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曲面响应法的开沟施肥装置优化设计
1
作者 黄敞 王玲玲 +2 位作者 郑勇 黎土煜 刘友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1-58,共8页
为进一步优化开沟施肥装置设计参数,采用响应面法(RSM)和中心组合旋转设计(CCRD)优化法,综合探究了刮板深度、施肥机前进速度和转盘转速3个影响因素对施肥规律的影响,以施肥效率和施肥密度为响应值,确定优化设计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影... 为进一步优化开沟施肥装置设计参数,采用响应面法(RSM)和中心组合旋转设计(CCRD)优化法,综合探究了刮板深度、施肥机前进速度和转盘转速3个影响因素对施肥规律的影响,以施肥效率和施肥密度为响应值,确定优化设计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施肥效率和施肥密度的3个关键影响因子的影响顺序均为转盘转速>刮板深度>施肥机前进速度。优化方案为:刮板深度33.53 mm、施肥机前进速度0.65 m/s、转盘转速5.95 r/min时,以最优参数组合得到的施肥效率为15.00 g/s、施肥密度为25.00 g/m。在此条件下,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为-5.88%~+16.93%,实验值与理论预测值一致。通过研究,初步掌握了开沟施肥装置的优化设计方法和排肥规律,为精准化、智能化施肥机械关键部件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装置 中心组合旋转设计 参数优化 曲面响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通用旋转组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优组合
2
作者 杨柳 唐光木 +5 位作者 刘娇 朱杰 郭珂妤 张云舒 马海刚 徐万里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9-1719,共11页
【目的】探究复合双硝基酚钠(CSN)、植多苷(DSK)、丁双酰(D2)及复合奈氧(FN-6)对棉花植株抗逆能力的影响,寻求最佳配施比例。【方法】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测定植株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DO)、... 【目的】探究复合双硝基酚钠(CSN)、植多苷(DSK)、丁双酰(D2)及复合奈氧(FN-6)对棉花植株抗逆能力的影响,寻求最佳配施比例。【方法】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测定植株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DO)、丙二醛(MDA)及吲哚乙酸(IAA)含量,使用Design-Expert 13为其建立函数模型,F检验,分析各回归模型及各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利用模型分析PGR施量对植株酶活性及内源IAA含量的影响,使用熵权法选取植株POD活性为代表性指示指标对其回归模型进行模拟与筛选优化组合方案,得到最优施用比例。同时,通过TOPSIS法(Ci)、熵值法(Si)、因子分析(εj)、秩和比综合评价法(RSR)四种综合评价方法对代表性指标寻优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一致均为处在零水平施用效果最佳,施量可影响植株酶活性及内源IAA含量。【结果】随着PGR施量的增加植株POD、SOD、CAT活性与内源IAA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MDA含量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各因素对植株POD活性的影响大小为DSK>FN-6>CSN>D2,对植株CAT的影响大小为FN-6>CSN>DSK>D2,对植株SOD、MDA及内源IAA含量的影响大小为均CSN>DSK>FN-6>D2。【结论】最佳配施方案为CSN:446.04~448.73 mg/hm^(2)、FN-6:526.28~528.96 mg/hm^(2)、DSK:526.28~528.96 mg/hm^(2)、D2:446.04~448.73 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株酶活 寻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不同栽培因子对胡麻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
3
作者 张素梅 郭之瑶 +4 位作者 杨正东 刘杰 张婷 胡亚朋 宋谦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3-185,共13页
为了探索胡麻产量对不同栽培因素的响应,优化胡麻栽培措施。采用六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氮(X_(1))、磷(X_(2))、钾(X_(3))、生物有机肥(X_(4))、油菜素内酯(X_(5))和除草剂(X_(6))6个因素及5个不同水平对胡麻产量的影... 为了探索胡麻产量对不同栽培因素的响应,优化胡麻栽培措施。采用六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氮(X_(1))、磷(X_(2))、钾(X_(3))、生物有机肥(X_(4))、油菜素内酯(X_(5))和除草剂(X_(6))6个因素及5个不同水平对胡麻产量的影响,建立胡麻产量与不同栽培因素间的数学模型,运用多因素响应面分析法探究胡麻产量与多个栽培因子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试验中5个栽培因子对胡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产量随氮、磷和钾、生物有机肥、油菜素内酯和除草剂施用量增加,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2021年各因素对胡麻产量效应排序分别为钾>生物有机肥>磷>油菜素内酯>氮>除草剂,对胡麻产量变化的调控能力大小排序为氮>油菜素内酯>钾>生物有机肥>磷>除草剂,2022年各因素对胡麻产量效应排序分别为除草剂>生物有机肥>磷>钾>油菜素内酯>氮。胡麻产量变化的调控能力大小排序为氮>油菜素内酯>钾>除草剂>生物有机肥>磷。氮与磷、氮与生物有机肥、氮与除草剂,以及生物有机肥与油菜素内酯的交互作用对胡麻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其交互作用对胡麻产量调控能力结果排序为氮与磷交互效应>氮与生物有机肥交互效应>氮与除草剂交互效应>生物有机肥与油菜素内酯交互效应。当氮(N)、磷(P_(2)O_(5))、钾(K_(2)O)、生物有机肥、油菜素内酯、除草剂的施用量为74.04 kg/hm^(2)、55.92 kg/hm^(2)、26.51 kg/hm^(2)、874.58 kg/hm^(2)、0.14 mg/L和25.00 kg/hm^(2)时,胡麻产量达最大,两年预测最高产量分别为2305.06和2278.00 kg/hm^(2)。因此在胡麻生产中应采用以氮、油菜素内酯和钾为主的调控措施,优化结合各类肥料和管理措施的使用,以实现最高产量和最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生物有机肥 油菜素内酯 除草剂 产量 栽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大豆泉豆20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
4
作者 叶志雄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探索泉豆20高产高效肥密栽培方案,加快品种的推广应用,采用四因子(全实施)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X_(1))、氮肥(X_(2))、磷肥(X_(3))和钾肥(X_(4))4个因素对泉豆20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以泉豆20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二次回归... 为探索泉豆20高产高效肥密栽培方案,加快品种的推广应用,采用四因子(全实施)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X_(1))、氮肥(X_(2))、磷肥(X_(3))和钾肥(X_(4))4个因素对泉豆20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以泉豆20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分析各个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试验建立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达极显著水平,回归模型与实际情况的拟合度较好。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种植密度的一次项为显著水平、二次项为极显著水平;氮肥、磷肥、钾肥的二次项均为极显著水平;磷肥和钾肥的互作效应为显著水平。各因子对泉豆20产量的影响顺序是:钾肥>密度>氮肥>磷肥。根据该模型,初步确定了泉豆20产量超过2 270.07 kg·hm^(-2)的栽培方式为:种植密度24.31~26.23万株·hm^(-2),氮肥78.42~91.59 kg·hm^(-2),磷肥252.60~311.10 kg·hm^(-2),钾肥81.96~93.5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豆20 肥料 密度 高产栽培 数学模型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方施肥对福建青冈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潘艳菲 杨模华 +5 位作者 刘卫东 夏洋 曾思棋 何睿玉 王伟 颜丙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80,共12页
【目的】研究施肥对福建青冈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最适宜福建青冈苗木生长的施肥配方,为福建青冈优质壮苗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年生福建青冈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设置3(N、P、K)因子5(... 【目的】研究施肥对福建青冈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最适宜福建青冈苗木生长的施肥配方,为福建青冈优质壮苗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年生福建青冈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设置3(N、P、K)因子5(-1.682、-1、0、1、1.682)水平,21(包括对照)组处理进行配方施肥试验,测定各处理福建青冈幼苗生长(苗高、地径、总根长、根平均直径、根尖数、总生物量)及生理(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指标,比较其生长和生理特性差异,构建N、P、K三因子与各参数指标的回归方程,并进行效应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合理施肥可促进福建青冈幼苗生长、提高叶片生理活性。主效应分析表明3种肥料因子对苗高、地径、总生物量、可溶性蛋白、总叶绿素的影响主次为N>K>P,对总根长、根平均直径、根尖数影响则是N>P>K,对可溶性糖的影响为K>N>P;单因子效应分析发现,适量施用N、K对苗高、地径、总生物量生长及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积累均具有明显的促进和调控作用,而P的效应不明显。N、P对总根长、根尖数的影响显著,而根平均直径仅N肥响应显著;在NPK的耦合效应中,NK互作对苗高、根尖数、可溶性蛋白的影响显著,NP互作对地径和总根长的影响显著。PK互作对总叶绿素、可溶性糖的影响显著;各项生长及生理特性指标在单、双因子显著效应下,均随着N、P、K施肥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符合“报酬递减”规律。【结论】福建青冈优质壮苗培育需辅以合理的NPK配施,合理施肥促进了福建青冈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指标积累,使得生长、生理抗性增强。利用主成分分析及频率分析法,以总生物量≥27.66 g为目标,确定福建青冈最优施肥区间为N肥(尿素)2.12~3.71 g·株^(-1)、P肥(过磷酸钙)5.16~7.34 g·株^(-1)、K肥(氯化钾)1.56~2.75 g·株^(-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青冈 配方施肥 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 生长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沟球轴承的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6
作者 高显 简小刚 周大威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5,共5页
以Romax软件为平台,针对型号为6212的深沟球轴承,采取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轴承的回归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和加权优化算法,对深沟球轴承的双目标参数优化设计,并将优化的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对比分析发现,寿命和径向刚度的仿... 以Romax软件为平台,针对型号为6212的深沟球轴承,采取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轴承的回归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和加权优化算法,对深沟球轴承的双目标参数优化设计,并将优化的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对比分析发现,寿命和径向刚度的仿真值和预测值比较接近;轴承的寿命和径向刚度随着内、外圈沟曲率系数的增大而降低;内、外圈沟曲率系数fi和fe的交互影响对轴承的径向刚度影响总体大于对寿命的影响,表明优化模型和计算方法正确有效,可用于深沟球轴承寿命和径向刚度的分析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max 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深沟球轴承 仿真分析 双目标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与肥料对泽泻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彭志芸 刘小波 +6 位作者 杜勇利 廖霏霏 熊湖 夏魁 李之兰 苟才明 张德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52-55,64,共5页
[目的]探究密度和肥料的不同配比泽泻产量及其互作影响,筛选出科学的密肥水平,为泽泻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以川泽泻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大田试验,建立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与泽泻... [目的]探究密度和肥料的不同配比泽泻产量及其互作影响,筛选出科学的密肥水平,为泽泻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以川泽泻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大田试验,建立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与泽泻产量的效应函数。[结果]建立的二次回归方程R^(2)=0.9097,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拟合程度较为可靠。各因素对泽泻产量的影响为密度>氮肥>钾肥>磷肥,其中密度和肥料的互作效应达显著水平。根据统计频数选优,得到泽泻目标产量大于3300 kg/hm^(2)的最优农艺措施为密度14.69万~15.08万株/hm^(2)、氮肥219.10~234.50 kg/hm^(2)、磷肥124.80~150.00 kg/hm^(2)、钾肥152.55~179.55 kg/hm^(2)。[结论]合理的密度和肥料施用量均能有效提高泽泻产量,以密度增产效果最佳,氮肥次之,钾肥和磷肥的增产效果较小,在保障密度和氮肥的基础上,配合合理的磷钾肥能达到泽泻高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肥料 泽泻 产量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密因子对冬种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威鹏 《福建稻麦科技》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为了探索冬种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高效肥密优化方案,基于四因子五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种植密度与氮、磷、钾肥施用量对冬种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效应的影响,建立了肥密因子与马铃薯产量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模型的方程解... 为了探索冬种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高效肥密优化方案,基于四因子五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种植密度与氮、磷、钾肥施用量对冬种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效应的影响,建立了肥密因子与马铃薯产量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模型的方程解析与寻优结果表明:建立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达极显著水平,回归模型与实际的拟合度较好。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种植密度与施钾量的一、二次项均为极显著水平,施氮量与施磷量的一次项为显著水平、二次项为极显著水平,施磷量与施钾量的互作效应为显著水平。各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施钾量>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根据该模型提出每667m^(2)马铃薯目标产量2750 kg的肥密优化组合方案为:每667m^(2)种植密度4488~4748株;每667m^(2)施N量17.11~18.39 kg;每667m^(2)施P_(2)O_(5)量6.31~7.04 kg;每667m^(2)施K_(2)O量18.32~19.45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密度 马铃薯 地膜覆盖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挤压模拟试验的苜蓿草颗粒成型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9
9
作者 黄晓鹏 万芳新 +2 位作者 黄建龙 吴劲锋 张克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54-358,共5页
为了确定最佳的苜蓿草颗粒产品制粒成型工艺,以苜蓿草粉为制粒物料,通过环模制粒过程的模拟试验,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探讨了制粒密度与挤出力、物料含水率、草粉粒度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制粒密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数据... 为了确定最佳的苜蓿草颗粒产品制粒成型工艺,以苜蓿草粉为制粒物料,通过环模制粒过程的模拟试验,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探讨了制粒密度与挤出力、物料含水率、草粉粒度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制粒密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数据分析显示:建立的回归方程显著;3个因子对制粒密度影响大小顺序为挤出力、含水率、草粉粒度;通过方程模拟选优得出模拟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参数组合为:挤出力5.47kN、含水率16.96%、草粉粒度6.34mm,即制粒密度为最大值1.241g/cm3。该研究可为提高草颗粒及其它颗粒物料产品的质量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控制 优化 回归分析 苜蓿草颗粒 制粒过程模拟 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田优势天敌对棉铃虫种群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益众 庞雄飞 梁广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12-617,共6页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及其方程 Ya=b0 + ∑ bixi+ ∑bijxij+ ∑ biixi2分别研究了棉田优势天敌类群小花蝽、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对棉铃虫卵、小花蝽、异色瓢虫、龟纹瓢虫、拟水涯狼蛛对棉铃虫 1~ 2龄幼虫和三突花蛛、异色瓢虫...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及其方程 Ya=b0 + ∑ bixi+ ∑bijxij+ ∑ biixi2分别研究了棉田优势天敌类群小花蝽、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对棉铃虫卵、小花蝽、异色瓢虫、龟纹瓢虫、拟水涯狼蛛对棉铃虫 1~ 2龄幼虫和三突花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拟水涯狼蛛对棉铃虫 3~ 6龄幼虫的捕食作用。通过对方程的失拟性检验和显著性检验以及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分析了这些捕食性天敌与棉铃虫各虫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捕食性天敌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优势天敌 棉铃虫种群 控制作用 捕食性天敌 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GX-100型小区小麦种子联合收获机关键作业参数优化(英文) 被引量:11
11
作者 戴飞 张锋伟 +1 位作者 高爱民 韩正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53-58,共6页
为了避免因收获机罩壳内部种子残留与混杂所带来的育种试验数据失真问题,结合自行研制的 4GX-100 型小区小麦种子联合收获机进行田间育种收获试验,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探讨了无滞种残留率与脱粒滚筒转速、喂入量、吸杂风机转... 为了避免因收获机罩壳内部种子残留与混杂所带来的育种试验数据失真问题,结合自行研制的 4GX-100 型小区小麦种子联合收获机进行田间育种收获试验,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探讨了无滞种残留率与脱粒滚筒转速、喂入量、吸杂风机转速的关系,建立了各个作业参数与无滞种残留率之间的数学模型。由试验结果分析可得:3 个因子对无滞种残留率影响大小的顺序为脱粒滚筒转速、喂入量、吸杂风机转速;通过方程模拟选优得出 4GX-100 型小区小麦种子联合收获机田间育种收获关键作业参数的最优组合为:脱粒滚筒转速 1 586 r/min、喂入量为 0.305 kg/s、吸杂风机转速 1 076 r/min,即无滞种残留率为最大值 99.98%,且收获机其余各项指标满足小区育种收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获机 优化 回归分析 小区育种 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 关键作业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科宝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曹赞 高振华 +5 位作者 陈广信 黎秋平 陈彩文 张少成 黄志鹏 丁志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53-2564,共12页
本试验通过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1~21日龄肉鸡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最佳组合效应。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科宝肉鸡480只,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其中1~8组为试验组,9~12... 本试验通过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1~21日龄肉鸡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最佳组合效应。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科宝肉鸡480只,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其中1~8组为试验组,9~12组为中心组(即0水平组),试验期为21 d。分别以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为自变量,以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等各项指标作为因变量拟合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饲粮中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21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有显著影响(P〈0.05)。从响应面图和回归分析显示,当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0.05~12.40 MJ/kg时,随着粗蛋白质水平的上升,平均日增重逐渐增大,粗蛋白质水平进一步增加对于平均日增重影响逐渐变小,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1.80 MJ/kg和22.85%时,可达到最大平均日采食量;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5 MJ/kg和20.65%时,料重比最小为1.65;当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在12.05~12.15 MJ/kg和20.85%~21.25%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胸肌率和腿肌率,同时腹脂率较低。综上所述,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05~12.45 MJ/kg和20.65%~21.25%,1~21日龄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均达到较好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能 粗蛋白质 肉鸡 生产性能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3D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及其免疫调节活性 被引量:52
13
作者 潘利华 王建飞 +1 位作者 叶兴乾 罗建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86,共6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蓝莓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评价蓝莓花青素对脾细胞增殖活力以及协同ConA促进小鼠脾细胞分泌干扰素.6c和白细胞介素一2的活性。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蓝莓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评价蓝莓花青素对脾细胞增殖活力以及协同ConA促进小鼠脾细胞分泌干扰素.6c和白细胞介素一2的活性。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蓝莓花青素提取率有显著影响;蓝莓花青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酒石酸为酸化剂、乙醇体积分数74.6%-76.2%、料液比1:6.6~1:6.8(g/mL)、浸提温度52.5~53.4℃、浸提液pH3.0~3.1、浸提时间144.8~148.5min,此工艺条件下蓝莓花青素的提取率均大于35mg/g,具有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和协同ConA促进小鼠脾细胞分泌干扰素-α和白细胞介素-2活性,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花青素 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免疫调节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桑叶多酚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1
14
作者 沈维治 廖森泰 +2 位作者 刘吉平 邹宇晓 李妍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4-598,共5页
桑叶多酚有消除机体内自由基毒性的作用,为桑叶中具有药用和保健功能开发价值的成分之一。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了桑叶多酚提取工艺中原料溶剂乙醇的浓度,以及原料的质量浓度、原料溶液pH值、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桑叶多酚... 桑叶多酚有消除机体内自由基毒性的作用,为桑叶中具有药用和保健功能开发价值的成分之一。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了桑叶多酚提取工艺中原料溶剂乙醇的浓度,以及原料的质量浓度、原料溶液pH值、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桑叶多酚得率的影响,建立了具有良好预测性能的提取条件数学模型,确定了最优提取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桑叶多酚提取工艺条件各因素中,对桑叶多酚得率影响作用大小的顺序为原料溶液pH值>原料的质量浓度>溶剂乙醇的浓度。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以70%乙醇作原料溶剂,原料质量浓度0.025g/mL,原料溶液pH值4。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从桑叶中提取桑叶多酚的质量比为16.11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多酚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通用旋转设计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8
15
作者 卢恩双 宋世德 郭满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0-113,120,共5页
通过理论和实例着重论述了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中试验次数、设计的正交性、回归系数的计算及回归系数间的相关性等 ,说明了在应用通用旋转设计与二次正交设计上的不同 ,并指出了在进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回归通用旋转设计 问题 正交性 回归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菠萝皮渣多糖的提取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罗建平 徐学玲 +1 位作者 潘利华 崔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72-175,共4页
研究菠萝皮渣多糖的提取工艺参数,并对提取的多糖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表明,菠萝皮渣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5(m/V)、提取时间5h、提取温度70℃。提取的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 研究菠萝皮渣多糖的提取工艺参数,并对提取的多糖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表明,菠萝皮渣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5(m/V)、提取时间5h、提取温度70℃。提取的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O2·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表现为显著的量效关系,清除O2·和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率(IC50)分别为1.76mg/ml和2.49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皮渣 多糖 抗氧化 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梨子叶不定梢再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鲁敏 汤浩茹 +3 位作者 余世杰 雷美艳 陈小杨 丁继军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1-175,共5页
以水晶×金二十世纪花后90 d的梨成熟胚子叶为外植体,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其再生体系研究中的关键因素6-BA、NAA、AgNO3浓度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回归方程Y=4.405 3+0.863 8X1-0.386 9X2-0.058 4X3-0.015 7X1X2+0.000 5X1X3... 以水晶×金二十世纪花后90 d的梨成熟胚子叶为外植体,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其再生体系研究中的关键因素6-BA、NAA、AgNO3浓度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回归方程Y=4.405 3+0.863 8X1-0.386 9X2-0.058 4X3-0.015 7X1X2+0.000 5X1X3+0.011 2X2X3-0.671 8X12-0.219 2X22-0.749 9X32。6-BA、NAA、AgNO3浓度在试验设定范围内对梨成熟胚子叶不定梢再生系数的影响均呈"低促高抑"现象;且培养基中6-BA、NAA、AgNO3的浓度分别在5.955~7.124 mg·L-1、0.281~0.473 mg·L-1和2.199~2.801 mg·L-1,梨成熟胚子叶不定梢再生系数大于3的可靠性为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叶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再生体系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气熏蒸降解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20
18
作者 陈志娟 刘阳 +2 位作者 邢福国 梁俊平 刘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3-37,共5页
为提高氨气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降解效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氨熏温度、氨气浓度、氨熏时间及玉米含水量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的影响,然后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优参数组合:温度37℃... 为提高氨气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降解效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氨熏温度、氨气浓度、氨熏时间及玉米含水量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的影响,然后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优参数组合:温度37℃、玉米含水量20%、氨气体积分数7.05%、氨熏时间96h,在此条件下玉米中AFB1降解率的模型预测值为90.4%,实测值为92%,两者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曲霉毒素B1 氨气熏蒸法 二次回归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F_2-SiO_2-Al_2O_3-CaO-MgO渣系熔化温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赵晓辉 张朝晖 +2 位作者 巨建涛 焦志远 刘俊平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1-84,共4页
为了研究含氟渣系成分变化对熔化温度的影响,根据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法设计渣系配方,使用CQKJ-II型高温矿渣熔化温度特性测定仪,采用半球法对CaF2-SiO2-Al2O3-CaO-MgO渣系的熔化温度进行测定;建立了五元含氟渣系熔化温度的回归... 为了研究含氟渣系成分变化对熔化温度的影响,根据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法设计渣系配方,使用CQKJ-II型高温矿渣熔化温度特性测定仪,采用半球法对CaF2-SiO2-Al2O3-CaO-MgO渣系的熔化温度进行测定;建立了五元含氟渣系熔化温度的回归模型,研究了各组元对熔化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F:的含量(质量分数)在10%~70%时.各组元相互作用对精炼渣熔化温度有着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渣重熔 精炼渣 熔化温度 二次正交旋转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多肽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初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珮 赵宁 +5 位作者 何佳洋 范巧宁 何梦飞 陈嘉辉 靳晓妍 田呈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15-219,共5页
以甘啤4号六棱大麦为原料,研究大麦多肽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各因素对多肽得率的影响,并确定了大麦多肽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液料比32∶1(mL/g),提取时间69min,提取温度34℃;在此条件下,实验得到的大麦多... 以甘啤4号六棱大麦为原料,研究大麦多肽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各因素对多肽得率的影响,并确定了大麦多肽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液料比32∶1(mL/g),提取时间69min,提取温度34℃;在此条件下,实验得到的大麦多肽得率为13.1094mg/g,和理论值13.2988mg/g相比,相对误差为1.42%。同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的铁还原力(FRAP),对ABTS自由基(ABTS·)和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天然大麦多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多肽 二次回归旋转组合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