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的“戡乱动员” 被引量:5
1
作者 汪朝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9,共6页
1947年中,为了挽救其统治的重大危机,国民党被迫实行“戡乱动员”的应变之举,企图集中全力与中共一搏。其后,国民党加强了对其后方的控制与镇压,对舆论的钳制不断加强,异议声音的表达也日渐受限。但是,以严刑峻法为表征的“戡乱动员”,... 1947年中,为了挽救其统治的重大危机,国民党被迫实行“戡乱动员”的应变之举,企图集中全力与中共一搏。其后,国民党加强了对其后方的控制与镇压,对舆论的钳制不断加强,异议声音的表达也日渐受限。但是,以严刑峻法为表征的“戡乱动员”,非但没有能实现国统区的社会稳定,反而凝聚了社会各阶层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之心,加速了他们对国民党统治之离心离德,最终亦未能挽救国民党统治之败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员 国民党统治 战时 简论 1947年 社会稳定 大危机 国统区 挽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抗战时期“政治部第三厅”组建中国共两党的政治博弈 被引量:3
2
作者 马建强 公坤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112,共9页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产生,它既是国民党政府的军事部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汇聚大量进步人士的抗战文化机构,是武汉抗战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抗日的共同目标下具体合作共事的唯一政权组织。武汉抗战期间,...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产生,它既是国民党政府的军事部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汇聚大量进步人士的抗战文化机构,是武汉抗战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抗日的共同目标下具体合作共事的唯一政权组织。武汉抗战期间,第三厅在宣传抗战的文化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见证了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合作与斗争。从第三厅的建制发展脉络来看,其作为国民党的机构组织诞生于蒋介石加强个人军事集权、整合政工与党务的独裁统治中,天然具备为蒋介石宣传“一个政府、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服务的政治逻辑和工作宗旨。中共则立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基点,坚持既独立又斗争的既定方针,牢牢把握文化宣传工作的领导权,聚拢大批左翼爱国人士,最终将第三厅建设成为中共领导的、团结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战斗堡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抗战 第三厅 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政治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后美国的在华军事选择
3
作者 林红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1-95,共5页
二战结束初期的中国 ,在国共两党剑拔弩张的对峙中 ,美国扮演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角色。这个角色企图对中国内部势力施加影响 ,企图“缔造”一个既能防范于苏联又能造福于美国的可靠“伙伴” ,因此美国对可能采纳的对华方案进行过种种考察... 二战结束初期的中国 ,在国共两党剑拔弩张的对峙中 ,美国扮演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角色。这个角色企图对中国内部势力施加影响 ,企图“缔造”一个既能防范于苏联又能造福于美国的可靠“伙伴” ,因此美国对可能采纳的对华方案进行过种种考察和尝试。这其中 ,直接派兵参与国共内战、彻底解救美国在中国的困境的援蒋方案 ,美国政府对华决策者曾以极其微妙的心情多次谈及而后又多次予以否定 ;在这段历史的纷繁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这一方案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 ,对苏战略的需要、对华军事实力优势、在华特权等因素曾一度刺激了美国人的冒险心理 ,然而 ,更为强大的来自中国、苏联和美国本土的制约因素却是美国政府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 ,最终 ,这一方案在两种相互抵触的力量的夹击下只能束之高阁 ,直到一个最佳时机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后 美国 军事选择 中国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问题宣传战:抗战后国共关系转向的集中体现 被引量:5
4
作者 白路 刘会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7,共13页
东北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而成为抗战后国共之争的焦点所在,因此,国共在东北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宣传战。这场宣传战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如何认识东北问题”为中心展开,国民党强硬派挑起宣传战,通过反苏反共宣传打击中国共产党,中国共... 东北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而成为抗战后国共之争的焦点所在,因此,国共在东北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宣传战。这场宣传战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如何认识东北问题”为中心展开,国民党强硬派挑起宣传战,通过反苏反共宣传打击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既以宣传缓解反苏舆论的损害,又正面反击反共宣传;第二阶段以“如何解决东北问题”为中心展开,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主动发起攻势,先以东北抗联宣示其接收东北的合法性,后又呼吁东北立即无条件停战。国民党虽借指责中国共产党阻挠东北接收来推卸军事冲突的责任,但其独占东北而不惜内战的意图也逐步暴露。最终,国共双方的政治主张、利益诉求及其矛盾冲突经宣传战鲜明地呈现出来,而这场宣传战也成为抗战后国共关系转向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传战 东北问题 国共关系 《中央日报》 《新华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中央对战后中国和、战问题的盱衡与抉择
5
作者 于化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6,共13页
随着全面抗战胜利的到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平与战争,民主与独裁两种力量的斗争,成为战后国内政治的显著特... 随着全面抗战胜利的到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平与战争,民主与独裁两种力量的斗争,成为战后国内政治的显著特点。依据中国共产党七大对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中共中央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战略方针,极力推进和平建国构想的实施。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追求和平、民主的真诚努力,揭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内战独裁的真实面目,极大地团结和教育了全国人民,从而把政治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最终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准备了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争取和平建国的斗争,也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觉悟和国民党的彻底孤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建国 国共谈判 全面内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江南地区的国共关系
6
作者 富耀南 管喜凯 《江南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5-38,共4页
本文阐述了抗战时期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的时代背景 ,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在江南地区的特殊性 ,指出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坚决抗战路线得民心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反人民的路线失民心。
关键词 江南地区 国共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 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联合 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