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疆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杨莲梅 曾勇 刘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8-518,共11页
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地区(北疆)4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提出了45站低温日标准和区域性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定义,并分析了持续性低温事件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了低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环流差异特征、大尺度... 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地区(北疆)4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提出了45站低温日标准和区域性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定义,并分析了持续性低温事件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了低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环流差异特征、大尺度环流背景、冷空气影响路径及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低温日阈值呈东北向西南升高的分布趋势,低温日阈值最小值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和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阈值为-34^-30℃,而西部伊犁地区和天山山区低温日闽值为-24^-20℃;(2)1961—2010年出现35次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1月和2月发生频次均为0.29次/年,12月为0.14次/年;低温事件持续时间为5~25 d,其中超过10 d有16次,5~9 d有19次。持续性低温事件发生频率呈年际和年代际显著减少趋势,但强度无显著变化趋势;(3)北半球大范围环流异常造成新疆持续低温事件,以经向环流异常为主,根据冷空气影响路径可分为4类:西西伯利亚横槽、中西伯利亚低槽东灌、北风带和西北风带、北脊南槽(涡),这4类冷空气影响路径表现为500 hPa冷空气从极地或西伯利亚以超极地、西北和偏东路径进入新疆后,-32℃冷空气南压位于北疆地区,海平面气压场同时表现为蒙古高压盘踞欧亚大陆,高压中心达1045 hPa以上且位于阿勒泰山地区,1035hPa冷高压控制北疆地区,这种环流配置造成新疆持续性低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 持续性低温事件 时空分布 环流异常 冷空气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冬季近41年气温异常及其海气背景场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成芳 孙即霖 薛德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5-172,共8页
采用山东省 2 6个站点 1 96 1~ 2 0 0 1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 ,利用 Mann- Kendall突变检验法、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冬季 (1 2月~次年 1月 )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 ,并从北半球5 0 0 h Pa位势高度距平场、冷空气活动路径及太平... 采用山东省 2 6个站点 1 96 1~ 2 0 0 1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 ,利用 Mann- Kendall突变检验法、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冬季 (1 2月~次年 1月 )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 ,并从北半球5 0 0 h Pa位势高度距平场、冷空气活动路径及太平洋海温距平场等方面分析了冬季气温异常的原因。分析发现山东省冬季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突变发生在 1 986年。存在冷冬年欧亚盛行经向环流 ,暖冬年盛行纬向环流的差异。这可能与冷空气路径不同有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异常 突变 大气环流 冷空气路径 海温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冷空气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6
3
作者 黄焕卿 韩雪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75,共7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194站1951年1月1日—2003年5月31日逐日气温资料,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了东亚地区不同强度冷空气的变化趋势;文中将冷空气入侵我国的3条主要路径进行了定义,明确了每年不同路径发生的次数,并...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194站1951年1月1日—2003年5月31日逐日气温资料,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了东亚地区不同强度冷空气的变化趋势;文中将冷空气入侵我国的3条主要路径进行了定义,明确了每年不同路径发生的次数,并得出不同路径的气候特征。结果发现:全国大部中强冷空气和寒潮年发生次数呈减少趋势,但少部分地区出现中强冷空气年发生次数增多趋势。就路径而言,西路冷空气年发生次数同比中、东两路减少趋势明显;就季节而言,冬季冷空气发生次数同比秋、春两季减少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冷空气 路径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冬季—2009年春季干旱的大气结构与地球转动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魏鸣 欧阳首承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1期49-55,共7页
针对干旱预测的难题,利用揭示大气热结构垂直特征的V-3θ图,分析影响旱区的气流特征。根据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的数据,分析地球极移、章动和转速的变化与大气热结构变化的关系,基于地气动量守恒原理,将大气热结构与地球转动特征变化... 针对干旱预测的难题,利用揭示大气热结构垂直特征的V-3θ图,分析影响旱区的气流特征。根据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的数据,分析地球极移、章动和转速的变化与大气热结构变化的关系,基于地气动量守恒原理,将大气热结构与地球转动特征变化进行了制约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热结构异常和地球转动特征引起的冷空气路径变化与大范围干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冷空气路径 回流 章动 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2022年2月19—24日的极端冷事件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晏红明 孔祥吉 +1 位作者 字俣丞 舒康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29-1044,共16页
2022年2月19—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云南全省发生了一次极端冷事件,该事件降温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利用云南124个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和ERA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冷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及其过程期间高低层大气... 2022年2月19—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云南全省发生了一次极端冷事件,该事件降温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利用云南124个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和ERA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冷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及其过程期间高低层大气环流异常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冷事件的极端性较强,是云南省近10年第二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全省有69个站达到中等以上强度寒潮标准,有10个站日平均气温达到或突破2月最低纪录。过程期间雨雪天气突出,过程累计降水接近2月常年,单日降雪范围为近20年以来最大。影响此次冷事件的因子极其复杂,冷空气活动与乌拉尔山高压脊、东亚槽、亚洲高空西风急流、西伯利亚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加强演变密切联系,并与起源于北大西洋地区的副热带异常波列的东传有关,该异常波列对于青藏高原地区波能量的向南频散和冷空气的南下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并对南支槽前的西南水汽输送加强有一定影响;同时,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也对东亚地区冷空气的加强南下有一定影响。过程期间,冷空气沿东北路径南下影响云南,云南区域冷暖空气的交汇作用十分显著,导致过程期间出现明显低温雨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冷事件 乌拉尔山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空西风急流 冷空气路径 波能量频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凌汛期寒潮特征及天气分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静 张利娜 靳莉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24,共6页
基于黄河内蒙古河段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逐月海冰密度指数资料等,统计分析了近10 a内蒙古河段凌汛期寒潮过程的基本气候特征、冷空气移动路径以及环流分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寒潮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近10 ... 基于黄河内蒙古河段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逐月海冰密度指数资料等,统计分析了近10 a内蒙古河段凌汛期寒潮过程的基本气候特征、冷空气移动路径以及环流分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寒潮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近10 a内蒙古河段凌汛期共出现98次寒潮过程,过程持续时间1~5 d不等,平均为2.1 d,其中1~2 d的过程较多,累计次数占总次数的73%。(2)寒潮过程呈显著增多趋势,增加速率为1.4次/a,近5 a平均次数较2010—2014年增加127%。(3)按照冷空气移动路径,将寒潮天气过程划分为偏北路冷空气型、偏西路冷空气型、偏东路冷空气型以及偏北路与偏东路共同影响型4类,其中偏北路冷空气型最为常见,占寒潮过程总数的70%以上,其他3类占比均不到10%。(4)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增强是造成近5 a寒潮次数增加的关键大气环流因素,而北极海冰密度减小是造成寒潮次数增加的重要外强迫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气候特征 冷空气移动路径 环流特征 内蒙古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区夏季低温事件概率空间分布与亚洲阻塞流型域及其冷空气活动路径 被引量:7
7
作者 苏丽欣 廉毅 +2 位作者 李尚锋 沈柏竹 陈长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1-258,共8页
采用国家气候中心的全国160个和东北88个测站1960~2010年的逐月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区夏季低温事件概率的空间分布与冷空气活动路径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区测站严重冷夏A事件≥20%概率区主要分... 采用国家气候中心的全国160个和东北88个测站1960~2010年的逐月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区夏季低温事件概率的空间分布与冷空气活动路径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区测站严重冷夏A事件≥20%概率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大部和吉林省的中东部,概率大值轴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东北区测站冷夏B事件≥20%概率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区的中西部和长白山东部区,概率大值轴呈西北-东南向分布;5个A事件典型年的500 h Pa亚洲地区呈现乌拉尔山与鄂霍次克海阻高,与东北区均为负距平区构成双阻塞偶极子流型,偏东和偏北区域为温度场负距平极值中心;5个B事件典型年则巴尔喀什湖和贝加尔湖为正异常区,东北亚至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上空为负距平区,构成亚洲地区东西向偶极子阻塞流型,温度场负距平分布为偏西北-东南走向;选择850 h Pa的假相当位温θse的316 K候平均等值线的变化,反映来源于极地或超极地的冷空气活动路径的时空范围,其A和B事件典型年冷空气活动路径均分别与与东北区A、B事件大概率区的主要轴向分布是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区 夏季低温 冷空气 路径 假相当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花最佳观赏期变化及其对温度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志薇 高苹 +4 位作者 王宏斌 艾文文 孙家清 鲍婧 徐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7-675,共9页
气温是各种气候因子中影响植物花期迟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以高淳油菜花为研究对象,选取近30年(1986-2016年)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盛花期的变化特征和盛花期早晚年温度因子的特征;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分析了三个表征温度的指标(平均气温T... 气温是各种气候因子中影响植物花期迟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以高淳油菜花为研究对象,选取近30年(1986-2016年)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盛花期的变化特征和盛花期早晚年温度因子的特征;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分析了三个表征温度的指标(平均气温Ta<5℃的日数、积温和强冷空气日数)与油菜花盛花期关系,结果为预测高淳油菜花的最佳观赏期、做好相关旅游气象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淳油菜花盛花期在2001年以前波动不大,但在2001年后,随年代际呈提早趋势;盛花期迟早年类型不同,Ta稳定在5℃的日期也有差别,具体为盛花期偏早年<正常偏早年和正常偏晚年<正常年<偏晚年;盛花期偏晚年与Ta<5℃的日数和积温关系也很显著,从冬至日开始,若Ta<5℃的日数超过了53 d或者Ta<5℃的积温超过137℃·d,则翌年油菜花盛花日期有可能出现在4月4日之后;若达到强冷空气级别的日数越多,则翌年高淳油菜花盛花期会有所推后。在三个表征温度的指标中,对油菜花盛花期影响最大的是Ta<5℃积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花 盛花期 冷空气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寒潮天气分型及精细化预报指标 被引量:10
9
作者 乔娟 程龙 +1 位作者 翟园 张雅斌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利用2001-2015年西安城区和6个区县194个寒潮个例的高空、地面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安地区寒潮时空分布特征:2006年之后寒潮天气年际分布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在2014-2015年和2010-2012年显著减少;3月... 利用2001-2015年西安城区和6个区县194个寒潮个例的高空、地面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安地区寒潮时空分布特征:2006年之后寒潮天气年际分布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在2014-2015年和2010-2012年显著减少;3月和4月是西安寒潮多发期;寒潮天气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城区向偏远区县逐渐增多的特征。根据冷空气不同移动路径将西安地区寒潮分为西北路冷空气型、北路冷空气型、西路冷空气型、东路冷空气型以及西北路冷空气和东路冷空气共同影响型五种。对比分析了五种寒潮伴随的不同气象特征。从高低空冷空气位置和温度变幅,24 h负变温范围和强度,地面冷高压变化强度等因子入手,分类型研究分别建立了各自高空预报指标、地面预报指标和EC数值模式预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不同冷空气路径 分型研究 预报指标 西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