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延聪 王盘兴 +3 位作者 周国华 李丽平 王蕊 施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2-838,共7页
用NCEP/NCAR100 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了6、7、8月逐月南亚高压的面积(S)、强度(P)、中心位置(λc,φc)3种环流指数,求出了它们1948—2007年的60a序列。用它们对夏季南亚高压气候及异常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 用NCEP/NCAR100 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了6、7、8月逐月南亚高压的面积(S)、强度(P)、中心位置(λc,φc)3种环流指数,求出了它们1948—2007年的60a序列。用它们对夏季南亚高压气候及异常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6月气候强度最弱、面积最小,中心位于尼泊尔西南边界;7月最强、最大,中心位于巴基斯坦北部;8月较7月略减弱、减小,但较6月强、大,中心位于印度北部。(2)南亚高压各月强度、面积异常作年际准同步变化,故异常分析中P′可代表S′;P′有季内一致性,同年6、7、8月P′同号率达41/60。(3)南亚高压6、7、8月强度的慢变分量小波功率谱在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均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故P′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4)南亚高压历年各月的中心位置分布区域作准纬向分布,其经(纬)向延伸范围与该月气候强度成正(反)比;中心位置异常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南亚高压环流指数 面积 强度 中心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抬升加热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57
2
作者 吴国雄 刘新 +4 位作者 张 琼 毛江玉 刘屹岷 李伟平 钱永甫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184-201,共18页
对近4年来关于青藏高原加热影响气候的研究进行回顾。首先介绍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理论,揭示夏季高原上空低层气旋式及高层反气旋式环流结构稳定维持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加热作用造成的低层正涡源显低层气旋式环流得以稳定维... 对近4年来关于青藏高原加热影响气候的研究进行回顾。首先介绍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理论,揭示夏季高原上空低层气旋式及高层反气旋式环流结构稳定维持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加热作用造成的低层正涡源显低层气旋式环流得以稳定维持的重要原因。而边界层摩擦产生的负位涡是平衡正位涡的主要因素。高原加热还在高原上空形成负位涡,它影响着盛夏的大气外流,是青藏高原上空强大而稳定的反气旋环流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春夏过渡季节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以及亚洲季风爆发的影响方面,进一步确认了感热加热在过渡季节早期(5月中旬以前)环流演变中的重要作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时间演变引起了海陆热力差异对比的变化,使副热带高压带首先在盂加拉湾东部断裂,亚洲季风因而在盂加拉湾爆发。结果还表明,用纬向风垂直差异的时空分布能更准确地表示季节变化的区域差异。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与北半球环流系统年际变化的联系方面,发现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热强(弱)的年份,高原感热加热气泵(SHAP)高(低)效工作,使高原加热对周边地区低层暖湿空气的抽吸效应和对高层大气向周边地区的排放作用加强(减弱),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上升运动、下层辐合和上层辐散均增强(减弱),从而影响着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效应 高原加热 季节转化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环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8月甘肃省持续性高温过程及其异常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叶培龙 刘新伟 +3 位作者 赵文婧 杨晓军 李艳 刘卫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83-1292,共10页
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81个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发生在甘肃省的高温天气基本特征及高温期间异常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16年夏季高温日数甘肃东部地区大部分站点比气候平均值多5天左... 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81个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发生在甘肃省的高温天气基本特征及高温期间异常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16年夏季高温日数甘肃东部地区大部分站点比气候平均值多5天左右;尤其是7月底至8月下旬的高温天气过程,不论是高温天气强度,还是高温天气范围,均为历史罕见。(2)高温发生期间,南亚高压中心较同期偏北5~10个纬距,且中心略向东偏移,造成冷空气不易南下;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覆盖面积明显扩大,急流核的位置偏北3~5个纬距,急流中心区向东明显移动,且分布形态由纬向型转为经向型,对高温天气的发展维持有重要作用。(3)受南亚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稳定,同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出现天数达10天以上,抑制西风带槽脊系统的东移,甘肃境内难以形成有效的降温降水天气。(4)甘肃境内水汽含量虽较往年偏多约20%,尤其是甘肃西部地区,但水汽辐散偏强,不易形成降水;此外,下沉气流异常偏强,高层空气下沉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发展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高温天气 异常环流特征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季节变化中的正斜压环流转换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宣飞 朱乾根 郭品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91-299,共9页
利用1958~1997 年的 N C E P/ N C A R 再分析资料,采用将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分解为正压和斜压环流两个分量的方法,讨论了南亚高压季节演变中的正斜压环流的转换特征。指出(1)夏季,南亚高压以斜压性为主,其斜... 利用1958~1997 年的 N C E P/ N C A R 再分析资料,采用将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分解为正压和斜压环流两个分量的方法,讨论了南亚高压季节演变中的正斜压环流的转换特征。指出(1)夏季,南亚高压以斜压性为主,其斜压分量约占 70 % 的比重,冬季以正压性为主,其正压分量约占 70 % 的比重;(2)由冬季的正压性高压向夏季的斜压性高压的季节演变中,南亚高压是在其斜压分量环流的引导下移动的,即其斜压分量环流的变化超前于其自身的变化;(3)由夏季的斜压性高压向冬季的正压性高压的季节演变则相反,南亚高压是在其正压分量环流的引导下移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季节变化 正压环流 斜压环流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光 李崇银 谭言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9-539,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 ERSST海温资料,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由弱到强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1970年代末,或者说南亚高压强度在1978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突变。对南亚高压偏弱和...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 ERSST海温资料,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由弱到强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1970年代末,或者说南亚高压强度在1978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突变。对南亚高压偏弱和偏强两个阶段的对比分析表明,大气环流(包括风场、温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等)的异常形势和特征显著不同,几乎是相反的。夏季地表潜热通量异常的分析说明,夏季高原(特别是高原西北部)的地表热通量异常对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影响;相对而言,地表感热通量异常可能对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起更重要作用。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全区一致型模态在1970年代末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与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异常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一致型模态异常对南亚高压年代际变化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地表热通量 印度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夏季我国南方大旱天气学背景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郭锐 智协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41,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南方25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03年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与春季、夏季高空环流场和温度场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西、偏北,控制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这是造成夏...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南方25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03年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与春季、夏季高空环流场和温度场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西、偏北,控制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这是造成夏季少雨的主要原因。夏季南亚高压异常强大东伸,对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加强起着一个动力引导作用。西太平洋副高与南亚高压重叠区域对应主要干旱区域。此外,我国南方夏季降水与100hPa温度场存在1~2个月滞后相关美系.前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100hPa温度场异常可以作为长江以南地区旱涝的预报因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南亚高压 副热带高压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