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4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a novel detection approach based on non-dispersive infrared theory to the in-situ analysis on indicator gases from underground coal fire 被引量:12
1
作者 TIAN Fu-chao LIANG Yun-tao +2 位作者 ZHU Hong-qing CHEN Ming-yi WANG Jin-c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840-1855,共16页
Coal mine fires,which can cause heavy casualties,environmental damages and a waste of coal resources,have become a worldwide problem.Aiming at overcoming the drawbacks,such as a low analysis efficiency,poor stability ... Coal mine fires,which can cause heavy casualties,environmental damages and a waste of coal resources,have become a worldwide problem.Aiming at overcoming the drawbacks,such as a low analysis efficiency,poor stability and large monitoring error,of the existing underground coal fire monitoring technology,a novel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non-dispersive infrared(NDIR)spectroscopy is developed.In this study,first,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 of NDIR sensor,the gas concentration calculation and its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algorithms were expounded.Next,taking CO and CH_(4) as examples,the lin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absorbance and the temperature correction factors of the two indicator gases were calculated,and then the errors of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for CO,CO_(2),CH_(4) and C_(2)H_(4) were further analyzed.The results disclose that the designed NDIR sensors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standards for monitoring the indicator gases for coal fire hazards.For the established NDIR-based monitoring system,the NDIRbased spectrum analyzer and its auxiliary equipment boast intrinsically safe and explosion-proof performances and can achieve real-time and in-situ detection of indicator gases when installed close to the coal fire risk area underground.Furthermore,a field application of the NDIR-based monitoring system in a coal mine shows that the NDIR-based spectrum analyzer has a permissible difference from the chromatography in 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indicator gases.Besides,the advantages of high accuracy,quick analysis and excellent security of the NDIR-based monitoring system have promoted its application in many coal m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cator gas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frared spectrometry bundle tube monitoring intrinsically sa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o-stage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emperature profile in furnace of tangentially fired pulverized coal boiler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乃君 徐琼辉 周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1期97-101,共5页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furnace of a tangential fired pulverized coal boiler is difficult to be measured and monitored, two-stag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as put forward. First, m...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furnace of a tangential fired pulverized coal boiler is difficult to be measured and monitored, two-stag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as put forward. First, multi-field coupling simulation in typical work conditions was carried out off-line with the software CFX-4.3, and then the expression of temperature profile varying with operating parameter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real-time operating parameters, the temperature at arbitrary point of the furnace can be calculated by using this expression. Thus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can be shown on-line and monitoring for combustion state in the furnace is realized. The simul-(ation) model was checked by the parameters measured in an operating boiler, (DG130-9.8/540.) The maximum of relative error is less than 12% and the absolute error is less than 120℃, which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two-stage simulation method is reliable and able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verized coal boiler combustion monitoring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herCAT的液压支架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3
作者 王磊 孙凯 +1 位作者 袁瑞甫 齐俊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3,共11页
目的液压支架是煤矿开采的关键设备之一,为了解决液压支架通信网络通信速率低与同步性差的问题,方法以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为对象,设计一套完整的智能控制系统,深入探讨液压支架的数据传输与控制问题。EtherCAT通信基于标准的以太网数据... 目的液压支架是煤矿开采的关键设备之一,为了解决液压支架通信网络通信速率低与同步性差的问题,方法以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为对象,设计一套完整的智能控制系统,深入探讨液压支架的数据传输与控制问题。EtherCAT通信基于标准的以太网数据帧,优化了协议栈的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将EtherCAT总线应用于整个液压支架通信网络,完成液压支架智能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将液压支架的单架控制、邻架控制和成组控制等命令结合EtherCAT报文嵌入以太网数据帧中,实现直达I/O的以太网控制。基于建立的液压支架运动模型,利用EtherCAT总线的高精度分布式时钟(DC)同步机制,实现对采煤机位姿及液压支架升降、推进、移动等动作的精确控制。结果采用EtherCAT总线替代传统的CAN总线后,通信速率从1 MB/s提升至100 MB/s,显著增强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同时,网络拓扑结构从单一的总线型扩展为更加灵活的混合拓扑结构,适应范围更广。主站对液压支架的统一管理和控制,有效简化了网络管理的复杂性。利用EtherCAT的分布时钟(DC)同步机制,实现了微秒级的运动控制更新周期,确保了液压支架从站与主站之间的快速数据交换。结论通过引入EtherCAT总线技术,显著提升了液压支架的控制效率和通信速率。研究结果不仅完善了智能无人采煤开采技术体系,为后续研究及现场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还对促进煤矿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支架 ETHERCAT 监控分站 煤矿开采 故障报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边坡雷达变形监测预警与风险管控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洪梁 苗朝 田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3-2300,共8页
露天煤矿边坡作为重大风险源,是矿山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万源露天煤矿为例,在详实调查边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变形破坏模式,开展边坡雷达变形监测,建立预警模型,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管控。研究... 露天煤矿边坡作为重大风险源,是矿山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万源露天煤矿为例,在详实调查边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变形破坏模式,开展边坡雷达变形监测,建立预警模型,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管控。研究结果显示,万源露天煤矿边坡涉及反向、横向、顺向岩质采场边坡和排土场土质边坡,其变形破坏模式分别为拉裂-倾倒、楔形体破坏、滑移-弯曲和蠕滑(-拉裂)。在采动、爆破、降雨或不合理堆砌等因素影响下,存在失稳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为实现边坡无盲区监测,在矿山采场东北和西南侧稳定基岩处各安装边坡雷达一套,将边坡安全等级划分为蓝(<3 mm/h)、黄(3~8 mm/h)、橙(8~15 mm/h)、红(>15 mm/h)4个等级;结合矿山企业组织架构,构建了从边坡雷达变形监测数据-预警模型-预警平台-风险管控的边坡安全管理体系,可为区域煤矿安全生产能力建设提供技术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边坡 雷达 监测预警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多维分段水力压裂控冲减损技术
5
作者 谭毅 王宇 +5 位作者 何满潮 李辉 郭文兵 李林猫 刘伟东 张少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4-809,共16页
水力压裂技术是煤矿顶板弱化及冲击地压防治的有效方法之一。以陕西某煤矿2305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以及工程监测等手段对坚硬顶板区域弱化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基于“塑性绞线”理论构建基本... 水力压裂技术是煤矿顶板弱化及冲击地压防治的有效方法之一。以陕西某煤矿2305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以及工程监测等手段对坚硬顶板区域弱化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基于“塑性绞线”理论构建基本顶“薄板结构”力学模型,提出了结合煤层采出过程中坚硬顶板初次破断临界状态积蓄的弯曲应变能及微震事件分布与响应特征确定水力压裂目标层位的方法,根据此方法确定2305工作面压裂目标层位为14.50 m厚粗砂岩;构建流固耦合模式下应变软化数值计算模型,在目标层位设计有无定向分段水力压裂数值模拟对比试验,并引入强度−应力比参数对顶板局部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定向长钻水力压裂有效破坏了基本顶的整体性并缩短了基本顶来压步距,初次来压步距降低了25.81%,周期来压步距降低了24.64%,减小了因顶板悬空面积过大而形成巨大动载及诱发冲击地压的可能性;根据2305工作面地质条件,设计定向长钻+常规浅孔的多维分段水力压裂施工方案,20号、21号、22号定向长钻孔压裂过程中分别出现30、35、23次3 MPa以上压降现象,定向分段水力压裂使顶板的整体性得到破坏,常规浅孔压裂过程中不同裂隙的拓展形式在压裂曲线上表现出双阶段稳定型及多阶段发育型的不同阶段性特征,顶板以及顶煤压裂效果显著;联合多种监测手段对2305工作面围岩活动进行监测,多维分段水力压裂技术的实施破坏了坚硬顶板的完整性,与未实施水力压裂的2303工作面相比,初次来压步距与周期来压步距分别降低24、12 m,降幅分别达33.33%、32.19%,有效减小了采面支架工作阻力,降低了大能量微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井下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坚硬岩层 塑性力学 水力压裂 微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散射角的雷达虚警点云滑窗消除方法研究
6
作者 李洋 孙阿祥 +3 位作者 申文杰 林赟 杜磊 王彦平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8-1189,共12页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4D毫米波雷达因其全天候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成为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的关键传感器。然而在隧道等封闭环境中,多径效应引发的虚警点云严重影响了雷达SLAM系统...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4D毫米波雷达因其全天候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成为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的关键传感器。然而在隧道等封闭环境中,多径效应引发的虚警点云严重影响了雷达SLAM系统的定位精度与建图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对隧道中的毫米波雷达点云数据特性和散射角特征的规律分析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滑窗动态滤波算法。该方法结合了点云的空间统计特性与邻域密度检测方法剔除离群噪声点云,利用雷达点云粗配准获得先验估计位姿,结合雷达点云俯仰向和方位向的三维散射角特征,实现对真实目标点云数据的区分和聚类。随后使用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拟合隧道墙壁平面并构建隧道墙面模型。通过引入动态滑窗更新策略,利用拟合的隧道墙面模型与先验估计位姿实时更新当前姿态节点到墙面边界距离阈值,使用距离阈值进一步消除隧道空间以外的虚警点云和噪声点云,并在因子图优化框架下完成全局位姿修正与局部地图更新。本研究在真实的隧道环境中采集多个不同场景的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有效降低虚警点云干扰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定位精度和建图质量,且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本研究为提高4D毫米波雷达SLAM在封闭环境中的鲁棒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毫米波雷达 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 虚警点云滑窗消除 隧道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震时空流图的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预测方法
7
作者 曹安业 刘亚鹏 +2 位作者 汪子琨 杨旭 牛强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82,共8页
微震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煤矿冲击地压强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基于机器学习的微震数据预测方法及可视化呈现是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的重要技术手段,但目前存在无法有效预测危险区域移动轨迹、微震数据时空协同可视化困难、数据堆叠难以显示... 微震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煤矿冲击地压强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基于机器学习的微震数据预测方法及可视化呈现是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的重要技术手段,但目前存在无法有效预测危险区域移动轨迹、微震数据时空协同可视化困难、数据堆叠难以显示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震时空流图的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预测方法。在该方法的数据预处理模块,采用二维核密度估计法将离散的微震数据进行连续表示,并构建核密度热力图反映微震数据空间聚集程度;在时空流图构建模块,改进引力模型以提取微震数据时空特征,采用箭头对时空流移动方向进行可视化效果呈现;在危险区域预测模块,利用K-means聚类算法优化可视化结果。采用内蒙古某矿2215工作面和陕西某矿4106工作面微震数据,分别针对断层和采空区的冲击地压危险区域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准确预测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转移方向,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后微震时空流图中箭头数量优化率分别为77.27%,87.5%,可视化效果更加简洁、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冲击地压 微震监测 危险区域预测 时空协同可视化 时空流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系气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参数优化——以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白家海地区为例
8
作者 王波 金成洪 +3 位作者 刘江 王志威 李申建 盛茂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3,共8页
【目的】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已成为深层煤系气效益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深层煤特有的岩石力学性质、储层滤失特性和微裂缝发育特征与非常规页岩、致密砂岩及浅层煤等差异显著,现有压裂经验无法照搬,需要开展针对性压裂参数优... 【目的】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已成为深层煤系气效益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深层煤特有的岩石力学性质、储层滤失特性和微裂缝发育特征与非常规页岩、致密砂岩及浅层煤等差异显著,现有压裂经验无法照搬,需要开展针对性压裂参数优化研究。【方法】以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地区深层煤系气储层为对象,建立了顶底板-夹矸-煤复合地质构造的水平井多簇射孔分段压裂模型,模型考虑煤的层理、割理对裂缝扩展和储层滤失的影响,利用小压测试数据对储层关键参数进行修正,综合表征深层煤系气储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建立了多目标条件下最优泵注参数组合设计方法,获微地震监测数据验证。【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变黏滑溜水体系相较低黏滑溜水体系、冻胶体系更适合深层煤系气压裂,兼具缝长、缝宽和裂缝均衡性的优势;获得目标区块压裂最优参数组合:3簇+簇间距19 m+每米加砂量2.8 m3+排量16 m3/min。试验井微地震监测结果表明,优化后裂缝半长和改造体积分别增加了57.2%和12.3%。对隔层遮挡严重的深层煤系储层,裂缝在缝高方向通常难以突破,因此,需要提高缝长和缝宽。增大砂量和排量可以显著提高缝长和缝宽,是提升改造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系气 水力压裂 准噶尔盆地 参数优化 数值模拟 微地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体卸压钻孔钻屑的冲击危险性检测方法及应用
9
作者 赵同彬 尹延春 +3 位作者 任文涛 张庆志 高久国 赵志刚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84-2393,共10页
钻屑法是煤矿常用的冲击地压危险性检测方法,而大直径卸压钻孔的施工方法与钻屑法类似,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大直径卸压钻孔的钻粉率指数以及高效便捷的称重方法,大直径卸压钻孔钻屑法未能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基于标准孔径钻屑法的钻粉率指数... 钻屑法是煤矿常用的冲击地压危险性检测方法,而大直径卸压钻孔的施工方法与钻屑法类似,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大直径卸压钻孔的钻粉率指数以及高效便捷的称重方法,大直径卸压钻孔钻屑法未能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基于标准孔径钻屑法的钻粉率指数,提出考虑卸压扰动的大直径卸压钻孔钻粉率指数及临界煤粉量确定方法;通过开展室内煤样钻孔卸压-煤粉测量试验,探究钻孔孔径、煤粉量、煤样初始应力及卸压后应力间的函数关系,进而给出孔距为1、2和3 m条件下孔径为150 mm的卸压钻孔钻粉率指数及临界煤粉量的建议值;并结合研发的煤粉自动测量装置,在井下冲击危险巷道开展大直径卸压钻孔钻屑检测应用。结果表明:煤样钻孔煤粉量与钻孔孔径、煤样应力呈正相关关系,钻孔卸压后煤样应力降低率与钻孔孔径-孔距比呈正相关性;孔径为150 mm的卸压钻孔的钻粉率指数大于孔径为44 mm的钻孔的钻粉率指数,且随着钻孔间距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山东唐口矿6310工作面孔径为150 mm的卸压钻孔的煤粉量为25~93 kg/m,在巷帮12~14和18~20 m深处存在高应力区,沿空巷道煤粉量明显大于实体煤巷道。通过大直径卸压钻孔钻粉率指数确定方法和煤粉自动测量装置相结合,形成了基于煤体卸压钻孔钻屑的冲击危险性检测方法,为巷道高应力危险区“卸压-检测”同步作业提供了一种实用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卸压钻孔 钻屑法 钻粉率指数 临界煤粉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甲烷排放遥感监测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10
作者 崔希民 郭伟 +5 位作者 史国斌 李晴晴 么寒思 张玉环 赵玉玲 RIENOW Andreas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398,共15页
煤矿甲烷排放遥感监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为系统总结以往研究,分析研究趋势和发现当今研究热点,首先利用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关键词检索,筛选了2000—2024年煤矿甲烷排放遥感监... 煤矿甲烷排放遥感监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为系统总结以往研究,分析研究趋势和发现当今研究热点,首先利用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关键词检索,筛选了2000—2024年煤矿甲烷排放遥感监测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然后,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煤矿甲烷遥感监测领域文献呈显著增长态势,年均增幅达20%;发文量排名靠前的国家为美国(181篇)和中国(98篇),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紧随其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66篇发文量居机构首位,中国科学院位列全球第6;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卫星遥感监测、甲烷浓度反演、甲烷量化估算以及数据智能处理;国外研究更多聚焦于全球甲烷排放的监测及政策驱动下的技术创新,我国则在煤矿甲烷排放监测和智能化管理方面表现突出;根据文献共被引分析,高分辨率遥感与反演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了甲烷排放监测的时空精度,遥感监测精度和效率、数据智能化处理与算法、多平台集成与融合、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等为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甲烷 遥感监测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可视化分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氡-磁”法探测小窑自然发火技术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胡相明 洪海博 +4 位作者 董浩 吴佰谦 孙自超 王伟 张茜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山西小窑煤矿自然发火区域存在火源多且分布范围较广、火源位置隐蔽难以准确探测、漏风通道多、难以防治的实际问题。为了准确探测火源位置及范围,首先,从自然发火区域探测手段的探测机理开展研究,基于测氡法与磁法探测火区基础理论,提... 山西小窑煤矿自然发火区域存在火源多且分布范围较广、火源位置隐蔽难以准确探测、漏风通道多、难以防治的实际问题。为了准确探测火源位置及范围,首先,从自然发火区域探测手段的探测机理开展研究,基于测氡法与磁法探测火区基础理论,提出了地面“测氡-磁”联合技术探测原理对小窑火源的位置与范围进行精确探测;其次,使用FD213α能谱氡测量仪和GSM-19T磁力仪现场采集小窑隐蔽火源数据,采用地面“测氡-磁”联合技术对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综合圈定小窑隐蔽火源的位置与范围,并利用井下测温与测气钻孔,结合初步探测结果和井下巷道分布情况,对火源位置进行了核实;最后采用钻孔注浆技术进行火区治理,并采取束管气体监测和复测氡法联合技术对火区治理效果进行检测。试验结果发现:井下测温与测气钻孔结果成功验证“测氡-磁”联合技术圈定的隐蔽火源的位置与范围,本次试验共圈定隐蔽火区面积约213 m^(2);钻孔注浆火区治理工作累积充填材料约1 862 m~3;治理效果检测表明圈定火区内部指标气体CO体积分数降为0,氡浓度趋于正常水平,治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煤窑隐蔽火区 火源测探 磁法与测氡联用法 钻孔注浆技术 束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地球物理站网仪器运行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12
作者 瞿旻 张敏 +4 位作者 刘高川 杨正纲 张扬 宫杰 王恒知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顺应地震监测业务改革方向,为提升地球物理站网仪器运维效率,设计了一套地球物理站网仪器运行监控系统。系统包括基于B/S架构设计的监控软件平台、手机监控App软件和基于C/S架构设计的调试工具,通过实时获取地球物理仪器状态流和数据流... 顺应地震监测业务改革方向,为提升地球物理站网仪器运维效率,设计了一套地球物理站网仪器运行监控系统。系统包括基于B/S架构设计的监控软件平台、手机监控App软件和基于C/S架构设计的调试工具,通过实时获取地球物理仪器状态流和数据流,对仪器时钟准确性、连通性,数据完整性、有效性等进行自动化分析,实现辖区范围内地球物理站网仪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该系统可对仪器运行状态异常、产出数据不符合规范要求等情况进行异常告警,提示运维人员第一时间排查故障,从而提高了地球物理站网仪器运行率和数据质量;系统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备份,提高了地球物理台网数据完整性,并为今后实现数据质量实时监控等数据服务提供了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站网 仪器运行监控 自动化分析 异常告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监测及时空演化态势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熠斌 宋金红 +1 位作者 徐誉维 徐思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吉林省煤炭开采遗留的大量采空区造成严重的地表沉降,给采空区土地规划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严重隐患。为填补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研究的空白,利用SBAS-InSAR技术对2017—2021年(Sentinel-1B降轨数据,957景)的地表形变情况进... 吉林省煤炭开采遗留的大量采空区造成严重的地表沉降,给采空区土地规划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严重隐患。为填补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研究的空白,利用SBAS-InSAR技术对2017—2021年(Sentinel-1B降轨数据,957景)的地表形变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精度评估和现场实地调查验证InSAR技术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分析探讨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形变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营城、羊草沟和双阳等11个采空区发生了显著的地表沉降,梅河口、万宝和珲春富强采空区因沉陷治理造成地表堆填型抬升;(2)2017—2021年,吉林省煤炭采空区总沉降面积为71.47 km^(2),最大沉降速率为243.16 mm/a,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104.3 mm;(3)监测期间,吉林省煤炭采空区整体地表沉降较为缓慢,但羊草沟、浑江区和江源区等9个存在重度沉降以上的采空区,在中心区域发生了严重沉降,其中羊草沟采空区沉降最为严重;(4)吉林省煤炭采空区地表沉降主要由大规模开采地下煤炭资源引起,浅部采空区“活化”是重要因素,软弱岩类的地层岩性和工程地质特性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未来沉降可能继续加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程的有效实施是发生堆填型抬升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煤炭采空区 地表形变监测 时空演化态势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仓分层和软测量的入炉煤实时监测
14
作者 陈亚平 王焕明 +6 位作者 孙胡彬 魏勇 王灵敏 赵敏 周晓亮 徐明祥 赵虹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197,213,共9页
为了实现入炉煤的实时监测,在燃料唯一特征码全过程跟踪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煤仓分层模型,初步粗略地监测到煤种分层情况,并根据水分质量分数软测量结果和煤仓分层模型进行水分质量分数的匹配,将成功匹配的历史数据作为入炉煤煤种的真实... 为了实现入炉煤的实时监测,在燃料唯一特征码全过程跟踪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煤仓分层模型,初步粗略地监测到煤种分层情况,并根据水分质量分数软测量结果和煤仓分层模型进行水分质量分数的匹配,将成功匹配的历史数据作为入炉煤煤种的真实值,将磨煤机电流、出力等运行参数作为特征输入,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入炉煤预测模型,结合模型预测结果和水分质量分数软测量结果对煤仓分层模型错误部分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分类模型评估指标的测试结果为0.880,满足工程需求;所提出的将机理分析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燃煤信息监测模型实现了入炉煤的全时段识别,为锅炉燃烧优化及智能锅炉的建设打下基础,同时实现了燃料特征码全过程跟踪的闭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炉煤监测 煤仓分层 磨煤机 软测量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碱金属检测的受热面结渣监测实验研究
15
作者 王浩帆 郭丽 +6 位作者 徐永宁 晋中华 李翔 方顺利 张向宇 姚斌 娄春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8,共9页
新疆高碱煤储量巨大,但碱金属引起的受热面沾污结渣问题严重限制其高效利用。基于气相碱金属检测,结合烟温监测、传热计算等方法对燃用高碱煤四角切圆锅炉的受热面进行结渣监测,分析了配风对炉内火焰温度、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与受热面... 新疆高碱煤储量巨大,但碱金属引起的受热面沾污结渣问题严重限制其高效利用。基于气相碱金属检测,结合烟温监测、传热计算等方法对燃用高碱煤四角切圆锅炉的受热面进行结渣监测,分析了配风对炉内火焰温度、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与受热面传热量的影响,建立了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对受热面传热量的定量关系,对受热面沾污结渣进行初步监测。结果表明:水冷壁侧与烟气侧渣块宏观差异较大,水冷壁侧疏松多孔而烟气侧表现为致密、坚硬的黑色焦块,钠晶相以长石为主;炉内主燃区的火焰温度、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最高,上二次风与下二次风比例越高,炉膛内的温度与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水平越高;在燃用高碱煤的四角切圆锅炉内,负荷稳定在300 MW时,炉内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平均值每升高1 mg/m^(3),水冷壁的传热量下降0.82×10^(8)k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碱金属 结渣监测 高碱煤 传热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灾害智能监测平台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钮涛 张铁聪 董佳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为了提高矿井灾害监测报警能力与效率、降低矿井灾害事故的发生率,研究了一种以水灾、火灾、瓦斯灾害、粉尘灾害和顶板灾害为监测对象的矿井灾害智能监测平台。介绍了该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详细阐述了灾害监测数据分布采集技术,并结合... 为了提高矿井灾害监测报警能力与效率、降低矿井灾害事故的发生率,研究了一种以水灾、火灾、瓦斯灾害、粉尘灾害和顶板灾害为监测对象的矿井灾害智能监测平台。介绍了该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详细阐述了灾害监测数据分布采集技术,并结合监测数据构建了灾害预警模型。该平台通过智能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采集参数进行分析并结合矿井实际情况进行分级预警,实现矿井灾害智能化监测。通过在金凤煤矿现场试验应用表明,该智能化监测平台能够精确地对工作面各项参数进行测量,实现灾害有效监测报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灾害 煤矿安全 灾害预警模型 智能监测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0 MW燃煤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对比研究
17
作者 韩金克 吴建群 +4 位作者 夏永俊 张员根 黄赵鑫 郭修文 刘小伟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1,共9页
国内燃煤机组中短期内碳排放量在线监测方法仍以核算法为主,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尚不完善。针对大型燃煤机组碳排放,探索基于机组燃料管理系统常规监测数据的碳排放在线核算方法,形成了燃煤机组碳排放快速核算方法;并针对CO_(2)体积分数... 国内燃煤机组中短期内碳排放量在线监测方法仍以核算法为主,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尚不完善。针对大型燃煤机组碳排放,探索基于机组燃料管理系统常规监测数据的碳排放在线核算方法,形成了燃煤机组碳排放快速核算方法;并针对CO_(2)体积分数、流速、湿度测量方式的不同设计了5种碳排放直接在线监测方法,以快速核算法为基准,对比了不同测算周期内不同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的计算偏差。结果显示:随测算周期时间跨度的增大,不同方法的碳排放量计算偏差逐渐稳定,60天内的监测结果显示,系统法、监测法、修正监测法、氧平衡法、修正氧平衡法和热值法的平均计算偏差分别为-11.5%、7.7%、4.6%、9.7%、7.1%和17.0%,经长周期参比修正后均可用于燃煤机组碳排放在线监测,支撑燃煤机组碳排放控制和碳资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碳排放 碳核算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多源监测信息融合的煤仓监测管理系统
18
作者 王学记 马趁想 范俊锴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0,88,共8页
目的大型煤仓缺少有效的监测管理方法是导致煤仓散煤堵塞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多种监测手段并结合管理软件系统,对大型煤仓内的散煤储藏状态进行监测和管控,为煤仓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提出一种大型煤仓监测管... 目的大型煤仓缺少有效的监测管理方法是导致煤仓散煤堵塞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多种监测手段并结合管理软件系统,对大型煤仓内的散煤储藏状态进行监测和管控,为煤仓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提出一种大型煤仓监测管理系统。硬件方面,通过单点式雷达料位计、3D雷达料位计、原煤在线灰水仪等对入仓散煤的储存状态进行监测。软件方面,通过开发料位管理平台、中控系统、边缘设备系统等对煤仓监测数据进行管理和在线显示。结果工程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单点式雷达料位计和3D雷达料位计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获得煤仓内散煤的储存容量状态,实现煤仓内散煤料位的实时监测。通过在煤仓入料口布置在线灰水仪可实现入仓散煤含水量和灰分含量的实时监测。煤仓监测管理系统软件,可对煤仓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并与煤仓卸料装车的磅单数据对接,实现煤仓储存状态系统化管理。将煤仓管理系统的散煤储存数据与散煤流动性智能化算法相结合,可有效控制煤仓清堵装备技术参数,实现煤仓的自动清堵。结论煤仓监测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煤仓的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煤质分层实时跟踪,为煤矿智能装车提供有效准确数据,极大提高了煤仓管理的精确性和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煤仓系统 散煤监测系统 煤仓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19
作者 邓军 刘登祯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共14页
针对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鲜有学者从井下不同场景实际工况与监测技术适配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综述的问题,对井下场景实际工况的适用监测技术展开了综述。梳理了煤矿典型场景(采空区、工作面-巷道)适用的煤自燃监测技术及研究现状;分析了基... 针对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鲜有学者从井下不同场景实际工况与监测技术适配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综述的问题,对井下场景实际工况的适用监测技术展开了综述。梳理了煤矿典型场景(采空区、工作面-巷道)适用的煤自燃监测技术及研究现状;分析了基于指标气体和机器学习的煤自燃预测技术原理及研究现状;介绍了现有煤自燃阶段划分方式、分级预警方法,并提出煤自燃预警技术智能化发展路径:构建“矿井一站式、可视化、智能化”煤自燃智能预警平台,实现煤自燃关键信息的实时连续可视化监测;随着大模型与煤炭行业的深度结合,煤自燃预警技术将向“多模态分析-精准预测-主动式防控”的智能化方向发展。指出了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方向:①继续研究煤自燃多物理场耦合机制及其致灾机理,为超前预警与主动防控提供理论支撑。②基于煤自燃特性与井下实际工况,重点突破新型监测技术的井下应用瓶颈,为多参数动态监测网络构建提供技术支持。③深度结合机器学习、数字孪生等技术,基于多模态预测模型搭建三维可视化智能预警平台。④深耕煤炭行业大模型,以通用大模型为底座蒸馏出轻量型煤矿领域垂直大模型,助力煤矿智能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监测 煤自燃预警 煤自燃灾害防治 内因火灾 煤自燃阶段 多参数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灌木林火灾研究进展
20
作者 朱熙隆 王劲 +6 位作者 王秋华 王儒龙 李灿辉 洪瑞成 李晓娜 马诚 许师瑛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0,共9页
澳大利亚灌木林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9%,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生态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但每年灌木林火灾的发生对当地经济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澳大利亚灌木林火灾研究起步早,研究方法先进,研究成果应用广泛,处置灌木火灾及时... 澳大利亚灌木林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9%,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生态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但每年灌木林火灾的发生对当地经济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澳大利亚灌木林火灾研究起步早,研究方法先进,研究成果应用广泛,处置灌木火灾及时有效。本研究从灌木林火灾发生机制、火灾影响、火管理和火预警监测及扑救等方面阐述了澳大利亚灌木林火灾相关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灌木林火的研究方向。通过分析研究澳大利亚灌木林火灾,把握澳大利亚灌木林火灾发生机制和火时空分布规律,为我国灌木林的可燃物管理、灌木林火预防、监测和扑救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时空分布 预警监测 灌木林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