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片式微通道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束振动分析与可靠性评价方法
1
作者 王正 马同玲 +1 位作者 王博文 顾美丹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876,885,共9页
针对预冷吸气式组合发动机的膜片式微通道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束振动可靠性问题,建立换热微细管固有振动特性计算方法与数学模型,研究预冷器换热微细管在高速气流冲击下的振动模式,给出综合考虑旋涡脱落激振、紊流抖振和弹性激振等多种共... 针对预冷吸气式组合发动机的膜片式微通道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束振动可靠性问题,建立换热微细管固有振动特性计算方法与数学模型,研究预冷器换热微细管在高速气流冲击下的振动模式,给出综合考虑旋涡脱落激振、紊流抖振和弹性激振等多种共振模式的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束振动可靠性评价模型,揭示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振动可靠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预冷器换热微细管的固有振动频率与换热微细管外径、壁厚、相邻支撑间隔板之间跨度以及材料特性等参数密切相关,其振型具有正弦函数的特征;预冷器换热微细管在高速气流冲击作用下存在旋涡脱落激振、紊流抖振、弹性激振等共振模式;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振动可靠度随外侧被冷却工质流速的增大呈现出先降低后提高并趋近于某一数值的变化规律;为防止预冷器换热微细管发生共振损坏,在结构设计中要充分结合工作剖面、流动换热特性等,合理设计换热微细管束结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冷吸气式组合发动机 预冷器 换热微细管束 振动分析 可靠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动力循环耦合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善让 徐志明 +5 位作者 王恭 卢洪波 王升龙 陈立军 李菁华 李春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61-66,共6页
文中提出一种电站汽轮机凝汽器新型间接空冷系统,它通过特制的双相变换热器将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及与其并联的逆制冷循环和蒸汽动力循环串接耦合,以使系统能根据环境温度的高低,分别利用正、逆制冷循环的相互切换和制冷设备运行参数的调... 文中提出一种电站汽轮机凝汽器新型间接空冷系统,它通过特制的双相变换热器将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及与其并联的逆制冷循环和蒸汽动力循环串接耦合,以使系统能根据环境温度的高低,分别利用正、逆制冷循环的相互切换和制冷设备运行参数的调整将蒸汽动力循环的平均放热温度降低到和水冷系统的相近或更低,从而使该系统既节水又低耗:而且还可增强空冷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高环境温度时段能满发,低环境温度时段无冻害。文中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预测了系统的主要效果,进行了粗略的经济、社会效益估计,指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分析得出结论:新空冷系统的原理可信,技术可行,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冷却系统 蒸汽动力循环 制冷循环 逆序制冷循环 复合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和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电站空冷系统性能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立军 杨善让 +1 位作者 王升龙 卢洪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7-12,共6页
针对电站传统空冷技术的种种缺陷,曾提出蒸汽动力循环耦合以氨为制冷剂的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复合循环的正制冷循环可根据机组负荷特性和安装地的气象条件选用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或氨水吸收式制... 针对电站传统空冷技术的种种缺陷,曾提出蒸汽动力循环耦合以氨为制冷剂的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复合循环的正制冷循环可根据机组负荷特性和安装地的气象条件选用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或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为便于设计选型,简要介绍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两制冷循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复合循环空冷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并根据模拟计算机组安装地的典型年-气温分布进行2种方案的性能评价指标的计算分析及2种方案能级和能耗的对比分析。算例表明:氨水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和能级和能耗均明显优于氨蒸气压缩式制冷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前者还有望用于高温时段长的南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空冷系统 复合制冷循环空冷系统 氨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制冷循环间冷系统制冷剂/工质的选择论证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善让 雷扬 +2 位作者 赵波 盛杰 陈立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3-79,共7页
该文旨在从目前80余种制冷剂(包括替代工质)中筛选出能满足复合制冷循环间冷系统(以下简称复间冷)要求的中间传热介质(制冷剂/工质)。筛选步骤如下:1)按制冷剂的臭氧损耗潜势和全球变暖潜势挑选出满足环保要求的"环保型制冷剂"... 该文旨在从目前80余种制冷剂(包括替代工质)中筛选出能满足复合制冷循环间冷系统(以下简称复间冷)要求的中间传热介质(制冷剂/工质)。筛选步骤如下:1)按制冷剂的臭氧损耗潜势和全球变暖潜势挑选出满足环保要求的"环保型制冷剂";2)根据环保型制冷剂的物性对复间冷要求的满足程度,挑出合适度比较高的若干种;3)从前两轮筛选出的制冷剂/工质挑出做功能力最大者。最终氨成为3轮筛选唯一胜出的自然物质。考虑到氨的气味对人的呼吸道有刺激性,条件具备时可燃可爆,故再次仔细分析了其安全性,指出其燃爆可防、易防,拟定了相应防范措施,并列举了应用实例。全文结论为:氨物性对复间冷的合适度最高,环境最友好,安全可靠,性价比高。作为复间冷的制冷剂/工质,氨虽非最佳,但目前尚无更佳的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空气冷却系统 复合制冷循环 制冷剂 工质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空调制冷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5
作者 代彦军 王如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8,共8页
太阳能用于空调制冷,最大的优点是季节匹配性好,天气越热、越需要制冷的时候,系统制冷量越大。利用太阳能实现制冷效应有多种技术途径,其中将太阳辐射转变为热能,通过热能实现制冷的方式最具有应用前景,特点是能够实现太阳能供热、空调... 太阳能用于空调制冷,最大的优点是季节匹配性好,天气越热、越需要制冷的时候,系统制冷量越大。利用太阳能实现制冷效应有多种技术途径,其中将太阳辐射转变为热能,通过热能实现制冷的方式最具有应用前景,特点是能够实现太阳能供热、空调综合利用,全年综合转换效率高。本文针对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能转换制冷空调方式,从太阳能集热转换、匹配制冷循环选择、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制冷 集热转换 制冷循环 空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变工况特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波 杨善让 +2 位作者 张辉 彭伟麒 胡亚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308-3316,共9页
基于复间冷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建立复间冷系统变工况数学模型,提出了工作于环境高温时段的制冷循环过程中,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变工况计算模型。该模型揭示出压缩机功耗、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主要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影响... 基于复间冷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建立复间冷系统变工况数学模型,提出了工作于环境高温时段的制冷循环过程中,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变工况计算模型。该模型揭示出压缩机功耗、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主要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影响;工作于环境低温时段的逆制冷循环(动力循环)过程中,膨胀机输出功率的变工况计算模型,分析得出汽轮机排汽压力、工质过热度、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运行因素对膨胀机输出功率的影响。以600MW虚拟复间冷机组为例,定量阐明了诸影响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和膨胀机输出功率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间冷系统 变工况特性 汽轮机排汽压力 膨胀机输出功率 制冷循环 逆制冷循环(动力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空冷系统电站的经济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立军 米利俊 +2 位作者 徐超 雷扬 杨善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4-58,共5页
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简要回顾动力循环优化和提高热能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对前期提出的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并分析其节能减排的贡献。以压缩制冷复合循环空冷为... 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简要回顾动力循环优化和提高热能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对前期提出的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并分析其节能减排的贡献。以压缩制冷复合循环空冷为例的模拟计算表明复合空冷系统的可行性,指出新形势下空冷系统面临的重新选择,间冷系统将会受到重视和发展,采用制冷剂的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空冷系统将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循环 制冷循环 复合动力/制冷循环 电站空冷 技术经济分析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气温度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涛 付忠广 +3 位作者 刘志坦 严志远 朱鸿飞 张天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367-4374,共8页
选取某2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GSCC)机组为研究对象,在环境温度与联合循环满负荷和部分负荷工况性能变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燃机进气温度控制技术。通过建模仿真和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燃机进气温度变化对联合循环全工况性能的... 选取某2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GSCC)机组为研究对象,在环境温度与联合循环满负荷和部分负荷工况性能变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燃机进气温度控制技术。通过建模仿真和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燃机进气温度变化对联合循环全工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联合循环满负荷工况,通过进气冷却技术将燃机进气温度由32℃降低至12℃时,可增加联合循环功率14.2MW,同时提高热耗率2.3%;对联合循环80MW、120MW和160MW部分负荷工况,通过进气加热技术将燃机进气温度由12.5℃升高到40℃时,联合循环燃气耗量逐渐降低,联合循环效率分别提升0.86%、1.26%和1.11%。燃机进气温度控制技术建立了联合循环中底循环与顶循环间的耦合,在一定负荷和进气温度范围内调节燃机进气温度可有效改善联合循环性能,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环境温度 温度控制 进气冷却 进气加热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动态降温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祥雄 孙皖 +1 位作者 刘炅辉 侯予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51,共6页
建立了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系统时间相关数学模型,对系统动态降温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详细阐述了系统主要部件板翅式换热器及透平膨胀机动态回热及降温数学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了逆布雷顿空气制冷系统不同入口压力、温度、流量及... 建立了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系统时间相关数学模型,对系统动态降温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详细阐述了系统主要部件板翅式换热器及透平膨胀机动态回热及降温数学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了逆布雷顿空气制冷系统不同入口压力、温度、流量及不同换热面积和膨胀机效率下的动态温降特性曲线,讨论了部分参数对系统动态降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确定的入口流量,提高系统入口压力可以加快系统降温速度和最大温降;此外,系统设计时采用较大的回热换热器面积和提高膨胀机效率也是实现更大温降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制冷机 透平膨胀机 逆布雷顿循环 动态降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进气冷却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姜周曙 胡亚才 缪盛华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8,共4页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燃气轮机输出功率受环境气温影响明显,对进口空气(进气)进行冷却,可提高输出功率。介绍了一种两种工况交替运行的燃气轮机进气冷却系统:在进气温度高、投用进气冷却工况时,能有效增加燃气轮机输出功率;在进气温度...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燃气轮机输出功率受环境气温影响明显,对进口空气(进气)进行冷却,可提高输出功率。介绍了一种两种工况交替运行的燃气轮机进气冷却系统:在进气温度高、投用进气冷却工况时,能有效增加燃气轮机输出功率;在进气温度低、投用低压加热器工况时,通过回收烟气余热,增加余热锅炉蒸汽蒸发量,提高汽轮机功率,实现烟气余热的全年回收利用。技术经济分析和初步运行结果表明,该进气冷却系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燃气轮机 余热锅炉 进气冷却 制冷 溴化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轮机热管型进气冷却系统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松岭 张莉娜 张学镭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9-44,共6页
针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联合循环)机组出力随环境温度升高而下降的问题,设计了1种新型燃气轮机(燃机)进气冷却系统,即利用热管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溴冷机)回收余热锅炉排烟余热制冷,以降低燃机进气温度。对余热锅炉排烟(简称排烟)流... 针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联合循环)机组出力随环境温度升高而下降的问题,设计了1种新型燃气轮机(燃机)进气冷却系统,即利用热管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溴冷机)回收余热锅炉排烟余热制冷,以降低燃机进气温度。对余热锅炉排烟(简称排烟)流量及温度变化对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影响的分析表明,加装热管型溴冷机的燃机进气冷却系统可使燃机进气温度下降10~15℃,联合循环机组年净增发电量约20000MW.h。在环境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排烟温度的增加,燃机进气温降幅度也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联合循环 进气冷却 余热利用 热管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制冷应用于空调系统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解国珍 闫树龙 +1 位作者 陈昀 吴业正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64,共5页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空气制冷循环在高压状态和真空状态下的能效特点,结合传统的空气调节系统,研究空气制冷循环在空气调节闭式循环、开式循环和一次回风系统中的节能特性。研究表明,在维持空气制冷循环中空气膨胀后温度相同工况下,真空...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空气制冷循环在高压状态和真空状态下的能效特点,结合传统的空气调节系统,研究空气制冷循环在空气调节闭式循环、开式循环和一次回风系统中的节能特性。研究表明,在维持空气制冷循环中空气膨胀后温度相同工况下,真空循环的制冷系数优于高压循环的制冷系数;开式的一次回风真空制冷循环系统可以产生节能效果;开式空气制冷循环与闭式空气制冷循环在工程应用中各具特色,应根据应用状况来决定是否采用开、闭式制冷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制冷循环 一次回风空调系统 闭式或开式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风冷吸收式燃气空调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林 马爱华 +2 位作者 陈光明 谈莹莹 闫晓娜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6-81,共6页
比较了风冷吸收式燃气空调和水冷吸收式燃气空调优缺点,分析了吸收式燃气空调风冷化所产生的诸多问题,从循环流程改进、吸收器吸收效果强化、工质对组分优化等研究方向系统地综述了风冷吸收式燃气空调技术发展现状。
关键词 空调 吸收制冷 工质 吸收器 风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行工况对双效空冷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焕新 尚瑞 +1 位作者 舒朝晖 谢军龙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10-214,共5页
采用空冷吸收器、空冷冷凝器实现循环空冷化,是缩小吸收式系统体积、扩大其应用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4种空冷双效溴化锂循环,建立集中参数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运行参数(热源温度、室外冷却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4种循环性能的影响... 采用空冷吸收器、空冷冷凝器实现循环空冷化,是缩小吸收式系统体积、扩大其应用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4种空冷双效溴化锂循环,建立集中参数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运行参数(热源温度、室外冷却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4种循环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要实现循环空冷化,必须提高热源温度,同时4种循环相比,溶液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前分流的并联循环热力性能明显低于其他3种循环,不宜空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 双效吸收式制冷循环 运行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FC/GT和跨临界CO2动力/制冷循环的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洋 韩吉田 游怀亮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2-1080,共9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通过跨临界CO2动力循环回收SOFC/GT系统的排烟余热进行发电,利用跨临界CO2制冷循环向用户提供冷量和生活热水.建立了该联供系统热力性能的仿真计算模型,对系统进行了能量和[火用]分析,并对该联供系统的...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通过跨临界CO2动力循环回收SOFC/GT系统的排烟余热进行发电,利用跨临界CO2制冷循环向用户提供冷量和生活热水.建立了该联供系统热力性能的仿真计算模型,对系统进行了能量和[火用]分析,并对该联供系统的一些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设计条件下,该系统的净发电效率为61.54%,总[火用]效率为62.24%,净发电量、供热量和供冷量分别为246.507、241.501和45.616 kW,[火用]损失较大的部件依次为后燃室、预热器3和SOFC等.在研究的参数范围内,增大跨临界CO2制冷循环流率或降低空气流率和跨临界CO2动力循环流率均可提高系统的总能输出量;增大SOFC工作压力或降低空气流率和跨临界CO2制冷循环流率均可提高联供系统的净发电效率和总[火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电联供 SOFC/GT 跨临界CO2循环 制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热式空气制冷循环性能新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圣兵 陈林根 孙丰瑞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6,共6页
采用制冷率密度这一新的性能参数作为热力学优化目标 ,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方法 ,分析了回热式空气制冷循环的性能 ,得到了普适的解析关系式 ,并由数值计算分析了压比、热导率分配。
关键词 回热式空气制冷循环 制冷率密度 有限时间热力学 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朗肯循环-喷射式制冷功冷联产系统热力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新乐 卜淑娟 +2 位作者 戴文智 李惟慷 李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7-252,共6页
为充分利用地热能资源,在有机朗肯循环(ORC)基础上,结合喷射式制冷系统(ER),提出了一种新型有机朗肯循环-喷射式制冷功冷联产系统.以110℃饱和地热水为热源,采用R123为循环工质,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建立了联产系统热力学理论模型,... 为充分利用地热能资源,在有机朗肯循环(ORC)基础上,结合喷射式制冷系统(ER),提出了一种新型有机朗肯循环-喷射式制冷功冷联产系统.以110℃饱和地热水为热源,采用R123为循环工质,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建立了联产系统热力学理论模型,编制计算程序并以能源利用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热力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抽汽份额α在0~0.7内,能源利用率随蒸发压力p3增加而增加,而抽汽份额α在0.8~1之间时,能源利用率随蒸发压力增加而逐渐减小;能源利用率随抽汽压力p6增大而增大,且抽汽份额α越大增幅越高;随冷凝压力p10增加能源利用率不断减小,当p10为0.3 MPa,α为1时,能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值为74.1%;制冷蒸发温度T8越高能源利用率越大,且抽汽份额α越大能源利用率增幅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源 有机朗肯循环 喷射式制冷 功冷联产 热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环境气温敏感性分析
18
作者 赵波 杨善让 胡亚才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88-2195,共8页
为了定量评估环境气温高频、快速变化对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复间冷)系统热经济性的影响,以某亚临界600 MW的直冷机组性能参数和当地气象条件为基准,建立亚临界600 MW模拟复间冷机组,基于复间冷与直冷机组热经济性对比分析,构建环境高... 为了定量评估环境气温高频、快速变化对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复间冷)系统热经济性的影响,以某亚临界600 MW的直冷机组性能参数和当地气象条件为基准,建立亚临界600 MW模拟复间冷机组,基于复间冷与直冷机组热经济性对比分析,构建环境高温时段模拟复间冷机组的运行背压与其热经济性转捩温度之间的定量关联;以复间冷机组年累计输出电量为目标量和汽轮机的设计背压为优化变量,对复间冷机组的设计背压进行优化选择;在环境气温分布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厂址敏感性系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厂址敏感性系数越小,复间冷系统年累计输出电量越大.该结果可为复间冷系统设计、优化运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气温 热经济性 转捩温度 厂址敏感性系数 复间冷 直接空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捕集对输运床气化炉IGCC系统煤气冷却方式选择的影响
19
作者 迟金玲 赵丽凤 +2 位作者 张士杰 王波 李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883-3891,共9页
对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系统,CO2捕集的引入将对系统煤气冷却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该文分别构建了不捕集及捕集CO2的输运床氧气及空气气化IGCC系统流程,分析激冷及煤气余热锅炉2种... 对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系统,CO2捕集的引入将对系统煤气冷却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该文分别构建了不捕集及捕集CO2的输运床氧气及空气气化IGCC系统流程,分析激冷及煤气余热锅炉2种煤气冷却方式的引入对系统热力性能及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捕集CO2时,无论是对输运床氧气还是空气气化IGCC,煤气余热锅炉冷却方案热力性能及经济性均明显好于激冷冷却方案;考虑CO2捕集后,尽管采用煤气余热锅炉冷却的输运床氧气气化IGCC系统的供电效率比采用激冷冷却的系统高约1.38个百分点,而2种方案发电成本相当;考虑CO2捕集后的输运床空气气化IGCC系统的热力性能及经济性仍明显好于激冷冷却方案。此外,该文还分析了煤气冷却方式投资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得到2种冷却方式下,输运床氧气气化系统发电成本相同时的气化炉单元临界投资比。其中,对输运床空气气化系统的分析表明,无论是否考虑CO2捕集,均应采用煤气余热锅炉冷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输运床气化炉 空气气化 氧气气化 CO2捕集 煤气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集成的GTCC进气余热制冷的经济评价
20
作者 杨承 杨泽亮 蔡睿贤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3-27,共5页
为更准确地评价燃气-蒸汽联合循环(GTCC)进气冷却方案,提出了基于数据集成的进气余热制冷经济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了GTCC系统的进气温度特性、进气冷却系统的变工况特性、机组负荷规律以及当地全年标准气象参数等.对华南地区某GTCC进气... 为更准确地评价燃气-蒸汽联合循环(GTCC)进气冷却方案,提出了基于数据集成的进气余热制冷经济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了GTCC系统的进气温度特性、进气冷却系统的变工况特性、机组负荷规律以及当地全年标准气象参数等.对华南地区某GTCC进气余热制冷方案的经济评价表明,进气温度每降低1℃,联合循环功率约增大0.5%,而热耗率变化不大.对进气温度从环境温度(30℃)冷却至10℃的冷却方案,按当地气象条件,进气温降年平均可达16℃,GTCC年功率增大8.27%,热耗率增大1.03%,当增容尖峰电价为1.00元/(kW·h)及油价为2200元/t时,投资回收期约两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进气冷却 数据集成 经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