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72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ickness-dependent magnetic property of FeNi thin film grown on flexible graphene substrate
1
作者 Suixin Zhan Shaokang Yuan +6 位作者 Yuming Bai Fu Liu Bohan Zhang Weijia Han Tao Wang Shengxiang Wang Cai Zhou 《Chinese Physics B》 2025年第2期448-452,共5页
Electronics over flexible substrates offer advantages of flexibility, portability and low cost,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the areas of energy, information, defense science and medical service. In recent years, tre... Electronics over flexible substrates offer advantages of flexibility, portability and low cost,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the areas of energy, information, defense science and medical service. In recent years, tremendous progress has been witnes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flexible wearable devices that can be potentially massively deployed. Of particular interest are intelligent wearable devices, such as sensors and storage cells, which can be integrated by flexible magnetoelectronic devices based on magnetic thin films. To examine this further,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Ni thin film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grown on flexible graphene substrate are investigated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coercivity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icknesses of FeNi thin film,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of grain size and decrease of surface roughness. Moreover, the thickness modulated magnetic property shows a magnetic anisotropy shift increase with varying thicknesses of FeNi thin film by using measurements based on ferromagnetic resonance, which further enhances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In addition, the resonance peak is quite stable after bending it for ten cycles. The result is promising for the future design of flexible magnetoelectronic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onance frequency FeNi thin film flexible graphene substrate magnetic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ile electrochemical surface-alloying and etching of Au wires to enable high-performance substrates for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2
作者 Yawen Zhan Guobin Zhang +8 位作者 Junda Shen Binbin Zhou Chenghao Zhao Junmei Guo Ming Wen Zhilong Tan Lirong Zheng Jian Lu Yang Yang Li 《Nano Materials Scienc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05-311,共7页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is a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 for rapid detection of analytes even at the single-molecule level.However,highly sensitive and reliable SERS substrates are mostly fabricated with...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is a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 for rapid detection of analytes even at the single-molecule level.However,highly sensitive and reliable SERS substrates are mostly fabricated with complex nanofabrication techniques,greatly restricting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A convenient electrochemical method for transforming the surface of commercial gold wires/foils into silver-alloyed nanostructures is demonstrated in this report.Au substrates are treated with repetitive anodic and cathodic bias in an electrolyte of thiourea,in a one-pot one-step manner.X-rays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spectroscopy confirms that the AuAg alloy is induced at the surface.The unique AuAg alloyed surface nanostructures are particularly advantageous when served as SERS substrates,enabling a remarkab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Rhodamine B(a detection limit of 10^(-14)M,and uniform strong response throughout the substrates at 10^(-1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DEPOSITION DEALLOYING Surface-alloyed Noble metals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ubstrat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of calcium carbonate deposition on various substrat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effective anti-scaling material selection
3
作者 Lu Gong Fei-Yi Wu +4 位作者 Ming-Fei Pan Jun Huang Hao Zhang Jing-Li Luo Hong-Bo Z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870-2880,共11页
The unexpected scaling phenomena hav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amages to the oil and gas industries,leading to issues such as heat exchanger failures and pipeline clogging.It is of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he unexpected scaling phenomena hav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amages to the oil and gas industries,leading to issues such as heat exchanger failures and pipeline clogging.It is of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the scaling mechanisms and develop efficient anti-scaling strategies.However,the underlying surfac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of scalants(e.g.,calcite)with various substrates are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In this work,the colloidal prob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technique has been applied to directly quantify the surface forces between calcite particles and different metallic substrates,including carbon steel(CR1018),low alloy steel(4140),stainless steel(SS304)and tungsten carbide,under different water chemistries(i.e.,salinity and pH).Measured force profiles revealed that the attractive van der Waals(VDW)interaction contributed to the attachment of the calcium carbonate particles on substrate surfaces,while the repulsive electric double layer(EDL)interactions could inhibit the attachment behaviors.High salinity and acidic p H conditions of aqueous solutions could weaken the EDL repulsion and promote the attachment behavior.The adhesion of calcite particles with CR1018 and4140 substrates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with SS304 and tungsten carbide substrates.The bulk scaling tests in aqueous solutions from an industrial oil production process showed that much more severe scaling behaviors of calcite was detected on CR1018 and 4140 than those on SS304 and tungsten carbide,which agreed with surface force measurement results.Besides,high salinity and acidic p H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scaling phenomena.This work provides fundamental insights into the scaling mechanisms of calcite at the nanoscale with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antiscaling materials in petroleum indus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ling phenomenon Metallic substrates Surface forces Bulk scaling te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ed near-field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between borophene sheets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4
作者 Xiaoyang Han Chunzhen Fan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442-447,共6页
Near-field radiative heat transfer(NFRHT)has the potential to exceed the blackbody limit by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offering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for energy harvesting.In this study,we have examined the NFRHT... Near-field radiative heat transfer(NFRHT)has the potential to exceed the blackbody limit by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offering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for energy harvesting.In this study,we have examined the NFRHT between two borophene sheets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HTC).Due to the tunneling of evanescent waves,borophene sheet allows for enhanced heat flux and adjustable NFRHT by varying its electron density and electron relaxation time.Additionally,the near field coupling is further examined when the borophene is deposited on dielectric or lossy substrates.The maximum HT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l part of the dielectric substrate.As a case study,the HTCs on the lossy substrate of MoO_(3),ZnSe,and SiC are calculated for comparisons.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O_(3)is the optimal substrate to get the enhanced energy transfer coefficient.It results in a remarkable value of 1737 times higher than the blackbody limit owing to the enhanced photon tunneling probability.Thus,our study reveals the effect of substrate on the HTC between borophene sheet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near-field thermal radiation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field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borophene lossy substrat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偶氮苯-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衍生物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宇红 李博 +4 位作者 陈自然 李渊 徐友辉 张莉萍 何旭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3,共9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M06-2X方法、采用6-311+g(d,p)基组,分别对26个双偶氮-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衍生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TD-M06-2X方法计算了a1~d6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与...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M06-2X方法、采用6-311+g(d,p)基组,分别对26个双偶氮-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衍生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TD-M06-2X方法计算了a1~d6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与电子吸收光谱,采用有效场FF方法研究了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NLO).研究结果表明,26个噻蒽四酮类衍生物分子的能隙在1.33—2.02 eV范围,归属于有机半导体;最低能量吸收峰波长在601.8~609.5nm范围;在增大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_(μ)(或β_(0))值方面,含相同偶氮苯基团或含不同偶氮苯基团分别引入到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分子两侧的2,10位优于2,9位,在2,10位分别端接含推、拉基团的偶氮苯优于含相同给电子基团的偶氮苯.在偶氮苯苯环对位分别端接强吸电子基(-NO_(2))与强供电子基(如-N(CH_(3))_(2)、-N(Ph)_(3)、-N-苯基咔唑等)可增强体系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获得性能良好的非线性光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偶氮 二苯并[b i]噻蒽-[2 3-b]苯-5 7 12 14-四酮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吸收光谱 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GA-IST-GC-MS协同TGA和GC-MS评价香料的热稳定性及香气释放特征
6
作者 朱龙杰 王蕙婷 +6 位作者 吴昌健 张华 朱君 叶远青 曹毅 殷志琦 朱怀远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08,共8页
为更好地评估香料的热稳定性,提升香料的使用价值,通过热重分析-样品存储接口-气相色谱-质谱(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sample storage interf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TGA-IST-GC-MS)联用法辅以TGA和GC-MS建立香... 为更好地评估香料的热稳定性,提升香料的使用价值,通过热重分析-样品存储接口-气相色谱-质谱(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sample storage interf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TGA-IST-GC-MS)联用法辅以TGA和GC-MS建立香料热稳定性的统一评价方法。首先根据香料的挥发特性,利用TGA获得最佳进样温度,然后使用GC-MS和TGA-IST-GC-MS在不同体系下分别获得常规GC-MS图和TGA-GC-MS图,通过2种色谱图对比计算得到香料热稳定性的稳定度、裂解度和碎裂度3个重要指标,最后再依据热稳定性对香料加热前后的香气变化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以香料挥发时的最大质量损失速率峰温度作为TGA-IST-GC-MS的最佳进样温度,方法具有较高的响应强度和较好的重复性;通过2种GC-MS图的对比,有效降低了香料基质背景的影响,提高了方法的准确性,使其对单体香料和多组分天然香料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依据热稳定性的3个指标,可进一步掌握香料受热反应时的裂解强度和新裂解产物的生成量,对香气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分析-样品存储接口-气相色谱-质谱 香料 热稳定性 裂解产物 香气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芜菁冻干片挥发性成分
7
作者 岳丽 张英仙 +4 位作者 祖力皮牙·买买提 王佳敏 毛红艳 于明 热依拉木·海力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0,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芜菁冻干片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顶空-气相色谱... 为探究不同品种芜菁冻干片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对紫色、黄色和白色3种芜菁冻干片的VOCs进行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等化学计量法探究不同品种芜菁冻干片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HS-SPME-GC-MS共解析出96种VOCs,包括醛类、醇类、酮类、含硫化合物、酯类、酸类等化合物,其中含硫化合物和酯类为芜菁冻干片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种类;HS-GC-IMS共解析出94种VOCs,包括醛类、酯类、酮类及含硫化合物等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和HS-GC-IMS检出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共有VOCs有15种,二者结果互为补充,结合使用可以较全面系统地表征芜菁冻干片的挥发性成分。PCA和PLS-DA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能够有效区分3种芜菁冻干片。通过变量投影重要度分别筛选了59种和23种差异VOCs,该结果可为芜菁冻干片VOCs的差异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冻干片 挥发性有机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变量投影重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莪术-蚤休配伍调控PINK1/Parkin信号通路抑制小鼠结肠癌生长转移的研究
8
作者 陈思 梁众擎 +5 位作者 苏婷婷 张慧兰 梁研 祁恒奕 陈怀祖 唐德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目的探讨黄芪-莪术-蚤休(芪-术-蚤)角药配伍基于PINK1/Parkin/EMT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芪-术-蚤高剂量组(5.85 g·kg^(-1))、芪-术-蚤低剂量组(2.925 ... 目的探讨黄芪-莪术-蚤休(芪-术-蚤)角药配伍基于PINK1/Parkin/EMT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芪-术-蚤高剂量组(5.85 g·kg^(-1))、芪-术-蚤低剂量组(2.925 g·kg^(-1)),每组6只,使用结肠癌CT26.WT细胞构建小鼠原位结肠癌模型。给药15 d后,取各组小鼠肿瘤、肝脏组织,HE病理染色评估肿瘤转移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线粒体自噬现象,Western blot、免疫组化(IHC)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p62、LC3-Ⅱ/LC3-Ⅰ表达情况,Western blot、qPCR、IHC检测EMT相关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变小、转移灶数目变少,肝脏组织发生改变,小鼠生长状态得到明显改善;芪-术-蚤给药组肿瘤组织线粒体发生了选择性自噬现象,伴随着自噬小体的产生;芪-术-蚤给药组影响了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生物学过程:PINK1、Parkin、p62、LC3-Ⅱ/LC3-Ⅰ均有一定程度上调(P<0.05,P<0.01),且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P<0.05,P<0.01);芪-术-蚤给药组降低了EMT相关N-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蛋白含量与mRNA水平(P<0.05,P<0.01),同时增高了E-cadherin的蛋白与mRNA水平(P<0.05,P<0.01),且高剂量组均优于低剂量组(P<0.05,P<0.01)。结论芪-术-蚤角药配伍一定程度抑制结肠癌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肿瘤生长和转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INK1/Parkin信号通路扭转线粒体功能异常,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达到治疗结肠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线粒体自噬 PINK1/Parkin信号通路 上皮-间质转化 结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见光诱导催化合成3,4-二氢异喹啉-1(2H)-酮及其衍生物
9
作者 康建军 王津 陈艳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0-236,共7页
建立了一种在温和条件下,用可见光催化合成一系列3,4-二氢异喹啉-1(2H)-酮及其衍生物的方法。该方法在室温条件下,以2-烯丙基-N-甲氧基苯甲酰胺为模板底物,以碘化钾作为光催化剂,25 W 460 nm的蓝色LED灯照射下,合成一系列3,4-二氢异喹啉... 建立了一种在温和条件下,用可见光催化合成一系列3,4-二氢异喹啉-1(2H)-酮及其衍生物的方法。该方法在室温条件下,以2-烯丙基-N-甲氧基苯甲酰胺为模板底物,以碘化钾作为光催化剂,25 W 460 nm的蓝色LED灯照射下,合成一系列3,4-二氢异喹啉-1(2H)-酮衍生物,最高产率可达到83%。该合成路径具有底物适用范围广、经济实用等特点,为3,4-二氢异喹啉-1(2H)-酮衍生物合成提供了一种经济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 2-烯丙基-N-甲氧基苯甲酰胺 3 4-二氢异喹啉-1(2H)- 异喹啉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及塑性-损伤模型研究进展与应用
10
作者 丁发兴 吴霞 +7 位作者 吕飞 王文君 孙浩 SADAT Said Ikram 许云龙 王恩 王莉萍 余志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0-711,共22页
为完善混凝土强度理论和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参考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根据现有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类混凝土多轴强度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变量中的五经验系数取值,完善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并揭示... 为完善混凝土强度理论和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参考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根据现有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类混凝土多轴强度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变量中的五经验系数取值,完善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并揭示约束混凝土工作原理。分析表明,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加,混凝土压损伤比将由单轴受压时为1左右线性递减至小于0.5,八面体剪应力先增大后减小,轴向峰值应力提升为某一定值,压损伤比取值减小引发非弹性体积膨胀减小至不变,因而导致混凝土由单轴受压脆性破坏向多轴受压塑性破坏转变,该理论为钢管混凝土柱中发挥混凝土耗能潜力提供理论依据。依据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确定多类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中的三轴强度参数,包括膨胀角、拉压子午线强度比值和二轴等压与单轴抗压强度比值,并建议常温静力荷载下多类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常温地震荷载下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以及火灾升温环境下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建立约束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介绍多类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中的应用,模型中混凝土采用实体单元而钢管与钢梁采用壳单元,可模拟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滑移与约束作用,当采取增强约束拉筋强柱构造方法时可提升钢管混凝土柱及其结构的承载力、抗震与抗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损伤比 强度理论 塑性-损伤模型 三轴参数 应力-应变曲线 实体-壳单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渗流-溶蚀耦合作用下三维岩石裂隙渗透特性数值计算研究
11
作者 申林方 吕倩文 +3 位作者 刘文连 张家明 杨鸿忠 李泽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8-437,共10页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采用双分布函数分别模拟渗流速度场与溶质浓度场的演化过程,建立了三维岩石裂隙应力-渗流-溶蚀耦合作用机制的数值计算模型,并讨论了渗流流速、法向应力、溶蚀反应速率等因素对裂隙渗透特性演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采用双分布函数分别模拟渗流速度场与溶质浓度场的演化过程,建立了三维岩石裂隙应力-渗流-溶蚀耦合作用机制的数值计算模型,并讨论了渗流流速、法向应力、溶蚀反应速率等因素对裂隙渗透特性演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渗流流速较低时,壁面溶蚀出来的离子得不到及时输运,使得出口处浓度较高溶蚀速度慢,裂隙结构呈“喇叭口”状。增大法向应力会减小裂隙开度,减慢溶质的运移速率,使得裂隙出口处的溶蚀速率显著降低,从而限制了其渗透率的发展。当壁面溶蚀反应速率较小时,裂隙渗透率呈持续缓慢增长的状态;随着溶蚀反应速率增加,出口处的溶蚀量会明显小于入口处,导致出口处壁面发生显著溶蚀之前,裂隙渗透率发展缓慢,此后渗透率便呈急速突变增长趋势。研究成果能够为酸蚀作用下岩石裂隙渗透能力的定量评价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裂隙 应力-渗流-溶蚀耦合 渗透特性 格子BOLTZMANN方法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评价及协调特征研究
12
作者 陈星 叶佳慧 +2 位作者 许钦 张其成 宋兰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3,共8页
城市化进程与水安全、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市圈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引擎。以南京都市圈为实例,深入分析1990-2020年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演变规律,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三者协调发... 城市化进程与水安全、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市圈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引擎。以南京都市圈为实例,深入分析1990-2020年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演变规律,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三者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水安全等级和城市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而粮食安全等级先下降后回升。整体上,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状况均表现良好,到2020年各城市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等级均已达到较安全水平,南京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其城市发展指数远高于其他城市。(2)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从1990年的失调状态逐步进入中级协调或良好协调阶段。各城市水安全发展尤为突出,处于优先地位。其中,扬州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而宣城、芜湖、马鞍山水安全和粮食安全远优于城市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潜力大。(3)建设用地面积扩张、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增加是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粮食价格、第三产业占比以及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等因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为统筹水、粮食、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 耦合协调发展 南京都市圈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模型的学习评价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3
作者 周琳 叶翠芳 +5 位作者 沈建英 刘向前 彭挺 李宏莲 李和 宇兴江 《解剖学杂志》 2025年第1期73-75,共3页
为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将基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CIPP)模型构建的课堂学习评价融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课教学中,探讨其可行性及应用效果。选取本校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126个为研究对象,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课... 为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将基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CIPP)模型构建的课堂学习评价融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课教学中,探讨其可行性及应用效果。选取本校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126个为研究对象,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课程前半程采用传统讲授法(对照教学法),后半程采用融入了CIPP课堂评价的讲授法(CIPP教学法),通过期末试卷成绩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期末试卷分析显示,后半程章节相关试题(采用CIPP教学法)的主观题得分率(0.80±0.07)和前半程章节相关试题(采用对照教学法)的得分率(0.75±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CIPP教学法对课堂学习有帮助的占91.0%,愿意教师继续使用CIPP教学法的占72.0%。在理论课讲授时有机融入基于CIPP的学习评价,在操作上可行,其促进课堂学习的效果,也被学生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学与胚胎学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 课堂评价 学习评价 讲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白酒中20种吡嗪类化合物
14
作者 王娜 沈毅 +6 位作者 庄园 程伟 罗森 张亚东 刘子轩 刘冰 高红波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7,共8页
本研究采用直接进样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测定白酒中20种吡嗪类化合物的方法,并对10种香型不同品牌白酒中的吡嗪类化合物进行测定。该方法在0.01~10.0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在0.998 3~0.999 ... 本研究采用直接进样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测定白酒中20种吡嗪类化合物的方法,并对10种香型不同品牌白酒中的吡嗪类化合物进行测定。该方法在0.01~10.0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在0.998 3~0.999 7的范围内,检出限在0.16×10^(-3)~3.25×10^(-3) mg/L范围内,不同浓度条件下的加标回收率在81.26%~113.13%之间,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42%~4.98%之间。10种香型白酒中吡嗪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吡嗪类化合物在酱香型白酒中含量最高,质量浓度范围为2.63~16.88 mg/L,其次是芝麻香型和兼香型。该方法与气相色谱-质谱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及灵敏度,适用于不同香型白酒中吡嗪类化合物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白酒 吡嗪类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耦合作用下乏燃料剪切机运动副干摩擦行为研究
15
作者 杨贺 董建鹏 +2 位作者 高峰 高山 谭傲霜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3-512,共10页
极端工况下乏燃料剪切机不锈钢滚轮运动副会出现卡死现象,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加之高辐照工况下难以润滑,导致轮轨运动副磨损严重。本文通过对经典Archard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不锈钢干摩擦磨损的热-力耦合模型。对比试验表明,磨损预... 极端工况下乏燃料剪切机不锈钢滚轮运动副会出现卡死现象,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加之高辐照工况下难以润滑,导致轮轨运动副磨损严重。本文通过对经典Archard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不锈钢干摩擦磨损的热-力耦合模型。对比试验表明,磨损预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9.34%,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利用本文所建模型研究了极限滑动工况下剪切滑车滚轮的摩擦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滑动距离的增加,温度和Mises应力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对接触区域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本研究得到了滚轮磨损深度与滑动距离之间的定量映射规律,为提高乏燃料剪切机的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运动副 干摩擦 Archard模型 --磨损完全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作用下劣化灰岩能量演化规律与损伤本构模型
16
作者 杨忠平 侯善萌 +2 位作者 张益铭 高宇豪 刘新荣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9-768,共10页
库水位常年周期性波动,导致消落带基岩处于水动力冲蚀的干湿循环状态,加之覆岩的自重作用,促使基岩强度的劣化。为研究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条件下岩体劣化规律,在现场调查基础上,开展了该耦合条件下灰岩试样劣化试验,阐明了此条件... 库水位常年周期性波动,导致消落带基岩处于水动力冲蚀的干湿循环状态,加之覆岩的自重作用,促使基岩强度的劣化。为研究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条件下岩体劣化规律,在现场调查基础上,开展了该耦合条件下灰岩试样劣化试验,阐明了此条件下灰岩能量演化规律并提出了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根据能率-位移曲线,将岩石破坏过程划分为易损区压密、微裂隙闭合、弹性变形、微裂隙扩展及峰后破坏5个阶段;随着劣化应力的增加,部分耗散能提前释放,耗散能与弹性能相等时的应变逐渐减小;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其破坏时总能量对应力的敏感性增强;揭示了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机理;提出了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作用下考虑压密阶段劣化灰岩的损伤本构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为库区灾害预测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 单轴压缩 能量演化 WEIBULL分布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重蚕丝绵的Py-GC-MS法快速鉴定
17
作者 包海峰 赵海浪 葛元宇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5,共4页
建立了一种快速鉴定增重蚕丝绵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Py-GC-MS)方法,得到了聚甲基丙烯酰胺最佳热裂解条件:热裂解温度为600℃,热裂解时间为0.5 min,裂解炉接口温度为300℃。该方法在甲基丙烯酰胺质量浓度为300~2000 mg/kg的线性范围... 建立了一种快速鉴定增重蚕丝绵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Py-GC-MS)方法,得到了聚甲基丙烯酰胺最佳热裂解条件:热裂解温度为600℃,热裂解时间为0.5 min,裂解炉接口温度为300℃。该方法在甲基丙烯酰胺质量浓度为300~2000 mg/kg的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方法检出限为300 mg/kg,加标回收率为92.22%~112.5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2%~5.81%(n=7)。若检出甲基丙烯酰胺质量分数超过300 mg/kg,则判定蚕丝绵经过增重处理。该方法可直接鉴定聚甲基丙烯酰胺增重蚕丝绵,具有快速环保、准确高效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 聚甲基丙烯酰胺 增重 蚕丝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水堆国产SA-508-Ⅲ-1钢环境影响疲劳试验研究和预测模型开发
18
作者 沈睿 刘畅 +1 位作者 唐力晨 王秉熙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9,共9页
对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设备用国产SA-508 Gr.3 Cl.1低合金钢(简称SA-508-Ⅲ-1钢)进行室温和320℃空气环境,以及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环境下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获得国产SA-508-Ⅲ-1钢在空气环境下的疲劳寿命最佳拟合曲线(平均曲线)。在此... 对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设备用国产SA-508 Gr.3 Cl.1低合金钢(简称SA-508-Ⅲ-1钢)进行室温和320℃空气环境,以及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环境下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获得国产SA-508-Ⅲ-1钢在空气环境下的疲劳寿命最佳拟合曲线(平均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国产SA-508-Ⅲ-1钢在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水环境下疲劳性能的应变速率、温度和溶解氧含量等参数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获得各影响参数的影响函数方程。基于获得的各影响参数的函数方程,建立国产SA-508-Ⅲ-1钢的环境影响疲劳修正因子F_(en)预测模型。本文获得的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水环境下国产SA-508-Ⅲ-1钢的疲劳寿命都位于95%置信度限值(10^(±2σ))范围内,验证了本文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同时,本文获得的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水环境下国产SA-508-Ⅲ-1钢的疲劳寿命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模型所预测的寿命相比,也都位于95%置信度限值(10^(±2σ))范围内,说明ANL模型可用于国产SA-508-Ⅲ-1钢的疲劳寿命预测。本文获得的国产SA-508-Ⅲ-1钢的环境影响疲劳预测模型与ANL模型相比,更适用于国产SA-508-Ⅲ-1钢的寿命预测,为国内第3代核电厂一回路设备考虑压水堆一回路水环境影响的疲劳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水堆核电厂 SA-508--1钢 环境影响疲劳 F_(en)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路-环境作用下山区桥隧连接段行车安全分析
19
作者 王露 霍露露 +1 位作者 张子宇 陈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0,共9页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段在强侧风作用下的行车安全风险,基于车-路-环境多维度耦合力学模型展开分析。通过CarSim仿真平台构建了240组工况(涵盖4种典型车速、3种桥梁长度、5级风速梯度及冰雪低附着等复杂环境条件),重点分析了风速、...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段在强侧风作用下的行车安全风险,基于车-路-环境多维度耦合力学模型展开分析。通过CarSim仿真平台构建了240组工况(涵盖4种典型车速、3种桥梁长度、5级风速梯度及冰雪低附着等复杂环境条件),重点分析了风速、车速(60、80、100、120 km/h)、桥梁长度(20、65、100 m)、路面附着系数、超高(0.06)及圆曲线半径等参数对车辆行驶安全性及横向稳定性的影响,并针对不平稳状态提出了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行驶平稳性与风速呈负相关,与超高值呈正相关,当遭遇5级风、桥长为100 m、超高为0.06且为结冰情况时,需将圆曲线半径提升至134、270、466 m才能以抵消横向风荷载,保证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山区强侧风 空气动力学 --环境耦合 CarSim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域-功能研究法框架下的学术英语语法复杂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生淑 袁周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6,F0003,共16页
Biber等学者开创的语域-功能(RF)研究法强调语域情景特征和交际目的对语法复杂度的解释力,其主要贡献是在语料库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短语修饰语在学术英语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英语语言发展次序假设。本文介绍了RF研究法的理论基础及优... Biber等学者开创的语域-功能(RF)研究法强调语域情景特征和交际目的对语法复杂度的解释力,其主要贡献是在语料库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短语修饰语在学术英语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英语语言发展次序假设。本文介绍了RF研究法的理论基础及优势,回顾了10余年来英语写作领域的RF研究法相关研究和最新动态,并提出未来RF研究法发展的5个方向:①细化语言发展次序假设中的词汇语法结构的功能和意义;②开展更多个案研究,考察短语复杂度的(非)线性发展轨迹;③综合使用自动化工具扩展RF研究法研究主题;④在基于源文写作的课堂上探究提升短语复杂度使用的教学模式;⑤开展其他语言的RF研究法研究,构建适用于语言独特性的复杂度特征体系。同时,结合国内英语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推动国内RF研究法研究的3个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域-功能研究法 学术英语 语法复杂度 短语修饰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