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寒半干旱区柠条育苗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亚斌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1期16-17,110,共3页
柠条是甘肃植树造林常用的树种之一,运用科学的种子育苗技术,可提高其出苗率和成活率,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优质的柠条树苗,保证植树造林效果。该文浅析柠条的主要特点和积极作用,并从种子采集和处理、大田育苗技术和容器育苗技术等方面... 柠条是甘肃植树造林常用的树种之一,运用科学的种子育苗技术,可提高其出苗率和成活率,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优质的柠条树苗,保证植树造林效果。该文浅析柠条的主要特点和积极作用,并从种子采集和处理、大田育苗技术和容器育苗技术等方面分析高寒半干旱区柠条种子育苗技术,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半干旱区 柠条 育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东、西侧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3
2
作者 卫玺玺 晁鑫艳 +3 位作者 郑景明 唐可欣 万龙 周金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0-530,共11页
深入理解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山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是全球气候变化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贺兰山脉地处中国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的过渡带,其东、西侧受不同气候影响,各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特征也存在差异... 深入理解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山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是全球气候变化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贺兰山脉地处中国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的过渡带,其东、西侧受不同气候影响,各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特征也存在差异。选取贺兰山东、西侧广泛分布的5个森林群落类型,通过群落组成、环境因子调查,分析贺兰山东、西侧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东、西侧典型植物群落在物种丰富度、水分生态类型构成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西侧群落的环境比东侧更干旱,因此水分生态类型构成上旱生植物的占比更高;在灰榆林、山杨林、青海云杉林中,相同取样面积时位于西侧的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东侧。2)物种多样性在东侧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先升后降,西侧则沿海拔升高而下降。灰榆林、油松林的物种丰富度在东、西侧存在显著差异。3)东、西两侧总体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与土壤含水量、速效磷、土壤容重的相关性相对较高。其中,土壤容重、海拔与乔木层多样性的相关性较高,海拔、土壤速效磷与灌木层多样性的相关性较高,草本层的多样性则主要受土壤速效磷、含水量的影响。贺兰山东、西侧典型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土壤理化特征具有相关性,因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林地管理措施可能有助于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干旱与半干旱山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脆弱山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群系 海拔 土壤因子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山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74
3
作者 杨少平 弓秋丽 +6 位作者 文志刚 张华 孙忠军 朱立新 周国华 成杭新 王学求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44-1877,共34页
地球化学勘查是资源和环境领域一种十分重要的勘查评价方法技术。最近十年来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解决了森林沼泽区、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高寒湖沼丘陵区中普遍存在的有机质和?或风成... 地球化学勘查是资源和环境领域一种十分重要的勘查评价方法技术。最近十年来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解决了森林沼泽区、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高寒湖沼丘陵区中普遍存在的有机质和?或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测量的严重干扰问题,确定采样粒级为:森林沼泽区和高寒湖沼丘陵区-10^+60目,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10^+40目或-10^+80目。大大改善了这些地区的地质找矿效果,新找到了以沱沱河多金属矿田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开创了资源勘查的新局面。②建立了覆盖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体系:以1点?4 km2系统采集地表(20 cm以内)和以1点?16 km2系统采集1.5 m深度土壤样品,测试54种元素和指标。提出了农业、环境和城市地球化学异常查证及评价方法。为建立绿色和特色农牧产品基地、碳循环研究提供出高质量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完成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向环境调查领域的成功转型。③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发现了纳米尺度金属微粒从深部向地表迁移的线索,初步制定出深穿透地球化学样品的特殊分析测试方法技术。④油气化探方法技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勘查方法技术体系,在油气勘查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油气勘查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化探 新技术 森林沼泽区 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 高寒湖沼丘陵区 覆盖区 多目标 深穿透 油气化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半干旱区油菜牧草混播草地土壤环境效应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殿武 文振海 +2 位作者 文宏达 谢建治 刘文菊 《草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1-9,共9页
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油菜、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环境效应。干旱年型(生长季降水167.5 m m )混播草地至开花盛期土壤贮水量高于天然草地,之后呈降低趋势;丰水年型(生长季降水355.9 m m )土壤贮水量均高... 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油菜、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环境效应。干旱年型(生长季降水167.5 m m )混播草地至开花盛期土壤贮水量高于天然草地,之后呈降低趋势;丰水年型(生长季降水355.9 m m )土壤贮水量均高于天然草地,1 m 土体贮水量增加5.7~67.6 m m 。土壤盐分表聚性特征明显,混播草地改善土壤盐分状况显著,耕层和1 m 土体含盐量分别较天然草地降低0.31~6.00g/kg和0.12~1.21 g/kg。混播草地肥力状况改善,速磷和有机质含量增加,而速氮、全氮、全磷含量则呈降低趋势,磷酸酶和H2O2 酶活性增强,脲酶活性下降;> 0.25m 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6.03% 。,结构系数、团聚度提高,改善了土壤结构状况,增大了土壤持水能力。混播草地地上部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明显增大,较天然草地分别提高17.8% ~319.1% 和27.9% ~316.1% ,其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天然草地提高477.1% 和15.2 kg/(m m ·hm 2),建植混播人工草地,显著提高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草地 土壤环境效应 高寒半干旱区 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玉米秸秆还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萨如拉 杨恒山 +2 位作者 高聚林 宋桂云 李媛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38,共8页
通过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合常规分析手段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有机质、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 通过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合常规分析手段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有机质、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含量较高。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SF-Ⅰ)和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SF-Ⅱ)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除了播种期差异显著外,其余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与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CK)有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SF-Ⅰ、SF-Ⅱ和CK有机质含量除了播种期差异显著外,其余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玉米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SF-Ⅱ>SF-Ⅰ>CK;随着土层的下移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SF-Ⅱ>SF-Ⅰ>CK;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增幅较高,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纤维素酶活性随土层的下移逐渐下降,0~20 cm土层中,播种期至大喇叭口期秸秆还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CK间差异显著,其余时期无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中,仅播种期秸秆还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CK间差异显著。16S rDNA-PCR-DGGE分析可知,秸秆还田后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细菌群落发生较大的变化,拔节期变化最大。SF-Ⅱ、SF-Ⅰ、CK土壤菌属不同,细菌多样性指数SF-Ⅱ>SF-Ⅰ>CK;秸秆深翻还田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尤其是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群。半干旱冷凉地区两年秸秆还田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比一年秸秆还田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 细菌多样性 半干旱冷凉地区 基因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高寒区保护性耕作法对土壤孔隙状况和微形态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殿武 文宏达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1-6,共6页
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土壤紧实度增加,>1200um的通气孔隙度降低,小孔隙(<5um)和毛管孔腺增加,持水能力增强,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且>0.05mm微团聚体含量、结构系数和团聚水平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保护性... 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土壤紧实度增加,>1200um的通气孔隙度降低,小孔隙(<5um)和毛管孔腺增加,持水能力增强,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且>0.05mm微团聚体含量、结构系数和团聚水平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处理具有较明显的多级团聚体,其形状呈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棱角不甚明显,轮廓清晰.另外,还明显促进了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同传统耕作相比坡梁地少、免耕处理>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8.16%和21.56%,旱滩地免耕较传统耕作则增加12.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高寒区 保护性耕作 孔隙 微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半干旱区马铃薯聚垄集肥覆膜技术效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殿武 程东娟 +3 位作者 刘树庆 谢建治 吴印宗 李德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9,共6页
在河北张北小二台旱农试区研究表明 ,高寒半干旱区马铃薯聚垄集肥覆膜技术效应显著 ,生育前期具有明显的保水增温效果 ,且显著地促进了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发育和块茎与地上部比值的提高 ,但同聚垄覆膜处理相比 ,施肥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 在河北张北小二台旱农试区研究表明 ,高寒半干旱区马铃薯聚垄集肥覆膜技术效应显著 ,生育前期具有明显的保水增温效果 ,且显著地促进了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发育和块茎与地上部比值的提高 ,但同聚垄覆膜处理相比 ,施肥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块茎与地上部比值的提高。同平种处理相比 ,聚垄集肥覆膜干薯产量提高 1 85.3 %~ 2 3 0 .3 %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 0 .9kg/( mm· hm2 )~ 1 0 .93 kg/( mm· hm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垄 施肥 覆膜 马铃薯 水分利用效率 高寒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增强对中高海拔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植株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磊 王连喜 +2 位作者 张晓煜 袁海燕 亢艳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0-85,共6页
以春小麦“宁春4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利用可升降式紫外灯装置,观测增加不同剂量UV-B情况下春小麦的株高、绿叶数及叶部形态的变化状况。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显示,UV-B增强使春小麦植株矮化、绿叶数减少、叶角变小、单叶叶... 以春小麦“宁春4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利用可升降式紫外灯装置,观测增加不同剂量UV-B情况下春小麦的株高、绿叶数及叶部形态的变化状况。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显示,UV-B增强使春小麦植株矮化、绿叶数减少、叶角变小、单叶叶面积减小。单叶叶面积减小的原因是叶长和叶宽都有所减少。多数情况下,随着UV-B辐射增加量越多,春小麦株高和叶形态受到的影响程度越大。在中高海拔干旱半干旱地区,UV-B增强使春小麦的株型缩小、绿叶数减少,这会对春小麦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 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高海拔 春小麦 植株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半干旱地区马铃薯覆膜集肥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程东娟 郭凤台 +2 位作者 刘树庆 王殿武 高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21,共6页
通过马铃薯覆膜集肥试验,研究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覆膜与否对各处理养分和酶活性有明显差异。经相关分析,土壤养分、马铃薯产量与三种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 高寒半干旱地区 马铃薯 覆膜集肥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西部地区水稻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谭可菲 王麒 +4 位作者 刘传增 马波 胡继芳 赵富阳 曾宪楠 《中国稻米》 2018年第4期96-98,共3页
采用尼龙网袋翻埋法,连续3年进行秸秆腐解试验,研究了黑龙江西部地区水稻秸秆腐解规律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每年10月至翌年5月,秸秆腐解进入停滞期;翌年6月至9月翻埋到水田中的秸秆进入腐解期。秸秆腐解速率年际间变化整体表现为"快... 采用尼龙网袋翻埋法,连续3年进行秸秆腐解试验,研究了黑龙江西部地区水稻秸秆腐解规律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每年10月至翌年5月,秸秆腐解进入停滞期;翌年6月至9月翻埋到水田中的秸秆进入腐解期。秸秆腐解速率年际间变化整体表现为"快-慢-慢"的升高过程。秸秆还田1周年时,秸秆腐解率大幅度提高,腐解率达44.3%;秸秆还田2周年时,秸秆腐解率提高相对减慢,腐解率为63.8%;秸秆还田3周年时,秸秆腐解率变化趋近于平缓,腐解率为6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寒地半干旱地区 稻草 腐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淼 郭玲玲 池景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6-630,697,共6页
【目的】研究半干旱地区玉米不同生育期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有效的调控依据。【方法】以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玉米试验基地为平台,以玉米耕层不同生育期(栽培前、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 【目的】研究半干旱地区玉米不同生育期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有效的调控依据。【方法】以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玉米试验基地为平台,以玉米耕层不同生育期(栽培前、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养分测试技术对玉米不同生育期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相关性等进行分析,阐明玉米-土壤-细菌互作机制。【结果】5个时期土壤样品中,土壤养分中的全磷(TP)、速效磷(AP)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有机质(OM)相对稳定,氨氮(AN)与全氮(TN)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显示,苗期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最高,其独有的OTU数和OTU总数也最高。在门水平上,5个时期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基本一致,其中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是半干旱区玉米土壤细菌群落中前4位的优势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占21.12%~32.70%,其次为变形菌门,占19.68%~23.40%。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群落多样性主要与土壤TN、OM有关。丰富度指数则与AN、OM有关。【结论】玉米耕层土壤养分及细菌多样性均随生育期而发生不同变化,生产中可根据各指标变化规律进行有效调控,为本地区玉米种植合理施肥、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玉米 细菌 高通量测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坝上半干旱高寒区土壤水分运行规律与农田莜麦耗水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殿武 文宏达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15-24,共10页
于1992~1994年在坝上半干旱高寒区主要地貌单元坡梁地和旱滩地上研究了栗钙土周年土壤水分运行规律和雨养农田莜麦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可以分为冬季水分冻结聚墒期(从11月初至翌年2月底)、春季返浆强烈... 于1992~1994年在坝上半干旱高寒区主要地貌单元坡梁地和旱滩地上研究了栗钙土周年土壤水分运行规律和雨养农田莜麦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可以分为冬季水分冻结聚墒期(从11月初至翌年2月底)、春季返浆强烈蒸发失墒期(3月初至5月底)、夏季雨水不淋水分恢复期(6月初至8月底)、秋季水分缓慢蒸发期(9月初至10月底)4个时期和活跃层(0~40cm土层)、次活跃层(40~80cm土层),相对稳定层(80cm以下土层)3个层位,且存在2个水分高峰期即冬季水分冻结聚墒期和夏季雨水下淋水分恢复期,降水高峰期与土壤水分离峰期不相吻合.其中冬季水分冻结期包括不稳定冻结阶段(10-25~11-06)和稳定冻结阶段(11-07~翌年03-02),“冻后聚墒”明显,聚墒区呈类似“倒三角形”;春季返浆强烈蒸发失墒期包括不稳定融化阶段(坡梁地03—02~03—14,旱滩地03—02~04-08)和稳定融化阶段(坡梁地03—14~03—28旱滩地04—08~04—30),冻融深度曲线呈倾斜的‘凹形”.莜麦阶段耗水量分析表明:拔节-抽穗-开花-灌浆(51d)耗水量占全生育期(122d)耗水量的65%~68%,是作物关键需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高寒区 土壤水分运行规律 旱地 莜麦 耗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山区与坝区农业利用划分方法探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童绍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9-91,共3页
为云南省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后备资源区建设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提供科学依据,基于DEM应用ArcGIS和ERDAS技术,用海拔+地面坡度和海拔+地形起伏度划分和提取云南的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和坝区的范围与面积,对云南山区和坝区的定量划分... 为云南省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后备资源区建设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提供科学依据,基于DEM应用ArcGIS和ERDAS技术,用海拔+地面坡度和海拔+地形起伏度划分和提取云南的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和坝区的范围与面积,对云南山区和坝区的定量划分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的结果大致相同,坝区面积占云南省面积的6.72%~8.19%,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云南高原、西南部及南部的河谷区域;半山区占22.6%~25.38%,主要分布在坝区周围;高寒山区占15.61%~15.78%,主要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山区占52.29%~53.77%,遍布全省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DEM) 坝区 半山区 山区 高寒山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纬度半干旱地区年际间气象因子变化及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俊河 王宇先 +6 位作者 刘玉涛 徐莹莹 杨慧莹 高盼 赵蕾 闫锋 胡继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12期18-22,共5页
制定半干旱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措施以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对连续6a玉米产量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近6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 制定半干旱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措施以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对连续6a玉米产量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近6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空分布情况、个别年份的早霜和晚霜等灾害性天气是玉米年际间产量波动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纬度半干旱地区 气象因子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半干旱区水稻秸秆腐解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谭可菲 刘传增 +2 位作者 马波 胡继芳 赵富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40-42,共3页
为合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采用尼龙网袋翻埋法进行连续三年秸秆腐解试验,研究寒地半干旱地区水稻秸秆腐解规律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秸秆腐解进入停滞期;每年6月至9月翻埋到水田中的秸秆进入快速腐解期。秸秆腐解速率随... 为合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采用尼龙网袋翻埋法进行连续三年秸秆腐解试验,研究寒地半干旱地区水稻秸秆腐解规律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秸秆腐解进入停滞期;每年6月至9月翻埋到水田中的秸秆进入快速腐解期。秸秆腐解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整体表现为快-慢-慢的升高过程。秸秆还田1a时,秸秆腐解率大幅度提高,腐解率达44.3%;秸秆还田2a时,秸秆腐解率提高相对减慢,其腐解率为19.5%;秸秆还田3a时,秸秆腐解率变化趋于平缓,秸秆腐解率为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半干旱地区 秸秆 腐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半干旱区低产农田培肥改造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建治 刘玉柱 +2 位作者 刘树庆 王殿武 毛岳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4,43,共5页
以冀西北坝上高寒半干旱中低产旱地农田为对象 ,研究了该区域主要农作物——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的高产方法。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培肥改造技术 ,客土培肥改造技术和聚垄集肥覆膜土壤改造技术 ,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大大提高水... 以冀西北坝上高寒半干旱中低产旱地农田为对象 ,研究了该区域主要农作物——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的高产方法。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培肥改造技术 ,客土培肥改造技术和聚垄集肥覆膜土壤改造技术 ,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大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WUE) ,而且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其中 ,有机无机肥配施使坡梁栗钙土莜麦增产 2 0 9.4 %~ 390 .3% ,旱滩草甸栗钙土春小麦增产 79%~ 98.5 % ;坡梁栗钙土客土 12 0~ 2 4 0 t/ hm2 培肥使莜麦增产 10 .8%~ 2 6 .6 % ,与施用有机肥 15~ 30 t/ hm2 效果相当 ;聚垄 +N1 2 0 P90 K6 0 +M2 2 50 0 +覆膜使马铃薯产量实现翻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半干旱区 有机无机培肥 客土培肥 聚垄集肥覆膜 低产田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半高寒农区早熟甘蓝型油菜栽培技术要点及建议 被引量:2
17
作者 尼玛次仁 登增卓嘎 +9 位作者 南志强 王晋雄 李施蒙 袁玉婷 唐琳 次仁白珍 赵彩霞 杨广环 白玛央金 仁增 《西藏农业科技》 2023年第4期83-87,共5页
西藏海拔3900~4000 m区间的半高寒农区,年日照数达3000 h以上,比同维度的其他地区高1倍。由于油菜从播种到成熟需要一定的积温,秋播油菜一般需0℃以上积温1800~2500℃,一年一熟春播油菜需1000~2000℃,因此利用西藏半高寒农区光照充足、... 西藏海拔3900~4000 m区间的半高寒农区,年日照数达3000 h以上,比同维度的其他地区高1倍。由于油菜从播种到成熟需要一定的积温,秋播油菜一般需0℃以上积温1800~2500℃,一年一熟春播油菜需1000~2000℃,因此利用西藏半高寒农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分的累积等特点,通过在西藏半高寒典型生态农区设置不同的播期和密度,进行区域适应性鉴定同时根据品种特性和油菜自身的生育规律,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等情况下,配置优化措施来寻求适宜的栽培模式,来实现早熟甘蓝型油菜在半高寒农区的推广,并为后续研究选育早熟甘蓝型油菜在半高寒农区形成局部区域的品种替代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增加优质油菜的覆盖率增加产量改善群众的食用油的品质,促使本区域油菜产业实现增产提质双重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高寒农区 油菜 播期 密度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半干旱地区覆膜玉米降解地膜筛选试验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宇先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9期10-13,共4页
为选择适宜降解地膜应用于寒地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减少环境污染,采用大区对比方法,研究了不同降解地膜的降解时间对覆膜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覆膜后50~70d开始出现诱导期的降解膜不会减少覆膜玉米的产量,能够达到与常规地膜... 为选择适宜降解地膜应用于寒地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减少环境污染,采用大区对比方法,研究了不同降解地膜的降解时间对覆膜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覆膜后50~70d开始出现诱导期的降解膜不会减少覆膜玉米的产量,能够达到与常规地膜同样的保墒增温效果,而且降解后不会影响水份对玉米根系的直接补给,能够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减少残留地膜对耕地产生的环境污染。所以在寒地半干旱地区进行降解地膜栽培,降解速度较快,覆膜后50~70d开始出现诱导期裂纹的2、5号可降解地膜处理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地膜 寒地 半干旱地区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量对高寒半干旱地区燕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振堂 郭连云 +1 位作者 侯万红 王晓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2681-12683,共3页
[目的]研究施肥量对高寒半干旱地区燕麦生长的影响。[方法]2009年在青海省共和盆地木格滩高寒半干旱地区种植燕麦,共设4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燕麦的株高、分蘖数、主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进行比较。[结果]燕麦的出苗、分... [目的]研究施肥量对高寒半干旱地区燕麦生长的影响。[方法]2009年在青海省共和盆地木格滩高寒半干旱地区种植燕麦,共设4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燕麦的株高、分蘖数、主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进行比较。[结果]燕麦的出苗、分蘖、拔节、抽穗、开花期各处理一致,结籽期各处理相差2~6d,成熟期各处理相差13d。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生长有明显的影响,株高、分蘖数、主穗长、小穗数、穗粒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千粒重则相反。各处理燕麦草籽产量和草捆产量变化一致,表现为施肥量与产量呈非正比关系;各处理燕麦收后茬地产量和生物产量变化相同,呈随施肥量的增多产量相应增大的趋势。[结论]为提供优质、高产量的饲草提供技术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半干旱地区 燕麦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填料对干旱寒冷地区A^(2)/O工艺脱氮过程强化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飞 王维红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2年第2期64-67,共4页
采用投加悬浮填料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新疆干旱寒冷地区污水处理厂的硝化、反硝化速率及生物膜菌群。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与水温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悬浮填料对氨氮和NO_(3)^(-)-N均有降解作用,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72%和81.42%;悬浮填... 采用投加悬浮填料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新疆干旱寒冷地区污水处理厂的硝化、反硝化速率及生物膜菌群。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与水温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悬浮填料对氨氮和NO_(3)^(-)-N均有降解作用,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72%和81.42%;悬浮填料填充率在20%~30%、曝气量在6.0 m^(3)/h~6.5 m^(3)/h时,总氮平均去除率为75%。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生物膜的优势菌,绿弯菌门和黄杆菌门与污泥膨胀有关,装甲菌门是导致脱氮不佳的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 悬浮填料 高通量测序技术 生物膜菌群 干旱寒冷地区 污水处理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