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 dimension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by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被引量:22
1
作者 曹小林 朱介寿 +2 位作者 赵连锋 曹家敏 洪学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We assembled approximately 328 seismic records. The data set was from 4 digitally recording long-period and broadband stations of CDSN. We carried out the inversion based on th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PWI). I... We assembled approximately 328 seismic records. The data set was from 4 digitally recording long-period and broadband stations of CDSN. We carried out the inversion based on th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PWI). It partitions the large-scale optimization problem into a number of independent small-scale problems. We adopted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with an equal block (2((2() discretization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images of shear velocity struc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from surface to 430 km) in the crust and upper-mantle. The resolution of all these anomal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check-board( resolution tests. Thes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locity, lithosphere and asthenosphere structure betwee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波形 分块波形反演 三维S波速度结构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检验板”法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ar wave velocity in granular soil considering effects of inherent and stress-induced anisotropy
2
作者 Bayat MEYSAM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476-1492,共17页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relative density,mean effective stress,grading characteristics,consolidation stress ratio and initial fabric anisotropy produced during specimen preparation on sh...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relative density,mean effective stress,grading characteristics,consolidation stress ratio and initial fabric anisotropy produced during specimen preparation on shear wave velocity(Vs).It is shown that the Vs of the consolidated specimens under anisotropic compression stres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nsolidated specimens under isotropic or anisotropic extension stress states at a given relative density and effective confining stress.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depositional technique that was used to create reconstituted specimens has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Vs.A parallel comparison of measured values from the resonant column and bender element tests is also presented.These results of the tests have been employed to develop a generalized relationship for predicting Vs of granular soils.The Vs model is validated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s.Based on the results,it can be conducte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has a good performance and is capable of evaluating the Vs of granular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SOTROPY Sand GRAVEL bender element resonant column shear wave velo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failure proces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brittle ro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using continuous real-time wave velocity measurement 被引量:4
3
作者 WU Zhi-jun WANG Zhi-yang +2 位作者 FAN Li-feng WENG Lei LIU Quan-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556-571,共16页
In this study,the micro-failure proces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a typical brittle ro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are investigated via continuous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wave velocitie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 In this study,the micro-failure proces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a typical brittle ro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are investigated via continuous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wave velocitie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volutions of wave velocities became progressively anisotropic under uniaxial loading due to the directio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micro-damage.A wave velocity model considering the inner anisotropic crack evolution is proposed to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variations of wave velocities during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ing.Based on which,the effective elastic parameters are inferred by a transverse isotropic constitutive model,and the evolutions of the crack density are inversed using a self-consistent damage model.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agation of axial cracks dominates the failure process of brittle rock under uniaxial loading and oblique shear cracks develop with the appearance of macrocr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astic wave velocity brittle rock failure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continuous real-time measurement anisotropic damage evolution theory and model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UST AND UPPER STRUCTUR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FROM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4
作者 Cao Xiaolin,Cao Jamin,Zhu Jieshou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16-316,共1页
In this paper,218 long period Rayleigh wave records from 7 seismic station of CDSN are selected.We applied a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to these data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3\|D model of shear velocity down to 40... In this paper,218 long period Rayleigh wave records from 7 seismic station of CDSN are selected.We applied a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to these data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3\|D model of shear velocity down to 400km depth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22°~44°N,70°~110°E).The first step of the waveform inversion used involved the matching of the waveforms of fundamental and highermost Ravleigh waves with waveforms synthesized from stratified models;in the second stage,the 3\|D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solve linear constrains equation. The major structural features inferred from the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There is a great contrast between surface waveform through Qinghai—Thibet plateau and the others.Main frequency of the former is lower than the latter, which indicate the crust depth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deeper than the others. In addition,the amplitude of about 30s period and 50s period is lower than both sides,which implied these exist lower velocity layer at about 25km depth and about 50km depth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Crust.The former is common,the latter was argued because resolution of most method can not prove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long period Rayleigh wave partitioned waveform inversion 3\|D model of shear velocity lower velocity layer lithosphere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地区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关系及其变异性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
5
作者 齐文浩 李林芳 +1 位作者 陈方晓 张苋凯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5-1064,1101,共11页
土层剪切波速是岩土体的固有属性,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对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黑龙江地区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剪切波速资料,分别采用线性模型、二项式模型、幂函数和幂函数常数组合模型对各类土、粉... 土层剪切波速是岩土体的固有属性,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对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黑龙江地区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剪切波速资料,分别采用线性模型、二项式模型、幂函数和幂函数常数组合模型对各类土、粉质黏土、黏土、砂土、卵砾石土和风化岩进行统计回归,得到不同模型的拟合参数及拟合优度指标,给出了黑龙江地区常见土类的剪切波速与埋深的关系。剪切波速测试产生的系统误差对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结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以黑龙江地区为例,探讨了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输入下,不同场地剪切波速变异对土层地震反应结果(场地放大系数F_(PGA),反应谱平台值β和特征周期T_(g))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层剪切波速随着土层埋深的增加而增大;(2)总体而言,场地剪切波速负向变异使得F_(PGA)、β减小,T_(g)增大,正向变异与之相反;(3)剪切波速负向变异对F_(PGA)、β和T_(g)的影响明显远大于正向变异;(4)T_(g)对剪切波速变异最为敏感,F_(PGA)次之,β最低;(5)输入地震动越强,剪切波速变异引起的误差越大;(6)场地较软时,剪切波速测试准确性不可忽视,当测试结果偏大时,将对长周期建筑造成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 埋深 变异性 土层地震反应 黑龙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震动记录统计分析的不同场地分类方法比较
6
作者 李小军 程晓芳 +1 位作者 荣棉水 张斌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684,共8页
以特定深度范围内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作为控制参数的单指标场地分类及以特定深度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作为控制参数的双指标场地分类是国际上的两大类场地分类方法,两类方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一直是工程界所关注和讨论的问... 以特定深度范围内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作为控制参数的单指标场地分类及以特定深度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作为控制参数的双指标场地分类是国际上的两大类场地分类方法,两类方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一直是工程界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工程场地分类的基本用途是合理地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影响以确定建设工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同一分类场地中强震动记录频谱特性的一致性程度是说明场地分类方法合理性的最有效标准。利用日本KiK-net观测台网的强震动记录和台站钻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已有的多个场地分类方法的差异和优劣。首先采用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规范中及近年来提出的几种新的场地分类方法分别进行台站场地类别划分和强震动记录分组,而后针对不同分类方法中同类场地台站的地表地震动加速度记录进行加速度反应谱(包括峰值加速度)与震级和震中距关系的统计分析,并通过加速度反应谱统计残差分析,探讨了不同场地分类方法中同类场地台站强震动记录加速度反应谱的一致性和聚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场地分类方法中,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为控制参数的双指标的中国抗震规范场地分类方法为最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分类 剪切波速 强震动记录 加速度反应谱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加固模拟月壤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史金权 付贵永 +1 位作者 刘汉龙 肖杨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9,共10页
为探究微生物固化月壤作为建筑材料的潜力,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对模拟月壤CQU-L1和CQU-L2进行加固,对不同加固次数和不同胶结液(CS)浓度的固化模拟月壤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剪切波速试验及扫描电镜SEM微观观测。结果表明:随... 为探究微生物固化月壤作为建筑材料的潜力,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对模拟月壤CQU-L1和CQU-L2进行加固,对不同加固次数和不同胶结液(CS)浓度的固化模拟月壤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剪切波速试验及扫描电镜SEM微观观测。结果表明:随着MICP加固次数和胶结液浓度的增加,固化模拟月壤强度提升显著。相同加固次数下,固化模拟月壤的强度随胶结液浓度的提升而提升,用浓度为2.0 mol/L的胶结液加固12次的试样峰值强度可达1.303 MPa。土体剪切波速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增加的趋势相似,最大剪切波速可达508 m/s。微生物注浆加固对模拟月壤CQU-L1的加固效果较CQU-L2差,原因在于模拟月壤CQU-L1颗粒较细,在相同加固次数下,其渗透性下降更显著,使得有效加固次数降低。SEM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加固次数和胶结液浓度的增加,固化模拟月壤孔隙中形成更为明显的致密结构,并且碳酸钙以球霰石为主。微生物加固有望为月球建造提供一种新的方式,但需要根据月壤的级配以及月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对加固方法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 模拟月壤 无侧限抗压强度 剪切波速 月球建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算法的路径频散曲线拾取方法
8
作者 何建 张建中 黄忠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7,共9页
多道地震资料面波分析方法是目前确定近地表横波速度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反演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仅反映了检波器排列中点垂直方向上的横波速度变化,因此其横向分辨率较差。与面波分析方法相比,面波层析反演方法具有更大的潜力来提高近地... 多道地震资料面波分析方法是目前确定近地表横波速度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反演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仅反映了检波器排列中点垂直方向上的横波速度变化,因此其横向分辨率较差。与面波分析方法相比,面波层析反演方法具有更大的潜力来提高近地表特征的横向分辨率。但是面波层析反演方法需要从大量检波器对之间(路径)的平均频散能量谱中拾取频散曲线,人工拾取将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聚类算法自动从路径平均频散能量谱中拾取相速度频散曲线的研究。理论模型正演数据以及实际资料面波数据的实验结果都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算法 频散曲线 面波层析反演 横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v_(S30)数据构建及其应用——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例
9
作者 张灿 郭红梅 +3 位作者 赵真 鲁长江 张莹 何宗杭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79,共9页
地下30 m平均剪切波速(v_(S30))作为场地划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国内外建筑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及局部场地影响的校正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中国地区广泛使用的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提供的v_(S30)数据适用性仍需进一步考证。文... 地下30 m平均剪切波速(v_(S30))作为场地划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国内外建筑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及局部场地影响的校正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中国地区广泛使用的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提供的v_(S30)数据适用性仍需进一步考证。文章通过四川省地形坡度与浅层平均波速之间的关系以及v_(S30)与浅层平均剪切波速之间的关系,制作四川省v_(S30)数据,并将其应用于汶川8.0级地震的地震烈度评估中。结果显示:相较于广泛使用的USGS的v_(S30)数据,本研究得到的四川省v_(S30)数据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使用该数据进行场地校正过的汶川8.0级地震烈度快速评估结果在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区县的判定上更为准确。研究结果可以提高日后四川省地震应急产出的准确性,为震后应急指挥决策、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剪切波速 地震动参数 地震烈度 场地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动方法提高浅层横波波速结构反演精度——以海口江东新区为例
10
作者 张前 吴小洁 +1 位作者 钟宙灿 蔡水库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微动方法不受地震源时空分布的限制,已成为探测浅层地下横波速度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开展微动与钻孔、横波测井的对比试验,试验显示:微动反演结果与测井曲线形态一致,对应深度地层的横波速度基本吻合,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 微动方法不受地震源时空分布的限制,已成为探测浅层地下横波速度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开展微动与钻孔、横波测井的对比试验,试验显示:微动反演结果与测井曲线形态一致,对应深度地层的横波速度基本吻合,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在分层上微动和钻孔结果并非完全对应,就波速而言,微动结果未反演出一个波速差异较小界面,钻孔结果未区分出一个波速差异较大界面,对两者在微动反演结果中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微动反演模型的认识,获得更合理的反演结果。基于波速差异较小和较大界面,设计物性分层模型、地质分层模型以及组合模型,从频散曲线形态、软弱夹层、分层变化等方面讨论两类界面影响反演结果的规律。结果显示:物性分层模型反演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出软弱层位置;改变界面主要影响相邻地层,增加波速差异较小和较大界面,分别使相邻地层波速误差增大和减小;波速差异较大界面对相邻层波速的影响程度要小于差异较小界面,误差大幅变化主要是由波速差异较小界面引起,反演对波速差异较小界面更敏感。微动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合并模型中波速差异较小界面或增设波速差异较大的界面,不改变地层局部的变化趋势时,有助于提高波速的反演精度。选取实测数据反演得到二维微动横波速度剖面,结合钻孔提供工程基岩面的埋深及起伏信息,为海口江东新区场地条件评价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速度结构 波速差异界面 反演模型 微动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充填体强度与超声波波速关系
11
作者 侯晨 李磊 +3 位作者 魏赫彤 杜加法 潘建达 刘洪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6-1428,共13页
为建立寒区低温条件下充填体力学参数与超声波波速间的定量关系,采用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分析了低、负温养护充填体的超声波波速演化规律及与常温养护充填体在声波传播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0℃),持续的水化反应导致波速... 为建立寒区低温条件下充填体力学参数与超声波波速间的定量关系,采用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分析了低、负温养护充填体的超声波波速演化规律及与常温养护充填体在声波传播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0℃),持续的水化反应导致波速不断提高;负温条件下(-5℃),冰颗粒的不断形成是波速不断提高的关键因素;由于波速在不同温度区间的增长机制不同,随着胶结剂含量的增加,低温充填体的波速呈现增长趋势,而负温充填体内波速呈现降低趋势;充填体的超声波波速与力学强度在低温条件下符合线性关系,在负温条件下符合指数型增长关系,这说明胶结充填体内冰颗粒的形成对于强度的增加效应更为显著,相关成果可为寒区充填采矿的强度预测及材料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矿山 超声波波速 胶结充填体 强度预测 负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电厂规范反应谱的时频人工波合成及楼层反应谱研究
12
作者 戴纳新 胡群 +2 位作者 刘彦辉 周福霖 彭林欣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2,共13页
由于核岛厂房对地震安全性要求极高,合理的地震动的输入有着重要影响。目前记录的天然地震波有限,其反应谱也难以与规范反应谱在统计意义上相匹配,且传统的人工合成地震波的反应谱仍有不足,所以合成一条在时频域均符合实际工程需求的人... 由于核岛厂房对地震安全性要求极高,合理的地震动的输入有着重要影响。目前记录的天然地震波有限,其反应谱也难以与规范反应谱在统计意义上相匹配,且传统的人工合成地震波的反应谱仍有不足,所以合成一条在时频域均符合实际工程需求的人工地震波在结构抗震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根据平均剪切波速V 30等条件筛选满足场地条件的天然地震波作为母波;然后利用小波变换对母波的主要周期段进行调幅,获得在时域上满足规范反应谱精度要求的小波变换人工地震波;接着以小波变换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和功率谱作为目标谱,结合反应谱、功率谱以及傅里叶幅值之间的数学关系,合成一条在时频域均契合核电厂规范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最后结合结构分析核岛厂房的楼层反应谱,对核岛中重要的设备如核蒸发器、控制棒等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剪切波速 小波变换 人工地震波 功率谱 楼层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的地球物理特征与识别
13
作者 王秀娟 韩磊 +3 位作者 刘俊州 靳佳澎 匡增桂 周吉林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5,共16页
全球多个海域钻探表明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不同共存层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与富集程度存在差异,形成识别共存层的方法有利于准确评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本文分析了南海与国际典型井位的多种测井与地震资料,总结了4种类型的天然气... 全球多个海域钻探表明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不同共存层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与富集程度存在差异,形成识别共存层的方法有利于准确评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本文分析了南海与国际典型井位的多种测井与地震资料,总结了4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层,包括细粒泥质储层稳定带附近共存、细粒泥质粉砂储层水合物稳定区底界(BSR)下方共存、细粒泥质储层冷泉发育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内共存和粗粒砂质储层快速沉积区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对比不同储层类型异常特征变化,通过多种属性联合与交会分析形成识别共存层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形态方法。结果表明,生物成因气与热成因气都能形成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在生物成因气发育区,由于快速沉积作用导致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向上调整,天然气水合物发生分解。因分解需要时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局部区域会出现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而热成因气发育区,易形成Ⅱ型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利用孔隙度、电阻率与饱和水层的差异进行交会分析,根据曲线变化趋势能识别共存层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形态,多种地球物理属性对比分析认为横波速度是识别共存层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富集差异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游离气 共存 横波速度 交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剪切波速的地震液化概率性评估方法综述
14
作者 魏怡童 杨洋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剪切波速作为土体的重要参数,为地震液化提供了预测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回顾了现有以剪切波速为依据的液化概率判别公式,以液化历史数据为评估样本,对比代表性公式在不同概率水平、不同烈度,以及不同细粒含量情况下的二分... 剪切波速作为土体的重要参数,为地震液化提供了预测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回顾了现有以剪切波速为依据的液化概率判别公式,以液化历史数据为评估样本,对比代表性公式在不同概率水平、不同烈度,以及不同细粒含量情况下的二分类判别结果,分析各公式评估性能。分析表明:各代表性公式目前评估结果展现了一定的统一性;在50%概率水平下,各公式整体正确率在80%左右;在15%概率水平作为临界线下,各公式均保守地分离了绝大多数液化案例,但在85%概率下,各公式对非液化点的分离均低于平均;不同烈度下,上述公式的准确性在低烈度区整体高于高烈度区,在低烈度区偏危险,在高烈度区偏保守;不同细粒含量下,上述公式在细粒含量35%以下差异很小,在35%以上差异显著;此外,判别公式多基于有限且高度重合的地震液化案例数据库,限制了现有公式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 概率 液化 烈度 细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VSR方法研究依兰陨石坑地下浅层结构
15
作者 罗恒 邓阳凡 +5 位作者 张周 朱晟 熊成 马骥骁 胡仲发 黄润青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0-911,共12页
依兰陨石坑是我国发现并证实的第二个陨石坑,其直径约为1.85 km。前人在依兰陨石坑区域开展了冲击变质诊断性证据的相关研究,钻孔资料揭示了依兰陨石坑撞击构造的实际深度。然而,依兰陨石坑撞击构造的地下结构三维特征仍需通过地球物理... 依兰陨石坑是我国发现并证实的第二个陨石坑,其直径约为1.85 km。前人在依兰陨石坑区域开展了冲击变质诊断性证据的相关研究,钻孔资料揭示了依兰陨石坑撞击构造的实际深度。然而,依兰陨石坑撞击构造的地下结构三维特征仍需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加以约束。本研究在依兰陨石坑布设了220台节点式地震仪,并基于一个月的连续观测数据和背景噪声的谱比方法(HVSR),计算并提取研究区的峰值频率,随后利用蒙特卡洛反演获得研究区的浅层速度结构和沉积层厚度。结果显示,依兰陨石坑区域的峰值频率范围为0.3~10 Hz,从中心向周缘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依兰陨石坑中心区域的沉积层厚度约为100 m,与附近钻孔资料结果一致,沉积层厚度由中心向坑缘逐渐减少至约20 m;在地表以下200 m深度处存在另一界面,可能对应于钻孔揭示的中粗粒花岗岩与细粒花岗岩的界面。本研究揭示依兰陨石坑区域的场地特征及撞击构造的浅层速度结构,为区域科学研究与科普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陨石坑 背景噪声 HVSR 横波速度反演 沉积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竖向隔离墙现代原位评价技术与方法
16
作者 王珂 张艳 +2 位作者 杨忠年 丁松 聂利青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56-260,共5页
土-膨润土等泥浆竖向隔离墙广泛应用于污染场地的防渗阻滞工程中,特别是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垃圾填埋场及矿山尾矿的治理中。对竖向隔离墙的现代原位评价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综合调研,涵盖了CPTU技术、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技术和剪切波速试... 土-膨润土等泥浆竖向隔离墙广泛应用于污染场地的防渗阻滞工程中,特别是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垃圾填埋场及矿山尾矿的治理中。对竖向隔离墙的现代原位评价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综合调研,涵盖了CPTU技术、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技术和剪切波速试验等多种原位评价手段。研究表明,这些技术可以有效评估泥浆竖向隔离墙的物理力学特性和防渗性能,从而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环境安全性。针对不同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发展多物理过程耦合的试验装置,并探索剪切波速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定量关系。为污染场地竖向隔离墙的原位评价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浆竖向隔离墙 原位评价技术 CPTU ERT 剪切波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原胶联合微生物加固改善混合砂蓄水特性试验研究
17
作者 刘志 杨阳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7,共9页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海岸砂土保水成为岛礁生态恢复的重要技术环节。为研究黄原胶(XG)联合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对石英粉-钙质砂混合砂保水性中能的影响,通过黄原胶与MICP联合处理混合砂,探讨不同黄原胶和MICP浓度下固化混合...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海岸砂土保水成为岛礁生态恢复的重要技术环节。为研究黄原胶(XG)联合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对石英粉-钙质砂混合砂保水性中能的影响,通过黄原胶与MICP联合处理混合砂,探讨不同黄原胶和MICP浓度下固化混合砂的保水特性、体积变化特性、剪切波速变化特性和微观孔隙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黄原胶含量和MICP浓度的增加,固化土的蓄水特性提升显著。与未处理砂土7 d产生72.59%的质量损失率相比,5%2.0XG-MICP固化土的质量损失率仅13.1%,约降低81.95%。7 d试验时间内,XG-MICP固化土的体积变化率小于XG固化土,XG-MICP固化土具有更高的体积稳定性。随着黄原胶浓度的增加,XG固化土的剪切波传递时间延长,剪切波速降低。相较于XG固化土,受水分含量影响,XG-MICP固化土呈现更久的剪切波传递时间和更小的剪切波速,XG-MICP样品孔隙中呈现菱形的方解石沉淀。试验验证了用黄原胶联合MICP技术改善混合砂土蓄水性的可行性,可为海岸地区的砂土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 黄原胶 混合砂 蓄水特性 剪切波速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流体模型物理引导神经网络的扰动波速预测
18
作者 李金霞 茹浩然 +2 位作者 刘文凯 孙宏军 丁红兵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5-1824,共10页
扰动波广泛存在于蒸发器、天然气等环雾状两相流工业环境中,其中扰动波速是气液界面动量传递、传热和摩擦压降的重要参数。为提高扰动波大范围预测精度,本文以气相-液滴-液膜三流体模型为基础,考虑夹带液滴影响对气芯参数和液膜参数进... 扰动波广泛存在于蒸发器、天然气等环雾状两相流工业环境中,其中扰动波速是气液界面动量传递、传热和摩擦压降的重要参数。为提高扰动波大范围预测精度,本文以气相-液滴-液膜三流体模型为基础,考虑夹带液滴影响对气芯参数和液膜参数进行修正,提出了基于物理引导神经网络(PGNN)的扰动波速预测方法。利用环雾状流实验装置进行不同载气工况和液相流量实验,利用双电导环液膜传感器获得扰动波速,利用液膜提取装置测量液滴夹带率,并以气相韦伯数和液相雷诺数为参数建立了夹带率关联式。对提出的物理引导神经网络进行了超参数优化,利用不同工况(口径、压力、介质物性、流动方向)下的288组公开扰动波数据进行预测,76.74%的数据点在±5.0%误差带以内,94.10%的数据点在±15.0%误差带以内,相较于其他扰动波关联式和机器学习模型,本文提出的PGNN模型预测精度和可拓展性均大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气液两相流 神经网络 扰动波速 夹带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东部平原区V_(S30)经验预测模型和场地分类
19
作者 刘瑞辰 张力方 +2 位作者 方怡 彭艳菊 吕悦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53,共17页
江苏东部平原区地震风险较高,深厚松软的覆盖层也会加重震害程度,研究该地区场地地震动效应非常重要。V_(S30)是反映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关键参数之一,在缺乏钻孔数据或钻孔深度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对V_(S30)值进行预测。本文... 江苏东部平原区地震风险较高,深厚松软的覆盖层也会加重震害程度,研究该地区场地地震动效应非常重要。V_(S30)是反映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关键参数之一,在缺乏钻孔数据或钻孔深度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对V_(S30)值进行预测。本文基于江苏东部平原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等资料,建立了一个包含678个深钻孔的数据库。利用6种V_(S30)外推模型,对数据库中的钻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建立了江苏模型。随后评估和对比各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后给出在此类滨海平原区域最适用的V_(S30)外推模型为DEA13江苏模型。将江苏模型和其他外推模型的系数进行对比,发现模型系数存在显著差异,验证了V_(S30)外推模型的区域性。此外,还探讨和验证了基于地形坡度、基于第四纪沉积物深度的预测模型在本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显示这两类模型在本研究区的表现不佳。最后,探讨了场地类别与V_(S30)值的关系,并给出了在江苏东部平原区Ⅲ、Ⅳ类场地的V_(S30)边界值。在地质条件与本研究区相似的滨海平原地区,推荐使用DEA13江苏模型推导浅钻孔场地的V_(S30)值。研究结果为本地区提供了可靠的V_(S30)预测模型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区域地震动模型的构建和地震灾害评估的开展,也为区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剪切波速 场地条件 V_(S30)外推模型 场地分类 江苏东部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水超浅层疏松砂岩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及储层关键参数预测
20
作者 李芳 孙万元 +1 位作者 汪锐 李进鹏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20,共9页
勘探开发证实南海琼东南盆地蕴藏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资源,该类资源砂岩储层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及弱固结等特征,但目前此类疏松砂岩储层欠缺合理的岩石物理建模和地震预测方法。为提高疏松沉积物弹性表征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于Mori-T... 勘探开发证实南海琼东南盆地蕴藏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资源,该类资源砂岩储层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及弱固结等特征,但目前此类疏松砂岩储层欠缺合理的岩石物理建模和地震预测方法。为提高疏松沉积物弹性表征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于Mori-Tanaka理论和Wood模型描述了超深水超浅层沉积物的压实和悬浮接触状态,通过引入疏松参数实现了超浅层沉积物岩石物理创新建模,并分析了疏松参数对弹性特征的响应规律,然后综合地质和测井信息开展了横波速度反演预测,最后将构建的岩石物理量版和叠前反演提取的弹性数据体相结合,对目标靶区疏松砂岩储层的含气性进行了定量解释。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超深水超浅层砂岩储层的弱固结沉积特征,建立了耦合疏松参数的超深水超浅层气藏岩石物理模型,实际测试纵横波速度和岩石物理模型模拟结果,证明了疏松参数是表征储层固结压实度的关键参数,纵横波速度随着疏松参数的增大而减小;基于Mori-Tanaka理论的岩石物理模型避免了迭代求解,有效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②建立了基于超深水超浅层气藏岩石物理模型的横波速度反演方法,并在最小二乘意义下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反演了测井横波速度,实现了在横波速度资料缺失条件下的合理资料补充。③针对探区实际测井和地震资料,基于超深水超浅层气藏岩石物理模型建立了岩石物理量版,并结合纵波阻抗和纵横波速度比数据实现了疏松砂岩储层含气性的有效预测,所建储层地震岩石物理模型可为超深水超浅层气藏岩石物理分析和勘探部署提供有效支撑。结论认为,该技术实现了对深水超浅层气藏岩石物理特性的更准确描述,特别是在浅层疏松砂岩沉积物刻画和含油气性预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水超浅层 疏松砂岩 岩石物理 横波预测 海底沉积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