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Q变换和MUSIC算法在ITER磁体电源信号间谐波检测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文晋 马渊明 +1 位作者 陈兴 王亚洲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2-916,共5页
随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计划的逐步开展,保证ITER磁体电源系统的稳定运行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采用将DQ变换和多信号分类(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MUSIC)算法相结合的方... 随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计划的逐步开展,保证ITER磁体电源系统的稳定运行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采用将DQ变换和多信号分类(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MUSIC)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间谐波频率检测,信号的幅度和相位由最小二乘法来估计。DQ变换可以消除大幅度ITER基波分量,MUSIC算法可以通过矩阵特征分解检测出短数据条件下的谐波和间谐波,适用短时平稳的间谐波检测,两者相结合可以有效检测出大幅度基波附近存在小幅度间谐波。仿真实验表明,计算经DQ变换后检测出的ITER信号谐波频率时,取中间信号计算真实频谱较为正确,两侧信号则有较大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磁体电源系统 间谐波 DQ变换 最小二乘法 多信号分类(MUSIC)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热核聚变(ITER)用低温超导线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平祥 李建锋 +5 位作者 唐先德 谢惠久 冯勇 刘向宏 闫果 周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0-15,共6页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该计划将首次建造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聚变实验室。研究解决核聚变关键技术难题,是人类实现受控热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化关键的步骤。由低温超导线材绕制的磁体系统是...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该计划将首次建造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聚变实验室。研究解决核聚变关键技术难题,是人类实现受控热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化关键的步骤。由低温超导线材绕制的磁体系统是ITER装置的核心部件。我们通过开展Nb3Sn及NbTi超导线批量化制备技术的研究,掌握了纵向场(TF)磁体及极向场(PF)磁体用高性能Nb3Sn及NbTi超导线制备的关键技术。生产出性能达到ITER项目的设计要求的青铜法Nb3Sn超导线和内锡法Nb3Sn超导线,单根长度大于5000m,临界电流Ic(4.2K,12T)均大于190A,磁滞损耗小于500mJ/cm3(4.2K,±3T),n值大于25;制备出满足ITER项目要求芯数为2600根的NbTi超导线,单根长度大于10000m,临界电流Ic值达到360A(4.2K,5T),n值大于30,磁滞损耗值小于45mJ/cm3(4.2K,±3T)的技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核聚变 iter 低温超导线 NBTI NB3S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ER极向场过渡馈线结构设计及稳态热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科 蒋新鹏 +4 位作者 宋云涛 刘素梅 陆坤 陈永华 张善文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658-2661,共4页
根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装置对馈线的设计要求,同时考虑过渡馈线的结构复杂性,利用三维设计软件CATIA对过渡馈线系统各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典型的过渡馈线有限元模型,模拟了系统所在的真空和低温... 根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装置对馈线的设计要求,同时考虑过渡馈线的结构复杂性,利用三维设计软件CATIA对过渡馈线系统各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典型的过渡馈线有限元模型,模拟了系统所在的真空和低温环境下馈线的稳态传热情况,得到了内部零部件的温度分布和低温管路的热负荷情况,为进一步结构优化及试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极向场 过渡馈线 结构设计 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ER导体收缆系统速度同步控制方案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余中正 武玉 +2 位作者 夏永胜 贡马林 陶雪龙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9-711,756,共4页
文章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变频器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简称ITER)导体收缆系统中实现对变频器、传感器、交流电机三者的协调控制,实现了收缆系统中各个电机的速度同步控制和导体... 文章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变频器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简称ITER)导体收缆系统中实现对变频器、传感器、交流电机三者的协调控制,实现了收缆系统中各个电机的速度同步控制和导体的恒张力控制。系统不但实现了主动恒速收缆,而且还设计了弹变安全保护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刚性较大的导体的收缆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编程控制器(PLC) 变频器 iter导体收缆系统 速度同步控制 弹变安全保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ER下边界局域模线圈1/4模型电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汪献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43-1147,共5页
边界局域模线圈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中用来抑制边界局域模现象的核心部件,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线圈中的电流和外部的背景场相互作用,在线圈上产生巨大的磁场和电磁力。由于边界局域模线圈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真空室内壁,在电磁载荷的冲击... 边界局域模线圈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中用来抑制边界局域模现象的核心部件,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线圈中的电流和外部的背景场相互作用,在线圈上产生巨大的磁场和电磁力。由于边界局域模线圈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真空室内壁,在电磁载荷的冲击下会在线圈的铠甲和支撑部件上产生较大的剪切应力,一旦Tresca应力超出材料的设计应力强度阈值,线圈的设计寿命和可靠运行将受到严重影响。文章根据麦克斯韦方程计算线圈上的磁场大小和电磁力分布,并将电磁力作为外部边界条件,借助有限元分析工具ANSYS提取线圈上的剪切应力,基于ASME标准,采用分析设计的方法对应力进行分类评定,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局域模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剪切应力 电磁载荷 分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ST复合材料轴向绝缘子性能测试 被引量:4
6
作者 杨长春 潘皖江 武松涛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27,共5页
对EAST装置磁体系统的高性能氦气密封复合材料轴向绝缘子的性能作了全面的试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和液氮温度下耐直流和耐交流电压都大于30 kV,低温下可大于45kV;液氦温度下承受10 MPa氦气内压漏率低于10-9Pa.m3/s;拉伸和弯... 对EAST装置磁体系统的高性能氦气密封复合材料轴向绝缘子的性能作了全面的试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和液氮温度下耐直流和耐交流电压都大于30 kV,低温下可大于45kV;液氦温度下承受10 MPa氦气内压漏率低于10-9Pa.m3/s;拉伸和弯曲试验中在金属部分变形前机械性能良好。该绝缘子整体性能满足EAST的所有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复合材料 轴向绝缘子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合金激光焊焊接接头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徐立群 姜少宁 +1 位作者 胡心平 李殿超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26,31,共5页
研究了激光焊用于连接ITER包层结构候选材料钒合金的可行性。当激光功率为2000 W,焊接速度为10mm/s,光斑直径为0.3 mm时可获得焊缝结合情况良好的钒合金焊接接头,并进行了组织形貌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钒合金的焊缝结合情况良... 研究了激光焊用于连接ITER包层结构候选材料钒合金的可行性。当激光功率为2000 W,焊接速度为10mm/s,光斑直径为0.3 mm时可获得焊缝结合情况良好的钒合金焊接接头,并进行了组织形貌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钒合金的焊缝结合情况良好。焊缝的组织主要由焊缝中心细小的等轴晶区(尺寸约10μm)以及靠近熔合区粗大的柱状晶组成。焊缝与母材之间有明显的熔合线,由于焊缝区的碳、氧含量明显升高,出现了板条状Ti(CO)析出物。焊缝的硬度约750.6 HV,与母材相比,出现明显的硬化现象。焊接接头的拉伸强度低于母材,伸长率只有母材的1/5,断口出现在焊缝区。焊接过程中碳、氧等杂质元素含量的升高以及板条状Ti(CO)析出物的产生,使得钒合金室温拉伸性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合金 激光焊 富Ti析出物 力学性能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装置电子回旋辐射诊断强度绝对标定系统的热源设计与仿真
8
作者 周愉杰 曹吉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515-6521,共7页
位于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9号窗口的诊断屏蔽模块由两个黑体源和两个远程可伸缩的透镜组成,该装置的作用是产生和引导黑体辐射,以校准ITER电子回旋发射诊断的径向和斜向视图。保... 位于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9号窗口的诊断屏蔽模块由两个黑体源和两个远程可伸缩的透镜组成,该装置的作用是产生和引导黑体辐射,以校准ITER电子回旋发射诊断的径向和斜向视图。保持发射极的温度稳定对于精准源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针对这个问题,对电子回旋辐射(electron cyclotron emission,ECE)系统进行初步设计,优化调整发射极和恒温热源之间的距离,通过ANSYS仿真分析,获得辐射换热条件下ECE发射极不同路径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在恒定加热源与发射极之间的距离为4 mm时发射极的温度稳定在693~720℃,并且表面最大温差小于10℃,满足ITER中对于校准源的要求和约束。研究结果对ECE系统在辐射换热情况下热结构分析及样机的研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换热 电子回旋加速器 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 AN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