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孟姜女故事研究看顾颉刚的古史观念
1
作者 李政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孟姜女故事研究不是“层累”说的促成因素,而是顾颉刚在提出“层累”说以后,为深化其“故事眼光”以更好地解释古史演变,才展开的个案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确实深化了顾颉刚的“故事眼光”,并对其古史观念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推动其... 孟姜女故事研究不是“层累”说的促成因素,而是顾颉刚在提出“层累”说以后,为深化其“故事眼光”以更好地解释古史演变,才展开的个案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确实深化了顾颉刚的“故事眼光”,并对其古史观念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推动其研究旨趣在“辨真伪”和“穷流变”之间,进一步偏向了后者;二是让顾颉刚认识到在古史演变中,还存在由共时性多元地域文化向历时性一元叙事转化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孟姜女故事 古史辨 故事眼光 层累说 古史观念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孙龙子·通变论》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长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7-111,共5页
《通变论》之中心论题"二无一"命题的本意,是指在一个兼名中不存在任何具有独立符号性质的单名。在《通变论》中,公孙龙深刻阐明了兼名的独立性,正确揭示了兼名的合成规律、特点。因此,从《通变论》的思想意蕴来看,它实际上... 《通变论》之中心论题"二无一"命题的本意,是指在一个兼名中不存在任何具有独立符号性质的单名。在《通变论》中,公孙龙深刻阐明了兼名的独立性,正确揭示了兼名的合成规律、特点。因此,从《通变论》的思想意蕴来看,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兼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通变论》 “二无一” 兼名 语词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文学通变论的意义建构与整体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姚爱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9,共13页
《文心雕龙》"通变"论并非《周易》"通变"论在文论中的直接运用。在《周易》"通变"论中,"变"是天然合理的,"变"是"通"的条件,"通"是"变"的结果。但... 《文心雕龙》"通变"论并非《周易》"通变"论在文论中的直接运用。在《周易》"通变"论中,"变"是天然合理的,"变"是"通"的条件,"通"是"变"的结果。但在刘勰看来,南朝以来的文学"新变"产生了太多的"爱奇"之风、"浮诡"之言和"淫丽"之辞,导致了"文体解散"的严重弊端,使文章之"变"成为需要反思和批判的现象。由此造成了刘勰文学"通变"论的独特思路和特殊内涵:其论述重点不是提倡和推动文章之"变",而是强调通过对源于经典的"有常之体"的"相因"来规范文章之"变",以克服"新变"之弊;其所说的"通"也主要不是指向文章之"变"的结果,而是指向文章之"变"的前提,即对传统"有常之体"的"会通"。刘勰将传统"通变"论置入《文心雕龙》"以正驭奇、以常驭变"的整体论文思路,创造性地重建了"通变"概念的意义结构和具体内涵,从而将《周易》"变而通之"意义上的一般"通变"论,转换成了《文心雕龙·通变》篇"会通—适变"意义上的文学"通变"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通变 有常之体 循环相因 意义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戏曲家尤侗的文学主张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书磊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0-125,共6页
戏曲家尤侗在诗学、文论和词学的广阔领域提出了系统的文学主张。关于文学发展,他既主张文学通变,又强调文学联系;针对文学创作本体,他从主旨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主情说,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提出了泄愤说,从作品风格的角度提出了贵静说与自然... 戏曲家尤侗在诗学、文论和词学的广阔领域提出了系统的文学主张。关于文学发展,他既主张文学通变,又强调文学联系;针对文学创作本体,他从主旨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主情说,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提出了泄愤说,从作品风格的角度提出了贵静说与自然说;对于文学家的态度、素养和创作条件,他分别提出了有美毕收、兼才和达而后工等重要主张。尤侗从文学史论、创作论、作家论的三维视角建立了其论题丰富、逻辑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侗 通变论 主情说 泄愤说 贵静说 兼才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乐论中“和观念”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中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90,1,共5页
本文提出中国古代音乐论即中国古代艺术论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是中国礼乐文化中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如何承继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理解"和观念"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当代意义,对和谐文化... 本文提出中国古代音乐论即中国古代艺术论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是中国礼乐文化中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如何承继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理解"和观念"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当代意义,对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乐论 “和观念” 乐与礼 和与同 乐(yue)与乐(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凭情”与“负气”的悖结与和解——论刘勰文学创作论的“通变”观
6
作者 陈士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4-58,共5页
刘勰文学创作论的"通变"观与他的文学发展论的"通变"观密切相关,又不尽相同。由"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熔铸而成的辩证和解的"通变"观,显示了刘勰对文学创作必然涉及的客观与主观、理智与情感... 刘勰文学创作论的"通变"观与他的文学发展论的"通变"观密切相关,又不尽相同。由"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熔铸而成的辩证和解的"通变"观,显示了刘勰对文学创作必然涉及的客观与主观、理智与情感、"他律"与"自律"等矛盾悖结而又统一和解的辩证关系的体认。重新考量这个命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实践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悖结 和解 “凭情” “负气” “通变”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统文学观念与《文选》选文标准之重释
7
作者 罗书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7,共5页
萧统《文选》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选本,其选文标准历来众说纷纭。《文选》的选文标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个层次。第一层标准是看文章是否篇什(即单篇),这是最表层也最直观的标准;第二层标准是看文章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萧统《文选》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选本,其选文标准历来众说纷纭。《文选》的选文标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个层次。第一层标准是看文章是否篇什(即单篇),这是最表层也最直观的标准;第二层标准是看文章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缤纷文才,这是更为内在的一层标准;第三层标准是看文章是否具有娱玩性,这是萧统选文内在的、隐藏的但却是更加高级与根本的标准。这样的选文标准与他在其他场合所说的"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等论述并不矛盾,既包含了萧统对文学的独特感受、体会与要求,也是那个时代对于文学的共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统 文学观念 文选 选文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理思的审美演生
8
作者 涂承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8-150,共3页
唐诗虽以风神情韵擅长,却也不乏理思的普遍构成,唐诗中一些传之不朽的名篇,大都蕴涵着深长精妙的理思。立象尽意、即物寓理,思与境偕、理融无迹,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虽直陈、语短意新等形态特征,彰显出唐诗在古代诗歌理思演生上的经... 唐诗虽以风神情韵擅长,却也不乏理思的普遍构成,唐诗中一些传之不朽的名篇,大都蕴涵着深长精妙的理思。立象尽意、即物寓理,思与境偕、理融无迹,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虽直陈、语短意新等形态特征,彰显出唐诗在古代诗歌理思演生上的经典性、样本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理思 演生 意象 意境 情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世贞《艳异编》的篇目来源及编选观念——兼谈其成书时间
9
作者 任明华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王世贞编选的45卷本《艳异编》共431篇作品,目前篇目来源的考证存在不少错误,且未考出者尚夥。经比对,《艳异编》作品的直接来源至少有54种以上,其中有61篇录自15部史书,341篇选自28种小说、笔记,29篇选自11种丛书、类书、文集等。这体... 王世贞编选的45卷本《艳异编》共431篇作品,目前篇目来源的考证存在不少错误,且未考出者尚夥。经比对,《艳异编》作品的直接来源至少有54种以上,其中有61篇录自15部史书,341篇选自28种小说、笔记,29篇选自11种丛书、类书、文集等。这体现出王世贞追求“艳异”的审美观、史稗相通的小说观、诗歌与散文相融的小说文体观。《艳异编》卷三六《宋朝》直接选自明陈士元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月序刊的《论语类考》,又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被寄给徐中行,则《艳异编》成书于1561—156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艳异编》 篇目来源 编选观念 成书时间 文言小说 小说选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通胶囊临床应用综述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艳霞 翟莉 +3 位作者 游冬阁 宋佳 夏纯 肖飞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2197-2199,共3页
本文概述了便秘症状、致病原因及中医治疗原则,介绍了便通胶囊的处方组成、功能主治,最后列举了便通胶囊治疗便秘的类型及效果,结果显示便通胶囊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 便通胶囊 便秘 疗效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