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vertical load on deep rectangular jacked pipe considering tunnelling-induced ground loss
1
作者 LI Jian-ye FANG Qian +4 位作者 LIU Xiang WANG Gan HUANG Jun DU Jian-ming ZHANG Zi-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5期1855-1872,共18页
Determining earth pressure on jacked pipe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lining safety and calculating jacking force,especially for deep-buried pipes.To better reflect the soil arching effect resulting from the excavation... Determining earth pressure on jacked pipe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lining safety and calculating jacking force,especially for deep-buried pipes.To better reflect the soil arching effect resulting from the excavation of rectangular jacked pip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 pressure on jacked pipes,we present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predicting the vertical earth pressure on deep-buried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tunnels,incorporating the tunnelling-induced ground loss distribution.Our proposed analytical model consists of the upper multi-layer parabolic soil arch and the lower friction arch.The key parameters(i.e.,width and height of friction arch B and height of parabolic soil arch H 1)a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and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K l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angle.With consideration for the transition effect of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abolic arch zone,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soil load transfer is derived.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our analytical solution are compared with test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to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nalytical solution.Finally,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the soil pressure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tunnel vertical load multi-layer parabolic soil arch model soil ar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ghtweight design of 45000r/min spindle using full factorial design and extreme vertices design methods 被引量:7
2
作者 PARK Seong-jin LEE Choon-man HWANG Young-ku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153-158,共6页
Factors for determining the spindle size are the shaft diameter, positions of bearing and motor, and entire length of the spindle. Then, it is important to find the assembling of the optimal design variables, which sa... Factors for determining the spindle size are the shaft diameter, positions of bearing and motor, and entire length of the spindle. Then, it is important to find the assembling of the optimal design variables, which satisfy the stiffimss and rotational speed required to the spindle. A general full factorial design method was used to verify som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a spindle.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shorter shaft length and bearing span length represent the higher natural frequency, and there are some effect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in the levels of factors. The detailed spindle dimension is determined by applying an EVD method, which can define the optimal bearing position through considering the limiting condition. Based on the estimated regression model, the optimal spindle size and bearing distance that can improve the primary natural frequency are obtained, and the influence of design factors on the natural frequency is also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spindle extreme vertices design natural frequency lightweight design full factorial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ptive Robust Servo Control for Vertical Electric Stabilization System of Tank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Darui Lin Xiuye Wang +1 位作者 Yimin Wang Guolai Y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26-342,共17页
A tracking stability control problem for the vertical electric stabilization system of moving tank based on adaptive robust servo control is addressed.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wo types of possibly fast timevaryin... A tracking stability control problem for the vertical electric stabilization system of moving tank based on adaptive robust servo control is addressed.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wo types of possibly fast timevarying but bounded uncertainty within the vertical electric stabilization system:model parameter uncertainty and uncertain nonlinearity.First,the vertical electric stabiliz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as an uncertain nonlinear dynamic system that can reflect the practical mechanics transfer process of the system.Second,the dynamical equation in the form of state space is established by designing the angular tracking error.Third,the comprehensive parameter of system uncertainty is designed to estimate the most conservative effects of uncertainty.Finally,an adaptive robust servo control which can effectively handl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omplex nonlinearity and uncertainty is proposed.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under the practical physical condition is validated through the tests on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This paper pioneer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nal nonlinear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vertical electric stabilization system into the settlement of the tracking stability control problem,and validates the advanced servo control strategy through experiment for the firs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robust servo control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Nonlinearity compensation System uncertainty vertical electric stabilization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tical phase separation and morphology optimization of layer-by-layer 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s
4
作者 NING Bo-cheng MA Yu-meng +4 位作者 ZHANG Jun ZOU Ying-ping YANG Jun-liang YUAN Yong-bo ZHANG L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2期4338-4365,共28页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non-fullerene acceptors with extended exciton diffusion lengths has positioned the sequential layer-by-layer(LBL)solu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 as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fabricat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non-fullerene acceptors with extended exciton diffusion lengths has positioned the sequential layer-by-layer(LBL)solu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 as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fabricating high-performance and large-area organic solar cells(OSCs).This method allows for the independent dissolution and deposition of donor and acceptor materials,enabling precise morphology control.In this review,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LBL processing technique,focusing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active layer.The swelling intercalation phase-separation(SIPS)model is introduced as the mainstream theory of morphology evolution,with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vertical phase separation.We summarize recent strategies for morphology optimization.Additionally,we review the progress in LBL-based large-area device and module fabrication,as well as green processing approaches.Finally,we highlight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paving the way f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LBL-processed O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solar cells layer-by-layer(LBL)solu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 vertical phase separation morphology optimization non-fullerene accept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板竖缝式鱼道池室水流条件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超 赵凯 +1 位作者 刘菁 胡彧元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0,共6页
鱼道能够帮助洄游鱼类上下行通过大坝等障碍物,顺利到达繁殖地、索饵场等,完成鱼类生殖洄游过程。隔板竖缝式鱼道是国内常见的鱼道形式,依托了某航运枢纽工程隔板竖缝式鱼道进行了该类型鱼道池室水流条件模型试验研究。该鱼道最大设计... 鱼道能够帮助洄游鱼类上下行通过大坝等障碍物,顺利到达繁殖地、索饵场等,完成鱼类生殖洄游过程。隔板竖缝式鱼道是国内常见的鱼道形式,依托了某航运枢纽工程隔板竖缝式鱼道进行了该类型鱼道池室水流条件模型试验研究。该鱼道最大设计运行水头6.8 m,主要过鱼对象为四大家鱼。鱼道设计流速为0.8~1.0 m/s。鱼道普通池长3.6m,净宽3.0 m,隔板竖缝宽度0.45 m,采用“L”型隔板型式。直段休息池长度增加为9.0 m,鱼道宽度及隔板型式不变。普通池室纵坡为1∶80,休息池纵坡为0。鱼道池室设计水深为2.0 m。通过建立1∶5的大比尺鱼道局部水工物理模型,采用旋桨流速仪对不同布置方案下的鱼道竖缝流速进行了测量,采用ADV(多普勒流速仪)和PIV(粒子图像测速仪)等多种流速测量技术手段,对不同布置方案下的鱼道池室内水流流速及流态进行了分析。物理模型中悬桨流速仪实测鱼道隔板竖缝最大流速为0.95 m/s,小于本鱼道最大设计流速,实测鱼道最大流量为0.69 m^(3)/s。ADV和PIV实测池室内最大流速值位于隔板竖缝主流中心,约为0.94 m/s。池室竖缝出流流向明确,竖缝出口附近最大流速约为0.6 m/s,水流主流在池室内成相对较缓的“S”形流线。上溯鱼类通过竖缝进入池室后,有明确的水流引导鱼类沿主流进入池室左侧进行休息调整。在已建立的1∶5的鱼道局部物理模型上进行放鱼试验,观察到鱼类在池室内顶着主流方向以冲刺的方式向上游动通过竖缝。当鱼类上溯疲劳时,停留在休息池隔板下游侧的低流速回流区进行休息,整体而言上溯过程顺利,说明在现布置条件下,鱼道池室和竖缝尺寸、普通池室和休息池底坡的设计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道 隔板竖缝式 池室 物理模型试验 水流流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沉浸式学习:机理、模式与应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闫寒冰 杨淑婷 +1 位作者 余淑珍 陈怡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1,共8页
沉浸式学习环境为新质人才的培养打造了优质学习空间,但受限于技术成本高、教育理论缺位、学习适用性低等因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较为有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造性生成、逻辑性表达、复杂交互理解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赋能潜力。文章... 沉浸式学习环境为新质人才的培养打造了优质学习空间,但受限于技术成本高、教育理论缺位、学习适用性低等因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较为有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造性生成、逻辑性表达、复杂交互理解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赋能潜力。文章首先在梳理沉浸式学习环境内涵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沉浸式学习环境中的垂直应用机理模型,通过情境分解、模型提炼和内容创生,实现学习路径规划、多模态资源生成、学习情境创设、个性化互动、学习者画像构建等功能。其次,从实践角度提出依托沉浸式学习环境的有效学习模式,包括锚定目标、了解现状、课程学习、情境练习、动态监测五个环节。最后,结合“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论证垂直应用机理和学习模式的可操作性,旨在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垂直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沉浸式学习 垂直机理 学习模式 应用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组弥合缝隙:数字政府建设中科层困境的组织纾解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桂芝 张司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8,共9页
技术与组织互嵌互构。数字政府建设在赋能科层治理的同时,也面临着科层桎梏。基于“情境—策略”框架,对S省“数字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中的科层困境表现为结构、行动、监督上的“条块缝隙”,包括建设... 技术与组织互嵌互构。数字政府建设在赋能科层治理的同时,也面临着科层桎梏。基于“情境—策略”框架,对S省“数字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中的科层困境表现为结构、行动、监督上的“条块缝隙”,包括建设标准碎片化、部门信息孤岛、政策悬浮、问责与避责间的张力等问题。作为突破科层制藩篱的组织选择,领导小组应采取“以块统条”“条块联动”“块监督条”等策略弥合“条块缝隙”。在缝隙弥合的过程中,领导小组可通过政治注意力分配形塑共识、党政结构嵌入调整职责、组织吸纳技术赋能协同等多重机制重塑条块关系,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科层组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政府 科层困境 领导小组 条块重塑 缝隙弥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整秆立式收获集捆装置多刚体动力学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凤英 夏腾飞 +3 位作者 刘庆庭 邹小平 陈震 罗菊川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目的】解决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缺乏集捆装置,导致甘蔗收获机体型大、难于在复杂地形有序集捆问题。【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直立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集捆装置;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分析,采用仿真试验和台架试验分别考察了甘蔗整秆在不同控制因... 【目的】解决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缺乏集捆装置,导致甘蔗收获机体型大、难于在复杂地形有序集捆问题。【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直立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集捆装置;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分析,采用仿真试验和台架试验分别考察了甘蔗整秆在不同控制因素(下转指高度和转速)组合模式下的作业指标与性能(甘蔗质心高度、集捆成功率)。【结果】下转指高度和转速均显著影响甘蔗整秆的集捆成功率(P<0.05),台架试验与仿真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在18个集捆模式中,下转指高度为400 mm、转速为30 r/min模式的集捆成功率100%,集捆过程中甘蔗整秆质心高度呈V型动态,作业安全性最高,推荐作为优选模式。【结论】研制的甘蔗整秆立式集捆装置空间结构紧凑、集捆成功率高,可适应广大丘陵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甘蔗高效收获;揭示的集捆过程机制对研制甘蔗整秆联合收获机械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整秆 立式集捆装置 质心高度 集捆成功率 机械化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审计独立性提升能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吗?——来自省以下审计机关体制改革的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吕炜 周慧君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有助于充分发挥审计在地方债风险管理中的“免疫系统”作用,然而尚缺乏直接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2655个区县数据,在债务规模上综合考虑政府债券和有息城投债两类债务来源,并且以多种... 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有助于充分发挥审计在地方债风险管理中的“免疫系统”作用,然而尚缺乏直接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2655个区县数据,在债务规模上综合考虑政府债券和有息城投债两类债务来源,并且以多种财政收入来源量化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构建更加全面综合反映区县地方债务风险的指标,并以2016年“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试点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方法分析政府审计独立性提升对地方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审计独立性提升显著降低了区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改革的治理效应主要是通过抑制债务规模增长来实现风险的降低,人财物改革的力度越大,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抑制作用就越强。异质性分析显示,在晋升竞争强度大、审计力量弱的地区,改革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治理效应更强。机制分析表明,审计垂直改革会提高审计效率,促进政府财政透明度增加,进而抑制地方债务风险。这表明,深化审计管理体制垂直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审计监督体系是防范化解基层地方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审计独立性 审计垂直改革 地方债务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非均质超稠油油藏SAGD直井辅助筛选数模研究
10
作者 王青 刘佳 +3 位作者 高雨 刘仕杰 高亮 李鑫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4,共7页
强非均质性超稠油油藏主体开发技术SAGD部分井组存在蒸汽腔发育不均衡、横向扩展缓慢等问题。直井辅助SAGD技术可明显改善此类问题,目前辅助直井的筛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以强非均质超稠油典型井区风城油田Z01井区为例,从油层厚度、三... 强非均质性超稠油油藏主体开发技术SAGD部分井组存在蒸汽腔发育不均衡、横向扩展缓慢等问题。直井辅助SAGD技术可明显改善此类问题,目前辅助直井的筛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以强非均质超稠油典型井区风城油田Z01井区为例,从油层厚度、三类蒸汽腔的平面垂距、直井之间的距离、直井的排列方式、地层倾角5个方面明确了辅助直井的筛选条件,其中在讨论距离时针对蒸汽腔发育的大小给出了详细的距离界限,解决了直井辅助首要的选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直井筛选条件为油层厚度大于10 m,I、Ⅱ、Ⅲ类蒸汽腔平面垂距为35~45 m、25~40 m、15~35m,直井之间的距离为100 m,排列方式为交错式,优选下倾方向的直井。采用筛选直井辅助后油汽比提高0.02,采收率提高6.0%,对直井辅助SAGD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非均质超稠油油藏 直井辅助SAGD 数值模拟 平面垂距 选井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人工电场算法的城市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路径规划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光才 金松鹏 +1 位作者 李章萍 刘百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8-244,共7页
针对城市场景下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路径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危险度栅格法进行三维城市空间建模,对选定型号的eVTOL飞行器,以航程、运行风险和高度变化为目标函数,结合飞行... 针对城市场景下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路径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危险度栅格法进行三维城市空间建模,对选定型号的eVTOL飞行器,以航程、运行风险和高度变化为目标函数,结合飞行器自身特性及环境限制,构建了多约束条件的载人eVTOL路径规划模型。然后,设计了一种改进人工电场算法(im-proved artificial electric field algorithm,IAEFA),在传统人工电场算法(artificial electric field algorithm,AEFA)的基础上增加了自适应库伦参数,并在库伦常数的计算中引入递减系数,以此进行仿真求解。实验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模型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使用改进算法进行路径规划的求解效果更优,相较传统粒子群算法和人工电场法,航程更短,高度变化更小且运行更为安全。最后,根据对照实验确定递减系数的取值,当递减系数取值为1.5时,改进算法的求解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中交通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路径规划 改进人工电场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振动台竖向运动下的兴波数值模拟
12
作者 燕翔 李棂繁 +3 位作者 吴晓生 白志刚 臧志鹏 杨涵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2-731,共10页
水下振动台在运动过程中会引起兴波效应。本文建立并验证具有造波、消波功能并包含水下振动台的数值水槽,基于数值水槽探索水下振动台竖向简谐运动过程中的兴波过程,分析水体速度、动水压强及扰动波各要素的影响,旨在为地震-波流联合试... 水下振动台在运动过程中会引起兴波效应。本文建立并验证具有造波、消波功能并包含水下振动台的数值水槽,基于数值水槽探索水下振动台竖向简谐运动过程中的兴波过程,分析水体速度、动水压强及扰动波各要素的影响,旨在为地震-波流联合试验及水池扰动波消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振动台中心上方的竖向速度随振动台振幅、台长增大而增大,随振动台周期增大而减小;振动台中心上方的动水压强沿水深呈先减小、再增大的分布规律,其幅值随振动台振幅增大而增大;兴波波高随振动台振幅增大而增大,随水深增大而减小;兴波周期随振动台周期增大而增大;兴波波长随振动台周期、水深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振动台 竖向运动 兴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同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晨 傅仁辉 《系统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8-888,共21页
研究以2002~2019年A股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为样本,基于同行MD&A的纵向可比性视角,检验其信息含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行MD&A文本的纵向可比性越低,企业投资效率越高,且该发现无法由... 研究以2002~2019年A股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为样本,基于同行MD&A的纵向可比性视角,检验其信息含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行MD&A文本的纵向可比性越低,企业投资效率越高,且该发现无法由MD&A文本语调解释。上述发现的路径包括增加行业有效信息含量和增强投资者对管理层的监督。横截面分析显示,同行MD&A信息对投资决策的有用程度随披露及时性的提升、文本可读性的增强、企业信息需求程度的增加、环境波动性的加剧以及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强。此外,MD&A内容呈现“报喜不报忧”倾向,其中同行“好消息”对企业投资决策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这些发现说明了MD&A文本信息在资本市场中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纵向可比性 信息含量 同行企业 投资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径空间光学遥感相机竖直装调技术(特邀)
14
作者 岳丽清 李斌 +4 位作者 李重阳 武文晋 刘君航 张超 姚立强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3,I0001,共8页
随着国际遥感技术的发展,我国空间遥感相机的有效口径逐渐增大,相机的产能要求日渐提升,与之对应的相机装调模式与工艺方法也需不断革新。由于大口径相机在光轴水平状态下的重力形变量过大,此因素的影响不可忽略,提出一种相机光轴竖直... 随着国际遥感技术的发展,我国空间遥感相机的有效口径逐渐增大,相机的产能要求日渐提升,与之对应的相机装调模式与工艺方法也需不断革新。由于大口径相机在光轴水平状态下的重力形变量过大,此因素的影响不可忽略,提出一种相机光轴竖直装调技术路线,突破了大口径反射镜的精确装配定位、重力误差剔除、光轴竖直状态下相机光轴基准引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保证相机装调精度的同时,提升了装调效率。此外,介绍了智能化装调单元。实践表明,采用该链路的相关技术可提升系统预装配精度,缩短研制周期,解决相机竖直状态下光轴基准检测困难和相机装调结果天地一致难以保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相机 光学装调 重力误差 竖直装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软黏土中回型沉垫基础竖向承载特性研究
15
作者 刘润 许泽伟 +1 位作者 陈广思 梁超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1-388,共8页
随着海上风电装机总量逐渐增加,适用于海洋软土地基区域的坐底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该平台通过支撑结构坐于沉垫基础顶面,沉垫基础再将集中荷载均匀分布到海底地基中,为整个风电安装平台提供支撑。但传统的未开孔沉垫... 随着海上风电装机总量逐渐增加,适用于海洋软土地基区域的坐底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该平台通过支撑结构坐于沉垫基础顶面,沉垫基础再将集中荷载均匀分布到海底地基中,为整个风电安装平台提供支撑。但传统的未开孔沉垫基础在长时间坐底条件下,基础底部土体会产生固结,并与基础紧密吸附在一起,增大基础回收或迁移难度,因此提出了一种新的中心开孔回型沉垫基础结构形式。为探究饱和软黏土中回型沉垫基础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离心机竖向承载力试验,结合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开孔率和土体归一化强度对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体归一化强度小于2时,美国石油协会(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简称API)规范低估了基础竖向承载力;当土体归一化强度大于2时,高估了基础承载力;随着开孔率的增大,竖向极限承载力逐渐减小,但不能依据API规范简单地采用有效面积对开孔沉垫基础进行线性折减;提出了以开孔率和土体归一化强度为变量的回型沉垫基础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垫基础 竖向承载力 开孔率 离心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排斜直桩基坑支护工作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16
作者 曹卫平 肖涵楠 +2 位作者 罗龙平 吕品 赵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69,共10页
为提高双排斜直桩组合支护在黄土基坑中的应用,通过模型试验研究黄土基坑中前斜后直双排桩和双排内斜桩支护结构在开挖过程中的位移、内力及土压力变化,并通过数值分析探讨斜桩倾角对支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排内斜桩支护的桩身水... 为提高双排斜直桩组合支护在黄土基坑中的应用,通过模型试验研究黄土基坑中前斜后直双排桩和双排内斜桩支护结构在开挖过程中的位移、内力及土压力变化,并通过数值分析探讨斜桩倾角对支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排内斜桩支护的桩身水平位移和坑外地表沉降均小于前斜后直桩支护,其前排桩的最大轴力、弯矩和净土压力也较低。随着斜桩倾角增大,桩顶位移、坑外地表沉降及桩身最大轴力减少,而桩身最大弯矩和基坑安全性系数增加。在双排斜直桩支护结构中,前排斜桩负责内撑、支挡土体及提高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后排桩则承担拉锚、传递及分散土压力的作用,两者协同提升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基坑开挖过程中,坑外土体应力路径先远离后靠近破坏K_(f)线,斜桩倾角越大,土体应力路径越远离K_(f)线;相比之下,双排内斜桩支护的土体应力路径更远离主应力K_(f)线,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排斜直桩 前斜后直双排桩 支护性能 稳定性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SSA优化BP神经网络的变压器故障诊断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繁荣 汪筠涵 江俊杰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0,共6页
变压器故障类型的准确诊断对保障电网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针对BP神经网络与麻雀搜索算法(SSA)存在收敛缓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值导致无法准确诊断的问题,提出将改进的麻雀搜索算法(ISSA)优化BP神经网络应用于变压器故障诊断。首先,引入... 变压器故障类型的准确诊断对保障电网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针对BP神经网络与麻雀搜索算法(SSA)存在收敛缓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值导致无法准确诊断的问题,提出将改进的麻雀搜索算法(ISSA)优化BP神经网络应用于变压器故障诊断。首先,引入非线性惯性权重和纵横交叉策略,从而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全局寻优能力;其次,将ISSA与传统SSA在收敛函数上进行对比分析,得到ISSA算法在迭代12次后以52%的准确率收敛,而SSA算法迭代23次后才达到25%的准确率,证明了ISSA在收敛速度和精度方面有明显提高;最后,将ISSA-BP、SSA-BP和BP诊断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ISSA-BP模型准确率达到了97%,比SSA-BP、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提高了4%和11%,可以认为提出的算法模型在变压器故障诊断领域具有更高的精度与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雀搜索算法 BP神经网络 变压器 故障诊断 非线性惯性权重 纵横交叉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速磁悬浮U形简支梁竖向刚度限值研究
18
作者 邹云峰 邱冰 +3 位作者 何旭辉 周智辉 毛旺 蔡陈之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2-242,共11页
为探究中低速磁悬浮U形简支梁竖向刚度限值,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有限元方法构建车-轨-桥耦合数值模型。以25、30 m两种标准跨距U形混凝土梁,建立中低速磁悬浮车桥耦合系统,研究不同梁高(1.3~1.7 m)和跨距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为探究中低速磁悬浮U形简支梁竖向刚度限值,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有限元方法构建车-轨-桥耦合数值模型。以25、30 m两种标准跨距U形混凝土梁,建立中低速磁悬浮车桥耦合系统,研究不同梁高(1.3~1.7 m)和跨距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降低梁高会导致系统竖向位移响应与加速度指标增长,其中25 m跨距梁高1.4 m时悬浮间隙波动幅值达到12 mm临界阈值,30 m跨距梁高1.3 m时仍满足悬浮稳定性要求;随着简支梁跨距的增加,桥梁竖向位移增加,竖向加速度减小,车体竖向位移随跨距增加而增大,平稳性指标随跨距增加而减小;竖向悬浮间隙的波动范围随跨距增加而减小;跨距为25、30 m的U形梁建议挠跨比限值分别为L/2 880、L/1 630。研究成果为轨道梁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刚度标准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实现工程经济性与系统可靠性的协同优化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速磁悬浮 耦合振动 轨道梁 竖向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深耕下不同外源物对上部烟叶品质的调控
19
作者 苏赞 胡逸超 +7 位作者 熊坤龙 龚嘉 彭光爵 陈义昌 郑卜凡 梁靖淞 陈伟浩 李俊霖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5,共10页
以烟草‘K326’为材料,综合分析了大田垂直深耕(DT)、垂直深耕+腐熟有机肥(DTY)、垂直深耕+腐殖酸(DTF)、垂直深耕+生物菌肥(DTJ)4个处理对植烟土壤性质、烤烟干物质积累量、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物理特性、感官质量和外观质量的影响。... 以烟草‘K326’为材料,综合分析了大田垂直深耕(DT)、垂直深耕+腐熟有机肥(DTY)、垂直深耕+腐殖酸(DTF)、垂直深耕+生物菌肥(DTJ)4个处理对植烟土壤性质、烤烟干物质积累量、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物理特性、感官质量和外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DT处理相比,DTY、DTF处理的土壤速效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及烟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升;DTY处理提高了烤后倒4、6烟叶的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CCUI)、外观质量总分(AQC)和烤烟经济效益指数(ECI);DTF处理提高了倒2、4烟叶的感官质量总分(SQC)、物理特性指数(PPI)和ECI。整体而言,垂直深耕结合不同外源物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植烟土壤地力并调节上部烟叶品质,其中垂直深耕结合腐熟有机肥对上部倒4、6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及外观质量提升效果较好,而垂直深耕结合腐殖酸施用则会改善烤烟倒2、4烟叶的物理特性,提高感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垂直深耕 外源添加物 土壤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炉制备纯三氧化钼的粒度控制及生产应用
20
作者 解小锋 魏改莉 +6 位作者 冀酉 何江山 杨艳 雷宁宁 李玉涛 康冲 霍煜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4,共7页
针对当前立式炉生产三氧化钼(MoO_(3))产品粒度偏小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大粒度纯MoO_(3)的可控制备方法,通过控制原料粒度、优化立式炉焙解工艺参数及缩短混料机运行时间,可实现产品粒度分布的显著提升。实验结果表明,生产纯三氧化... 针对当前立式炉生产三氧化钼(MoO_(3))产品粒度偏小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大粒度纯MoO_(3)的可控制备方法,通过控制原料粒度、优化立式炉焙解工艺参数及缩短混料机运行时间,可实现产品粒度分布的显著提升。实验结果表明,生产纯三氧化钼的优化工艺条件如下:原料二钼酸铵(ADM)FSSS粒度≥38μm,立式炉焙解温度490℃、下料量7.5 kg/min、焙解时间70 min和炉内压力-60~0 Pa,以及混料机混料时间2 min。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后,6个月内所生产MoO_(3)产品的平均FSSS粒度由原工艺的9.03μm增至16.15μm,大颗粒(FSSS粒度10~25μm)产量占比从原工艺的35.28%提升至85.43%。该优化工艺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MoO_(3)产品粒度偏细导致的钼粉压制性差等问题,为后续钼金属深加工提供了理想的原料保障。本研究为立式炉工业化生产大粒度纯MoO_(3)提供了可量化的工艺控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三氧化钼 立式炉 粒度 工艺参数 混料机 生产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