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及源荷灵活响应和CCPP-P2G联合运行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优化调度
1
作者 王爽 葛淑娜 +3 位作者 张彩玲 张岩 韩伟 段文岩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138,共10页
为促进源荷协调优化、新能源消纳以及降低碳排放量,提出一种计及碳捕集电厂-电转气联合运行和源荷灵活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策略。首先,引入储液罐对碳捕集电厂进行灵活改造,构建含电转气和碳捕集电厂联合运行的灵活优化模型。其... 为促进源荷协调优化、新能源消纳以及降低碳排放量,提出一种计及碳捕集电厂-电转气联合运行和源荷灵活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策略。首先,引入储液罐对碳捕集电厂进行灵活改造,构建含电转气和碳捕集电厂联合运行的灵活优化模型。其次,在热电联产中引入卡琳娜循环和电锅炉以解耦其固定热电比,并在荷侧引入需求侧响应,与源侧协调优化,提出源荷灵活响应模型。最后,采用条件风险价值理论描述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风险,分别建立常规调度模型和考虑条件风险价值的调度模型。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可以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降低碳排放量,兼顾了系统的低碳性、经济性以及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电厂 卡琳娜循环 条件风险价值 源荷灵活需求响应 综合能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联产的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
2
作者 刘含笑 单思珂 +6 位作者 方建 林青阳 于立元 方倪 刘小伟 刘忠 陆诗建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33-4240,共8页
针对热电联产生命周期碳足迹结果的分配方式,对基于热电比、基于供热比、基于固定比例和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式进行了原理上的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碳足迹评估,对四种分配方法在热电联产碳足迹实际评估中的效果进行了对比... 针对热电联产生命周期碳足迹结果的分配方式,对基于热电比、基于供热比、基于固定比例和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式进行了原理上的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碳足迹评估,对四种分配方法在热电联产碳足迹实际评估中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热电比的分配方式在碳足迹结果分配上较为偏向电力,基于固定比例的分配方式则较为偏向热力。基于供热比和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式对热电分配有较好的分配效果,基于供热比的分配方法是我国法定的对组织碳进行热电分配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推广基础,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法虽然分配效果较好,但需要确定本土化缺省值。对案例进一步分析可得:本案例的机组供热比在0.6~0.7时碳足迹最低,热电联产机组在运行时供热比在一定范围可以保证低碳足迹,这个范围在机组的最低煤耗指标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生命周期 碳足迹 热电厂 碳排放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风光储联合发电站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
3
作者 谢平平 陆秋瑜 +3 位作者 王雪林 陈玥 杨迎 钟海旺 《广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共10页
针对风光储联合发电站开展碳排放核算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联合碳足迹理论,构建了计及风光储联合运行影响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提出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渐进式碳排放核算方法,明确核算原理、边界及公式... 针对风光储联合发电站开展碳排放核算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联合碳足迹理论,构建了计及风光储联合运行影响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提出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渐进式碳排放核算方法,明确核算原理、边界及公式。实例测算表明,风光储联合发电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呈现显著阶段性特征,材料生产阶段(占比90.78%)和电站建设阶段(占比59.9%)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研究发现,电站碳排放强度与利用小时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配置储能可使碳排放强度降低约1.18 g CO_(2)e/kWh,减排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新能源场站制定碳减排措施及量化碳减排价值提供科学依据,对推动新型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不同发展阶段 风光储联合发电站 碳排放核算 全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余热回收和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的NGCC电厂燃烧后碳捕集工艺优化
4
作者 雷霆 梁友才 +4 位作者 朱雁 叶凯 凌珣杰 丁锦能 胡成贤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203,共10页
燃烧后碳捕集工艺是实现低碳发电的兜底技术和必然选择,然而其整合至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会大幅降低电厂发电效率。为了降低集成脱碳系统电厂的效率惩罚以及提高整体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一个综合回收系统余热和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新型燃... 燃烧后碳捕集工艺是实现低碳发电的兜底技术和必然选择,然而其整合至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会大幅降低电厂发电效率。为了降低集成脱碳系统电厂的效率惩罚以及提高整体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一个综合回收系统余热和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新型燃烧后碳捕集流程。首先,对常规碳捕集工艺的关键操作参数包括再生塔压力和贫液载荷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最佳运行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新型流程的设计及分析。新型流程利用小汽轮机回收低压抽汽的压力,能辅助贫液蒸气压缩并回收CO_(2)压缩中间冷却热加热再生塔冷凝回流水,在90k Pa的闪蒸压降下每吨CO_(2)最低再生能耗为3.35GJ,降低了17.3%。此外,通过回收抽汽过热使低压抽蒸汽量从68.40 kg/s降低至48.95 kg/s。针对常规CO_(2)压缩工艺能耗高和液化天然气气化过程中冷能浪费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CO_(2)两级压缩中间液化工艺,使压缩功降低了34.5%,并大幅减少冷却负荷和设备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碳捕集工艺和CO_(2)压缩工艺的?效率分别从23.12%和62.19%升至29.48%和65.96%。模拟结果显示,整合新型碳捕集工艺的发电机组净输出功从341.93 MW增至358.75 MW,净发电效率从48.85%升至51.25%,效率惩罚从13.77%降至9.53%,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 燃烧后碳捕集 工艺改进 效率惩罚 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PP湿煤气热力学性质分析和简捷计算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褚菲 王福利 王小刚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1-764,共4页
针对联合循环机组煤气系统模拟中湿煤气热力学性质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压力小于732kPa时,湿煤气仍可近似看做理想气体混合物,理想气体混合物热力学性质的计算方法仍然适用,计算误差较小.将湿煤气看成干煤气和水蒸气的... 针对联合循环机组煤气系统模拟中湿煤气热力学性质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压力小于732kPa时,湿煤气仍可近似看做理想气体混合物,理想气体混合物热力学性质的计算方法仍然适用,计算误差较小.将湿煤气看成干煤气和水蒸气的混合物,给出了湿煤气热力学性质的计算步骤和通用计算公式.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湿煤气各成分体积分数、水分析出和温度变化对湿煤气热力学性质的影响,并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给出了在联合循环机组煤气系统变工况模拟时湿煤气热力学性质的简捷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循环 湿煤气 热力学性质 理想气体 变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氨驱动钙循环捕集CO_(2)的天然气-氨互补发电系统集成与评价
6
作者 郑雅文 曾雪兰 +4 位作者 刘建辉 王珺瑶 何松 杨光 范峻铭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1-170,共10页
天然气电厂由于其清洁高效以及优异的调峰能力将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输入的情景下扮演重要角色。尽管天然气电厂相比于煤电具有更低的碳排放强度,但其仍然是全球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 天然气电厂由于其清洁高效以及优异的调峰能力将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输入的情景下扮演重要角色。尽管天然气电厂相比于煤电具有更低的碳排放强度,但其仍然是全球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其中钙循环燃烧后捕集技术由于吸附剂来源广泛、成本低廉而备受关注。传统富氧燃烧钙循环捕集技术采用纯氧与化石燃料燃烧为煅烧过程供热,并通过直接加热水蒸气的方式回收碳酸化反应恒温热量,导致了较高的能量惩罚。通过采用零碳燃料氨替代化石燃料,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氨驱动钙循环捕集CO_(2)的天然气-氨互补发电系统。新系统避免了化石能源供热所带来的额外碳捕集需求,同时利用氨裂解反应回收碳酸化反应释放的中温热量,避免了碳酸化热直接加热水蒸气的大温差换热损失。结果显示,新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富氧燃烧钙循环捕集系统,效率惩罚从9.4%下降到了0.6%,CO_(2)避免能耗从4.7 MJ/kg下降到了-8.1 MJ/kg,新系统的热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同时,新系统碳排放强度相比于富氧燃烧钙循环系统显著降低,达到了18.6 kg/MWh。分析了氨供能侧燃气透平入口温压对新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系统在较宽的运行参数范围下均具有较好的系统性能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循环 燃烧后捕集 天然气电厂 系统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脱水技术综述 被引量:8
7
作者 肖立春 李强 +2 位作者 丁志江 肖林 朱斌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4-448,共5页
用钢铁厂副产品煤气发电是钢铁企业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的重要途径.低热值煤气联合循环发电机组(CCPP)已应用在钢铁企业.现在普遍使用湿法回收的煤气中机械水含量偏高,这既影响CCPP的安全运行,又降低了煤气的热值.本文介绍了当前煤气脱... 用钢铁厂副产品煤气发电是钢铁企业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的重要途径.低热值煤气联合循环发电机组(CCPP)已应用在钢铁企业.现在普遍使用湿法回收的煤气中机械水含量偏高,这既影响CCPP的安全运行,又降低了煤气的热值.本文介绍了当前煤气脱水的主要方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提出了适用于CCPP的低成本、高效率煤气脱水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 脱水 联合循环发电机组(cc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方案 被引量:17
8
作者 朱大明 陈敏 +1 位作者 唐海龙 张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3-266,共4页
为满足高超声速运输机在宽广的工作范围内(Ma=0~5,H=0~30km)稳定,可靠工作,研究了涡轮,冲压组合动力装置并联方案.完成了涡扇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的总体性能方案设计,2种工作模式转换过程和沿飞行轨迹的组合发动机稳态特性模... 为满足高超声速运输机在宽广的工作范围内(Ma=0~5,H=0~30km)稳定,可靠工作,研究了涡轮,冲压组合动力装置并联方案.完成了涡扇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的总体性能方案设计,2种工作模式转换过程和沿飞行轨迹的组合发动机稳态特性模拟也已接近尾声.建立了适合高超声速飞行的涡扇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可变几何的部件级详细性能计算模型,比较分析了涡扇发动机的加力方案;考虑了进气道,发动机流量匹配对发动机特性的影响;给出了涡轮,冲压模式转换阶段的稳态性能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组合动力 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串联式组合动力装置方案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敏 唐海龙 +1 位作者 朱大明 朱之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5-268,共4页
为保证高超声速运输机在宽广的飞行包线内(Ma=0—5,H=0—30km)稳定可靠工作,对涡轮/冲压组合动力装置串联方案展开研究.首先建立了经试验数据校核的适于高超声速飞行的组合动力装置部件级变循环详细非线性性能计算模型;在此基础... 为保证高超声速运输机在宽广的飞行包线内(Ma=0—5,H=0—30km)稳定可靠工作,对涡轮/冲压组合动力装置串联方案展开研究.首先建立了经试验数据校核的适于高超声速飞行的组合动力装置部件级变循环详细非线性性能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发动机设计点热力循环分析和非设计点性能分析方法对串联方案的综合特性进行评估,最终给出一种经过优化的串联布局涡扇/冲压组合动力装置总体性能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可有效地缩小组合发动机的结构尺寸与重量,有利于进气道,喷管的调节以及冲压燃烧室燃烧的组织.通过综合调整发动机5个可调几何部位以及涡轮发动机燃油流量和冲压燃烧室燃油流量,可以实现涡扇/冲压模式的平稳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组合动力 涡扇发动机 冲压发动机 系统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汪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中试电站的设计概念 被引量:8
10
作者 章名耀 傅文玲 +3 位作者 蔡宁生 赵长遂 沈湘林 赵以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2年第A00期1-5,共5页
本文概述贾汪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PFBC-CC)中试电站的设计概念,介绍了该中试电站的研究目标、规模和选址、系统、设计技术关键和实施计划。
关键词 流化床 联合循环 中试电站 PF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ell煤气化工艺的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炉性能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徐越 吴一宁 危师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132-1136,共5页
以Shell煤气化工艺为基础,利用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过程模拟模型,对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工艺的性能进行了数学模拟和性能研究.分析了煤气化过程中氧气和蒸汽对气化炉性能的影响,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电站系统设计中气化工艺及... 以Shell煤气化工艺为基础,利用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过程模拟模型,对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工艺的性能进行了数学模拟和性能研究.分析了煤气化过程中氧气和蒸汽对气化炉性能的影响,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电站系统设计中气化工艺及参数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氧气煤比和蒸汽煤比是影响气化炉出口煤气成分、碳转化率和其他性能的主要因素,气化炉温度随着氧气煤比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蒸汽煤比的增加而下降;当蒸汽煤比一定时,随着氧气煤比的变化,冷煤气效率有一个最佳值,氧气煤比要比蒸汽煤比对气化炉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煤粉气化 气流床 气化炉 煤气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联合循环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可行性及其仿真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云海 沈广 危雪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99-103,共5页
讨论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CPP)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可行性,分析了不同类型CCPP机组的黑启动能力。为验证其可行性,对150MW CCPP机组启动300MW燃煤机组的黑启动过程进行了仿真。采用Simulink计算了空充变压器时的励磁涌流,计算中采用... 讨论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CPP)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可行性,分析了不同类型CCPP机组的黑启动能力。为验证其可行性,对150MW CCPP机组启动300MW燃煤机组的黑启动过程进行了仿真。采用Simulink计算了空充变压器时的励磁涌流,计算中采用了变压器饱和模型,并考虑了三相剩磁不平衡状态。采用EDSA软件计算大型电动机的启动以及孤岛运行中负荷投入的动态过程。基于仿真结果,提出了改善黑启动方案可行性的措施。仿真方法可以为黑启动方案的制定和现场试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启动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 城市电网 励磁涌流 电动机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量量化方法比较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宁 张紫禾 +4 位作者 张景奇 康磊 张海滨 陈颖 贾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89-1496,共8页
为探究排放因子法与监测法两类量化方法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采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1部分:发电企业》(下称《核算报告要求》)和《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下称《IPCC... 为探究排放因子法与监测法两类量化方法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采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1部分:发电企业》(下称《核算报告要求》)和《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下称《IPCC指南》)两种排放因子法,以及一种基于红外吸收光谱原理的排放源监测法,对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进行4次量化,分别得出监测法、《核算报告要求》以及《IPCC指南》下限值、缺省值和上限值5组量化值.结果表明:(1)采用监测法得出的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值明显小于两种指南排放因子法量化结果;(2)采用《核算报告要求》得出的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值介于《IPCC指南》缺省值和下限值的量化值之间;(3)《核算报告要求》和《IPCC指南》中的天然气排放因子值分别超出此次监测法量化值折算出的天然气排放因子值的22%、19%、23%和28%,证明存在因高估排放因子导致高估CO_2排放量的可能;(4)装置运行负荷率越高,采用排放因子法得出的量化值越趋近于监测法量化值.研究显示,在监测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宜采用监测法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进行量化,可避免燃料燃烧特性值和装置负荷率对排放因子法量化准确性的干扰,能更好地支撑企业和管理部门的统计量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排放 监测法 排放因子法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经济学分析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51
14
作者 赵春 王培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44-50,10,共7页
为满足能源结构优化和电网快速调峰需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得到快速发展,对联合循环及其内部组元的性能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传统方法无法考虑非能量费用的影响,而热经济学中矩阵热经济学又无法评价... 为满足能源结构优化和电网快速调峰需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得到快速发展,对联合循环及其内部组元的性能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传统方法无法考虑非能量费用的影响,而热经济学中矩阵热经济学又无法评价联合循环内部组元的技术-经济性能。该文基于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建立了联合循环成本模型;在传统的热经济学性能评价指标中引入了权重系数,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指标用于性能评价。结合联合循环的3个典型工况,对该文模型和组元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模型和组元评价指标结果合理,可以为联合循环系统的热经济学优化等后续研究提供性能指标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循环 结构理论 热经济学 发电成本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热泵调峰型燃气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建模及模拟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玺灵 付林 +2 位作者 王笑吟 孙涛 张世钢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779-2787,共9页
将分布式热泵调峰技术与基于直接接触式换热的燃气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相结合,构建一种分布式热泵调峰型燃气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介绍这种新的系统形式,并以一套二拖一大型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背压供热机组为例,进行... 将分布式热泵调峰技术与基于直接接触式换热的燃气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相结合,构建一种分布式热泵调峰型燃气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介绍这种新的系统形式,并以一套二拖一大型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背压供热机组为例,进行系统的配置并对系统关键参数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热电联产 余热回收 分布式调峰 热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空冷系统电站的经济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立军 米利俊 +2 位作者 徐超 雷扬 杨善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4-58,共5页
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简要回顾动力循环优化和提高热能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对前期提出的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并分析其节能减排的贡献。以压缩制冷复合循环空冷为... 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简要回顾动力循环优化和提高热能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对前期提出的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并分析其节能减排的贡献。以压缩制冷复合循环空冷为例的模拟计算表明复合空冷系统的可行性,指出新形势下空冷系统面临的重新选择,间冷系统将会受到重视和发展,采用制冷剂的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空冷系统将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循环 制冷循环 复合动力/制冷循环 电站空冷 技术经济分析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轴系配置的思考 被引量:16
17
作者 邓小文 肖小清 张俊杰 《广东电力》 2005年第4期1-8,共8页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因高效、节能、环保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此, 从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实际情况出发, 全面分析联合循环机组轴系的配置型式及其影响, 重点比较了单轴和多轴“2拖1”机组在设备投资、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因高效、节能、环保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此, 从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实际情况出发, 全面分析联合循环机组轴系的配置型式及其影响, 重点比较了单轴和多轴“2拖1”机组在设备投资、占地面积、建设周期、起动停机、功率和效率、检修和控制系统方面的优缺点, 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新机组建设的轴系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轴系配置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和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电站空冷系统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立军 杨善让 +1 位作者 王升龙 卢洪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7-12,共6页
针对电站传统空冷技术的种种缺陷,曾提出蒸汽动力循环耦合以氨为制冷剂的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复合循环的正制冷循环可根据机组负荷特性和安装地的气象条件选用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或氨水吸收式制... 针对电站传统空冷技术的种种缺陷,曾提出蒸汽动力循环耦合以氨为制冷剂的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复合循环的正制冷循环可根据机组负荷特性和安装地的气象条件选用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或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为便于设计选型,简要介绍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两制冷循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复合循环空冷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并根据模拟计算机组安装地的典型年-气温分布进行2种方案的性能评价指标的计算分析及2种方案能级和能耗的对比分析。算例表明:氨水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和能级和能耗均明显优于氨蒸气压缩式制冷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前者还有望用于高温时段长的南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空冷系统 复合制冷循环空冷系统 氨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循环电厂余热锅炉的监督预测控制策略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向杰 殷冲 +1 位作者 侯国莲 张建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52-58,共7页
联合循环电厂中余热锅炉的主要动态特性包括非线性、时滞和不确定性,采用传统控制方法难以实施有效控制。文中所采用的监督预测控制是一种综合的优化控制策略,以设定点优化为核心,具有监督层和调节层的双层控制结构,通过监督层动态优化... 联合循环电厂中余热锅炉的主要动态特性包括非线性、时滞和不确定性,采用传统控制方法难以实施有效控制。文中所采用的监督预测控制是一种综合的优化控制策略,以设定点优化为核心,具有监督层和调节层的双层控制结构,通过监督层动态优化目标函数,来完成对给定的调节层提供最优的设定点。该算法具有设计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文中给出了监督预测控制算法的详细推导过程,并以余热锅炉的主汽压对象为例,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仿真研究和实时控制,同时与广义预测控制、传统PID控制做比较,仿真结果表明,监督预测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和跟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循环电厂 余热锅炉 监督预测控制 设定点 优化 监督层 调节层 广义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循环机组热经济学H&S方法建模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鸿坤 陈坚红 +1 位作者 盛德仁 李蔚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为了更有效地对能量系统进行成本计算和性能分析,针对与负熵结合的E&S模型存在耗散组件的燃料产品定义在热力学范畴不合理以及对生产性组件进行双重惩罚的问题,建立基于H&S理论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经济学成本模型.详述H&S... 为了更有效地对能量系统进行成本计算和性能分析,针对与负熵结合的E&S模型存在耗散组件的燃料产品定义在热力学范畴不合理以及对生产性组件进行双重惩罚的问题,建立基于H&S理论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经济学成本模型.详述H&S模型的优势;分析组件的热经济学成本组成,提出耗散成本的概念;改进传统的相对成本差及经济系数评价指标,以某典型的9FA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为例,建立基于H&S理论的热经济学成本模型并进行评价指标的计算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组件生产效率合理,有效地解决了耗散组件的产品定义问题,公平地评价生产性组件的性能.性能评价结果认为,对于凝结水泵和燃烧室,需要减少由于不可逆引起的负熵成本;对于压气机和汽轮机组,改进的方向是降低投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循环 H&S模型 热经济学成本 耗散性组件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