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3—2023年珠江口-江门海域总氮时空变化
1
作者 田洪阵 张政 +2 位作者 邓少福 杨佳 刘沁萍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7,共9页
总氮(total nitrogen,TN)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了解其时空变化对近海海洋生态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珠江口-江门海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实测数据、2003—2023年MODIS和2017—2023年Sentinel-3遥感影像,筛选出与TN... 总氮(total nitrogen,TN)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了解其时空变化对近海海洋生态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珠江口-江门海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实测数据、2003—2023年MODIS和2017—2023年Sentinel-3遥感影像,筛选出与TN质量浓度高相关性波段组合,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并根据模型反演的TN,分析其在不同尺度下的时空特征。反演模型的精度良好(R^(2)为0.797~0.931)。反演结果显示:2003—2023年珠江口-江门海域TN质量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3—2015年质量浓度较高,2016年后显著下降;TN有明显丰∕枯季变化,入海口和浅水海域的年内变化明显。本研究通过遥感反演分析了研究区TN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可为近岸海域污染物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江门海域 总氮质量浓度 随机森林回归 枯水期 丰水期 海洋污染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2
作者 张良奎 林雅君 +3 位作者 向晨晖 黄亚东 郑传阳 宋星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2019年7月和2020年12月对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潜在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夏季和冬季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和146种,群落主要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夏季浮游植物表底层平均丰度(13.75±3.98)×10^(4)个&... 2019年7月和2020年12月对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潜在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夏季和冬季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和146种,群落主要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夏季浮游植物表底层平均丰度(13.75±3.98)×10^(4)个·L^(-1)高于冬季平均丰度(3.17±0.30)×10^(4)个·L^(-1),而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表底层平均值,分别为(2.36±0.23)和(0.61±0.06)低于冬季平均值,分别为(3.65±0.12)和(0.85±0.02)。优势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夏季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冬季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 var.sulcata)、舟形藻(Naviculas 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p.)。典范对应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综合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丰度与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其他主要影响因子还包括盐度、营养盐和混浊度。大湾区浮游植物群落在夏季和冬季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与季风、珠江径流、陆源排放等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口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关系——以珠江口南沙海域为例
3
作者 高广银 李学恒 +1 位作者 唐灵刚 李颖颖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74-78,84,共6页
为探究珠江口南沙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10月(秋季)、2022年2月(冬季)对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浮游植物及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别出浮游植物160种,... 为探究珠江口南沙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10月(秋季)、2022年2月(冬季)对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浮游植物及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别出浮游植物160种,其中包括硅藻38属96种,甲藻7属19种,裸藻13属16种,绿藻11属13种,蓝藻9属13种,隐藻2种,金藻1种。硅藻为主要类群,占总种数的60%。优势种(Y≥0.02)有8种,硅藻占6种,如颗粒直链藻、美丽星杆藻等。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明显,秋季细胞丰度平均为731.39×104 cells/m 3,冬季为75.52×104 cells/m 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Pielou′s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2.70和0.57。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关系在不同季节差异显著,秋季活性磷酸盐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南沙海域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风险评价研究
4
作者 高广银 唐灵刚 +3 位作者 李学恒 苏丽薇 蔡茂欣 黄少斌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4期166-172,共7页
基于2021年10月(秋季)和2022年2月(冬季)珠江口南沙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Cd、Zn、Cr、Hg、As7种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碳TOC的调查结果,应用地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评价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利... 基于2021年10月(秋季)和2022年2月(冬季)珠江口南沙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Cd、Zn、Cr、Hg、As7种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碳TOC的调查结果,应用地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评价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步探究了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不显著,均符合第二类沉积物标准。沉积物中的铜、锌、铅和汞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污染,铬与其他重金属相关性弱,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砷处于中度污染状态,铬和镉无污染,汞处于较高生态风险,其他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低,调查海域整体为中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南沙海域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水域秋季刺网的渔获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晏磊 谭永光 +4 位作者 杨吝 杨炳忠 张鹏 陈森 李杰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9,共9页
2014年9月使用3种不同结构(单片、双重、三重)和不同网目尺寸(40 mm、50 mm、60 mm)的刺网在珠江口水域进行了海上捕鱼试验,并从多样性和相异性两方面探讨了珠江口水域刺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3种刺网的渔获种类数、... 2014年9月使用3种不同结构(单片、双重、三重)和不同网目尺寸(40 mm、50 mm、60 mm)的刺网在珠江口水域进行了海上捕鱼试验,并从多样性和相异性两方面探讨了珠江口水域刺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3种刺网的渔获种类数、尾数和质量都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减少;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1 000的优势种有所差异,但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是共同优势种。针对珠江口渔获个体大小悬殊的特点,分别以个体数和生物量为基础计算了该水域的多样性指数,t检验结果显示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欧氏距离法(Euclidian 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不同网目刺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差异性较高,而同一网目刺网差异性较低。从提高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其生态稳定性来看,控制网目尺寸是当前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刺网 渔获组成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滨海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危害 被引量:26
6
作者 马玉 李团结 +3 位作者 王迪 彭艳超 蔡钰灿 王爱军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3-356,共4页
根据2007年和2008年对珠江口滨海湿地6条代表性调查断面的表层沉积物取样调查,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铜、铅、锌、砷、铬、镉和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43、139、29、31、0.96和0.10mg/kg,其中除铬外,其... 根据2007年和2008年对珠江口滨海湿地6条代表性调查断面的表层沉积物取样调查,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铜、铅、锌、砷、铬、镉和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43、139、29、31、0.96和0.10mg/kg,其中除铬外,其余6种元素的浓度均已超过I类海区沉积物标准,尤其铜污染最为严重。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镉在淇澳岛和磨刀门调查断面存在强和很强的潜在生态危害,总体潜在生态危害属中等,应当引起重视;其余各调查断面属轻微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珠江口 滨海湿地 生态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沿岸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晏磊 谭永光 +5 位作者 杨吝 连喜平 杨炳忠 张鹏 陈森 李杰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2-57,共6页
根据2014年11月南海珠江口沿岸张网渔业的海上调查资料,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调查中共捕获渔获种类46种,其中鱼类38种,虾类5种,蟹类2种,虾蛄类1种;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鱼种... 根据2014年11月南海珠江口沿岸张网渔业的海上调查资料,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调查中共捕获渔获种类46种,其中鱼类38种,虾类5种,蟹类2种,虾蛄类1种;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鱼种优势度的度量指标,IRI大于1 000的定为优势种,有4种,即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i)、风鲚(Coilia mystus)、直额鲟(Charybdis truncate)和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占总渔获量的14.8%;ABC曲线显示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根据ABC曲线计算的W统计值为-0.179,表明南海珠江口沿岸张网渔业资源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arwick 1986),小型鱼类或者大型渔获的幼体占绝对优势。渔获物中幼鱼比例很高,对经济幼鱼资源的损害较严重,建议放大网囊网目尺寸,加强张网渔业管理,开展生态型渔具渔法研究,实现近岸渔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沿岸 张网 渔获组成 ABC曲线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高义 苏奋振 +1 位作者 孙晓宇 薛振山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5-220,226,共7页
以专题地图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集1986、1995和2005年珠江口滨海湿地数据,选取基于景观类型的景观聚集度指数、景观分维数和基于景观面积的景观多样性指数,从景观类型和景观水平研究珠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在各湿... 以专题地图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集1986、1995和2005年珠江口滨海湿地数据,选取基于景观类型的景观聚集度指数、景观分维数和基于景观面积的景观多样性指数,从景观类型和景观水平研究珠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在各湿地景观类型中,面积占绝对优势的是浅海水域景观,面积增加最多的是养殖水面,减少最多的是水田。(2)受人为开发因素影响,湿地总面积持续减少,1986―1995年和1995―2005年湿地总面积相继减少20821hm2和55708hm2,分别相当于研究区总面积的5.3﹪和14.2﹪。(3)湿地景观变化具有显著时间异质性,类型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人为开发和分割湿地景观导致各景观类型聚集度指数不同程度降低,而景观分维数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先小幅增加后大幅下降。(4)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导致湿地整体质心坐标经历了先向北移动0.4km,后向东南迁移6.1km。前后两个时期相比,湿地面积减少速度和质心迁移速度在后期明显加快,由此反映出岸线以上陆域湿地正在加速退化。研究珠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可为保护和长期规划珠江口滨海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滨海湿地 景观指数 空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至珠江口间沿岸海域中华白海豚分布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先艳 妙星 +3 位作者 吴福星 闫晨曦 刘文华 祝茜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5-230,共6页
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2个重要分布区,但对这两地之间沿海白海豚的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通过走访厦门至珠江口之间12个渔港码头或渔村的渔民,共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探讨了厦门至珠江口之间沿海历史上和当... 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2个重要分布区,但对这两地之间沿海白海豚的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通过走访厦门至珠江口之间12个渔港码头或渔村的渔民,共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探讨了厦门至珠江口之间沿海历史上和当今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渔民见过白海豚的比例越高;历史上(20~30a前),东山、汕头、甲子、汕尾和马宫等地沿海曾有较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如今,在东山湾和汕头海域还有中华白海豚的出没.通过进一步的截线抽样法调查,证实了汕头海域还有白海豚的分布,东山湾还有渔民观察到白海豚,但尚待进一步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中华白海豚 厦门海域 珠江口 沿岸海域 种群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退化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玉 蔡钰灿 +3 位作者 李团结 刘昆 王迪 彭嵩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1-455,462,共6页
2007和2008年秋季对珠江口滨海湿地进行了2个航次的现状调查,并选择了6条代表性断面进行现场观测和样品采集。结果显示:珠江口滨海湿地的水质污染严重,主要受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污染,沉积物主要受铜、锌、镉、砷的污染较为严重,... 2007和2008年秋季对珠江口滨海湿地进行了2个航次的现状调查,并选择了6条代表性断面进行现场观测和样品采集。结果显示:珠江口滨海湿地的水质污染严重,主要受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污染,沉积物主要受铜、锌、镉、砷的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铜污染,而且磨刀门断面很有可能存在镉污染源;高等植物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且以红树林为主;底栖生物多样性不高,均匀度一般。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和湿地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等。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滩涂开发与围填海、污染物大量排放和过度捕捞与养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滨海湿地 生态环境 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南沙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姗楠 杨玉滔 +2 位作者 粟丽 龚玉艳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3,共8页
基于2015年4月(丰水期)和2015年11月(枯水期)珠江口南沙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细胞丰度及多样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4属7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种群。丰水期优势种有2种,分别为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 基于2015年4月(丰水期)和2015年11月(枯水期)珠江口南沙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细胞丰度及多样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4属7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种群。丰水期优势种有2种,分别为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枯水期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萎软海链藻(Thalassiosira mala)、中肋骨条藻和有棘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inosus)。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651.91×104个·L-1和129.21×104个·L-1,2个时期细胞丰度分布都表现为近岸向离岸递增的趋势。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在丰水期分别为1.64和0.40,而在枯水期分别为1.58和0.41,多样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总氮和p H,枯水期为温度、透明度、磷酸盐和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细胞丰度 珠江口南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内伶仃洋沿岸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贾培宏 夏真 +1 位作者 朱大奎 殷勇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6-71,共6页
珠江口内伶仃洋沿岸地区近年来大规模填海造田,使虎门、蕉门、洪奇沥和横门四大口门日益缩窄,水泄不畅,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根据2003年在珠江口内伶仃洋水域获得的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调查资料,结合调查区5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资料... 珠江口内伶仃洋沿岸地区近年来大规模填海造田,使虎门、蕉门、洪奇沥和横门四大口门日益缩窄,水泄不畅,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根据2003年在珠江口内伶仃洋水域获得的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调查资料,结合调查区5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GPS定位方法以及相应的数理统计方法,综合分析了内伶仃洋沿岸老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点及若干驱动因素,认为内伶仃洋沿岸的土地利用已从早期的填海造田、围海养殖,转向用于发展工业及高新技术的厂房和港口建设的土地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内伶仃洋沿岸地区 土地利用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湾及邻近水域中的溶解有机氮——其时空分布、来源和生物利用率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绪录 许春玲 +2 位作者 林梵 史华明 张军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57-2764,共8页
依据2000~2014年每月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溶解有机氮(DO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盐度、5d生物需氧量和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探讨DON的来源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深圳湾中DON质量浓度为(0.45±0.45)mg/L,夏... 依据2000~2014年每月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溶解有机氮(DO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盐度、5d生物需氧量和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探讨DON的来源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深圳湾中DON质量浓度为(0.45±0.45)mg/L,夏、冬季较高,春、秋季较低,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而在2005~2014年呈下降趋势;珠江口东南沿岸中DON质量浓度为(0.16±0.08)mg/L,季节变化小,研究期间总体上略呈上升趋势.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DON均呈现出保守并具有同源性.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深圳湾中DON陆源质量分数约为80%,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约为38%,显示深圳湾DON主要来自陆源,而珠江口东南沿岸主要来自海源.依实测数据和回归分析结果估算的深圳湾中平均DON生物利用率为14.8%,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为15.5%,与珠江口下段高盐区中实测溶解有机碳生物利用率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 时空分布 来源 生物利用率 沿岸水 深圳湾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西岸海水入侵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宗勋 陈军 +1 位作者 谢强 龙爱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1-84,共4页
文章在珠江口西岸珠海、中山两市11个海水入侵观测站位一年多地下水实测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水文气象、地质构造等背景资料,对该区域地下水受海水影响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西岸地区由于河网密布、降水量大、... 文章在珠江口西岸珠海、中山两市11个海水入侵观测站位一年多地下水实测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水文气象、地质构造等背景资料,对该区域地下水受海水影响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西岸地区由于河网密布、降水量大、地下水位高,地下水限制开采管理严格,开采量小,地下水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未受海水的侵染,地下水未对地表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珠江口西岸绝大部分沿海地区全年都不会发生海水入侵,只在冬季因降雨量小,地下水补充不及时,地下水位稍低,靠近河涌狭窄地带的地下水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表现为轻度入侵,与珠江口冬季时常发生咸潮的现象有着同样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西岸 海水入侵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翼海滨地区海水入侵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乔吉果 龙江平 +2 位作者 许冬 周根元 翟万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4,共6页
利用2009年2月和8月两次在长江口北部滨海地区地下水调查取得水化学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法、Piper三线图法,分析长江口北翼滨海平原海水入侵区浅层地下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识别不同季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 利用2009年2月和8月两次在长江口北部滨海地区地下水调查取得水化学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法、Piper三线图法,分析长江口北翼滨海平原海水入侵区浅层地下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识别不同季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渗透补给,季节变化对区域内地下水水化学空间变异性影响较大。(2)Na+、K+、Cl-变异系数较大,而HCO3-、CO32-绝对含量大,它们是决定海滨海水入侵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主要离子。(3)由陆向海方向,区域内水化学类型由主要从Mg-Ca-HCO3、Na-Mg-HCO3型经Mg-Ca-HCO3-Cl、Na-HCO3-Cl型向Na-Cl-SO4、Na-Cl型演变;大气降水、水-岩离子交换、残存海水上移、海陆地下水交互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演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地区 海水入侵 水化学特征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湾及邻近水域溶解有机磷的分布和来源及其生物利用率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军晓 李绪录 +2 位作者 许春玲 林梵 史华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2-239,共8页
为了解深圳湾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利用2000—2014年逐月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溶解有机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盐度、ρ(BOD5)、ρ(POM)(POM为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应用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和简单... 为了解深圳湾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利用2000—2014年逐月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溶解有机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盐度、ρ(BOD5)、ρ(POM)(POM为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应用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和简单回归分析法,定量确定了DOP的来源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深圳湾水体中ρ(DOP)为(0.073±0.077)mg/L,总体上丰水期(4—9月)低于枯水期(10月—翌年3月),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而2005—2014年呈下降趋势;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ρ(DOP)为(0.022±0.013)mg/L,夏季(7月)和冬季(1月)较高,春季(4月)和秋季(10月)较低,其年际变动略呈下降趋势.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均呈现为保守,具有同源性.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结果表明,深圳湾DOP主要来自陆源,而珠江口东南沿岸DOP主要来自海源.依据实测数据和回归分析结果估算,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生物利用率分别约为14.5%和15.5%,与珠江口下段高盐水体中的实测溶解有机碳生物利用率相近.研究显示,周边人为向海排放对深圳湾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 时空分布 来源 生物利用率 沿岸水 深圳湾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重磁资料解释 被引量:6
17
作者 任镇寰 孙崇赤 +5 位作者 黄剑涛 廖桂金 刘天佑 乔计花 魏伟 刘大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66,共6页
通过重磁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存在,且是一条规模巨大特征明显的断裂带,深度在30 km以上,呈NEE向展布,是由滨岸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界限的高重力地质块体带,重力、航磁梯度带或灰度带图像反映清楚。在浅部... 通过重磁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存在,且是一条规模巨大特征明显的断裂带,深度在30 km以上,呈NEE向展布,是由滨岸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界限的高重力地质块体带,重力、航磁梯度带或灰度带图像反映清楚。在浅部,它与NW和NE向断裂互有切割,不过,NW向断裂切割滨海断裂带和NE向断裂带的频度更高,图像更清晰。在10 km以深,NE、NW向断裂基本上消失,阻截在滨海断裂带内,某些资料认为,NE向莲花山断裂带往西南入海(本区)转为NEE走向,从重磁资料分析,这些NEE走向断裂其实是滨海断裂带的一部分。莲花山断裂带进入本区后,仍以NE45°左右方向,经深圳、香港,至万山群岛被滨海断裂带截断,图像清楚,不存在NE向转NEE向现象。滨海断裂带是一条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在珠江口段,强势不改,它与NW、NE向断裂交汇并相互切割,具备5级以上地震构造条件,尤其是与形成时代新、活动性较强的NW向断裂交切部位(如镇海湾、广海湾、崖门、澳门、担杆列岛地区)。但是,NW向断裂在本区较浅,不如粤闽、粤桂交界地区深(≥30 km),所以本研究区(段)地震强度应低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重磁资料 珠江口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湾及邻近水域总溶解磷的来源和时空分布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军晓 李绪录 肖志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1-878,共8页
依据2000∽2012年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总溶解磷(TDP)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现场盐度和溶解无机磷(DIP)实测数据探讨TDP的组成和来源以及DIP和溶解有机磷(DOP)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深... 依据2000∽2012年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总溶解磷(TDP)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现场盐度和溶解无机磷(DIP)实测数据探讨TDP的组成和来源以及DIP和溶解有机磷(DOP)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部沿岸TDP质量浓度分别为(0.26±0.22)和(0.05±0.02)mg/L.研究期间,珠江口东南部沿岸TDP质量浓度的年内和年际变化不大,趋势平稳.在深圳湾,由于受到周边陆源排放的影响,TDP质量浓度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较高,且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从0.24mg/L上升至0.33mg/L,而在2005∽2012年则呈下降趋势,从0.33mg/L下降至0.16mg/L.研究海区中的TDP具有"保守性",主要来自陆源排放.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珠江口东南部沿岸TDP的陆源质量分数约为53.9%,而深圳湾的均大于80%.TDP的赋存形态从河口的以DIP为主逐渐转变至近外海的以DOP为主,可能暗示磷从河口向海迁移期间,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使DIP转化为DOP的速率大于DOP转化为DIP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溶解磷(TDP) 分布 组成 来源 沿岸水 深圳湾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湾区靠港船舶转用低硫油的成本与环境效益 被引量:7
19
作者 田玉军 赫伟建 +1 位作者 彭传圣 马国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22-1328,共7页
船舶对区域大气污染的贡献备受关注.为控制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推进我国靠港船舶转用低硫油,以珠江口湾区为案例区,在利用统计分析法确定船舶辅机功率、靠港时间等关键参数的基础上,采用燃料动力法估算靠港船舶转用低硫油的经济成本与... 船舶对区域大气污染的贡献备受关注.为控制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推进我国靠港船舶转用低硫油,以珠江口湾区为案例区,在利用统计分析法确定船舶辅机功率、靠港时间等关键参数的基础上,采用燃料动力法估算靠港船舶转用低硫油的经济成本与环境效益.结果表明:(1)珠江口湾区靠港船舶燃油消耗量大,2015年珠江口湾区船舶在靠港期间的总耗油量达31.35×104t.(2)珠江口湾区靠港船舶转用低硫油的环境效益显著.2015年珠江口湾区大于3 000 DWT(载重吨)的靠港船舶转用w(S)(硫含量)为0.5%的燃油时,PM10、PM2.5、NOx、SOx排放量分别减少792.8、729.1、566.3、6 979.9 t;转用w(S)为0.1%的燃油时,PM10、PM2.5、NOx、SOx排放量分别减少835.3、792.8、1 769.7、8 155.0 t.(3)靠港船舶转用低硫油会增加船东的成本.2015年珠江口湾区大于3 000 DWT靠港船舶都转用w(S)为0.1%的燃料油,因燃油价格差导致的额外成本为2.29×108元.在目前航运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可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鼓励船东转用低硫油.参照深圳对靠港船舶转用低硫油的补贴政策,2015年大于3 000 DWT靠港船舶转用w(S)为0.5%的燃油时需补贴资金1.71×108元,转用w(S)为0.1%的燃油时需补贴资金2.29×108元.研究显示,靠港船舶转用低硫油能显著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但转用低硫油需要船东承担一定的经济成本,政府应通过补贴等激励方式,逐步推进靠港船舶转用低硫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靠港船舶 转用低硫油 成本与环境效益 珠江口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水位变化的趋势——验潮站记录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昭璇 刘南威 +2 位作者 胡男 丘世钧 黄山 《热带海洋》 CAS CSCD 1992年第4期56-62,共7页
本文取珠江口28个验潮站1950—1985年观测记录,用最小二乘方回归直线方程进行计算,求出各站的水位升降速率,绘出三角洲各站的升降速率分布图。结果大部分测站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平均速率为2.028mm/a,到2000年水位将比1985年上升3c... 本文取珠江口28个验潮站1950—1985年观测记录,用最小二乘方回归直线方程进行计算,求出各站的水位升降速率,绘出三角洲各站的升降速率分布图。结果大部分测站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平均速率为2.028mm/a,到2000年水位将比1985年上升3cm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珠江口 验潮站 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