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PV4在介导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机械和热痛敏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杨 王永慧 +3 位作者 丁欣利 王艳琴 王荣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3-1130,共8页
目的:观察持续机械压迫(CCD)对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基因、蛋白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明确TRPV4是否参与CCD导致的机械和热痛敏。方法:建立CCD模型后,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取材前测量运动功能、机械刺激缩... 目的:观察持续机械压迫(CCD)对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基因、蛋白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明确TRPV4是否参与CCD导致的机械和热痛敏。方法:建立CCD模型后,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取材前测量运动功能、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为了测量TRPV4反义核苷酸干扰对机械和热痛阈值的影响,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TRPV4寡脱氧核苷酸(ODN)40μg/d,每天1次,第7天后测量大鼠行为学变化。使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TRPV4基因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RPV4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检测低渗溶液和佛波醇(4α-PDD)刺激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所有动物在损伤前后步态均正常,持续压迫明显降低大鼠的机械和热痛阈,TRPV4干扰可部分逆转该痛敏。持续机械压迫可以明显增加TRPV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手术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TRPV4mRNA的表达分别为假手术组大鼠的4.29倍、2.95倍和2.48倍,蛋白表达量分别为假手术组大鼠的4.34倍,3.88倍和2.47倍。持续机械压迫后,对低渗溶液和4α-PDD产生反应的DRG神经元的比例数增加,细胞内钙的峰值增高。这种反应被TRPV4反义ODN所抑制。结论:CCD可以上调TRPV4的基因、蛋白表达,敏化通道的功能;TRPV4参与介导CCD导致的机械和热痛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痛敏 热痛敏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 背根神经节 持续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胡索乙素对小鼠坐骨神经CCI模型背根神经节Cav1.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姜海波 王军 +6 位作者 苏建华 房铭铭 杨楠 杨家伟 万芬 肖杭 唐金荣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98-1603,共6页
目的探讨延胡索乙素对小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对背根神经节Cav1.2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CCI组(C组)、延胡索乙素组(L组)。建立稳定的小鼠坐... 目的探讨延胡索乙素对小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对背根神经节Cav1.2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CCI组(C组)、延胡索乙素组(L组)。建立稳定的小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按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诱发和持续时间,又将L组分为诱导期组、诱导维持期组、长程低剂量组。诱导期组于疼痛诱导期(0~5 d)、诱导维持期组于疼痛诱导期及维持期(0~5 d、14~19 d)腹腔给予延胡索乙素45mg·kg^(-1),每日1次;长程低剂量组从术后即刻开始腹腔给予延胡索乙素15 mg·kg^(-1),每日1次,给予19 d。监测小鼠行为学变化,检测小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背根神经节中Cav1.2表达。结果脊髓背根神经节Cav1.2在C组表达水平最低,S组表达水平最高,在诱导期组、诱导维持期组及长程低剂量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C组比较,诱导期组、诱导维持期组高剂量以及长程低剂量组长程低剂量给予延胡索乙素可以明显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诱导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P<0.05,P<0.01)。高剂量延胡索乙素可以缓解诱导期、维持期的机械痛敏及维持期的热痛敏(P<0.05),低剂量延胡索乙素对诱导期机械痛敏和热痛敏均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小鼠CCI模型疼痛的诱导期、诱导维持期应用高剂量以及长程应用低剂量延胡索乙素可明显缓解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可能机制之一是延胡索乙素通过上调脊髓背根经节Cav1.2亚基的表达来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乙素 Cav1.2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外周神经元PAR2-PKA/PKCε通路对痛转化模型大鼠痛阈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房军帆 王思思 +4 位作者 孙海榉 邵晓梅 梁宜 方剑乔 杜俊英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元蛋白酶激活受体2-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Cε(PAR2-PKA/PKCε)通路在痛转化中的作用,寻找同时干预急性痛和慢性痛的可能方案。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诱发组、诱发组、抑制剂1组和抑制剂2组。除空白组和假诱发组,...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元蛋白酶激活受体2-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Cε(PAR2-PKA/PKCε)通路在痛转化中的作用,寻找同时干预急性痛和慢性痛的可能方案。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诱发组、诱发组、抑制剂1组和抑制剂2组。除空白组和假诱发组,所有大鼠均通过先后足部注射角叉菜胶和前列腺素E2(PGE2)建立痛觉敏化诱发模型。PGE2于角叉菜胶注射后7 d进行足部注射。抑制剂1组和抑制剂2组大鼠于PGE2注射前/后,分别给予PAR2抑制剂。观察角叉菜胶/生理盐水,注射前、注射后5 h、3 d、6 d、7 d 0.5 h、7 d 4 h和7 d 24 h大鼠机械痛阈(PWTs)的变化,检测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造模侧背根神经节(DRG)中PAR2、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PKCε)表达。结果痛觉敏化诱发模型建立成功。角叉菜胶注射后7 d给予PGE2,显著延长了PGE2诱发疼痛的存在时间,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假诱发组大鼠PWTs与同期空白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诱发组大鼠PWTs明显低于同期空白组和假诱发组大鼠(P<0.01)。诱发组大鼠造模侧DRG中PAR2和PKCε表达在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明显提升,高于同期假诱发组和空白组(P<0.05)。给予PAR2抑制,不论时间均能显著翻转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诱发组大鼠由PGE2诱发的疼痛(P<0.05),并抑制DRG中PKCε表达。但,给予PAR2抑制剂不能影响PGE2诱发的急性疼痛和调制DRG中PKA含量。结论抑制PAR2表达能阻断急性痛向慢性痛转化,这可能与其抑制DRG中PAR2-PKCε通路激活有关。但抑制PAR2并不能干预急性痛,这可能是因为DRG中PAR2相关通路未参与急性痛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转化 慢性痛 背根神经节 酶激活受体2 蛋白激酶CΕ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O/NGF对大鼠背根节压迫性损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焦旭文 徐泽 +5 位作者 李军平 王国平 韩怀钦 冯利强 戴卿俊 何仲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3-300,共8页
目的:外源EPO/NGF通过其抗痛敏作用,抗凋亡作用及对钠离子通道的影响来探索和研究其在背根神经节(DRG)慢性压迫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模型,并给予外源EPO或NGF,进行行为学检测,测量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T... 目的:外源EPO/NGF通过其抗痛敏作用,抗凋亡作用及对钠离子通道的影响来探索和研究其在背根神经节(DRG)慢性压迫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模型,并给予外源EPO或NGF,进行行为学检测,测量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Tunnel方法原位检测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技术,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jun,c-fos,NGF,Nav1.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从建模第1 d起痛阈就开始下降,并持续到13 d;与模型组相比,EPO/NGF治疗组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得以升高,DRG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凋亡现象减轻或者恢复。NGF的表达由于受到压迫损伤而降低,在给予外源NGF或EPO治疗后表达升高,Nav1.8的表达与NGF相一致。结论:EPO和NGF在神经系统中具有一定的抗凋亡作用,镇痛作用及促进钠离子通道Nav1.8的表达,并且痛阈的降低与Nav1.8表达下降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神经生长因子 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 NAV1.8 细胞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K-TRPV4途径参与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痛觉敏感的脊髓中枢敏化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贾磊 魏慧 +2 位作者 张杨 怀娟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85-1291,共7页
目的:探讨ERK-TRPV4途径参与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CD)后痛觉敏感的脊髓中枢敏化的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Wistar大鼠共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CCD手术组36只(包括术后2d、4d、7d、10d和14d,每组6只,以及免疫荧光组6只)。利... 目的:探讨ERK-TRPV4途径参与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CD)后痛觉敏感的脊髓中枢敏化的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Wistar大鼠共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CCD手术组36只(包括术后2d、4d、7d、10d和14d,每组6只,以及免疫荧光组6只)。利用免疫共沉淀检测正常大鼠脊髓背角中ERK与TRPV4的相互联系。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ERK与TRPV4的分布情况。制备CCD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及术后2d,4d,7d,10d及14d,手术侧及对侧脊髓背角ERK和TRPV4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术后4d脊髓背角中ERK和TRPV4阳性细胞数目、神经元的形态及阳性神经元比率的变化。结果:CCD术后第2天至第10天,手术侧脊髓背角中ERK及TRPV4表达明显升高(P<0.01)。同时,手术侧脊髓背角中ERK和TRPV4阳性细胞数目、共同阳性表达细胞数及阳性神经元细胞比率均高于非手术侧(P<0.01)。脊髓背角阳性神经元分布于灰质第Ⅰ至Ⅳ层,手术侧的神经元树突棘生成增加,胞体增大。结论:ERK-TRPV4通路参与了CCD后痛觉敏感的脊髓中枢敏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 痛觉敏感 脊髓 中枢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异位放电中的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范真真 曲玉娟 +3 位作者 魏慧 王永慧 马剑锋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的异位放电情况,明确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是否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方法:共采用35只Wistar大鼠。制备大鼠DRG的CCD模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 目的: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的异位放电情况,明确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是否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方法:共采用35只Wistar大鼠。制备大鼠DRG的CCD模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分别记录正常组大鼠DRG及CCD组、CCD+钌红(RR)组、CCD+佛波醇(4α-PDD)组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情况。结果:持续压迫明显降低大鼠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n=30,P<0.05);CCD组可以记录到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放电率约为67%,而正常组DRG的异位放电率约为4.5%;以TRP家族阻断剂钌红(RR)10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神经元异位放电的频率和波幅均明显下降(n=10,P<0.05);以TRPV4特异性激动剂佛波醇(4α-PDD)1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异位放电频率和波幅均明显增加(n=10,P<0.05)。结论:CCD后受损DRG可出现异位放电,TRPV4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放电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 背根神经节 持续压迫 电生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大鼠神经病理学及背根神经节P2X_3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程瑞动 屠文展 +2 位作者 操芬 程博 蒋松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1期66-69,I0002,共5页
目的:观察EA对CCI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DRG 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神经组织学的影响及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健侧EA组、患侧EA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及EA组... 目的:观察EA对CCI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DRG 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神经组织学的影响及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健侧EA组、患侧EA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及EA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模型。各组于术前(0天)及术后3、57、1、01、2、14天分别测量大鼠患侧足MWT和TWL,EA组于术后第8天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7天,每天1次。术后14天对坐骨神经标本行组织学观察,采用Estebe评分方法行组织学评分,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患侧L5背根神经节中P2X3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各组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EA组较CCI模型组痛阈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模组。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异,各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EA组较模型对照组患侧DRG L5中P2X3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5),并且患侧EA组较健侧EA组减少明显。结论:电针对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DRG中P2X3受体的表达产生作用;患侧电针较健侧电针镇痛效果明显;电针后坐骨神经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 神经病理学 背根神经节 P2X3受体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ω-芋螺毒素S03对大鼠慢性神经痛的镇痛作用及对DRG细胞内Ca^(2+)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红 周晓巍 +1 位作者 张宏 黄培堂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3-697,共5页
目的ω-芋螺毒素SO3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从海洋生物线纹芋螺中提取的一种多肽,为新型、特异性N型电压敏感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观察鞘内注射(it)ω-芋螺毒素SO3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 I模型)所致神经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对背... 目的ω-芋螺毒素SO3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从海洋生物线纹芋螺中提取的一种多肽,为新型、特异性N型电压敏感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观察鞘内注射(it)ω-芋螺毒素SO3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 I模型)所致神经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对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内Ca2+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N组)、CC I后14 d组(C组)、CC I 14 d it生理盐水组(CN组)、CC I 14 d it SO3 600 ng组(CS 1组)和CC I 7 d后连续鞘内注射SO3 30 ng.h-1共7 d组(CS 7组)。观察各组动物热痛觉过敏及机械刺激痛觉异常的反应阈值,并测定DRG细胞内Ca2+含量。结果CC I 14 d时结扎侧与非结扎侧热及机械刺激痛阈值均下降,同时DRG细胞内Ca2+含量也升高。it SO3后,结扎侧及非结扎侧痛阈值均升高,而DRG细胞内Ca2+含量降低。结论it SO3对慢性神经痛有镇痛作用,同时可以抑制CC I引起的DRG细胞内Ca2+含量增加,提示DRG细胞N型Ca2+电流在此伤害性信息传递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芋螺毒素SO3 神经痛 背根神经节 细胞内钙含量 N型钙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氧对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介导的痛信号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吕虎 徐娟娟 +4 位作者 陈辉 许华 孙继虎 蔡志扬 熊源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P2X3受体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的影响。方法用成年雌性SD大鼠建立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CD)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经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PBN 10... 目的探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P2X3受体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的影响。方法用成年雌性SD大鼠建立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CD)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经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PBN 100mg/kg、PBN 30mg/kg、PBN 10mg/kg,给药30min后,经足底注射P2X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α,β-meATP 50nmol,体积为50μL,持续观察注射后15min内的自发缩足次数和主动悬足时间,并整合计算每2min内的综合悬足时间(PLTPM)。结果 PBN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由α,β-meATP引发的自发性痛行为,与NS组比较,PBN100mg/kg组在前6min内能明显抑制自发性疼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BN 30mg/kg组大鼠仅在2至4min时间单位表现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有效缓解由CCD模型引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及P2X3受体激动剂诱发的自发痛,ROS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P2X3受体介导的痛觉信息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P2X3受体 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 神经病理性疼痛 自由基清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ε对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背角星型胶质细胞激活和机械痛敏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杨 杜占慧 +2 位作者 魏慧 高文双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78-1284,共7页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以及PKCε是否可以通过调节星型胶质细胞的活性而参与CCD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大...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以及PKCε是否可以通过调节星型胶质细胞的活性而参与CCD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大鼠8只:假手术组、CCD7天组、CCD14天组、CCD7天+BIM I组、CCD+DMSO组、CCD+PDBu组,分别通过鞘内注射不同药物,或对正常大鼠鞘注DMSO/PDBu后,测量大鼠机械刺激缩爪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脊髓背角PKCε和GFAP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激活情况。结果:CCD术后第4天,鞘内注射PKCε的激动剂PDBu 1—4h,明显降低CCD大鼠PWMT(P<0.05),而给予BIM I 1—4h,可升高CCD大鼠PWMT(P<0.05)。从CCD术后第4天起,连续3天鞘注BIM I,可明显缓解大鼠的机械痛敏(4天,P<0.05),但从停止注射后镇痛作用消失(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CD后7天和14天,手术侧背角PKCε和GFAP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星型胶质细胞激活增加,而注射BIM I可明显抑制PKCε和GFAP表达(P<0.05)和星型胶质细胞激活。PDBu可导致正常大鼠PWMT明显降低(P<0.05),GFAP蛋白质表达量增加(P<0.05),促进星型胶质细胞激活。结论: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机械痛阈下降的同时,手术侧脊髓背角内PKCε和GFAP蛋白表达上调,星型胶质细胞激活增加。PKCε可能通过调节星型胶质细胞激活参与CCD后病理性神经痛的中枢敏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 蛋白激酶C 星型胶质细胞 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片钳技术在慢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改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捷 方东 +1 位作者 李松 邢国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以骨癌痛大鼠为例,探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慢性痛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分离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对照组和骨癌痛组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及TRPV1(transient recept... 目的:以骨癌痛大鼠为例,探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慢性痛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分离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对照组和骨癌痛组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及TRP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的电流,分析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可以记录到骨癌痛大鼠的小直径DRG神经元静息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增加、爆发动作电位的阈值降低、TRPV1通道的电流幅度增大。结论: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可以有效而直观的记录到单个神经元动作电位和电流的变化,并由此对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慢性痛发病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细胞膜片钳 背根神经节 慢性痛 动作电位 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在小鼠慢性背根神经节压迫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涛 陶金 +2 位作者 方烨红 崔欢 马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在小鼠慢性背根神经节压迫(CCD)模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L型不锈钢棍插入小鼠右侧L3和L4椎间孔,持续压迫背根神经节(DRG)建立小鼠CCD模型。在CCD手术前1 d及手术后1、3、5、7 d向小鼠胫骨前区皮内注射10μL 5-HT...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在小鼠慢性背根神经节压迫(CCD)模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L型不锈钢棍插入小鼠右侧L3和L4椎间孔,持续压迫背根神经节(DRG)建立小鼠CCD模型。在CCD手术前1 d及手术后1、3、5、7 d向小鼠胫骨前区皮内注射10μL 5-HT(低剂量浓度为0.003 g/L,高剂量浓度为0.3 g/L)后,录像分析小鼠对注射5-HT后所产生的痒与痛行为学;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小鼠DRG中H4蛋白的表达;实时PCR检测CCD模型小鼠压迫5 d后双侧L3和L4 DRG内5-HTr1a和5-HTr2a的表达。结果与手术前1 d比较,低浓度5-HT在CCD手术后3 d可以明显增加痒行为;高浓度5-HT在CCD手术后1 d可以明显增加痒行为(P<0.05)。与手术前1 d比较,低浓度5-HT在小鼠CCD手术后1 d和3 d可以明显增加痛行为(P<0.05);高浓度5-HT在小鼠CCD手术后1 d可以明显增加痛行为(P<0.05)。与对侧DRG比较,压迫5 d的DRG中H4蛋白,5-HTr1a、5-HTr2a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受压迫DRG神经元H4、5-HTr1a和5-HTr2a表达上调,引起感受野对5-HT诱发痛与痒的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小鼠 慢性背根神经节压迫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对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民皓 张红 +4 位作者 胡玉萍 刘清珍 李伟伟 胡益民 李伟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7-712,共6页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很常见,但治疗效果欠佳。文中应用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治疗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并观察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很常见,但治疗效果欠佳。文中应用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治疗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并观察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A组(假手术+细胞培养液)、B组(CCI+细胞培养液)和C组(CCI+NSC),然后各组再随机分为:A1、B1和C1组(CCI后3 d鞘内移植组)和A2、B2和C2组(CCI后10 d鞘内移植组),每组12只。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4、21 d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术后7 d、14 d和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eal-time PCR技术观察DRG、脊髓背角中GDNF的表达变化。结果①与A组相比,B1、B2、C1、C2组术前1 d、术后1 d和21d 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 MWT和TWL逐渐降低,至术后7d降低至最低点,在此期间各时间点痛阈与A1组比较,B1、B2、C1、C2组数值均有显著降低(P<0.01),之后缓慢升高,于术后21 d恢复至术前水平;与B组比较,C组术后7d、14dMWT和TWL明显上升(P<0.01)。②与B组比较,A组术后7d、14d和21d各组大鼠GDNF的表达呈低水平(P<0.05);术后7 d,C1组GDNF的表达量较B1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4 d和21 d,C1、C2组GDNF的表达量高于B1、B2组(P<0.05)。结论鞘内移植NSC可通过提高脊髓背角和DRG中的GDNF表达量,从而对CCI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起预防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慢性限制损伤 脊髓背角 背根神经节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差异蛋白质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杨 张燕 +3 位作者 王永慧 张旭华 邵建敏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28-936,共9页
目的: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查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特别是筛查与疼痛和组织损伤相关的蛋白。方法:78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CD组,建立CCD模型后,测量行为学指标。28d后处死大鼠,从DRGs中提取蛋白... 目的: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查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特别是筛查与疼痛和组织损伤相关的蛋白。方法:78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CD组,建立CCD模型后,测量行为学指标。28d后处死大鼠,从DRGs中提取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离蛋白,找出差异表达蛋白,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得到其肽指纹图谱(PMF),进行鉴定。使用Westernblot和实时RT-PCR验证部分差异蛋白。结果:CCD明显降低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正常组和CCD组98个蛋白点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成功鉴定出15种蛋白,其中8种蛋白的表达在CCD组下调,7种蛋白表达上调(其中1种蛋白只存在于CCD组)。验证显示与质谱分析的结果相符。结论:以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分析CCD对DRG蛋白质表达的影响,鉴定出15种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膜联蛋白A2、p11和蛋白激酶Cε(PKCε)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参与了神经性疼痛的发生过程。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上调或许参与神经元凋亡,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上调或许与神经保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神经病理性疼痛 持续压迫背根神经节 生物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T型钙通道反义寡聚核苷酸对慢性背根节压迫大鼠痛阈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张军 曾因明 +2 位作者 方志源 陈志新 文先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6-259,共4页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T型钙通道(Cav3.0)反义寡聚核苷酸对慢性背根节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大鼠痛阈的影响,初步探讨脊髓T型钙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T型钙通道(Cav3.0)反义寡聚核苷酸对慢性背根节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大鼠痛阈的影响,初步探讨脊髓T型钙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CCD+NS组、CCD+Cav3.0反义寡聚核苷酸组(CCD+Cav3.0-AS)、CCD+Cav3.0错义寡聚核苷酸组(CCD+Cav3.0-MM)、假手术(sham)+NS组。各组大鼠在CCD或sham术后d1始连续4d每天2次鞘内分别注射12.5μg,容积均为10μl的Cav3.0-AS、Cav3.0-MM或NS10μl,分别观察手术后1~14d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结果鞘内注射Cav3.0反义寡聚核苷酸能延缓CCD大鼠痛敏的形成,在CCD术后d8~9才形成与CCD+NS组类似的痛敏,而鞘内注射Cav3.0错义寡聚核苷酸则与CCD+N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T型钙通道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抑制脊髓T型钙通道基因的表达具有疼痛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痛 T型钙通道 慢性背根节压迫 痛阈测定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玉萍 杨建军 +1 位作者 李伟彦 稽晴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236-1241,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表达的变化,以及鞘内注射...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表达的变化,以及鞘内注射NCAM相似肽c3d、NCAM反义寡核甘酸(Anti)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影响,探讨GDNF、NCAM在NP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1: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1只):疼痛组和对照组。疼痛组大鼠行左侧坐骨神经结扎术,建立CCI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5、7、14、21 d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withdrawl threshold,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技术检测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GDNF和NCAM的表达变化。实验2: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对照组、NS+GDNF组、c3d+GDNF组、Anti-NCAM+GDNF组。各组大鼠于建立CCI模型后3 d鞘内注射上述制剂,观察其痛阈变化。结果实验1:与对照组相比,疼痛组大鼠术前1 d、术后1、21 d 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14 d MWT和TWL均降低,其中术后7 d阈值最低(P<0.01);术后3、5、7、14 d GDNF和NCAM的表达均升高,其中7 d表达最高(P<0.01)。实验2:与NS对照组相比,NS+GDNF组、c3d+GDNF组MWT和TWL明显降低(P<0.01),Anti-NCAM+GDN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GDNF组、c3d+GDNF组与给药前相比,MWT和TWL明显降低(P<0.01);Anti-NCAM+GDN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CCI后出现痛阈下降,DRG中GDNF和NCAM表达增高;外源性GDNF可缓解NP,阻断NCAM表达可消减GDNF的镇痛作用,提示GDNF和NCAM信号通路参与了NP的发生和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脊髓背根神经元 慢性压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床子素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MyD88、p-ERK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温超 王春梅 杨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8-531,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慢性坐骨神经压迫(CCI)模型,探讨蛇床子素对CCI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CCI组,治疗组,每组8只。治疗组分别... 目的建立大鼠慢性坐骨神经压迫(CCI)模型,探讨蛇床子素对CCI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CCI组,治疗组,每组8只。治疗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7 d鞘内注射蛇床子素(1 mg/50μL),sham组、CCI组在相同给药时间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分别在术后1、3、5、7、14 d检测后足机械缩足阈值(PMWT)和后足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TWL)。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DRG中MyD88和p-ERK表达。结果与sham组大鼠比较,CCI组大鼠的PMWT明显降低(P<0.01)。与CCI组比较,治疗组大鼠术后1、3、5 d PMWT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7、14 d PMWT明显升高(P<0.05)。与sham组比较,CCI组的大鼠PTWL明显缩短(P<0.01);与CCI组比较,治疗组PTWL明显增加(P<0.01)。与sham组比较,CCI组术后14 d DRG中My D88、p-ERK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CCI组比较,治疗组术后14 d DRG中MyD88、p-ERK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蛇床子素可下调CCI大鼠DRG中MyD88的表达,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床子素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 大鼠 背根神经节 髓样分化因子88 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干扰慢性炎性痛大鼠患侧背根神经节MrgC表达及PKCε磷酸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小溪 方芳 +1 位作者 方剑乔 刘盈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9-45,I0007,共8页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大鼠患侧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Mrg C(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C,Mrg C)...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大鼠患侧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Mrg C(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C,Mrg C)mRNA与蛋白表达的干扰作用,并观察该作用对大鼠患足痛阈及患侧DRG PKCε丝氨酸729点位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of PKCεSer729,p-PKCεSer729)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Sprague-Dawley,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siRNA组,Mrg C siRNA组,每组8只。大鼠脊髓鞘内插管成功后,两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鞘内注射4 d,1次/d,5μg/d/只。给药第4 d,大鼠右后足底注射CFA 0.1 m L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此后隔日注射药物,直至给药第11 d处死。分别于鞘内置管前、给药前、给药4 d(CFA造模0 h)、给药5 d(CFA造模24 h)、给药11 d(CFA造模7 d)5个时点检测大鼠患足机械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侧DRG Mrg C的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患侧DRG Mrg C表达量及p-PKCεSer729的含量。结果与给药4 d比较,给药5 d两组大鼠的PWTs均有显著的下降(P<0.01);给药前后各时点,两组大鼠之间PWTs没有明显差异。观察给药11d时大鼠患侧L4-L6 DRG Mrg C mRNA的表达,与对照siRNA组比较,Mrg C siRNA组各神经节Mrg C mRNA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观察大鼠给药11d时大鼠患侧L4-L6 DRG Mrg C与p-PKCεSer729的表达,与对照siRNA组比较,Mrg C siRNA组患侧DRG的Mrg C阳性细胞率明显减少(P<0.01),而p-PKCεSer729的阳性细胞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 Mrg C siRNA片段可有效干扰CFA慢性炎性痛大鼠患侧L4-L6 DRG Mrg C mRNA与Mrg C的表达,对Mrg C的干扰作用能显著上调PKCεSer729磷酸化的水平,但不影响大鼠患足机械缩腿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干扰RNA MrgC 蛋白激酶Cε亚基Ser729磷酸化 慢性炎性痛 背根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背根节压迫诱致DRG大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和Ih电流显著上调 被引量:1
19
作者 解柔刚 韩克威 +2 位作者 黄萌 吴霜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CCD模型模拟的腰背痛诱致的DRG大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及其离子通道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压迫腰膨大L4/L5 DRG的CCD模型,模拟临床常见的腰背痛的触诱发痛表现。制备整节L4/L5 DRG标本,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去极化电流... 目的:探讨大鼠CCD模型模拟的腰背痛诱致的DRG大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及其离子通道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压迫腰膨大L4/L5 DRG的CCD模型,模拟临床常见的腰背痛的触诱发痛表现。制备整节L4/L5 DRG标本,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去极化电流刺激诱致的DRG大型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变及其离子通道机制。结果:对直径>50μm的健康的DRG大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显示:给予去极化方波电流刺激可以诱致CCD模型大鼠DRG大神经元呈现兴奋性增强的表现,具体表现为相同刺激强度的电流注射在CCD模型DRG大神经元上诱致的动作电位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元。同样的细胞放电增强也见于给予细胞斜波电流刺激。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分析显示CCD模型大鼠上DRG大神经元的I_h电流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结论:CCD模型可以诱致DRG大神经元呈现超兴奋状态,该兴奋性增强的状态主要由I_h电流增强来介导,为认识神经损伤诱致的病理性痛觉敏化尤其是触诱发痛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节慢性压迫 DRG神经元 触诱发痛 神经病理性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对行为和电生理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胡三觉 邢俊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58-165,共8页
在麻醉消毒手术条件下,经大鼠L5椎间孔插入长4mm,直径0.5~0.8mm的不锈钢丝,可以形成对背报节及邻近神经根慢性稳定的压迫。经热痛缩腿反射潜伏期检测,术后5~42天,受损侧后肢足底的潜伏期显著缩短,表现持续的痛觉过敏。受损背... 在麻醉消毒手术条件下,经大鼠L5椎间孔插入长4mm,直径0.5~0.8mm的不锈钢丝,可以形成对背报节及邻近神经根慢性稳定的压迫。经热痛缩腿反射潜伏期检测,术后5~42天,受损侧后肢足底的潜伏期显著缩短,表现持续的痛觉过敏。受损背根节与A类纤维连接的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并显示多种放电的节律形式。该类神经元对背根节的机械压力刺激非常敏感,后放电时桂显著延长;对局部没浴TEA也产生相对特异的兴奋反应。应用这一实验模型将有助于深入研究与了解背报节慢性压迫引起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节 慢性压迫 痛觉过敏 腰背痛 实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