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CloudSat和MODIS数据研究气溶胶对层积云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马月 薛惠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9-245,共7页
利用CloudSat的云雷达数据研究了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的层积云微物理特性。结果显示,CloudSat反演的云滴数浓度在垂直方向变化很小。结合CloudSat的云雷达数据和MODIS的气溶胶数据,研究了气溶胶对层积云的微物理特性和液态水路径的影... 利用CloudSat的云雷达数据研究了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的层积云微物理特性。结果显示,CloudSat反演的云滴数浓度在垂直方向变化很小。结合CloudSat的云雷达数据和MODIS的气溶胶数据,研究了气溶胶对层积云的微物理特性和液态水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液态水路径,气溶胶增加可以使得云滴的尺度减小,但总体上对云滴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云中液态水路径本身变化极大,导致气溶胶对液态水路径的影响很难和云中液态水路径本身的变化分离开。此外还发现:CloudSat反演的层积云液态水路径比MODIS反演的液态水路径偏高;层积云内液态水路径的不均一性比环境气溶胶光学厚度的不均一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MODIS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 层积云 液态水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2C/D卫星微物理特性参数产品在地面降水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2
作者 陈英英 唐仁茂 +1 位作者 周毓荃 毛节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18,I0002,共5页
针对2007年7月14日和2008年8月16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将FY-2C静止卫星的红外、近红外和可见光通道等多光谱数据反演得到的云液水路径产品与同时段地面观测的加密雨量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云液水路径的大值区与强降水中... 针对2007年7月14日和2008年8月16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将FY-2C静止卫星的红外、近红外和可见光通道等多光谱数据反演得到的云液水路径产品与同时段地面观测的加密雨量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云液水路径的大值区与强降水中心的位置基本一致,云液水路径的大小与地面雨量的大小呈现正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卫星反演的云特征参数产品在地面降水分析方面具有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2C 云液水路径 强降水 卫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山区低层云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彭宽军 陈勇航 +3 位作者 王文彩 邱学兴 林雄 白鸿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3-659,共7页
采用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3~2007年的CERESSSFAquaMODIS云资料,选取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大山区,通过考察云量和云液态水柱含量分析了低层云水资源的多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山区多年平均的云量... 采用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3~2007年的CERESSSFAquaMODIS云资料,选取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大山区,通过考察云量和云液态水柱含量分析了低层云水资源的多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山区多年平均的云量年平均区域值在24.4%~27.5%之间,云液态水柱含量在51~56.3g/m2之间。三大山区低层云量和云液态水柱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综合云量和云水柱含量来看,春季是三大山区低层云量资源最丰富的季节,冬季是三大山区低层云中的含水量最丰富的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层云量 水资源 云液态水柱含量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山区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勇航 彭宽军 +3 位作者 史玉光 崔彩霞 林雄 潘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6-891,共6页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1B云资料,对天山山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仅包括云量、云液态水柱含量,还包括云滴...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1B云资料,对天山山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仅包括云量、云液态水柱含量,还包括云滴尺度,为无人区的人工增水作业和天气气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与以往的卫星观测云气候全球数据集相比,该资料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且其观测仪器和云反演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因此其结果较以往更可信。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区云参量年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数值上有很大差别。除了动力条件和气候背景以外,这可能与沙尘气溶胶可以影响云的物理特性和生命期有关。由年变化来看,天山山区的月平均总云量为47%~72%,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12%~50%;天山山区低云的月平均液态水柱含量为56.6~96.0g/cm^2,高云为30.5—59.8g/cm^2。而塔克拉玛干沙漠低云的月平均液态水柱含量为19.4~43.9g/cm^2,高云为9.3~59.0g/cm^2;天山山区的月平均云滴半径低云为12.6~16.0μm,高云为8.6-14.8μm。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低云云滴半径8.8~11.3μm,高云为6.1—11.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云液态水柱含量 云滴半径 年变化 天山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量云液水柱含量的一个设想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洪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95-701,共7页
云液态水柱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雾物理参数。对于云液水柱含量测量已发展了多种技术,但由于云在时空上变化很大,目前地基、飞机以及卫星测量的全部资料,都不能满足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增雨及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需要。作者... 云液态水柱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雾物理参数。对于云液水柱含量测量已发展了多种技术,但由于云在时空上变化很大,目前地基、飞机以及卫星测量的全部资料,都不能满足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增雨及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需要。作者提出一种测云水的新方法,即从卫星-地面的微波衰减来确定云水(斜)柱量,并研究了此方法中的测量通道选择及测量方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误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行,云水的测量精度不难达到20%~30%的水平。与卫星被动微波遥感结合起来,可获得精度更高的云水全球分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液水柱含量 微波衰减 卫星-地面路径 时空变化 雷达 微波辐射计 测量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微波辐射计反演云液水含量的云物理方法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珺 雷恒池 +3 位作者 魏重 胡朝霞 杨军 嵇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71-1082,共12页
用一维层状云模式产生云样本,通过统计回归求得机载对空微波辐射计测云中路径积分液态水含量的反演系数,与用历史探空统计资料作相对湿度诊断产生云样本的反演方法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因素分析、数值模拟检验等方法对机载微波辐射计的探... 用一维层状云模式产生云样本,通过统计回归求得机载对空微波辐射计测云中路径积分液态水含量的反演系数,与用历史探空统计资料作相对湿度诊断产生云样本的反演方法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因素分析、数值模拟检验等方法对机载微波辐射计的探测误差进行估计。对2001年7月8日的个例分析表明,用云模式得到的统计样本,由于加入了对层状云物理过程的考虑,较为符合当天的实际天气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由于背景大气条件、云温、云内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等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反演误差。对反演精度的数值模拟检验表明,各高度层的均方根相对误差在9.5%-12.7%之间,反演精度在所有高度上都高于原方法。对探测误差的因素分析表明,与仪器漂移及背景场引起的误差相比,由云液水垂直分布的不确定所引起的误差是不可忽略的。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反演精度,根据实际宏观观测资料,对云模式产生的大量样本进行筛选,从中选取与实际云况较为符合的云样本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采用这一措施可以使反演精度得到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微波辐射计 云中垂直路径的液态水含量 反演方法 一维层状云模式 辐射传输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RES资料的山区低层云特性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邱学兴 张萍 +5 位作者 陈勇航 张国庆 崔彩霞 武志婷 张栋 桂丽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51,共6页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的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CERES SSF AquaMODIS Edition 1B/2B/2C云资料,分析了中国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三大山区低层云的云量、云冰水柱含量和液态水柱含量及云有效高度...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的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CERES SSF AquaMODIS Edition 1B/2B/2C云资料,分析了中国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三大山区低层云的云量、云冰水柱含量和液态水柱含量及云有效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山区的低层云的云量、云冰水柱含量和云有效高度在6-8月达到高值,区域平均最高值分别为30.1%~32.3%,183.7~247.3 g/m2和4.11~6.20 km;低值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最低值分别为18.0%~20.1%,29.1~47.7 g/m2和2.66~5.33 km.而三大山区云液态水柱含量高值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最大为64.0~104.2 g/m^2,低值主要出现在7-10月和3-4月,最小值为36.1~41.0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层云 云量 云液态水柱 冰水柱 云有效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云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文韬 李兴宇 +1 位作者 张礼林 成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4-586,共13页
利用2001~2016年MODIS月平均液相云水路径(Cloud Liquid Water Path,LWP)、冰相云水路径(Cloud Ice Water Path,IWP)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空中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变化的关... 利用2001~2016年MODIS月平均液相云水路径(Cloud Liquid Water Path,LWP)、冰相云水路径(Cloud Ice Water Path,IWP)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空中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LWP和IWP的年平均分布形态与降水、可降水量对应较好,林芝地区聚集了丰富的LWP、IWP、降水量和可降水量。受印度洋季风影响,LWP和IWP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LWP和IWP最丰富,冬季最少。水汽传输和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是影响夏季LWP和IWP分布的主要因素,夏季高原南部相对湿度大,水汽抬升强烈,促进了LWP和IWP的形成和积累。LWP和IWP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较为相似,3000~5500 m海拔高度区间内二者的总体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变化特征一致,为随高度先较快升高后保持稳定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年平均和季节平均LWP和IWP在2001~2016年间均以减少趋势为主,这一变化趋势与云量和降水变化趋势一致,LWP和IWP的减少趋势与水汽输送通量散度的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云水路径 冰相云水路径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MODIS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条件下的云雷达与微波辐射计反演液态水含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邹明龙 刘黎平 +2 位作者 郑佳锋 曾震瑜 李博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9-680,共12页
为了发展云雷达与微波辐射计联合反演液态水含量的方法,利用2019年4—9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广东龙门开展的综合观测试验中的双波段云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首先检验了在降水条件下微波辐射计天顶观测和斜路径观测两种探测模式反演温... 为了发展云雷达与微波辐射计联合反演液态水含量的方法,利用2019年4—9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广东龙门开展的综合观测试验中的双波段云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首先检验了在降水条件下微波辐射计天顶观测和斜路径观测两种探测模式反演温度(T)、相对湿度(RH)、液态水含量(LWC)和液态水路径(LWP)的合理性,然后分析了两种探测设备反演LWC和LWP的差别。得到以下结论:(1)微波辐射计在斜路径观测模式下反演的产品受降水影响较小,其反演结果明显优于天顶观测模式;(2)两种探测设备反演的LWP相关性较好且随时间变化较为一致,但云雷达反演LWP与平均回波强度有明显相关,随着雷达回波强度的增大,云雷达与微波辐射计反演的LWP之比越大;(3)两种探测设备反演的LWC相关性较差且存在明显偏差,在不考虑融化层的情况下单波段云雷达反演LWC与微波辐射计随高度变化趋势相近,双波段云雷达反演LWC与微波辐射计反演结果在1 km及其以上区间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波段云雷达 微波辐射计 液态水路径 液态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和邻近海域暖云特性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贾海灵 马晓燕 熊飞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7-748,共12页
基于2003~2016年MODIS/Aqua(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云产品资料(MYD08_D3),分析了中国东部大陆及其邻近海域云量(CF)、云滴有效半径(CER)、和液水路径(LWP)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并结合同期ERA-Interim再分... 基于2003~2016年MODIS/Aqua(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云产品资料(MYD08_D3),分析了中国东部大陆及其邻近海域云量(CF)、云滴有效半径(CER)、和液水路径(LWP)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并结合同期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850 hPa垂直速度(ω850hPa)、低对流层稳定度(LTS)、以及MODIS/Aqua水汽产品中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分析了云宏微观物理量与动力、热力及水汽条件之间的关系。从空间分布来看,夏季由日本海至中南半岛存在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云量高值区,覆盖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云量高值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和东部海域上空;云滴有效半径冬、夏分布类似,均为由东南洋面至西北内陆递减;夏季液水路径分布较为均一,冬季空间差异很大,30°N是明显的高低值分界线,这与冬季水汽的分布密切相关。陆地和海洋上云量均呈冬高夏低的变化趋势,陆地大于海洋,而云滴有效半径和液水路径则为夏高冬低,海洋大于陆地。总体来说,云量与PWV和LTS均表现为正相关、与ω850hPa呈负相关,表明低层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水汽向上输送、凝结形成云,但稳定的大气层结又会阻碍云进一步向上发展,使其被限制在底层空间,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暖云,多为中低云,因而云量较高;云滴有效半径和液水路径均与LTS、ω850hPa表现为负相关,但是对PWV的变化不是很敏感,表明水汽并不是影响云滴尺度和液水路径的主导因素,其主要受动力、热力抬升作用的影响;以上关系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云量 云滴有效半径 液水路径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及周边中亚地区中亚低涡背景下云中液态水分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倩 光莹 +6 位作者 刘琼 李建刚 陈勇航 杨莲梅 辛渝 刘统强 黄观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78,共7页
利用2003—2014年5~9月中亚低涡发生时的AIRS Version 6 Level 2卫星资料,分析中亚低涡活动规律以及云中液态水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北涡型中亚低涡共发生97次,南涡型共88次。中亚低涡中心更易向南移动。(2)整体来看,云中液态水呈现... 利用2003—2014年5~9月中亚低涡发生时的AIRS Version 6 Level 2卫星资料,分析中亚低涡活动规律以及云中液态水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北涡型中亚低涡共发生97次,南涡型共88次。中亚低涡中心更易向南移动。(2)整体来看,云中液态水呈现山区多盆地少的趋势,在帕米尔高原、天山和昆仑山脉的山区以及咸海附近均大于100×10-6 kg·m-2。在准噶尔盆地、哈密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小于1×10-6 kg·m-2。(3)中亚低涡发生路径越偏南,云中液态水柱越低。关于云中液态水柱,北涡路径较南涡路径更多。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认识中亚低涡强降水天气系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南涡 北涡 移动路径 月际变化 云中液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上云水路径反演产品及其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2
作者 钱小立 秦正坤 张文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1-1393,共13页
基于极轨卫星NOAA-15上的微波温度计AMSU-A(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A)多年亮温观测资料,建立了全球海洋上的云液态水路径反演产品,并通过对比ERA5和FNL/NCEP再分析资料的云水路径产品,分析了反演产品对云液态水路径气候变化... 基于极轨卫星NOAA-15上的微波温度计AMSU-A(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A)多年亮温观测资料,建立了全球海洋上的云液态水路径反演产品,并通过对比ERA5和FNL/NCEP再分析资料的云水路径产品,分析了反演产品对云液态水路径气候变化特征的再现能力,进一步通过线性回归和EEMD(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方法分别分析了太平洋地区大气云水路径的线性和非线性气候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云水路径反演资料可以很好的再现多年平均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应的气候变化趋势,云水路径气候趋势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带特征,增多和减小趋势随纬度带间隔出现,而且在北半球东太平洋地区,云水路径气候趋势的纬度带特征有向北迁移的现象。相比而言,反演产品的气候趋势与ERA5再分析资料有更好的相似性,而FNL资料对趋势的纬度带特征,尤其是纬度带特征的北移现象未能很好的再现,只是表现为赤道地区水汽减少,而两侧云水路径显著增加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温度计 云液态水路径 EEMD方法 气候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CM4.6两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在东亚模拟结果的评估
13
作者 刘鑫 亢燕铭 +5 位作者 辛渝 陈勇航 周海江 秦汉 何清 王智敏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5,共13页
新一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4.6引进了Mix积云参数化方案,可以将之前版本中的Emanuel和Grell方案结合在一起,以弥补单个参数化方案的不足。利用2016年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对RegCM4.6中Mix和Emanuel... 新一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4.6引进了Mix积云参数化方案,可以将之前版本中的Emanuel和Grell方案结合在一起,以弥补单个参数化方案的不足。利用2016年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对RegCM4.6中Mix和Emanuel积云参数化方案模拟的东亚云量(Cloud fraction,CF)、冰水柱含量(Ice water path,IWP)和液水柱含量(Liquid water path,LWP)进行初步评估,计算了相关系数(r)、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平均偏差(Mean bias error,MB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以便为相关研究选取积云参数化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模拟的CF的MBE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西北部为轻微高估,东南部通常为低估。2种方案在夏季的模拟效果最好,冬季最差。Mix方案的MAE、MBE和RMSE的绝对值在四季普遍小于Emanuel方案。(2)模式明显低估了东亚的IWP,除夏季外,2种方案模拟的IWP与MODIS的都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模式难以准确模拟出云中冰晶相关的物理过程。(3)2种方案模拟的LWP在青藏高原和东部海域均为低估,在中国南部、中部和北部为高估,但Mix方案的偏差更接近于0。冬季,2种方案的评估参数相近,其他季节Mix方案的MAE、MBE和RMSE的绝对值均小于Emanuel方案,其中MAE相差21~39 g·m-2。因此,Mix方案更适用于在东亚进行云水资源方面的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 云量 冰水柱含量 液水柱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墨脱地区云中过冷水的毫米波雷达观测
14
作者 周港又 王改利 +3 位作者 郑佳锋 任涛 张静怡 谢冰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13243-13253,共11页
云中过冷水识别对于人工影响天气及预防飞机积冰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冷水的识别一直是气象探测中的难点,毫米波雷达是连续探测云结构和物理特征的有效工具。利用布设在藏东南水汽通道入口处墨脱地区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基数据,结合微波... 云中过冷水识别对于人工影响天气及预防飞机积冰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冷水的识别一直是气象探测中的难点,毫米波雷达是连续探测云结构和物理特征的有效工具。利用布设在藏东南水汽通道入口处墨脱地区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基数据,结合微波辐射计温度资料,采用基于模糊逻辑法、阈值法进行过冷水识别,识别出的粒子相态包含冰、雪、过冷水及混合态。并利用同址的微波辐射计的液态水路径(liquid water paths,LWP)对墨脱云雷达观测的两个层积云过程的过冷水识别效果进行了分析和初步验证。结果表明:模糊逻辑法和阈值法识别的过冷水基本合理,但模糊逻辑法可以识别更多的过冷水,从定量分析来看,模糊逻辑法相对于阈值法识别的LWP更接近于微波辐射计。藏东南墨脱地区层积云中过冷水的微物理参数与其他地区较为一致,有效半径主要位于7~15μm,液态水含量(liquid water content,LWC)主要分布在0.01~0.3 g/m^(3),但墨脱地区过冷水的分布比其他地区更为丰富,往往云顶、云底及云中同时存在过冷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毫米波云雷达 过冷水 模糊逻辑法 阈值法 液态水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