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毒症患者凝血因子Ⅶ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
作者 方峻 夏凌辉 +1 位作者 魏文宁 宋善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30-732,共3页
本研究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水平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选取 3 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 ,采用一期凝血法分别检测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 1月后血浆凝血因子Ⅶ水平∶因子Ⅶ活性 (FⅦ∶C) ;采用重... 本研究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水平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选取 3 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 ,采用一期凝血法分别检测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 1月后血浆凝血因子Ⅶ水平∶因子Ⅶ活性 (FⅦ∶C) ;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一期凝血法检测活化因子Ⅶ (FⅦa)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因子Ⅶ抗原 (FⅦAg)。结果显示 :①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分别为 4 .0 0± 0 .86μg/L、( 14 8.5± 4 0 .4 ) %和 ( 99.8± 2 1.1) % ,健康对照则分别为 2 .77± 1.0 2 μg/L、( 113 .1± 3 3 .0 ) %和 ( 73 .7± 18.3 ) % ,尿毒症患者的FⅦa ,FⅦ∶C ,FⅦAg水平与健康对照比较显著增高 (P 值均 <0 .0 5 ) ;②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后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分别为 5 .5 6± 1.4 5 μg/L、( 2 0 0 .8± 68.7) %和 ( 12 4 .1± 19.3 ) % ,与血液透析前相比较 ,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均显著增高 ( P值均 <0 .0 5 ) ;③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FⅦAg ,FⅦ∶C及FⅦa水平与血尿素氮水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3 7,P <0 .0 5 ;r =0 .4 0 ,P <0 .0 5 ;r =0 .2 8,P <0 .0 5 ) ;与血肌酐水平亦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14 ,P <0 .0 5 ;r =0 .2 3 ,P <0 .0 5 ;r =0 .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尿毒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检测 被引量:5
2
作者 贺颖 封青川 +2 位作者 杨冬之 齐华 郑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3例河南汉族DVT患者和25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R353Q、5’F7和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等位...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3例河南汉族DVT患者和25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R353Q、5’F7和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及单倍型分析。结果:DVT组和对照组R353Q、5’F7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IVS7基因型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327,P=0.569),DVT组H7等位基因频率(44.7%)低于对照组(51.8%)(χ2=4.112,P=0.043)。结论: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可能不是河南汉族人群DVT发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IVS7多态的H7等位基因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DVT发病的遗传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凝血因子 基因多态性 河南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心肌梗塞危险性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蔡强军 陈纪林 +3 位作者 袁家颖 马会利 宋杰 许敏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活性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关系。 方法:测定125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和137例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梗塞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MspI酶切法确定...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活性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关系。 方法:测定125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和137例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梗塞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MspI酶切法确定其基因型。 结果:①心肌梗塞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P<0.01)和血清总胆固醇(P<0.0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仅前者与心肌梗塞的危险性独立相关(OR=1.04,P<0.01)。②凝血因子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③M_1M_1纯合子血浆凝血因子W活性显著高于M_1M_2杂合子(P<0.05)。 结论:支持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升高是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凝血因子Ⅶ活性受其基因MspI多态性的影响,但该多态性并不是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心肌梗塞 MSPI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多态性检测 被引量:3
4
作者 连建华 于海东 +5 位作者 李艾帆 张世峰 宋波 齐华 郑红 许予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560例健康对照组和5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FⅦ基因第353位存在R、Q2种等位...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560例健康对照组和5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FⅦ基因第353位存在R、Q2种等位基因,以及R/R、R/Q和Q/Q3种基因型。患者组Q等位基因频率和R/Q+Q/Q型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河南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多态性,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缺血性脑卒中 基因多态性 河南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Ⅶ在大肠癌中的异位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汤坚强 樊庆 +6 位作者 万远廉 刘玉村 汪欣 吴涛 潘义生 吴问汉 朱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1-536,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对FⅦ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对FⅦ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Ⅶ和TF基因在45例结直肠癌患者癌及相应癌旁正常黏膜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FⅦ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存在异位高表达现象,癌旁正常黏膜不表达FⅦ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FⅦ蛋白定位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膜,大肠癌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的F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40.0%,64.7%及80.0%(P=0.001);(3)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显示大肠癌肝转移组FⅦ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转移组,肝转移组表达量为5.33±2.88,无转移组为1.47±0.51(P=0.03),FⅦ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Ⅶ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呈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8(P=0.03);(4)TF mRNA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TNM分期均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肝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TF表达是肝转移发生的重要因素(P=0.001)。结论:大肠癌组织可异源性地表达和分泌FⅦ,TF高表达是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重要因素,肿瘤细胞周围高FⅦ的微环境可能促进大肠癌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凝血致活酶 因子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小鼠凝血因子Ⅶ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整合体的筛选 被引量:2
6
作者 项贵明 杨峥嵘 +1 位作者 粟永萍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009-2011,共3页
目的构建无凝血活性的重组小鼠凝血因子Ⅶ(rmFⅦ)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获得高拷贝稳定整合菌株,为大量获得rmFⅦ蛋白,进行功能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得到mFⅦ基因片段,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K的α分泌信号开放阅读... 目的构建无凝血活性的重组小鼠凝血因子Ⅶ(rmFⅦ)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获得高拷贝稳定整合菌株,为大量获得rmFⅦ蛋白,进行功能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得到mFⅦ基因片段,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K的α分泌信号开放阅读框的下游,再经定点突变(K341A)得到pPIC9KrmFⅦ,测序正确的质粒用SacⅠ线性化后电穿孔转化毕赤酵母GS115,G418梯度筛选转化菌,PCR鉴定目的基因的整合。结果获得了rmFⅦ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rmFⅦ,G418抗性筛选得到高拷贝菌株,PCR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毕赤酵母染色体中。结论成功构建了rmFⅦ毕赤酵母表达载体,获得了高拷贝稳定整合菌株,为大规模表达纯化rmFⅦ蛋白及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凝血因子 毕赤酵母 基因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新Ⅶ线区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因素评价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莉 李文成 沙志彬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3,共7页
通过对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固定式)新Ⅶ线调查区浅层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揭示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地质条件,并对区内主要地质灾害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新Ⅶ线区内海底表面无障碍物,区内也无任何断层,目前在潮流的作用下仍... 通过对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固定式)新Ⅶ线调查区浅层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揭示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地质条件,并对区内主要地质灾害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新Ⅶ线区内海底表面无障碍物,区内也无任何断层,目前在潮流的作用下仍在移动的沙波和沙垄是其主要的潜在地质灾害因素,而斜坡稳定性和砂土震动液化(海底以下20m范围内砂土层)在120年一遇的极端波浪荷载作用下或在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的情况下均不会构成该跨海工程的潜在地质灾害因素。同时还指出,虽然区内地质条件均属于不具活动能力的限制性地质条件,但其对工程设施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性,应给予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州海峡跨海工程 灾害因素 地质条件 评价 地球物理特征 砂土震动液化 斜坡稳定性 潜在危险性 地貌特征 基本烈度 活动能力 工程设施 固定式 研究区 障碍物 砂土层 限制性 海底 地形 断层 沙垄 沙波 潮流 地震 波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F7基因信号肽区L12R和3''非翻译区c11814-insAA复合性突变与表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珊 张敬宇 +3 位作者 李峥嵘 王艳 牛志云 林凤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08-515,共8页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成员表型与基因型分析,研究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和FⅦ活性(FⅦ:C)...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成员表型与基因型分析,研究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和FⅦ活性(FⅦ:C)、FⅦ抗原(FⅦ:Ag)检测,对其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启动子区进行测序,以寻找致病基因突变。根据信号肽预测数据库构建包含所发现突变的FVII蛋白分子模型,进行功能预测,推断其对蛋白合成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PTT正常,PT明显延长(58.3 s),FⅦ:C显著下降(1.1%),FⅦ:Ag重度降低(0.9%),其父母的APTT、PT、FⅦ:C和FⅦ:Ag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和其父亲的F7基因第1a外显子第556位核苷酸发生杂合性T/G突变,导致相应氨基酸由亮氨酸(L)变成精氨酸(R),即L12R。功能预测分析提示,L12R突变影响到信号肽区不同区域的分割及其相应功能,进而导致成熟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和因子活性明显降低。同时,先证者F7基因还存在自发性3'非翻译区c11814-ins AA杂合性突变,而其父母均无此突变。结论:发现1例F7基因L12R突变,位于信号肽区的该杂合突变是导致此例遗传性FVII缺乏症发生的主要分子基础,而位于3'非翻译区的自发性c11814-ins AA突变则进一步造成了FⅦ合成的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缺陷 F7基因 信号肽区L12R 3'非翻译区 c11814-insAA复合性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凝血因子Ⅶ EGFP-EGF1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结合功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梅恒 胡豫 +4 位作者 张迎红 王华芳 方峻 郭涛 魏文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81-184,共4页
本研究通过融合蛋白EGFP-EGF1的表达,探讨大鼠凝血因子Ⅶ上EGF1片段与组织因子(TF)的结合功能。用RT-PCR方法自大鼠肝脏组织获得EGF1编码区基因并将其插入EGFP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pET28a-EGFP-EGF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 本研究通过融合蛋白EGFP-EGF1的表达,探讨大鼠凝血因子Ⅶ上EGF1片段与组织因子(TF)的结合功能。用RT-PCR方法自大鼠肝脏组织获得EGF1编码区基因并将其插入EGFP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pET28a-EGFP-EGF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中,用IPTG诱导表达EGFP-EGF1融合蛋白;采用亲和层析方法Ni柱纯化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作用于经脂多糖刺激表达TF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观察和检测融合蛋白与细胞结合情况。结果表明:EGFP-EGF1在转化的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并成功纯化,SDS-PAGE证实分子量约为36kD。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该融合蛋白能与内皮细胞膜上的TF结合。结论:大鼠凝血因子Ⅶ上EGF1区可介导FⅦ与TF特异性结合,从而可能为分子靶向抗栓治疗研究提供部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组织因子 主动脉内皮细胞 重组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凝血因子Ⅶ活性的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文宁 宋善俊 王林林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511-512,共2页
检测了62例不同疾病进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关实验室诊断的患者和80例健康人FⅦ:C水平,结果显示:62例中25例伴发DIC者FⅦ为(47.5±23.4)%,37例未发生DIC者FⅦ:C为(90.0±... 检测了62例不同疾病进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关实验室诊断的患者和80例健康人FⅦ:C水平,结果显示:62例中25例伴发DIC者FⅦ为(47.5±23.4)%,37例未发生DIC者FⅦ:C为(90.0±29.0)%,80例健康人FⅦ:C为(113.2±32.6)%。DIC组和未发生DIC组FⅦ:C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和显著性差异.提示FⅦ:C的测定对DIC的防治与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凝血因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防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血液制品企业产品研发现状及产业发展态势
11
作者 徐雅楠 霍记平 +6 位作者 吴强 余鼎 梁洪 付瑞 马文利 张伟 赵志刚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2-1280,共9页
国内外血液制品产业在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方面各有特色。国外企业在免疫球蛋白类、凝血因子类及重组血浆蛋白类产品开发领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尤其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开发、长效制剂的优化及生产工艺改进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中国... 国内外血液制品产业在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方面各有特色。国外企业在免疫球蛋白类、凝血因子类及重组血浆蛋白类产品开发领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尤其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开发、长效制剂的优化及生产工艺改进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中国企业近年来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例如在人免疫球蛋白工艺改造及重组凝血因子新产品的开发上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重组蛋白技术应用、高效血浆资源利用及生产工艺先进性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同时,在专利技术储备、关键材料供应与疾病流行病学数据获取等方面也存在瓶颈。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给药技术创新及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以及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血液制品行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血液制品企业可进一步加强技术积累、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强化血浆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国内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制品 免疫球蛋白 凝血因子 重组血浆蛋白 研发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止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池闯 何志锋 +1 位作者 刘瑜 孙成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5期524-526,共3页
目的:评价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止血中的疗效。方法:对12例手术中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的患者和20例未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止血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24h浓缩红细胞使用量... 目的:评价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止血中的疗效。方法:对12例手术中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的患者和20例未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止血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24h浓缩红细胞使用量,术后24h血浆使用量。结果:rFⅦa组的手术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6±33)min vs(206±48)min,P<0.05];rFⅦa组术后24h引流量低于对照组[(666±195)mL vs(824±210)mL,P<0.05];rFⅦa组术后24h血浆使用量低于对照组[(525±157)mL vs(696±211)mL,P<0.05];rFⅦa组术后24h浓缩红细胞使用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3.2±1.3)Uvs(3.9±1.9)U,P>0.05]。结论: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引流量,节约血制品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重组凝血因子a 主动脉夹层 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凝血因子Ⅶ表达和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林 于笑 +2 位作者 蔡燕飞 金坚 李华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3-628,共6页
血友病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相应凝血因子造成的凝血障碍,目前主要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不同细胞中表达重组凝血因子Ⅶ(Ⅶ因子)从而对血友患者出血进行治疗。为有效提高重组Ⅶ因子的产量及活性,已有研究者尝试利用不同真核表达系统合成重组Ⅶ... 血友病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相应凝血因子造成的凝血障碍,目前主要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不同细胞中表达重组凝血因子Ⅶ(Ⅶ因子)从而对血友患者出血进行治疗。为有效提高重组Ⅶ因子的产量及活性,已有研究者尝试利用不同真核表达系统合成重组Ⅶ因子,如BHK细胞、CHO细胞、昆虫细胞和鱼胚胎等。同时,不同外源功能性基因对重组Ⅶ因子活性和翻译后修饰对表达产量的影响也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本文从Ⅶ因子在凝血途径中的作用、重组表达重组Ⅶ因子和翻译后修饰对合成的影响3个方面对重组Ⅶ因子表达和合成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凝血因子 血友病 凝血机制 哺乳动物细胞 翻译后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小鼠凝血因子Ⅶ-pPIC9K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14
作者 杨峥嵘 何飞 +2 位作者 王蒙 粟永萍 程天民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构建去除凝血功能,但保留TF亲和力的rmFⅦ-pPIC9K表达载体并用毕赤酵母表达目的蛋白。方法:通过RT-PCR自小鼠肝脏获得FⅦcDNA,对其进行定点突变后连入pPIC9K质粒,电击转化Gs115酵母细胞,经G418筛选、BMGY/BMMY小量摇瓶培养表达目... 目的:构建去除凝血功能,但保留TF亲和力的rmFⅦ-pPIC9K表达载体并用毕赤酵母表达目的蛋白。方法:通过RT-PCR自小鼠肝脏获得FⅦcDNA,对其进行定点突变后连入pPIC9K质粒,电击转化Gs115酵母细胞,经G418筛选、BMGY/BMMY小量摇瓶培养表达目的蛋白,并进行初步的凝血、结合活性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3种rmFⅦ-pPIC9K表达载体(M1:LCmFⅦ-pHC9K;M2:K341AmFⅦ-pPIC9K;M3:QEAmFⅦ-pPIC9K),并通过酵母表达获得相应蛋白,经初步活性鉴定其中两种符合设计目的。结论:毕赤酵母表达rmFⅦ蛋白,为抗肿瘤血管药物的研究、肿瘤的分子靶向性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组织因子 毕赤酵母 定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汉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群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多态性
15
作者 赵洛沙 敬慧智 +6 位作者 于辉 郑红 焦昆立 张静华 杨文 毋淑珍 薛国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5-65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的分布与河南汉族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利用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64例健康对照组和207例河南汉族CHD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2组FⅦ基因R353Q基因型频率...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的分布与河南汉族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利用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64例健康对照组和207例河南汉族CHD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2组FⅦ基因R353Q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CHD患者RR纯合型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Q等位基因频率(RQ+QQ)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河南汉族人群中存在FⅦ基因R353Q多态性,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基因多态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汉族人群凝血因子Ⅶ基因的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赵洛沙 杨文 +3 位作者 薛国华 郑红 张静华 毋淑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419例冠心病(组)患者和564例对照(组)者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结果:R353Q多...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419例冠心病(组)患者和564例对照(组)者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结果:R353Q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F7多态性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者联合分析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与冠心病发病无相关性。结论:在河南汉族人群中,基因R353Q可能不足以构成冠心病发生的独立遗传危险因子,携带P10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遗传保护因子。二者联合突变对冠心病可能有保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检测
17
作者 于海东 齐华 +3 位作者 连建华 贺颖 郑红 董子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1-433,共3页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与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103例DVT患者和2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分析。结果2种多态性基因型频...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与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103例DVT患者和2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分析。结果2种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DVT组和对照组R353Q、5′F72种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多态性可能不是河南汉族人群DVT发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凝血因子 基因多态性 河南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凝血因子Ⅶ基因IVS7多态性
18
作者 白峻瑜 贺颖 +3 位作者 于海东 封青川 齐华 郑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IVS7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512例ICVD患者和56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及等...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IVS7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512例ICVD患者和56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结果:发现3种常见的基因型:H7H7、H7H6和H6H6;3种少见的基因型:H8H7、H8H6和H7H5;首次发现H6H4基因型。河南汉族H5、H6、H7和H8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8.0%、51.6%、0.2%和0.2%。ICVD组IVS7多态性H6H7基因型频率及H7等位基因频率均低于对照组(χ2=5.310和7.712,P=0.021和0.005)。结论:IVS7位点的H7等位基因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ICVD发生的遗传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基因多态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 河南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凝血因子XI缺陷症家系调查及输血
19
作者 韩雅馨 任颖 +2 位作者 赵蓉 屈爱春 杨志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1167,共7页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患者进行家系调查,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并对先证者出血风险进行分析,提供输血方案。方法:收集家系样本,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相关凝血指标。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寻找基因突变,应用S...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患者进行家系调查,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并对先证者出血风险进行分析,提供输血方案。方法:收集家系样本,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相关凝血指标。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寻找基因突变,应用Sanger测序对该家系进行验证。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氨基酸变异位点的保守性,分析变异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及指南对变异位点致病性进行分析。运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该家系成员凝血功能,并评估先证者的输血方案和疗效。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至96.7 s,FXI活性(FXI:C)和FXI抗原(FXI:Ag)分别降至1.3%和1%,均极度减低;先证者父亲的FXI:C也明显低于正常值。TEG结果显示,先证者凝血功能减低,其余家系成员凝血功能正常。先证者F11基因存在c.738G>A(p.Trp246*)和c.1288G>A(p.Ala430Thr)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父亲携带c.1288G>A(p.Ala430Thr)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母亲、大女儿和小女儿携带c.738G>A(p.Trp246*)杂合无义变异。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及指南,c.738G>A(p.Trp246*)变异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S3_Moderate+PP4),c.1288G>A(p.Ala430Thr)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PS3_Moderate+PM1+PM3_Strong+PP4)。p.Trp246和p.Ala430在不同物种中均高度保守。Swiss-Pdb Viewer软件分析表明,p.Ala430Thr变异导致FXI蛋白氢键数量发生改变,影响蛋白质功能。TEG体外评估确定输血方案,选择术前24 h输新鲜冰冻血浆600 ml预防出血,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无明显出血。结论:F11基因的c.738G>A(p.Trp246*)杂合无义变异和c.1288G>A(p.Ala430Thr)杂合错义变异是该遗传性FXI缺陷症家系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FXI缺陷症 F11基因 血栓弹力图 基因变异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联合中药灌肠对脓毒症患者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
作者 王宇辰 黄凡 +1 位作者 李浩 黄晨达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联合中药灌肠对脓毒症患者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收治的105例脓毒症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55例)...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联合中药灌肠对脓毒症患者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收治的105例脓毒症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犀角地黄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记录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肌酐(S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变化,并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50/55),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cr、BUN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D-D、PT、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犀角地黄汤联合中药灌肠可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疾病康复,效果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犀角地黄汤 中药灌肠 肾功能 凝血功能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