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tomatic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four-view stereo vision using checkerboard pattern 被引量:5
1
作者 XIONG Jie ZHONG Si-dong +1 位作者 LIU Yong TU Li-f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063-1072,共10页
An automatic three-dimensional(3D) re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four-view stereo vision using checkerboard pattern is presented. Mismatches easily exist in traditional binocular stereo matching due to the repeatable... An automatic three-dimensional(3D) re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four-view stereo vision using checkerboard pattern is presented. Mismatches easily exist in traditional binocular stereo matching due to the repeatable or similar features of binocular imag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mismatching and improve the measure precision, a four-camera measurement system which can add extra matching constraints and offer multiple measurements is applied in this work. Moreover, a series of different checkerboard patterns are projected onto the object to obtain dense feature points and remove mismatched points. Finally, the 3D model is generated by performing Delaunay triangulation and texture mapping on the point cloud obtained by four-view matching. This method was tested on the 3D reconstruction of a terracotta soldier sculpture and the Buddhas in the Mogao Grottoes. Their point clouds without mismatched points were obtained and less processing time was consumed in most cases relative to binocular matching. These good reconstructed model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our-view STEREO VISION CHECKERBOARD pattern DENSE poi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positions of scattering centers reconstruction from multiple SAR images based on radargrammetry 被引量:3
2
作者 钟金荣 文贡坚 +1 位作者 回丙伟 李德仁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776-1789,共14页
A method and procedure is presented to reconstruct three-dimensional(3D) positions of scattering centers from multipl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images. Firstly, two-dimensional(2D) attribute scattering centers of... A method and procedure is presented to reconstruct three-dimensional(3D) positions of scattering centers from multipl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images. Firstly, two-dimensional(2D) attribute scattering centers of targets are extracted from 2D SAR images. Secondly, similarity measure is developed based on 2D attributed scatter centers' location, type, and radargrammetry principle between multiple SAR images. By this similarity, we can associate 2D scatter centers and then obtain candidate 3D scattering centers. Thirdly, these candidate scattering centers are clustered in 3D space to reconstruct final 3D positions. Compared with presented methods,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a capability of describing distributed scattering center, reduces false and missing 3D scattering centers, and has fewer restrictionson modeling data. Finally, results of experiments have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images three-dimensional scattering center position reconstruction radargramme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 regional all-azimuth observation orbit design for target 3D reconstruction
3
作者 WANG Yanan ZHOU Chaowei +1 位作者 LIU Aifang MAO Qi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609-618,共10页
Three-dimensional(3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extends the conventional 2D images into 3D features by several acquisitions in different aspects. Compared with 3D techniques via multiple observations in elevation, ... Three-dimensional(3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extends the conventional 2D images into 3D features by several acquisitions in different aspects. Compared with 3D techniques via multiple observations in elevation, e.g. SAR interferometry(InSAR) and SAR tomography(TomoSAR), holographic SAR can retrieve 3D structure by observations in azimuth. This paper focuses on designing a novel type of orbit to achieve SAR regional all-azimuth observation(AAO) for embedded targets detection and holographic 3D reconstruction. The ground tracks of the AAO orbit separate the earth surface into grids. Target in these grids can be accessed with an azimuth angle span of360°,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flight path of airborne circular SAR(CSAR). Inspired from the successive coverage orbits of optical sensors, several optimizations are made in the proposed method to ensure favorable grazing angles, the performance of 3D reconstruction, and long-term supervision for SAR sensor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e regional AAO can be completed within five hours. In addition, a second AAO of the same area can be duplicated in two days. Finally, an airborne SAR data process result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AAO in 3D r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orbit design all-azimuth observation(AAO) three-dimensional(3D)reconstruction successive cover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random reconstruction of 3D particles based on spherical harmonic analysis 被引量:3
4
作者 SHI Chong SHEN Jun-liang +2 位作者 XU Wei-ya WANG Ru-bin WANG 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197-1206,共10页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skeletal particles in rock and soil media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macroscopic mechanical properties.A mathematical procedure called spherical harmonic function analysis was here de...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skeletal particles in rock and soil media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macroscopic mechanical properties.A mathematical procedure called spherical harmonic function analysis was here developed to characterize micromorphology of particles and determine the meso effects in a discrete manner.This method has strong mathematical properties with respect to orthogonality and rotating invariance.It was used here to characterize and reconstruct particle micromorphology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The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ethod were assessed through comparison of basic geometric properties such as volume and surface are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produced particles become more and more readily distinguishable as the reproduced order number of spherical harmonic function increases,and the error can be brought below 5%when the order number reaches 10.This level of precision is sharp enough to distinguis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l particles.Reconstructed particles of the same size but different reconstructed orders were used to form cylindrical samples,and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of these samples filled with different-order particles which have their mutu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ere compared using PFC3D.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spherical harmonic order of reconstructed particles,the lower the initial compression modulus and the larger the strain at peak intensity.However,peak strength shows only a random relationship to spherical harmonic order.Microstructure reconstruction was here shown to be an efficient means of numerically simulating of multi-scale rock and soil media and study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il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 particle three-dimensional MICROMORPHOLOGY SPHERICAL harmonic function RANDOM reconstruction MULTI-SCA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完成 被引量:171
5
作者 张绍祥 刘正津 +17 位作者 谭立文 邱明国 李七渝 李恺 崔高宇 郭燕丽 杨晓萍 张伟国 陈现红 陈金华 丁仕义 陈伟 陆明 游箭 许忠信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31-1232,共2页
目的 建立中国的数字化可视人体 (Digitizedvisiblehuman)。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中年男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盐水池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 目的 建立中国的数字化可视人体 (Digitizedvisiblehuman)。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中年男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盐水池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低温实验室中用TK 63 5 0型数控铣床 (铣切精度为 0 .0 0 1mm)从头至足逐层铣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 ,完成人体模型数据获取 ,得到人体结构数据集。利用连续断层图像数据 ,在SGI图像工作站上 ,利用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的三维重建软件包进行人体结构的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 所选用标本为男性 ,3 5岁 ,身高 170 0mm ,体重 65kg ,重庆人 ,非器质性疾病死亡。CT扫描层厚 :头颈部为 1.0mm ,其他部位为 2 .0mm。MRI扫描层厚为 1.5mm。连续横断面层厚 :头部和颈部为 0 .5mm ,其中颅底部为 0 .1mm ,其他部位为 1.0mm ,全身共计 2 5 18个断面。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 62 914 5 6(3 0 72× 2 0 48)像素 ,每个断面图像文件大小为 3 6MB ,整个数据集数据量为 90 .64 8GB。结论 ①本文报道的研究结果为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 (ChineseVisibleHuman)的正式报道 ,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本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国家。其研究结果同时在国际互联网站发布 ,网站为 :http : www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数字化可视人体 可视化人体 断面解剖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采集与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绍祥 刘正津 +20 位作者 谭立文 邱明国 李七渝 李恺 崔高宇 郭燕丽 刘光久 单锦露 刘继军 张伟国 陈金华 王健 陈伟 陆明 游箭 庞学利 肖红 许忠信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4-396,共3页
目的 建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 (Chinesedigitizedvisiblehumanfemale)。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青年女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冰库中冰冻 1周 ... 目的 建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 (Chinesedigitizedvisiblehumanfemale)。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青年女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冰库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低温实验室中用TK 63 5 0型数控铣床 (铣切精度为 0 0 0 1mm)从头至足逐层铣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 ,完成人体模型数据获取 ,得到人体结构数据集。利用连续断层图像数据 ,在SGI图像工作站上 ,利用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的三维重建软件包进行人体结构的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 所选用标本为女性 ,2 2岁 ,身高 162 0mm ,体质量 5 4kg ,非器质性疾病死亡。CT扫描层厚 :头颈部为 1 0mm ,其他部位为 2 0mm。MRI扫描层厚头部为 1 5mm ,其余部位为 3 0mm。连续横断面层厚 :头部为 0 2 5mm ,其他部位为 0 5mm ,全身共计 3 64 0个断面。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 62 914 5 6(3 0 72× 2 0 48)像素 ,每个断面图像文件大小为 3 6MB ,整个数据集数据量为 13 1 0 4GB。结论 ①经文献检索和查新 ,仅见美国Colorado大学于 1995年 12月完成了 1例女性人体标本的数据采集。本研究结果增添了新的一例女性可视化人体的数据资料 ,其研究结果同时在国际互联网站发布 ,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女性 数字化可视人体 可视化 断面解剖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报告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绍祥 刘正津 +16 位作者 谭立文 邱明国 李七渝 李恺 崔高宇 郭燕丽 刘光久 单锦露 刘继军 张伟国 陈金华 王健 陈伟 陆明 游箭 庞学利 肖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5期1332-1335,共4页
目的 建立更为细致的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青年男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冰库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低温实验室中... 目的 建立更为细致的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青年男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冰库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低温实验室中用TK 63 5 0型数控铣床 (铣切精度为 0 .0 0 1mm)从头至足逐层铣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 ,完成人体模型数据获取 ,得到人体结构数据集。结果 所选用标本为男性 ,2 1岁 ,身高 182 0mm ,体质量 66kg ,非器质性疾病死亡。CT扫描层厚 :头颈部为 1.0mm ,其他部位为 2 .0mm。MRI扫描层厚头颈部为 1.5mm ,其他部位为 3 .0mm。连续横断面层厚 :全身均为 0 .1mm ,全身共计 183 98个断面。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 10 9890 5 6( 4 0 64× 2 70 4)像素 ,每个断面图像文件大小为 62 .9MB ,整个数据集数据量为 115 7.2 3GB。其研究结果同时在国际互联网站发布 ,网址为 :http : www .chi nesevisiblehuman .com 。结论 ①经文献检索 ,目前全世界已经报道的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全身切片最薄为 0 .2mm (本研究组报道的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颅底部局部切片达到 0 .1mm) ,切片数均为数千个断面 ,断面摄影分辨率均为数百万像素 ,数据量为数十个GB ,或一百多个GB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人体 断面解剖 计算机三维重建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原型的个体匹配骨骼造型方法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亚雄 李涤尘 卢秉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5-269,共5页
为了改进个体匹配骨骼的设计与制造的速度和精度 ,缩短病人的等待时间和提高骨骼外形的匹配程度 .采取不经过曲面重构而直接利用快速原型完成人工骨骼模型的造型方法 ,即直接将患者骨骼的断层图像数据转化为快速原型分层制造的轮廓数据... 为了改进个体匹配骨骼的设计与制造的速度和精度 ,缩短病人的等待时间和提高骨骼外形的匹配程度 .采取不经过曲面重构而直接利用快速原型完成人工骨骼模型的造型方法 ,即直接将患者骨骼的断层图像数据转化为快速原型分层制造的轮廓数据格式 ,并快速制造骨骼的实体原型 ,而对其形状的修改和编辑是在实物原型上进行的 .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 ,能很好地满足个体匹配骨骼对设计制造的速度和精度的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重构 建模 人工骨骼 快速原型 个体匹配骨骼 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叶铭 杨庆铭 +1 位作者 于力牛 王成焘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3,共4页
提出从断层图像序列到目标组织几何建模及快速成形制造的技术路线 ,并通过在全髋翻修手术中的实际应用检验该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将断层图像序列通过线性插值构造成 3D数据场 ,采用种子区域生长方法分割出目标组织后 ,利用等值面提... 提出从断层图像序列到目标组织几何建模及快速成形制造的技术路线 ,并通过在全髋翻修手术中的实际应用检验该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将断层图像序列通过线性插值构造成 3D数据场 ,采用种子区域生长方法分割出目标组织后 ,利用等值面提取获得患骨的三角面几何模型 .对获得的三角面模型进行碎片清除和三角面精简后 ,应用快速原形技术制造患骨模型 .患骨实物模型对术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医学图像 图像处理 骨科手术 全髋翻修手术 三角面模型 快速原形 假体设计 手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图像的运动伪影校正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亚雄 孙明林 +3 位作者 李涤尘 卢秉恒 龚振宇 王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9-482,共4页
为了消除因患者晃动造成的运动伪影及相关误差,提高CT图像的精度,提出了通过A型或U型圆柱管校正器对CT图像的扫描过程进行监测,并通过对图形的反向缩放、平移、旋转和偏移变换,对原始图像的伪影进行校正.研究表明,提出的校正器校正法能... 为了消除因患者晃动造成的运动伪影及相关误差,提高CT图像的精度,提出了通过A型或U型圆柱管校正器对CT图像的扫描过程进行监测,并通过对图形的反向缩放、平移、旋转和偏移变换,对原始图像的伪影进行校正.研究表明,提出的校正器校正法能够有效地提高CT图像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不仅能消除或减少运动伪影,还能对CT扫描过程中的其他误差及图像处理中的误差加以校正,从而为CT图像的三维重建和定制化植入体的精确制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伪影 误差 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三维重建及虚拟内窥镜 被引量:11
11
作者 邱明国 张绍祥 +4 位作者 刘正津 谭立文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72-574,共3页
目的 建立人体耳部可视化数字模型 ,探索虚拟耳内窥镜在内耳解剖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SGI工作站上对耳部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 ,并模仿耳内窥镜对中耳、内耳等结构进行观察。结... 目的 建立人体耳部可视化数字模型 ,探索虚拟耳内窥镜在内耳解剖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SGI工作站上对耳部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 ,并模仿耳内窥镜对中耳、内耳等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成功获得耳部可视化模型 ,应用虚拟内窥镜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三维形态。结论 虚拟耳内窥镜观察有助于分析阐明耳内部结构的三维空间毗邻关系 ,可为耳部疾病的影像诊断及耳神经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人体 虚拟内窥镜 模型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数据的混凝土细观结构的三维重建 被引量:18
12
作者 姜袁 柏巍 +1 位作者 戚永乐 王乾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前混凝土细观结构模型大部分采用基于随机抽样原理和统计学原理的虚拟细观结构模型,为了建立更加准确的混凝土细观结构模型,基于对CT扫描的DICOM格式原始数据的调用,建立了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真实细观结构的三维模型,避免采用普通... 目前混凝土细观结构模型大部分采用基于随机抽样原理和统计学原理的虚拟细观结构模型,为了建立更加准确的混凝土细观结构模型,基于对CT扫描的DICOM格式原始数据的调用,建立了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真实细观结构的三维模型,避免采用普通物理光学图像或256色灰度图建立细观结构而导致信息大量损失的不足.从重建的效果来看,钢纤维、骨料颗粒、硬化水泥砂浆、孔隙等混凝土内部真实的细观结构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混凝土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混凝土 细观结构 三维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基于GPU实现的锥束CT正投影算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星 胡晶晶 +1 位作者 潘晓川 张朋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65-1169,共5页
锥束CT成像算法的正投影计算量大,消耗时间长.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PU实现的正投影加速算法.该算法在GPU的可编程管线中,通过纹理映射方法实现了圆轨迹锥束扫描模式下正投影计算.由于投影逐片并行计算,因此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速率... 锥束CT成像算法的正投影计算量大,消耗时间长.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PU实现的正投影加速算法.该算法在GPU的可编程管线中,通过纹理映射方法实现了圆轨迹锥束扫描模式下正投影计算.由于投影逐片并行计算,因此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速率,且支持全浮点运算精度.在该正投影算法的基础上,本文还给出了三种算法优化方法.这些优化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算法的执行效率.通过对Shepp-logan模型的正投影计算以及应用于迭代法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等实验验证了本文算法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成像 图形处理器 图像重建 正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三维层析成像的自适应联合迭代重构算法 被引量:13
14
作者 姚宜斌 汤俊 +2 位作者 张良 何畅勇 张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5-353,共9页
在电离层层析成像过程中,联合迭代重构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反演算法.然而,该算法迭代收敛较慢,反演结果精度不高.为此,本文发展了一种自适应的联合迭代重构算法,该算法利用上一轮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反演结果,自适应地调整松弛因子和加权参数... 在电离层层析成像过程中,联合迭代重构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反演算法.然而,该算法迭代收敛较慢,反演结果精度不高.为此,本文发展了一种自适应的联合迭代重构算法,该算法利用上一轮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反演结果,自适应地调整松弛因子和加权参数.通过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对该算法的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将得到的反演结果与电离层测高仪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反演电离层电子密度,且反演结果精度优于常用的联合迭代重构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层析成像 电子密度 总电子含量 联合迭代重构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人数据集三维重建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苏秀云 裴国献 +2 位作者 李鉴轶 赵卫东 金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索适合于中国数字人数据集特点的图像配准,彩色图像分割以及三维重建方法。方法:首先基于中国数字人连续断层图像的4个定位杆坐标值,对断层图像进行射影变换,消除其射影失真。纠正失真后再将断层图像根据第一个定位杆的质心坐标... 目的:探索适合于中国数字人数据集特点的图像配准,彩色图像分割以及三维重建方法。方法:首先基于中国数字人连续断层图像的4个定位杆坐标值,对断层图像进行射影变换,消除其射影失真。纠正失真后再将断层图像根据第一个定位杆的质心坐标值裁剪成大小一致的断层图像。其次使用photoshop中knockout滤镜,完成断层图像的分割。最后使用mimics软件完成三维重建。结果:建立了中国数字人女1号髋部骨骼肌精确的三维模型。结论:髋部骨骼肌模型的三维交互可视化可以准确反映该区域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同时为数字人三维可视化提供了一种精确快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数字人 图像配准 射影变换 彩色图像分割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CT三维医学图像重建仿真 被引量:14
16
作者 孙丰荣 刘泽 +3 位作者 李艳玲 曲怀敬 张梅 张运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1-784,共4页
2DShepp-Logan头部模型是CT二维医学图像重建领域普遍采用的经典模型。提出一种思路—以3DShepp-Logan头部模型作为CT三维医学图像重建进行仿真实验和算法性能评价的基本参考模型。首先介绍3DShepp-Logan头部模型的设计以及仿真投影数... 2DShepp-Logan头部模型是CT二维医学图像重建领域普遍采用的经典模型。提出一种思路—以3DShepp-Logan头部模型作为CT三维医学图像重建进行仿真实验和算法性能评价的基本参考模型。首先介绍3DShepp-Logan头部模型的设计以及仿真投影数据的计算,进而描述所设计的CT三维医学图像重建仿真计算过程。数值实验部分给出了基于3DShepp-Logan头部模型的CT三维医学图像重建仿真实例。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思路的可行性和模型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三维医学图像重建 仿真计算 Shepp-Logan头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单自相关代数迭代重建算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宋一中 胡国英 贺安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64-2367,共4页
创建了简单自相关代数迭代重建算法(simple self-correlative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S-CART),分析了其重建效果。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代数迭代法(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ART)与SSCART两种算法进行了计算... 创建了简单自相关代数迭代重建算法(simple self-correlative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S-CART),分析了其重建效果。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代数迭代法(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ART)与SSCART两种算法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分析了模拟效果和重建精度。结果发现,SSCART算法的重建精度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指标在10-4数量级上比ART的降低了65%[(ART的MSE值-SSCART的MSE)/ART的MSE],峰值相对误差(peak error,PE)指标在10-2数量级上降低了99.9%。计算上仅仅比ART多1个除数因子,所以SSCART具有算法简单、易于实现、重建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就作者检索的文献看是目前最优秀的代数迭代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重建精度 误差分析 代数迭代法 光学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数据三维重构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宗彦 梁远蕾 +1 位作者 李奇敏 张亚明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基于断层数据的三维重构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并成为工业快速反求工程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总结国内外关于断层数据三维重构技术,以综述的形式对各种方法进行阐述,比较出各自的优缺点。吸取医学CT领域的重构技术的经验,寻求解... 基于断层数据的三维重构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并成为工业快速反求工程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总结国内外关于断层数据三维重构技术,以综述的形式对各种方法进行阐述,比较出各自的优缺点。吸取医学CT领域的重构技术的经验,寻求解决面向制造的而不仅仅是面向可视化的基于断层数据的三维重构技术。该项研究对新产品的快速设计制造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求工程 三维重构 工业CT 断层数据 CAD 产品快速设计 快速造型 产品快速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盆底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邱明国 张绍祥 +10 位作者 刘正津 谭立文 李七渝 李恺 崔高宇 郭燕丽 杨晓萍 陈现红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8-331,共4页
目的 建立中国人体男性盆底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SGI工作站上对盆底解剖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肛提肌由四部分组成 ,在薄层断面图像上可通过其所在不同层面和肌肉纤维... 目的 建立中国人体男性盆底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SGI工作站上对盆底解剖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肛提肌由四部分组成 ,在薄层断面图像上可通过其所在不同层面和肌肉纤维走行方向清楚地将它们分开。盆底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盆底肌肉与骨性结构、膀胱、前列腺及直肠等的三维解剖关系。三维重建结构可以单独或联合显示 ,重建结构的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进行适时三维测量。结论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精确的断面数据 ,盆底可视化模型准确反映该区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 可视化人体 断面解剖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分析场频对重建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一中 阳向军 +1 位作者 刘学梅 贺安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18-1922,共5页
数值模拟重建场,采用光谱法讨论了场的属性,尤其频率对重建精度的影响。用Gauss函数建立了双峰模型场,并对其进行了Fourier频谱分析。使用代数迭代法对模型场进行了重建,并对重建场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发现重建场的峰分布、方向和形状... 数值模拟重建场,采用光谱法讨论了场的属性,尤其频率对重建精度的影响。用Gauss函数建立了双峰模型场,并对其进行了Fourier频谱分析。使用代数迭代法对模型场进行了重建,并对重建场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发现重建场的峰分布、方向和形状都与原场相似,但峰高有所下降,边界出现波动。文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滤波造成的,并通过改变Gauss函数的收敛因子来改变场频,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结果证明该观点是正确的。同时发现,边界对重建精度影响较大,边界为零的近似误差增大时,重建精度下降,甚至导致迭代不收敛。所以应用代数迭代重建场时,必须注意边界为零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重建精度 误差分析 代数迭代法 光学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