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以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为例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调风 张勃 +3 位作者 王小敏 贾建英 尹海霞 何旭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0,共8页
借助ArcGIS 9.3和SPSS数据软件平台,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实测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近50年的干旱特征进行了时空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 借助ArcGIS 9.3和SPSS数据软件平台,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实测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近50年的干旱特征进行了时空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历年各地区干旱发生的覆盖范围、频率和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天数,揭示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干旱发生的时空差异和动态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有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夏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13、8 a,冬季最少,只有3 a。(2)从空间尺度来看,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中兰州-榆中-靖远一带和庆阳北部属于高值区,而岷县、渭源一带属于低值区;106°E以西"临洮-通渭-天水"一带和庆阳东南部是干旱变幅最大的地方。(3)从季节尺度来看,夏季干旱频率和持续日数最多,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时空格局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陕西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蔡新玲 叶殿秀 +2 位作者 李茜 张存杰 王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共8页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2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法,统计分析了近50年陕西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及四季干旱发生频次和干旱日数总体上呈北高(多)南低(少)分布特征。四季中夏旱频...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2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法,统计分析了近50年陕西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及四季干旱发生频次和干旱日数总体上呈北高(多)南低(少)分布特征。四季中夏旱频率最高,强度最强,春季其次。各等级干旱日数中轻旱日数最多,中、重和特旱日数依次减少。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及关中中东部既是干旱高发区,也是干旱重发区;近50年陕西区域干旱强度和干旱日数均存在较明显的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春秋两个季节的变化,而夏季和冬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50年陕西共发生32起持续性干旱事件,以春夏连旱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强,反映出陕西区域极端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红英 张晓煜 +2 位作者 王静 郑广芬 王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95-1001,共7页
基于1981 2010年宁夏2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从干旱发生日数、干旱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等方面对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并作了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近30年宁夏干旱发... 基于1981 2010年宁夏2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从干旱发生日数、干旱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等方面对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并作了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近30年宁夏干旱发生日数、发生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呈从南到北不断增加的趋势,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最大为0.94,最小在0.1以下,南部大部分地区普遍处于干旱致灾因子低危险区,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致灾因子高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干旱致灾因子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订正后的CI指数分析近50年干旱对山西省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徐玲玲 王建林 +3 位作者 宋艳玲 郑昌玲 方利 宋迎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7-233,共7页
利用1961—2010年山西省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出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通过对比CI指数与临近农田站1992—2010年的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分区域和发育期订正了玉米发生干旱时的CI指数评判标准。同时结合近50年山西省玉米单产资... 利用1961—2010年山西省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出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通过对比CI指数与临近农田站1992—2010年的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分区域和发育期订正了玉米发生干旱时的CI指数评判标准。同时结合近50年山西省玉米单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分区域构建了山西省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玉米不同发育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与传统的气象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差异较大。以晋南区为例,玉米播种至出苗期、拔节至抽雄期、乳熟至成熟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为≤-1.2,出苗至拔节期为≤-1.3,抽雄至乳熟期为≤-0.9。山西省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累积指数与气象影响产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335(晋北区)、0.6929(晋中区)和0.8041(晋南区);不同区域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模拟的近50年玉米产量变化与实际气象影响产量通过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检验,能较为准确地评估玉米发生干旱时的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气象干旱 玉米产量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CI指数在安徽省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谢五三 田红 王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02-1408,共7页
运用安徽省77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安徽省所有测墒站建站至2009年的土壤墒情资料,研究分析改进的CI指数在安徽省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统计特征、与土壤墒情的相关性以及干旱的空间分布等方面,改进的CI指数... 运用安徽省77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安徽省所有测墒站建站至2009年的土壤墒情资料,研究分析改进的CI指数在安徽省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统计特征、与土壤墒情的相关性以及干旱的空间分布等方面,改进的CI指数NCC2CI保持了原来的CI指数OldCI的优点;但在干旱过程的逐日演变诊断方面,NCC2CI指数较OldCI指数有了诸多改进。对于安徽省干旱监测业务来说,NCC2CI明显优于Old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指数 气象干旱 对比分析 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和强度分析方法的四川冬春季干旱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周丽 谢舒蕾 吴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4,共9页
区域气象干旱动态变化过程和转换规律的研究对灾害预警与应对有重大意义。利用1985-2015年四川30个气象站点逐日20-20时降水量、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与intensity analysis等方法,从干旱事件频次、干旱等级变化强度和... 区域气象干旱动态变化过程和转换规律的研究对灾害预警与应对有重大意义。利用1985-2015年四川30个气象站点逐日20-20时降水量、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与intensity analysis等方法,从干旱事件频次、干旱等级变化强度和干旱等级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近30年四川冬春季干旱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5年冬-2015年春四川冬春季干旱事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区域性干旱事件发生率高达77.78%,4月发生区域性干旱事件的频次最高;1985年冬-2015年春四川冬春季干旱等级变化强度表现出“快-慢-快”的变化特征;其中,2005年冬-2015年春较往年有变干趋势;1985年冬-2015年春四川冬春季干旱等级转换较活跃,各干旱等级的转换速率不尽相同,主要集中在轻旱、中旱、重旱三个等级,且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强度分析 冬春季 气象干旱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新疆的适用性分析
7
作者 孟琪琳 窦燕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00,106,共9页
构建有效的干旱指数是识别、评价实际旱情的关键。以新疆为研究区域,基于降水、气温、土壤含水量数据,对已有的标准化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进行改进,使用逐日降水加权衰减对降雨量进行非等权处理,依据水平衡模型修正得到一种物理机制... 构建有效的干旱指数是识别、评价实际旱情的关键。以新疆为研究区域,基于降水、气温、土壤含水量数据,对已有的标准化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进行改进,使用逐日降水加权衰减对降雨量进行非等权处理,依据水平衡模型修正得到一种物理机制清晰、应用简便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n,进一步评价了该指数在新疆地区的适用性,检验了该指数表征旱情时空演变全过程特征的能力,并对造成干旱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新构建的CIn指数改善了CI指数对新疆气象旱情轻判的问题,所显示的干旱历时与干旱强度对干旱事件的评价更为准确,更加适用于新疆的气象干旱情况;②基于CIn指数计算得出不同时间尺度以及不同干旱等级的气象干旱频率,表征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且“干旱—湿润”的变化情况占主导地位,干旱情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③各气象驱动因子对干旱指数存在不同的空间相关性,CIn指数与降雨量、潜在蒸散发和相对湿度成正相关,与风速和平均温度成负相关。CIn指数不但克服了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出现的低估旱情等级问题,而且对旱情态势走向评价更加准确,可以为气象干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识别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干旱频率 适用性分析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渭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景朝霞 夏军 +2 位作者 匡洋 佘敦先 王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91,95,共7页
根据渭河流域1961—2014年27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研究了渭河流域近54 a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渭河流域的干旱持续时间有微弱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序列不存在明显突变点;春、夏、秋、冬四季干旱站次比多... 根据渭河流域1961—2014年27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研究了渭河流域近54 a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渭河流域的干旱持续时间有微弱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序列不存在明显突变点;春、夏、秋、冬四季干旱站次比多年均值分别为50.7%、42.7%、37.5%、60.9%,其中春、秋、冬三季干旱站次比增加,秋季增加趋势显著;重度及以上干旱四季频发,但冬季干旱站次比小;干旱持续时间以及中度以上干旱频率西北高、东南低,东部华县站周边干旱持续时间较长;春、夏、秋、冬四季中度以上干旱频率均值分别为35.2%、26.2%、22.4%、2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特征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I的新疆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阿迪拉·阿布都热合曼 昝梅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01,共6页
基于新疆92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通过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分析新疆干旱过程及干旱强度,结果表明:(1)全疆年平均干旱日数在空间分布特征为:各地轻旱、中旱的年平均干旱日多数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少数分布在... 基于新疆92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通过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分析新疆干旱过程及干旱强度,结果表明:(1)全疆年平均干旱日数在空间分布特征为:各地轻旱、中旱的年平均干旱日多数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少数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重旱年平均干旱日数以昆仑山脉为轴线,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北疆特旱年平均干旱日数大于南疆;(2)年平均干旱强度呈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加重的分布特征,春、夏季区域间干旱强度空间差异较小,秋季区域间干旱强度差异性较大;(3)干旱强度与其影响范围时序变化特征趋向一致;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的时空分析,将新疆分成三个模态:第一模态南北疆成相反形式的分布特征,第二模态为东西部相反的分布特征,第三模态呈伊犁河谷偏湿的分布特征,且各模态干旱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 干旱日数 干旱强度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I值进行衡阳晚稻产量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媚 毛宇 +1 位作者 陈涛 黄卓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18185-18187,共3页
通过分析衡阳各县晚稻产量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值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剔除与预报量关系较弱的自变量,建立了CI值对晚稻产量预报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从回归模型分析来看,剔除洪涝年份后,晚稻Y和D、M的相关性得到了提高,其回归方程为Y=... 通过分析衡阳各县晚稻产量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值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剔除与预报量关系较弱的自变量,建立了CI值对晚稻产量预报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从回归模型分析来看,剔除洪涝年份后,晚稻Y和D、M的相关性得到了提高,其回归方程为Y=384.187+0.508M。模型效果检验表明,样本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残差散点的分布随机均匀,且大多落在水平直线-2和2之间;标准化残差的正态曲线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0.989,接近标准正态曲线,回归拟合程度高。从模型检验结果来看,利用该模型对2009年各县晚稻产量进行预报,所得结果和实际相比,平均误差为0.4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产量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中国干旱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59
11
作者 邹旭恺 任国玉 张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1-378,共8页
基于中国606个地面台站195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统计分析了中国全国及十大江河流域近60年的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60年来,从整体来看,中国干旱面积呈现出弱的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长的几个中... 基于中国606个地面台站195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统计分析了中国全国及十大江河流域近60年的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60年来,从整体来看,中国干旱面积呈现出弱的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长的几个中心分别位于北方的辽河流域西部、黄河流域东部、海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东南部等地,最长持续时间可达4个月以上;北方江河流域干旱面积一般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干旱面积出现显著的增加趋势,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前期连续数年出现大范围干旱,南方大多数江河流域干旱面积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只有西南诸河流域有显著的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江河流域 干旱面积 气候趋势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39
12
作者 梅梅 高歌 +3 位作者 李莹 王国复 代潭龙 陈逸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0,共9页
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特征显著,给水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等带来重大影响。基于1961~2022年长江流域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分析了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以及高... 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特征显著,给水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等带来重大影响。基于1961~2022年长江流域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分析了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以及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长期趋势和相互关系,给出了基于频次、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面积的综合危险性指数评估结果。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东部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沿线及以南地区是2022年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相对影响最大的地区,同时上述地区也是高温干旱复合风险增加趋势显著的地区。(2)在局地复合事件持续时间增加以及上游复合事件风险增大的叠加作用影响下,长江中下游干流周边水文干旱风险可能增加。(3)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复合极端事件将变得更为极端,特别在四川盆地东部和长江流域东南部最为显著;高温事件增加是复合事件增加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干旱事件与高温关联;长江上、中游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高温事件强度对复合事件强度起主要贡献的年份明显增多。(4)从综合危险性来看,长江全流域强高温事件并发的年份较多,而严重干旱常在上、中、下游中的两个区域内发展演变;21世纪以来,6~10月发生高危险性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且影响范围覆盖长江全流域的有2006,2013,2019年和2022年。研究成果可为认识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规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综合风险评估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_I指数的贵州省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金凤 冯杰 何祺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共5页
贵州干旱频发,亟需采用合理的干旱指标分析研究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导抗旱工作。与单项干旱指数相比,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同时考虑了降水和蒸散能力对干旱发生的累积效应,更能精确地反映不同的干旱状况。验证了CI指数在贵州的适... 贵州干旱频发,亟需采用合理的干旱指标分析研究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导抗旱工作。与单项干旱指数相比,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同时考虑了降水和蒸散能力对干旱发生的累积效应,更能精确地反映不同的干旱状况。验证了CI指数在贵州的适用性,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了贵州省50年来干旱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强度。结果表明,贵州省年干旱发生频率很高;全年干旱频率分布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四季中,春旱发生频率最高,由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夏旱南北差异不显著,秋旱发生频率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高的条带状分布规律;干旱持续日数和干旱强度呈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 土壤相对湿度 时空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5年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 被引量:24
14
作者 陈效逑 刘立 尉杨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149,共3页
利用黄河流域58个气象站点1961—200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逐日降水量数据,采用百分比阈值法定义极端气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计算气象综合干旱指数(CI),并分析了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利用黄河流域58个气象站点1961—200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逐日降水量数据,采用百分比阈值法定义极端气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计算气象综合干旱指数(CI),并分析了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天数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平均速率分别为-3.8 d/10 a和1.7d/10 a;年极端强降水总量的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河源区增加最显著,而中游的黄土高原中、东部减少最显著;干旱天数呈减少趋势,河源区减幅最大,河套-宁夏平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的减幅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极端强降水 气象综合干旱指数 变化趋势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生育期干旱分析——以保定市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沈彦军 李红军 雷玉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2-226,233,共6页
对冬小麦生育期干旱进行精细分析,可以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信息,为降水、地下水动态以及作物耗水关系提供研究基础。采用有效降水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方法,分析了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56个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苗期、越冬期... 对冬小麦生育期干旱进行精细分析,可以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信息,为降水、地下水动态以及作物耗水关系提供研究基础。采用有效降水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方法,分析了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56个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成熟期)的平均有效降水和气象干旱发生频率。研究发现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有效降水为55.43 mm,分别占年有效降水和生育期降水量的13.6%和52.5%。其中,5月和10月是生育期有效降水的主要贡献月,平均有效降水量分别占到生育期有效降水量的35.7%、27.1%。生育期平均缺水350mm以上,并且有效降水的月际、年际间差异明显。逐月旱涝级别和频率分布显示,生育期干旱平均发生频率为58.5%,逐月发生干旱的频率均在50%以上。12月易发生轻旱,2、3月易发生中旱,4月易发生重旱。总体上,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都表现出非稳定性,逐月平均有效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小于需水量,干旱发生频率冬后大于冬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效降水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干旱频率 太行山前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春玉米气象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晓梅 袁淑杰 +2 位作者 王劲松 张碧 罗雯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7,92,共10页
利用四川省1961-2014年147个地面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与四川省春玉米观测资料,运用气象干旱对农业影响评估综合指数,建立四川省春玉米生育期气象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模型,研究了四川省春玉米播种-出苗期、拔节-孕穗期、抽雄开花-吐丝期、... 利用四川省1961-2014年147个地面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与四川省春玉米观测资料,运用气象干旱对农业影响评估综合指数,建立四川省春玉米生育期气象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模型,研究了四川省春玉米播种-出苗期、拔节-孕穗期、抽雄开花-吐丝期、乳熟-完熟期及全生育期气象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玉米需水关键期发生特、重、中、轻概率的空间分布不同;春玉米抽雄开花-吐丝期气象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拔节-孕穗期次之,播种-出苗期较小;春玉米全生育期气象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盆西北至资阳北部较高,高原西南部河谷地带次之,盆地西南部、凉山州东北部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气象干旱对农业影响评估综合指数 气象干旱致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改进及其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家宁 孙怀卫 +2 位作者 王建鹏 廖卫红 陈皓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71-77,共7页
为准确开展区域干旱监测,该研究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CI)进行了改进,使其更适用于干旱的长期监测。研究以湖北省区域为典型研究对象,利用高精度气象格网数据以及历史灾情数据,运用游程理论... 为准确开展区域干旱监测,该研究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CI)进行了改进,使其更适用于干旱的长期监测。研究以湖北省区域为典型研究对象,利用高精度气象格网数据以及历史灾情数据,运用游程理论、相关性分析和M-K趋势检验等方法,对几种常用干旱指数的灾害识别能力、干旱演变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综合干旱指数(The Improved Comprehensive Drought Index,CIn)能够识别湖北省的多数历史重大旱灾;CIn与实际的旱灾受灾面积和旱灾成灾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9和0.67,均优于CI指数和SPEI指数;由CIn得到的干旱历时、干旱烈度的空间分布也与文献资料相符合。在湖北省区域内取得的干旱时空演变趋势分析中发现,CIn和SPEI6的M-K测试结果中干旱趋势发生显著变化的面积比例为40.19%和53.99%(P<0.05),明显高于CI和SPEI1指数的26.40%和18.93%,表明CIn和SPEI6对长期的气候变化更为敏感,由此说明,在旱灾趋势分析中应选择合适的干旱监测指标。该研究可为区域气象干旱监测的指标选取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监测 气象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55
18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4 位作者 陈忠明 于俊伟 帅士章 龙先菊 付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贵州此次持续干旱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南支系统偏弱及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的环流条件下。在干旱期间,贵州西部地区气温为正距平,降水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38%~73%,气候干湿指数<0.6;东部地区气温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为负距平外,其余月份均为正距平,降水基本上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60%~81%,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气候干湿指数>1.0外,其余月份均<0.6。总体上,贵州西部地区的旱情较东部地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干旱特征 气候干湿指数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130
19
作者 李柏贞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43-1052,共10页
干旱作为全球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已经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更好地预测影响作物的干旱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综述了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各类干旱指标,包括气象指标、土壤墒情指标、作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其它综合监测指标等,... 干旱作为全球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已经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更好地预测影响作物的干旱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综述了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各类干旱指标,包括气象指标、土壤墒情指标、作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其它综合监测指标等,评述了各类干旱指标的优缺点以及在农业上的适用性,探讨了未来以作物干旱为核心的干旱指标研究拟重视的方面,以为减缓和预防干旱对农业的不良影响及制订科学的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指标 气象指标 土壤墒情指标 作物生理生态指标 综合监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过渡带干旱时空变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果华雯 张元伟 +2 位作者 宋小燕 张静 刘国庆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9-85,158,共8页
为识别中国南北过渡带的干旱状况,利用研究区内1960-2015年32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等资料,计算每个站点的逐月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并利用累积距平法等分析中国南北过渡带干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就时间变化而言,干旱强度、干... 为识别中国南北过渡带的干旱状况,利用研究区内1960-2015年32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等资料,计算每个站点的逐月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并利用累积距平法等分析中国南北过渡带干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就时间变化而言,干旱强度、干旱历时以及不同等级的干旱发生频率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并且,轻旱在所有等级干旱中占比最重,为55.6%;就季节变化而言,干旱的发生具有季节性规律,春旱的强度最大,且历时较长,夏旱最易发生,秋旱的发生频率总体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冬旱的历时值最短;就空间变化而言,研究区内北部相对干旱,南部相对湿润,武都地区和研究区内的河南地区最为干旱,甘肃南部反而是整个研究区最湿润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时空变化 中国南北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