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ductivity analysis of horizontal wells intercepted by multiple finite-conductivity fractures 被引量:7
1
作者 Wang Xiaodong Li Guanghe Wang Fe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67-371,共5页
Horizontal wells in the anisotropic reservoirs can be stimulated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order to create multiple finite-conductivity vertical fractures. Several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horiz... Horizontal wells in the anisotropic reservoirs can be stimulated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order to create multiple finite-conductivity vertical fractures. Several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horizontal wells have been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With such methods, however,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obtain an accurate result. This paper firstly presents the dimensionless conductivity theory of vertical fractures. Then models for calculating the equivalent wellbore radius and the skin factor due to flow convergence to the well bore are proposed after analyzing the steady-state flow in porous reservoirs. By applying the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to the pressure drop, a new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horizontal wells intercepted by multiple finite-conductivity fractures is developed. The influence of fracture conductivity and fracture half length on the horizontal well productivity i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with a synthetic case. Optimum fracture number and fracture space are further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prove that the method outlined here should be useful to design optimum fracturing of horizontal w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duction rate analysis 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s finite-conductivity vertical fractures fracturing design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of horizontal wells in tight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deep neural network with physical constraints 被引量:1
2
作者 Hong-Yan Qu Jian-Long Zhang +3 位作者 Fu-Jian Zhou Yan Peng Zhe-Jun Pan Xin-Yao W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29-1141,共13页
Accurate diagnosis of fracture geometry and conductivity is of great challenge due to the complex morphology of volumetric fracture network. In this study, a DNN (deep neural network) model was proposed to predict fra... Accurate diagnosis of fracture geometry and conductivity is of great challenge due to the complex morphology of volumetric fracture network. In this study, a DNN (deep neural network) model was proposed to predict fracture paramete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fracturing effects. Field experience and the law of fracture volume conservation were incorporated as physical constraints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due to small amount of data. A combined neural network was adopted to input both static geological and dynamic fracturing data. The structure of the DNN was optimized and the model was validated through k-fold cross-valid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DNN model is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fracture parameters accurately with a low relative error of under 10% and good generalization ability. The adoptions of the combined neural network, physical constraints, and k-fold cross-validation improve the model performance. Specifically, the 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 of the model decreases by 71.9% and 56% respectively with the combined neural network as the input model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physical constraints. The mean square error (MRE) of fracture parameters reduces by 75% because the k-fold cross-validation improves the rationality of data set dividing. The model based on the DNN with physical constraint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provides foundation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fracturing design and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fracture diagnosis in tight oil and gas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luation of fracturing effects Tight reservoirs Physical constraints Deep neural network horizontal wells Combined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负压防渗净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3
作者 秦华 《世界有色金属》 2025年第1期133-135,共3页
为解决我国很多老旧尾矿库库内防渗系统施工不规范或者老化失效,造成库内污水渗漏并污染库区下游环境的问题,基于传统的防渗技术理念,引入了新型气驱式竖向排渗井、墙幕结合垂直防渗体和深层负压净化智能系统等多种关键技术,本技术(DPT... 为解决我国很多老旧尾矿库库内防渗系统施工不规范或者老化失效,造成库内污水渗漏并污染库区下游环境的问题,基于传统的防渗技术理念,引入了新型气驱式竖向排渗井、墙幕结合垂直防渗体和深层负压净化智能系统等多种关键技术,本技术(DPT)是通过深层净化屏障和负压主动排渗两大核心技术的深度耦合,在表面防渗+负压排渗+帷幕屏障等多手段形式相互影响及作用下:在库内,阻断外界雨水或地表水进入渣体的同时,通过动力件负压吸水,加速低渗透性矿渣体排渗,降低渣库整体浸润线。同时,通过在地下水污染扩散路径下游施设垂直防渗帷幕、渣库内布设负压排渗系统,全时跟踪帷幕外监测井水质及水位变化情况,引导帷幕内侧降水井主动降水,持续干预内外水头差而改变地下水径流和补给系统,使外侧水向帷幕内微量渗透而对周边水土持续净化修复。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有效的降低渣库浸润线的高度,保证了尾矿安全堆存及坝体稳定,同时实施深层帷幕灌浆可以将帷幕防渗系数小于1Lu,并通过帷幕内外水位智能调控系统,实现了帷幕外监测井的水质达到了地下水三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驱式竖向排渗井 墙幕结合垂直防渗体 深层负压净化智能系统 表面防渗 负压排渗 帷幕屏障 浸润线 帷幕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震信息融合与成像探边测井在水平井储层构型单元识别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2
4
作者 武迪生 张帆 +1 位作者 薛松 王春伟 《矿产勘查》 2024年第3期435-442,共8页
碎屑岩储层的内部结构控制着储层内的油水分布,对储层构型认识不清将严重影响后期的油气藏的开发。本文以四川盆地东峰场地区须家河组河口坝与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充分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提出了2... 碎屑岩储层的内部结构控制着储层内的油水分布,对储层构型认识不清将严重影响后期的油气藏的开发。本文以四川盆地东峰场地区须家河组河口坝与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充分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提出了2种以水平井信息对构型单元进行识别的方法,进行了构型单元划分及定量表征。研究表明:基于水平井井震信息融合的构型单元识别方法利用高分辨率的波阻抗信息、随钻伽马、气测及元素录井数据对水平方向的构型单元进行综合识别,具有应用范围广泛、分辨率相对小的特点,在DF102HF井识别出4个单一河口坝及9个增生体;基于水平井成像探边测井的构型单元划分方法利用PeriScope工具探测到砂体的外部形态,结合曲流河沉积模式及随钻伽马曲线、随钻电阻率曲线对砂体内部夹层进行精细刻画,具有纵向分辨率大、准确度高、应用范围有限的特点,在CB251-P5井识别出3个边滩及5个侧积体。以上2种识别方法对于指导油气藏储层构型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井震信息融合 成像探边测井 储层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诱发垂直邻井光纤应变演化特征
5
作者 王溯 陈勉 +2 位作者 吕嘉昕 郝亚龙 初京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10,I0007,共12页
水力压裂过程中很难准确获取裂缝高度扩展信息,利用分布式光纤可准确评价裂缝扩展信息。采用有限元耦合内聚力单元方法,建立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诱发垂直邻井光纤应变的正演模型,进行垂直邻井光纤应变数值模拟,分析光纤应变演化特征... 水力压裂过程中很难准确获取裂缝高度扩展信息,利用分布式光纤可准确评价裂缝扩展信息。采用有限元耦合内聚力单元方法,建立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诱发垂直邻井光纤应变的正演模型,进行垂直邻井光纤应变数值模拟,分析光纤应变演化特征;根据压裂施工参数及垂直邻井光纤布设位置,判定水力压裂裂缝的光纤有效监测范围;利用大型真三轴压裂实验与分布式光纤感测设备,进行光纤实时监测水平井水力压裂物理实验。结果表明:裂缝高度扩展诱发光纤应变演化分为应变增强、张应变扩展、应变直线状汇聚及应变弱化4个阶段,光纤应变演化特征表现为中间部分出现张应变汇聚带,两侧出现压应变汇聚带。当水力压裂裂缝在光纤有效监测范围内时,垂直邻井光纤可有效监测裂缝高度扩展情况。垂直邻井的光纤应变演化结果与光纤应变正演模计算结果验证正演模型的正确性。利用裂缝高度扩展诱发垂直邻井光纤应变演化特征可评价裂缝高度扩展状态,为油田压裂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垂直邻井 光纤应变 演化特征 分布式光纤 裂缝识别 裂缝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柿庄北区块水平井开发方式地质适应性分析
6
作者 晁巍巍 张守仁 +2 位作者 张亚飞 邓志宇 陶树 《煤炭科技》 2024年第1期11-16,22,共7页
针对柿庄北区块直井表现出达产率低、产量下降快、产能差异大的生产特征,通过对柿庄北区块43口探井、397口开发井进行详细剖析,并与潘河、柿庄南区块地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埋深大、低渗透、煤体结构分布复杂是制约柿庄北区... 针对柿庄北区块直井表现出达产率低、产量下降快、产能差异大的生产特征,通过对柿庄北区块43口探井、397口开发井进行详细剖析,并与潘河、柿庄南区块地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埋深大、低渗透、煤体结构分布复杂是制约柿庄北区块开发关键地质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柿庄北储层渗透低原因,对柿庄北、潘河、杨家坡区块煤心进行数字岩心扫描,发现柿庄北区块相对潘河、杨家坡区块储层孔裂隙数量都发育最少且孔裂隙连通性最差,并明确煤层演化过程是形成孔裂隙差异的关键因素。此外,结合地质剖析,开展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分析,明确直井压裂这种点状开发方式的不适应性,提出水平井开发方式适应埋深增大、煤体结构分布复杂、微观孔裂隙连通性较差的储层特征,并在柿庄北一体化二期显示出较好产气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庄北区块 孔裂隙特征 煤体结构 直井压裂 水平井分段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路线设计原则及注意要点解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石磊 《工程技术研究》 2024年第12期155-157,共3页
为了保证公路行车安全,文章首先分析了公路路线设计的原则,随后以越岭线、沿河线为例,分析了公路选线注意要点。最后,从直线长度、平曲线半径和转角、回旋线长度、纵坡坡度等方面分析了路线平、纵指标选用及组合的注意要点,研究成果可... 为了保证公路行车安全,文章首先分析了公路路线设计的原则,随后以越岭线、沿河线为例,分析了公路选线注意要点。最后,从直线长度、平曲线半径和转角、回旋线长度、纵坡坡度等方面分析了路线平、纵指标选用及组合的注意要点,研究成果可供公路路线设计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路线设计 路线指标 平纵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杆灌注桩承载特性透明土模型试验研究
8
作者 汪皓 黄雪峰 +2 位作者 马泽慧 彭桂皎 王新华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24年第6期91-98,共8页
螺杆灌注桩自面世以来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其承载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竖向抗拔与抗压方面,对于水平荷载和联合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研究较少。基于室内透明土模型试验以及非介入式测量的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 螺杆灌注桩自面世以来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其承载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竖向抗拔与抗压方面,对于水平荷载和联合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研究较少。基于室内透明土模型试验以及非介入式测量的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简称PIV)技术,对螺杆桩和直杆桩在竖向上拔荷载、水平荷载和竖向、水平联合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以及桩周土体位移场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在不同方向荷载作用下螺杆桩和直杆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和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分析结果得到了以下结论:(1)螺杆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较等直径直杆桩提升约32%,且在同一荷载条件下螺杆桩的位移控制能力要强于直杆桩;(2)在承受水平荷载作用时,螺杆桩水平承载力与位移控制能力和直杆桩无较大差别;(3)联合荷载作用时,螺杆桩的承载力要大于直杆桩,且桩周土体的位移变化会削弱地基的水平承载力;(4)螺杆桩的螺牙对桩周土体的挤密以及咬合作用是这个桩型承载力和位移控制能力都优于同尺寸直杆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灌注桩 模型试验 竖向上拔荷载 水平荷载 联合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块油藏动态层系井网合理参数界限及应用——以东辛油区营17断块为例
9
作者 卢惠东 庞丽丽 +3 位作者 薛巨丰 姚娜 聂法健 王艳平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东辛油区营17断块受地质因素及开发现状影响,层间矛盾加大,平面干扰加剧,固有流线调控难度加大,亟需开展动态层系井网合理技术政策研究。依托数值模拟手段,通过多方案对比预测,明确分采分注中生产井合理层间级差控制在4以内、注水井同... 东辛油区营17断块受地质因素及开发现状影响,层间矛盾加大,平面干扰加剧,固有流线调控难度加大,亟需开展动态层系井网合理技术政策研究。依托数值模拟手段,通过多方案对比预测,明确分采分注中生产井合理层间级差控制在4以内、注水井同一层段内合理级差控制在4~6;对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中高渗油藏,井距为400 m时采收率最高;同一层段内注采比为1时,合理换层时机为3个月,随着注采比的增加,换层时间缩短;在矿场实践中,同一层段组合中尽量保持动态参数相近,开发效果也最好。该研究为完善提升技术、扩大应用规模奠定基础,以此技术政策界限为指导,在营17西单元持续开展上段调整应用,年度综合含水下降2.9个百分点,运行成本下降33元/t。研究成果对胜利油田断块储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胜利油田特高含水阶段效益稳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层系井网 纵向差异组合 合理级差 井距 注采比 换层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海XX大位移水平井244.5 mm套管全漂浮下入研究与分析
10
作者 杨硕 张木楠 +1 位作者 邹龙 王建民 《石油工程建设》 2024年第S01期20-26,共7页
大港油田埕海XX井完钻井深3850 m,水平位移3098 m,其中244.5 mm技术套管采用全漂浮工艺下深至3485 m,中完水垂比达2.58,创造中石油244.5 mm套管漂浮下套管漂浮段长度纪录。该井311.1 mm井眼下244.5 mm套管,高水垂比的井身结构决定了较... 大港油田埕海XX井完钻井深3850 m,水平位移3098 m,其中244.5 mm技术套管采用全漂浮工艺下深至3485 m,中完水垂比达2.58,创造中石油244.5 mm套管漂浮下套管漂浮段长度纪录。该井311.1 mm井眼下244.5 mm套管,高水垂比的井身结构决定了较大的井筒摩阻,进而导致套管下入悬重不足、易遇阻、易黏卡等难题的发生。结合全漂浮下套管原理、下入工艺与工程配套、现场实施与应用效果评价开展了套管下入研究与分析。分析结果推荐该井身结构的大位移水平井采用全漂浮下套管工艺进行套管下入,采用全漂浮工艺不仅可以使套管悬重下入至预定深度,下入过程中大幅减少侧向压力,显著地减小下套管黏卡风险,且施工安全性大为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位移水平井 大水垂比 全漂浮下套管 比较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与直井交错井网优化方法 被引量:52
11
作者 赵春森 肖丹凤 +2 位作者 宋文玲 冯凤萍 单春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9-122,共4页
采用拟三维思想,利用保角变换方法,推导出一排水平井的平面势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势叠加原理给出了水平井与直井交错注采井网条件下的产量公式。理论分析表明,该公式更适合于面积井网条件下水平井产能的计算。利用推导的水平井产能公式... 采用拟三维思想,利用保角变换方法,推导出一排水平井的平面势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势叠加原理给出了水平井与直井交错注采井网条件下的产量公式。理论分析表明,该公式更适合于面积井网条件下水平井产能的计算。利用推导的水平井产能公式,引入2个重要的无因次量(水平井无因次长度和井网形状因子)对交错注采井网进行优化分析,得到在不同的井网面积条件下的水平井无因次长度与井网最优形状因子的关系式。结果表明,井网最优形状因子仅取决于水平井的无因次长度,而油层厚度和井网面积对其影响很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条件下水平井井网的优化设计方法,为水平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特别是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直井 交错井网 无因次产量 井网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直井联合开采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庞长英 连军利 +2 位作者 胡定堂 张卫东 唐永飞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9-291,共3页
为了合理高效地开发低渗透油藏,利用数值模拟结合油藏工程方法,以某低渗透油藏地质模型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水平井直井联合开采低渗透油藏井网方式的有关问题,包括合理的水平井直井组合方式、井网几何形状,这一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水平井... 为了合理高效地开发低渗透油藏,利用数值模拟结合油藏工程方法,以某低渗透油藏地质模型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水平井直井联合开采低渗透油藏井网方式的有关问题,包括合理的水平井直井组合方式、井网几何形状,这一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水平井整体开发低渗透油藏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水平井 直井 数值模拟 裂缝 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多条垂直裂缝的压裂气井产能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岳建伟 段永刚 +2 位作者 陈伟 王世泽 刘青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6-48,共3页
根据压裂水平气井的渗流过程,对压裂水平气井的压降进行了分析,将气体从地层流入水平井底的压降分为三部分:一是气体从地层流入裂缝,通过复位势理论和势的叠加原理得出了有关产能的压降公式;二是从裂缝流入水平井段,通过对裂缝微元体的... 根据压裂水平气井的渗流过程,对压裂水平气井的压降进行了分析,将气体从地层流入水平井底的压降分为三部分:一是气体从地层流入裂缝,通过复位势理论和势的叠加原理得出了有关产能的压降公式;二是从裂缝流入水平井段,通过对裂缝微元体的分析得出有关裂缝参数的产能压降公式;三是气体从水平井段指端流入水平井的跟端,通过动量定理得出了压降关系。这样就得出了产量与裂缝半长和裂缝条数等参数的关系模型,由于整个模型的建立都是通过严格的解析方法来得出的,因而该方法与目前所用的方法相比,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裂缝 水力压裂 水平井 气井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井与水平井组合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产量预测 被引量:15
14
作者 郭二鹏 刘尚奇 +1 位作者 王晓春 高永荣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3期71-74,共4页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是一种利用液体自身重力作为主要驱动力的热采方式。国外的SAGD先导实验,大多数是利用双水平井的组合方式进行,注入井和采出井都是水平井,而在辽河油田进行的先导实验,是利用直井作为注入井、水平井作为生产井的...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是一种利用液体自身重力作为主要驱动力的热采方式。国外的SAGD先导实验,大多数是利用双水平井的组合方式进行,注入井和采出井都是水平井,而在辽河油田进行的先导实验,是利用直井作为注入井、水平井作为生产井的组合方式。针对辽河油田先导实验的注采方式,利用保角变换,将水平井转化为像平面上一口环形生产井的一部分;垂直注汽井变成像平面上的原点。对直井与水平井组合的SAGD井组,按照直井划定流动单元,分别计算叠加,可以得到水平井的产量,提供了直井和水平井组合的重力泄油产量预测方法。依据辽河油田杜84块SAGD先导实验区实际生产数据,利用文中提供的方法进行计算,预测的产量结果与油田实际数据非常吻合,证明文中推导的直井与水平井组合的SAGD预测方法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GD 直井与水平井组合 产量预测方法 应用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小断块油藏水平井井网开发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谢晓庆 丁美爱 +2 位作者 姜汉桥 陈民锋 罗从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2-105,共4页
针对复杂小断块油藏地质构造、流体性质、油水系统等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水平井与直井夹角、渗透率、有效厚度、水平井段长度、油水粘度比、直井完井井段等因素与注采井距的关系,研究不同条件下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和直井采油、水平井注... 针对复杂小断块油藏地质构造、流体性质、油水系统等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水平井与直井夹角、渗透率、有效厚度、水平井段长度、油水粘度比、直井完井井段等因素与注采井距的关系,研究不同条件下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和直井采油、水平井注水2种组合井网的开发规律,找到合理的井网组合形式。研究证明,油藏的采出程度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水平井段的增长、油水粘度比的减小而不断提高,有效厚度对采出程度影响不大。采用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组合井网可以更充分地发挥直井和水平井的双重优势,极大地提高复杂小断块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小断块油藏 水平井井网 水平井和直井 注采井距 开发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点井网产能快速评价新方法 被引量:11
16
作者 罗万静 王晓冬 +1 位作者 陈建阳 陆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6-731,共6页
针对低渗透油藏、压裂井、水平井等对井网评价的要求,从直井五点注采井网产能分析入手,采用镜像反演法、压力叠加法,并引入形状因子、裂缝和水平井当量井径、启动压力梯度等参数,将无穷井排的稳定渗流问题转化成为封闭体中一口注水井或... 针对低渗透油藏、压裂井、水平井等对井网评价的要求,从直井五点注采井网产能分析入手,采用镜像反演法、压力叠加法,并引入形状因子、裂缝和水平井当量井径、启动压力梯度等参数,将无穷井排的稳定渗流问题转化成为封闭体中一口注水井或者采油井的拟稳态渗流问题,通过求取封闭边界中油井、注水井的拟稳态压力方程得到注采压差和产量的关系式,建立不同注采井网、不同注采井型、不同投产方式、不同油藏类型的产能计算通式,形成了一套井网产能评价新方法。该方法在大庆榆树林油田井网调整优选中的应用表明,其具有公式简单、计算方便、扩展性好的优点,适用于油田现场井网产能快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点井网 产能评价 当量井径 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水平并水平段、垂直井射孔段最优位置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范子菲 宋文杰 周继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2-75,共4页
在临界产量公式基础上,本文提出4种方法来确定水平井水平段、垂直井射孔段在气顶底水油藏、底水油藏垂直剖面上的最优位置,对水平井、垂直井开发方案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水平井 垂直井 最优化位置 射孔段 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钻井技术的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罗东坤 褚王涛 +1 位作者 吴晓东 李伟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3-407,共5页
目前中国煤层气开发主要集中在低渗煤储集层区域,采用的钻井技术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常规直井技术,二是多分支水平井技术。基于两种钻井技术,首先在不考虑产能接替的情况下,针对相同井控面积对全直井方案和全多分支水平井方案进行比较;然... 目前中国煤层气开发主要集中在低渗煤储集层区域,采用的钻井技术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常规直井技术,二是多分支水平井技术。基于两种钻井技术,首先在不考虑产能接替的情况下,针对相同井控面积对全直井方案和全多分支水平井方案进行比较;然后在考虑产能接替的情况下,针对相同设计产能对全直井方案和混合井型方案进行比较。采用投资回收期法和净现值法计算了各个方案在不同煤层气目标区实施后的经济评价指标,比较分析了两种钻井技术在未来中国煤层气开发中的技术经济潜力。认为,采用常规直井技术可以实现一定经济效益,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首选技术;多分支水平井技术更加适合低渗煤储集层开发,可以大幅提高煤层气产量,但钻井投资过高,风险较大,需要在钻井设备和技术人员逐步实现本土化后,再进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钻井技术 直井 多分支水平井 经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注水井与直井联合井网见水时间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冬梅 武兵厂 +2 位作者 姚军 吕爱民 刘香山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57,共4页
为了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计算水平注水井与直井联合井网的见水时间的方法,将水平井简化为具有等效井筒半径的直井,考虑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布井水驱油的非活塞性,运用等值渗流阻力法将渗流区划分为3个阻力区,推导出了五点法、七点法和九... 为了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计算水平注水井与直井联合井网的见水时间的方法,将水平井简化为具有等效井筒半径的直井,考虑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布井水驱油的非活塞性,运用等值渗流阻力法将渗流区划分为3个阻力区,推导出了五点法、七点法和九点法水平井与直井联合井网的油井见水时间的计算公式和修正公式。计算结果表明,井网的见水时间随水平井长度的增加而缩短;相同的井距和生产条件下,五点法井网的见水时间要长于九点法和七点法井网;随水平井与水平方向夹角的增大,五点法井网的见水时间缩短,七点法井网的见水时间先增加后缩短,九点法井网的见水时间增加;油藏和流体参数对井网见水时间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水时间 水平井 直井 渗流阻力 水驱 联合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蒸汽腔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赵庆辉 刘其成 +2 位作者 于涛 张勇 刘宝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3-126,共4页
直井与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方式(SAGD)的蒸汽腔发育过程和特征对井网布置、注采参数选取以及开发动态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油层地质条件及SAGD先导试验情况,通过相关的相似准则,设计了蒸汽吞吐后转SAG... 直井与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方式(SAGD)的蒸汽腔发育过程和特征对井网布置、注采参数选取以及开发动态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油层地质条件及SAGD先导试验情况,通过相关的相似准则,设计了蒸汽吞吐后转SAGD全过程实验方案,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比例模化。在多功能高温高压三维比例物理模拟系统和二维可视化比例模型上,开展了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方式模拟实验。通过实时记录和处理实验过程中各测点的温度和压力数据,得到了实验过程中温度场、压力场的三维、二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了该方式的开采机理,研究了蒸汽腔的发育过程和各开采阶段特征,为现场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井与水平井组合 重力泄油 开采机理 蒸汽腔发育特征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