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冯露叶 沈悦 +3 位作者 周珊珊 杨媛媛 王德花 汤继芹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5,共5页
目的再评价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系统评价,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 目的再评价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系统评价,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通过ROBIS工具、AMSTAR 2工具、PRISMA 2020报告规范和GRADE软件对纳入研究分别进行偏倚风险、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其中1篇质量为高等级,1篇质量为中等级,10篇质量为低等级,6篇质量为极低等级。72个结局指标中有10个中等质量证据,32个低质量证据和30个极低质量证据。结果显示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患侧上肢使用频率、动作完成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积极影响,但在改善残疾情况和生活质量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但目前纳入的系统评价文献质量较低,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强制性运动疗法 上肢运动 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能力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GAP-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樊留博 章霞 +3 位作者 卢战 马利中 田瑛 王灵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65,I0016,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及灶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0只SD雄性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制性运动(constraint...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及灶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0只SD雄性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制性运动(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组、电针组和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组各40只,每组随机分为7 d、14 d、21 d、28 d和35 d 5个亚组,每个亚组各8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24 h后模型组和正常组动物自然饲养,不作特殊处理,其他组行相应治疗,分别于相应天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GAP-43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各时间点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CIMT组和电针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CIMT组、电针组在28 d和35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低(P<0.05),CIMT组在造模后35 d与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组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在14、21、28 d时能够显著上调GAP-43表达(P<0.05),且强于CIMT组和电针组(P<0.05);在35 d缺血区周围GAP-43表达增加,但CIMT组和电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可促进脑梗死灶周围GAP-43的表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可能与缺血损伤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强制性运动 脑梗死 相关蛋白-43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化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崔甜甜 杨钰琳 +1 位作者 崔腾腾 马丽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包括1173例患者,涉及3种上肢强化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均可提高辅助手功能评分与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提高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可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在提高辅助手功能、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和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强制性运动疗法为最佳干预方式;在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方面,手-臂双侧强化训练为最佳干预方式。结论上肢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儿童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方面效果最好,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上肢 强化训练 强制性运动疗法 运动功能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清铁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开欣 胡采红 +1 位作者 罗涛 魏从兵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8-162,共5页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铁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0月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34例)和mCIMT组(34...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铁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0月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34例)和mCIMT组(34例)。mCIMT组予强化训练患侧上肢和限制健侧上肢康复技术治疗;综合治疗组在mCIMT组基础上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binding capacity,TIBC)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血清F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FMA评分、MBI评分、血清TRF水平、血清TIB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1);综合治疗组NIHSS评分、血清FE水平均低于mCIMT组,FMA评分、MBI评分、血清TRF水平、血清TIBC水平均高于mCIMT组(P<0.01)。综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mCIMT组[91.18%(31/34)vs 70.59%(24/34)](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mCIMT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改善神经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血清铁代谢水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醒脑开窍针法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铁蛋白 转铁蛋白 总铁结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9
5
作者 黄崧华 凌骏麒 +2 位作者 高天昊 黄仪佳 白玉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612,共7页
目的观察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采... 目的观察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每天健侧上肢佩戴约束手套4 h;试验组同时患侧上肢佩戴动态腕手矫形器4 h;每周5 d,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和握力评估上肢运动功能,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评估动作使用量(AOU)和动作完成质量(QOM),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情绪变化,采用表面肌电图观察训练前后患/健侧腕背伸肌均方根值(RMS)比。结果治疗后,两组WMFT、ARAT、MAL-QOM、HAMA评分和患/健侧腕背伸肌RMS比均改善(|t|>2.179,P<0.05),试验组WMFT和握力的进步值优于对照组(|t|>2.343,P<0.05);试验组握力、MAL-AOU和HAMD评分均改善(|t|>2.819,P<0.05)。结论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mCIMT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腕手矫形器 上肢 运动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偏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8
6
作者 毕胜 马林 +3 位作者 瓮长水 李德军 谢远见 秦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19-723,共5页
对1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同时连续进行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以探讨大脑功能重组与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患者进行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夹板限制健侧上肢活动2周,每天保持6小时的... 对1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同时连续进行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以探讨大脑功能重组与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患者进行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夹板限制健侧上肢活动2周,每天保持6小时的患侧上肢训练。在治疗前1天、治疗后当天、治疗后2周分别在患者对指运动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患者上肢Carroll评分提高29.1%,金子翼评分提高18.4%,3个月后随访,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提高30.6%,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提高26.2%。对健手限制2周后,其运动功能没有下降。在治疗前,患手运动时使用功能磁共振扫描可以发现对侧中央前后回、对侧额叶前部、同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激活;健手运动时,以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为主。经过强制性使用治疗后,患手运动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健手运动时,大脑对侧中央前后回的兴奋区域明显变小;治疗结束2周后,患侧上肢运动时,患手运动时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的现象明显降低,激活区集中在对侧的中央前后回,在健手运动时,又重新恢复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区域。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使用功能性磁共振证明这种变化与大脑可塑性改变相关联,同时限制健侧肢体活动不会影响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偏瘫 脑功能重组 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最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 被引量:23
7
作者 瓮长水 王军 +4 位作者 潘小燕 于增志 王刚 高丽萍 霍春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72-775,共4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最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方法:10例符合CIMT最低上肢运动标准即腕关节伸展>10°,拇指外展>10°,其他四指中任何两个手指伸展>10°的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最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方法:10例符合CIMT最低上肢运动标准即腕关节伸展>10°,拇指外展>10°,其他四指中任何两个手指伸展>10°的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参与此研究。在基线期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CIMT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天,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地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基线期与CIMT治疗前后用Fugl-Meyer评价法(FMA)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来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用动作活动日志(MAL)来评价患者的上肢的使用量(AOU)和动作质量(QOM)。结果:患者在基线期,在FMA、ARAT、AOU和QOM上显现出微小改善,效应值(ES)分别为:0.15、0.24、0.07和0.05。但患者在接受CIMT治疗后,在FMA、ARAT、AOU和QOM上显现极为显著的改善,ES分别为:2.1、3.75、5.19和4.29。结论:CIMT可以改善最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但CIMT在这些脑卒中患者中的长期功能效益尚需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姜贵云 杨晓莲 +5 位作者 王文清 徐丽丽 黄武 勾丽洁 刘旭东 刘亚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23-726,共4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CIMT对下肢功能进行...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CIMT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连续治疗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用"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及最大步行速度(MWS)分别测定起立行走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来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经"CIMT"治疗后,试验组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UGT的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MW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文清 勾丽洁 +5 位作者 杨晓莲 姜贵云 鞠智卿 谢睿智 冯晶晶 方鑫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7年3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基线期采用常规功能训练。上肢采用改良的CIMT,在治疗期间...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7年3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基线期采用常规功能训练。上肢采用改良的CIMT,在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同时接受塑型训练。下肢CIMT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平板训练、起坐训练,以及上下楼梯训练、平衡训练、单腿负重等。在CIMT治疗前8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和10m最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常规康复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3.0±1.2分和3.1±0.9s,效应值分别为0.11和0.14。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27.3±11.1分和10.1±6.7s,效应值分别为1.73和0.51。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显著促进患者上、下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下肢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效力 被引量:22
10
作者 瓮长水 王军 +7 位作者 潘小燕 王刚 毕胜 徐军 于增志 张利民 高丽萍 霍春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06-809,共4页
目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和比较CIMT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康复效力。方法: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参与此研究,其中亚急性期组患者14例(平均病... 目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和比较CIMT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康复效力。方法: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参与此研究,其中亚急性期组患者14例(平均病程3.5个月),慢性期组患者16例(平均病程12.1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要求两组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天。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的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2周共10个工作日。在接受CIMT治疗前和治疗后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来评价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CIMT治疗前UEFT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Ρ>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UEFT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Ρ>0.05),但是亚急性期组治疗后UEFT的改善值明显高于慢性期组患者治疗后UEFT的改善值,两组改善值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Ρ<0.05)。亚急性期组患者和慢性期组患者在CIMT在治疗前、后UEFT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Ρ<0.001),但CIMT在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上亚急性期组患者优于慢性期组患者(效应值ES:1.51:0.89)。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CIMT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中均显现出较大的康复效力,尤其在亚急性期患者中显现出更大的康复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文清 段一娜 +7 位作者 王宏卫 谢睿智 徐利 冯晶晶 方鑫洋 姚艳华 黄武 刘亚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恢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干预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恢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干预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干预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一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的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结果:CIMT患者治疗后FMA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反射活动和协调能力与速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4部分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治疗后简介上肢功能STEF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IMT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和运动速度,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梗死 上肢 运动模式 手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2
作者 毕胜 瓮长水 +3 位作者 秦茵 霍春暖 张雅静 朱春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3期144-145,共2页
目的定量评价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中的康复效果。方法 9例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使用夹板固定限制健侧手 ,患侧手进行每日 6小时康复训练 ,共 2周 ;在治疗前 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Carrol上肢功能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 目的定量评价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中的康复效果。方法 9例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使用夹板固定限制健侧手 ,患侧手进行每日 6小时康复训练 ,共 2周 ;在治疗前 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Carrol上肢功能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及基线相比 ,两种评价方法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功能有显著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外伤 习得性废用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康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马海霞 李晓曦 +2 位作者 桑琳 李红英 杨亚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0~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CIMT治疗,用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限制健侧手活动...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0~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CIMT治疗,用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限制健侧手活动,对患儿进行集中、大量、重复的练习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每天4h,每周6d,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CIMT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可提高患儿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脑瘫 功能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的fMRI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温博 马林 +2 位作者 瓮长水 郑志新 孙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4期366-367,共2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治疗前后fMRI的脑功能区激活变化。方法对5例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进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评价;fMRI试验采用组块设计,使用3.0T磁共振仪进行fMRI数据采集,在CIMT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fMRI...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治疗前后fMRI的脑功能区激活变化。方法对5例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进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评价;fMRI试验采用组块设计,使用3.0T磁共振仪进行fMRI数据采集,在CIMT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fMRI扫描。结果CIMT治疗后,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P<0.001),fMRI检查显示患侧运动区手部支配区域激活范围明显局限化,激活强度增加,临近激活区域明显减少,对侧代偿激活区域范围缩小。结论CIMT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诱发大脑皮质功能重塑是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功能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被引量:17
15
作者 瓮长水 王军 +6 位作者 潘小燕 毕胜 于增志 徐军 王刚 高丽萍 霍春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0期890-892,共3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病程13.5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d;同时接受塑形训练...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病程13.5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d;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患者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内,UEFT和STEF显现出微小改善(ES0.11,0.13);接受2周CIMT治疗后,UEFT和STEF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改善(ES0.8,0.5)。结论CIMT是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短期CIMT介入可以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多方面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亚急性期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何龙文 沈光宇 +7 位作者 沈敏 徐胜林 倪隽 蔡俊燕 朱振杰 顾琦 蔡娴颖 方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评估强制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3例,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接受2周的常... 目的评估强制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3例,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接受2周的常规康复训练。然后,对照组继续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接受2周的CIMT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后第1天、第15天和第30天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第30天CIMT组ARAT评分、FMA评分均显著高于该组第15天评分及常规康复组评分(P<0.001)。结论 CIMT是一种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运动疗法 脑卒中 亚急性期 上肢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修复及Rho激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翟志永 聂莹雪 +1 位作者 赵传胜 李嘉姝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5-29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功能及大脑皮质缺血区Rho激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组(CIMT组)25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25只和假手术组(Sham组)25只,对前两组大...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功能及大脑皮质缺血区Rho激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组(CIMT组)25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25只和假手术组(Sham组)25只,对前两组大鼠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3组大鼠再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后7,14,21,28和35d时处死组。各组动物在处死前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ederson评分),水迷宫试验和平衡木试验,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ho激酶的表达。结果与I/R组比较,在脑缺血再灌注术后14d和21d,CIMT组的肢体运动平衡能力及记忆功能明显恢复;在缺血侧大脑皮质中Rho激酶的表达,CIMT组在14d和21d时的表达明显低于I/R组。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其在分子水平上发挥作用可能和下调Rho激酶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缺血再灌注 RHO激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贞兰 刘福迁 李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4-347,350,共5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CIMT组)10例,塑形组10例,作业疗法组(OT组)10例。CIMT组采用塑形技术+行为...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CIMT组)10例,塑形组10例,作业疗法组(OT组)10例。CIMT组采用塑形技术+行为技术+限制技术;塑形组采用塑形技术+限制技术;OT组采用作业疗法+限制技术。所有组连续康复治疗3h/d,5d/周,共2周。采用运动功能活动指数(MAL)评定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能力;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定法(WMFT)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所有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MAL评定,治疗前后分别进行WMFT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所有组治疗后1dMAL指数提高明显(P<0.01);CIMT组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MAL指数提高明显(P<0.01),塑形组和OT组则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MAL比较,CIMT组MAL指数提高最明显,与塑形组和OT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塑形组与OT组组间MA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组治疗前后WMFT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单纯塑形技术和强化作业疗法对运动功能具有同样的康复疗效;CIMT通过塑形技术和行为技术协同应用,显著提高康复疗效,并使康复疗效继续维持到治疗后1年;康复治疗中应重视行为因素的康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上肢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情 潘世琴 王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95-1398,共4页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是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基础上改进而来,用于偏瘫患者功能训练与康复的方法。它对适用对象有功能和年龄方面的要求,训练方案较CIMT更灵活。训练动作、强度、训练及限制时间与频率构成训练方案的主要内容。m...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是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基础上改进而来,用于偏瘫患者功能训练与康复的方法。它对适用对象有功能和年龄方面的要求,训练方案较CIMT更灵活。训练动作、强度、训练及限制时间与频率构成训练方案的主要内容。m CIMT也被用来与其他康复手段联合使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方法很多;可采用"行为合同"和"运动日志"等方法保证m CIMT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上肢 塑性训练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慢性脑损伤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毕胜 郑立芬 +2 位作者 孙姝阳 杨小欣 方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33-235,共3页
目的 :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慢性脑损伤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 :对 1例脑损伤后 2 0个月患者进行 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 ,用休息位夹板固定健侧上肢 ,在监督下每天 6小时强制患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治疗前、... 目的 :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慢性脑损伤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 :对 1例脑损伤后 2 0个月患者进行 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 ,用休息位夹板固定健侧上肢 ,在监督下每天 6小时强制患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治疗前、后和 3个月后分别用AMAT评分和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AMAT评分和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比治疗前均有较明显提高 ;3月后随访其评分仍持续提高。结论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慢性脑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 ,特别在提高患者的上肢日常生活能力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颅脑损伤 日常生活能力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