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被引量:
38
1
作者
刘震
陈艳鹏
+3 位作者
赵阳
郝奇
许晓明
常迈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2期121-127,133,共8页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20世纪60~70年代);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在东营凹陷的勘探过程中总结的"环洼聚油"理论(20世纪90年代);在对二连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的"互补性"特征(2003年)、"优势论"特征(2005年)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新观点(2006年)。这一系列认识和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的石油地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油气分布规律
源控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
“互补性”特征
“优势性”特征
多元控油-主元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柴达木盆地高原复合油气系统多源生烃和复式成藏
被引量:
36
2
作者
袁剑英
付锁堂
+3 位作者
曹正林
阎存凤
张水昌
马达德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3期7-14,共8页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海槽"和中、新生代"盆地-造山带"演化旋回,发育了石炭系海陆过渡相、侏罗系湖沼相、第三系咸化湖相、第四系盐湖相4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多源-多凹-多灶"的复合油气系...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海槽"和中、新生代"盆地-造山带"演化旋回,发育了石炭系海陆过渡相、侏罗系湖沼相、第三系咸化湖相、第四系盐湖相4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多源-多凹-多灶"的复合油气系统,具有"多因素联合控藏、多期油气充注、多层系和多类型圈闭成藏"的"复式成藏"特征。通过深化盆地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提出了"源外成藏与源外找油、斜坡成藏与下坡找油、晚期成藏与源上找油、动态成藏与深层找气"等新的地质认识,有效地指导了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实现了油气勘探新突破和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复合盆地
多源生烃
复式成藏
勘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
14
3
作者
方世虎
徐怀民
+3 位作者
郭召杰
焦翠华
孟卫工
李建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岩心分析和测井标定综合分析表明,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发育沙三段和沙一二段两套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海南洼陷带。油气输导层主要由断裂(带)、连通的砂砾岩体和不整合面构成,它们或单独、或组合,控制着主要油气富集带的油气输导及聚集成...
岩心分析和测井标定综合分析表明,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发育沙三段和沙一二段两套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海南洼陷带。油气输导层主要由断裂(带)、连通的砂砾岩体和不整合面构成,它们或单独、或组合,控制着主要油气富集带的油气输导及聚集成藏。复合圈闭带控制着复合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各复合油气聚集带的成藏条件相互匹配,形成特征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输导层
成藏模式
复合圈闭带
辽河滩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
86
4
作者
陈业全
王伟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共5页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 ;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 ,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 ;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 ,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 ,盆地内有 3次成藏期 ,分别为印支期 (T3 )、燕山期 (J3 )和喜山期(E2 ) ,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 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 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 6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藏
成藏特征
地层不整合
前陆盆地
烃源岩
油气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
被引量:
6
5
作者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7-260,共4页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玉门、独山子和延长3个小油矿,国际上流传着“中国贫油”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陆相生油等新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油田,在源控论指导下发现了大港、胜利、辽河、华北等一系列油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使渤海湾...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玉门、独山子和延长3个小油矿,国际上流传着“中国贫油”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陆相生油等新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油田,在源控论指导下发现了大港、胜利、辽河、华北等一系列油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使渤海湾盆地油田不断扩大,使中国成为世界第5大产油国;北方侏罗系及煤成烃等天然气生成新理论又使我国天然气资源大幅度增长。油气勘探实践发现中国含油气盆地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球动力场,由此导出了不少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回首往事,油气资源的发展源于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前瞻未来,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发展更加需要新的石油地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中国
陆相生油
复式油气聚集带
源控论
煤成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
5
6
作者
武超
李宏伟
+3 位作者
盛双占
程甜
师效飞
姜萌蕾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集的领域,该构造带构造地层格架复杂,油藏类型多。围绕古凸起的地层上超、断陷回返褶皱、不整合、断陷扇体等有利于形成多种复合圈闭,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鲁克沁大型鼻状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特征。通过梳理明确了紧邻台北凹陷桃东沟群主力生烃中心是其规模成藏的基础,古隆起为燕山早期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构造背景,早期控制构造的深大断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区带差异成藏的关键因素;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主要受扇三角洲前缘相有利砂体展布控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主要受断块等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鲁克沁构造带
二叠系—三叠系
复式油气聚集带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被引量:
38
1
作者
刘震
陈艳鹏
赵阳
郝奇
许晓明
常迈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2期121-127,133,共8页
文摘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20世纪60~70年代);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在东营凹陷的勘探过程中总结的"环洼聚油"理论(20世纪90年代);在对二连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的"互补性"特征(2003年)、"优势论"特征(2005年)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新观点(2006年)。这一系列认识和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的石油地质理论。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油气分布规律
源控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
“互补性”特征
“优势性”特征
多元控油-主元成藏
Keywords
continental fault basin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rules
Source Control
theory
composite zon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ory
complementarity characteristics
predominance characteristics
multi-factor controlling and key-factor entrapping
分类号
TE12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柴达木盆地高原复合油气系统多源生烃和复式成藏
被引量:
36
2
作者
袁剑英
付锁堂
曹正林
阎存凤
张水昌
马达德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3期7-14,共8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07-01Z-01)资助
文摘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海槽"和中、新生代"盆地-造山带"演化旋回,发育了石炭系海陆过渡相、侏罗系湖沼相、第三系咸化湖相、第四系盐湖相4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多源-多凹-多灶"的复合油气系统,具有"多因素联合控藏、多期油气充注、多层系和多类型圈闭成藏"的"复式成藏"特征。通过深化盆地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提出了"源外成藏与源外找油、斜坡成藏与下坡找油、晚期成藏与源上找油、动态成藏与深层找气"等新的地质认识,有效地指导了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实现了油气勘探新突破和新进展。
关键词
高原复合盆地
多源生烃
复式成藏
勘探理论
Keywords
plateau
composite
basin
multi-sourc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ompound
accumulation
exploration
theory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
14
3
作者
方世虎
徐怀民
郭召杰
焦翠华
孟卫工
李建明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辽河油田分公司
塔里木油田公司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基金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2001CB409804).
文摘
岩心分析和测井标定综合分析表明,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发育沙三段和沙一二段两套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海南洼陷带。油气输导层主要由断裂(带)、连通的砂砾岩体和不整合面构成,它们或单独、或组合,控制着主要油气富集带的油气输导及聚集成藏。复合圈闭带控制着复合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各复合油气聚集带的成藏条件相互匹配,形成特征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
关键词
烃源岩
输导层
成藏模式
复合圈闭带
辽河滩海
Keywords
source rock
migration pathway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composite
trap zone
Tanhai area, the Liaohe Basin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
86
4
作者
陈业全
王伟锋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出处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共5页
基金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 96 10 1 0 5 0 2 )
文摘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 ;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 ,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 ;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 ,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 ,盆地内有 3次成藏期 ,分别为印支期 (T3 )、燕山期 (J3 )和喜山期(E2 ) ,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 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 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 6种类型。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藏
成藏特征
地层不整合
前陆盆地
烃源岩
油气聚集带
Keywords
Junggar Basin
foreland basin
tectonic evolutio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composite
hydrocarbon
system
pool-forming mode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zone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
被引量:
6
5
作者
郭占谦
机构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7-260,共4页
文摘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玉门、独山子和延长3个小油矿,国际上流传着“中国贫油”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陆相生油等新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油田,在源控论指导下发现了大港、胜利、辽河、华北等一系列油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使渤海湾盆地油田不断扩大,使中国成为世界第5大产油国;北方侏罗系及煤成烃等天然气生成新理论又使我国天然气资源大幅度增长。油气勘探实践发现中国含油气盆地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球动力场,由此导出了不少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回首往事,油气资源的发展源于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前瞻未来,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发展更加需要新的石油地质理论。
关键词
油气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中国
陆相生油
复式油气聚集带
源控论
煤成油
Keywords
China
hydrocarbon
resource
new
theory
nonmarine origin
multiple oil,gas
accumulation
zone
source,controlled
theory
coal,formed oil
分类号
TE15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
5
6
作者
武超
李宏伟
盛双占
程甜
师效飞
姜萌蕾
机构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科技项目“吐哈探区重点勘探领域综合评价与有利预探目标优选”(kt2017-08-04-1、kt2021-06-05)。
文摘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集的领域,该构造带构造地层格架复杂,油藏类型多。围绕古凸起的地层上超、断陷回返褶皱、不整合、断陷扇体等有利于形成多种复合圈闭,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鲁克沁大型鼻状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特征。通过梳理明确了紧邻台北凹陷桃东沟群主力生烃中心是其规模成藏的基础,古隆起为燕山早期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构造背景,早期控制构造的深大断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区带差异成藏的关键因素;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主要受扇三角洲前缘相有利砂体展布控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主要受断块等控制。
关键词
吐哈盆地
鲁克沁构造带
二叠系—三叠系
复式油气聚集带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Keywords
Tuha Basin
Lukeqin structural zone
Permian-Triassic
composi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zon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刘震
陈艳鹏
赵阳
郝奇
许晓明
常迈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
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柴达木盆地高原复合油气系统多源生烃和复式成藏
袁剑英
付锁堂
曹正林
阎存凤
张水昌
马达德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
3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方世虎
徐怀民
郭召杰
焦翠华
孟卫工
李建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陈业全
王伟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
8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关于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武超
李宏伟
盛双占
程甜
师效飞
姜萌蕾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