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百年进展
1
作者 张强 黄建平 +9 位作者 杨金虎 管晓丹 于海鹏 朱飙 张红丽 韩东亮 闫昕旸 张国龙 杨泽粟 曾剑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9-715,共17页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为此,基于近百年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文献资料,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3个方面归纳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干旱、半干旱区的形成及扩缩、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4个方面总结凝炼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未来6个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进展与展望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西南干热河谷植被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要素研究
2
作者 张成 韦疏桐 +3 位作者 刘希宇 张尚弘 唐彩红 周扬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98-5412,共15页
西南干热河谷地处横断山脉腹地,受到气候、地形及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垂向上植被分布格局迥异,低海拔区域为稀树灌草植被生态系统,高海拔区域为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是西南山区特殊的地理区系,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之一。基于Landsa... 西南干热河谷地处横断山脉腹地,受到气候、地形及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垂向上植被分布格局迥异,低海拔区域为稀树灌草植被生态系统,高海拔区域为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是西南山区特殊的地理区系,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之一。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获取了1990—2020年四个季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数据,揭示了近30年西南干热河谷植被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地形、气象、地表温度等要素分析了影响植被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干热河谷低海拔和高海拔区域的气温和地表温度均呈现显著增加,高海拔温度增加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四个季节的NDVI在时间序列上亦呈现增加趋势,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增长速率(0.0077/a)显著高于稀树灌草生态系统(0.0027/a),且区域植被盖度均有向高植被盖度的趋势发展。在驱动要素方面,海拔、坡向、坡度等地形要素导致水热条件不同,从而使得高低海拔的植被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气温和地表温度的增加是导致植被盖度增加的主要诱因,在低海拔区域年均地表温度在20℃时植被盖度增加最快,而高海拔地区15℃时植被盖度增加最快,而超过该温度阈值后植被增加的速度有所下降。研究为指导西南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的管理建议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地表温度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 Google earth engine(GEE)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以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乔鹏飞 李传华 +2 位作者 钟诗瑶 朱鸿娟 苗沛东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5-1117,共13页
本文提出使用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为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以VPD、二氧化碳质量浓度(CO_(2))和年降水量(Pre)为气候变化指标,基于岭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VPDr、VPD、CO_(2)和Pre对植被指... 本文提出使用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为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以VPD、二氧化碳质量浓度(CO_(2))和年降水量(Pre)为气候变化指标,基于岭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VPDr、VPD、CO_(2)和Pre对植被指数NIRv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VPD建立的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VPDr具有可行性,能定量估算其对植被的影响,通过对特定区域的分析,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大于VPD本身。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干的速率大于变湿的速率,整体气候相对变干,对植被产生负影响。大部分区域VPDr的上升表明气候相对变干,抑制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侧、天山山脉和内蒙古高原中段等区域,VPDr下降的区域表明气候环境保持稳定或相对变湿,气候适宜性增强,促进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和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北部等区域。该地区植被呈增长趋势,这主要是CO_(2)的施肥效应和降水增加导致。该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定量指标,并定量估算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拓宽了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表明即使在气候较稳定的地区,气候也会在时空上有相对变化,植被同样受到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影响,且与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差异很大,所有地区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时空相对变化 VPD NIRv 岭回归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杜碧莹 王文婷 +1 位作者 杨阳 郑影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5,124,共9页
三峡大坝及其水库建设改变了当地的下垫面状况和水循环过程,进而影响区域的干湿特征。为探究三峡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采用三峡库区及外围缓冲区共36个气象站点1971—2019年的观测数据,结合干燥度指数(AI)、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以... 三峡大坝及其水库建设改变了当地的下垫面状况和水循环过程,进而影响区域的干湿特征。为探究三峡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采用三峡库区及外围缓冲区共36个气象站点1971—2019年的观测数据,结合干燥度指数(AI)、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以及Mann-Kendall检验和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定量分析该地区49 a间的干湿变化,并聚焦水库建成前后的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1971—2019年间,三峡地区经历了从湿润向干燥的转变,主要是由年参考作物蒸散量(ET 0)变化所致;区域内平均AI呈下降趋势,显著下降站点占比25%(p<0.05),ET 0趋于上升,显著上升站点占比36.1%;风速和相对湿度变化对ET 0变化的贡献率最高,二者的共同作用驱动全区平均ET 0呈上升趋势;2003年水库建成前后,ET 0由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导致AI由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而ET 0转变受相对湿度和风速变化的控制:成库前风速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成库后风速趋于上升,相对湿度趋于下降。该结论有助于理解三峡工程对区域气候的长期影响,以及大型水库蓄水与气候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干湿变化 干燥度指数 蒸散量 风速 相对湿度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是中亚干旱区植被生长的驱动力
5
作者 王瑞兵 邹杰 +6 位作者 丁建丽 邹文松 杨淼 秦梦雨 王祁遇 黄帅 李俊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94-4311,共18页
中亚干旱区(Arid Zone of Central Asia,ACA)作为全球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极为敏感。因此,挖掘气候、土壤、地形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的独立影响和耦合作用,确定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对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至关... 中亚干旱区(Arid Zone of Central Asia,ACA)作为全球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极为敏感。因此,挖掘气候、土壤、地形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的独立影响和耦合作用,确定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对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至关重要。以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Theil-Sen Median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及检验方法,结合变异系数,评估了2001—2020年植被的时空动态,通过地理探测器与偏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植被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评估植被适宜生境以促进植被恢复。结果表明:(1)近20年,中亚干旱区NDVI总体呈微弱上升趋势(0.00005/10a),有57.3%区域植被状况得到改善。整体上2008年植被NDVI值最低,而2016年达到最高,表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周期性波动。中亚北部草原(Northern Steppes of Central Asia,NSCA)区域植被年际波动明显,ACA中西部稳定性较差,其他区域相对稳定。(2)在植被的空间分异上,降水、土壤水分、土壤类型与植被类型对其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各驱动因素间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整体上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与坡向的交互作用最强,区域来看NSCA降水与土壤类型交互显著,其他区域植被类型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显著。(3)植被与土壤水分和气候因子之间更多为正相关的促进作用,且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要高于降水和气温,土壤水分主导了43.8%区域的植被变化,是各生态分区中促进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此外,温度主导影响的面积为17.5%,超过降水(15.9%)和SPEI(11.8%)。同时,人口密度与植被之间主要为弱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表明人为活动对植被的负面影响有限。在植被恢复策略中,草地、农田和混交林是适宜的植被类型,有助于实现生态稳定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植被恢复和管理的科学依据,指导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影响下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NDVI 气候变化 人为活动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9年中国不同干湿气候区地表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归因分析
6
作者 徐金勤 肖潇 +1 位作者 朱平 邱新法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基于湿润指数研究了1960~2019年我国四大干湿气候区的干湿状况变化特征,并结合偏微分方程法量化了主要气候因子变化对于湿润指数变化的具体贡献。结果表明:近60年来,我国干旱区整体上呈现显著变湿趋势,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大部分地区... 基于湿润指数研究了1960~2019年我国四大干湿气候区的干湿状况变化特征,并结合偏微分方程法量化了主要气候因子变化对于湿润指数变化的具体贡献。结果表明:近60年来,我国干旱区整体上呈现显著变湿趋势,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大部分地区呈现变干趋势,湿润区的大部分地区呈现变湿趋势。不同气候区干湿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差异较大,降雨量的显著增加(贡献百分数为54.3%)主导了干旱区气候变湿,平均气温显著增加(贡献百分数为-35.4%)是半干旱区气候变干的主要贡献项,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减少(贡献百分数之和为-45.4%)是半湿润区变干的主要贡献项,降雨量的增加(贡献百分数为34.0%)和净辐射的减少(贡献百分数为31.2%)主导了湿润区气候变湿。值得注意的是,净辐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潜在蒸散量的影响因子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对其干湿变化的贡献明显超过降雨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气候变化 湿润指数 主导驱动因子 贡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3—2020年蒙古锡林河流域极端气候及其对水文干旱的影响
7
作者 曲芷程 黄绍普 +2 位作者 刘司博 王立新 刘东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86-5397,共12页
全球变暖导致区域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改变流域水文过程,并进一步加剧径流的不确定性。阐明长时间尺度极端气候与径流变化的相互关系,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半干旱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3—2020年间的高分辨率气候和径流实... 全球变暖导致区域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改变流域水文过程,并进一步加剧径流的不确定性。阐明长时间尺度极端气候与径流变化的相互关系,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半干旱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3—2020年间的高分辨率气候和径流实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锡林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水文干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量呈现-0.2mm/10a的波动下降趋势,而气温和潜在蒸散发则分别以0.4℃/10a和8.2mm/10a的速率显著上升。(2)标准化径流指数(SRI)以-0.2/10a的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在2001年发生突变,水文干旱趋势增强。(3)极端气温强度和频率指数均显著上升,月最高气温极大值、年最大日最低气温、夏季日数、热夜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10a、0.5℃/10a、4.4d/10a、1.0d/10a;而极端降水指数则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强降水总量、普通日降水强度、持续湿润指数、强降水日数(R10mm)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mm/10a、-0.1mm/10a、-0.2d/10a、-0.1d/10a。(4)SRI与降水、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率之间呈正相关,与温度、潜在蒸散发及极端温度的强度、频率呈负相关。(5)SRI与降水、气温和潜在蒸散发之间主要存在6—10a的显著共振周期,而与极端气候之间的显著共振周期则为2—3a。研究发现,锡林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呈现暖干化趋势,极端气温事件显著增多而极端降水事件未能同步增加导致水文干旱风险加剧,其中降水和R10mm是影响径流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极端气候影响下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 小波分析 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新疆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及其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曹天元 刘振鑫 +3 位作者 王孜澈 张雯茜 黄奥 谢鸣捷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7-401,共15页
基于我国新疆地区1981~2020年的60个气象国家站的降水量日值观测数据,NOAA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2000~2020年NOAA的积雪分布的卫星遥感数据,对该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探... 基于我国新疆地区1981~2020年的60个气象国家站的降水量日值观测数据,NOAA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2000~2020年NOAA的积雪分布的卫星遥感数据,对该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相关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81~2020年新疆7~8月整体NDVI呈现上升趋势;2000~2020年NDVI的增加趋势有所放缓。年均日降水量的逐年变化率的量级在±0.1mm(10a)-1之间,且在不同地域和季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南疆地区的积雪融化率在2000~2020年呈现普遍下降趋势,而北疆地区则呈现较弱的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该区域在不同时间段内,降水量与NDVI之间的相关性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地形平坦区域的多数站点NDVI的变化率与非冬季降水量的相关性较高,而另外一些站点的NDVI主要与冬季降水量和积雪融化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这些站点普遍位于高山山麓区域。由此可知,一方面该地区植被指数受降水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符合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与植被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山麓地区冬季降雪和山地融雪同样对植被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推测,近40年来年内融雪量的增加趋势可能是导致这些地区植被覆盖逐年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成果可从植被覆盖的角度为新疆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观测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区域气候变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 积雪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全军 吴东丽 +2 位作者 宏观 张波 段后浪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60-1572,共13页
为了明确陕西安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观测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线性多元回归法分析了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以及冬小麦生长季(每年10月... 为了明确陕西安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观测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线性多元回归法分析了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以及冬小麦生长季(每年10月至翌年6月)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解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长季日平均气温、日平均地温、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现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P<0.001),其中3月份日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明显,升幅达0.82℃·10 a^(-1),1和3月份相对湿度下降趋势最明显,降幅分别达1.62和1.65个百分点·10 a^(-1)。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各生育时期的日期均显著提前,平均每10 a约提前3.18~12.69 d。营养生长期持续时间平均每10 a缩短8.11 d,营养生殖生长期持续时间平均每10 a延长7.67 d。冬小麦生育期变化和气象因子极显著相关。其中生育期与温度相关性最强。冬小麦10个生育时期日序数与气温、地温呈显著负相关,乳熟期日序数与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P<0.001)。各生育时期日序数与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P<0.001)。影响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的主导气象因子主要是气温、地温和气温日较差(P<0.01),相对湿度、降水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温度升高可能是导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日期提前、营养生长期持续时间缩短和营养生殖生长期延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气侯变化 气象因子 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常学向 赵文智 田全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6,共9页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短缺,威胁干旱区绿洲安全。回顾并综述了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干旱区山地仍需要评估优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趋势,从多尺度、多界面、多学科、多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的综合研究,以促进干旱区山地生态学的发展,为干旱区管理部门提供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科学的制定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干旱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 森林生态水文过程 干旱区高寒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冀西北半干旱区玉米水分盈亏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天媛 雷振东 +2 位作者 张星星 鲁少华 曹增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124-128,共5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冀西北半干旱区玉米水分盈亏情况,本文基于1991—2020年气象数据,分析玉米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变化特征,通过水分盈亏指数研究玉米生育期内各月份的水分供应情况。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多年平均相对湿度、日照... 为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冀西北半干旱区玉米水分盈亏情况,本文基于1991—2020年气象数据,分析玉米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变化特征,通过水分盈亏指数研究玉米生育期内各月份的水分供应情况。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多年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不断降低趋势,平均温度则呈上升趋势,其中日照时数变化尤为显著。生育期内玉米需水量呈先增后减的抛物线趋势,玉米需水量与日照时数、平均温度成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成极显著负相关。多年降雨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仅存在1个突变点,未出现反复振荡的变化趋势。玉米全生育期不同月份均有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其中7—8月正值灌浆期,应及时监测玉米水分情况,防止水分亏缺造成减产。本研究结果可为冀西北半干旱区玉米科学灌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玉米 作物需水量 气象因子 冀西北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21
12
作者 姚玉璧 肖国举 +1 位作者 王润元 张秀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外绝大多数地区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9.168~-1.143 mm/10 a之间,秋季降水量减少最多,春季次之,而夏季部分地区和冬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略增趋势。降水量存在3年、6~8年的周期振荡特征,3年周期振荡在1962-1966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之后逐渐减弱。6~8年振荡在1980-1985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气温距平呈上升趋势,气温距平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74~0.507℃/10 a之间,大部分地区呈先降后升型,转型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冬季气温增高最多,秋季、春季次之,夏季陕、甘、宁交界区及陇中地区气温增高而其余地区气温距平略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近50年来年呈波动变化。平均风速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略增外,其余各地均呈下降趋势。蒸发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各地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相对湿度 半干旱区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97
13
作者 黄建平 季明霞 +2 位作者 刘玉芝 张镭 龚道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4,共6页
从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试验以及气候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等几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以特定区域研究为主,缺乏对全球不同区域... 从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试验以及气候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等几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以特定区域研究为主,缺乏对全球不同区域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时空关联的系统性归纳研究,且野外观测试验持续时间较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机理的认识和陆面过程模式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从资料获取、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3个方面提出未来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半干旱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植被NDVI动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05
14
作者 何月 樊高峰 +2 位作者 张小伟 柳苗 高大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52-4362,共11页
利用GIMMS和MODIS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反演了1982—2010年浙江植被覆盖状况,结合同期研究区63个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和湿润指数等气候指标,分析了该地区植被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 利用GIMMS和MODIS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反演了1982—2010年浙江植被覆盖状况,结合同期研究区63个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和湿润指数等气候指标,分析了该地区植被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浙江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植被覆盖缓慢下降,主要是由于森林植被遭破坏,农业生产活动受抑制影响所致,其中NDVI显著减少的地区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29.1%,主要发生在6—11月;(2)降水量及干湿程度对浙江植被NDVI年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植被与气候要素年变化相关分析发现,NDVI与湿润指数关系较降水、气温更为密切,两者相关及偏相关系数均通过0.05水平的置信度检验,这表明在年际尺度上,湿度的增加增大了植被的生长势,有利于植被生长;(3)植被与气候要素月变化分析表明冬季的热量供给是影响浙江植被生长的重要因子,而植被变化对夏季降水和干湿程度的最大响应为滞后两个月;(4)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作物种植区NDVI有所增加,人类活动对浙江植被覆盖的影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NDVI 气候变化 湿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35
15
作者 谢金南 董安祥 +2 位作者 尹东 朱炳瑗 李栋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359-369,共11页
利用历史文献及有器测以来的甘肃省气象。水文、卫星遥感资料,对个省历史气候背景作了分析,特别是对近70年气候变化和2000年干旱气候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气候变化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对甘肃农业、水资... 利用历史文献及有器测以来的甘肃省气象。水文、卫星遥感资料,对个省历史气候背景作了分析,特别是对近70年气候变化和2000年干旱气候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气候变化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对甘肃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而指出需要思考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西部大开发 干旱 气候变化 中国西部 农业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 被引量:750
16
作者 王遵娅 丁一汇 +1 位作者 何金海 虞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8-236,共9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最近整编的中国 74 0个站逐日资料 ,通过对中国温度、降水、湿度、风速、气压这 5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较为全面的分析 ,揭示了近 5 0a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得到的新结果有 :(1)近 5 0a来 ,全国平均气温在 2 ...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最近整编的中国 74 0个站逐日资料 ,通过对中国温度、降水、湿度、风速、气压这 5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较为全面的分析 ,揭示了近 5 0a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得到的新结果有 :(1)近 5 0a来 ,全国平均气温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上升更为明显 ;西南低温区在 90年代以后温度也处于上升状态 ;夏季的长江中上游出现明显的降温趋势。 (2 )全国平均年总降水量波动略有减少 ,但 90年代以后夏季降水增加明显 ,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 ,而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减少 ,体现了夏季风的减弱。 (3)全国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和降水相似。(4 )中国几乎全部地区的风速都在显著减小 ,冬、春季和西北西部最明显 ,该区 90年代的年平均风速比 5 0年代减少约 2 9%。风速大幅减小主要是由于亚洲冬、夏季风的减弱。 (5 )全国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在增高 ,尤其是北方的冬季 ,这和中国风速的大幅减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温度 降水 湿度 风速 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5-2007年中亚干旱区内陆湖泊面积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75
17
作者 白洁 陈曦 +1 位作者 李均力 杨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8,共9页
中亚干旱区内陆湖泊的湖面变化反映了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文以中亚干旱区平原区尾闾湖泊、吞吐湖泊和高山湖泊三类典型内陆湖泊为研究对象,利用1975-2007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湖泊水域边界信... 中亚干旱区内陆湖泊的湖面变化反映了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文以中亚干旱区平原区尾闾湖泊、吞吐湖泊和高山湖泊三类典型内陆湖泊为研究对象,利用1975-2007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湖泊水域边界信息,分析近30年来内陆湖泊湖面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研究区内有超过一半的内陆湖泊急剧萎缩,湖泊总面积从1975年的91402.06km2减小到2007年的46049.23km2,减小了49.62%.其中,平原区尾闾湖泊面积减小最为显著;吞吐湖泊主要受出口河流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湖面变化较为复杂,既有扩张也有萎缩;高山湖泊主要受气候波动影响,水面变化相对稳定.在中亚区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不同类型湖泊面积的变化也反映出干旱区人类活动对区域水资源时空分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内陆湖泊 湖面变化 气候波动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4年中国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5
18
作者 胡琦 董蓓 +7 位作者 潘学标 姜会飞 潘志华 乔宇 邵长秀 丁梦琳 尹紫薇 胡莉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132,F0003,共10页
利用全国701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基于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计算的湿润指数研究了近54a中国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敏感性和贡献率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气象因子对ET_0的影响,对干湿气候变化的成... 利用全国701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基于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计算的湿润指数研究了近54a中国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敏感性和贡献率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气象因子对ET_0的影响,对干湿气候变化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全国气候在3个时间段(时段1:1961-1980;时段2:1981-2000;时段3:2001-2014)中经历了变湿到变干的过程;不同地区干湿状况变化差异很大,干旱趋势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1961-2014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ET_0呈显著下降的趋势,61.6%的站点出现"蒸发悖论"现象。南方大部分地区和新疆的西北部由于降水量增加和ET_0减少,气候变湿;西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减少和ET_0增加,气候呈显著变干的趋势。ET_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最敏感,风速的负贡献率是引起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时段内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减少对ET_0的负效应超过温度上升对ET_0的增大作用,导致全国ET_0总体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量 风速 参考作物蒸散量 湿润指数 敏感系数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三工河流域山地、平原区气候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杨余辉 魏文寿 +2 位作者 杨青 崔宇 马玉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0-324,共5页
通过分析三工河流域近40a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三工河流域平原区平均温度以0.27℃/10a趋势上升,和全疆变化一致,低于北疆地区;流域山区增温趋势较慢,平均每10年以0.14℃的趋势增温,但冬季增温显著,暖冬趋势明显。(2)三工河... 通过分析三工河流域近40a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三工河流域平原区平均温度以0.27℃/10a趋势上升,和全疆变化一致,低于北疆地区;流域山区增温趋势较慢,平均每10年以0.14℃的趋势增温,但冬季增温显著,暖冬趋势明显。(2)三工河流域平原区1987-2000年比1961-1986年平均降水量偏多35%;三工河流域山区,20世纪80年代降水增加较显著,90年代降水量减少到70年代水平。(3)三工河流域平原区和山区气温、降水,同一气象要素呈现正相关;三工河流域平原区温度与降水没有明显相关性;山区温度与降水表现出负相关性。(4)三工河流域山区温度和降水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没有达到突变水平,工河流域平原区降水,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在1984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温度在1995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近36a三工河流域平原区干旱指数下降趋势显著,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在1983年发生了由高向低的突变;山区干旱指数下降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工河流域 气候变化 气候突变 干旱指数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北方干湿区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8
20
作者 高继卿 杨晓光 +1 位作者 董朝阳 李克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9-110,共12页
中国北方地区降水资源空间差异较大且种植结构迥异,细致分析北方不同干湿区降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可为北方地区合理利用降水资源,调节种植结构,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该文利用中国北方15个省市30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 中国北方地区降水资源空间差异较大且种植结构迥异,细致分析北方不同干湿区降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可为北方地区合理利用降水资源,调节种植结构,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该文利用中国北方15个省市30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过去50 a分为1961-1980年和1981-2010年两个时段,基于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划分标准,明确了与1961-1980年相比,1981年以来北方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空间变化特征;依据中国气象局降水量等级标准及春夏秋冬四季划分标准,系统分析了北方三大区域内小雨、中雨、大雨及暴雨各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在全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中的比例,以及降水在一年四季中的分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1981年以来西北地区的干旱区面积减少,东北地区的半湿润区面积减少,而半干旱区面积扩大明显。研究时段内干旱区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最近30a各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高于1980年之前的20a,其中小雨、中雨等级增加幅度最大;季节变化中,尤以冬季最明显。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年降水日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最近30 a小雨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有明显下降;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减少,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减少更明显,半湿润区则以秋季减少最为显著。北方地区年内发生的降水事件95%以上是小雨和中雨,小雨和中雨量总计占全年降水量的75%;研究时段内北方地区的小雨频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中雨频率呈升高趋势,干旱区表现尤其明显,其对作物生长季内降水有效利用影响较小。各季节降水分配的变化中,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春季降水贡献率升高,半湿润区秋季降水贡献率降低;干旱区仅夏季降水频率有下降;半干旱区各季节降水频率指标变动最突出,春冬季节降水频率有增加而夏秋季节降水频率在下降;半湿润区春季和冬季降水频率有所增加,而秋季降水频率下降;研究区域内各降水指标极大值主要集中南北两端;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内北疆地区及内蒙古东北部的强降水量、强降水日数大于区域内青海、甘肃、宁夏的中部和南部。所得结论可为明确中国北方地区不同干湿区降水资源变化及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 干旱区 北方地区 降水资源 降水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