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生青海“22·8”极端强降水的三维环流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泽雯 孙溦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54,共18页
利用探空资料、台站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以包含对流层高层气温特征的三维环流结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2022年8月17—18日引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灾害的短时极端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中国西北... 利用探空资料、台站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以包含对流层高层气温特征的三维环流结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2022年8月17—18日引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灾害的短时极端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中国西北地区上空300 hPa存在明显暖异常,随着时间推移暖异常略向东南方向移动且强度逐渐增强,并在降水峰值时刻达到最强。在静力平衡的调控作用下,对流层高层暖异常上层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下层出现位势高度负异常。与这种配置相对应,对流层高层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为高层辐散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暖异常移动增强,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向东南移动增强。另外,对流层中、低层出现气旋式切变,低层偏东气流转变为气旋前部偏南气流,为降水地区低层暖湿条件增强、大气不稳定度增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三维环流结构不仅为强降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高、低层环流条件与水汽条件,还为不稳定能量的积蓄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大通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喇叭口地形影响下,低层偏南气流携带的丰富水汽在此处聚集,配合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共同促成了此次短时极端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坡 短时强降水 三维环流结构 对流层高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风推导和应用综述 被引量:43
2
作者 许健民 张其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4-582,共9页
该文介绍了卫星风推导和应用的进展,包括卫星风的算法,卫星风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卫星风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以及卫星风的研究工作动向。目前各个卫星数据处理中心卫星风的算法大体一致和稳定。风矢量的追踪用相关匹配法,而风... 该文介绍了卫星风推导和应用的进展,包括卫星风的算法,卫星风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卫星风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以及卫星风的研究工作动向。目前各个卫星数据处理中心卫星风的算法大体一致和稳定。风矢量的追踪用相关匹配法,而风矢量的高度指定依靠双通道物理方法。卫星风的质量是从图像定位和定标开始的许多工作阶段的综合结果,确保每个工作段的高质量对于风矢量的计算都十分重要。卫星风的高度指定仍然是最有挑战性的课题。因为物理定高方法进展不明显,近期内尤其要重视几何定高技术的研究和使用。静止气象卫星的风对数值预报的影响在热带和南半球是正反馈;由于在极地地区各种资料都十分匮乏,极地卫星风对数值天气预报有非常明显的正反馈。卫星风与云图叠合显示,在主要雨带、副热带高压、强对流和热带气旋的诊断、分布、预报中十分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风 卫星风的高度指定 对流层上部环流形势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空流型对西太平洋台风路径影响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徐晶 陈联寿 徐祥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0-420,共11页
利用观测研究,动力诊断分析等手段,从上下游效应、中低纬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青藏高原高空天气系统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台风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1970~1995 年25 年间的统计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空流型与台风路径有如下关系... 利用观测研究,动力诊断分析等手段,从上下游效应、中低纬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青藏高原高空天气系统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台风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1970~1995 年25 年间的统计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空流型与台风路径有如下关系:高原高空500 hPa 为低值系统控制时,有利于台风西行;反之,高原高空500 hPa 为高压时,近海台风往往转向.动力诊断分析的结果揭示了高原上空系统影响下游系统的物理机制,即高原上游扰动动能的传递使得下游的槽发展,并进一步影响台风的引导气流.高原脊的存在,使得涡动动能的输送通道偏北;高原上为槽时,涡动动能的输送通道偏南.高原槽前的南风和台风东侧南风将低纬度的低位涡输入副热带高压,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的发展,影响台风运动,体现了中低纬相互作用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空流型 台风路径 等熵位涡 涡动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对东亚天气型及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施春华 常舒捷 +2 位作者 沈新勇 郭栋 刘仁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4-810,共7页
采用A-Train系列卫星的AURA/MLS水汽、温度资料,CALIPSO/CALIOP云物理资料,结合ECMWF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Cloud Top Above the Tropopause,CTAT)的区域分布,及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 采用A-Train系列卫星的AURA/MLS水汽、温度资料,CALIPSO/CALIOP云物理资料,结合ECMWF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Cloud Top Above the Tropopause,CTAT)的区域分布,及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UTLS)水汽和温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的夏季CTAT发生率是30%~55%,为全球最强区域;东北亚的夏季CTAT发生率是15%~20%,为中纬度最强分布区。以CTAT为指标的合成结果表明:15~30°N的东亚—西太平洋UTLS,水汽呈"上干下湿"的异常分布,温度呈"上冷下暖"的异常分布,该结构与该区域热带气旋合成的结果一致,说明热带气旋是该区域CTAT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35~50°N的东北亚UTLS,水汽呈"上干下湿"的异常分布,温度呈"上暖下冷"的异常分布,该结构与该区域温带气旋合成的结果一致,说明温带气旋是该区域CTAT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 天气型 水汽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涡移出高原后持续的对流层高层环流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郁淑华 高文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41-1455,共1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与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继高原涡移出高原后持续的对流层中层环流特征分析基础上,依据持续强影响高原涡的分类,对1998-2012年持续强影响高原涡不同类型在生成、移出高原、持续强盛与将减弱消失...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与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继高原涡移出高原后持续的对流层中层环流特征分析基础上,依据持续强影响高原涡的分类,对1998-2012年持续强影响高原涡不同类型在生成、移出高原、持续强盛与将减弱消失时的对流层上部多种物理场进行了合成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强影响高原涡持续的对流层高层共同的环流特征是,南亚高压脊线在25°N-28°N,东伸到100°E以东;低涡附近或以北的200 h Pa上空有≥32 m·s-1急流核区的西风急流,和300 h Pa上空有≥20 m·s-1中心区的较强偏西风气流,影响低涡活动的500 h Pa天气系统与低涡的上空200 h Pa有辐散区。反映了高空辐散、高空锋区分别对低涡起了利于低涡辐合加强、高位涡下传引起低涡涡度增加的作用。研究分析还揭示了各类高原涡移出高原后持续的对流层高层的环流特征的主要差异和物理图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移出高原 对流层高层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异常降水的变化特征及环流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楠 李栋梁 张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4-763,共10页
从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地面台站逐日观测资料中选取黄河中上游流域66个台站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周期分布及影响降水的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从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地面台站逐日观测资料中选取黄河中上游流域66个台站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周期分布及影响降水的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旱涝年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易涝区位于河套平原,易旱区位于黄土高原东北部;(2)1960-2008年,流域夏季降水量线性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多雨年少雨年相间出现,近50 a中降水整体呈现平稳—少雨—多雨—平稳—多雨—少雨的过程;(3)黄河中上游流域降水变化周期复杂多样,总体以2 a周期振荡为主,异常少雨年多表现为9 a周期振荡,异常多雨年多表现为15 a周期振荡,且流域主周期的空间分布可能与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及流域分布等地理因素有关;(4)丰、枯雨年环流形式差异显著,影响流域降水的环流系统有季风,西太平洋副高,温带气旋及贝加尔湖低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上游流域 夏季降水异常 小波周期分析 环流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典型异常年”成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敏姣 张雪芹 解承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97-1203,共7页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变化在对流层—平流层水汽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AIRS卫星数据、NOAA全球海温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从海气耦合角度对2003-2011年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典...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变化在对流层—平流层水汽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AIRS卫星数据、NOAA全球海温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从海气耦合角度对2003-2011年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典型异常偏多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NSO事件对于高原上对流层水汽的多少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开始的次年夏季,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偏多(偏少);受海温异常强迫的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2010年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异常偏多的直接原因。2010年夏季高原上对流层位势高度偏高、东亚地区阻塞形势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的异常环流型有利于西太平洋和南海水汽持续向高原地区输送,而高原上空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存在以及冷暖气流的交汇使水汽垂直向上输送加强,共同导致了2010年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异常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上对流层水汽 典型异常年 ENSO 大气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导风资料所揭示的对流层上部环流形势与我国夏季主要雨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1
8
作者 侯青 许健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综合运用1998—2002年的降水资料和卫星导风资料,统计分析了对流层上部的流场特征,证实我国夏季出现重要降水过程时,对流层上部存在3种特定的环流形势:我国南方雨带上空,在对流层上部常伴有一个反气旋脊,是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的反气... 综合运用1998—2002年的降水资料和卫星导风资料,统计分析了对流层上部的流场特征,证实我国夏季出现重要降水过程时,对流层上部存在3种特定的环流形势:我国南方雨带上空,在对流层上部常伴有一个反气旋脊,是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的反气旋向东的延伸,强降水区位于该反气旋脊线和副热带西风急流之间的气流辐散区或脊线南侧热带东风的速度辐散区里,以6—7月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较为多见;强降水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对流层上部不对称反气旋外流区的西侧、高空变形场东侧,常见于7—9月下旬;强降水区位于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里,这种流型以7—8月时在我国30°N以北地区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导风 对流层上部反气旋 副热带西风急流 环流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的应用: 南海上混合层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蔡树群 甘子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14,共8页
从一个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来揭示南海上混合层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南海北部上混合层的厚度(即混合层的下界深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在南海南部上混合层的变化明显不同,前者的混合强度的变化幅度... 从一个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来揭示南海上混合层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南海北部上混合层的厚度(即混合层的下界深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在南海南部上混合层的变化明显不同,前者的混合强度的变化幅度远比后者的要大得多.(2)在中南半岛中部东岸外海的西边界区域内,由于经常受冷涡控制,下层冷水涌升,上层水体层化显著,使得该海区垂直混合减弱.(3)在一些气旋(反气旋)涡的边缘,混合层厚度等值线分布密集,且水平梯度较大.(4)南海上混合层的厚度分布特征与上层环流的分布格局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地转调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上混合层 环流分布格局 陆架海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对流层中高层环流对冬季欧亚雪盖作用响应的回归统计分析
10
作者 徐建军 郭品文 岳波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276-281,共6页
利用欧亚雪盖的时间序列与北半球对流层中高层高度场之间的回归系数分离出与欧亚雪盖相关的异常环流的响应场。研究表明,这种回归响应场不仅能表示雪盖和环流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且能反映相关中心的振幅大小。环流响应场的振幅在中层较... 利用欧亚雪盖的时间序列与北半球对流层中高层高度场之间的回归系数分离出与欧亚雪盖相关的异常环流的响应场。研究表明,这种回归响应场不仅能表示雪盖和环流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且能反映相关中心的振幅大小。环流响应场的振幅在中层较大,中上层具有显著的相当正压结构。冬春夏季的环流对冬季积雪的响应场上都存在明显的定常行星波列,冬季为NEUP型和NPNA型,春季略有变化,夏季存在LEU型和EANA型波列。响应场的行星波列具有分支现象,并以波阵面的形成进行能量传播,能量传播在副热带地区出现拦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环流 欧亚雪盖 回归统计分析 对流层 雪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