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高盐油藏段塞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研究
1
作者 杨永钊 张雪莹 +3 位作者 周昱君 周明 郭肖 马江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高盐油藏现有表面活性剂驱不能提高波及体积、只能提高洗油效率、低渗区原油动用程度低、提高采收率有限的实际生产问题,开展了低渗高盐油藏调驱技术研究。方法基于毛管束理论,研发了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 目的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高盐油藏现有表面活性剂驱不能提高波及体积、只能提高洗油效率、低渗区原油动用程度低、提高采收率有限的实际生产问题,开展了低渗高盐油藏调驱技术研究。方法基于毛管束理论,研发了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驱油用大段塞,与反离子自主装形成ACS-2高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调驱用小段塞,组合成多段塞实现深部调驱。结果大小段塞注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5%和2.7%,吸附10次后界面张力仍达到超低值,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吸附损失性。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乳化性和润湿性好,有利于提高洗油效率,而ACS-2高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流变性、黏弹性和黏温性良好,有利于扩大波及体积,调整吸液剖面。两体系组成的多段塞表面活性剂(0.1 PV小段塞驱+0.2 PV大段塞驱+后续水驱)组合调驱效果好,平均提高采收率为14.8个百分点,比只采用大段塞驱提高了1倍,具有聚/表二驱的驱油效果。结论多段塞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能有效降低无效水循环,提高波及效率,且不含有强碱或弱碱,避免腐蚀结垢,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对低渗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高盐油藏 多段塞 表面活性剂驱 组合调驱 超低界面张力 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采出液分析及其对调驱增产的机理
2
作者 王燕 鄢长灏 +4 位作者 陈佳俊 王骏 易萍 马波 梁晓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2-1337,共6页
为研究聚合物微球调驱对采出液的影响,加深聚合物微球调驱增产机理的认识,开展长庆油田特低渗、超低渗、低渗等主力油藏典型区块的采出液分析以及调驱前后标准岩心物性变化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调驱前后采出液中原油族组成、采出水中K^(+)... 为研究聚合物微球调驱对采出液的影响,加深聚合物微球调驱增产机理的认识,开展长庆油田特低渗、超低渗、低渗等主力油藏典型区块的采出液分析以及调驱前后标准岩心物性变化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调驱前后采出液中原油族组成、采出水中K^(+)、Na^(+)、Ca^(2+)、Mg^(2+)、SO_(4)^(2-)和水含量变化,总结其中的变化规律。此外,通过润湿角测试及岩心驱替试验对聚合物微球调驱前后标准岩心的润湿性、渗透率及孔隙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典型区块注入聚合物微球后,原油中饱和烷烃含量均减小,非烃含量均增加,含水量均明显降低,采出水矿化度均有所增加。经聚合物微球调驱后,亲水岩心的接触角有所变大,向着中等极性方向转变;亲水岩心不同渗透率岩心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均有所减小;不同渗透率的岩心渗透率和孔隙度变化显著程度的顺序为:特低渗>超低渗>低渗。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聚合物微球在储层中主要发挥“堵”的作用,通过扩大注入水的波及体积来动用剩余油,为长庆油田调驱增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4组分 采出水离子 聚合物微球 调驱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锂皂石强化高温泡沫调驱性能研究
3
作者 裴海华 赵建伟 +3 位作者 郑家桢 张贵才 张菅 蒋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56,共5页
利用烷基胺改性纳米锂皂石颗粒构建了高温泡沫体系,对其耐温耐盐性能进行评价,并通过非均质填砂管实验评价了高温泡沫体系对蒸汽的调驱性能。红外光谱表征和接触角测定结果证明了烷基胺通过吸附在纳米锂皂石颗粒表面将其润湿性由强亲水... 利用烷基胺改性纳米锂皂石颗粒构建了高温泡沫体系,对其耐温耐盐性能进行评价,并通过非均质填砂管实验评价了高温泡沫体系对蒸汽的调驱性能。红外光谱表征和接触角测定结果证明了烷基胺通过吸附在纳米锂皂石颗粒表面将其润湿性由强亲水变成弱亲水,使其可以吸附在气液界面上,并形成固体颗粒界面膜,增强了泡沫液膜的刚性强度,从而达到提高泡沫稳定性目的。经烷基胺表面改性纳米锂皂石的稳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质量分数1.0%改性纳米锂皂石颗粒可将泡沫的析液半衰期提高至275 min,且具有较好的耐温耐盐性能,在250℃和40000 mg/L的矿化度条件下能保持较好的泡沫稳定性。改性纳米锂皂石强化泡沫体系对高温蒸汽具有优异的调驱性能,在250℃条件的阻力因子在30以上,在非均质条件下可以有效调整蒸汽的吸汽剖面,扩大蒸汽的波及体积,进而大幅度提高蒸汽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泡沫 纳米锂皂石 表面改性 调驱性能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机理
4
作者 张永强 张晓斌 +1 位作者 薛姝雯 徐飞艳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原油族组分、微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跟踪分析,并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对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储集层较为均质的区域,油井产出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保持不变,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未出现明显降解,原油黏度未出现明显变化,研究区微生物驱油机理以微观调剖为主,以提高驱油效率、降低原油黏度等机理为辅。在矿场实践中,依据油藏微生物变化规律和油井生产数据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活化水驱油 驱油机理 微观调剖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山油藏底水窜流规律及控水治理
5
作者 张中涵 李琳 +4 位作者 许德广 周杨 耿万磊 吕东方 赵光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73,共9页
随着裂缝型底水油藏的开发,底水水窜现象日益严重,导致油井普遍高含水低效生产。强非均质性是裂缝型底水油藏水窜的主要原因,明确底水水窜规律、探究底水油藏高效堵水调剖工艺是治理水窜的核心所在。文章在草古1潜山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 随着裂缝型底水油藏的开发,底水水窜现象日益严重,导致油井普遍高含水低效生产。强非均质性是裂缝型底水油藏水窜的主要原因,明确底水水窜规律、探究底水油藏高效堵水调剖工艺是治理水窜的核心所在。文章在草古1潜山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底水油藏水窜影响因素并优化堵水体系最佳注入段塞参数,为裂缝型底水油藏水窜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借助裂缝型底水油藏三维物理模型,探究了裂缝型底水油藏底水能量、井控裂缝位置及非均质性对水窜的具体影响作用机制;其次选取适用于草古1潜山油藏的耐温冻胶和纳米石墨强化泡沫体系开展段塞参数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底水能量由1mL/min升至5mL/min,底水水锥倾角缩小24°,见水时机由0.20PV提前至0.11PV,同时采收率减小8.5%;裂缝位于直斜井跟端相较于位于趾端水锥倾角增大20°,见水时机延后0.06 PV,采收率升高7%;低渗透区由直斜井跟端移向趾端,水锥倾角增大25°,见水时机滞后0.09PV,采收率升高6.1%。最佳注入段塞组合为先注入纳米石墨强化泡沫后注耐温冻胶,最佳注入段塞用量为0.3PV油层,最优段塞注入速度为3mL/min,该段塞调剖方法相较于注入单一泡沫或冻胶,水锥倾角增大37~39°,见水时机延后0.09~0.17 PV,后续底水驱采收率提高5.0百分点~12.3百分点,为裂缝型底水油藏水窜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型油藏 底水油藏 水窜规律 调剖堵水 段塞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GF84区块CCUS气窜封堵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涛 张星 +3 位作者 马坤玉 韦雪 唐培忠 张代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胜利油田GF84区块为低渗透油藏,采出程度较低,CO_(2)驱是提高该区块采收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前期开发中注采井之间已形成明显的气窜通道,现阶段亟需进行气窜封堵,提高CO_(2)驱波及系数,实现均衡驱替。通过分析GF84区块气窜特征与开发矛... 胜利油田GF84区块为低渗透油藏,采出程度较低,CO_(2)驱是提高该区块采收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前期开发中注采井之间已形成明显的气窜通道,现阶段亟需进行气窜封堵,提高CO_(2)驱波及系数,实现均衡驱替。通过分析GF84区块气窜特征与开发矛盾,将气窜类型划分为“裂缝型气窜”和“基质型气窜”,并制定了“裂缝封堵”和“基质调剖”的治理策略。在明确气窜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研发了硅盐树脂堵剂、CO_(2)气溶性发泡剂和高温冻胶堵剂,并形成了“硅盐树脂裂缝封堵+CO_(2)气溶性发泡剂、高温冻胶基质调剖”化学封堵分级调控技术。结果表明,该技术在GF84区块成功应用4口井,其中硅盐树脂裂缝封堵2口井,CO_(2)气溶性发泡剂基质调剖2口井,措施有效率100%,有效期在0.5 a以上。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油田CO_(2)驱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气窜 裂缝封堵 基质调剖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泄洪设施闸门控制的水库防洪调度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沛霖 苏承国 +2 位作者 靳世鑫 原文林 吴泽宁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5,共12页
【目的】水库防洪调度在防汛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何控制泄洪设施闸门是水库防洪调度方案实施的关键。为此,【方法】建立了考虑泄洪闸门调度的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以实现精细化调度,并提出一种两层嵌套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目的】水库防洪调度在防汛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何控制泄洪设施闸门是水库防洪调度方案实施的关键。为此,【方法】建立了考虑泄洪闸门调度的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以实现精细化调度,并提出一种两层嵌套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在内层建立了包括所有泄洪闸门可行组合的泄洪闸门组合表,外层采用POA算法对水库坝前水位和总泄水量进行优化,并通过查询闸门组合表确定各泄洪闸门的运行状态。【结果】澜沧江漫湾水库防洪优化调度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两层嵌套方法计算效率较高,对于100年一遇和10年一遇的洪水事件,洪峰分别从12010 m^(3)/s减少到10611 m^(3)/s和从5003 m^(3)/s减少到3351 m^(3)/s,分别减少了11.6%和33.0%,洪水波动幅度分别降低了94.5%和8.8%,极大地缓解了下游防洪压力。此外,与不考虑泄洪闸门调度的传统防洪调度模型相比,所提出的模型能生成更加符合实际、更易于执行的防洪调度方案。【结论】该方法能够实现水库防洪优化调度向泄洪设施运行控制的精细化转变,对于增强防洪优化调度成果的可操作性、提升水库防洪调度管理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调度 泄洪设施闸门 两层嵌套方法 闸门组合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藏化学驱能耗分配原理的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研究Ⅰ: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渗流阻力调控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冯茹森 李爱辉 +3 位作者 章洋阳 豆亚娟 舒政 许成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7,共15页
针对驱油剂的深部流度控制能力与近井地带注入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应满足低黏度配制/输送、近井地带低吸附量长期稳定注入和低浓度产出液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渗流过程中能够在储层深部不同位置建立多级渗流阻力峰值... 针对驱油剂的深部流度控制能力与近井地带注入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应满足低黏度配制/输送、近井地带低吸附量长期稳定注入和低浓度产出液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渗流过程中能够在储层深部不同位置建立多级渗流阻力峰值,并且前缘后驱替相渗流阻力应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基于固/液界面吸附作用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设计了在渗流过程中具备动态改变体系组成和微观溶液结构,从而改变其渗流阻力特征的疏水缔合聚合物/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相较于HP-1(1500 mg/L),表观黏度相近、组成不同的二元体系HP-1(1500 mg/L)/SDSB(150 mg/L)和HP-1(1500 mg/L)/SDSB(200 mg/L),在段塞注入及其后续水驱过程中可以在多孔介质的中、后部构建数值更高、空间分布更优的动态渗流阻力,说明二元体系具备运移增黏特征和延迟突破特征,其前缘的流度控制能力更强,并且渗流阻力在储层的空间分布更合理,从而延长了段塞整体突破时间,有利于提高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在相对稠油、强非均质性和水驱含水率为80%的渤海某油田油藏条件下,采用基本相同剂量、相近成本的化学剂工业产品进行的驱油实验表明:二元体系后续水驱突破之前驱油剂段塞渗流阻力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关键因素,二元体系(AP-P4(1400 mg/L)/ZX-27(300 mg/L),黏度为6.4 mPa·s)比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1750 mg/L,黏度为62.9 mPa·s)多提高10%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分配 聚/表二元复合驱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 流度控制 界面吸附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聚驱后油层无碱中相自适应堵调驱实验
9
作者 韩培慧 曹瑞波 +2 位作者 姜国庆 陈文林 韩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大庆油田聚驱后弱碱复合驱扩大现场试验取得了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3.5百分点的较好效果,但体系中碱的存在导致管线、泵产生腐蚀、结垢和采出液出现严重乳化破乳难等问题。同时,由于优势渗流通道的存在,流度控制难,致使体系中聚合物... 大庆油田聚驱后弱碱复合驱扩大现场试验取得了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3.5百分点的较好效果,但体系中碱的存在导致管线、泵产生腐蚀、结垢和采出液出现严重乳化破乳难等问题。同时,由于优势渗流通道的存在,流度控制难,致使体系中聚合物质量浓度高达2500 mg/L。为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更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需研发出适用于大庆油田聚驱后油层的高效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通过对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进行测量,初步筛选出能够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产品,然后进行中相微乳液体系水溶性评价,并开展了较为完善的油水相态评价,进一步确定中相微乳液体系的最佳盐度(盐的质量分数)及其与油水比的关系,从而研发出无碱中相微乳液配方,并加入预交联颗粒凝胶(PPG)组成无碱中相自适应堵调驱体系。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聚驱后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3.3百分点,比常规弱碱复合驱多提高采收率10.1百分点,降低聚合物用量28%。研究成果为大幅提高大庆油田聚驱后油层的采收率提供了理论及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层 相行为测试 中相微乳液 预交联颗粒凝胶(PPG) 自适应堵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熟化程度的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及驱油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元福卿 宋倩 +1 位作者 季岩峰 李海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5,共8页
聚合物在注入地层过程中受到的物理、化学降解严重,黏度损失大。为了减少聚合物注入过程产生的黏度损失,提出不完全熟化聚合物驱油技术。在70℃下,通过改变机械搅拌器的搅拌时间,制得具有不同黏度和熟化程度为60%~100%的聚合物体系;基... 聚合物在注入地层过程中受到的物理、化学降解严重,黏度损失大。为了减少聚合物注入过程产生的黏度损失,提出不完全熟化聚合物驱油技术。在70℃下,通过改变机械搅拌器的搅拌时间,制得具有不同黏度和熟化程度为60%~100%的聚合物体系;基于宏观和微观模型对不同熟化程度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及驱油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完全熟化聚合物,不完全熟化聚合物体系具有更好的黏弹性,可更好地动用残余油、提高微观驱油效率;不完全熟化聚合物体系可以建立更高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经多孔介质剪切后可以保留更高的有效驱替黏度;聚合物熟化程度过低不利于聚合物进入油藏深部,60%熟化程度聚合物体系堵塞主要发生在靠近填砂管注入端0—1/5处,而80%和100%熟化程度聚合物体系堵塞主要发生在靠近填砂管注入端1/5—2/5处;相对于水驱,60%、80%及100%熟化程度聚合物宏观驱油的采收率增幅分别为26.2百分点、29.0百分点和23.3百分点,微观驱油的采收率增幅分别为37.3百分点、44.9百分点和36.0百分点。对于非均质油藏,由于不完全熟化聚合物残留的未溶解胶团颗粒具有良好的封堵调驱性能,提高了低渗透层的吸液量,扩大了波及体积,从而提高了低渗透层的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不完全熟化聚合物驱油现场试验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熟化程度 渗流特性 封堵 调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高温高盐油藏膨胀乳液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雷 叶荣俊 +2 位作者 陈德瑞 许文俊 张健鹏 《特种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136,共7页
塔里木盆地河道砂油藏属于超深高温高盐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注入水易沿物性较好的河道中央窜进。针对该问题,利用可视化微观模型与非均质长岩心模型开展膨胀乳液调驱物理模拟研究,分析调驱特征与机理,优选调驱参数与段塞组合方式,并进... 塔里木盆地河道砂油藏属于超深高温高盐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注入水易沿物性较好的河道中央窜进。针对该问题,利用可视化微观模型与非均质长岩心模型开展膨胀乳液调驱物理模拟研究,分析调驱特征与机理,优选调驱参数与段塞组合方式,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河道砂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类型主要包括多分支式簇状、并联式喉道状、角隅式凹状、分散式孤滴状、连片式成块状等类型。膨胀乳液的调驱机理为深部运移+增黏提压、膨胀封堵+变形运移、剥离油膜+推拉拖拽。优化调驱参数为:注入量为0.30倍孔隙体积,质量分数为8%,乳液粒径为微米级,注入速度为0.52 mL/min,注入段塞组合为0.15倍孔隙体积小粒径乳液颗粒+0.15倍孔隙体积大粒径乳液颗粒。现场应用表明调驱效果显著,调驱井组日产油量最高升至26.4 t,含水率最低降至32.1%。该研究成果对具有强非均质性的超深高温高盐河道砂油藏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乳液 调驱 超深油藏 高温 高盐 非均质 河道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式注水油藏自分散型耐高温高盐调驱剂
12
作者 朱立国 李勇锋 +4 位作者 陈维余 孟科全 卞涛 张艳辉 陈士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南海东部高温高盐油藏闭式注水井无地面注水流程,常规调驱剂无法在地面混配后注入地层,且由于自分散性差,难以直接注入地层。以南海东部A油田为目标,从快速自分散和耐高温高盐两个角度出发,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含量为40%的... 南海东部高温高盐油藏闭式注水井无地面注水流程,常规调驱剂无法在地面混配后注入地层,且由于自分散性差,难以直接注入地层。以南海东部A油田为目标,从快速自分散和耐高温高盐两个角度出发,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含量为40%的耐温耐盐聚合物为基础,辅以多酚类复合交联剂、多支链醇聚醚类分散剂等,通过反应成胶、机械研磨,制得自分散型耐高温高盐调驱剂。采用激光粒度仪、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等,对调驱剂的粒径、微观形貌和表面电性进行了表征,评价了调驱剂的自分散性能、注入性能和剖面调整性能,并在南海东部A油田X井组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自分散型耐高温高盐调驱剂呈球形,初始粒径D50(粒径中值)为1.09~11.63μm,通过调整配方、研磨条件或加热时间可调节调驱剂的粒径。调驱剂颗粒表面呈负电,Zeta电位值为-19.30~-26.1 mV。与常规油分散型颗粒调驱剂相比,该调驱剂自分散性好,遇水后能快速均匀分散,在注入水中的自分散率为90.0%,岩心注入压力仅为油分散型颗粒调驱剂的53.13%。调驱后,高渗透岩心的分流量由92.6%降至20.5%,低渗透岩心的分流量由7.4%增至79.5%,吸水剖面明显“反转”。现场实施效果良好,调驱剂施工爬坡压力为0.5 MPa,施工后最高日增油106 m3,阶段增油8900 m3。该调驱剂满足目标油田高温高盐条件,注入性好,增油效果明显,适合闭式注水油藏调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油藏 闭式注水井 自分散 调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电站静态防汛能力模糊综合评估
13
作者 王晓辉 夏中原 +1 位作者 兰光宇 王超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8,共9页
变电站是电网输送电力的重要枢纽,其防汛能力评估对于完善电网汛情预警系统至关重要。然而,变电站静态防汛影响因素繁多,其评估过程存在强烈的主观性和模糊性,给静态评估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首先构建了变电站静态防汛能力... 变电站是电网输送电力的重要枢纽,其防汛能力评估对于完善电网汛情预警系统至关重要。然而,变电站静态防汛影响因素繁多,其评估过程存在强烈的主观性和模糊性,给静态评估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首先构建了变电站静态防汛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赋权的变电站静态防汛能力模糊综合评估算法。该算法采用博弈论融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评估指标进行组合赋权,最终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评估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博弈论组合赋权方法能够很好地平衡层次分析法的主观分析和熵权法的客观分析,计算结果与洪涝灾害致灾机理一致,所提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合理有效,结论置信度高,可为实际变电站汛情预警工作提供参考和决策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防汛 组合赋权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模糊综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调剖效果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赞校 周群 +2 位作者 石志成 纪平 刘国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8-129,共2页
通过对喇嘛甸油田阴阳离子聚合物、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试验效果的分析研究 ,总结了聚合物驱调剖井动态反映特点 ,证实了对油水井间为河道砂体、油层内非均质严重、渗透率级差大的井进行阴阳离子聚合物、复合离子聚合物化学调剖能够封堵... 通过对喇嘛甸油田阴阳离子聚合物、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试验效果的分析研究 ,总结了聚合物驱调剖井动态反映特点 ,证实了对油水井间为河道砂体、油层内非均质严重、渗透率级差大的井进行阴阳离子聚合物、复合离子聚合物化学调剖能够封堵高渗透条带 ,降低聚合物采出浓度、扩大波及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调剖效果 嗽嘛甸油田 渗透率 驱油效果 注入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降黏剂驱提高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34
15
作者 魏超平 李伟忠 +3 位作者 吴光焕 邓宏伟 孙业恒 闵令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6,共6页
为系统研究降黏剂驱这一新的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机理,应用单管填砂驱油模型、三维填砂驱油模型和微观玻璃刻蚀驱油模型,测试降黏剂驱的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驱通过提高驱油效率和增加波及系数提... 为系统研究降黏剂驱这一新的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机理,应用单管填砂驱油模型、三维填砂驱油模型和微观玻璃刻蚀驱油模型,测试降黏剂驱的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驱通过提高驱油效率和增加波及系数提高采收率。与水驱相比,降黏剂驱可提高驱油效率13%,其机理为:①分散乳化,形成水包油的小油滴,有利于通过狭窄的喉道,降低原油的表观黏度;②降低界面张力,增加毛管数,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同时,降黏剂驱将波及系数由水驱时18.8%提高到39.9%,其机理为:①乳液调驱,分散乳化的原油进入水窜通道,水渗流面积减小、阻力增加,后续注入液进入以前未波及区域;②贾敏效应,降黏乳化小油滴聚并成大油滴堵在孔喉处,周围驱替液转向。研究明晰了降黏剂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为后续开发技术界限研究及现场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剂驱 稠油 提高采收率 机理分析 乳化 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70
16
作者 赵福麟 王业飞 +2 位作者 戴彩丽 任熵 焦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89,101,共5页
根据聚合物驱和聚合物驱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聚合物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深部调剖、高效洗油3项提高采收率技术。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技术由絮凝技术和固定技术组成,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深... 根据聚合物驱和聚合物驱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聚合物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深部调剖、高效洗油3项提高采收率技术。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技术由絮凝技术和固定技术组成,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深部调剖技术对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后的地层进行补充调剖,进一步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高效洗油技术既弥补了聚合物驱机理的不足,也弥补了聚合物不可入孔隙体积所损失的那部分波及系数。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的矿场试验效果证实了该技术对注聚油田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深部调剖 驱油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状液体系在驱油和调剖堵水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史胜龙 汪庐山 +2 位作者 靳彦欣 王涛 王业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145,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乳状液体系在驱油和调剖堵水中,包括乳状液驱油、自发乳化驱油、微乳液驱油、乳状液调剖、乳化稠油堵水等相关技术,同时分析了乳状液体系在三次采油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乳状液体系 驱油 调剖 堵水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8
18
作者 黎晓茸 张营 +3 位作者 贾玉琴 刘笑春 杨棠英 马丽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9-422,共4页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中平面和纵向矛盾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对合成聚合物微球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及现场试验。实验表明,初始平均粒径为305.7 nm的微球,在矿化度10×104mg/L的模拟污水中恒温(55℃)放置5 d后,微球的粒径增至4...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中平面和纵向矛盾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对合成聚合物微球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及现场试验。实验表明,初始平均粒径为305.7 nm的微球,在矿化度10×104mg/L的模拟污水中恒温(55℃)放置5 d后,微球的粒径增至4μm左右;放置20 d后,微球的形貌为类球形,经组织粉碎机高速剪切后,仍为类球形。用平均渗透率为425×10-3μm2填砂管进行封堵实验,封堵效率为93.6%,残余阻力系数为15.5。分两个阶段进行了6个试验井组的现场注入试验。试验后注水井出现了一定的压力上升,高含水井的液量、含水下降,低产井的产液量、产油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调驱 采收率 低渗透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分级组合深部调剖技术 被引量:20
19
作者 梁丹 吕鑫 +2 位作者 蒋珊珊 梁守成 冯国智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为了提高海上油田的开发效果,基于调剖决策的压力指数计算、调剖体系优选室内试验及调剖参数设计,进行了分级组合深部调剖技术研究。室内试验表明,采取先低强度(终冻强度0.05 M Pa )后高强度(终冻强度0.07 M Pa)连续相的顺序注... 为了提高海上油田的开发效果,基于调剖决策的压力指数计算、调剖体系优选室内试验及调剖参数设计,进行了分级组合深部调剖技术研究。室内试验表明,采取先低强度(终冻强度0.05 M Pa )后高强度(终冻强度0.07 M Pa)连续相的顺序注入,比采取先高强度后低强度连续相的顺序注入时的采收率提高3.1百分点;采取先大粒径(初始粒径0.5~3.0μm )分散相、后小粒径(初始粒径50~500 nm )分散相的顺序注入,比采取先小粒径分散相、后大粒径分散相的顺序注入时的采收率提高4.1百分点。膨胀后分散相颗粒与地层孔喉的最佳直径比为1时封堵率最高,且要求初始颗粒粒径小于1/7倍孔喉直径,膨胀后的最小粒径大于1/3倍孔喉直径。结合渤海油田的现场实例对该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预测进行分级组合深部调剖后,含水率下降5.0%,2个井组增油3.4×104 m3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应用区块整体调剖决策参数确定目标调剖井的基础上,根据地层物性优选出合适的调剖体系,并对调剖体系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可以达到最佳的调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调剖 分级组合 调部体系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前区块整体调剖技术的矿场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孔柏岭 刘文华 +2 位作者 皇海权 盛海燕 孙宜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5-109,共5页
河南油田聚驱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以单井调剖为主的调剖技术不能解决聚合物窜流问题。为了抑制聚合物的窜流,改善聚驱效果,2004年以后,河南油田所有进行聚驱的6个区块都应用了聚驱前区块整体调剖技术,127口注聚井中调剖89口井,调剖... 河南油田聚驱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以单井调剖为主的调剖技术不能解决聚合物窜流问题。为了抑制聚合物的窜流,改善聚驱效果,2004年以后,河南油田所有进行聚驱的6个区块都应用了聚驱前区块整体调剖技术,127口注聚井中调剖89口井,调剖率70.1%,调剖半径50~65m,达到大剂量深度区块整体调剖技术的要求。调剖后注入压力上升、视吸水指数下降、吸水剖面得到改善;在注入聚合物浓度(1500mg/L)高于其他未进行区块整体调剖聚驱区块(1000mg/L)的条件下,区块产出液聚合物浓度大幅度降低,第3年区块产出液聚合物浓度从355mg/L下降到150mg/L,有效期可以维持3年以上,这是单井调剖无法达到的效果。聚驱前进行深度区块整体调剖可以解决注聚合物过程中聚合物窜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区块整体调剖 调剖半径 产出液聚合物浓度 吸水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