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鲁沿海地区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分析:以南黄海盆地为例
1
作者 赵化淋 庞凌云 +5 位作者 李清 陈建文 袁勇 梁杰 骆迪 王建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132,共15页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碳减排关键手段。我国沿海省市工业聚集、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加之海域碳封存空间广阔、安全性高,因此,离岸碳封存模式日渐成为沿海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而源汇匹配...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碳减排关键手段。我国沿海省市工业聚集、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加之海域碳封存空间广阔、安全性高,因此,离岸碳封存模式日渐成为沿海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而源汇匹配作为离岸碳封存的核心环节,其优化程度直接决定减排效率与经济成本,对实现经济、高效减排降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苏鲁沿海地区与南黄海盆地的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问题,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库(CHRED)选取苏鲁沿海地区钢铁、化工、水泥、火电等行业碳排放数据,引入最小生成树算法构建了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模型,开展了苏鲁沿海地区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研究,求解了源汇匹配系统总成本,给出了最优管道运输路径,形成最优源汇匹配模式。研究认为,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和青岛坳陷碳封存有利区与苏鲁沿海地区碳排放源呈现出良好的匹配特性,可满足未来30年碳减排需求,为离岸碳封存提供了地质基础;提出的源汇匹配模式单位运输成本0.0156美元/t/km,随着技术革新、碳价上涨等影响,提出的源汇匹配模式下的离岸碳封存发展路径经济效益将更加乐观。本研究为沿海省市构建“双碳”目标下的陆海统筹减排系统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有助于推动“岸碳入海”技术路径的规模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封存源汇匹配 离岸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最小生成树算法 “双碳”目标 苏鲁沿海地区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CUS源汇匹配模型及优化——以粤西地区为例
2
作者 方小宇 熊鹏飞 +7 位作者 杨浦 郑益军 占乃大 陆江 李维鼎 张亚杰 李画 李绪深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广东省西部地区汇聚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沿海重化工聚集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O_(2)减排压力紧迫,在该区域开展CCUS源汇匹配研究,合理部署CCUS集群,可显著降低CCUS经济成本,对于探索沿海... 广东省西部地区汇聚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沿海重化工聚集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O_(2)减排压力紧迫,在该区域开展CCUS源汇匹配研究,合理部署CCUS集群,可显著降低CCUS经济成本,对于探索沿海地区“碳中和”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以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以下简称粤西)重化工聚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地区CO_(2)排放源和近海北部湾盆地地质特征,借助钻井和地震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等,评估了北部湾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进而以“最小支撑树法”构建了CCUS源汇匹配模型,并开展了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源汇匹配研究,最后引入“节约里程法”对源—汇路径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为251.6×10^(8) t;(2)涠西南、乌石、迈陈、福山和雷东凹陷具备作为CO_(2)封存点的地理优势;(3)源汇匹配模型揭示,在粤西地区有2条适宜的源汇路线,一是湛江市排放点(源)→乌石凹陷咸水层(汇),二是茂名市及阳江市排放点(源)→雷东凹陷(汇);(4)优化后实际建设管道长为430 km(优化率高达61.4%)、CCUS全流程成本为3118.80×10^(8)美元,捕集成本占比达87%。结论认为:(1)通过上述2条优化路线进行CO_(2)埋存,在2030—2060年运行期内,估算可盈利约55.95×10^(8)美元;(2)随着“碳中和”日程的接近以及捕集技术迭代、碳价持续上涨、CCUS成本不断下降等有利因素影响,上述源—汇优化路径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地区 沿海重化工聚集区 CCUS CO_(2)离岸封存 源汇匹配 封存潜力 碳中和 咸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省(区、市)海上CCUS技术需求与路径分析
3
作者 余伟胜 徐绍良 刘孔忠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7-1143,共7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被公认为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但相比于已进入规模化示范和商业化推广的陆地CCUS技术,海上CCUS仍处于发展初期,其对沿海地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不可或缺性尚未被充分认识,技术发展也缺乏系...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被公认为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但相比于已进入规模化示范和商业化推广的陆地CCUS技术,海上CCUS仍处于发展初期,其对沿海地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不可或缺性尚未被充分认识,技术发展也缺乏系统路径规划。基于此,针对中国沿海省(区、市)海上CCUS技术需求和实施路径开展了初步研究。首先,开展沿海省(区、市)碳排放现状和源汇匹配分析,明确了海上CCUS对中国沿海省(区、市)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其次,系统对比了目前全球已开展的海上CCUS示范工程,详细阐述了海上CCUS依托的CO_(2)运输船、注入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发展现状。最后,结合CCUS集群化发展趋势,提出基于不同运输方式和注入方式的CO_(2)陆集海储(CCOSO)技术路径。CCOSO将推动沿海省(区、市)构建形成跨行业、跨企业的海上CCUS示范合作新模式,并助力沿海省(区、市)碳中和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沿海省(区、市) 海上CCUS 技术需求 技术路径 基础设施 CO_(2)陆集海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海岸侵蚀及其防护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君 林祥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共7页
在分析江苏淤泥质海岸侵蚀特征的基础上,对江苏海岸防护工程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随着冲淤转换节点南移,江苏海岸侵蚀岸段范围逐渐扩大,滩面下蚀且海岸盐沼大面积消失;传统的局部海岸防护形式已显被动,迫切需要一种局部与宏观相结合、... 在分析江苏淤泥质海岸侵蚀特征的基础上,对江苏海岸防护工程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随着冲淤转换节点南移,江苏海岸侵蚀岸段范围逐渐扩大,滩面下蚀且海岸盐沼大面积消失;传统的局部海岸防护形式已显被动,迫切需要一种局部与宏观相结合、自然与工程相结合的可持续性侵蚀海岸管理策略。指出应将废黄河三角洲沿岸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宏观的“大型丁坝+离岸潜堤”相结合的整体海岸防护体系。在纵向上,构建以人工岬角为节点的岬湾相间海岸;在横向上,通过离岸潜堤消浪促淤来进行盐沼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海岸 海岸侵蚀 离岸潜堤 人工节点 生态修复 淤泥质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CP技术的海上风电场滩涂软土固化试验研究
5
作者 朱晨俊 温小栋 +3 位作者 吴佳育 温维 李超恩 孙志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7-476,共10页
针对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研究浆料芽孢杆菌在不同pH值和有无钙源的常温培养环境下菌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宁波滩涂淤泥为研究对象,考虑滨海相软土特性及边坡结构特点,利用巴氏芽孢杆菌诱导碳酸盐对滨海软土进行... 针对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研究浆料芽孢杆菌在不同pH值和有无钙源的常温培养环境下菌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宁波滩涂淤泥为研究对象,考虑滨海相软土特性及边坡结构特点,利用巴氏芽孢杆菌诱导碳酸盐对滨海软土进行固结处理。通过压缩、渗透及雨水冲刷试验,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从宏、细观角度分析固化效果及抗冲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7.3的环境下,芽孢杆菌生长最快,在培养约48 h后,其浓度达到峰值;Ca^(2+)会抑制芽孢杆菌的生长,但在生长前期影响较小,而后期影响较大;菌液浓度为1/100的重塑土经养护7 d后,其压缩系数降低19.58%,渗透系数降低87.34%;雨水冲刷结束后剥蚀率仅为3.9 g/(m^(2)·s);芽孢杆菌诱导结晶形成填充并胶结于土颗粒之间的CaCO_(3)晶体聚集体结构,这使得滨海软土具有更好的固结性能、抗渗性能以及坡面抗冲蚀效果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 土壤加固 微观结构 滨海相软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粉煤灰的特征与沿岸混凝土工程耐久性 被引量:17
6
作者 马保国 亓萌 李宗津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3-28,共6页
采用综合测试手段,对香港粉煤灰的理化特性、粒度分布、表面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粉煤灰以铝硅玻璃体(高铝)为主,其晶相为莫来石和少量石英,含碳量较低,平均粒度为11.6μm,明显小于香港水泥颗粒的平均粒... 采用综合测试手段,对香港粉煤灰的理化特性、粒度分布、表面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粉煤灰以铝硅玻璃体(高铝)为主,其晶相为莫来石和少量石英,含碳量较低,平均粒度为11.6μm,明显小于香港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度19.6μm.N2吸附比表面积测定表明:香港粉煤灰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约为水泥的2.3倍.表面结构以球形为主且大部分球体具有明显的气孔与内部空腔相连,从而导致了较强的离子吸附效应.1a的对比实验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质量分数为25%的粉煤灰不但能显著降低Cl-渗透系数,而且也减少了SO2-4引起的破坏,因而可大幅度延长沿岸混凝土工程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粉煤灰 混凝土 耐久性 使用寿命 沿岸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特里娜飓风的启示——有关海洋和水利工程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德辅 庞亮 +2 位作者 谢波涛 史宏达 逯义军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第10期24-29,共6页
2005年卡特里娜(Katrina)和丽塔(Rita)飓风对美国新奥尔良市和佛罗里达东部海岸带来的灾难性破坏,验证了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复合极值分布理论及其对上述海域飓风强度预测结果的正确性。以此为鉴,讨论了海岸、近海、水利和城... 2005年卡特里娜(Katrina)和丽塔(Rita)飓风对美国新奥尔良市和佛罗里达东部海岸带来的灾难性破坏,验证了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复合极值分布理论及其对上述海域飓风强度预测结果的正确性。以此为鉴,讨论了海岸、近海、水利和城市防灾工程中引入不确定性分析和多维联合概率理论进行风险分析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特里娜飓风 复合极值分布 多维复合极值分布 不确定性分析 海洋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滨浅海区晚第四纪声学地层 被引量:12
8
作者 仇建东 张勇 +2 位作者 孔祥淮 徐刚 王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共10页
通过对山东半岛南部滨浅海区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分析解译,将研究区晚第四纪的地层划分成具有层序意义的6个声学反射地层单元(SU1—SU6),通过典型浅地层剖面与研究区内QDZ03孔和QDZ01孔进行对比,发现声学反射地层单元的划分与钻孔岩心... 通过对山东半岛南部滨浅海区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分析解译,将研究区晚第四纪的地层划分成具有层序意义的6个声学反射地层单元(SU1—SU6),通过典型浅地层剖面与研究区内QDZ03孔和QDZ01孔进行对比,发现声学反射地层单元的划分与钻孔岩心沉积物沉积单元的划分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依据钻孔岩心沉积相特征和沉积物测年数据,我们认为SU1、SU3和SU5分别对应于氧同位素1期、3期和5期的海相沉积,SU2和SU4对应于氧同位素2期和4期的陆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浅海区 浅部声学地层 山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及矿物成分 被引量:18
9
作者 孔祥淮 刘健 +3 位作者 李巍然 王淑利 周良勇 梁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29,共9页
对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物源及其粒度分布特征与沉积动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现代黄河物质,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3种类型,其... 对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物源及其粒度分布特征与沉积动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现代黄河物质,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3种类型,其中黏土质粉砂约占该区沉积物分布面积的60%以上,呈“Y”形由西北向东南展布。研究区沉积作用的主控因素是黄海沿岸流,各粒级组分的分布和粒度参数特征与海流的方向和强弱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类型 粒度参数 矿物组分 黄海沿岸流 山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谢蓉蓉 逄勇 +3 位作者 屈健 陈可 莫旭东 蒋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4-222,共9页
在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海洋水体环境容量是实施海洋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以江苏省沿海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在内的沿海三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海排污口排污方式的不同,将沿海排污... 在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海洋水体环境容量是实施海洋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以江苏省沿海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在内的沿海三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海排污口排污方式的不同,将沿海排污区域划分为沿岸区域和离岸区域两部分,分别建立了2种区域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结合近岸海域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和污染物通量计算模型对三市的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人海河流污染物通量分别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测算得到2007年沿海三市污染排放贡献率,并通过污染排放贡献率计算得到沿海三市最大允许人海量。结果表明,江苏省沿海区域COD的水环境容量为1 249 231 t/a,其中沿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968 921 t/a,离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280 310 t/a,沿海三市的COD排放贡献率为44%;江苏省沿海区域氨氮的水环境容量为73 658 t/a,其中沿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47 728t/a,离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25 930 t/a,沿海三市的氨氮排放贡献率为65%。该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沿海区域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水环境容量 数学模型 沿岸排污区 沿岸混合区 离岸排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海大风分布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0
11
作者 徐蜜蜜 徐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6-723,共8页
采用高分辨率卫星资料研究了我国近海6级以上大风的分布特征,并对台湾岛地形对四季的大风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资料分析表明,冬季大风分布与冬季平均风速分布相似,高频区出现在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和越南东南沿海,黑潮锋暖侧的风... 采用高分辨率卫星资料研究了我国近海6级以上大风的分布特征,并对台湾岛地形对四季的大风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资料分析表明,冬季大风分布与冬季平均风速分布相似,高频区出现在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和越南东南沿海,黑潮锋暖侧的风频明显大于其冷侧的风频。春季大风频率显著下降,最大值依然出现在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台湾岛东南角和黑潮锋暖侧也是春季近海风频较大的区域。夏季是近海大风出现最少的季节,风频最大值在10°N附近的南海西部,由西南向东北减少,台湾岛周围的风频呈现东南、西北大,西南、东北小的近似轴对称分布,大风方向为绕岛逆时针环流。秋季大风风频迅速增大,基本呈现出冬季的形态。数值模拟表明,不同季节地形对大风的影响程度不同,冬季台湾岛地形对其周围海区大风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去除地形后,台湾海峡和岛屿东南角的大风消失,风速变为由南向北递减。夏季去除地形后,岛屿周围的大风几乎没有改变,本文将从大风产生的原因对其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大风 沿岸地形 卫星资料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岛对沙质海岸动力泥沙环境及岸滩冲淤演变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松喆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4-153,共10页
基于历史海图、历史时期卫星遥感影像、2019年实测水下地形和潮流、波浪数值模拟成果,研究该海域岸滩的发育演变背景、海床和岸线自然冲淤动态、动力泥沙环境及岸滩冲淤动力机制。采用LITLINE岸线演变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不同离岸距离... 基于历史海图、历史时期卫星遥感影像、2019年实测水下地形和潮流、波浪数值模拟成果,研究该海域岸滩的发育演变背景、海床和岸线自然冲淤动态、动力泥沙环境及岸滩冲淤动力机制。采用LITLINE岸线演变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不同离岸距离和不同平面形态人工岛布置型式对近岸岸线变形的影响,岸滩泥沙动力机制和岸滩演变趋势表明,人工岛实施后近岸最大潮流流速小于近岸泥沙起动流速,不具备起动近岸岸滩泥沙的基本条件;SSE向波浪作用时,人工岛西北侧波高明显减弱,波向西偏;S向波浪作用时,人工岛北侧波高明显减弱;SSW向波浪作用时,人工岛东北侧波高明显减弱,波浪传播方向东偏;波浪场改变后人工岛掩护区东西两侧岸滩附近泥沙分别具有向东和向西运移至人工岛掩护区的趋势,形成掩护区的淤积和东西两侧岸线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岸人工岛 沙质岸滩 岸滩演变 红塘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和近海工程学科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被引量:18
13
作者 邱大洪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31-637,共7页
面对 2 1世纪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需求及其给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这里着重对下一个世纪人类在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方面所依赖的海岸和近海工程学科中应重点研... 面对 2 1世纪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需求及其给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这里着重对下一个世纪人类在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方面所依赖的海岸和近海工程学科中应重点研究的一些科学技术问题 ,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一些探讨 .诸如 :海洋动力因素及其与海岸和近海工程建筑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海洋土力学与海床动力学研究 ,海岸和近海工程新结构及其设计理论、可靠性和耐久性研究 ,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抗灾减灾工程措施 ,海洋工程抗震防灾机理和减震技术研究 ,海洋再生能源利用 ,海洋环境与保护研究 ,冰区溢油及海冰力学研究等课题都将是 2 1世纪初我国科技工作者们研究的热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工程 海洋环境 海洋土力学 海洋工程结构 海洋能利用 海洋灾害 海岸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沿海及近海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红霞 郭玉贵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1-756,共6页
山东沿海与近海地区发育有多种地质灾害。通过对该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统计与分析,编绘了研究区及邻域的地质灾害分布图,总结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空间发育特点。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划分为地... 山东沿海与近海地区发育有多种地质灾害。通过对该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统计与分析,编绘了研究区及邻域的地质灾害分布图,总结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空间发育特点。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划分为地震、地面变形、边坡灾害、流体灾害、水土质变异、气相灾害、不稳定沉积和其它地质灾害因素8类,并进一步细分为33种。作者从地质灾害的形成动力、成生关系、成灾过程、成灾关联性、成灾可控性及其危害性出发,阐述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沿海与近海 地质灾害 类型 成因 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大海洋调查设备与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金玉 张志珣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1期5-8,共4页
总结了加拿大地调局在开展近海陆坡及大陆架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其他综合海洋调查工作时通常使用的专门的调查仪器和设备 ,包括调查船、定位系统、测深设备、侧扫声纳设备、取样取心设备、地震调查设备、水下摄影设备及其他设备以及相... 总结了加拿大地调局在开展近海陆坡及大陆架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其他综合海洋调查工作时通常使用的专门的调查仪器和设备 ,包括调查船、定位系统、测深设备、侧扫声纳设备、取样取心设备、地震调查设备、水下摄影设备及其他设备以及相关的调查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 海洋地质调查 调查设备 调查技术 调查船 定位系统 测深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威海南部近岸海域物理自净能力研究——Ⅱ.拉格朗日余流模型
16
作者 娄安刚 石磊 赵可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63-69,共7页
在该海域潮流计算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二维的拉格朗日余流模型,得出了威海及烟台南部海域的拉格朗日余流分布。跟踪了文登、乳山、海阳、莱阳近岸主要排污口的污水输运轨迹,为沿岸县市污水排放的选址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拉格朗日余流 跟踪 污水输运轨迹 有限元法 烟台·威海南部 选址 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兰海洋区测中的地质调查
17
作者 刘健 邱燕 +3 位作者 叶思源 吴能友 石要红 万玲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8期15-22,共8页
介绍了荷兰海洋区测工作中的地质工作 ,包括地质调查装备与调查技术 ,填图技术与样品分析 ,荷兰近海 1∶ 2 5万和 1∶ 10万填图 ,荷兰海洋地球化学填图 ,海洋地质灾害与近海地质填图 ,以及北海陆架沉积与海岸带动力学等内容。
关键词 海洋区测 地质调查 近海填图 地质灾害 海岸带 荷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姜辉 李鹏春 +1 位作者 李彦尊 童峰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86,共14页
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沿海国家或地区通过工程方式为实现CO_(2)减排而发展起来的解决方案与技术体系;相对于陆上CCUS技术,具有潜在封存空间广阔、封存安全等诸多优势。离岸CCUS技术指从沿海大型或近海碳排放源捕集CO_(2)... 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沿海国家或地区通过工程方式为实现CO_(2)减排而发展起来的解决方案与技术体系;相对于陆上CCUS技术,具有潜在封存空间广阔、封存安全等诸多优势。离岸CCUS技术指从沿海大型或近海碳排放源捕集CO_(2),加压并运输至离岸封存平台后注入海底地质储层中,实现CO_(2)与大气永久隔离或利用其生产价值产品的过程。本文概要回顾了全球及我国离岸CCUS技术的发展需求与产业现状,分析了发展离岸CCUS的技术性和社会性价值;梳理总结了代表性的离岸CCUS技术发展路线及其态势,如CO_(2)工厂捕集、CO_(2)管道运输、CO_(2)海底咸水层封存与驱油利用、CO_(2)化学利用以及其他技术架构。着眼不同技术创新方向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我国离岸CCUS领域未来发展建议:注重陆海统筹战略规划和布局,培养高水平研究团队,加强各发展阶段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成本控制、规模增扩和政策激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O_(2)捕集 CO_(2)运输 CO_(2)封存 CO_(2)利用 沿海地区 近海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春季黄海西部离岸气流背景下形成岸滨雾的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山 张苏平 衣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29,共10页
本文利用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青岛近海浮标站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卫星云图等数据,结合数值试验的结果,从观测分析、天气形势与边界层结构等方面,对2008年4月6—7日一次黄海西部离岸气流背景下形成岸滨雾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本文利用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青岛近海浮标站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卫星云图等数据,结合数值试验的结果,从观测分析、天气形势与边界层结构等方面,对2008年4月6—7日一次黄海西部离岸气流背景下形成岸滨雾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分析表明:(1)此次岸滨雾是来自陆地的暖湿空气被输送到冷海面凝结产生的。海雾生成前,偏南暖湿空气输送以及降水天气的条件,使离岸气流具有暖湿气流的性质。(2)在1 000hPa局地低压系统作用下,近地面风向转为离岸的偏北风,同时混合层厚度自陆地向海面降低,混合层内部气流离岸下沉至冷海面边界层内,水汽更容易在海面聚集饱和成雾,导致雾区随着离岸气流向南方海面上发展。数值试验进一步证明了离岸暖湿气流对岸滨雾生成过程的作用。该研究可为近海海雾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滨雾 离岸气流 暖湿空气 混合层厚度 下沉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黑碳干湿沉降及源解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冯辰龙 邢建伟 +3 位作者 袁华茂 宋金明 李学刚 马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85,共15页
作为一种在大气中普遍存在的碳质气溶胶成分,黑碳因可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而备受关注。对海洋大气黑碳沉降的深入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海洋碳循环过程。目前对中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黑碳沉降的研究工作少且零散,相关研究数据不足以探... 作为一种在大气中普遍存在的碳质气溶胶成分,黑碳因可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而备受关注。对海洋大气黑碳沉降的深入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海洋碳循环过程。目前对中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黑碳沉降的研究工作少且零散,相关研究数据不足以探求其规律。对该区域近20年来已报道的大气黑碳数据进行系统梳理和再分析,利用整合的数据集成估算沉降通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评述了目前黑碳的源解析方法并评估了该区域大气黑碳的来源,对未来近海大气黑碳研究作了展望。结果表明:①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陆域大气黑碳浓度平均值分别约为1.95±1.28和5.05±2.62μg·m^(-3),具有显著的人为污染特征,由北向南,海岸带陆域黑碳浓度近似呈“V”形分布,最低值位于南黄海沿岸,而近海区则大致呈递减趋势;②中国近海和沿海陆域大气黑碳的总沉降通量分别为413.2±137.1和1422.7±721.1 mg·m^(-2)·a^(-1),以湿沉降为主,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受控于降水过程和陆源排放强度;我国近海黑碳大气沉降量可占全球海洋黑碳总沉降量的16%;③化石燃料源贡献了中国海岸带大气黑碳总排放量的62%~84%,因此,应注重从减少化石燃料源使用的角度控制大气黑碳污染。今后,应注重不同源解析方法间的集成和互校,并加强黑碳在地球不同储库间的迁移、转化和埋藏机制研究。近海和海岸带大气环境中的黑碳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沉降入海并以惰性形式埋藏对增强海洋碳汇有着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黑碳浓度 中国近海和海岸带 空间分布 沉降通量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