧 张学良 廉义章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59,共8页
为准确预测硬涂层粗糙表面的接触刚度,基于7个基本假设,推导单个涂层微凸体接触刚度模型,进而建立硬涂层粗糙面接触刚度统计模型。通过模型仿真分析,研究涂层厚度、涂层与基体材料模量比以及基体塑性指数对硬涂层粗糙表面接触刚度的影... 为准确预测硬涂层粗糙表面的接触刚度,基于7个基本假设,推导单个涂层微凸体接触刚度模型,进而建立硬涂层粗糙面接触刚度统计模型。通过模型仿真分析,研究涂层厚度、涂层与基体材料模量比以及基体塑性指数对硬涂层粗糙表面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表面分离或接触载荷相同的情况下,硬涂层粗糙表面比无涂层粗糙表面具有更大的接触刚度;硬涂层粗糙表面接触刚度随涂层厚度和涂层与基体材料模量比的增大而增大,在0.5~0.8的范围内随基体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且涂层与基体材料模量比的影响较涂层厚度和与基体塑性指数的大;在0.5~0.8的范围内随基体塑性指数的增大,硬涂层粗糙表面接触刚度增大;相比无涂层粗糙表面,硬涂层接触刚度随着涂层厚度的变化更为显著,但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大,硬涂层粗糙表面接触刚度增大趋势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微凸体 硬涂层 接触刚度 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表面高度分布和功率谱密度对弹塑性接触行为的影响
7
作者 郭传伟 李友华 +2 位作者 戴杭岑 沈飞 柯燎亮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6-1637,共12页
粗糙表面接触行为的准确建模和分析是摩擦磨损和工程领域相关问题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粗糙表面接触行为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较传统的具有高斯高度分布和分形功率谱密度的粗糙表面,这些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而针对非高斯分布... 粗糙表面接触行为的准确建模和分析是摩擦磨损和工程领域相关问题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粗糙表面接触行为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较传统的具有高斯高度分布和分形功率谱密度的粗糙表面,这些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而针对非高斯分布和非分形粗糙表面接触行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文章首先采用一种非高斯非分形粗糙表面生成方法,数值生成了具有3种高度分布规律(高斯分布、威布尔分布和双模态分布)和两种功率谱密度函数形式(分形函数和指数函数)的粗糙表面,以研究不同粗糙表面的接触行为.然后通过采用边界积分法和体积积分法,并结合傅里叶变换加速的数值方法,对粗糙表面无摩擦弹塑性接触问题进行求解.此外,还开展了粗糙表面接触的有限元模拟,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最终利用该数值方法进一步探究了在弹塑性变形条件下,粗糙表面高度分布规律和功率谱密度对总接触面积、斑点面积分布规律和接触压力分布的影响.文章结果将为电连接器接触表面摩擦、磨损、传热和导电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高度分布规律 功率谱密度 弹塑性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等离子体轰击对单晶硅表面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余天翔 薛转转 +1 位作者 武鹏远 Oleksiy Penkov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7,共9页
为了研究低能等离子体轰击对单晶硅表面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刻蚀时间和真空腔内气体压强等因素,使用低能等离子体对单面抛光单晶硅(100)进行刻蚀。通过测量刻蚀后硅片的刻蚀深度、硅片表面粗糙度、拉曼光谱以及接触角,研究硅片表... 为了研究低能等离子体轰击对单晶硅表面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刻蚀时间和真空腔内气体压强等因素,使用低能等离子体对单面抛光单晶硅(100)进行刻蚀。通过测量刻蚀后硅片的刻蚀深度、硅片表面粗糙度、拉曼光谱以及接触角,研究硅片表面物理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刻蚀时间的增加,硅片刻蚀深度基本不变,而随着刻蚀压力的增加,硅片刻蚀深度先减小后增加。当刻蚀电流为0.1 A,气体压力为2 mTorr时,硅片表面粗糙度在刻蚀时间为40 s时达到极小值。对刻蚀后硅片的拉曼光谱进行测量,发现拉曼二阶峰在总体上随刻蚀时间的增加而略微降低。分别使用氩离子和氮离子对硅片进行刻蚀,发现两者在空气中保存一段时间后水滴角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将刻蚀后的硅片分别置于氩气、氮气和空气环境中保存,硅片表面水滴角变化趋势几乎完全一致。证明低温等离子体轰击在较短的刻蚀时间内对硅片厚度没有明显影响,对硅片表面的粗糙度有一定的提高效果,对硅片表面的润湿性也起到了一定的减小作用,其中氩离子轰击处理的硅片更是在保存一段时间后发生了由亲水性到疏水性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等离子体轰击 刻蚀深度 表面粗糙度 拉曼光谱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接触热阻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万奎 郭啸宇 +6 位作者 曾和荣 郭玉川 唐彬 王冠博 严睿豪 孟兆明 郭斯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8,共9页
鉴于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参数对全固态堆芯空间反应堆系统的热量导出具有重要影响,研发和设计了高温高压接触热阻实验装置,测量了不同温度(20~800℃)、压力(0~80 MPa)、气体氛围(He、CO_(2))以及试件表面粗糙度(1.6、3.2μm... 鉴于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参数对全固态堆芯空间反应堆系统的热量导出具有重要影响,研发和设计了高温高压接触热阻实验装置,测量了不同温度(20~800℃)、压力(0~80 MPa)、气体氛围(He、CO_(2))以及试件表面粗糙度(1.6、3.2μm)下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并基于测试获得的宽量程数据点,建立了ODS MA754合金的接触热阻数据库。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接触面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界面接触热阻降低,且热阻降低的速率逐渐减小;相较于表面粗糙度为1.6μm的试件,粗糙度为3.2μm试件表面的界面接触热阻明显偏大,实验得到的定量关系可为工程样件的加工粗糙度要求提供依据;He气氛下的接触热阻远小于CO_(2)气氛,在0.1 MPa、100℃工况下,He气氛接触热阻约为CO_(2)气氛接触热阻的1/4。该研究结果可为空间反应堆的热工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反应堆 ODS MA754合金 接触热阻 高温高压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抢险车对92m跨度复合材料桁架桥动态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泽阳 刘阳 +2 位作者 杨俊锋 吴必涛 赵启林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6-353,共8页
为研究大跨径桁架式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急抢修桥梁成桥后的动力性能,基于导梁推送施工92 m跨度的FRP桁架桥模型,编制FRP桁架桥的车桥耦合算法,研究抢险车辆的车速、质量及路面不平顺对FRP桁架桥的跨中竖向位移、竖向加速度和关键... 为研究大跨径桁架式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急抢修桥梁成桥后的动力性能,基于导梁推送施工92 m跨度的FRP桁架桥模型,编制FRP桁架桥的车桥耦合算法,研究抢险车辆的车速、质量及路面不平顺对FRP桁架桥的跨中竖向位移、竖向加速度和关键杆件轴向应力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路面越不平顺,车辆对桥梁结构的冲击作用越大,且路面等级对竖向位移的影响大于对关键杆件轴向应力的影响;车速为20~50 km/h时,车速变化对冲击系数影响较小,但车速超过50 km/h时,车速的影响逐渐增大;车辆质量对桥梁各项指标动力响应的峰值曲线呈线性增大趋势.当车辆质量为2.80×10^(4)kg,车速30 km/h时,最大跨中竖向位移为167 mm,未超过抢修桥梁位移限值(L/120),表明该桥梁的设计可以满足抢险的通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桁架桥 车桥耦合 位移接触法 动态响应 路面不平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润滑状态下非高斯表面法向接触刚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志强 席云鹏 +3 位作者 彭丽霞 傅卫平 王雯 王双琦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6-1393,共8页
为了揭示混合润滑状态下表面形貌特征对接触特性的影响,针对微凸体高度非高斯分布粗糙表面在法向静载荷作用下的固-液接触问题展开研究。固-液接触结合面包括微凸体的固体接触和润滑介质的流体接触。对于固体接触部分,基于弹塑性固体力... 为了揭示混合润滑状态下表面形貌特征对接触特性的影响,针对微凸体高度非高斯分布粗糙表面在法向静载荷作用下的固-液接触问题展开研究。固-液接触结合面包括微凸体的固体接触和润滑介质的流体接触。对于固体接触部分,基于弹塑性固体力学对非高斯等效粗糙表面接触展开接触特性分析,建立了考虑微凸体弹塑性变形的非高斯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对于流体接触部分,提出了一种考虑微凸体峰度/偏度分布影响的密闭油坑接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揭示了法向压力、非高斯表面粗糙度参数及润滑油黏度系数对混合润滑固-液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并对比分析了无润滑介质的固-固结合面和存在润滑介质时的固-液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研究表明:固-液和固-固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均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且固-液结合面相对固-固结合面的接触刚度略大;润滑介质黏度越大,接触刚度越大;非高斯分布的峰度和偏度对混合润滑结合面接触刚度具有显著影响,相对于零偏度分布的高斯分布表面,呈负偏度分布的非高斯表面通常具有较大的接触刚度;在轻载时,峰度对接触刚度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通过改变接触表面峰度/偏度、增大法向载荷、提高润滑介质黏度,可有效改善混合润滑状态固-液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结合面 非高斯粗糙表面 混合润滑 固-液结合面 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度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勇 郭昊东 +1 位作者 张青 闫方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03-110,共8页
浮环密封是现代航空发动机常用的密封形式之一,浮环端面的接触刚度对浮环密封辅助密封面的摩擦磨损性能有重要影响。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之后通过该模型计算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 浮环密封是现代航空发动机常用的密封形式之一,浮环端面的接触刚度对浮环密封辅助密封面的摩擦磨损性能有重要影响。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之后通过该模型计算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度,得到了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度随压力与粗糙度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求得的法向接触刚度与粗糙表面接触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4%;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加,随接触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该方法为浮环密封端面法向接触刚度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浮环密封 粗糙表面 法向接触刚度 分形理论 接触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界面相互作用的黏附接触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万小东 孙其勋 +2 位作者 刘健犇 王珊 吴仲岿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7,77,共16页
黏附接触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若要分析物体间的黏附接触行为,则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现有文献中的数学模型种类繁多,对于不同受力情况下的黏附现象所适用的理论也不尽相同。针对常见的黏附现象,... 黏附接触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若要分析物体间的黏附接触行为,则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现有文献中的数学模型种类繁多,对于不同受力情况下的黏附现象所适用的理论也不尽相同。针对常见的黏附现象,按照其不同的受力形式分为弹性体接触、粗糙表面黏附及基材表面剥离等几大类,分别对以上几类接触行为采用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归纳分析整理。综合叙述了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现代仿真模型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重点介绍了适用于一般物体之间黏附行为分析的通用模型,以期为黏附接触领域的研究和建模提供指导和参考。对于弹性体接触的情况,重点介绍了经典力学接触理论的基本公式和适用类型,包括Hertz接触理论、JKR模型和DMT模型等,并依据Tabor数讨论了JKR模型与DMT模型的差异。对于粗糙表面的黏附接触,重点介绍了Greenwood和Williamson(GW模型)所提出的多凸起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局限性。对于材料的表面剥离情况,重点介绍了剥离力学中应用最广泛的Kendall剥离模型的基本理论。对于现代仿真技术手段,重点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模型(MD模型)和有限元模型(FEM)的基本思想和优缺点。之后分别对以上各类模型的拓展完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黏附接触领域数学模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 弹性体接触 剥离 粗糙表面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材料塑性流动的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建模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炜 蔡一丁 +2 位作者 肖罡 杨钦文 唐进元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3,共6页
针对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问题,考虑微凸体顶端因接触变形产生的材料塑性流动,从塑性变形体积守恒准则出发,将相邻接触单元划分为不同类型接触片段,对不同类型接触片段分别提出了材料塑性流动模式与算法,建立了表面微观形貌循环更新的弹... 针对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问题,考虑微凸体顶端因接触变形产生的材料塑性流动,从塑性变形体积守恒准则出发,将相邻接触单元划分为不同类型接触片段,对不同类型接触片段分别提出了材料塑性流动模式与算法,建立了表面微观形貌循环更新的弹塑性接触模型。通过与Hertz解和有限元解进行对比,检验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应用所提模型开展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分析,获得了表面微观形貌和接触压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与Hertz解和有限元解基本相符,最大误差在10%以内;材料塑性流动使得材料由峰顶逐渐向峰谷转移,导致接触范围随之变大,平均接触压力随之减小,但转变速度逐渐趋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弹塑性 接触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度对贫瘦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熊鹏 董宪姝 +3 位作者 叶贵川 孙玉金 樊玉萍 江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7-204,共8页
表面粗糙度对煤的可浮性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捕收剂和粗糙度协同作用对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采用四种不同目数的砂纸对煤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并使用粗糙度测量仪表征其表面特性。采用接触角与相互作用测量仪分析表面粗糙度对煤天然润... 表面粗糙度对煤的可浮性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捕收剂和粗糙度协同作用对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采用四种不同目数的砂纸对煤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并使用粗糙度测量仪表征其表面特性。采用接触角与相互作用测量仪分析表面粗糙度对煤天然润湿性和油酸钠改性后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天然煤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接触角减小。由于接触线的增加,水滴与煤表面之间的扩散力增大。当粗糙度分别为0.32、1.02、1.82、2.38μm时,水与煤表面之间的扩散力分别为159.00、177.82、200.99、209.60μN。而经低浓度(120 mg/L)油酸钠改性后,随着粗糙度的增加,煤表面的接触角增大,扩散力减小,扩散力分别为149.11、146.40、134.06、124.27μN。但当油酸钠浓度达到320 mg/L时,随着粗糙度的增加,接触角反而迅速减小,扩散力迅速增大,扩散力分别为174.21、211.05、244.37、288.51μN。粗糙度的增大会增加天然煤表面的润湿性,低浓度的油酸钠改性和表面粗糙化可提高煤表面疏水性,然而,过量的药剂会增强煤表面的润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浮选 表面粗糙度 扩散力 接触角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共焦法全曲面粗糙度检测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文俊 林波 +3 位作者 聂箫 李宗亮 刘鹏程 黄川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5-58,共4页
为了解决内曲面粗糙度测量问题,实现曲面类零件全曲面粗糙度的测量,提出一种白光共焦法全曲面粗糙度检测方法。基于白光共焦传感器,搭建测量系统,设计了工件装夹结构、被测表面定位结构、传感器聚焦等结构,并在C#平台上开发了软件系统,... 为了解决内曲面粗糙度测量问题,实现曲面类零件全曲面粗糙度的测量,提出一种白光共焦法全曲面粗糙度检测方法。基于白光共焦传感器,搭建测量系统,设计了工件装夹结构、被测表面定位结构、传感器聚焦等结构,并在C#平台上开发了软件系统,建立了曲面类零件全曲面粗糙度测量能力。对标标准多刻线样板和曲面类样品,开展了多项考核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测量系统具有较高的示值准确性、示值重复性、示值稳定性,具备曲面类零件全曲面粗糙度测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类零件 表面粗糙度 非接触测量 光谱共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理论的轮轨三维粗糙表面摩擦生热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博 段志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22-4729,共8页
为了研究粗糙表面形貌特征对轮轨摩擦副滑动过程中产生的热、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基于G-W模型,将轮轨摩擦副简化为一不同形貌的微凸体粗糙表面与一理想平面,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粗糙表面轮轨摩擦过程中热的大小及... 为了研究粗糙表面形貌特征对轮轨摩擦副滑动过程中产生的热、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基于G-W模型,将轮轨摩擦副简化为一不同形貌的微凸体粗糙表面与一理想平面,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粗糙表面轮轨摩擦过程中热的大小及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微凸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摩擦生热有影响,随着球冠状微凸体堆叠度的增大,热区分布面积增加,热源减小;微凸体的数量和排布规律对摩擦生热有影响,微凸体横向排布时,摩擦温升随微凸体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微凸体纵向排布时,摩擦温升随微凸体数量增加而增大,热区分布向滑动方向后方集中;不同形貌微凸体对对摩擦温升结果也会产生影响,球冠状微凸体粗糙表面摩擦温升总体高于长方体状微凸体摩擦温升。可见,微观层面粗糙表面形貌特征对轮轨摩擦副热源、热区分布、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等都会产生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轮轨相互作用,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接触 粗糙表面 数值模拟 热机耦合 轮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药体系中气泡与不同粗糙度黄铜矿表面碰撞黏附机理研究
18
作者 章程 陈雨婷 +2 位作者 彭耀丽 谢广元 夏文成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34,共8页
在黄铜矿浮选过程中,矿物表面的粗糙度及黄药浓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泡与矿物表面的黏附和铺展,从而影响浮选效果。为了探究黄铜矿表面的粗糙度和黄药浓度对气泡与黄铜矿碰撞黏附行为的影响,使用砂纸对黄铜矿进行打磨,得到不同粗糙度的... 在黄铜矿浮选过程中,矿物表面的粗糙度及黄药浓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泡与矿物表面的黏附和铺展,从而影响浮选效果。为了探究黄铜矿表面的粗糙度和黄药浓度对气泡与黄铜矿碰撞黏附行为的影响,使用砂纸对黄铜矿进行打磨,得到不同粗糙度的样品,然后进行气泡在矿物表面的碰撞黏附试验,并对气泡局部速度、气泡碰撞黏附时间、三相接触线长度随时间的变化、气泡接触角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粗糙度较大的黄铜矿表面有尺寸较大、数量较多的粗糙结构,会促进气泡与矿物表面之间水化膜的薄化和破裂,有利于黏附的形成,但黏附产生后黄铜矿表面的粗糙结构阻碍了气泡在矿物表面的进一步铺展;黄药浓度的增加使得黄铜矿表面生成的疏水性薄膜厚度增加,增强了对样品表面粗糙结构的覆盖作用和黄铜矿表面的负电性,提高了黄铜矿的疏水性,不利于气泡与黄铜矿形成黏附,但有利于气泡在黄铜矿表面形成黏附后的进一步铺展。该成果可用于黄铜矿的高效浮选回收利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粗糙度 三相接触线 粗糙结构 疏水性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接触约束的番茄采摘机械手臂鲁棒控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姚云磊 李辉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108,共8页
针对机械手臂定位精度低导致的末端执行器采摘伤果问题,设计一种有限时间鲁棒控制方法。首先建立带有摩擦阻力和接触约束的采摘机械手臂数学模型,对其进行降维处理;然后将采摘机械手臂末端位置和接触约束的跟踪误差作为控制目标,设计兼... 针对机械手臂定位精度低导致的末端执行器采摘伤果问题,设计一种有限时间鲁棒控制方法。首先建立带有摩擦阻力和接触约束的采摘机械手臂数学模型,对其进行降维处理;然后将采摘机械手臂末端位置和接触约束的跟踪误差作为控制目标,设计兼顾两者的终端滑模面;最后利用辅助参数设计接触约束下的有限时间鲁棒控制律,并通过Lyapunov函数证明设计的番茄采摘机械手臂的关节角度误差和末端接触约束误差均能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0。通过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鲁棒控制方法可在0.3 s内稳定跟踪控制指令,关节角度和接触约束的最大跟踪误差分别仅为0.3°和0.08 N·m,具有更优的快速性和准确性。通过对番茄采摘测试的结果表明,提出的鲁棒控制方法可使采摘手臂末端的最大定位误差仅有0.19 cm,接触约束的最大误差仅为0.06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采摘 机械手臂 摩擦阻力 接触约束 终端滑模面 鲁棒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连续尺度分形-离散Iwan黏滑接触力学建模
20
作者 夏焕雄 付志豪 +4 位作者 刘检华 敖晓辉 张健 罗俊成 张学睿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4-1164,共11页
零件配合面接触状态是影响高精密产品装配精度的关键因素,而分形-Iwan耦合模型是描述典型配合面黏滑接触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现有基于MB的分形-Iwan耦合模型认为所有微凸体发生完全变形,且全局共用一个常量弹塑性临界面积,导致模型... 零件配合面接触状态是影响高精密产品装配精度的关键因素,而分形-Iwan耦合模型是描述典型配合面黏滑接触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现有基于MB的分形-Iwan耦合模型认为所有微凸体发生完全变形,且全局共用一个常量弹塑性临界面积,导致模型对小触点的法向力计算存在偏差.为此,建立了改进的分形-离散Iwan黏滑接触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连续尺度的分形表面凸体分布函数,得到了具有尺度依赖关系的临界面积表达式.基于上述改进的耦合模型,探究了切向载荷作用下的粗糙接触界面滞回特性,获得了接触面几何形貌、接触压力对界面切向力的影响规律.将得到的滞回曲线与文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改进分形-离散Iwan耦合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接触面 连续尺度分形 离散Iwan模型 黏滑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