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三下”采煤技术体系与工程实践 被引量:4
1
作者 郭文兵 胡玉杭 +3 位作者 胡超群 李龙翔 吴东涛 葛志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8,共20页
我国“三下”(建筑物、水体、铁路等线性构筑物下)煤炭资源丰富,开展“三下”采煤技术研究、解放“三下”压煤对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优化井下采掘布局、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我国“三下”压煤开采技术以及建(构)筑... 我国“三下”(建筑物、水体、铁路等线性构筑物下)煤炭资源丰富,开展“三下”采煤技术研究、解放“三下”压煤对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优化井下采掘布局、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我国“三下”压煤开采技术以及建(构)筑物保护技术,包括部分开采、充填开采、协调开采、覆岩离层注浆技术以及地面保护、维修加固技术,并分析了各种“三下”采煤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等。提出“三下”压煤开采造成建(构)筑物损害的源头是煤炭地下开采引起的覆岩破坏与地表移动,控制地表沉陷、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是建(构)筑物下采煤的关键,减少覆岩破坏、准确预测覆岩破坏高度是水体(覆岩含水层)下安全采煤技术的关键。从经验公式、理论计算、现场实测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三下”采煤覆岩破坏与地表移动规律、地表移动变形预测、地面建筑物保护技术等。研究认为高效率、低成本、全固废、智能化覆岩离层注浆和充填开采、地下水原位保护等源头减沉控损技术将是我国未来“三下”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建立覆岩与地表移动变形的“天−空−地−井”一体化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三下”采煤工艺、全固废材料、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科学构建并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智能、安全高效的“三下”采煤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下”采煤 岩层移动 地表沉陷 采动损害与保护 覆岩离层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枣振动响应分析及激振参数研究
2
作者 魏娟 王新岭 +2 位作者 刘永 张雪晶 胡定贤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5,共10页
林果收获是果园机械化劳动强度最大的环节,为研究振动参数对红枣采摘的影响,提高果树振动采摘响应均匀性,同时提高红枣采收效率,本文以红枣为研究对象,考虑红枣的柄和果实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红枣“柄-果”系统的双摆振动模型。研究表明... 林果收获是果园机械化劳动强度最大的环节,为研究振动参数对红枣采摘的影响,提高果树振动采摘响应均匀性,同时提高红枣采收效率,本文以红枣为研究对象,考虑红枣的柄和果实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红枣“柄-果”系统的双摆振动模型。研究表明,通过拉格朗日求解动力学模型,获得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为11.03 Hz;获取枣树柔性体,利用ADAMS仿真软件对振动采摘系统进行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获得枣树在偏心块激振下的位移轨迹和加速度响应;以振幅、激振频率和夹持高度为试验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并进行响应面分析,通过模型双目标优化获取最佳振动参数,在振幅12.8 mm、激振频率10.25 Hz、夹持高度534 mm时,加速度响应均值为110.56 m/s^(2),加速度变异系数为0.358,通过优化,进一步提高枣树响应均匀性,提高采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运动 振动特性 动力学模型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ns-Attention的飞行区航空器监视数据融合方法
3
作者 王兴隆 尹昊 丁俊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23,共9页
针对飞行区航空器单一监视源存在监视精度低、位置跳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Transformer和注意力机制的航空器监视数据融合方法。利用Transformer的编码器结构分别对各监视源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通过注意力机制对不同监视源赋予权重值,经... 针对飞行区航空器单一监视源存在监视精度低、位置跳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Transformer和注意力机制的航空器监视数据融合方法。利用Transformer的编码器结构分别对各监视源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通过注意力机制对不同监视源赋予权重值,经过全连接网络进行回归计算,获得最终的融合结果。选取场面监视雷达(SMR)和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系统的监视数据作为融合源,多点定位(MLAT)数据作为真实标签,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降低了单一监视源的监视误差,且融合效果优于基于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扩展卡尔曼滤波融合方法,平均绝对误差分别提升了2.81%、16.73%和3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融合 TRANSFORMER 注意力机制 场面监视雷达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下肢外骨骼的运动意图识别算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牛苗赫 雷飞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7-415,共9页
随着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肢外骨骼技术在助力行走和运动辅助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利用表面肌电(surface myoelectricity,sEMG)信号解码人体运动意图对实现人机运动的协调统一至关重要。然而,由于sEMG信号具有时空差异和非... 随着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肢外骨骼技术在助力行走和运动辅助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利用表面肌电(surface myoelectricity,sEMG)信号解码人体运动意图对实现人机运动的协调统一至关重要。然而,由于sEMG信号具有时空差异和非线性动态的特点,导致现有方法存在特征捕捉单一、识别准确率低等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运动意图感知模型。该模型采用多个差异卷积块提取sEMG信号的时间与空间尺度特征,并利用多层深度网络捕捉sEMG信号的非线性动态特征。该模型针对离线肌电数据库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4%,其中对全脚离地运动类别的识别准确率高达98%。在人体穿戴下肢外骨骼进行在线运动意图识别实验中,该模型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超过90%,验证了其在下肢外骨骼意图识别领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 助力行走 表面肌电信号 人机运动 多尺度 卷积神经网络 感知模型 意图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恐惧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肌肉激活的影响
5
作者 段碧璇 张宇璇 +1 位作者 马裴 李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614,共9页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分析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在运动状态下的肌肉激活强度,探究运动恐惧程度对KOA患者下肢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0名KOA患者作为试验组,基于TSK-17量表评分判别...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分析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在运动状态下的肌肉激活强度,探究运动恐惧程度对KOA患者下肢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0名KOA患者作为试验组,基于TSK-17量表评分判别性问题分为高恐惧组(n=16)和低恐惧组(n=14),同时选取14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无线sEMG测试系统收集受试者不同肌肉sEMG信号。测试任务包括常速行走、上楼、下楼。通过计算EMG信号的均方根值,将肌肉激活信号归一化至最大自主收缩,比较不同条件下的肌肉激活水平。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计算变量与TSK-17量表评分之间关系。结果 常速行走时,高恐惧组健侧与患侧相比,股直肌(P<0.05)、股内侧肌(P<0.01)、股外侧肌(P<0.01)的激活增强;上楼和下楼时,高恐惧组健侧与患侧相比,股直肌(P<0.01)、股内侧肌(P<0.01)、股外侧肌(P<0.01)的激活也显著增强。常速行走时,与低恐惧组、对照组患侧/非优势侧和健侧/优势侧相比,高恐惧组股直肌(P<0.05)的激活明显增强;上楼时,与低恐惧组、对照组患侧/非优势侧和健侧/优势侧相比,高恐惧组股直肌(P<0.05)的激活增强。下楼时TSK-17量表得分与健侧股直肌的激活程度呈最显著的正相关性(r=0.95,P<0.01)。结论 运动恐惧可以明显影响患者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肉激活情况,特别是对功能要求较高的下楼。因此,在治疗KOA的同时一定注意心理因素的干预,以全面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运动恐惧 下肢 肌肉激活 表面肌电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随可能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帕金森病患者的性别特异性脑形态及网络差异研究
6
作者 刘阳 张鹏飞 +5 位作者 李昊 周亮 姜婧琪 姜艳丽 杨文霞 张静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7,共10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在不同亚组中形态学改变模式的性别差异。材料与方法从帕金森病进展标记计划数据库共获取278名参与者的高分辨率T1加权磁共振成像和临床量表数据。以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在不同亚组中形态学改变模式的性别差异。材料与方法从帕金森病进展标记计划数据库共获取278名参与者的高分辨率T1加权磁共振成像和临床量表数据。以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筛查问卷的5分为截止点,分为PD-pRBD(≥5分)和PDnonRBD(<5分),最后被试包括93名PD-pRBD患者和114名PDnonRBD患者以及71名健康对照(healthycontrol,HC)。计算解剖学工具箱12(Computational Anatomy Toolbox 12,CAT12)用于获取灰质体积和皮层形态学指标数据,随后基于皮层形态学指标构建个体水平的形态学相似性网络。最后用图论分析的方法计算网络拓扑属性。结果PD-pRBD组中,男性额叶和颞叶的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GMV)低于女性(P=0.008、0.002),而女性额叶的回旋指数(gyrification index,GI)低于男性(P=0.024)。PDnonRBD组中,男性额叶的GI比女性低(P=0.009)。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显示,男性PD-pRBD患者较女性患者表现更低的网络信息整合能力,特别是在分形维度(fractal dimension,FD)网络的全局属性方面。此外,PD-pRBD组男性患者在霍普金斯语言学习测试-修订版(Hopkins Verbal Learning Test-Revised,HVLT-R)的延迟记忆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与形态学网络指标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伴随和不伴随RBD的PD患者在单纯形态学和网络层面都具有显著性别特异性模式,同时PD-pRBD组中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较nonRBD组更加广泛,并且进一步与认知相关,这一发现强调了在PD-pRBD患者诊治中考虑性别差异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磁共振成像 性别差异 个体形态学网络 皮层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沉陷作用下桃坪隧道结构损伤演化及治理对策
7
作者 陈霄汉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共10页
为探明不同采空沉陷作用下隧道结构损伤的演化规律,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根据桃坪隧道周边采空区的类型和分布情况,通过IN-SAR技术对柱式和壁式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进行监测,分析不同类型采空沉陷的地表变形特征。建立隧道结构损伤评... 为探明不同采空沉陷作用下隧道结构损伤的演化规律,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根据桃坪隧道周边采空区的类型和分布情况,通过IN-SAR技术对柱式和壁式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进行监测,分析不同类型采空沉陷的地表变形特征。建立隧道结构损伤评价指标量化表征隧道衬砌结构损伤和发展程度,分析不同类型采空沉陷作用下的地表变形特征与隧道结构损伤的演化规律的关系。通过分析,柱式采空区将在煤矿开采后数十年内产生持续不断的地表沉降位移并长期影响隧道结构安全,壁式采空区在采动后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地表沉降位移,在一定时间后采空沉陷作用明显降低,隧道结构损伤不再发展。因此,对于已产生病害的既有隧道,壁式采空区可在变形放缓后采取定向注浆等治理措施,并根据隧道结构损伤评价指标分级开展隧道整治工作。对于新建铁路工程,柱式采空区应坚持以绕避为主的设计理念,壁式采空区可以根据治理后的效果评价,以新建隧道方式通过壁式采空区,降低线路因绕避采空区增加的长度,节省工程建设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月铁路 桃坪隧道 采空沉陷 地表移动变形 结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频段低轨SAR卫星对地面雷达的干扰特性分析方法
8
作者 顾舜杰 王星星 +1 位作者 石会鹏 于淳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1,共8页
针对X频段低轨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对我国地面雷达系统的潜在干扰问题开展研究,在梳理国际电信联盟技术建议书和《无线电规则》的基础上提出干扰特性分析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干扰仿真等手段,对特定低轨SAR卫星在完整周期内对地面气... 针对X频段低轨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对我国地面雷达系统的潜在干扰问题开展研究,在梳理国际电信联盟技术建议书和《无线电规则》的基础上提出干扰特性分析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干扰仿真等手段,对特定低轨SAR卫星在完整周期内对地面气象雷达、场面监视雷达的干扰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分析方法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分析SAR卫星对地面雷达的干扰特性。综合考虑雷达部署特性和卫星轨道特性,给出特定参数的SAR卫星对典型地面雷达在重叠频段不会产生严重干扰。分析方法、过程和结果可为类似场景的星地频率兼容分析提供参考,有助于卫星工程在频率规划和协调层面的参数确定,对X频段SAR工程预研和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X频段 地面气象雷达 场面监视雷达 干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某煤矿浅埋层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9
作者 赵思佳 王晓宇 +2 位作者 张若兰 张萍丽 李宏超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4,共5页
陕北侏罗纪煤田位于我国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长期以来,煤炭开采活动对该地区的生态造成了深远影响。监测和分析地表移动规律能够评估受影响的范围和受损最严重的地区,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本文利用陕西某煤矿的实际开采... 陕北侏罗纪煤田位于我国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长期以来,煤炭开采活动对该地区的生态造成了深远影响。监测和分析地表移动规律能够评估受影响的范围和受损最严重的地区,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本文利用陕西某煤矿的实际开采数据,经过计算分析,得出了地表沉降和水平位移的具体数值,以及地表移动的动态和静态角度参数;并依据概率积分法的原理,利用Matlab拟合求参确定了概率积分参数。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理解陕北地区浅层煤矿地表移动规律,以及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地表移动规律 动态参数 静态参数 概率积分法 Matlab参数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liquid-gas flow in full-scale Caroussel oxidation ditch with surface aeration
10
作者 李振亮 郭丽莎 +1 位作者 张代钧 许丹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615-1621,共7页
A model for liquid-gas flow (MLGF), considering the flee movement of liquid surface, was built to simulate the wastewater velocity field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a full-scale Caroussel oxidation ditch with surface ae... A model for liquid-gas flow (MLGF), considering the flee movement of liquid surface, was built to simulate the wastewater velocity field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a full-scale Caroussel oxidation ditch with surface aeration. It was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by field measurement data, and the calibrated parameters and section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both mode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computation. The simulated velocities of MLGF were compared to that of a model for wastewater-sludge flow (MWS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e liquid surface considered in MLGF improves the simulated velocity results of upper layer and surface. Moreover, distribution of gas volume fraction (GVF) simulated by MLGF was compared to dissolved oxygen (DO) measured in the oxidation ditch. It is shown that DO distribution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besides GVF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gas flow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technique oxidation ditch surface free movement gas volume f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港航班滑入时间预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小卫 丁叶 +2 位作者 张生润 任思豫 吴佳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18-2224,共7页
准确预测进港航班滑入时间对合理调配航班保障资源和提高机场场面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克服各大机场粗放式预测航班进港时刻的不足,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滑入时间预测方法。以首都机场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进港航班滑... 准确预测进港航班滑入时间对合理调配航班保障资源和提高机场场面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克服各大机场粗放式预测航班进港时刻的不足,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滑入时间预测方法。以首都机场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进港航班滑入时间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特征集;将线性回归、K-最近邻、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梯度提升回归树6种在滑出时间预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进港航班滑入时间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误差范围±3 min内6种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精度均超过90%,表明特征集的构建和模型的选择是有效的;综合预测性能与模型拟合评估结果,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在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上场面流量特征的贡献度最大,新引入的跨区特征对预测模型的贡献度超过了大部分传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运输 机场场面运行 滑行时间预测 机器学习 梯度提升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开采覆岩结构运动演化规律
12
作者 孟祥军 李友 +6 位作者 张广超 郭林峰 李伟清 申世豹 陈淼 周广磊 吕凯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25,共15页
针对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覆岩结构运动演化机理及破坏规律不明晰的问题,以某矿3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条件下的覆岩运动演化过程、垮落充填特征及联动破... 针对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覆岩结构运动演化机理及破坏规律不明晰的问题,以某矿3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条件下的覆岩运动演化过程、垮落充填特征及联动破坏机理,建立了考虑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联动演化效应的覆岩运移模型和迹线估算方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基岩厚度由薄到中厚再到正常厚度时,破坏边界形态演化过程为“对称梯形”→“不对称类梯形”→“半马鞍形”;松散层运移在不等厚基岩控制下呈现出“对称漏斗”→“倾斜漏斗”→“斜底漏斗”动态变化。②薄基岩以塑性破坏为主,垮落后无规则充填采空区且碎胀效应不明显,松散层运移活跃期长,导致地表下沉较大;中厚基岩介于塑性破坏和块式破断之间,能短暂形成不稳定结构,对松散层运移起一定的支撑和限制作用;正常厚度基岩发生“梁式”破断,覆岩形成稳定的“铰接、悬臂”结构,巨厚松散层能给下方裂隙或垮落的基岩造成更大压应力,从而导致垮落带、裂隙带等较常规地层条件更加发育。③以3301工作面为实例,估算了不同开采阶段的覆岩破坏迹线,计算出地表沉降范围为1551.46m,与实测值相比,误差为7.6%。④提出了限高或充填开采、巷道注浆加固、提高巷道支护体的让压能力及增强支护系统的兼容性等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陷 巨厚松散层 不等厚基岩 覆岩运动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移动实验平台研制与矿区房屋实验研究
13
作者 阎跃观 戴华阳 朱元昊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505-517,共13页
煤矿区村庄房屋采动影响状况关系到当地民生和社会稳定,需要深入研究地表移动变形对房屋损坏的影响规律和保护措施,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矿区村庄房屋损坏定量实验研究的有效物理模拟手段。为此,提出了基于支撑柱时序加载与三向移动定量... 煤矿区村庄房屋采动影响状况关系到当地民生和社会稳定,需要深入研究地表移动变形对房屋损坏的影响规律和保护措施,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矿区村庄房屋损坏定量实验研究的有效物理模拟手段。为此,提出了基于支撑柱时序加载与三向移动定量计算的地表移动实验平台设计思路,研制了多点支撑和三向加载控制的地表移动实验平台(SPSM),构建了房屋模型“砖块(点)-砌体墙(面)-房屋(体)”多尺度的几何和力学相似理论,研究了村庄房屋模型制作工艺,并以峰峰矿区A村房屋为例进行模拟实验,制作了有底梁大跨度房屋、无底梁大跨度房屋和小跨度自然间房屋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移动变形作用下3种类型房屋的损坏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石膏粉与水7∶1混合为骨料、酒精胶为黏结剂,可作为房屋最优模拟材料与参数配比;在同等量级地表变形加载条件下,小跨度和有底梁房屋抗变形能力较强,组合变形作用的房屋损坏程度大于单一变形;受水平拉伸变形影响,墙面出现正八字形斜向裂缝,屋顶与墙体连接处水平开裂;地表正曲率变形时,房屋墙面顶部、屋顶和窗角出现裂缝,房顶和门角裂缝易连通;揭示了屋顶裂缝宽度与地表正曲率变形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门窗墙裂缝宽度与地表拉伸变形呈“S”型正相关关系。通过与现场实测对比,房屋裂缝发育形态和位置与模型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模拟实验平台的可靠性。自动控制的地表移动机械化模拟实验平台的研制、房屋模型制作和变形损坏实验研究成果,可为矿区建(构)筑物采动影响物理模拟和评价提供新的手段,为房屋损坏机理研究与加固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移动实验平台研制 房屋模型制作工艺 房屋变形实验 房屋损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延续时间预测模型及其参数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亮亮 程桦 +1 位作者 姚直书 王晓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7-587,共11页
基于改进Knothe时间模型,根据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定义,建立能够综合考虑采高、平均采深、松散层厚度、基岩层厚度和开采速度等因素的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延续时间理论预测模型,并根据概率积分法给出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采用24个深部工作面... 基于改进Knothe时间模型,根据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定义,建立能够综合考虑采高、平均采深、松散层厚度、基岩层厚度和开采速度等因素的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延续时间理论预测模型,并根据概率积分法给出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采用24个深部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延续时间监测数据对预测模型的合理性和精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地表移动延续时间模型预测结果与24个工作面监测结果基本吻合,两者平均绝对误差仅38 d,均方根误差仅为47 d,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仅为9%,远小于现有3种经验模型的预测误差,验证了地表移动延续时间预测模型的精确性;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受采高、平均采深、松散层厚度、基岩层厚度和开采速度的影响,随采高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随平均采深、松散层厚度、基岩层厚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随开采速度的增加而非线性减小。该研究可为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稳定性评估和科学制定开采计划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移动延续时间 改进Knothe时间模型 预测 动态沉降 开采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矿急倾斜矿体开采地表移动范围理论分析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凯 杨天鸿 +7 位作者 赵永 刘洪磊 董鑫 高源 刘一龙 李金多 何荣兴 侯俊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1,共11页
为揭示金属矿急倾斜矿体开采地表移动规律,有效预测地表移动范围,以弓长岭铁矿急倾斜矿体开采上盘地表移动为例,考虑地形、废石回填、采深3个因素,建立了用于计算地表主应力分布与易开裂范围的力学模型。基于力学模型,将移动角与地表易... 为揭示金属矿急倾斜矿体开采地表移动规律,有效预测地表移动范围,以弓长岭铁矿急倾斜矿体开采上盘地表移动为例,考虑地形、废石回填、采深3个因素,建立了用于计算地表主应力分布与易开裂范围的力学模型。基于力学模型,将移动角与地表易开裂范围建立了力学联系,并对移动角进行了补充定义:由最深部开采层边缘向地表作直线,位移为0且使地表开裂范围最大的直线即为移动边界线,移动边界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即为移动角。提出了借助力学模型计算移动角的试算法:预设不同的移动角,由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地表最大易开裂范围所对应的预设移动角即为真实移动角。在得到真实移动角后,由力学模型可确定地表易开裂范围与深度。同时,借助极限平衡原理将地表易开裂范围与块体滑移建立了力学联系,提出了地表潜在陷落范围的计算方法:对地表易开裂区内不同开裂点对应的潜在滑移块体列极限平衡方程,依次判别块体是否会发生剪切滑移,可确定地表潜在陷落范围。经计算,弓长岭铁矿下盘含铁带地下开采对上盘地表的移动角为60°,上盘地表具有初次滑移风险的位置距离初采位置的水平距离为130 m,潜在滑移角为55°。根据弓长岭铁矿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的现场经验,利用废石及时对地下采空区进行密实回填,并通过优化联合开采时空顺序与开采强度可有效控制地表移动,实现露天与地下安全联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 急倾斜矿体 地表移动 移动角 力学模型 极限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重复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机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传宝 蔡来良 +3 位作者 王巍 柴华彬 邹友峰 张文志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3-180,共8页
为了给神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生态修复和“三下”开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实测方式为基础,深入研究了高强度重复开采地表移动特征和机理。分别对老采空区下开采、工作面隔离煤柱下开采、跨老采空区和隔离煤柱下开采这3种工况布设地... 为了给神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生态修复和“三下”开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实测方式为基础,深入研究了高强度重复开采地表移动特征和机理。分别对老采空区下开采、工作面隔离煤柱下开采、跨老采空区和隔离煤柱下开采这3种工况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线,开展快速密集监测,采集了丰富的地表移动数据。结合井下推进过程,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了不同时期下沉和水平移动值,绘制了地表移动曲线时序图。研究表明:隔离煤柱对地表下沉的发展过程具有阻碍性、带动性和活化性等特征,水平移动方向对井下推进方向具有追随性等现象。据此建立了高强度重复采动条件下形成的块体岩层结构模型,分析了块状岩体在井下推进过程中平衡—旋转平移—再平衡的运动过程,揭示了地表移动实测曲线形态背后的岩层移动机理。研究成果可为该矿区或类似矿区开采沉陷预计模型建立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重复开采 煤柱 地表移动特征 块体岩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低空遥感裂缝识别与采动地表变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涛 王帆 +1 位作者 胡东升 廉旭刚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9-167,共9页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随着煤炭资源大规模开采利用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地表裂缝即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对地表裂缝监测多采用人工野外调查识别和卫星影像解译识别方法,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分辨率低、易受天气影响等不足...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随着煤炭资源大规模开采利用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地表裂缝即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对地表裂缝监测多采用人工野外调查识别和卫星影像解译识别方法,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分辨率低、易受天气影响等不足。利用飞马D2000无人机对山西省华阳二矿某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了航空摄影测量,得到了测区数字正射影像模型(DOM)、数字表面模型(DSM)和三维点云模型(3DPCM),基于这3种模型数据解译得到地表裂缝发育与分布特征。同时,根据地质采矿条件进行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分析了地表变形指标与采动裂缝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DOM与3DPCM模型数据可以高效、准确地识别地表裂缝,且裂缝分布情况与采动引起的地表曲率变形、水平变形高度相关。研究结果对于预测评估开采引起的地表裂缝发育情况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表裂缝 摄影测量 地表移动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行面波动干扰对目标磁定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德红 隗燕琳 王向军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43-149,共7页
针对传统水下目标磁定位时因未考虑海平面波动造成磁场信号测量不准确进而引起磁定位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在原有测磁深度上叠加海平面在该处的铅直位移,将叠加后的深度引入仿真模型的系数矩阵中,再利用仿真模型计算测量深度中包含海面... 针对传统水下目标磁定位时因未考虑海平面波动造成磁场信号测量不准确进而引起磁定位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在原有测磁深度上叠加海平面在该处的铅直位移,将叠加后的深度引入仿真模型的系数矩阵中,再利用仿真模型计算测量深度中包含海面波动的测量点处的磁场,以该磁场作为磁定位的数据源。采用三维LonguetHiggins模型描述10个组成波形成的波面运动,分析组成波中最大振幅取0.5 m和1 m两种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其对应的波面铅直位移在某些点处将大于2 m和4 m。船模试验证实,在不考虑舰船在海面波动下产生的纵倾横摇对磁场测量的影响的条件下,当组成波的最大振幅小于0.5 m,波面的最大铅直位移小于2 m时,海平面波动对磁定位结果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船磁场 磁定位 波面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改性提高染污硅橡胶绝缘沿面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宇舜 陈奕凯 +3 位作者 余嘉川 牛雷 王浩舟 任成燕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1310,共10页
表面积污后电荷消散速率减慢与憎水性丧失是降低硅橡胶(SIR)复合绝缘子沿面绝缘性能的重要因素。文中采用常压脉冲滑动弧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对人工涂污高温硫化(HTV)硅橡胶进行不同时间(0~3 min)的表面改性。利用表面电位测量系统和傅里... 表面积污后电荷消散速率减慢与憎水性丧失是降低硅橡胶(SIR)复合绝缘子沿面绝缘性能的重要因素。文中采用常压脉冲滑动弧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对人工涂污高温硫化(HTV)硅橡胶进行不同时间(0~3 min)的表面改性。利用表面电位测量系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对染污硅橡胶试样表面电荷运动特性、憎水性及化学成分的影响,测试处理前后染污试样的表面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间下的等离子体处理均可加快试样表面电荷消散速率,处理过程中引入大量浅陷阱,陷阱能级深度和陷阱电荷密度均下降,减弱了试样表面捕获电子的能力,抑制电荷积聚;试样体积电阻率几乎不受等离子体处理影响,但表面电阻率的减小使电荷更易沿试样表面运动消散;等离子体处理后,试样干燥和湿润条件下的沿面耐压均获得提升。等离子体处理使试样在短时间内恢复憎水性,处理时间越长,憎水性改善越明显;等离子体处理后更多的硅氧烷小分子迁移至污层表面使憎水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改性 滑动弧放电 硅橡胶 表面电荷运动 憎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沉陷实测数据的覆岩内部移动变形预计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昌春 赵鹏 +2 位作者 荣耀 王天源 夏海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309-9315,共7页
覆岩内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少、预计难度大、可靠性低。基于几何相似特征构建了依据地表沉陷实测数据预计覆岩内部移动变形的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煤矿开采后覆岩移动变形导致的膨胀压缩。研究表明:预计离地表较近覆岩内部的移动变形时,可... 覆岩内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少、预计难度大、可靠性低。基于几何相似特征构建了依据地表沉陷实测数据预计覆岩内部移动变形的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煤矿开采后覆岩移动变形导致的膨胀压缩。研究表明:预计离地表较近覆岩内部的移动变形时,可以不考虑覆岩的膨胀压缩,而预计离开采煤层较近覆岩内部的移动变形时,需要考虑覆岩的膨胀压缩;在开采边界附近,预计覆岩内部的移动变形可以不考虑膨胀压缩,而在开采中心附近则需要考虑膨胀压缩。研究结果有助于煤矿绿色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陷 覆岩 移动变形 关键层 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