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冷泉毗邻海域尾明角灯鱼和长鳍虹灯鱼的营养生态位研究
1
作者 石娟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宋晓宇 赵金发 王腾 孔啸兰 黄应邦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3,共10页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2种鱼类,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尾明角灯鱼在冷泉区的碳稳定同位素(δ^(13)C)、氮稳定同位素(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22±0.35)‰、(8.6±0.48)‰和3.35±0.14,在对照区分别为(-20.51±0.33)‰、(8.15±0.65)‰和3.40±0.19;长鳍虹灯鱼在冷泉区的δ^(13)C、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19±0.28)‰、(9.32±0.66)‰和3.57±0.19,在对照区分别为(-20.68±0.42)‰、(8.86±0.68)‰和3.61±0.20。长鳍虹灯鱼的δ^(13)C、δ^(15)N在这2个区域均高于尾明角灯鱼,且其对鱼类、虾类等次级消费者的摄食比例较高,表明其食物来源广泛,营养层级较高,对资源的竞争与利用能力更强。2种鱼类在不同区域均呈现出冷泉区营养结构多样性较低、营养生态位较窄的特征,这是因为冷泉独特的生态环境及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使消费者摄食具有选择性。同时通过循环统计分析发现2种中层鱼的营养结构均朝冷泉区变化,表明冷泉区中层鱼类的种群营养结构变化更复杂且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生态系统 中层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及冷热点分析
2
作者 吴艳霞 陈宝童 彭馨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95,122,共7页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驱动力。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形成过程和演化机理的分析,借鉴转译的Brusselator模型推导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驱动力。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形成过程和演化机理的分析,借鉴转译的Brusselator模型推导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指标体系,研究2013—2021年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状况,并运用Getis-Ord Gi∗指数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中,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已经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其中山东耗散结构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四川和河南两省的耗散结构水平经历了阶段性波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判定值均呈增大趋势,下游地区的耗散结构判定值最大,中游次之,上游地区的最小;黄河流域下游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呈热点,上中游呈现以陕西为中心向次热点、次冷点演化,但尚未形成冷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耗散结构 BRUSSELATOR模型 冷热点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对低温季节西南亚高山森林表层土壤脲酶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马丽红 黄雪菊 +2 位作者 秦纪洪 孙辉 李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0-65,共6页
土壤脲酶(URE)活性易受到温度、地表覆盖(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土壤水热动态等的影响,是常用的表征土壤中有机态氮转化与矿化状况的生物活性的指标之一。为探索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对低温季节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以低温季节... 土壤脲酶(URE)活性易受到温度、地表覆盖(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土壤水热动态等的影响,是常用的表征土壤中有机态氮转化与矿化状况的生物活性的指标之一。为探索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对低温季节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以低温季节亚高山针叶林均质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4种不同覆盖处理(裸露地表、凋落物覆盖、积雪覆盖、凋落物和积雪同时覆盖)进行原位培养,对各处理在低温季节(11月至翌年5月)表层(0—10cm)和下层(10—20cm)土壤进行采样并分析其脲酶活性动态。结果表明:(1)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脲酶活性在低温季节仍相对较高;整体呈现出先增高,随后急剧降低,到低温末期达到峰值的变化趋势。(2)整个低温季节凋落物和积雪对URE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凋落物和积雪两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动态格局深刻影响着亚高山森林的生态过程,亚高山森林高海拔土壤脲酶活性可以作为低温季节高海拔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一个短期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低温季节 土壤脲酶活性 覆盖 低温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区域识别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高会 付同刚 +1 位作者 梁红柱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45-1053,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区域特征的研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与优化提升有重要意义,山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本文以太行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为研究对象,基于Getis-Ord Gi*统计指数方法,识别太行山区1990年、2000年、201... 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区域特征的研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与优化提升有重要意义,山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本文以太行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为研究对象,基于Getis-Ord Gi*统计指数方法,识别太行山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区域,分析冷热点区域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太行山区3 km×3 km栅格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0~18506万元间划分出5个等级区间,4个研究年度各等级区间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2)冷热点空间分布上:以2015年为例,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域遍布于整个太行山区,其中以亚高山区面积占比最大;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东西部的山地平原过渡带的低山丘陵区,冷点区域在亚高山区没有分布。3)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类型上:森林、水域和湿地中不存在冷点区域,水域、森林和湿地热点区域面积比例较大。4)权衡/协同关系上: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区域中,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只有协同关系。研究结果以期从空间、土地利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类型方面为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和提升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冷热点 权衡/协同 垂直梯度 太行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养分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慧东 周梅 《辽宁林业科技》 2014年第3期5-8,22,共5页
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循环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贮藏和输出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冠对Ca、Mg、Fe... 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循环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贮藏和输出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冠对Ca、Mg、Fe总体呈现吸附趋势,其中对Ca元素的吸收最为显著;P、K元素则是经林冠后含量增加;微量元素Mn的输入主要来自降雨,林冠对其的利用很少;各元素在植物和土壤中贮存的比例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Ca、Mg、Mn主要贮存于植物体中,其贮存量约占86.06%、84.25%和94.18%;植物体中P、K的贮存量约占总贮量的44.62%和58.82%;Fe主要贮存于土壤当中,植物体中Fe的贮存量仅占总贮存量的9.16%;在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中径流输出是养分元素主要的输出途径,其中P、K、Mn元素的年输入量大于输出量,生态系统中养分含量呈累积增加趋势,而Ca、Mg、Fe元素的输出量大于输入量,表现为养分流失,其中Ca的损失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林 生态系统 养分 寒温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滨河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富强 刘扬李 +1 位作者 杨欢 周祖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8-71,共4页
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金河湾湿地涡度相关观测系统的实测试验数据,系统分析了寒区滨河湿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日际和季节两种尺度的动态变... 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金河湾湿地涡度相关观测系统的实测试验数据,系统分析了寒区滨河湿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日际和季节两种尺度的动态变化机制,总结了碳源、碳汇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气象要素对净碳交换量和湿地总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河湾湿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在日尺度上呈"U"型分布,午时左右达到最高值;季节尺度上,自9月中旬至次年4月初表现为碳源,其余时间表现为碳汇,持续时间约5个月,总固碳量约631.62g/m2;相较于其他湿地生态系统,寒区湿地由于气温低、湿度大,净碳交换量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滨河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 碳通量 净碳交换 总生态系统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沟生态林业试验示范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岷阳 贝珠潮 +1 位作者 朱红斌 李茂哉 《甘肃林业科技》 1995年第1期21-27,共7页
本文介绍了1987-1992年在临洮唐家沟试验基地,对高寒阴湿林缘农区土地资源结构优化的四项具体措施和建立饲草饲料种植业-饲草饲料加工业-商品畜牧业小循环结构的步骤和方法。林-草-畜生态林业模式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 本文介绍了1987-1992年在临洮唐家沟试验基地,对高寒阴湿林缘农区土地资源结构优化的四项具体措施和建立饲草饲料种植业-饲草饲料加工业-商品畜牧业小循环结构的步骤和方法。林-草-畜生态林业模式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探索西部不发达山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阴湿山区 生态经济系统 林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生命极限的模式生物——南极土壤自由生活线虫Plectus murrayi及其环境适应性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薛夏 王中华 +1 位作者 李绍建 姜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5-934,共10页
针对土壤自由生活线虫的环境适应性及其生态功能研究一直是土壤动物学和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前期研究表明南极土壤自由生活线虫能够在极端干旱的土壤中生存,尤其是线虫的优势种群之一——Plectus murrayi,在生理生态水平上均表现出... 针对土壤自由生活线虫的环境适应性及其生态功能研究一直是土壤动物学和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前期研究表明南极土壤自由生活线虫能够在极端干旱的土壤中生存,尤其是线虫的优势种群之一——Plectus murrayi,在生理生态水平上均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土壤自由生活线虫Plectus murrayi是仅在南极麦克默多山谷(McMurdo Dry Valleys,MDV)发现的主要陆生生物之一,目前已在多领域成为研究极端环境下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的模式生物。本文旨在综述其系统发育、分布、生命周期和实验室发育的最新研究,以及其在遗传水平上的耐冷冻和耐干燥性,结合南极沙漠土壤的特殊生态系统,阐述其对于探索生命极限的意义。基于P.murrayi在南极麦克默多山谷土壤的生境分布,与其他南极自由生活线虫相比,P.murrayi喜欢相对较高的湿度和较低的盐度土壤生境。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麦克默多山谷的温度和湿度不断增加,P.murrayi极可能成为南极沙漠中的主要陆生动物。通过对P.murrayi的研究,能够探索其适应和功能基因之间的新联系,这些基因在理解细胞对极端微环境的抗逆性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长远的农业以及医学利用价值。未来对南极麦克默多山谷土壤环境压力的短期和长期响应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细胞对环境干旱、寒冷的耐受和修复作用,探明生物进化与生态系统复杂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微环境在塑造更复杂系统群落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麦克默多山谷沙漠 南极自由生活线虫 生态系统 干旱极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寒地村镇绿色基础设施保护策略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婷婷 吴远翔 吴冰 《低温建筑技术》 2018年第12期19-22,共4页
寒地村镇生态资源总体水平在国内排位靠前,但由于近些年人类对生态资源过度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如何在城乡建设与生态建设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保护寒地村镇绿色基础设施、恢复或提升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部门... 寒地村镇生态资源总体水平在国内排位靠前,但由于近些年人类对生态资源过度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如何在城乡建设与生态建设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保护寒地村镇绿色基础设施、恢复或提升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方法对太平湖小镇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提出对寒地村镇湿地、河流、森林等安全格局的保护策略,旨在应对寒地村镇开发中产生的生态问题。通过该方法整合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并深层次挖掘寒地村镇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充分展示寒冷地区的独特魅力,推进城镇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绿色基础设施 寒地村镇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寒温带永久冻土区森林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文宏 牟长城 +3 位作者 常怡慧 郝利 姜宁 申忠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6-1538,共13页
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湿地碳储量估算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测定寒温带大兴安岭永久冻土区沿过渡带环境梯度依次分布的7种典型天然沼泽类型(草丛沼泽C、灌丛沼泽G、毛赤杨沼泽... 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湿地碳储量估算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测定寒温带大兴安岭永久冻土区沿过渡带环境梯度依次分布的7种典型天然沼泽类型(草丛沼泽C、灌丛沼泽G、毛赤杨沼泽M、白桦沼泽B和落叶松苔草沼泽LT、落叶松藓类沼泽LX、落叶松泥炭藓沼泽LN)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定量评价各沼泽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库及植被固碳能力,并揭示两者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性。结果表明:(1)其植被碳储量(3.60~62.18 t·h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偏态型分布趋势;(2)土壤碳储量(179.47~320.81 t·hm^(–2))呈森林沼泽(M除外)与灌丛沼泽显著高于C(56.4%~78.8%,P<0.05)和M(32.0%~50.9%,P<0.05)的变化规律性;(3)生态系统碳储量(183.07~347.14 t·hm^(–2))也呈现森林沼泽(M除外)与灌丛沼泽显著高于C(64.0%~89.6%,P<0.05)和M(28.1%~48.1%,P<0.05)的变化规律性,但森林沼泽土壤碳储量占比(82.1%~96.4%)要低于C和G(98.0%~98.3%);(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6.76~11.22 t·hm^(–2)·a–1)和年净固碳量(2.97~5.37 t·hm^(–2)·a–1)均呈现森林沼泽(LN除外)显著高于C和G(26.9%~61.4%和30.5%~66.0%;38.6%~77.2%和41.4%~80.8%,P<0.05)的变化规律性。因此,寒温带永久冻土区各类型沼泽湿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均相对较低(仅相当于北方泥炭地碳储量(390~1395 t·hm^(–2))下限值的46.9%~89.0%),且沿过渡带环境梯度总体上呈递增趋势;森林沼泽(LN除外)的植被固碳能力强于灌丛沼泽与草丛沼泽,且前者略高于全球陆地植被年均净固碳量估计值(4.1 t·hm^(–2)·a–1),而后两者仅相当于其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沼泽湿地 多年冻土 生态系统碳储量 年净固碳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生态服务价值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思远 陈江海 朱红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9-75,共7页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可以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开发利用,尤其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江西省2015~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开展了土地利用转型空间格局分析,采用空间修正的当量因子法估算生态服务价值,并结合空间冷热点分...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可以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开发利用,尤其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江西省2015~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开展了土地利用转型空间格局分析,采用空间修正的当量因子法估算生态服务价值,并结合空间冷热点分析,进一步探究了江西省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江西省耕地、林地面积逐年有所减少,城镇扩张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及北部,水域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周围。同时,废物处理服务价值有所上升,其余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及总生态服务价值有所下降,整体呈现东、西、南侧高,中部、北侧低的空间格局。研究还发现江西省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冷热点集聚性较明显,热点区以林地、水域为主,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耕地、建设用地。根据江西省生态经济发展相对不协调问题的分析,分区提出协调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成果对于维护江西省生态环境安全,推动长江大保护以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时空特征 空间冷热点分析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