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治理创新 被引量:1
1
作者 常亮 赵显嵩 杨春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进展与宝贵经验,指出有组织科研将引发高校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高校科技创新治理结构的网络化育成,是推动和实现高校有组织科研治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以治理创新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 科技创新 高校有组织科研 新型举国体制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2
作者 田长永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5,共5页
探讨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高职院校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问题,并详细介绍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一条主线、两个引领、三大抓手、四项机制、五根支柱“12345... 探讨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高职院校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问题,并详细介绍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一条主线、两个引领、三大抓手、四项机制、五根支柱“12345”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视野下岗位、项目、资金配置一体化的高校科技人才组织模式探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俊儒 李敏 张长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5,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是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党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目的是强化党中央对国家战略科技事业的统筹协调能力,解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科技创新...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是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党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目的是强化党中央对国家战略科技事业的统筹协调能力,解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等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一体化,是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一项主要改革任务。在作为教育基地、科技阵地、人才高地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资源与智力资源高度集中,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同样存在若干不完善、不合理之处,资源错配浪费的问题长期存在。提升岗位、项目、资金三类最关键创新要素的一体化程度,从以“要素”为核心的科技管理方式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组织模式,将有力打通高校科技人才使用的“最后一公里”,对其他科技研发单位形成示范引领作用。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首先对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科技强国的高校科技人才组织模式进行文本分析,对不同组织模式中的岗位聘任、要素供给、资源共享、利益分配方式进行拆解,比较及归纳出各自的典型特征、经验做法、主要优势;其次立足中国高校实际,借鉴各国组织模式中的长处,在“有组织的科研”语境下,以系统思维探究一种适应高校新发展阶段的一体化组织模式,并提出实现路径和范例。文章提出的岗位、项目、资金配置一体化的组织模式思路主要是:不再孤立看待各项创新要素,依靠高校党组织在网状管理架构中的中心结点优势,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上下级组织联动、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的强大组织力,以“混合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加强关键创新要素统筹配置,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形成科学家本位的有组织科研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科技人才 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岗位、项目、资金配置一体化 组织模式 人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联系、现实意义和融合路径
4
作者 高鹏 孙婧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33-36,共4页
科学家精神作为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内容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依托载体,两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高... 科学家精神作为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内容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依托载体,两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涵养高校优良学风、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三全育人”背景下,要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环节入手,不断完善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家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风 科技创新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研究
5
作者 刘洁 吴海平 +1 位作者 张志红 傅建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5期78-80,83,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创新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自主创新能力、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 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创新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自主创新能力、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实施产教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流程及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等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策略 自主创新能力 转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M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罗红艳 吉冰冰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95,共8页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德尔菲法确定了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18项重要影响因素,应用ISM模型建构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九层三阶解释结构模型,并解析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认知、奖励制度等表层依赖...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德尔菲法确定了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18项重要影响因素,应用ISM模型建构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九层三阶解释结构模型,并解析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认知、奖励制度等表层依赖因素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其效果发挥直接作用,高校重视与人才培养目标等作为中间联动因素的关键环节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介作用,国家战略急需等根源推动因素通过中间联动因素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本源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要凸显鲜明外部逻辑、突出关键因素作用、健全多元作用机制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M模型 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自主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平 孙晓敬 曹明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79,共19页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引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生产力形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校作为国家创...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引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生产力形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准确把握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客观评价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力发展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TOPSIS法测算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探究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关联特征,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差异性,运用地理探测器原理研究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力整体还不强,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指数较高省份呈现“高-高”集聚特征,甘肃、海南、新疆、西藏等指数较低省份呈现“低-低”集聚特征;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和西部地区域内差异较中部地区显著,东部地区内部差异逐渐缩小,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先增大后缩小,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有所增大;影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等,且区域间投入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和西部地区投入不足,同时还受区域对外开放和技术需求等因素影响;内部因素交互作用强度大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强度较大的是教学与科研人员数、科技经费当年拨入、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数、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经费当年拨入、信息化水平,且信息化水平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研究结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为指引,从创新投入、资源配置、资源共享、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力 高校科技创新力评价 影响因素 空间特征 TOPSIS法 空间自相关 泰尔指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资源配置何以促进高校创新效能增长?——基于31个省域的fsQCA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帮兴 杜宝贵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5,共10页
高校是进行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原始创新的战略高地。为探究科技资源配置对高校创新效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使用fsQCA方法,以31个省域高校为案例,就科技资源配置结构、配置方式和配置环境对高校创新效能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进行... 高校是进行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原始创新的战略高地。为探究科技资源配置对高校创新效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使用fsQCA方法,以31个省域高校为案例,就科技资源配置结构、配置方式和配置环境对高校创新效能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任何单一科技资源配置条件均不构成影响高校高或低水平创新效能的必要条件;应用研究型路径、试验发展型路径和资源驱动型路径是导向高校高水平创新效能的三类组态范式;经济发展水平在促进高校高水平创新效能产出中普遍充当核心驱动条件,市场资源配置和计划资源配置相对普遍充当核心驱动条件;导向高校高或低水平创新效能产出的组态路径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时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资源配置 高校 创新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科教一体化的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路径研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9
作者 申慧杰 王弢 +1 位作者 穆希维 汤久杨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7-83,共7页
产科教一体化是科教融汇理念实践的创新路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立足职业院校“科技服务”职能,利用常年服务乡村的优势,打造国家“双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探索形成“341”科技服务模式,推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走出... 产科教一体化是科教融汇理念实践的创新路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立足职业院校“科技服务”职能,利用常年服务乡村的优势,打造国家“双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探索形成“341”科技服务模式,推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走出富有协同创新特色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创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教一体化 科教创一体化 科技创新服务 高职院校 科教融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创”项目转化为生物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创新探索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洋 王海凤 朱文碧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94-98,共5页
为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基础,设计了一个生物仪器分析实验项目——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小分子代谢物分析。该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对玉米种子萌发过程... 为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基础,设计了一个生物仪器分析实验项目——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小分子代谢物分析。该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对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小分子代谢物的种类及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15种,其中有机酸6种,氨基酸4种,糖类及其衍生物1种和其他化合物4种。通过该实验,学生掌握了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差异代谢物分析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此外,该设计性实验综合了仪器分析、植物生理和生物统计学等领域的知识,在提升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再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创”项目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实验教学 差异代谢物 生物仪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实验室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管理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滕鑫 张悦 +2 位作者 唐颂超 徐世爱 李水强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1-214,共4页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体性科技活动。在各类竞赛过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宝贵的实验室资源、协调好竞赛与正常实验课的矛盾、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高校学科竞赛中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并提出...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体性科技活动。在各类竞赛过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宝贵的实验室资源、协调好竞赛与正常实验课的矛盾、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高校学科竞赛中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并提出了建立专项经费、成立竞赛临时团队、明确分工、校企合作、设立长效人员激励机制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竞赛 大学生科技活动 实验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路径 被引量:58
12
作者 张彩红 许宏山 +2 位作者 虞春生 兰继红 张万光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8-192,197,共6页
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从实验室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建设着手,一抓建设,二抓管理,围绕实验室建设规划、质量内涵建设、人力资源... 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从实验室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建设着手,一抓建设,二抓管理,围绕实验室建设规划、质量内涵建设、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谐文化氛围营造和管理运行和谐创新5个方面,对如何建立布局合理、配置优化、资源共享、层次多样、功能完备、高效开放的新型实验室体系进行了论述。从建设和管理2个层面,就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路径,即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学科渗透和社会服务方面"四位一体"的创新与服务功能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建设 创新型人才培养 质量内涵建设 科学管理 育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与研究生开放实验室的构建 被引量:20
13
作者 冯斌 刘新宇 +1 位作者 郑小林 张云怀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6-9,57,共5页
为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重庆大学积极推进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依据研究生开放实验室构建目标与原则,先后建立了专业开放实验室、主题开放实验室、校企联合开放实验室,从开放机制、培养机制、经费以及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 为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重庆大学积极推进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依据研究生开放实验室构建目标与原则,先后建立了专业开放实验室、主题开放实验室、校企联合开放实验室,从开放机制、培养机制、经费以及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实验室教学和科技创新等功能,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研究生开放实验室体系,增强了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开放实验室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人员梯队组建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4
14
作者 孔全存 陈硕 +1 位作者 王雪莹 刘桂礼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4-27,共4页
就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梯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人员梯队的3种模式中以教师、研究生和本科学生组合的第3种模式为最佳。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探索为例,得出要创造出最佳的人员组合模式必须... 就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梯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人员梯队的3种模式中以教师、研究生和本科学生组合的第3种模式为最佳。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探索为例,得出要创造出最佳的人员组合模式必须做到以下3点,即一要做到专业人才和非专业人才合理搭配;二要做到创新研究和学习求知活动的有机统一;三要做到专业知识高水平人员与一般成员的密切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人员梯队 组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育人效果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高勇善 李洪亮 +1 位作者 李连璞 潘丹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5-188,191,共5页
对山东省高校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各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育人效果的因素,发现学校综合实力与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数量并不均衡,除经费投入与在校生人数外,其他反映高校实力的因素与竞赛... 对山东省高校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各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育人效果的因素,发现学校综合实力与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数量并不均衡,除经费投入与在校生人数外,其他反映高校实力的因素与竞赛获奖数量之间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对影响大学生科技竞赛育人效果的其他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造成大学生科技竞赛成绩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竞赛 育人效果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被引量:9
16
作者 花向红 邹进贵 +2 位作者 才军 汪志明 陈雪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0-72,106,共4页
阐述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 大学生科技创新 培养体系 措施和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测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祝铭 宋丹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108,共9页
为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文章分别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分别测度了我国31个省份2002~2014年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耦合... 为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文章分别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分别测度了我国31个省份2002~2014年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水平极不稳定,波动显著,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比较平稳;在空间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格局,并且耦合协调程度普遍偏低,低度和中度耦合协调省份占全国近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设计”课程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鹏 习道政 +1 位作者 董娅凡 檀润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0-173,共4页
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开设TRIZ理论为主的"创新设计"课程,分析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提出了以"创新设计"课程为主线、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为载体、结合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立足毕业设计的一系列适合于测控... 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开设TRIZ理论为主的"创新设计"课程,分析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提出了以"创新设计"课程为主线、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为载体、结合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立足毕业设计的一系列适合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并以近几年的实践情况验证该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设计 TRIZ理论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测控技术与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普适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余魅 程红霞 +1 位作者 杨月寒 刘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2-135,188,共5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为在校大学生们提供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为由学知识向有能力之间的转化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为在校大学生们提供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为由学知识向有能力之间的转化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对扩大大学生知识面、追踪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电子信息为主的工科院校,在多年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适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峰 张炳力 王其东 《华东经济管理》 2006年第10期149-151,共3页
高等学校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文章紧密结合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指出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学生的... 高等学校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文章紧密结合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指出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积极构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平台,要加强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各项制度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 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 车辆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