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es and magnetism of dinuclear Co complexes based on imine derivatives
1
作者 SUN Yadan LI Xinfeng +2 位作者 LIU Qiang Hiroki Oshio MENG Yinshan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12-2220,共9页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synthesis of three dinuclear cobalt complexes based on three imine derivatives:bis-[4-(2-pyridylmethyleneamino)-phenyl]thioether(L1),bis-[4-(2-pyridylmethyleneamino)-phenyl]ether(L2),and bis-[4...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synthesis of three dinuclear cobalt complexes based on three imine derivatives:bis-[4-(2-pyridylmethyleneamino)-phenyl]thioether(L1),bis-[4-(2-pyridylmethyleneamino)-phenyl]ether(L2),and bis-[4-(2-pyridylmethyleneamino)-phenyl]methane(L3).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complexes[Co_(2)(L1)3](ClO_(4))4·2CH_(3)CN(1),[Co_(2)(L2)3](ClO_(4))4·2CH_(3)OH(2),and[Co_(2)(L3)3](ClO_(4))4·2CH_(3)OH(3)all exhibit a dinuclear structure.Magnetic test results show that complex 3 exhibited irreversible SCO behavior induced by loss of solvent at 300 K,with the average Co-N bond length increasing from 0.2139(3)to 0.2153(3)nm.Meanwhile,the desolvated complex 3 exhibited paramagnetic behavior similar to that of complexes 1 and 2.Variable-temperature UV-Vis spectroscopic studies also indicate that complex 3 undergoes a solvent-loss-induced spin-state transition.CCDC:2347354,1(120 K);2347355,2(120 K);2347356,3(120 K);2347357,3(400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 crossover dinuclear cobalt complex imine derivativ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ucture Investigation of a Novel Nitrogen-rich Energetic Complex Tetrammine-cis- bis ; 5-nitro-2 H-tetrazole-N2 ) Cobalt; hi) Perchlorate Dihydrate
2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0,共2页
关键词 高氯酸盐 爆炸物 含哨基 高温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萘甲酸/1,10-菲啰啉共同构筑Mn(II)配合物的合成及固态发光
3
作者 任娜娜 江旭滢 +3 位作者 宋合兴 史福林 王雅茹 孙赞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76-1783,共8页
在溶剂热条件下,以2-萘甲酸(HL)与1,10-菲啰啉(phen)为配体、碳酸锰为金属源合成了一例双核锰配合物[Mn_(2)(L)_(4)(phen)_(2)(H_(2)O)_(2)](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 在溶剂热条件下,以2-萘甲酸(HL)与1,10-菲啰啉(phen)为配体、碳酸锰为金属源合成了一例双核锰配合物[Mn_(2)(L)_(4)(phen)_(2)(H_(2)O)_(2)](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1进行结构表征。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6989(5)nm,b=1.17586(5)nm,c=1.66830(9)nm,α=107.074(5)°,β=96.167(5)°,γ=106.901(5)°。不对称单元由一个锰离子、两个2-萘甲酸根、一个1,10-菲啰啉和一个水分子组成,Mn(II)呈扭曲的八面体构型。两个不对称单元之间通过羧基氧原子桥接形成双核分子,双核结构之间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2D超分子结构。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最大发射波长为416 nm(λ_(ex)=302 nm)。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能够稳定到117℃,之后开始失水(失水量为3.18%),脱水之后的结构能稳定到223℃,之后有机骨架开始坍塌。Hirshfeld表面分析研究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Mn(ii)配合物 溶剂热合成 晶体结构 2-萘甲酸 荧光性质 表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乙酸-钴(II)-1,10-邻菲咯啉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DNA结合属性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德论 余章龙 +5 位作者 高彩 丁应涛 林海彬 倪建聪 王庆华 汪庆祥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8-666,共9页
以羟基乙酸(GA)和1,10-邻菲咯啉(phen)作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单核钴(II)配合物,Co(GA)2(phen)·2H2O。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法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分析结果表明... 以羟基乙酸(GA)和1,10-邻菲咯啉(phen)作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单核钴(II)配合物,Co(GA)2(phen)·2H2O。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法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8.122(3)nm,b=24.214(7)nm,c=9.085(3)nm,α=105.290(14)°,β=109.843(5)°,γ=90.00°,晶胞体积:V=680.7(9)nm3,晶胞内结构分子数Z=4,最终的偏差因子:R1,wR2分别为0.0463,0.1294[I>2σ(I)]。中心钴离子分别与两个羟基乙酸及一个邻菲咯啉配体配位,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几何构型。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通过经典的嵌插方式与DNA结合,二者的结合常数Kb为3.8×104L·mol-1。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进一步表明,在过氧化氢(H2O2)的存在条件下,配合物能对质粒体超螺旋DNA产生切割作用,具有化学核酸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 ii)配合物 晶体结构 嵌插作用 化学核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5-咪唑二羧酸配体镉配位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苗 郑易萌 +3 位作者 孙已婷 毛玉玲 朱百丽 崔术新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以4,5-咪唑二羧酸(H_(3)IDC)和四水合硝酸镉(Cd(NO_(3))_(2)·4H_(2)O)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配合物{[Cd(H_(2)IDC)_(2)(H_(2)O)_(2)]·_(2)H_(2)O}_n(1)。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S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 以4,5-咪唑二羧酸(H_(3)IDC)和四水合硝酸镉(Cd(NO_(3))_(2)·4H_(2)O)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配合物{[Cd(H_(2)IDC)_(2)(H_(2)O)_(2)]·_(2)H_(2)O}_n(1)。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S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荧光光谱(FL)对配合物1进行结构测定和表征。SXRD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_(1/n)空间群。在配合物1中,Cd(Ⅱ)离子与H_(2)IDC-阴离子和水分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并通过氢键进一步扩展形成三维结构。室温下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当激发波长为296 nm时,配合物1在598 nm处有最强的发射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Ⅱ)配合物 4 5-咪唑二羧酸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三维结构的Co(II)配合物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DFT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仇永清 刘春光 +3 位作者 陈徽 苏忠民 杨国春 王荣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36-839,共4页
以实验合成出的Schiff碱配体和Co(II)配合物为母体,设计了Schiff碱配体和具有三维结构的Co(II)配合物.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g(d)-FF方法对具有开壳层电子组态Co(II)配合物及相应配体的二阶非线性光学(NLO)效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 以实验合成出的Schiff碱配体和Co(II)配合物为母体,设计了Schiff碱配体和具有三维结构的Co(II)配合物.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g(d)-FF方法对具有开壳层电子组态Co(II)配合物及相应配体的二阶非线性光学(NLO)效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Schiff碱配体形成配合物后分子的二阶NLO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这是由于金属Co2+离子在配合物电荷转移(CT)过程中起到了桥的作用,对分子的二阶NLO响应直接贡献不大.结合配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分析发现,在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中,对分子二阶NLO系数的主要贡献是配体内电荷转移(ILCT)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Ⅱ)配合物 SCHIFF碱配体 非线性光学系数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LXVII)──固-固相反应合成混配化合物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蔚玲 郑丽敏 +1 位作者 雷立旭 忻新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1443-1445,共3页
室温或近室温条件下,Co(acac)_2(H_2O)_2与第二配体2,2'-联吡啶、1,10-啡啰啉、8-羟基喹啉、水杨醛肟固相反应得到4个混配化合物,经XRD、IR、UV及元素分析表征了这些产物。
关键词 混配化合物 固-固相反应 配位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II)联吡啶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杰颖 胡寒梅 田玉鹏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63-72,共10页
评述了钌 (II)联吡啶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主要从光敏化剂、电致化学发光、多核配合物、超分子型配合物。
关键词 钌联吡啶配合物 衍生物 光敏化剂 电致化学发光 光电功能材料 非线性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噻吩环的吡啶Ru(II)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质 被引量:7
9
作者 孙秀欣 刘艳 +3 位作者 赵海波 孙世玲 刘春光 仇永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5-321,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含有噻吩环的吡啶Ru(II)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非线性光学(NLO)性质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RuII(NH3)5L]2+(L为含噻吩环的有机基团)中,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间没有形成稳定的化学键,但存在较强...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含有噻吩环的吡啶Ru(II)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非线性光学(NLO)性质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RuII(NH3)5L]2+(L为含噻吩环的有机基团)中,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间没有形成稳定的化学键,但存在较强的供体-受体(D-A)相互作用;NH3被羰基(CO)取代后,Ru-C间形成了稳定的σ-π配键,降低了受体的空轨道能级.噻吩环的增加增大了体系的共轭程度,有利于分子内电荷转移,使配合物的极化率α和一阶超极化率β明显增加.结合配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分析发现,电荷转移过程中,对体系二阶NLO系数贡献较大的是配体内电荷转移(ILCT)和配体间电荷转移(LLCT)跃迁,羰基引入后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LMCT)使配合物[RuII(CO)5L]2+比对应的配合物[RuII(NH3)5L]2+的β值增大约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吡啶Ru(ii)配合物 电子结构 非线性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化顺式-溴·氨·二(乙二胺)合钴(III)绝对不对称合成与拆分机理 被引量:5
10
作者 章慧 王宪营 +3 位作者 陈雷奇 方雪明 高景星 徐志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8-615,共8页
分别用绝对不对称合成和改进的拆分方法制备标题配合物!-(+)D-cis-[CoBr(NH3)(en)2]Br2(1)和'-(-)D-cis-[CoBr(NH3)(en)2]Br2(2),以及制备了cis-[CoBr(NH3)(en)2]Br·22H2O(3)(en=1,2-乙二胺).用元素分析、差热-热重、旋光度、U... 分别用绝对不对称合成和改进的拆分方法制备标题配合物!-(+)D-cis-[CoBr(NH3)(en)2]Br2(1)和'-(-)D-cis-[CoBr(NH3)(en)2]Br2(2),以及制备了cis-[CoBr(NH3)(en)2]Br·22H2O(3)(en=1,2-乙二胺).用元素分析、差热-热重、旋光度、UV-Vis、CD光谱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CD光谱法获得了绝对不对称合成Co(III)配合物的产物ee值分布图.当利用绝对不对称合成得到的手性Co(III)配合物去“逆向拆分”外消旋溴代樟脑磺酸铵[NH4(dl-BCS)]时只获得部分拆分,初步认为这与交互拆分过程中阴阳离子之间的有效手性识别有关,对于手性Co(III)配合物的绝对不对称合成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机理,即“催化-结晶诱导”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不对称合成 手性对称性破缺 手性Co(Ⅲ)配合物 光学拆分 圆二色光谱 手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胺和不对称胺的二碘合铂(II)混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金超 龚钰秋 +2 位作者 郑小明 崔景荣 杨梦苏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2-294,299,共4页
合成了6种对称胺的二碘合铂(II)配合物cis- [Pt(CH3NH2 ) 2 I2 ](1) ,cis- [Pt(C2 H5NH2 ) 2 I2 ](2 )和cis- [Pt(—NH2 ) 2 I2 ](3)以及不对称胺的二碘合铂(II)配合物cis- [Pt(CH3NH2 ) (NH3) I2 ](4) ,cis- [Pt(C2 H5NH2 )(NH3) I2 ](... 合成了6种对称胺的二碘合铂(II)配合物cis- [Pt(CH3NH2 ) 2 I2 ](1) ,cis- [Pt(C2 H5NH2 ) 2 I2 ](2 )和cis- [Pt(—NH2 ) 2 I2 ](3)以及不对称胺的二碘合铂(II)配合物cis- [Pt(CH3NH2 ) (NH3) I2 ](4) ,cis- [Pt(C2 H5NH2 )(NH3) I2 ](5 )和(cis- [Pt(—NH2 ) (NH3) I2 ](6 ) .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体外抗肿瘤活性表明,不对称胺的二碘合铂(II)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好于其相应的对称胺的二碘合铂(II)配合物,载体基团环己胺可能是非常重要的药效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Ⅱ)类配合物 合成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C II类分子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泉红 彭景楩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29,共5页
MHCII类分子提呈经过加工的抗原给CD4 + T淋巴细胞 ,在诱发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MHCII类分子不正常表达会引起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 ,如裸淋巴细胞综合征 (BLS)等。目前已识别出四种不同的MHCII调控基因。这些基因分别编码RFXANK、RFX5... MHCII类分子提呈经过加工的抗原给CD4 + T淋巴细胞 ,在诱发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MHCII类分子不正常表达会引起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 ,如裸淋巴细胞综合征 (BLS)等。目前已识别出四种不同的MHCII调控基因。这些基因分别编码RFXANK、RFX5、RFXAP和CIITA。其中 ,前三个是RFX复合物的亚基 ,RFX是一种结合于所有MHCII类基因启动子上的泛式表达的因子。CIITA是MHCII类分子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 ,其严密调控的表达模式决定了MHCI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特异性 ,及能否被诱导且在何种水平上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Ⅱ类分子 表达调控 研究进展 调控因子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F-GERT的复杂产品供应链交付多目标优化模型
13
作者 苏雪碧 陶良彦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0-340,共11页
复杂产品供应链交付过程参与企业多、生产过程复杂、不确定性高和可控性差,交付过程易出现交货不及时、成本增加和质量不合格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参量CF-GERT(MCF-GERT)的复杂产品供应链交付多目标优化模型。首先,将复杂... 复杂产品供应链交付过程参与企业多、生产过程复杂、不确定性高和可控性差,交付过程易出现交货不及时、成本增加和质量不合格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参量CF-GERT(MCF-GERT)的复杂产品供应链交付多目标优化模型。首先,将复杂产品供应链交付过程抽象成网络,分析了其交付时间、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构建MCF-GERT网络模型并通过矩阵式求解。进而考虑交付过程的稳定性,引入准时交付率和预算符合率作为约束,构建了供应链产品交付时间-成本-质量多目标优化模型;接着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设计了求解算法,实现了多目标之间的权衡和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为复杂产品供应链交付过程多目标综合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产品 供应链管理 资源配置 特征函数 NSGA-ii算法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水羧酸根合铂(II)混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14
作者 张金超 龚钰秋 +2 位作者 郑小明 崔景荣 杨梦苏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9-193,共5页
首次合成两种二水羧酸根合铂类配合物[Pt(II) (H2 O) 2 (OOC—CH2 NH2 ) 2 ](1)和[Pt(II) (H2 O) 2 (OOC—CH=CHCOO) ](2 ) .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差热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进行了表征.体外抗肿瘤活性表明... 首次合成两种二水羧酸根合铂类配合物[Pt(II) (H2 O) 2 (OOC—CH2 NH2 ) 2 ](1)和[Pt(II) (H2 O) 2 (OOC—CH=CHCOO) ](2 ) .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差热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进行了表征.体外抗肿瘤活性表明,两种配合物对所试的肿瘤细胞表现出较低的活性,在10 μM浓度下配合物对人膀胱癌细胞EJ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 5 .77%和2 8.2 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Ⅱ)类配合物 合成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锌(II)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15
作者 吴勇 孔林 +3 位作者 杨家祥 田玉鹏 SUCHADA Chantrapromm FUN Hoong Kun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60-64,共5页
合成了目标配合物:碘化双 [3,4 二甲氧基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合锌(II),其结构通过单晶X 射线衍射法确定。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配合物分子中,锌(II)与两个硫原子、两个碘原子配位形成轻微畸变的四面体结构,每一个3,4 二甲氧基苯甲... 合成了目标配合物:碘化双 [3,4 二甲氧基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合锌(II),其结构通过单晶X 射线衍射法确定。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配合物分子中,锌(II)与两个硫原子、两个碘原子配位形成轻微畸变的四面体结构,每一个3,4 二甲氧基苯甲醛缩氨基硫脲配体与锌离子处于同一平面内,在晶体中分子之间以氢键连接形成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非线性光学材料 四面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物[Co(H_2biim)_2(phth)]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与表征
16
作者 杨莉宁 崔斌 +2 位作者 支燕翔 黑佳慧 张逢星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4期573-577,共5页
以2,2’-联咪唑(H2biim)和邻苯二甲酸(H2phth)为配体,以钴为中心离子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配合物[Co(H2biim)2(phth)],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晶体结构的解析和表征。晶体属于单斜晶... 以2,2’-联咪唑(H2biim)和邻苯二甲酸(H2phth)为配体,以钴为中心离子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配合物[Co(H2biim)2(phth)],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晶体结构的解析和表征。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为a=0.849 39(3)nm,b=1.156 45(5)nm,c=2.059 40(10)nm,β=94.769°。V=2.015 90(15)nm3,D=1.619(g/cm3),Z=4。热重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在300℃以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2’-联咪唑 钴配合物 晶体结构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配体对酰腙类金属Mn(II)配合物晶体结构的影响
17
作者 范辉 胡奇林 +1 位作者 刘怀贤 宋伟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91-1697,共7页
选择N3-苯甲酰吡啶基-2-甲酰胺腙(Hbpad)作为有机配体,以Mn(Ⅱ)离子为金属中心,构筑了一例金属配合物[Mn(bpad)2](1)。在此基础上,引入间硝基苯甲酸(Hmnb)作为辅助配体获得了第二例配合物[Mn(Hbpad)(mnb)2·(H2O)](2)。利用红外光谱... 选择N3-苯甲酰吡啶基-2-甲酰胺腙(Hbpad)作为有机配体,以Mn(Ⅱ)离子为金属中心,构筑了一例金属配合物[Mn(bpad)2](1)。在此基础上,引入间硝基苯甲酸(Hmnb)作为辅助配体获得了第二例配合物[Mn(Hbpad)(mnb)2·(H2O)](2)。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两例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研究。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n空间群,最小不对称单元中的两个bpad-配体采用三齿螯合的配位模式与Mn(Ⅱ)离子结合,导致中心离子形成了一个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最小不对称单元由一个Mn(Ⅱ)离子、bpad-配体、配位水分子和两个mnb-离子组成。尽管Mn(Ⅱ)离子也呈现了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几何构型,但金属中心的配位环境明显不同。两例配合物中单核分子间各异的氢键相互作用堆积形成了二者的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腙类希夫碱 辅助配体 MN(ii)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络合物催化C≡C键选择性氢化的机理研究
18
作者 郑文玉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48-1256,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esCCC)Co(H_(2))(PPh_(3))(MesCCC为双(均三甲苯基-苯并咪唑-2-亚基)苯基;PPh3为三苯基膦)络合物催化二苯乙炔半氢化生成(E)-1,2-二苯基乙烯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二氢钴络合物(MesCCC)Co(H_(2))与不太稳...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esCCC)Co(H_(2))(PPh_(3))(MesCCC为双(均三甲苯基-苯并咪唑-2-亚基)苯基;PPh3为三苯基膦)络合物催化二苯乙炔半氢化生成(E)-1,2-二苯基乙烯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二氢钴络合物(MesCCC)Co(H_(2))与不太稳定的二氢基异构体(MesCCC)Co(H)_(2)协同构成了催化体系,即(MesCCC)Co(H)2首先催化炔烃半加氢生成(Z)-1,2-二苯基乙烯,(MesCCC)Co(H_(2))再将其异构化为(E)-1,2-二苯基乙烯。另外,(MesCCC)Co络合物催化E-烯烃异构化为Z-烯烃的自由能垒过高,致使该过程难以进行,这也正是反应表现出高E-选择性的内因。该研究阐明了(MesCCC)Co络合物催化炔烃半氢化为E-烯烃的反应机理,并提出了提高(MesCCC)Co络合物催化性能的分子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络合物 炔烃 氢化 半氢化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向式杯[4]芳烃偶氮类新试剂的合成及其与钴(II)显色反应的研究
19
作者 丁健桦 张晓敏 +1 位作者 康文 胡春华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221-223,共3页
合成了一种外向式杯 [4 ]芳烃偶氮衍生物新试剂 ,试验了其性质 ,并研究了与钴 (II)的显色反应条件。在乳化剂OP存在下及pH9~ 10的缓冲介质中 ,形成稳定的红色络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5 10nm ,摩尔吸光系数为 1.60× 10 4 L·... 合成了一种外向式杯 [4 ]芳烃偶氮衍生物新试剂 ,试验了其性质 ,并研究了与钴 (II)的显色反应条件。在乳化剂OP存在下及pH9~ 10的缓冲介质中 ,形成稳定的红色络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5 10nm ,摩尔吸光系数为 1.60× 10 4 L·mol- 1 ·cm- 1 ,钴含量在 0~ 2 5 μg/ 2 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本法灵敏度不太高 ,但选择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偶氮衍生物 合成 分光光度法 显色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二维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水中荧光识别性能研究
20
作者 陈文涛 庄杏宜 +5 位作者 安航宜 来中杰 王爱荣 罗亚妮 史忠丰 李家明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42-1653,共12页
本文以间苯二甲酸(H_(2)IPA)和1,3,5-三(1-咪唑基)苯(TIB)为混合配体,硝酸钴为金属源,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例新型二维钴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Co(IPA)(TIB)]·2H_(2)O}_(n)(Co-MOF)。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 本文以间苯二甲酸(H_(2)IPA)和1,3,5-三(1-咪唑基)苯(TIB)为混合配体,硝酸钴为金属源,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例新型二维钴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Co(IPA)(TIB)]·2H_(2)O}_(n)(Co-MOF)。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及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表征。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Co-MOF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c,晶胞参数为a=0.96428(7)nm,b=1.28298(10)nm,c=1.78332(14)nm。其不对称单元结构包含1个Co(Ⅱ)离子、1个脱质子的IPA^(2-)配体、1个TIB中性配体和2个结晶水分子。IPA^(2-)配体和TIB配体都通过μ_(2)-η^(1):η^(1)桥联方式键合2个Co^(2+),形成一四配位的扭曲四面体CoN_(2)O_(2)构型。这些CoN_(2)O_(2)次小结构单元,进一步由倒反对称相关联的IPA^(2-)和TIB配体连接,形成二维梯状钴基金属有机框架结构。拓扑结构分析表明该二维Co-MOF可简化为Schläfli符号为(4^(4).6^(2))的(4,4)-连接的sql网格结构。此外,Co-MOF层与层之间存在由TIB配体中对称相关联咪唑环间所形成的强π-π堆积作用,将二维Co-MOF层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实验研究表明,该Co-MOF对水中的3种多氧酸根阴离子Cr_(2)O_(7)^(2-)、CrO_(4)^(2-)、S_(2)O_(8)^(2-)和Fe^(3+)展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的荧光猝灭响应,其检测限分别为2.007×10^(-4)、2.514×10^(-4)、8.331×10^(-4)和2.709×10^(-4)mol/L。得益于开放的金属位点和其中未参与配位的咪唑基团,该Co-MOF兼具优异的热稳定性与荧光传感性能,在环境污染物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Ⅱ)金属有机框架 晶体结构 荧光传感 猝灭常数 多氧酸根离子 铁(Ⅲ)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