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formanc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a combined power and cooling system based on organic Rankine cycle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志奇 周奇遇 +2 位作者 夏小霞 刘斌 张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53-359,共7页
A novel power and cooling system combined system which coupled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with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VCRC) was proposed. R245 fa and butane were selected as the working fluid for the po... A novel power and cooling system combined system which coupled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with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VCRC) was proposed. R245 fa and butane were selected as the working fluid for the pow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respectively. A performanc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for the combined system was presen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al-pressure ORC-VCRC system can achieve an increase of 7.1% in thermal efficiency and 6.7% in exergy efficiency than that of basic ORC-VCRC. Intermediate pressure is a key parameter to both net power and exergy efficiency of dual-pressure ORC-VCRC system. Combined system can produce maximum net power and exergy efficiency at 0.85 MPa for intermediate pressure and 2.4 MPa for high pressure, respectively. However, superheated temperature at expander inlet has little impact on the two indicators. It can achieve higher overall COP, net power and exergy efficiency at smaller difference between condensation temperature and evaporation temperature of VC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pressure organic Rankine cycle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waste heat performanc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收式制冷压缩CO_(2)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希锴 王鼎 +1 位作者 刘仕桢 张荻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8,共8页
提出了一种结合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压缩CO_(2)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流的方式,将一部分CO_(2)引流至二级压缩机,将压缩产生的热量提供给吸收式制冷循环,使其启动工作并提供冷量给主路CO_(2),同时使用高压罐储存液态CO_(2),从而提高系统... 提出了一种结合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压缩CO_(2)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流的方式,将一部分CO_(2)引流至二级压缩机,将压缩产生的热量提供给吸收式制冷循环,使其启动工作并提供冷量给主路CO_(2),同时使用高压罐储存液态CO_(2),从而提高系统的储能效率。此外,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吸收器、一级压缩机、透平和级后换热器的[火用]损较大;本系统的储能效率随着冷凝压力、压缩机等熵效率和透平等熵效率的增加而提高,而储能压力的增大会使系统的储能效率降低;系统的最佳储能效率为68.70%,能量密度为0.153 kW·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吸收式制冷循环 储能效率 储能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制冷系统新型分布式压缩循环研究
3
作者 吕亚亚 马国远 王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0,共7页
为了对CO_(2)跨临界蒸气压缩循环进行高效冷却并提升系统性能,提出分布式压缩循环系统(distributed compression cycle system,DCCS)。在DCCS中,气冷器出口的超临界CO_(2)不再被进一步过冷而是进行二次增压,并在常规热汇条件下进行放热... 为了对CO_(2)跨临界蒸气压缩循环进行高效冷却并提升系统性能,提出分布式压缩循环系统(distributed compression cycle system,DCCS)。在DCCS中,气冷器出口的超临界CO_(2)不再被进一步过冷而是进行二次增压,并在常规热汇条件下进行放热冷却。通过热力学计算DCCS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随二次增压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对于基础系统,DCCS可有效提升系统性能,在气冷器出口温度不变时,最大制冷COP增幅在8.2%~10.76%之间,制冷量的增幅最高可达约26%。在蒸发温度不变时,最大制冷COP增幅在8.57%~13.51%之间。DCCS中理想的二次增压比要求并不高,且对于二次增压所增加的系统功耗相对于基础系统不会超过20%。相对于目前仅采取单一过冷技术的系统,DCCS在系统性能系数上仍具有优势。DCCS的提出为跨临界CO_(2)蒸气压缩循环系统的性能提升与完善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压缩 CO_(2) 跨临界 当量过冷 制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ORC-VCR回收压缩热的预冷式CAES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留淦 周颖驰 +2 位作者 孙文兵 叶楷 陈龙祥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1-622,共12页
常规非绝热压缩空气储能(D-CAES)系统的储能过程通常采用四级以上的压缩机组以减少空气压缩功的消耗,导致产生大量的低品位压缩热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能源浪费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采用有机朗肯循环-蒸汽压缩制冷(ORC-VCR... 常规非绝热压缩空气储能(D-CAES)系统的储能过程通常采用四级以上的压缩机组以减少空气压缩功的消耗,导致产生大量的低品位压缩热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能源浪费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采用有机朗肯循环-蒸汽压缩制冷(ORC-VCR)回收压缩热的预冷式CAES系统(ORC-VCR-CAES),通过回收空气压缩阶段压缩机产生的压缩热来对压缩机入口空气进行预冷,可以进一步降低空气压缩功的消耗,提高系统的循环效率。对ORC-VCR-CAES耦合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ORC-VCR循环工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大,采用R152a作为循环工质的ORC-VCR-CAES系统综合性能最佳。其系统循环效率可达64.15%,比常规D-CAES系统提高了5.94%;在考虑外部废热能量输入时,ORC-VCR-CAES系统(火用)效率为51.90%,比常规D-CAES系统提高了4.81%。通过压缩热的回收有效减少了冷却器的(火用)损失,但压缩机组的(火用)损失仍然较大,是系统进一步优化的关键部件;经济性分析表明,当峰谷电价为1.26元和0.30元时,ORC-VCR-CAES系统的项目净现值相比于常规D-CAES系统可增加12.48%,且峰谷电价差越小,ORC-VCRCAES相比于常规D-CAES系统的项目净现值增加百分比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有机朗肯循环 蒸汽压缩制冷 热力学分析 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蒸气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的探讨 被引量:17
5
作者 范晓伟 阴建民 +1 位作者 刘海峰 陈钟颀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11,共7页
提出一种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该循环相对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改动较小,易于实现.针对此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与相同工况下的简单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作了比较.对7种不同制冷工质讨论了喷射器喷射系数及其效率对循环性能的影... 提出一种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该循环相对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改动较小,易于实现.针对此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与相同工况下的简单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作了比较.对7种不同制冷工质讨论了喷射器喷射系数及其效率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变工况条件下循环性能系数COP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新循环能有效地提高循环性能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 喷射 COP 制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流喷射器流动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亮 刘敬辉 +1 位作者 陈江平 陈芝久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1,共6页
研究了压缩/喷射制冷系统中两相流喷射器内的射流发展过程,沿喷射器内部射流的流动方向分段对射流压力调整过程、射流混合、均匀过程和扩压过程进行建模,得到喷射器的引射比和出口背压随冷凝温度与蒸发温度的变化特性。模型的预测结果... 研究了压缩/喷射制冷系统中两相流喷射器内的射流发展过程,沿喷射器内部射流的流动方向分段对射流压力调整过程、射流混合、均匀过程和扩压过程进行建模,得到喷射器的引射比和出口背压随冷凝温度与蒸发温度的变化特性。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在变化趋势上完全一致,压缩/喷射制冷循环中的冷凝温度越大,喷射器的引射比和出口背压越大,节能效果越好;蒸发温度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得引射比最大,出口背压增大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两相流喷射器 压缩/喷射制冷循环 喷嘴 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器几何结构对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耿利红 马新灵 +1 位作者 魏新利 王中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73-1081,共9页
以R134a为工质,采用包含混合室内摩擦损失的等面积混合模型,研究了两相喷射器几何结构和工况参数对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性能系数(COP)、单位容积制冷量(qv)、压缩比和排气温度的影响,并与传统压缩制冷循环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喷射... 以R134a为工质,采用包含混合室内摩擦损失的等面积混合模型,研究了两相喷射器几何结构和工况参数对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性能系数(COP)、单位容积制冷量(qv)、压缩比和排气温度的影响,并与传统压缩制冷循环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喷射器存在一个最优面积比使压缩/喷射制冷循环COP和单位容积制冷量qv最大,且最优面积比值随工质的不同和工况参数的变化而变化;在相同工况参数下,以R134a为工质的喷射器最优面积比大于以R1234yf为工质的喷射器最优面积比;在相同工质和工况参数下,等面积混合模型计算的最优面积比小于等压混合模型的计算值,即在相同工质和工况参数下,按照等面积混合模型设计的喷射器外型尺寸较小;给出的以R134a和R1234yf为工质的喷射器最优面积比与冷凝温度、蒸发温度、过冷度和过热度之间的关联式,可供工程设计参考;在所进行的研究工况范围内,压缩/喷射制冷循环较传统压缩制冷循环COP最大可提高20%,单位容积制冷量qv最大可提高28%,此时冷凝温度为55℃,蒸发温度为-10℃,过冷度和过热度都为0℃,对应的喷射器最优面积比为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喷射器 压缩/喷射制冷循环 面积比 工况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喷射器特性 被引量:8
8
作者 陈琪 吕宇捷 +3 位作者 佟杨 李涛 陈光明 唐黎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66-169,共4页
在自行研制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实验台上,通过调节系统中阀门开度控制喷射器的进出口压力和温度,研究喷射器的流量、喷射系数、压缩比和效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同时增大工作流体压力和引射流体压力可以提高喷射器的工作性能,... 在自行研制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实验台上,通过调节系统中阀门开度控制喷射器的进出口压力和温度,研究喷射器的流量、喷射系数、压缩比和效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同时增大工作流体压力和引射流体压力可以提高喷射器的工作性能,减小工作流体压力或者增大引射流体压力可以提高喷射器的工作完善度。高效率喷射器的研制是优化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CO2 跨临界循环 效率 喷射系数 压缩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循环与传统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马一太 杨俊兰 +1 位作者 刘圣春 管海清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36-841,共6页
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卡诺定理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热力学分析方法-当量温度法,并以此为基准对各种制冷循环进行了分析。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当量温度法可以得出更加公正、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 CO2跨临界循环 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当量温度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力泵驱动两相冷却复合制冷系统特性分析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马跃征 许树学 +1 位作者 马国远 张双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为降低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能耗,搭建了一种磁力泵驱动的两相冷却复合制冷装置,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外温度15℃时,泵循环模式的EER随冷凝器迎面风速先增大后减小,当风速为1 m/s时EER获得最大值。在热负荷为7.3 k W条件下,... 为降低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能耗,搭建了一种磁力泵驱动的两相冷却复合制冷装置,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外温度15℃时,泵循环模式的EER随冷凝器迎面风速先增大后减小,当风速为1 m/s时EER获得最大值。在热负荷为7.3 k W条件下,实验获得了两种运行模式的最佳转换温度;最后以哈尔滨和石家庄地区为例,模拟计算出泵驱动模式的全年最佳运行时间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系统 能效比 运行模式 压缩式制冷循环 两相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双蒸发器压缩/喷射式跨临界制冷循环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一太 管海清 +1 位作者 杨俊兰 刘圣春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7,共5页
为减小CO_2跨临界循环系统节流部分的膨胀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可在小型制冷系统中采用喷射器代替节流阀,部分回收工质从高压到低压过程的膨胀功。在对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CO_2跨临界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效率分析模型。... 为减小CO_2跨临界循环系统节流部分的膨胀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可在小型制冷系统中采用喷射器代替节流阀,部分回收工质从高压到低压过程的膨胀功。在对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CO_2跨临界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效率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合理的喷射器出口背压下,CO_2跨临界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可以得到较高的循环性能。蒸发温度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两工况的变化对该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在较低蒸发温度下,该系统可以明显降低压缩机出口温度,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跨临界循环 压缩 喷射制冷循环 喷射器 能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冷剂R1234ze在高温热泵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何永宁 夏源 +2 位作者 金磊 杨东方 曹锋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66,共5页
对比了R1234ze、R134a、R124、R142b等工质的热物理性质,分析了几种工质在高温热泵应用中相同工况下的压比、COP、压缩机排气量、排气温度等性能参数,论述了R1234ze用作高温热泵工质的可行性及R1234ze高温热泵机组的特性。结果表明R12... 对比了R1234ze、R134a、R124、R142b等工质的热物理性质,分析了几种工质在高温热泵应用中相同工况下的压比、COP、压缩机排气量、排气温度等性能参数,论述了R1234ze用作高温热泵工质的可行性及R1234ze高温热泵机组的特性。结果表明R1234ze在高温热泵75~95℃工作区间内,具有系统制热COP高、压比适中、压缩机排气温度低等特点。同时,其良好的热物性、较低的GWP值决定了其可以应用于高温热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工质 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高温热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级分凝自复叠制冷系统特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芮胜军 张华 +1 位作者 张庆钢 黄理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9-2035,共7页
以两级分凝自复叠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元混合工质空间和平面汽液平衡特性,对三元混合工质的组分变化规律及运行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应用混合工质物性分析软件Refprop 8.0根据冷凝蒸发器冷量平衡特性讨论了混合工质组分比例,得... 以两级分凝自复叠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元混合工质空间和平面汽液平衡特性,对三元混合工质的组分变化规律及运行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应用混合工质物性分析软件Refprop 8.0根据冷凝蒸发器冷量平衡特性讨论了混合工质组分比例,得到比较合理的配比组成65/20/15。通过5个平面压焓图的空间变化关系分析了自复叠制冷系统工质分离、混合和运行特性。根据实验研究,循环系统高低压旁通和相分离器出口气体旁通可有效改善压缩机启动初期系统压力和温度过高的问题。对系统各级节流降温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压缩机的吸排气温度和蒸发温度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叠制冷 混合工质 分凝循环 单级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制冷性能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敬辉 陈江平 陈芝久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8-542,共5页
建立了对双温压缩/喷射混合蒸气压缩制冷循环进行理论分析的热力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带有蒸发压力调节阀的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和三种压缩/喷射混合的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理论制冷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 建立了对双温压缩/喷射混合蒸气压缩制冷循环进行理论分析的热力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带有蒸发压力调节阀的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和三种压缩/喷射混合的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理论制冷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可以回收膨胀阀和蒸发压力调节阀的节流损失,提高双温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高温蒸发器制冷量越大,双温压缩/喷射混合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的提高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 制冷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NH_3压缩/喷射复叠循环理论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利蓉 马一太 管海清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7-60,共4页
为利用CO2跨临界循环气体冷却器放热段较大的温度滑移,减小节流部分的膨胀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可在制冷系统中利用CO2跨临界循环与NH3喷射循环复合实现压缩/喷射复叠式系统。在对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计算结... 为利用CO2跨临界循环气体冷却器放热段较大的温度滑移,减小节流部分的膨胀功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可在制冷系统中利用CO2跨临界循环与NH3喷射循环复合实现压缩/喷射复叠式系统。在对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NH3循环喷射器引射流体温度和出口的冷凝温度对引射系数影响很大,在较高引射流体温度和较低冷凝温度下,CO2跨临界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可以得到较高的循环性能。在较低CO2跨临界循环蒸发温度和压缩机效率时,此循环相对基本循环有明显优势。降低发生器温差也是提高循环性能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跨临界循环 压缩/喷射制冷循环 喷射器 能效比(E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和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电站空冷系统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立军 杨善让 +1 位作者 王升龙 卢洪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7-12,共6页
针对电站传统空冷技术的种种缺陷,曾提出蒸汽动力循环耦合以氨为制冷剂的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复合循环的正制冷循环可根据机组负荷特性和安装地的气象条件选用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或氨水吸收式制... 针对电站传统空冷技术的种种缺陷,曾提出蒸汽动力循环耦合以氨为制冷剂的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复合循环的正制冷循环可根据机组负荷特性和安装地的气象条件选用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或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为便于设计选型,简要介绍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两制冷循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复合循环空冷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并根据模拟计算机组安装地的典型年-气温分布进行2种方案的性能评价指标的计算分析及2种方案能级和能耗的对比分析。算例表明:氨水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和能级和能耗均明显优于氨蒸气压缩式制冷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前者还有望用于高温时段长的南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空冷系统 复合制冷循环空冷系统 氨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增强型喷射式制冷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方承超 赵军 +2 位作者 徐律 孙克涛 孙世波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5-189,共5页
对太阳能为热源的增强型喷射式制冷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进行了初步实验。在90℃热源、12℃蒸发温度和2000W制冷量的额定工况下,喷射系数可达0.651,整个系统的COP值达0.334,比传统的纯喷射制冷循环的CO... 对太阳能为热源的增强型喷射式制冷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进行了初步实验。在90℃热源、12℃蒸发温度和2000W制冷量的额定工况下,喷射系数可达0.651,整个系统的COP值达0.334,比传统的纯喷射制冷循环的COP值(0.23)提高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式 制冷系统 太阳能 喷射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船动力余热制冷技术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少杰 陈光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34,共7页
渔船通常需要带冰或使用压缩式制冷来满足渔获冷藏保鲜的需要,而渔船发动机尾气中有大量的热能被排放到环境中去,利用渔船发动机尾气余热制冷是一种既经济又节能的好方法。本文介绍了吸附式、吸收式和喷射式三种热能驱动的制冷循环,并... 渔船通常需要带冰或使用压缩式制冷来满足渔获冷藏保鲜的需要,而渔船发动机尾气中有大量的热能被排放到环境中去,利用渔船发动机尾气余热制冷是一种既经济又节能的好方法。本文介绍了吸附式、吸收式和喷射式三种热能驱动的制冷循环,并针对渔船制冰工况对这三种循环在渔船中应用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使用喷射式制冷技术对渔船现有压缩式制冷系统进行改造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将喷射制冷与压缩制冷结合,可减少渔船制冷系统燃料消耗54.5%,在1年内即可收回改造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 复叠制冷循环 蒸汽喷射制冷系统 冷藏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参数对双蒸发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耿利红 刘华东 +2 位作者 魏新利 王珍珍 邵龙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46-1154,共9页
实验研究了操作参数(冷凝器进水温度、高温蒸发器进水温度和低温蒸发器进水温度)对双蒸发压缩/喷射制冷系统及两相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喷射器引射系数随冷凝器进水温度和高温蒸发器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低温蒸发器进水温度... 实验研究了操作参数(冷凝器进水温度、高温蒸发器进水温度和低温蒸发器进水温度)对双蒸发压缩/喷射制冷系统及两相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喷射器引射系数随冷凝器进水温度和高温蒸发器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低温蒸发器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喷射器压升比随冷凝器进水温度和高温蒸发器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低温蒸发器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冷凝器进水温度和高温蒸发器进水温度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大,而低温蒸发器进水温度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小。其中,冷凝器进水温度每降低5℃,制冷系统COP增加0.44;高温蒸发器进水温度每升高2℃,制冷系统COP增加0.16。结果可供双蒸发压缩/喷射制冷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作参数 两相流 喷射器 压缩/喷射制冷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温冰箱压缩/喷射式混合制冷循环系统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苏跃红 葛新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喷射器的性能、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是压缩/喷射式混合制冷循环能否成功地应用于双温冰箱的关键.本文对小型喷射器的设计计算及加工方案和混合循环制冷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细致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了喷射器的增压作用和... 喷射器的性能、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是压缩/喷射式混合制冷循环能否成功地应用于双温冰箱的关键.本文对小型喷射器的设计计算及加工方案和混合循环制冷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细致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了喷射器的增压作用和混合循环的节能作用;同时,说明了小型喷射器的简化加工方案是可行的,两个蒸发器串联设计的混合循环制冷系统是一种变工况适应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箱 压缩 喷射 喷射器 制冷循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