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中川乡流滑成因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常晁瑜 乔峰 +4 位作者 薄景山 绽蓓蕾 谷佳沛 李昊宇 田华俊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56,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触发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滑坡的特殊流滑地质灾害。目前,这类灾害的成因与机理尚不清晰,前期识别仍存在一定困难。该研究对中川乡流滑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对于此类灾害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触发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滑坡的特殊流滑地质灾害。目前,这类灾害的成因与机理尚不清晰,前期识别仍存在一定困难。该研究对中川乡流滑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对于此类灾害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此次积石山地震所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低角度黄土斜坡流滑的特征,滑动距离较长,堆积区涌出浓稠泥浆,导致大量房屋掩埋,20人失踪。通过现场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探讨了流滑的成因、运移特征以及涌动速度。调查结果表明:(1)此次灾害发生于黄河的三级和二级阶地上,上下高差79.2 m,滑动距离约3.1 km,总体坡度仅1.5°,属于强震诱发低角度黄土斜坡流滑。(2)本次流滑成因初步可以归纳为连续灌溉导致滑源土体高度饱水、强烈地震触发欠固结饱和黄土的结构性丧失、低塑性指数黄土发生流动破坏以及路基溃坝和冲沟变窄增强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中川乡流滑 流滑特征 流滑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otstrap抽样下基于贝叶斯估计的地震人员死亡评估研究
2
作者 赵煜 魏毛毛 +2 位作者 孙艳萍 史一彤 陈文凯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0,共9页
选取1950-2022年中国内地地区历史震例数据信息,以极震区烈度、发震时间及人口密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三级场景,运用Bootstrap抽样方法对各场景下的历史震例进行扩充,进而采用贝叶斯估计给出不同场景下地震人员死亡变化分布函数,再根... 选取1950-2022年中国内地地区历史震例数据信息,以极震区烈度、发震时间及人口密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三级场景,运用Bootstrap抽样方法对各场景下的历史震例进行扩充,进而采用贝叶斯估计给出不同场景下地震人员死亡变化分布函数,再根据实际情况对此分布函数进行截断分析,以明确地震人员死亡的不确定性变化范围及死亡率区间概率值,最后随机选取历史地震灾害事件验证模型精度。结果表明:①各场景的死亡率均值及95%死亡率区间基本符合在极震区烈度相等并且人口密度条件下夜间死亡率大于白天死亡率的规律;②模型估计死亡人数区间能够较好覆盖实际上报的死亡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人员死亡 Bootstrap抽样 贝叶斯估计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灾分析及启示
3
作者 马星宇 陈相兆 +2 位作者 张桂欣 闫佳琦 王楠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2025年1月7日9时,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截至1月9日6时,此次地震造成了126人遇难,影响场内死亡率高达0.3%。基于台站数据、现场建筑物建(构)造特征等信息,从危险性、承灾体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此次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可能原因:(1... 2025年1月7日9时,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截至1月9日6时,此次地震造成了126人遇难,影响场内死亡率高达0.3%。基于台站数据、现场建筑物建(构)造特征等信息,从危险性、承灾体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此次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可能原因:(1)当地传统民居多为土/石木结构,整体结构性能和延性较差,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严重破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建筑往往采用的是外围护墙和内部木框架承担土/石木楼板的结构形式,在地震中大量内部木框架歪闪、与墙体分离,没有拉结的屋面和木屋架向房屋内部塌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2)地震动强度大,有台站记录的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最高达到784 cm/s^(2)。且近场地震动短周期成分丰富,竖向地震动作用明显,对震区大量分布的本就较为松散的低层建筑破坏力较大。(3)震区位于西部高海拔地区,地震发生时刚刚日出,天气寒冷,大部分受灾群众尚未外出,人员在室率高。由于高海拔地区的环境和气候恶劣,救援难度较大,导致人员生存率低。根据震害原因,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坚持“保持原有传统建筑风格、就地取材、引导建设抗震结构”和“尊重民族习俗、低扰动、价格低廉”的原则,全面推进既有建筑抗震能力提升和新建建筑抗震设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震灾分析 致灾原因 抗震能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云南省芒市M_(S)5.0地震震害特征
4
作者 刘绍昌 杨健强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6,共11页
2023年12月2日1时36分33秒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24.26°N,98.08°E)发生M_(S)5.0地震,本文基于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资料收集整理与计算分析,阐述芒市M_(S)5.0地震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房... 2023年12月2日1时36分33秒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24.26°N,98.08°E)发生M_(S)5.0地震,本文基于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资料收集整理与计算分析,阐述芒市M_(S)5.0地震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房屋建筑与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及原因,给出灾区房屋建筑震害矩阵,同时与云南省相同震级历史地震震害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芒市M_(S)5.0地震震中位于龙陵-瑞丽断裂南段,性质为左旋走滑,其与震源机制解得到的结果一致,均为走滑破裂类型;地震最高烈度为Ⅵ度,受灾面积约为334 km^(2),烈度圈呈不规则椭圆状,长轴长27 km,短轴长15 km,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东向,与距震中最近的龙陵-瑞丽断裂走向一致;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低于云南省不同区域同级别历史地震中的巧家M_(S)5.0地震、通海M_(S)5.0地震、云龙M_(S)5.1地震,失去住所人数、平均震害指数(除高于2021年云南省盈江M_(S)5.0地震外)和可比直接经济损失均低于云南省相同震级历史地震。基于本次地震受灾范围小、无人员伤亡、房屋建筑破坏与经济损失轻的震害特征,提出相应的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建议,为提高德宏州防震减灾、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市 M_(S)5.0 地震 震害特征 震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桥梁损伤调查及机制分析
5
作者 吴健 吴厚鑫 +1 位作者 杨宇 温东昌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7,共12页
2021年玛多地震导致震区3座桥梁倒塌但相邻桥梁未见倒塌的现象,对3座倒塌桥梁、其周边未倒塌桥梁的损伤情况及周边环境震后特征开展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座倒塌桥梁减隔震措施的实际发挥程度不一致,部分梁体减隔震措施的实际发挥程... 2021年玛多地震导致震区3座桥梁倒塌但相邻桥梁未见倒塌的现象,对3座倒塌桥梁、其周边未倒塌桥梁的损伤情况及周边环境震后特征开展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座倒塌桥梁减隔震措施的实际发挥程度不一致,部分梁体减隔震措施的实际发挥程度较小。地震发生时,这些梁体在短时间内克服减隔震措施的阻尼作用往前方桥台方向移动,导致梁体出现较大位移,形成落梁或冲击前方桥台前墙并致使其断裂前移、搭板拱起。对于未倒塌桥梁,将桥梁纵桥向轴线走向、桥位高程等与桥梁损伤特征进行关联分析,认为除减隔震措施发挥程度的影响外,由于桥梁纵桥向轴线与地震作用方向存在较大夹角,以及桥位高差、周边环境耗能等因素引起地震作用分散,使得抗震措施保持有效状态,从而未出现倒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玛多地震 桥梁 震害 调查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M_(S)5.2地震震害特征
6
作者 刘绍昌 叶阳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2-662,679,共12页
2023年5月2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24.91°N,99.26°E)发生M_(S)5.2地震,打破了保山市2015年以来未发生5.0级以上地震的平静。基于本次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和灾情资料的收集整理,对隆阳区M_(S)5.2地震震区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 2023年5月2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24.91°N,99.26°E)发生M_(S)5.2地震,打破了保山市2015年以来未发生5.0级以上地震的平静。基于本次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和灾情资料的收集整理,对隆阳区M_(S)5.2地震震区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房屋建筑、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及原因分析进行详细阐述,给出灾区房屋建筑震害矩阵,并与云南省相近震级历史地震震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隆阳区M_(S)5.2地震震中位于澜沧江断裂带中段,断裂带运动性质为右旋走滑,与震源机制解得到的结果相一致,均为走滑型破裂类型。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Ⅵ度,受灾面积约为600 km^(2),烈度圈呈不规则椭圆状,长轴长37 km,短轴长21 km,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NW向,与澜沧江断裂走向一致。本次地震造成了9人轻伤,与云南省同级别历史地震相比受伤人数偏多;在房屋建筑中,土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差,受损相对严重,瓦窑镇政府所在地由于场地效应和部分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房屋未按规范施工,抗震性能不达标,使部分房屋受损达到Ⅶ度破坏;工程结构设施中的交通、通信、水利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其中交通设施受损相对较严重。基于本次地震受灾范围广,受伤人数多,房屋建筑破坏与经济损失重的震害特征,提出相应的应急处置建议,对提高滇西地区防震减灾、应急救援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阳M_(S)5.2地震 震害特征 震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中川乡液化流滑灾害调查及诱因初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陈龙伟 汪云龙 +4 位作者 袁晓铭 李兆焱 王永志 聂桂波 张昊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3,共7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导致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发生特殊的流滑灾害,其规模之大、灾害之重在国内外实不多见。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地震土壤液化是此次流滑灾害诱因的结论,且此次灾害是近...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导致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发生特殊的流滑灾害,其规模之大、灾害之重在国内外实不多见。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地震土壤液化是此次流滑灾害诱因的结论,且此次灾害是近70 a以来首次具有现场实证性质的液化流滑型地震灾害。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流滑区上游滑源区地下土壤液化触发了流滑,中游流通区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加剧了流滑的发展;土壤液化潜在多区、多源特性,即中游流通区存在疑似液化区;流滑区地震动强度较大,初步估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4(±0.1)g。调查分析结果可为认识此次液化流滑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土壤液化 诱因 现场调查 流滑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MS6.2级地震同震高速泥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乃昂 李小强 +4 位作者 叶豪 赵力强 赵晓阳 鲁荣珠 王宇晨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15-2028,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同时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祁家沟暴发了泥流次生地质灾害。通过实地调查测量、遥感影像分析、经验公式估算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本文研究了祁家沟泥流的地貌特征与发生过程,并...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同时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祁家沟暴发了泥流次生地质灾害。通过实地调查测量、遥感影像分析、经验公式估算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本文研究了祁家沟泥流的地貌特征与发生过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第一波黏性泥流瞬时最大流速在10 m/s以上,泥流龙头几乎与地震同时到达中川乡草滩村,后续阵性流流速约7.1、6.0和5.8 m/s;(2)长期灌溉、渠系渗漏和震前冬灌导致泥流形成区黄土层预先饱和、地震动荷载促使地下饱水黄土层发生液化,地震触发超孔隙水压力瞬间骤增可能是高速泥流形成的关键机制;(3)农田冬灌、震后闸板未能及时关闭是后续阵性泥流的主要水动力条件,亦是致灾的人为因素。此种由多因素耦合形成的同震次生泥流在国内外均十分特殊,建议作为地质灾害遗迹进行分区保护,并加强黄河台塬灌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点防止黄土滑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S6.2级地震 同震泥流 黄土液化 致灾因素 农田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后复旧工程的断裂带区域轨道设计借鉴
9
作者 刘启宾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35,共6页
针对兰新高铁震后轨道伤损评估及复旧工程设计无章可依且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基于震后复旧工程设计,对断裂带区域轨道结构选型与设计有关经验进行分析。除大梁隧道F5断裂外,钢轨扭曲变形及扣件破坏主要发生在硫磺沟大桥上,是由地震荷载... 针对兰新高铁震后轨道伤损评估及复旧工程设计无章可依且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基于震后复旧工程设计,对断裂带区域轨道结构选型与设计有关经验进行分析。除大梁隧道F5断裂外,钢轨扭曲变形及扣件破坏主要发生在硫磺沟大桥上,是由地震荷载下桥梁支座螺栓剪断后梁体移位落梁,相邻梁体变形差异大引起。道床板存在局部1~2 m范围碎裂,主要与地震横波、纵波传递过程中的叠加有关。个别段落出现轨道不平顺超限的情况,主要是受线下基础类型和地质条件差异等因素影响。震后复旧工程应首先基于基准点的测设与平差开展区域性线形重构与拟合;断裂带区域轨道设防长度根据有砟轨道养护维修最小段落长度确定,不能满足震后轨道结构的调整需求,建议结合预估错位量及线路拟合范围、轨道调整能力综合确定;近断裂带区域无砟轨道建议采用无挡肩轨枕,在地震情况下使扣件弹条或者锚固螺栓发生破坏,而轨枕保持完整,以降低震后复旧工程难度及代价;为确保特殊条件下的整治效果,建议采取特种整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震后复旧工程 断裂带区域 轨道设计 借鉴 无砟轨道 破坏特征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中川乡泥流成因及破坏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卓立 季灵运 +6 位作者 朱良玉 程宏宾 徐晶 边宗攀 王金烁 李岩 唐红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777,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并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其中,中川乡砂土液化泥流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亟需对其特征、成因、破坏性进行分析厘定。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利用获取的高精度、高分辨...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并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其中,中川乡砂土液化泥流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亟需对其特征、成因、破坏性进行分析厘定。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利用获取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数字成果,借助影像解译、地面调查,对震后泥流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易滑且饱水黄土在地震的震动载荷作用下,土体内孔隙水压力迅速升高导致砂土液化,最终土层失稳破坏,导致台地边缘垮塌与地震滑坡。土水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顺着高差沿沟谷、冲沟前进形成液化型滑坡-泥流灾害。(2)此次灾害现象并非泥流单一作用,而是砂土液化导致的泥流和砂涌同时存在,二者同时发生的概率很低,破坏性极大。(3)此次地震为典型的“小震、中震大灾”情况,相比其他相似成因液化滑坡灾害,其规模更大;相比其他相近震级地震,其造成的破坏及伤亡更大。此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异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液化泥流成因 破坏性分析 砂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覆岩主控致灾层位危险识别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玉镇 朱斯陶 +6 位作者 潘俊锋 高永涛 张修峰 姜福兴 刘金海 王冰 陈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89-2603,共15页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技术施工中工作面覆岩主控致灾层位难以准确辨识的难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地面水力压裂工业试验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现场调研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厚硬覆岩运动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动力灾害机理,分...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技术施工中工作面覆岩主控致灾层位难以准确辨识的难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地面水力压裂工业试验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现场调研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厚硬覆岩运动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动力灾害机理,分析了基于载荷三带理论的厚硬覆岩分区运动特征与诱发动力灾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关键层运动状态的矿震能量预测模型与采场等效附加应力估算模型,提出了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和肘部法则的煤矿覆岩主控致灾层位识别技术方法,确定了现场压裂施工层位并进行工业试验,根据现场微震监测数据及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效果验证,得到结论如下: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致冲关键层及矿震关键层均为距离煤层66 m的安定组关键层R9,其初次破断运动采场等效附加扰动应力理论值为7.23 MPa,初次破断运动释放矿震能量理论值为6.08×105 J,致灾危险性较强;震−冲关键层压裂后,矿震能量理论值降幅94%,采场等效附加扰动应力理论值降幅76%,工作面上方5×10^(3)J大能量微震事件出现明显上移趋势,上移量约为15 m;10^(3)J及以上能级微震事件频次占比显著下降,由60.39%降至17.89%,最大微震事件能量由6.65×10^(5)J降至9.75×10^(3)J;10^(2)J及以下能级微震事件频次占比显著上升,由39.61%增至8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水力压裂 冲击地压 矿震 覆岩主控致灾层位 识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4
12
作者 李海兵 王宗秀 +5 位作者 付小方 侯立玮 司家亮 邱祝礼 李宁 吴富峣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03-813,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这次5.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北川破裂带,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破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更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另外,在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Ms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 地震断层 发震构造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16
13
作者 周荣军 李勇 +9 位作者 苏金蓉 王世元 何玉林 孔军 梁明剑 廖华 李建亮 亢川川 黄成程 汤才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370,共7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未见典型的同震地表破裂。作者在对震后400余个地震破坏宏观调查点重新厘定的基础上,参考四川数字强震台网的近场峰值加速度(PGA)记录,绘制的本次地震等震线图的极震区地震烈...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未见典型的同震地表破裂。作者在对震后400余个地震破坏宏观调查点重新厘定的基础上,参考四川数字强震台网的近场峰值加速度(PGA)记录,绘制的本次地震等震线图的极震区地震烈度为Ⅸ度,略呈长轴为NE向的扁椭圆状,不具明显的方向性。进一步综合3 323个早期余震重新定位结果、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和震源机制解等,判定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为控制蒙山东麓的大邑断裂,系龙门山构造带南段NW-SE向缩短所导致的大邑断裂上冲作用的结果;新开店断裂亦在深部产生了同震破裂,造成了断裂上盘震害明显高于下盘的断层上盘效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龙门山构造带 发震构造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79年武都南8级大地震及其同震破裂研究 被引量:53
14
作者 侯康明 雷中生 +2 位作者 万夫岭 李丽梅 熊振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310,共16页
近年来,通过艰苦的野外现场考察和室内相关资料的系统调研,对1879年武都南8级大震的震级、震害、烈度分布、同震破裂及其形成该事件的发震构造、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对武都南8级大震的宏观震中位置、震级及同震破... 近年来,通过艰苦的野外现场考察和室内相关资料的系统调研,对1879年武都南8级大震的震级、震害、烈度分布、同震破裂及其形成该事件的发震构造、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对武都南8级大震的宏观震中位置、震级及同震破裂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重点讨论了该历史事件同震破裂的分布范围、破裂类型、规模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武都南地震的极震区主体位于甘肃东南部的武都与文县之间,且靠近武都南,为一呈北东东向展布的椭圆形,长轴长约70km,短轴长约30km,宏观震中位于极震区东部的堡子坝附近。(2)极震区内分布有3条向北东撒开,向南西收敛的同震破裂带。(3)主破裂带西起哈南白水江,东至固水子、透坊、稻畦子一带的白龙江沿岸。(4)同震破裂主要由地震裂缝、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震滑坡、堰塞湖等构造类型组成,其中以滑坡现象最为突出,保存也最为完整。(5)根据同震破裂的产生部位、几何结构和形成机制,可认为武都南地震的同震破裂带是在哈南-稻畦子-毛坡拉断裂带左旋走滑兼倾滑活动作用下形成的。(6)根据同震破裂的规模及发震断裂运动量实测数据,可以确定武都南地震震级已达8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都南地震 同震破裂带 发震断裂 地震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景谷6.6级地震与云南鲁甸6.5级地震致灾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侯建盛 李洋 +2 位作者 宋立军 卢永坤 袁志祥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2期100-101,143,共3页
介绍了2014年连续发生的云南景谷6.6级地震与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情况,从地震烈度、房屋建筑震害、人口密度、次生灾害与地理环境等致灾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总结了两次地震灾情差异性。
关键词 景谷6.6级地震 鲁甸6.5级地震 致灾因素 地震烈度 震害 次生灾害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松原地区1119年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传友 汪一鹏 +2 位作者 张良怀 李志田 李春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1119年6级地震是东北地区震级较大的地震,目前对其发震构造背景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从深部构造背景、浅层构造条件和深浅部构造关系等方面,对1119年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作了剖析。研究认为,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扶余-前郭一带,地质构... 1119年6级地震是东北地区震级较大的地震,目前对其发震构造背景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从深部构造背景、浅层构造条件和深浅部构造关系等方面,对1119年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作了剖析。研究认为,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扶余-前郭一带,地质构造上,该区处于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和东南隆起的交接部位;深部构造背景上,该区是莫霍面起伏的拐点,存在北东向基底断裂和北西向深部断裂,前者规模较大,晚新生代有弱活动,是新构造单元分界线,后者则规模小,且已停止活动;从地球物理场特征看,该区重力场和电场呈北东或北北东走向,背景简单,是东西两密集异常值的转换带。这些特征表明,不同新构造单元相交位置可能容易产生能量的积累而成为孕育地震的有利环境。文章最后对东北地震区几次中强地震的发震部位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认为对于中国东部弱地震区,不同新构造单元的结合地区是中强震孕育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区 历史地震 发震构造条件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特大地震汉源烈度异常原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薄景山 齐文浩 +3 位作者 刘红帅 刘博 刘德东 孙有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64,共12页
远离震中的汉源县老县城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到了严重震害,是Ⅵ度区内的唯一的Ⅷ度烈度异常区。汉源的地震烈度异常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汉源科学考察基础上,介绍了汉源震害情况,收集和整理了汉源县城及附近有关工程场地的强震和... 远离震中的汉源县老县城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到了严重震害,是Ⅵ度区内的唯一的Ⅷ度烈度异常区。汉源的地震烈度异常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汉源科学考察基础上,介绍了汉源震害情况,收集和整理了汉源县城及附近有关工程场地的强震和土体力学参数资料。通过背后山滑坡体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汉源附近强震台记录的比较,从传递函数角度分析了背后山滑坡复活对烈度异常的影响,研究了汉源特殊土层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背后山滑坡的复活和特殊土层结构的放大作用等场地条件的影响是引起烈度异常的主要原因。所得结论对进一步分析汉源烈度异常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烈度异常 场地条件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电磁测深揭示的1668年郯城8.5级地震震中地壳精细结构 被引量:11
18
作者 翁爱华 李建平 +6 位作者 范小平 李斯睿 韩江涛 李大俊 李亚彬 赵祥阳 唐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6-409,共14页
了解1668年郯城8.5级大地震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对获得郯城大地震的发震原因有重要的作用。在距离该震中20km远的南侧位置,布置了1条大地电磁剖面。剖面长度约50km,由17个测点组成,点距平均3km。观测采用十字形布极,测量时间为20h。在对... 了解1668年郯城8.5级大地震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对获得郯城大地震的发震原因有重要的作用。在距离该震中20km远的南侧位置,布置了1条大地电磁剖面。剖面长度约50km,由17个测点组成,点距平均3km。观测采用十字形布极,测量时间为20h。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利用高斯-牛顿反演理论对TE+TM模式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了剖面地壳范围内的电性结构。分析认为:剖面域郯庐断裂带由5条断裂组成,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F_0到F_4;其中F_1为主控断层,W倾,高角度,穿透岩石圈,但该断层已经转化为隐伏断层,为E倾的断层F_0所推覆;F_2、F_3E倾,倾角在45°左右,深部被F_1截断;F_4浅部E倾,但深部逐渐转为W倾,并断穿整个地壳,在莫霍面与F_1会合为1条深大断裂。F_2、F_3、F_4与F_1形成的整个断裂呈现花状构造特征,反映了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性质,表明自燕山晚期—喜山早期郯庐断裂带发生了强烈拉张正断活动;而主控断层F_1W倾,并为E倾F_0断层所推覆,预示扬子地块受太平洋板块W向俯冲挤压而俯冲到华北板块下,郯庐断裂带由原先的拉张走滑特征叠加了现今的挤压特征。结合本次研究成果,推测1668年8.5级地震发生在断裂F_1和F_3相交位置,震源深度15km。正是由于上述断层结构及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和转换,特别是太平洋板块向W俯冲挤压,导致苏鲁隆起沿F_0逆冲,诱发深部F_1的活动,连带造成F_3活化形成1668年大地震,并调整应力分布状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城大地震 郯庐断裂带 大地电磁 地壳精细结构 地震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143年甘谷西7级地震史料的新见解 被引量:31
19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3 位作者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张俊玲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3,共6页
根据地震历史资料的考证分析,143年甘谷西地震可能由2次地震组成,其中陇西、汉阳(今甘谷)、武都三郡地震有感区为一次地震,称为南区;张掖、武威、北地(今吴忠)三郡地震有感区为另一次主震,称为北区。南区地震震中大致位于甘谷... 根据地震历史资料的考证分析,143年甘谷西地震可能由2次地震组成,其中陇西、汉阳(今甘谷)、武都三郡地震有感区为一次地震,称为南区;张掖、武威、北地(今吴忠)三郡地震有感区为另一次主震,称为北区。南区地震震中大致位于甘谷西,与原定震中位置大体相当,仍称为甘谷西地震,震级达7%级左右,震中烈度约Ⅸ~Ⅹ度,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段;北区的143年地震震中位于武威以东的腾格里沙漠边缘,震级达7%级左右,震中烈度约Ⅹ度,推测其发震构造为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东端的主干活动断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3年甘谷西地震 历史地震史料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0”芦山地震与“5·12”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初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应丹琳 李忠权 +5 位作者 曾庆 李志军 万双双 杭文艳 李洪奎 应文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0-256,共7页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是继"5.12"汶川地震之后相隔约5年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作者在收集了遥感、DEM、地面地质及芦山震区人工地震剖面基础上,对网上公布的芦山地震震中数据、地震机制解、...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是继"5.12"汶川地震之后相隔约5年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作者在收集了遥感、DEM、地面地质及芦山震区人工地震剖面基础上,对网上公布的芦山地震震中数据、地震机制解、余震分布数据和地震的地表破裂情况进行了分析,初步推断引发芦山地震的断裂是盆地内西南侧地腹隐伏断裂或新生断裂。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进行了综合对比,认为2次地震均属构造地震,从构造动力学角度分析均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碰撞有关;但2次地震发震断裂和发震构造单元特征是不同的,应属2次独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发震断裂 构造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